『壹』 未來在農業行業中什麼最有市場和前景
呵呵,農業永遠是朝陽產業,民以食為天嘛!至於農業搞什麼,要根據你所在地方的自然氣候條件,市場條件(比如是不是靠近城市,如果是種啥養啥都有前途,因為有城市龐大的消費群體,什麼蔬菜水果玉米南瓜通通不愁銷路。如果是山區,發展核桃、板栗、中葯材等比較靠譜……)。
以下是我關於成立農業合作社、農業經..營、融..資等方面的一些經驗,一並奉上,供參考,祝事業興隆,康健愉快!!
關於合作社經營:
具體怎麼成立專業合作社我就不細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裡面有相關程序和規定,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你可以到當地農業部門咨詢,他們會給你具體的幫助。我這里說說怎麼經營。
一、做好調查:當你要決定投資做什麼之前,必要的調查是要開展的。如你們當地適合發展什麼,產品市場情況怎麼樣,你感興趣的產業目前發展情況如何,你要有大體的了解,忌盲目投入發展!最簡單的方法是去當地咨詢農業部門,提出你想要了解的問題,他們會給你幫助的。當你做到了必要的調查,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二、這是對一位河南朋友提問的回答:首先你要先富裕起來,也就是要做出榜樣來。我不知道你當地的土地情況是怎樣的。但我有個對河南土地的大概夠印象是:土地肥沃、一馬平川、適合機耕!還有就是近年來不少農民朋友外出打工,家裡的田地都沒有人種了。建議你盡可能集中土地(承包應該是目前的主要形式),這也是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流轉土地,發展家庭農場,發展規模化種植!農業只有規模化才能出效益。一是你可以種植糧食,雖然種糧收入不高,但近年國家對種糧農民的各項補貼不斷增加,進行的是」誰種糧誰受益」,比如四川成都種一畝糧的補貼最高可達300多元。除了種糧補貼外,還有農機購機補貼等。規模種植糧食是有效益的,並且由於種糧有種植技術相對容易掌握(已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並且有專門的農機專業服務隊,不一定自己購買農機),投資少,一年見效的特點,在資金少情況下,不妨先從最簡單的種糧開始。二是你可以考慮發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等種植,河南不少地方蔬菜、食用菌種植發展的很好。鄭州等地就有不少發展很好的農業公司,如河南邦友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和開封之間的中牟縣萬灘鎮)等。建議你有條件先去參觀學習,開闊眼界,打開思路,磨刀不誤砍柴工!
三、當你建立起合作社後,有以下幾點你要注意:一是一定要發揮出合作社的「合」的作用,合在一起是為了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共同發展生產,共同闖市場。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因為他在帶動群眾方面的作用,如果你的合作社在這方面作用發揮的好,你就可以申報省級甚至國家級示範社,得到更多的國*家資金項目支持。現在政*府在支持合作社上面不是把幹得不好的合作社扶持起來,而是重點對那些積極性高,搞得好的社進行扶持,讓他搞得更好!(因為現在登記掛牌的合作社太多,大多數都是空架子。出發點恐怕大都抱著「看國*家能不能給點項目資金」的想法!)。二是你可以在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統一培訓、統一定價、統一銷售方面做些事,這樣以降低成本,統一標准,提高產品質量,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合作社掙流通銷售的錢 ,掙服務的錢!三是現在政*府農業部門逐漸在加強農村經濟人培訓、農村人才培訓等,建議你多參加。如果你們本地沒有,你們可以向農業部門提出你們希望得到這方面的培訓的意向,他們會考慮的。
四、關於如何掙城裡人的錢給你一些建議
(一)從最根本的「吃」入手!城裡人不是擔心吃的不*安*全嗎?想吃土雞,想吃不打*農*葯、不施化肥的菜,想吃生*態大米,想吃不喂*飼*料並且還不*注*水的豬*肉!我們就可以從這些入手,當然具體怎樣才能產出符合城*里*人需求的農*產*品,那是技術問題了,你可以去咨詢當地農業*部*門,他們有技術人員會幫助你的。這里提幾點想法,一是你不能一個人單打獨*斗,要和鄉*親們聯*合起來,比如成立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等,把你們這一區域鄉親們發動起來,一起發展,一起闖*市場,把你們這塊地方的知名度打*響,讓城裡人知道有這么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那麼多放*心的產*品,還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二是你們發揮兩個主動:一方面是主動去城裡找市場,主動把產品送到城裡(而不是通過販*子);另一方面是要讓消費者主動到鄉下來!可以通過在城市居民集中區開設農產品配*送(零售)站(打生態、綠色牌),定期配送(針對和你簽訂單的消費者)和長期銷售(針對這一片區的住房)。當然,生態、綠色不僅只是說說,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誠信和貨真價實才能培養起固定的消費者並逐漸壯大你的消費者群。為了擴大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可以定期組*織消*費者到你的基*地上去參觀,去體驗你的生產過程,告訴他們,你的產品是是綠色的,生產過程是無*害的。同時你還可以讓你的產品可追溯,如標明產品出園日期、種植地方、種植者、種植者電話、溫馨提示等(這是為了讓消費者感覺你的產品來*源可靠,可以信任!)。這一點上,我認為採用種養結合、豬沼菜(果)、綠色防控等模式、方式的生態綠色循環農業(主要是減少化肥、農葯使用)是方向。
(二)讓城裡人到鄉下來。現代農業,最賺錢的是讓城裡人來觀光、休閑、採摘,來購買你的產品,來吃,來住,來體驗!要讓他們來,創意很重要!有創意都有吸引力。這方面建議你去網上搜*索一些關於鄉村旅遊、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文章看看(推薦你網上搜*索「北京草莓采著吃」、「桃醉城鄉」等等,不錯的創意案例,相信會讓你耳目一新),也可以購買這方面的書。
如果你要想在農業上有所成,甚至有大成,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區別於傳統農業的發展思路、模式你必須要了解。一句話:思想有多遠,才能走多遠。
農村是塊熱土,農業是朝陽產業,農業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產業,用現代農業的眼光發展農業,前途光明,大有可為!祝你事業順利,財運旺旺,日子甜甜!
『貳』 有哪些近年來農業的發展報告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走向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第一,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2、第二,農業結構性失衡局面有所改觀。
3、第三,農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4、第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顯著提升。
5、第五,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6、五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健全動物防疫體系。
6、六是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完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著力提高制度執行力。
7、全面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推動節水、節地、節葯、節肥、節能、節種等節約型農業。
8、提高農業走出去成效。完善境外農業投資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造規范有序的制度環境。
『叄』 超大現代農業集團的發展歷程
1994年 超大涉足現代農業開發;
1997年 超大現代農業集團成立;
1998年 第一個超大現代農業生產基地開辟,主營產業由生物農資轉向蔬果種植;
1999年 成立超大現代農業戰略研究所、科技研究所。兩所成為農業科技和發展戰略的創新核心。
2000年 超大現代農業股票(代碼:HK0682)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農業公司,開創了中國農業企業國際資本運營的先河;
2001年 「超大模式」初步形成理論體系,並成為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實踐典型;
2002年 超大被農業部、國家計委、國家財經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中國證監會、全國供銷總社等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九部委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2003年 超大被推舉為中國首個農業產業化聯合組織——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會長單位;同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頒發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立高精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
2004年 超大在中國規模最大、企業最集中、產品最豐富的頂級農業盛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一炮」打響中國農業品牌國際化形象;
2005年 慶元超大運輸有限公司成立,建立自有「冷鏈」物流體系;
2006年 在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不斷提高農產品准入門檻的背景下,超大蔬果出口業務不降反升。超大樹立了中國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的一面旗幟;
2007年 超大加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開發;
2008年 超大成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核心蔬菜供應商,並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
2009年 超大品牌評估價值80.73億,躍居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百強;
2010年 郭浩主席署名文章《靠核心競爭力開拓市場》發表在《求是》雜志,「超大模式」 獲中共中央關注和肯定,並寫入中央黨校影象教材《科學發展之路》。
『肆』 農業對中國的飛速發展有什麼貢獻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1、背景:
(1)1949年-1952年,黨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在當時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封鎖之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自立於民族之林。
2、時間與目的:
1953年-1957年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建設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伍』 中國農業企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趨勢
設施農業是農機企業的下游用戶,他們的需求決定了農機企業生產何種產品。因此,了解用戶的需求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動態,對農機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基 於這種考慮,今天本版特刊發國內外關於設施農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報道,僅供參考。
設施農業是在人為可控環境保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目前已由簡易塑料大棚、溫室發展到具有人工環境控制設施的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極高的現代化大型溫室和植物 工廠。設施農業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設施園藝領域發展迅速,其栽培對象主要為蔬菜、花卉和果樹。近年來,設施畜牧業養殖也在逐漸興起。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以超時令、反季節生產的設施園藝作物的發展為主,且發展迅猛。1997年設施園藝作物栽培面積達86.7萬公頃,較80年代初期的栽培面積增長 了128 倍,人均設施蔬菜佔有量1996~1997年為33公斤,較1980~1981年人均設施蔬菜佔有量增長了近164倍。2001年,我國設施園藝面積將突破100萬公頃,全國設施蔬 菜人均佔有量將達到40公斤。
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溫室為我國主要的設施結構類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陽光熱資源、節約燃煤、減少環境污染的日光溫室為我國所特有。1997年我國日光溫室面 積已超過近16.7萬公頃。由農業部聯合有關部門試驗推廣的新一代節能型日光溫室,每年每畝可節約燃煤約20噸。採用單層薄膜或雙層沖氣薄膜、PC板、玻璃為覆蓋材料 的大型現代化連棟溫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環境控制自動化程度高和便於機械化操作等特點,自1995年以來,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目前全國共有大型溫室面積200 公 頃,其中自日本、荷蘭、以色列、美國等國家引進的溫室面積達140公頃。
設施園藝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新品種、新技術及農業技術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設施園藝的科技含量。現已培育出一批適於保護設施栽培的耐低溫、弱光、抗 逆性強的設施專用品種。工廠化育苗、嫁接育苗、噴灌、滴灌、無土栽培技術、小型機械、生物技術和微電腦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栽培作物的產量 和質量得以提高。
我國設施農業目前還存在著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進溫室、設施結構不合理、能源浪費嚴重、運營管理費用高、管理技術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及單位面積產量低 等諸多問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將向著地域化、節能化、專業化發展,向著高科技、自動化、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工廠型農業 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
國家信息中心提供
『陸』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現代農業的特徵及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1.農業的高科技性即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提高,高新精尖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
現代農業在吸取傳統農業精耕細作、持續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和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以及轉基因、細胞融合、無性繁殖等生物技術。例如將轉基因技術、核輻射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綜合不同植物的優良性狀,實現了植物種、屬間的遠緣雜交,培育了許多優良的植物品種。利用無性繁殖技術,開發人工種子和種子包衣,促進了種子產業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信息農業(Information Agriculture)」、「精確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和「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等相繼提出。所謂「數字農業」實質上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資料庫技術和GIS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經營和管理農業生產資料、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及再生產品的生產、使用、貿易銷售、宣傳和推廣等,它將推動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資金、價值和信息跨區域、跨國家的交流。
2.農業科學在微觀上分工逐漸細化,在宏觀上將更加綜合
隨著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產業和農業學科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形成了不同類別的農業產業和農業科學分支。同時,在宏觀上又逐漸綜合,形成了農業生態學等綜合性學科。
3.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是我國高效、持續農業發展的方向
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是綜合開發利用自然和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強調農業各部門的協調性、綜合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節水農業注重水土資源的綜合利用及其高效性。二者都是我國大力推廣的綜合性農業類型,都以生態建設為核心。在內容上,生態農業與目前提倡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遊農業、立體農業等替代農業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疊。生態農業強調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推廣生態工程技術。
4.農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藍色農業、白色農業、分子農業和太空農業占據科技制高點
「藍色農業」又稱海洋農業。
「白色農業」是以微生物資源為核心,以動物、植物為原料,發展相關的產業。
「分子農業」就是利用動植物分子遺傳學和轉基因技術,實現商業上大規模生產蛋白質、葯物、疫苗及酶等物質,用於預防和治療人和動物的疾病。
將航天航空技術與農業和生物技術結合,即太空農業。
5.農業產業化、企業化和市場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物質流、資金價值流、信息流將會更加迅速,系統將更加開放,與外界市場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直接受市場的引導和調控。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企業化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農業產業化程度、農產品商業化程度、初級農產品深加工程度,體現了農業生產—生態系統發展的綜合水平。
有的專家認為,未來農業走向將出現五大趨勢:
一是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即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合理組裝,精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優生產系統。
二是從「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一些農業專家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
三是從「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農業機械給現代化農業帶來了活力。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階。
四是從「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現代農業已普遍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和植物激素,這雖然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公害。未來農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生物化的綠色、潔凈的農業時代。
五是從「地面」向「太空」擴展。未來農業將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種,發展太空農業等。
『柒』 對這個農業行業的未來發展,你有什麼樣的建設性意見
「智慧農業」就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式控制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從我國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來看,主要分為四大應用場景: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捌』 未來的農業會有什麼發展,你對農業有哪些了解
B 試題分析:對東北農業發展的方向敘述: A、東北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是不同的,農業發展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B、平原地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正確。 C、草原地區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D、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產品配套加工業。點評:本題難度較大,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東北平原農業發展的方向: 1.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優質高效高產農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延長農產品產業鏈; 3.提高科技含量; 4.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玖』 未來農業發展前景如何,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趨勢
20世紀,人類分別利用機械化和轉基因實現了單位畝產的巨大提高。然而,進入21世紀以後,畝產提高越來越困難。而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到2050年,全球可耕地面積僅可增加4%,卻需要養活近30%的人口增長。新一輪農業革命迫在眉睫。
相較於傳統農業,智慧農業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提高土地畝產,穩定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自然資源、並減少環境污染。特別近3年,伴隨著感測器精度的提高,大數據、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領域的高速發展,智慧農業商業化的時間點已經來臨,行業龍頭和VC都在積極投資。根據中金公司智慧農業行業研究報告分析,預計到2020年,智慧農業的可及市場空間將超過800億美元。
從領域來看,智慧農業主要涵蓋:精準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新型農場、生物農業等多個方面。其中,「精準農業」是慧雲信息一直以來的聚焦方向。「精準農業」主要是指:將感測器等硬體收集到的實時農作物、土壤、牲畜數據與天氣、溫度,濕度等環境數據相結合,利用分析軟體對數據進行處理後,向農業用戶提供更好的決策建議,達到節省資源、提高產量、降低風險等一系列目的。具體應用包括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農葯噴灑等。該部分在智慧農業中市場規模最大、商業化最成熟,根據MarketsAndMarkets預計,到2022年精準農業可及市場空間將超過200億美元。
智慧農業是以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農業生產技術為基礎,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從生產到經營的「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近3年,伴隨著感測器精度的提高,大數據、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領域的高速發展, 我們發現 「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提高土地畝產,穩定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自然資源、並減少環境污染。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遠程智能農業監控:通過在農業生產現場搭建「物聯網」 監控網路,實現對農業生產現場氣候環境,土壤狀況,作物長勢,病蟲害情況的實時監測;並根據預設規則,對現場各種農業設施設備進行遠程自動化控制,實現農業生產環節的海量數據採集與精準控制執行。
農產品標准化生產:通過自主研發或與第三方合作導入,為農作物品類逐步建立起「氣候,土壤,農事,生理」四位一體的農業生產與評估模型,將農業生產從以人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變革為以數據為中心的現代模式,通過數據驅動農業生產標准化的真正落地,進而實現農產品定製化生產。
農產品安全追溯及防偽鑒真:通過採集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的相關數據,為農產品建立可視化產品檔案,向消費者充分展示產品安全與品質相關信息,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雙向可追溯。同時,通過一物一碼技術,幫助農業生產和流通企業實現產品防偽鑒真,並精準獲取客戶分布數據。
農產品品牌營銷服務:依託專業的農產品營銷團隊,為優質農產品提供差異化品牌服務。通過提煉品牌核心理念,打造品牌故事,包裝設計和媒體內容營銷,同時對接特定銷售渠道,徹底打通農產品供應鏈,提升品牌心智顯著性與購買便利性,幫助客戶最大化品牌價值,實現產品增值與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