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南山集團隋政的女

南山集團隋政的女

發布時間:2021-05-08 18:01:31

『壹』 隋朝末年的各路起義軍中,為什麼李淵為什麼會脫穎而出,建立唐朝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窮兵黷武和暴政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許多門閥士族和豪強地主也乘機反叛,希望在混亂中問鼎中原。 當時作為隋帝國太原留守的李淵,不僅擁有令人羨慕的軍事潛力和經濟基礎,而且還控制著山西中部的廣大地區。但是,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亂形勢下卻沒有立即起兵反隋。李淵當然不會去做隋帝國的殉葬品。那麼他為什麼遲遲不見行動呢?難道他真的是像史書描述的那樣「優柔寡斷」而且「昏庸無能」,只會生活在兒子李世民的陰影下嗎?其實,李淵是一個深謀遠慮而且雄心勃勃的人。正如當時的晉陽長姜謨曾說「隋政亂將亡,必有聖人受之,唐公負王霸資度,其必撥亂得天下」[1]李淵早對隋煬帝的統治和政策不滿,而且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早在他(李淵)為太原留守的前四五年,也就是農民起義開始爆發,隋煬帝正在進攻高麗的時候,他就開始有取隋而代之的想法啦。」[2](p13)只是因為他還沒有自己控制的地區和軍事力量,所以不得不對隋煬帝恭順謙卑。可是當他剛成為太原留守,擁有了一塊自己的領地後就「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隱私喜此行,以為天授。」[3](p1)這里表現出李淵對於離開隋帝國統治中心和獲得自己勢力范圍後的興奮。李淵雖然獲得了控制地區,但這個地區有著極其復雜的形勢,同時他自己還有許多尚待解決的隱患:一、雄居北方的突厥政權和其扶持的劉武周勢力;二、山西中南部歷山飛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三、隋煬帝派遣的監視李淵的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的制約;四、李淵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和一個女兒(後來的平陽公主)當時都在隋朝的統治區,未能安全抵達李淵的控制范圍。在這四個問題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突厥和歷山飛的問題,當時李淵曾經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近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焉。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3](p2)這里更表明了李淵早有不臣之心,而且說明他將突厥和歷山飛的起義軍視為影響他起兵反隋的心腹大患,因為這兩股勢力從北南兩個方向同時威脅著李淵的大本營太原。當然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在李淵起兵的准備工作中作梗也成為李淵反隋的肘腋之患。兒女在隋的控制區使得李淵投鼠忌器,其中不僅有李淵的舔犢情深,更是因為李淵重視這他們傑出的才能。面對這些問題李淵必須採取最穩妥的解決方法才可能獲得反隋的勝利,正如他所說起兵不僅可能「化家為國」同時也可能「破家亡軀」,所以必須慎重行事。那麼我們就必須仔細分析李淵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性。
首先,看李淵為什麼必須解決突厥問題。突厥是繼匈奴和柔然之後在蒙古高原上新崛起的又一個游牧的少數民族。這時的突厥「其族強盛,東至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萬,北狄之盛,為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國之志」[4]。作為游牧民族,突厥所需的許多生產和生活物資都必須從南方漢族地區獲得,但獲得這些物質的主要方法是武力劫掠。李淵反隋的大本營——太原,就被突厥的騎兵不斷劫掠和襲擾,這使得太原經常處於危險之中。自古以來,想要在中原逐鹿中獲得勝利,並最終「面南背北」的人都必須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對他的軍事行動提供戰略保障。如果這一基本條件無法保證,那麼擁有再強的軍事力量也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比如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在與劉邦爭奪天下時他的後方屢屢被英布和彭越偷襲、侵擾,不能全力攻擊劉邦;反觀劉邦,擁有經濟發達而且十分穩定的關中地區,可以全力同項羽爭衡。最終項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烏江。所以,為了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必須解決突厥問題。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一、依靠武力將突厥擊潰,使其無力再向南侵擾;二,委曲求全,麻痹突厥,換取暫時的安全,等擁有足夠的實力後再徹底解決突厥的騷擾。可是李淵當時的軍事勢力遠不能對抗突厥。就在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幸塞北時被突厥包圍在雁門關, 「……雁門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門、崞不下。……上大懼,抱趙王杲而泣,目盡腫。」[5](p374).擁有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隋帝國的皇帝都無法抗衡突厥,更何況李淵僅是占據一隅的「諸侯」。雖然李淵作為太原留守時曾經多次擊退突厥的侵擾,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是不可能用武力來徹底消除突厥的威脅。所以,李淵對付突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突厥求和,或者說是妥協。李淵在大業十三年起兵前,派遣最早向他提出「與突厥連和」的劉文靜出使突厥。並親自給始畢可汗寫信,在信中李淵向突厥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恢復隋文帝時的和親政策;二、征伐中所得『子女玉帛』都歸突厥;三,請突厥不要深入內地,只坐享其成」[2](p25頁)。劉文靜出使獲得了巨大成功,始畢可汗不僅不再侵擾太原,而且完全支持李淵,「癸巳,(大業十三年,也是義寧元年)……劉文靜、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馬二千批來至」[6](p395)。當然,李淵在給始畢可汗的信封上用了下級對上級才用的「啟」字,所以後人認為李淵向突厥「稱臣」。但是,李淵的所謂妥協並不同於當時的劉武周和梁師都的投降策略。在許多重大原則問題上,他不僅不聽從突厥的命令,更是毫不妥協。始畢可汗在接到李淵的信後,曾經回信說「苟唐公自為天子,我當不避盛暑,以兵馬往之。」[6](391)在信中始畢可汗希望李淵成為突厥所冊封的皇帝,也就是突厥在中原地區的又一個 「兒皇帝」。李淵堅決的回絕了突厥這一企圖,而是自稱「大將軍」。所以,從中可以看出「李淵沒有像劉武周、梁師都那樣做突厥卵翼下的天子,更沒有對始畢可汗惟命是從」[7]。在拒絕突厥「冊封」的同時李淵也極力反對突厥軍隊進入中原或者說是擔心大批的突厥軍隊借口援助而進入中原。所以當劉文靜在突厥獲得巨大成功,並且只是帶領了五百突厥軍隊返回時「淵(指李淵)喜其來緩,謂文靜曰『……兵少馬多,皆君將命之功』」。[6](395)在處理突厥問題上,李淵採取「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方法,靈活的消除了突厥對太原大本營的威脅。
突厥問題的有效解決,同時也是劉武周問題的解決,可謂一箭雙雕,李淵曾經對劉文靜說「胡騎入中國,生民之蠹也。吾所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6](p392) 劉武周本是太原屬郡馬邑的鷹揚校尉「為人驍悍,善騎射,喜交豪傑」[8](p3710)。由於當時的太原副留守馬邑的郡守王仁恭「多受貨賂,不能振施」[9](p383)。劉武周乘隋末農民大起義之時殺死王仁恭進行叛亂。但是,劉武周所佔據的地區屬於人少地貧的晉北。無論是人力、物力,都是相當貧瘠的,在他殺王仁恭之後開倉放糧、招兵買馬,但是僅「得兵萬余」[8](p3710)。為了能在隋末的混亂中獲得生存,劉武周在反叛之後立即「遣使附突厥」。同李淵向突厥的陽奉陰違不同,他是徹底的向突厥人臣服。而且,突厥也急切希望這些反叛者能夠被他們所控制,成為他們在侵略中原的幫凶和代理人。所以,突厥在許多方面給予劉武周支持,甚至可以派遣軍隊幫助他進行戰爭。在劉武周剛剛反叛不久「雁門丞陳孝義、虎賁郎將王智辯合兵圍其(劉武周)乾鎮,會突厥至,武周與共擊智辯,破之」 [8](p3710)。劉武周也乘機夥同突厥佔領了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稍後「突厥立武周為定揚可汗,遺以狼頭纛」[9](p385)。當了皇帝的劉武周當然對主子是厚禮相報,「進取汾陽宮,獲隋宮人,以賂突厥始畢可汗。」[9](p385)。當然,得到好處的始畢可汗也更加看重劉武周,「始畢以馬報之,(劉武周)兵勢益鎮」。[9](p385)。由此可見,劉武周只是突厥在中原活動的一個漢族代理人,他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與突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突厥同意和李淵交好時,劉武周也不敢違背主子的意思擅自向太原進攻。
其次,再分析歷山飛的起義軍。「歷山飛」是當時活動在山西中南部的一支起義軍領袖魏刀兒的別號,當時「歷山飛眾數不少,劫掠多年,巧於攻城,勇於力戰。南侵上黨,以破將軍慕容、將軍羅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斬將軍潘文長首。憑勝兩將,所向無前。」[3](p2——3)。對歷山飛的所能採取的政策當然是鎮壓,原因基於這樣四點:一、李淵階級本性所決定的。歷代的地主統治者都是對農民起義實行嚴酷的鎮壓政策,李淵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對農民起義同樣不會心慈手軟,在大業十一年他就先後親自鎮壓了山西龍門(今山西和津)母端兒和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柴保昌的起義軍。二、歷山飛起義軍的活動范圍幾乎囊括了整個山西的中南部,對李淵的大本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嚴重干擾了山西中南部農業生產。三、歷山飛在山西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嚴重威脅著李淵的統治,還在很大程度上同李淵搶奪山西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嚴重影響了李淵的發展。四、這是李淵為什麼決定鎮壓的關鍵一點,歷山飛的人數雖然眾多,但是絕大多數是未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農民,沒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所以是一大群烏合之眾,只是憑借勇敢來獲得戰斗的勝利,遇到戰略和戰術的高手是必敗無疑的。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李淵認為他憑借軍事實力能夠鎮壓歷山飛的起義軍。在後來的戰斗中也是完全證實了李淵的看法,在戰斗中「李淵不正面決戰,避開歷山飛軍的優勢,抓住其弱點,採取誘騙,突然襲擊的戰術,出奇制勝」[2](20頁)。但是,李淵解決的不僅是一支農民起義軍的問題,更要奪取這支起義軍的大量有生力量。隋煬帝統治期間,三次征伐高麗,開鑿運河,使得隋帝國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再加上各路「諸侯」的征戰同樣造成了大量的人民傷亡,人力已成為最緊缺的資源。在古代封建社會,不論是經濟生產還是軍事行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歷山飛的起義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多數是青壯年,這是多麼重要的人力資源。如果這些人中大多數可以生存,那麼這些人也許會成為李淵重要的兵源和後方的主要生產力量。如果用最嚴酷的方法將這些農民軍鎮壓的話,不僅會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損失,也會激起這些人的親族對李淵更大的仇恨和反抗。那樣,李淵不僅無法得到安定和穩固的後方,反有可能會被新的農民風暴所淹沒。即便可以暫時得到他所希望的安定,那麼由於人力資源的喪失和農民的仇恨也不可能獲得足夠的戰略保障。其中影響最重的便是大量兵源的喪失。在古代冷兵器作戰中,人力是衡量一支軍隊的重要標准之一。如果沒有足夠的軍隊數量和有效的兵力補充,那麼是無力支撐整個戰爭的。其中最生動的例子便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在蜀漢諸葛亮和姜維先的後進攻中,曹魏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曹魏擁有當時最豐富的人口資源優勢,可以很容易的對軍隊進行補充和支援,所以縱觀三國時期蜀漢和曹魏的戰爭,最終的勝利者都是曹魏。所以,李淵雖然堅決的出兵鎮壓歷山飛,但同時他也在分化和誘騙起義軍。當時,歷山飛「率領的起義軍共有十餘萬人」。「李淵、王威率軍五、六千人」來鎮壓時,卻只是「與歷山飛部二萬餘人大戰於河西郡(治所在今山西汾陽)的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和霍縣之間)」[2](p20)。一支十餘萬人的起義軍在參加如此重大的決戰時卻不能傾盡全力,足以證明李淵分化和誘騙的政策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李淵在鎮壓了歷山飛之後,不僅解除了來自南部對太原的威脅,而且得到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為他日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歷山飛問題的有效解決不僅徹底的穩定了李淵的大本營,還使李淵仁厚愛民的名聲得到山西人民的認可。當他豎起義旗招兵買馬時,既有零散的農民投靠,還有整股的農民起義軍投降「乙巳,靈壽賊郗士靈帥眾數千降於淵」 [6](p392)。不久便獲得了三萬多人。而且在沿汾河南下的過程中還不斷擴大自己的隊伍。到進長安時李淵已經有二十餘萬人了。
解決了外部問題,那麼剩下就是消除內部的隱患了。對於李淵來說,他內部的問題就是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王威和高君雅二人。當時在隋朝末年有一方士「安伽陁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內凡李姓者」[5](p374)。所以隋煬帝對當時的李氏大族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當時的右驍衛大將軍李渾的全家三十二人全部被殺。李淵不僅是當時的李氏大族之一,而且有著出眾的才幹,所以也會引起隋煬帝的猜忌,「帝以淵(指李淵)相表奇異,又名應圖讖,嫉之」。[5](p369)幸運的是李淵有自己的特殊「護身符」,他是隋煬帝母親獨孤皇後的外甥。為了消除隋煬帝的猜忌他不得不假意犬馬聲色,暫時逃過了殺身之禍。但是,隋煬帝對他並不放心,一次「煬帝遂問其甥『汝舅何遲』其甥男大曰有病。煬帝怒氣不息的又問『可得死否』」[2](10頁)。所以,當李淵如龍歸大海到了太原後,隋煬帝立刻派遣了自己的心腹王威和高君雅二人擔當太原副留守監視李淵的行動。這二人沒有任何出眾的政治和軍事才能,王威在同李淵一同去鎮壓歷山飛的起義軍時「懼而落馬,幸被人救去,未曾被俘」[3](4—5頁),高君雅在同王仁恭對突厥的作戰中也不能獲勝。但是他二人對隋煬帝也算忠心耿耿,嚴格限制李淵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山西內有歷山飛等農民起義軍反抗,外有突厥不斷的南下襲擾的情況下,他二人讓李淵的軍隊人數長時間不足一萬人。在多次同突厥作戰和鎮壓農民起義軍時李淵只能率領五千人左右去對抗數萬甚至更多的敵人。如果不是李淵有著極為出色的軍事才能,那麼他也許早就成為某次戰斗中的冤魂了。而當時的齊郡郡丞張須陀便擁有一支兩萬人的部隊來鎮壓農民起義。李淵是隋朝的世襲唐公、太原留守,不論是爵位還是官階都要比張須陀高的多,但是他的軍隊數量卻少之又少。由此可見,高、王二人對李淵的監視不僅影響著李淵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也嚴重干擾著李淵反隋的准備工作。軍事實力不能增長,李淵的戰略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戰略計劃是沿著汾河南下,直取隋帝國的心臟——長安。但是,在李淵所必經的幾座重鎮中,隋帝國都駐扎著重兵,比如霍邑(今山西霍州)的宋老生部有三萬余眾,在河東(今山西永濟西)的屈突通部也有數萬之眾,而且這些地方地勢險要,有利於防守。李淵想要憑借不足萬人就闖過這些重兵布防的交通要道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大規模的招兵買馬,必將引起高、王二人的疑慮。他二人如果向隋煬帝報告,那麼太原在短時間內就會被隋軍包圍,李淵的一切計劃都將成為泡影。所以,為了增強軍事實力完成戰略計劃,殺這二人是必然的。但是,在殺這二人的同時不能引起隋煬帝的懷疑,李淵的智慧也再次顯現。太原與突厥距離較近,所以突厥會時常來騷擾。高君雅正巧在不久前與突厥的作戰失敗,所以李淵就借口高、王二人投降突厥將兩人在晉祠殺死。在殺二人不久後,突厥恰好又來劫掠,又給李淵殺二人做了最好的證明。在解決高、王二人後,李淵沒有了反對派的限制,可以大規模的進行反隋的准備活動。稍後李淵自稱大將軍,開始了向關中的進軍。
最後,來看李淵為什麼需要他兒女的安全。當時,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留在河東,他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平陽公主和他的丈夫柴紹仍然留在長安。如果,李淵起兵反隋的話,那麼他們四人的生命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李淵的一大特點就是「仁愛」,所以舔犢情深的他未免會投鼠忌器。當然,歷來能在混亂中成功的人,也許不會在乎這些兒女的生命,當年的漢高祖劉邦就曾經為了逃命將自己的兒子(後來的漢惠帝)和女兒扔下不顧。但是,李淵的兒子不同於當年劉邦兩個乳臭未乾的孩子,李建成、平陽公主和柴紹都有出眾的才能。在李淵准備起兵反隋前,身在河東的李建成奉李淵的命令在「河東潛結俊傑」,李建成也做到了「傾材賑施,卑身下士」[3](4——5頁),為李淵招攬了大量的人才。在李淵起兵後,李建成被委任為「隴西公,左令軍大都督」[10]。在從太原向長安進攻的戰爭里,李建成同李世民一樣也是戰功顯赫。李建成先是和李世民一起討伐西河(治所在今山西汾陽),之所以首先進攻河西是因為河西是李淵軍隊南下關中的交通要沖,而且他的郡丞高德儒極端效忠隋王朝。在行軍途中 「他們(指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身先士卒。」[2](p26),而且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近道菜果,非買不食,軍士有竊者,輒求其主償之,亦不詰竊者,軍士及民皆感悅」[3](p25)。當攻破河西回到太原後,李淵大喜「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6](p392)。從中可以看出李淵對自己兩個兒子軍事才能的肯定。稍後在攻擊霍邑的戰斗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共同反對撤退回太原的主戰者。當然,李建成在征戰中最大的功勞是在圍攻長安的戰斗,當時「李淵把李建成的的兵力部署於城東面和南面」,「十月二十七日,李淵下令攻城」到了 「十一月九日,軍頭雷永吉從景門附近首先登城,沖入城中。景門是皇城的東門」[2](p68)。所以,為李淵打開進入長安大門的是李建成,奪得長安的首功非李建成莫屬。李建成勞苦功高,而平陽公主和柴紹也是功勛卓著。平陽公主在李淵起兵前留在長安,為了配合李淵更好的准備工作和麻痹隋朝的官吏,公主只是讓她的丈夫柴紹回到太原來幫助李淵,她自己則堅持留在長安。到了李淵起兵之後,公主來到戶縣,「發家資招南山亡命,得數百人以應帝。」{11](p3642)。後來,公主降服了數股農民起義軍,組建了約七萬多人的部隊,「在東起戶縣,西到眉縣的秦嶺山區,還有武功(今陝西武功)、始平(今陝西興平南)」[2](p64)屢次打敗在長安的隋軍,有效的牽制了隋朝在關中的軍隊,為李淵的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支軍隊被人們稱為「娘子軍」。在公主死時李淵為了紀念公主同時也為了表彰公主的功績,下令「葬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賁、甲卒、班劍。」李淵感慨說「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身執金鼓,參佐命,於古有邪」[11](p3643)。平陽公主為其父親的大業嘔心瀝血,她的丈夫柴紹也同樣是為李唐的天下鞠躬盡瘁。柴紹在大軍南下的過程中先到霍邑進行偵察,不僅將霍邑的地形掌握,還將霍邑守將宋老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得出「宋老生一夫敵,我兵到必出戰,可虜也」[12]的結論。在後來擊敗屈突通的戰斗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唐建國後被封為霍國公,封戶一千二百戶,同時也是獲得一次免死的功臣之一。不論是李建成、平陽公主還是柴紹都是李淵的主要支持者和所倚重的人才,他們的安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李淵的准備活動和軍事行動。所以,李淵希望他的兒女在獲得足夠的安全後才能起兵是不無道理的。
李淵反隋晚並不是他對隋朝忠心,也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因為他對各種矛盾進行分析後才決定的一種策略。所以,僅憑李淵未能及早起兵就認為李淵最後的起兵只是一種無奈,那就大錯特錯了。

『貳』 南山集團是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呢它主要是幹啥的呢

南山集團是民營企業,是全國百強企業。南山集團始創於1978年,現已發展成為以民營股份制經濟為主體,多產業並舉發展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集團轄屬南山工業園、南山東海旅遊度假區、南山旅遊區三個園區,13個居民生活區,40 余家企業。擁有鋁業、紡織服飾業、旅遊業等核心主導產業,並戰略性地拓展了能源、建材、葡萄酒、高爾夫、教育、金融等六大產業。

『叄』 唐朝到底是怎麼回事(1李淵起兵)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皓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歆生重耳,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賜,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襄公生?,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謚曰仁。

仁公生高祖於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後,高祖之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以為千牛備身,事隋譙、隴二州刺史。大業中,歷岐州刺史、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召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煬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於懷遠鎮。楊玄感將反,其兄弟從征遼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煬帝遽班師,以高祖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詔關右諸郡兵皆受高祖節度。

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高祖有甥王氏在後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隋兵少,不敵,高祖選精騎二千為游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閑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虜見高祖,疑不敢戰,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陽歷山飛賊甄翟兒於西河,破之。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時,劉武周起馬邑,林士弘起豫章,劉元進起晉安,皆稱皇帝;?粲起南陽,號楚帝;李子通起海陵,號楚王;邵江海據岐州,號新平王;薛舉起金城,號西秦霸王;郭子和起榆林,號永樂王;竇建德起河間,號長樂王;王須拔起恆、定,號漫天王;汪華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號吳王;李密起鞏,號魏公;王德仁起?,號太公;左才相起齊郡,號博山公;羅藝據幽州,左難當據涇,馮盎據高、羅,皆號總管;梁師都據朔方,號大丞相;孟海公據曹州,號錄事;周文舉據淮陽,號柳葉軍;高開道據北平,張長遜據五原,周洮據上洛,楊士林據山南,徐圓朗據?州,楊仲達據豫州,張善相據伊、汝,王要漢據汴州,時德睿據尉氏,李義滿據平陵,綦公順據青、萊,淳於難據文登,徐師順據任城,蔣弘度據東海,王薄據齊郡,蔣善合據鄆州,田留安據章丘,張青特據濟北,臧君相據海州,殷恭邃據舒州,周法明據永安,苗海潮據永嘉,梅知岩據宣城,鄧文進據廣州,俚酋楊世略據循、潮,冉安昌據巴東,甯長真據鬱林,其別號諸盜往往屯聚山澤。而劉武周攻汾陽宮,高祖乃集將吏告曰:"今吾為留守,而賊據離宮,縱賊不誅,罪當死。然出兵必待報,今江都隔遠,後期奈何?"將吏皆曰:"國家之利可專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間得眾一萬。

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見兵大集,疑有變,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高祖覺之,乃陰為備。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視事,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之。丙寅,突厥犯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殺之以起兵。遣劉文靜使突厥,約連和。

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為統軍。開倉庫賑窮乏。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眾於野,有兵三萬,以元吉為太原留守。癸丑,發太原。甲寅遣將張綸徇下離石、龍泉、文城三郡。丙辰,次靈石,營於賈胡堡。隋虎牙郎將宋老生屯於霍邑,以拒義師。丙寅,隋鷹揚府司馬李軌起武威,號大涼王。八月辛巳,敗宋老生於霍邑。丙戌,下臨汾郡。辛卯,克絳郡。癸巳,次龍門,突厥來助。隋驍衛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絕津梁。壬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玄度皆具舟以來逆。九月戊午,高祖領太尉,加置僚佐。以少牢祀河,乃濟。甲子,次長春宮。丙寅,隴西公建成、劉文靜屯永豐倉守潼關,敦煌公世民自渭北徇三輔,從父弟神通起兵於?,柴氏婦,高祖女也,亦起兵於司竹,皆與世民會。眉阝賊丘師利李仲文、??賊何潘仁向善思、宜君賊劉炅皆來降,因略定?、杜。壬申,高祖次馮翊。乙亥,敦煌公世民屯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趨霸上。丙子,高祖自下?以西,所經隋行宮、苑御,悉罷之,出宮女還其家。十月辛巳,次長樂宮,有眾二十萬。隋留守衛文升等奉代王侑守京城,高祖遣使諭之,不報。乃圍城,下令曰:"犯隋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丙申,隋羅山令蕭銑自號梁公。十一月丙辰,克京城。命主符郎宋公弼收圖籍。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癸亥,遙尊隋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皇帝。大赦,改元義寧。甲子,高祖入京師,至朝堂,望闕而拜。隋帝授高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於虔化門。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謚曰穆。以建成為唐國世子;世民為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丞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趙郡公孝恭徇山南。甲辰,雲陽令詹俊徇巴、蜀。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羽葆、鼓吹。戊午,周洮降。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元帥,徇地東都。二月己卯,太常卿鄭元?定樊、鄧,使者馬元規徇荊、襄。三月己酉,齊國公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乙卯,世民徙封趙國公。丙辰,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於江都,立秦王浩為皇帝。吳興郡守沈法興據丹陽,自稱江南道總管。樂安人盧祖尚據光州,自稱刺史。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四月己卯,張長遜降。辛巳,停竹使符,班銀菟符。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甲寅,王德仁降。戊午,隋帝遜於位,以刑部尚書蕭造、司農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紱於唐王,三讓乃受。

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改元。賜百官、庶人爵一級,義師所過給復三年,其餘給復一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庚午,太白晝見。隋東都留守元文都及左武衛大將軍王世充立越王侗為皇帝。六月甲戌,趙國公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尚書右僕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丞相府司錄參軍竇威為內史令。丙子,太白晝見。己卯,追謚皇高祖曰宣簡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梁氏曰景烈皇後;皇考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後;妃竇氏曰穆皇後。庚辰,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封世民為秦王,元吉齊王。癸未,薛舉寇涇州,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為司馬。太僕卿宇文明達招慰山東。乙酉,奉隋帝為?國公,詔曰:"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歷數有歸,實惟天命;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前隋蔡王智積等子孫,皆選用之。"癸巳,禁言符瑞者。辛丑,竇威薨。黃門侍郎陳叔達判納言,將作大匠竇抗兼納言。七月壬子,劉文靜及薛舉戰於涇州,敗績。乙卯,郭子和降。庚申,廢隋離宮。八月壬申,劉文靜除名。戊寅,約功臣恕死罪。辛巳,薛舉卒。壬午,李軌降。甲申,岩州刺史王德仁殺招慰使宇文明達以反。己丑,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以討薛仁杲。庚子,贈隋太常卿高?上柱國、郯國公,上柱國賀若杞國公,司隸大夫薛道衡上開府、臨河縣公,刑部尚書宇文弼上開府、平昌縣公,左翊衛將軍董純柱國、狄道公,右驍衛將軍李金才上柱國、申國公,左光祿大夫李敏柱國、觀國公。諸遭隋枉殺而子孫被流者,皆還之。九月乙巳,慮囚。始置軍府。癸丑,改銀菟符為銅魚符。甲寅,秦州總管竇軌及薛仁杲戰,敗績。辛未,宇文化及殺秦王浩,自稱皇帝。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己卯,李密降。壬午,?粲陷鄧州,刺史呂子臧死之。乙酉,邵江海降。己亥,盜殺商州刺史泉彥宗。辛丑,大閱。是月,竇抗罷。十一月,竇建德敗王須拔於幽州,須拔亡入於突厥。乙巳,涼王李軌反。戊申,禁獻侏儒短節、小馬庳牛、異獸奇禽者。己酉,秦王世民敗薛仁杲,執之。癸丑,行軍總管趙慈景攻蒲州,隋刺史堯君素拒戰,執慈景。癸亥,秦王世民俘薛仁杲以獻。十二月壬申,世民為太尉。丙子,蒲州人殺堯君素,立其將王行本。辛已,鄭元?及?粲戰於商州,敗之。乙酉,如周氏陂。丁亥,至自周氏陂。庚子,光祿卿李密反,伏誅。是歲,高開道陷漁陽,號燕王。

二年正月甲子,陳叔達兼納言。詔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殺。丙寅,張善相降。己巳,楊士林降。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調法。令文武官終喪。丙戌,州置宗師一人。甲午,赦並、浩、介、石四州賈胡堡以北擊囚。閏月,竇建德陷邢州,執總管陳君賓。辛丑,竇建德殺宇文化及於聊城。?粲降。壬寅,皇太子及秦王世民、裴寂巡於畿縣。乙巳,御史大夫段確勞?粲於菊潭。庚戌,微行,察風俗。乙卯,以谷貴,禁關內屠酤。左屯衛將軍何潘仁及山跋張子惠戰於司竹,死之。丁巳,慮囚。庚申,驍騎將軍趙欽、王娑羅及山賊戰於??,死之。丁卯,王世充隱殷州,陟州刺史李育德死之。三月甲戌,王薄降。庚辰,蔣弘度、徐師順降。丁亥,竇建德陷趙州。丁酉,李義滿降。四月,綦公順降。庚子,並州總管、齊王元吉及劉武周戰於榆次,敗績。辛丑,?粲殺段確以反。乙巳,王世充廢越王侗,自稱皇帝。癸亥,陷伊州,執總管張善相。五月庚辰,涼州將安?仁執李軌以降。癸未,曲赦涼、甘、瓜、鄯、肅、會、蘭、河、廓九州。六月,王世充殺越王侗。戊戌,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子監。庚子,竇建德陷滄州。丁未,劉武周陷介州。癸亥,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離石胡劉季真叛,陷石州,刺史王儉死之。七月壬申,徐圓朗降。八月丁酉,?國公薨。甲子,竇建德陷?州,執總管袁子干。九月辛未,殺戶部尚書劉文靜。李子通自稱皇帝。沈法興自稱梁王。丁丑,杜伏威降。裴寂及劉武周戰於介州,敗績,右武衛大將軍姜寶誼死之。庚辰,竇建德陷相州,總管呂珉死之。辛巳,劉武周陷並州。庚寅,太白晝見。竇建德陷趙州,執總管張志昂。乙未,京師地震。梁師都寇延州,?州刺史梁禮死之。十月己亥,羅藝降。乙卯,如華陰,赦募士背軍者。壬戌,劉武周寇晉州,永安王孝基及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討之。甲子,祠華山。是月,夏縣人呂崇茂反。秦王世民討劉武周。十一月丙子,竇建德陷黎州,執淮安王神通、總管李世?。十二月丙申,獵於華山。永安王孝基及劉武周戰於下?,敗績。壬子,大風拔木。

三年正月己巳,獵於渭濱。戊寅,王行本降。辛巳,如蒲州。癸巳,至自蒲州。二月丁酉,京師西南地有聲。庚子,如華陰。甲寅,獨孤懷恩謀反,伏誅。辛酉,檢校隰州總管劉師善謀反,伏誅。三月庚午,改納言為侍中,內史令為中書令。甲戌,中書侍郎封德彝兼中書令。乙酉,劉季真降。四月丙申,祠華山。壬寅,至自華陰。癸卯,禁關內諸州屠。甲寅,秦王世民及宋金剛戰於雀鼠谷,敗之。辛酉,王世充陷鄧州,總管雷四郎死之。壬戌,秦王世民及劉武周戰於?州,敗之,武周亡入於突厥。克並州。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縣。六月丙申,赦晉、隰、潞、並四州。癸卯,詔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為營窆,置陵廟,以故宮人守之。丙午,慮囚。封子元景為趙王,元晶魯王,元亨豐王。己酉,出宮女五百人,賜東征將士有功者。甲寅,顯州長史田?殺行台尚書令楊士林,叛附於王世充。乙卯,瘞州縣暴骨。七月壬戌,秦王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丙戌,梁師都導突厥、稽胡寇邊,行軍總管段德操敗之。八月庚子,慮囚。甲辰,時德睿降。九月癸酉,田?降。己丑,給復陝、鼎、熊、谷四州二年。十月戊申,高開道降。己酉,楊仲達降。己未,有星隕於東都。十二月己酉,瓜州刺史賀拔行威反。

四年正月辛巳,皇太子伐稽胡。二月,竇建德陷曹州,執孟海公。己丑,車騎將軍董阿興反於隴州,伏誅。乙巳,太常少卿李仲文謀反,伏誅。丙午,慮囚。丁巳,赦代州總管府石嶺之北。三月,進封宜都郡王泰為衛王。庚申,慮囚。乙酉,竇建德陷管州,刺史郭志安死之。四月壬寅,齊王元吉及王世充戰於東都,敗績,行軍總管盧君諤死之。戊申,突厥寇並州,執漢陽郡王環、太常卿鄭元?、左驍騎衛大將軍長孫順德。甲寅,封子元方為周王,元禮鄭王,元嘉宋王,元則荊王,元茂越王。丁巳,左武衛將軍王君廓敗張青特,執之。五月壬戌,秦王世民敗竇建德於虎牢,執之。乙丑,赦山東為建德所詿誤者。戊辰,王世充降。庚午,周法明降。六月庚寅,赦河南為王世充所詿誤者。戊戌,蔣善合降。庚子,營州人石世則執其總管晉文衍,叛附於??。乙卯,臧君相降。七月甲子,秦王世民俘王世充以獻。丙寅,竇建德伏誅。丁卯,大赦,給復天下一年,陝、鼎、函、虢、虞、芮、豳七州二年。甲戌,劉黑闥反於貝州。辛巳,戴州刺史孟啖鬼反,伏誅。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丁亥,皇太子安撫北境。丁酉,劉黑闥陷?縣,魏州刺史權威、貝州刺史戴元祥死之。癸卯,竇厥寇代州,執行軍總管王孝基。丁未,劉黑闥陷歷亭,屯衛將軍王行敏死之。辛亥,深州人崔元遜殺其刺史裴?,叛附於劉黑闥。?州總管徐圓朗反。九月,盧祖尚降。乙卯,淳於難降。甲子,汪華降。是秋,夔州總管、趙郡王孝恭率十二總管兵以討蕭銑。十月己丑,秦王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齊王元吉為司空。庚寅,劉黑闥陷瀛州,執刺史盧士睿,又陷觀州。癸卯,毛州人董燈明殺其刺史趙元愷。乙巳,趙郡王孝恭敗蕭銑於荊州,執之。閏月乙卯,如稷州。己未,幸舊墅。壬戌,獵於好?。乙丑,獵於九?。丁卯,獵於仲山。戊辰,獵於清水谷,遂幸三原。辛未,如周氏陂。壬申,至自周氏陂。十一月甲申,有事於南郊。庚寅,李子通降。丙申,子通謀反,伏誅。壬寅,劉黑闥陷定州,總管李玄通死之。庚戌,杞州人周文舉殺其刺史王孝矩,叛附於黑闥。十二月乙卯,黑闥陷冀州,總管?棱死之。甲子,左武候將軍李世?及黑闥戰於宋州,敗績。丁卯,秦王世民、齊王元吉討黑闥。己巳,黑闥陷邢州。庚午,陷魏州,總管潘道毅死之。辛未,隱業州。壬申,徙封元嘉為徐王。

五年正月乙酉,劉黑闥陷相州,刺史房晃死之。丙戌殷恭邃降。丁亥,濟州別駕劉伯通執其刺史竇務本,叛附於徐圓朗。庚寅,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其刺史田華,叛附於劉黑闥。丙申,相州人殺其刺史獨孤徹以其州叛附於黥闥。己酉,楊世略、劉元進降。二月,王要漢降。己巳,秦王世民克邢州。丁丑,劉黑闥陷?水,總管羅士信死之。戊寅,汴州總管王要漢敗徐圓郎於杞州,執周文舉。三月戊戌,譚州刺名李義滿殺齊州都督王薄。丁未,秦王世民及劉黑闥戰於?水,敗之,黑闥亡入於突厥。蔚州總管高開道反,寇易州,刺史慕容孝乾死之。四月,梁州野蠶成繭。冉安昌降。己未,寧長真降。戊辰,釋流罪以下獲麥。壬申,代州總管李大恩及突厥戰,死之。戊寅,鄧文進降。五月,田留安降。庚寅,瓜州人王干殺賀拔行威以降。乙巳,賜荊州今歲田租。六月辛亥,劉黑闥與突厥寇山東。車騎將軍元韶為瓜州道行軍總管,以備突厥。癸丑,吐谷渾寇洮、旭、疊三州,岷州總管李長卿敗之。乙卯,淮安郡王神通討徐圓朗。七月甲申,作弘義宮。甲午,淮陽郡王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討劉黑闥。貝州人董該以定州叛附於黑闥。丙申,突厥殺劉武周於白道。遷州人鄧士政反,執其刺史李敬昂。丁酉,馮盎降。八月辛亥,葬隋煬帝。甲寅,吐谷渾寇岷州,益州道行台左僕射竇軌敗之。乙卯,突厥寇邊。庚申,皇太子出豳州道,秦王世民出秦州道,以御突厥。己巳,吐谷渾陷洮州。並州總管、襄邑郡王神符及突厥戰於汾東,敗之。戊寅,突厥陷大震關。九月癸巳,靈州總管楊師道敗之於三觀山。丙申,洪州總管宇文歆又敗之於崇岡。壬寅,定州總管雙士洛、驃騎將軍魏道仁又敗之於恆山之陽。丙午,領軍將軍安興貴之又敗之於甘州。劉黑闥陷瀛州,刺史馬匡武死之。東鹽州人馬君德以其州叛附於黑闥。十月己酉,齊王元吉討黑闥。癸丑,貝州刺史許善護及黑闥戰於?縣,死之。甲寅,觀州刺史劉君會叛附於黑闥。乙丑,淮陽郡王道玄及黑闥戰於下博,死之。己巳,林士弘降。十一月庚辰,劉黑闥陷滄州。甲申,皇太子討黑闥。丙申,如宜州。癸卯,獵於富平北原。十二月丙辰,獵於萬壽原。戊午,劉黑闥陷恆州,刺史王公政死之。庚申,至自萬壽原。壬申,皇太子及劉黑闥戰於魏州,敗之。甲戌,又敗之於毛州。

六年正月己卯,黑闥將葛德威執黑闥以降。壬午,?州人王摩娑反,驃騎將軍衛彥討之。庚寅,徐圓朗陷泗州。二月,劉黑闥伏誅。庚戌,幸溫湯。壬子,獵於驪山。甲寅,至自溫湯。丙寅,行軍總管李世?敗徐圓朗,執之。三月,苗海潮、梅知岩、左難當降乙巳,洪州總管張善安反。四月己酉,吐蕃陷芳州。己未,以故第為通義宮,祭元皇帝、元貞皇後於舊寢。赦京城,賜從官帛。辛酉,張善安陷孫州,執總管王戎。丁卯,南州刺史龐孝泰反,陷南越州。壬申,封子元?為蜀王,元慶漢王。癸酉,裴寂為尚書左僕射,蕭?為右僕射,封德彝為中書令,吏部尚書趙恭仁兼中書令、檢校涼州諸軍事。五月庚寅,吐谷渾、黨項寇河州,刺史盧士良敗之。癸卯,高開道以奚寇幽州,長史王說敗之。六月丁卯,突厥寇朔州,總管高滿政敗之。曲赦朔州。七月丙子,沙州別駕竇伏明反,殺其總管賀若懷廓。己亥,皇太子屯於北邊,秦王世民屯於並州,以備突厥。八月壬子,淮南道行台左僕射輔公?反。乙丑,趙郡王孝恭討之。九月壬辰,秦王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丙申,渝州人張大智反。十月丙午,殺廣州都督劉世讓。戊申,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己未,如華陰。張大智降。庚申,獵於白鹿原。壬戌,石虞侯率杜士遠殺高滿政,以朔州反。丁卯,突厥請和。十一月壬午,張善安襲殺黃州總管周法明。丁亥,如華陰。辛卯,獵於沙苑。丁酉,獵於伏龍原。十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癸卯,張善安降。庚戌,以奉義監為龍躍宮,武功宅為慶善宮。甲寅,至自華陰。

七年正月庚寅,鄒州人鄧同穎殺其刺史李士衡。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己未,漁陽部將張金樹殺高開道以降。三月戊戌,趙郡王孝恭敗輔公?,執之。己亥,孝恭殺趙州都督闞棱。四月庚子,大赦。班新律令。給復江州道二年、揚越一年。五月丙戌,作仁智宮。六月辛丑,如仁智宮。壬戌,慶州都督楊文干反。七月己巳,突厥寇朔州,總管秦武通敗之。癸酉,慶州人殺楊文干以降。甲午,至自仁智宮。?州地震山崩,遏江水。閏月己未,秦王世民、齊王元吉屯於豳州,以備突厥。八月己巳,吐谷渾寇鄯州,驃騎將軍彭武傑死之。戊寅,突厥寇綏州,刺史劉大俱敗之。壬辰,突厥請和。丁酉,裴寂使於突厥。十月丁卯,如慶善宮。辛未,獵於?南。癸酉,幸終南山。丙子,謁樓觀老子祠。庚寅,獵於圍川。十二月丁卯,如龍躍宮。戊辰,獵於高陵。庚午,至自高陵。太子詹事裴矩檢校侍中。

八年二月癸未,慮囚。四月甲申,如?,獵於甘谷。作太和宮。丙戌,至自?。六月甲子,如太和宮。七月丙午,至自太和宮。丁巳,秦王世民屯於蒲州,以備突厥。八月壬申,並州行軍總管張瑾及突厥戰於太谷,敗績,鄆州都督張德政死之,執行軍長史溫彥博。甲申,任城郡王道宗及突厥戰於靈州,敗之。丁亥,突厥請和。十月辛巳,如周氏陂,獵於北原。壬午,如龍躍宮。十一月辛卯,如宜州,獵於西原。裴矩罷。庚子,講武於同官。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辛丑,徙封元?為吳王,元慶陳王。癸卯,秦王世民為中書令,齊王元吉為侍中。癸丑,獵於華池北原。十二月辛酉,至自華池。庚辰,獵於鳴犢泉。辛巳,至自鳴犢泉。

九年正月甲寅,裴寂為司空。二月庚申,齊王元吉為司徒。壬午,有星孛於胃、昴。丁亥,孛於捲舌。三月庚寅,幸昆明池,習水戰。壬辰,至自昆明池。丙午,如周氏陂。乙卯,至自周氏陂。丁巳,突厥寇涼州,都督、長樂郡王幼良敗之。四月辛巳,廢浮屠,老子法。六月丁巳,太白經天。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復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賜為父後者襲勛、爵,赤牒官得為真,免民逋租宿賦。己卯,太白晝見。庚辰,幽州都督、廬江郡王瑗反,伏誅。癸未,赦幽州管內為瑗所詿誤者。七月辛卯,楊恭仁罷。太子右庶子高士廉為侍中,左庶子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為尚書左僕射。癸巳,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左僕射。辛亥,太白晝見。甲寅,太白晝見。八月丙辰,突厥請和。丁巳,太白晝見。壬戌,吐谷渾請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九年五月,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謚曰大武,廟號高祖。上元元年,改謚神堯皇帝。天寶八載,謚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贊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自夏後氏以來,始傳以世,而有賢有不肖,故其為世,數亦或短或長。論者乃謂周自後稷至於文、武,積功累仁,其來也遠,故其為世尤長。然考於《世本》,夏、商、周皆出於黃帝,夏自鯀以前,商自契至於成湯,其間寂寥無聞,與周之興異矣。而漢亦起於亭長叛亡之徒。及其興也,有天下皆數百年而後已。由是言之,天命豈易知哉!然考其終始治亂,顧其功德有厚薄與其制度紀綱所以維持者何如,而其後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壞亂,或漸以陵遲,或能振而復起,或遂至於不可支持,雖各因其勢,然有德則興,無德則絕,豈非所謂天命者常不顯其符,而俾有國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際,世雖貴矣,然烏有所謂積功累仁之漸,而高祖之興,亦何異因時而特起者歟?雖其有治有亂,或絕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幾三百,可謂盛哉!豈非人厭隋亂而蒙德澤,繼以太宗之治,制度紀綱之法,後世有以憑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歟?

『肆』 關於李世民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准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准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鑒於有些折沖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徵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徵: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麼意思?」魏徵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么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給魏徵賞賜了金瓮一口。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後,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於我,能將他們拒之於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並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後長孫氏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後所生,由於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並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在其吃飯之時,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過辛勤勞動。只有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系,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干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他並且還教訓其它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人人自知。作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身死國除。作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學劉旦的樣子。」據說,從此以後,這些龍子龍孫們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鑒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准,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勢余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雲,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同年八月,葬於昭陵(在今陝西禮泉東北)。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伍』 唐太宗的主要事跡

唐太宗的主要事跡有:

1、唐太宗恢復了「均田制」,18歲以上的男子分田百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20畝為「永業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國家賦稅的收入,並多少限制了豪強對土地的兼並。「均田制」為唐朝前期的富強提供了物質基礎。

2、唐太宗推行了「府兵制」。府兵即衛士,由政府從民戶中點集,21歲應征,60歲免役。衛士平時務農,農閑的時候集中在一起進行訓練。服役時要自備兵器資糧,分批輪流守護京城或邊境。一旦有戰爭爆發,兵士們回兵府,由朝廷下令徵集,交給大將統率。

待戰爭結束以後,大將回朝廷,兵士回兵府。這種從農民中徵招,兵源比較有保證的兵制叫做「寓兵於農」。這種做法既把部分軍需品轉嫁到農民身上,減輕了國家的軍費負擔,同時,由於兵將不能長期相守,避免了有野心的將帥擁兵割據。

3、唐太宗還注意減輕賦稅和徭役,大力提倡節儉,反對大興土木,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由於採取了這些有力的措施,唐太宗在位的20多年中,唐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都發展到了空前的盛況,「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內一派繁榮的景象。

邊境以外的一些部落都紛紛來歸附,各國商旅來往更是絡繹不絕。這時候的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


(5)南山集團隋政的女擴展閱讀

唐太宗典故:

房謀杜斷,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陸』 李世民的資料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閱讀全文

與南山集團隋政的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麥田英語融資 瀏覽:192
理財產品電銷 瀏覽:479
私募基金2019持股 瀏覽:414
基金星期天更新收益嗎 瀏覽:517
000851是什麼類型股票 瀏覽:833
誠邁科技主力資金流向 瀏覽:165
股市有多少支股票 瀏覽:883
貨幣型基金的價格 瀏覽:730
漢鼎宇佑有無投資葯業種植 瀏覽:328
外匯干貨外匯衍生品 瀏覽:680
雲南貴金屬交易所騙人 瀏覽:966
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瀏覽:97
匯添富科創板基金A類C類 瀏覽:350
股票尾盤買入 瀏覽:2
登錄椰子理財 瀏覽:655
外匯黑市換匯技巧 瀏覽:676
中國鐵建股票歷史最低價格 瀏覽:862
2月23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36
股指期貨一手漲跌多少點爆倉 瀏覽:611
新華制葯最新資金流向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