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申能股份2018年度報告

申能股份2018年度報告

發布時間:2021-05-25 20:53:12

『壹』 浦發銀行為什麼這么多天了沒上市呢

股改停牌,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3月9日復牌

三 、本次改革相關股東會議的日程安排

1 、本次相關股東會議的股權登記日: 2006 年 3 月 20 日

2 、本次相關股東會議現場會議召開日: 2006 年 4 月 6 日

3 、本次相關股東會議網路投票時間: 2006 年 4 月 4 日 - 2006 年 4 月 6 日

四、本次改革相關證券停復牌安排

1 、本公司董事會將申請公司股票自 2006 年 2 月 27 日 起停牌,最晚於 2006 年 3 月 9 日 復牌,此段時期為股東溝通時期;

2 、本公司董事會將在 2006 年 3 月 8 日 (含本日)之前公告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溝通協商的情況、協商確定的改革方案,並申請公司股票於公告次日復牌。

3 、如果本公司董事會未能在 2006 年 3 月 8 日 (含本日)之前公告協商確定的改革方案,本公司將刊登公告宣布取消本次相關股東會議,並申請公司股票於公告次日復牌,或者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進行協商並取得其同意後 , 董事會將申請延期舉行相關股東會議 , 具體延期時間將視與上交所的協商結果而定。

4 、本公司董事會將申請自相關股東會議股權登記日的次日起至改革方案實施完畢之日公司股票停牌。

『貳』 分紅除息問題

下面有詳盡的分析

公司的分紅政策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公司的分紅政策所涉及的是對公司的收益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分紅政策也可以叫做分配政策。每年公司的經營都有對股東有個交代,即今年的贏利分紅還是不分紅,若是分紅如何分。按照法律和公司制度,應該是董事會提出預案,交股東大會討論表決。對公司的分紅政策,股東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預期和利益,理想的公司分紅政策應該是公司經營者和大小股東之間利益妥協,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的結果。無論採取什麼樣分紅政策,股東們有一個目標是一致的,即股票能夠增值,價格能夠持續上漲,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看跌的股東就會以腳投票。但問題是分紅政策對股票價值有影響嗎?若是有,什麼政策有正面效應,什麼政策有負面效應?對這些疑問理論上是有爭論的,實際操作中也各有不同情況。 一、理論上的爭論 公司分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送現金,一種是送股票。前者因為送的真金實銀,公司的資產要減少,後者是拿股票替換現金,現金留下來,公司的凈資產沒有變化,只是股票數量增加。因為股東的錢以股票方式留在公司,所以股票紅利是股東的再投資。含有分紅權的股票叫含權股,股權登記日後的交易要做除權處理,按分紅比例降價。不分紅當然一切照舊,而分紅股東雖然得到現金和紅股,但手中所持的股票價格也相應地降了一塊,所以從表面上看,不分紅與分現金或股票實在是半斤八兩,股票的真實價值和價格沒有什麼變化。美國學者默頓.米勒(MertonMiller,曾因投資組合理論的貢獻獲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持這種「股利無關論」(DividendIrrelevance)。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假設:(1)個人和公司都沒有所得稅;(2)沒有發行和交易成本;(3)分紅政策對股東權益的成本沒有影響;(4)公司的分紅政策與投資方向和資金使用計劃沒有任何關系;(5)股東和公司經理有對稱的信息(SymmetricInformation),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相同的預期。基於以上假設,他認為公司的分紅政策對公司的股票價格沒有影響,股票的投資價值是由公司的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前者是指公司所有資源的賺錢能力,後者是指公司股票的風險系數β,簡單地說,若是公司贏利和股票價格波動大,風險系數β值就高,反之就低。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了餡餅的大小,而分紅政策講的是如何瓜分現有收益這個餡餅,與餡餅的大小無關,也就是說分不分,如何分,餡餅還是那麼大,不會因此而增大或減小。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只盯著股票價格,對公司分紅漠不關心,投資者有不同的預期和利益要求,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股票價值的估價,事實上公司的分紅政策確實會影響到股票價格。比如投資者會認為投資股票獲得現金收益是天經地義的,拿到手裡的現金要比留在公司風險小,因為公司未來的贏利不穩定,有風險,投資者的感覺是「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所以每年都有現金紅利,或現金分紅比例較高的公司股票必然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還有一種觀點是從稅賦的角度來考慮,因為現金分紅要納稅,中國該稅率為20%,若是公司有一億發行在外的股票,十股送一元的話,要1000萬,稅就要交200萬,而送紅股則沒有這項額外支出。所以少分現金,或什麼都不分,或只送紅股是明智的選擇。 筆者的看法,從理論上講,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總的價值取向是對的,分配不會使股票增值。但是問題在於他的五項假設條件均不真實,稅賦、發行和交易成本都是逃不掉的,股東的構成不同,有不同信息來源、價值判斷和利益要求,股東與公司經理,不同的股東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公司經營者比股東更清楚公司的底細,控股的大股東也比一般的中小股東更容易操控和獲得內幕信息。因此不同分紅政策肯定會對股東權益的成本、公司投資計劃產生不同的影響,股票的帳面價值在總量(公司+股東個人)上看雖然沒有變化,但投資者對股票內在價值的估價出現了變化,也就是說投資者的預期因不同的分紅政策而改變,贊成的就買進搶權,成為新股東,不贊成就賣出逃權,從而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 如果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正確的選擇就是不分配。事實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選擇不分紅的公司越來越多,有些公司近年來一直不分紅,股價每年都有漲幅。這些現象大致可以作為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的佐證。不過相反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每年都堅持給股東以紅利回報的公司也贏得不少的擁護者。 應該說投資者偏好現金股息收益甚於資本收益(價差收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決非普遍現象。除非投資者面臨不可推遲的現金支出,如個人必須到期償付的住房貸款,退休基金必須定期支付的退休金等等,否則投資者拿到沒有任何收益的現金還是要選擇投資方向再投資。如果認為原來的公司每年都有現金分紅,因此有投資價值,莫不如再增持該公司的股票。由此看來,這種即期現金偏好理論是一種「在手之鳥悖論」(Bird-in-the-HandFallacy),即期收益與長遠收益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只要公司不會因現金短缺而倒閉,贏利能保持持續增長,投資者並不在意現在能否拿到現金。中國與此意類似的故事來自「朝三暮四」這句成語,其原意是有一個耍猴的人原來的分配製度是每天早上給猴四顆棗,晚上三顆。他覺得這樣做沒有激勵作用,宣布改為早上三顆,晚上視表現賞四顆作為獎金。此舉遭到猴的強烈反對,「朝三暮四」在人看來是一樣的,但猴的感覺是利益受到損害,因為現在早餐比原來少了一顆棗!而且晚上那四顆能否吃到變得有風險了,於是躺倒罷工,主人無奈只好改回舊制,改革以失敗告終。在筆者看來,「股利無關論」和「在手之鳥論」最大的區別是假設投資者有不同的性格,對現在未來有不同的預期和判斷,前者是理想主義、貪得無厭,可以用畫餅充飢,泡沫概念糊弄的人,後者是現實主義、只相信眼前利益,不被增長的泡沫所迷惑的猴。 稅賦對分紅政策是有影響的,但並非是主要因素。每年都有許多公司實行現金分紅,分到股東手裡的是已扣稅的股息,吃虧是明擺的,所以這樣做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考慮。 二、兩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理論上三種不同觀點的爭論並沒有解決我們對公司分紅政策的疑問,這或許是因為每個公司都面臨不同的情況,所以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所謂最佳分紅政策,但是理論上的爭論卻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註:一是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內涵和發出的信號,以及對信息內涵、信號的不同理解;二是股東的構成及其影響力。 理論上講,如果公司提高了紅利的派發率,股票的含金量也會隨之提高,股票價格理應上漲。但實際上現行的股票價格也許已經完成了和包含了對紅利權的估價,這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一般投資者不會先於市場得到信息。先於市場得到信息的莊家和憑直覺介入的投資者對有分紅概念股票的追捧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默頓.米勒認為與其說投資者重視分紅,莫如說投資者更為關注分紅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內涵和信號。在他看來,若是公司經營者對公司未來的贏利前景看好,認為贏利會持續增長,就會提高紅利派發率,否則就會不分或少分。對贏利預期預先反應最快是股價,最大限度的增長空間在股價,微不足道的分紅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和信號。因此清楚內情的公司經營者制訂的分紅政策反映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對不知內情的股東來說披露的則是一種可以解讀的信號。 公司的股東往往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團和個人構成,對公司的分紅政策當然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保險基金偏好現金紅利,中小股東可能喜歡多送紅股,大股東有更為復雜的小算盤,股東當然希望能有對自己最有利的分紅方案,誰控制的票數多誰就能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方案,因此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利,對全體股東有利只是旗號而已,按照公司制度,實際上是誰有力誰就有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東構成是奇特的,有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前兩者處於絕對控制地位,大股東和內部人士操控現象司空見慣,對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的影響應該說是決定性的。由於股票有上市流通和不流通的巨大差別,這樣就人為地造成了股東之間利益的沖突。站在國有股和法人股的立場上看,由於紅股的收益不能通過上市交易獲得,股價的漲跌也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所以更傾向於獲得現金紅利甚至不分紅。1998年銀河科技的國有股股東否決了公司10送3股的預案,改之以10派2元現金就是這種利益沖突的現實表現。送紅股的方案能獲得國有股和法人股投票通過,其背景並非是資本預期收益的推動,而是另有其他考慮。盡管這些考慮迂迴曲折了一點,但目的是明確的,一是如何將原來的投資和收益變現,二是如何能更多地圈錢。 信息不對稱和信號,股東構成及其影響使我們對分紅政策的認識更進了一步,同時也架起了理論通往現實的橋梁和觀察公司分紅政策的多元視角,運用這些觀點我們可以透過對公司可選擇的分紅方式的分析看一看公司分紅政策的實際效果。 三、在不分紅現象的背後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有贏利可分的公司選擇了不分紅的政策,所以不分紅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想分。其中原因有兩個:第一,從實際效果看,分紅對公司和股東好處並不明顯,現金分紅股東實在是拿了一點蠅頭小利,公司的發展卻受到影響,股票紅利送少了股東覺得不過癮,多送,一次送個夠,經營者覺得盤子大了,經營壓力也大,所以沒有把握最好維持現狀。從股價與分紅政策的相關性來看,送現金基本不受歡迎,市場反應平平,大劑量送紅股股價才會有較大幅度上漲,但一毛不拔,什麼都不送,股價卻仍舊十分堅挺。這些現象說明分紅與否的確與股價沒有什麼關系,公司的不分紅政策與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不謀而合;第二,單向解讀不分紅這一信息,其內涵和信號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說它沒有透露出公司經營者對公司贏利前景的看法,我們可以說經營者將利潤留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信心,要加大投資力度,也可以說不分紅是因為公司有頭寸短缺等財務風險,當然我們可以結合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的說明來解讀。但對投資者來說,有一個內涵和信號是明白無誤的,就是公司盤子沒變,又累計了一年的滾存利潤,這就大大提高了公司將來大劑量送股的潛力。用預期理論的道理來講,越是未來前景不清晰的公司,其變化潛力就越大,也就是說,投資者對這項信息做的是反向解讀和加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公司雖然不分紅,股價卻波動不大。 有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會說,成熟的股市和上市公司應該是以普遍派發現金紅利為標志,長期來看,從來不分紅或很少分紅的公司沒有多大的投資價值。首先,頑固堅持不分紅的鐵公雞公司是不道德的,有沒有贏利可分是能力問題,有贏利而故意不分是態度和道德問題。其次,長期不分紅的公司不是被特殊的利益集團和大股東所把持,就是在經營上根本沒有前途,因此不會贏得長線投資者的擁護。股市不相信道德的眼淚,這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還是讓我們看一組統計數據。 表1是上市兩年以上,從未送股派現的10隻股票。分紅和股價變動計算期為每隻股票上市日到2000年6月30日,贏利和股本計算期為上市日至1999年末。通過對該表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10隻股票的總體情況確實與傳統投資觀念的判斷相符,業績從上市之後全部是大幅度滑坡,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紅政策上,贏利越來越少甚至虧損,當然無力分紅。(2)這些公司的股本擴張是靠配股,既股東持續的輸血。我們可以說這是業績不良造成的,但當時在上市之初看上去都是相當不錯的,經營者在業績尚好的時候配股圈錢積極,分紅卻為何一毛不拔?我們有理由推斷他們當初就不大看好公司的經營前景!換句話說,分紅不積極,不僅僅是思想有問題。(3)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要讓傳統投資理論大跌眼鏡了,與業績大幅度滑坡相對應的是股價的增長,這種現象是股市所司空見慣的,本文不想做過多的探討。這里只是指出,股價上漲有短線因素的作用,這些股票的表現的確可以證明股市的另一番道理,既股價與分紅,甚至與業績無關,但比較而言,從長線表現看,尤其是對比大幅度送派的公司股價(見表2、表3),這些股票的漲幅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表1十大不分紅股票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上市日期 股價漲跌 股本增長 業績增長0411 ST凱地 1996-7-16 201.09% 22.33% -580.46% 0613 ST東海A 1997-1-28 -37.02% 51.71% -226.19% 0669 中訊科技 1996-12-10 19.14% 28.48% 149.23% 0691 寰島實業 1997-2-28 15.58% 188.15% -6.38% 0788 合成制葯 1997-6-16 -9.71% 48.08% -196.09% 600065 大慶聯誼 1997-5-23 -45.40% 45.45% -93.72%600083 PT紅光 1997-6-6 -62.09% 43.75% -459.70% 600097 ST恆泰 1997-6-19 -6.81% 43.52% -265.12% 600113 浙江東日 1997-10-21 23.23% 51.28% -39.91% 600115 東方航空 1997-11-5 -26.88% 62.23% -34.76% 平均 3.1年 7.11% 58.50% -175.31% 四、現金紅利輕飄飄 現金紅利為何輕飄飄,因為好處不大,弊病甚多。勉強能舉出的好處大致有兩點:一是迎合了部分股東的願望和利益,二是減少股東凈資產和經營者的壓力。而現金紅利的弊病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現金紅利派發率相對於股價波動實在是不夠塞牙縫,比如10送10元應該是個相當驚人的大紅包,但這可是一年的收益,而對於50元的股價來說,只是2%的漲幅,這種漲幅一天之內就可以完成,在牛市中2%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其次,前面提到,除非有些特殊情況,實際上偏好現金的股票投資者幾乎等於零。如果當真偏好現金的話不如去買國債或基金,國債無風險,收益又高於銀行利息,證券投資基金按政策規定須拿出年收益的90%分現金。而股票因為公司永續經營,能否每年都有現金紅利可分是不確定的。第三,默頓.米勒認為公司增加紅利派發是經營者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但筆者認為這里應把現金紅利和股票紅利區別開來。西方投資理論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企業沒有什麼盈利的項目可做時,不妨還錢於民,減小經營壓力。實際上經營者制訂派發現金政策時確實有這個考慮,這樣做也確實有這個實際效果。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原理推測,如果某個公司送現金,就表明該公司發展停滯,經營萎縮,經營者對前途缺乏信心。第四,是有額外的納稅支出。公司如果確有送現金取悅股東的願望,不是沒有其他替代的辦法,比如股票回購,既能達到送錢的目的,又能避稅,何樂而不為呢? 前面曾提到過,公司採取現金分紅的方式既有面上的原因,內幕里也許別有隱情。面上的和內幕的原因如大股東的壓力、國際慣例的束縛、公司經營者不同的觀念和風格、公司所處的行業已進入成熟期等等。B股的早期股東多是國外的各類基金,講求現金投資回報,公司不得不遵循國際慣例來滿足此類股東的要求,而A股的股東看不上那一點蠅頭小利,於是就出現了B股派現金紅利,A股派紅股的怪現象。公司進入成熟期的特徵有兩個:一是所從事的行業難以找到贏利的投資項目,手頭有大量現金沒有出路,二是大比例派送現金紅利。這兩個特徵是公司經營性衰退的表象和信號。 表2以累計派現金額超過10元/10股,累計送股低於10股/10股為標准選擇了10隻股票,剔除了原來也在前10名之列的深發展、四川長虹、深中集、粵電力等幾只既有大量派現,也有大比例紅股的股票,目的是突出那些在現金紅利上有所側重的股票。其他計算條件與表1相同。 表2 十大現金分紅股票 股票 股票簡稱 累計 累計 上市 股價 股本 盈利 代碼 送股 派現 時間 漲跌 增長 增長 600854 春蘭股份 8 43.2 1994 507.64% 155.26% 22.46% 0016 深康佳A 9 31 1992 661.01% 294.11% 449.21% 0418 小天鵝A 2 16.35 1997 68.06% 20.00% -20.34% 600690 青島海爾 7 15.5 1993 369.51% 112.94% 222.24% 600684 珠江實業 5 14.8 1993 18.61% 107.66% -80.86600814 杭州解百 8 13.7 1994 109.15% 171.34% -62.18% 600682 南京新百 5 13.5 1993 165.40% 93.35% -1.57% 600642 申能股份 0 12.8 1993 41.41% -32.03% 10.19% 600826 蘭生股份 6 12.6 1994 100.52% 98.00% 13.81% 0529 粵美雅A 10 12.5 1993 5.52% 298.99% -318.35% 平均 6 18.595 6.4年 204.68% 104.82% 23.46% 為什麼這些公司偏重於派現金呢?首先,我們看到家電類的股票有4隻,佔40%,商業類有兩只,佔20%。這兩類都是成長性不高,但卻直接面對消費者,有大量的現金流量和存量的行業;其次,公司的規模盤子已經相當大,主營業務上幾無拓展空間,反映在盤子上也差不多達到了最大的規模,公司經營者看到了這種前景,但沒有將資金胡亂投向其他領域,搞多元化經營,而是加強研究開發投入,多餘資金選擇了現金分紅,暫時還利於股東的政策,這個政策應該說是明智的,也印證了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對這種現象的推斷。 最後的疑問是,派現金的分紅政策能持續下去嗎?1999年的數據顯示,這10家除了深康佳和青島海爾保持高增長外,其他股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另外,在2000年中期分配中均無貢獻。 五、股票紅利多多益善 送紅股在過去是一種紙上概念或叫紙上操作(PaperWork),如今進入數字信息時代則叫數字概念,在公司來講只不過倒個帳戶,在證交所和登記公司的中央電腦里做個加法,增加數字而已。送紅股固然不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對股東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首先,收到紅股,將收益作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種再投資行為。作為股票的職業或長線投資者,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賺的不是錢,而是股票。只要公司經營長線看好,股票多多益善。其次,從市場評價來看,送股題材相當吸引人,但送股之後若能實現每股盈利的同步增長甚至更快增長就越發理想了。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大劑量送股可以說是一個信號,它起碼表明了公司對盈利增長的信心,因為大劑量送股後每股收益被稀釋,為了填補每股盈利的缺口,公司就須加倍努力。第三,大幅度除權後,股價相對便宜,交易也較以前活躍,容易激起投資者的填權預期。投資者對股票紅利的偏好與公司的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同時也向公司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說就是對公司股本擴張能力的追求。第四,送股還有避稅,沒有交易成本等優點。 公司經營者一般情況下並不情願分紅,既不願意送現金,也不願意送紅股。但是為什麼有些公司選擇了送紅股呢?除了一些外部壓力外,最直接的原因和動力還是為了更多地圈股東的錢。例如,某一小盤股要配股,承銷商會出主意說,先送紅股將盤子做大,然後配股,這樣配股價不致大高,還可以多圈錢。所以中國的上市公司如果大劑量送股的話,接下來可能就是大劑量的配股。 縱橫國際(原南通機床,ST通機,600862)的資產重組和以後的送股、增發是筆者曾接觸過的一個案例。該股從98年的7元多起步一直漲到99年的36元,漲幅500%。其中原因是江蘇國際技術進出口公司的入主以及而後可以預期到的資產重組、業績提升、送紅股等利好。當時公司的重組方和投資項目需資金4億多,計劃先送後配股或增發。但公司決策層有幾個疑慮:第一,是否需要送紅股?要送的話送多少合適?因為不送照樣可以配股或增發,如果照原計劃10送10,送過之後,再加上配股或增發,流通盤子大增,以後日子不好過,股票有可能成為一隻死股。第二,是配股還是增發?價格多少合適?第三,除權之後盤子誰來接?有些莊家對填權不感興趣,除權後可能要出貨。筆者的意見是:這些問題要綜合起來看。首先,送肯定要送,而且還要10送10,現在的股價已經是騎虎難下,莊家的目標是10送10,投資者也是沖著這個目標來的。無論是配股還是增發,股價都不能過高,你總不能弄出20元的配股價和36元的增發價來。那麼大劑量送股就可以大幅度除權,10送10之後除權價是18元,這個價格就可以為配股和增發掃清投資者的心理障礙。其次,配股有30%的限制,還要給股東至少20%的折扣,就南通機床來說,送股後流通股5000萬,只能發行1500萬,14元發行價,大致能籌資2.1億。不僅不能滿足資金需求,還有一個國有股、法人股如何參與配股的問題。增發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對投資者尤其是大機構投資者,要積極地展開公關推介工作,既要穩住現有的,更要爭取新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利。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司決策層對未來是否有信心。公司決策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手裡賺錢的項目很多,只恨錢少。既然如此那就放開手腳大幹吧,只要你能挖出金子,不怕股東不掏錢。 南通機床重組不到一年,歷史上大比例送紅股的公司是否都實現了高增長?

由於字數太多,放不完,原文請看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219/30101.asp

『叄』 申能股份什麼時候分紅

1、申能股份(股票代碼為600642)分紅時間為2015年7月20日,每股分紅2元。每年具體的分紅情專況如下表所示:

2、申屬能股份即申能(集團)有限公司於1996年經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注冊資本60億元,主要從事電力、燃氣等生產供應和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管理,是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資監管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秉持「銳意開拓、穩健運作」的經營理念,在產業結構、資產規模和企業效益等方面保持了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基本形成了「電氣並舉、產融結合」的發展格局。2008年經上海市國資委確認,公司主業:一是電力、燃氣為主的能源產品生產與供應;二是投資與資產管理(能源及相關服務業、金融企業股權)。

『肆』 申能集團世界500強排名

申能集團沒進世界500強。它進的是中國500強。2018年9月2日,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發布,申能(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416位。

『伍』 利潤質量為什麼要關注非經常性損益

企業的交易事項按其發生的頻率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經常發生的事項,另一是不經常發生、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重復發生的事項。經常性收益是企業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續性,投資者可以據此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及判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非經常性損益具有一次性、偶發性的特點,投資者無法通過非經常性損益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因此有必要在利潤表中將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損益分別列示,以便投資者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及判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但是我國「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還沒有要求在利潤表中將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損益分別列示。為了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1999年中國證監會在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中,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主要財務數據與指標中」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並且同時披露所扣除的項目與涉及的金額。《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中規定,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正常經營損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例如資產處置損益、臨時性獲得的補貼收入、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合並價差攤銷等。
為了反映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當期凈利潤的影響,本文構造研究變數如下:
非經常性損益(E)= 凈利潤 -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
(由於年報中未單獨披露非經常性損益,因此本文只能按上式計算扣除所得稅後的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R)=(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凈利潤)*100%
由於經常性損益反映企業持久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非經常性損益具有一次性、偶發性的特點。所以,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越低,則盈利質量越高;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越高,則盈利質量越低。

非經常性損益的描述性研究
1、樣本選取
研究樣本必須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1、1999年12月31日(含當日)以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公司;
2、已在中國證監會指定報刊上公布1999年報且1999年凈利潤大於零;
3、在年度報告摘要中「主要財務數據和指標」中單獨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
同時符合上述條件的樣本共有839個,構成描述性研究的樣本總體。按非經常性損益E的符號分成三組:
E<0組:非經常項目凈損失組
E=0組:沒有非經常項目組
E>0組:非經常項目凈收益組
2、研究結果及分析
1999年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統計分布具有如下特徵:
一、同時符合條件1和條件2 的上市公司共有907家,但只有839家在1999年報中披露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有68家公司(7.49%)信息披露不夠規范。
二、E>0組的樣本均值嚴重左偏,其中25%的公司非經常項目凈損失在452萬元以上,個別公司非經常項目凈損失巨大。非經常項目凈損失最大的公司儀征化纖,達1.85億元。雖然報告非經常項目凈損失的公司家數較少(8.70%),但對非經常項目凈損失在452萬元以上的公司仍應引起適當關注。
三、E<0組的樣本均值嚴重右偏,其中25%的公司非經常項目凈收益在1689萬元以上,個別公司非經常項目凈收益巨大,凈收益最大的兩家公司分別為:東方航空,非經常項目凈收益6.5億元;申能股份,非經常項目凈收益3.79億元。發生非經常項目凈收益的公司家數較多(72.47%),描述性研究的各項指標均明顯大於樣本總體的相應指標。
總體而言,利用非經常項目凈收益發生的時點控制來進行盈餘管理,以增加報告期的凈利潤,使之達到預期目標,是盈餘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上市公司盈利質量普遍較差,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盈利質量:ROE略高於6%的公司
1、研究假設的推理及建立
根據MuHaw,Daqing Qi,Woody Wu,and WeiGuo Zhang(1998)的研究成果,1996年度和1997年度,上市公司為了達到配股資格線(ROE10%),主要通過線下項目進行盈餘管理。線下項目主要包括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短期投資收益等,線下項目的外延與非經常性損益的外延大部分重合。但是,1998年度起上市公司配股資格線從ROE10%下移至ROE6%。1999年3月26日中國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將配股底線調整為「凈資產收益率三年平均10%,其中任何一年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該項政策調整對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產生較大影響。
1997年最顯著的特徵是處於ROE[10%,11%)區間的上市公司異常密集。1998年ROE處於[10%,11%)區間的上市公司家數仍然奇峰突起。另外,1997年與1998年的一個明顯變化是ROE[6%,7%)區間上市公司家數的突然增多,97年只有8家,而98年卻達到了41家。由於1998年報是在99年1月至4月公布,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只對3月26日以後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產生影響,所以ROE[6%,7%)區間上市公司家數的突然增多,證實了證監會修改配股條件對上市公司1998年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1999年度,ROE在6-7%之間的上市公司明顯偏多,而ROE在10-11%之間的公司明顯減少。據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1999年ROE略高於6%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大於其他公司。
2、樣本選取
從1999年報披露非經常性損益的907家公司中,扣除凈利潤小於零的68家,總共有839家。選取ROE[6%,7%)區間內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組0),同時選取ROE[4%,6%)區間內的公司作為控制樣本1(組1),ROE[7%,9%)區間內的公司作為控制樣本2(組2),ROE[9%,11%)區間內的公司作為控制樣本3(組3)。
3、統計檢驗及分析
Mann-Whitney檢驗結果顯示,凈資產收益率略高於6%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大於其他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略高於6%公司的盈利質量相對較差。
4、案例分析
海南珠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凈利潤2634.3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4346.95萬元,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126%。公司1999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75.79%,主營業務嚴重虧損。凈利潤全部來自非經常性損益。
公司以83,180,254.78元的價格向第一大股東廣州珠江集團有限公司出讓部分資產和控股子公司股權, 主要包括:公司持有的廣州瓊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95%的股權; 公司持有的海南珠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公司持有的海南珠江業商業有限公司95%的股權; 公司持有的三亞娛樂有限公司60%的股權等。公司從股權轉讓中共獲得轉讓收益51,663,271.18元。同時收取資金佔用費1402萬元,獲得補貼收入378萬元,一舉扭轉主營業務嚴重虧損,並且1999年凈資產收益率達到6.65%。
萬里電池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凈利潤583.28萬元,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278.24萬元,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319.15%。非經常性損益主要為託管凈收益565.5萬元,豁免租賃費602.94萬元,轉讓長期股權投資凈收益327.68萬元等。豁免租賃費系公司改制後租賃國有資產所產生的費用,至1999年末為止,共欠國有資產租賃費602.94萬元,為了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公司行政主管部門重慶市機械工業管理局向重慶市國資局提出申請豁免重慶萬里蓄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租賃費,經重慶市國資局渝國管[2000]26號文批准所欠租賃費602.94萬元全部豁免。一舉扭轉主營業務嚴重虧損,並且1999年凈資產收益率達到6.52%。
盈利質量: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
1、研究假設的推理與建立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以下簡稱IPO)的公司,按規定要在招股說明書中作發行年度的盈利預測。我們用盈利預測偏差來反映盈利預測的完成情況。盈利預測偏差是指公司當年實際盈利數與預測盈利數的差額占預測盈利數的百分比,即:
盈利預測偏差 =(實際盈利數/預測盈利數 -1)* 100%
當按上式計算的盈利預測偏差小於零時,稱為盈利預測負偏差;反之則稱為盈利預測正偏差。 縱觀1999年的IPO 公司年報可以發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盈利預測偏差情況(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盈利預測完成情況相差懸殊。因此我們可以推斷IPO公司經理人在發行年度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增加報告期凈利潤的盈餘管理,以完成高估的盈利預測;或使盈利預測負偏差小於10%,免於強制性的向社會公眾道歉;或使盈利預測負偏差小於20%,免於被證監會通報批評,並保持配股資格。因此我們可以推斷IPO公司發行年度的非經常性損益在統計上顯著高於發行次年。
由於我國從1999年度開始強制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因此本文只能獲取1999年度的數據。為了將上市公司發行年度與發行次年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進行對比,本文只能選取1998年IPO公司的1999年度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與1999年IPO公司1999年度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進行對比,並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二:1999年IPO公司1999年度(發行當年)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大於1998年IPO公司1999年度(發行次年)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
2、樣本選取
本章數據均來自上市公司在中國證監會指定報紙上公開披露的1999年度報告摘要,研究樣本(組0)選取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披露1999年度非經常性損益的95家公司;控制樣本(組1)為1998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披露1999年度非經常性損益的102家公司。
3、統計檢驗及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1999年(發行當年)IPO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均值為17.76%,而1998年IPO公司1999年(發行次年)該比例的均值僅為7.6%,並且在0.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T檢驗,假設二得以驗證。
4、案例分析
紅河光明,招股說明書預測1999年凈利潤1152.70萬元,實際完成凈利潤1113.92萬元,完成比例為96.6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768. 98萬元,完成比例為66.71%。扣除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和涉及金額為:1、營業外收支凈額119萬元,其中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收入68萬元,呆帳處理收入 51萬元。2、補貼收入項目225萬元,其中所得稅減免225萬元,所得稅返還167萬元。可見,相對大額的補貼收入以及新股申購利息收入對於公司盈利預測的完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使得公司99年凈資產收益率為6.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資產收益率為4.35%)。既完成了盈利預測,又保住了配股資格,可謂一舉兩得。但是盈利質量卻顯著下降。
廈門路橋,1999年利潤總額為19789.45萬元,預測利潤總額為8957.21萬元,完成預測盈利的220.93%,列1999年IPO 公司完成預測盈利之最。公司預測的凈利潤為8,341.40萬元,實際完成數為18304.48萬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僅為8857.61萬元,非經常性損益竟高達9446.87萬元。其中:市財政無償補助款8450.23萬元,營業稅返還692.57萬元,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304.07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僅完成盈利預測數的98.89%。扣前扣後相差如此懸殊,盈利質量可想而知。
盈利質量:EPS略大於0的公司
1、研究假設的推理及建立
首先對1999年度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以下簡稱EPS)分布進行研究。
統計顯示, 0〈EPS〈=0.05的公司(微利公司)分布密集,分別與左邊的相鄰區間、右邊的相鄰區間形成強烈的對比。0〈EPS〈=0.05的公司有87家,而-0.30〈EPS〈0的公司僅有29家。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當上市公司有可能出現年度虧損時,經理人會進行增加報告期凈利潤的盈餘管理,使EPS勉強大於零,因此造成0〈EPS〈=0.05的公司分布密集。
進一步對0〈EPS〈=0.05的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進行分析,位於該區間上的87家公司中,有29家(33.3% )的EPS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由盈利變為虧損 。而在樣本總體(839家)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由盈利轉為虧損的僅為61家(7.27%)。
據此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三: 微利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大於其他公司。
2、樣本選取
由於EPS小於零的公司無法計算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所以我們只能以微利公司與其右邊區間上的公司進行對比。由於0〈EPS〈=0.05區間的公司數量與0.05〈EPS〈=0.1區間的公司數量相差懸殊,為了使研究樣本與控制樣本規模相當,本文將研究樣本設定為EPS(0,0.04]區間內的公司,共68家,稱作微利組;將控制樣本設定為EPS(0.04,0.1]區間內的公司,共67家,稱為對照組。
3、統計檢驗及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微利組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的均值是對照組的4.5倍,並且在0.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T檢驗。說明EPS略大於0的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確實較差。
4、案例分析
ST石勸業,1999年共實現凈利潤180.27萬元,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利潤為-1911.44萬元,非經常性損益高達2091.71萬元。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為1160%,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每股收益為0.036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每股收益為-0.3785元。巨額非經常性損益到底來自何方?根據ST石勸業與第一大股東河南斯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的債務重組協議,截至1999年12月31日,該公司累計欠付大股東款項共計1750.75元,大股東同意豁免全部債務。另根據公司與所在轄區的石家莊橋東區財政局簽訂的債務重組協議,截至1999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欠付區財政局借款1191萬元,利息340.96萬元,區財政局同意豁免全部利息。ST石勸業因上述兩項協議取得債務重組收益2091.71萬元,一舉扭虧為盈,但盈利質量卻不敢恭維。
成量股份,1998年度出現虧損,如果1999年繼續虧損的話,公司將被特別處理。公司1999年報顯示凈利潤為246.51萬元,每股收益0.02元。但是仔細分析年報可以發現,公司1999年主業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下降13.51%,主營業務利潤為-1480.6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983.72萬元。公司將部分長期股權投資高價轉讓給第一大股東,轉讓收益為1230.23萬元, 而這部分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僅為660.85萬元。
研究結論及局限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ROE略高於6%的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相對較差。
結論二:IPO上市公司發行年度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高於發行次年, 盈利質量相對較差。
結論三:EPS略大於0的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相對較差。
但是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下列局限:
由於我國上市公司從1999會計年度開始強制性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因此本文只搜集了1999年度的數據,無法進行時間序列分析。並且我國目前尚未制定有關非經常項目的會計准則,導致各家公司非經常項目的確認缺乏可比性,更有一些公司沒有充分披露非經常項目。上述局限有待今後解決。

閱讀全文

與申能股份2018年度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尿素期貨有 瀏覽:585
資金佔用監管核查的專項說明 瀏覽:312
投資是藝術不是科學的區別 瀏覽:922
基金華夏2號凈值 瀏覽:873
2018年投資者信心 瀏覽:74
融資入股協議 瀏覽:166
馬雲健康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992
父母投資 瀏覽:708
五一後基金行情 瀏覽:474
證券投資方法 瀏覽:637
外匯穩嗎 瀏覽:631
股票趨勢圖怎麼畫 瀏覽:466
原油期貨現在是多少 瀏覽:15
銀行房產抵押貸款40萬還款5年 瀏覽:525
股指期貨交割是促使股指期貨 瀏覽:287
2018中公教育股票歷史價格 瀏覽:76
中國彩票股票 瀏覽:105
210000韓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
推銷理財產品話術 瀏覽:912
泰禾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