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為什麼要推動經濟發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讓城市帶動農村!從髙耗能源轉型走向低碳能源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科技創新與招才引智相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新體系!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2. 天津經濟 給力區域發展 具備區域經濟龍頭城市有哪些
這是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活動的一場「重頭戲」,也是對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次梳理和盤點,旨在深入成長態勢良好、發展潛力巨大、對外影響廣泛的城市,以城市發展為切入點,感知中國經濟的脈搏,感悟中國發展的律動。
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往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龍永圖、王健林、劉海濤、李稻葵等嘉賓圍坐在一起,共話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計。市政府副秘書長、經濟學家陳宗勝在論壇上介紹了天津的發展情況。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戰略正在加緊實施。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濱海新區,已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天津正藉助實施國家戰略的歷史性契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此次論壇選擇天津作為一站,正是基於上述原因。而嘉賓們的話題,自然也離不開這幾年天津的發展。
論壇設置了一個有趣的環節,嘉賓們在題板上寫下目前我國具備區域經濟龍頭帶動作用的城市。5位嘉賓在選擇的幾個城市中,不約而同地把天津列入其中。
他們在闡述選擇天津的原因時,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上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新世紀看天津濱海新區。這個答案恰恰是30多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清晰軌跡。
龍永圖說,「天津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今後3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選擇天津,是我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結論。」金融業是龍永圖關注的焦點,他表示,將與天津共同打造國際高端金融品牌——於家堡論壇。
李稻葵、王健林、劉海濤則分別從瀕臨渤海、毗鄰北京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高端產業發展的趨勢出發,闡述了選擇天津的理由。
陳宗勝說,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之所以把濱海新區納入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就是因為天津所在的城市群已經形成了比較優勢。
李稻葵則認為,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潛力釋放的階段。一旦潛力開始釋放,經濟就會呈井噴式增長。當前天津恰恰處在這樣一個階段。
在關系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中,市場發育速度和程度具有重要影響。王健林和劉海濤從投資者的角度剖析了天津的市場環境。
王健林說,「大連萬達集團在天津的投資項目進展非常快,天津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很大。」他認為,商人選擇一個城市投資,看重的是城市的發展態勢。在城市發展起勢的時候投資,可以與城市實現共贏。「這幾年天津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發展速度令人吃驚。可以說,現在是來天津投資的最好時候。」
從事物聯網產業的劉海濤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這兩年天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市發展很快,政府對新興戰略型產業的敏感度很高。
在加快在津企業發展的同時,劉海濤希望與天津的大企業合作,共同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目前我們投資的重點在天津。」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在一個半小時的論壇上,嘉賓們結合各自的專業特長,還就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改善民計民生、發展消費經濟等,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這場領軍人物縱論領軍城市的深度對話,彰顯了天津日益增長的對外影響力,同時也讓嘉賓們近距離感受到了天津的魅力。
3. 為什麼說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
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回首過去5年 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攻堅克難,取得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輝煌成就。
展望未來之路 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將再創新輝煌,走上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輝煌背後的隱憂
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鞍鋼集團近年來加大科技創新步伐,有條不紊地調整結構、加強創新,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已佔總產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就是從核心技術的 追隨者 變為 引領者 。」鞍鋼股份公司技術中心汽車板研究所所長劉仁東說。
鞍鋼的追求,緣於我國鋼鐵工業所處的尷尬局面 我國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然而長期以來鋼鐵工業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飽受詬病。鋼鐵產能過剩嚴重,鋼鐵工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道無法迴避的難題。
鋼鐵工業的尷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際中國發展處境的真實寫照
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而非「創新驅動」階段。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使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路、生物醫葯、節能環保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
反觀國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總體上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和核心要素,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軌道。」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說。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指出:「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發展科技,加快構建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進入綠色發展的良性軌道。」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
「下一輪上海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以高端製造、創新驅動、品牌引領、低碳發展為特徵的新型產業體系。」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日前透露了上海「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的初步思路。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個地區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行將起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未來5年,是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進一步完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尤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
「如果說過去5年是 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啟動和全面布局的階段,未來5年就是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王元說,「從戰略部署、資源配置、環境營造、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看,未來5年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基礎研究的投入將明顯加大、重大專項投入會繼續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新產業群涌現、創新企業和創新型城市越來越多、更加重視科技惠民 專家為人們描述了這樣一幅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圖景。
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到來之際,人們有理由相信:科技進步和創新必將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引領中國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4. 物聯網為什麼那麼強大
交匯點訊10月13日下午,在無錫感知集團的會議室里,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感知集團董事長劉海濤在手機上輕輕點了一下,打開了家裡的空調。「這就是物聯網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小小應用。」
劉海濤的另一個身份,是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他也是中國物聯網第一人,早在1999年他就開始著手研究感測網技術。在研發了幾年後,將一個新名詞——「感測網」或「物聯網」應用於大眾,他說「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國並沒有跟隨外國的腳步,這是我們的原創,我們的創新品牌。」
在劉海濤眼裡,物聯網就是面向實體世界的, 「以感知互動為目的,以團隊屬性、社會屬性為核心的感知互動系統」。
物聯網與互聯網有什麼不同?看著記者疑惑的表情,劉海濤繼續解釋道:「比如當你在隔壁鄰居家喝茶的時候,家裡被盜了能知道嗎?互聯網不會告訴你,互聯網頂多通過大數據分析,告訴你今晚你家有多大概率被盜的可能,萬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等,這些除了給你徒增煩擾之外,沒有任何用處,但是有了物聯網,你就能感知並採取措施。」
劉海濤進一步向記者解釋,互聯網是虛擬世界的信息共享,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有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都是在信息共享上做文章,比如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互通互聯的基礎上的,所以說互聯網帶來的是信息的地球村,而物聯網是一個感知體系,一個感知互動系統,通過物聯網終端實現物物相連,帶來的是實體世界的地球村。
「另外,互聯網上所有的信息都是人輸進去的,信息有真有假,所以會經常出現詐騙事件,而物聯網上的所有信息都不是人輸進去的,而是它的終端體系架構在我們實體世界感知後的鏡像反映。所以只有真的沒有假的更不可能有騙子。」劉海濤說。
怎麼通過物聯網終端實現物物相連?交匯點記者詢問,劉海濤解釋到,物聯網終端裡面有很多的感測器,這就相當於人的五官。不僅如此,這個終端是智能化的,裡面還有CPU、相當於人的大腦。多個終端之間形成了一個有協同、有分工、有組織的團隊的社會屬性架構體系,這就是物聯網。團隊里的成員是智能化的,通過成員協作形成的團隊,能力則遠高於智能化成員,所以說,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的。
談到物聯網與智能化的區別,劉海濤舉例說,比如前幾年的周克華殺人案,我們能抓住他,是智能安防起了作用,但這是事後追蹤,而物聯網安防是事前預警,如一個裝了物聯網終端感測器的門窗,如果有人想要翻越,系統會立即通過簡訊和電話通知業主、小區等,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事前進行有效預防,這就是物聯網超越智能化的地方。另外,現在的交通是智能交通,以前是紅燈停,綠燈行,紅綠燈控制車流量,而物聯網交通變成車流量控制紅綠燈了,這就是物聯網超越智能化的地方。
劉海濤總結到,物聯網其實並不神秘,從電動車上一把看不見的「物聯網防盜鎖」,到春江花園、美湖社區等居民小區門口的智慧顯示屏,從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的智慧醫療系統,到感知集團的智慧環保系統,物聯網交通、 物聯網醫療、物聯網環保正在一步步走進無錫人的生活。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5. 感知集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感知集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從事計算機軟體技術回、機械答科技、網路科技、物聯網專業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
法定代表人:劉海濤
成立時間:2014-10-23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4100010896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太路29號2號樓東部404-A31室
6. 泰安岳海集團 劉海濤,你還有沒有良心,拖欠我們的工資
如有這種情況發生,你要與其他一同被拖欠工資的工友們一起,搜集和保留對方拖欠工資的具體事實和確鑿證據,派代表到當地有管轄權的勞動監察部門反映和投訴,請他們幫助你們催討被拖欠的工資。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或你們對其結果不滿意的話,就向法院起訴處理。要注意保持冷靜和剋制,不要以過激的行為和對方發生其他沖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