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在連雲港城投集團上班的人嗎,想問一些關於城投面試的問題
怎麼說,連雲港的國企,你看招聘通知,有的通知出來了你就知道基本概率不大,比如細化研究生招聘條件這種,很像蘿卜招聘吧。城投也不例外,誇張點來說,關繫到了,不考試也進去了,有一年因為上半年各種關系進來的人太多了,下半年校招就沒指標了。
Ⅱ 連雲港港口集團這個單位怎麼樣待遇好嗎
這可是個好單位,收入高穩定,待遇好,城市不錯,貨源充分,周圍沙鋼等企業眾多,都需要港口的支持,是個好單位。
Ⅲ 連雲港港口集團員工是國家在編人員嗎
港口集團屬於國企,在編的員工待遇還是不錯的,屬於企業編制,不屬於國家公務員或者事業編,但是港口管理局什麼的裡面有公務員,事業編人員。
Ⅳ 2010年連雲港市海州區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方案有誰知道農經中心如何改革
農經中心和農技中心全並成一個單位,名稱叫,農村經濟和農技推廣服務中心
Ⅳ 連雲港市人民政府的政府組成部門
市政府辦公室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市教育局
市科學技術局
市公安局
市監察局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財政局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市國土資源局
市規劃局
市城鄉建設局
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
市城市管理局
市交通運輸局
市港口管理局
市水利局
市農業委員會
市商務局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市衛生局
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市體育局
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市審計局
市統計局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市環境保護局
市糧食局
市海洋與漁業局
市物價局
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市民防局
市旅遊局
市政府僑務辦公室
市政府外事辦公室
市政府法制辦公室
市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
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Ⅵ 連雲港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連雲港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於1998-08-21在連雲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楊龍,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原鹽、加工鹽、鹽化工產品銷售;承裝、承修等。
法定代表人:楊龍
成立時間:1998-08-21
注冊資本:20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70000000295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海昌南路1號
Ⅶ 改革開放30年 連雲港有什麼樣的變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偉大的歷史轉折正式開始,中國又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的軌道上來。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邁進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到200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連雲港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1992年以來,連雲港市改革、開放、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大,城鄉居民物質消費由「量」的滿足開始向「質」的轉變,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全方位得到提高。
一、歷史的轉折
1.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7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254元,增長了47.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提高到2007年的4828元,增長了46.3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0.38億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318.24億元,增長了836.5倍。收入水平的增長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
2.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2007年,城市居民食品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的38.9%,比1978年的58%左右下降了19.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7%,比1978年的68%左右下降了24.3個百分點。2007年城市居民用於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13.9%,比1984年提高6.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用於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13.3%,比1984年提高8.3個百分點。
3.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84年末的7.35平方米擴大到2007年末的31.25平方米。2007年,3.5%的城市居民家庭居住單棟住宅,43%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1984年的14.13平方米擴大到2007年的29.6平方米,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佔33.8%,磚木結構住房佔66.2%;有54.4%的農戶人均居住面積大於25平方米。
二、巨大的變遷
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生活質量的全面改善,使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衡量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城市居民家庭邁入小康後,部分城市居民開始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多數農村居民生活擺脫了以溫飽為特徵的消費模式,步入了小康的門檻。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357元,比1984年增長15.6倍,平均每年遞增13.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3317元,比1984年增長7.1倍,平均每年遞增9.5%。30年來,連雲港市城鄉居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六大方面:
1、吃飯:從滿足吃飽到吃出健康。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初期,「吃的飽」問題初步得以解決。目前,連雲港市城鄉居民不但「吃的飽」,而且「吃的好」。一是一日三餐講究營養搭配。2007年,連雲港市城市居民副食消費占食品消費的比重已超過90%,較1984年提高3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副食消費比重也將近80%,較1984年提高30多個百分點。食品消費構成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糧、菜等植物性食物消費量減少,動物性食物消費量逐年增加;當雞、魚、蛋、肉乃至山珍海味等早已成為目前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飯」後,健康主題又成為飲食的重要標志。蔬菜要吃無污染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魚蝦要吃歡蹦亂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連植物油都要找非轉基因的。飲食消費水平的上升,表明了連雲港市城鄉居民在保證營養狀況的前提下,飲食習慣開始追求健康化。二是外出用餐講求方便、豐富。近幾年,居民消費觀念已由傳統的飲食家庭化開始向省時、方便、豐富的社會化方向轉變,既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時又說明了市場供應的豐富多彩。2007年,連雲港市城市居民在外用餐佔全部食品消費比重已達14.2%,較1984年大幅提高。近幾年,農村居民走出家庭宴客待友,也早已不足為奇。三是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多年來,連雲港市城市居民花在「食」上的錢一直占總消費的一半以上,其中1978年恩格爾系數為58%,1984年達56.8%。進入90年代後,這一比重不斷下降,2007年達到38.9%,比1984年下降17.9個百分點,比1978年下降19.1個百分點。2007年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3.7%,較1984年降低13.5個百分點,比1978年下降24.3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標志著連雲港市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2、穿衣:從一衣多季到時尚舒適。
服裝這一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和廣泛的要素,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變得絢爛多彩。改革開放初期,居民的衣著顏色基本是黑白灰藍,款式多是中山裝、學生裝,質地大多是棉布。近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著,已突破了顏色單調、式樣單一的舊格調,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精細化,面料趨向高檔化。2007年,連雲港市城市居民人均用於衣著方面支出803元,佔全部消費支出比重達9.6%,農民人均用於衣著方面支出208元,支出比重為6.3%。連雲港市城鄉居民衣著消費支出較1978年大幅度增長,穿衣已由過去單純為了防寒、取暖向著美化生活方面發展,由過去的一衣多季、一衣多人、一衣多場合,變為一季多衣、彰顯個性,時尚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