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國美集團大事

國美集團大事

發布時間:2021-07-09 18:31:26

1. 最近國美發生了什麼事件

最佳答案黃光裕對決陳曉!家族控制人對決職業經理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糾葛,勝利的天平又將會傾向哪一方?

曾經,黃光裕是國美電器真正的當家人、前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中國首富;曾經,陳曉是永樂電器創始人、國美電器的職業經理人、黃光裕口中「我的接班人」;曾經,他們合作過、幫扶過,甚至親密過。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現在,黃光裕一心想要從陳曉手中重新奪過對國美電器絕對控制權,陳曉則想讓國美電器打上真正的陳氏烙印。所以,只有決裂,才能顯示出雙方目前最真實的想法。

關於這場紛爭,最新的口水仗來自於18日黃光裕的一封公開信《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黃光裕稱,陳曉作為董事局主席,「存在個人野心,實施陰謀,挑戰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對此,國美電器一位高管對媒體回應稱:從一審罪名來看,黃光裕是不是也傷害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不管這場爭斗的過程和結果如何,這都給我國不少的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上了一課」,甚至是「難得一見」的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典型教材」。更有媒體點評認為,這是中國私營公司治理史上,家族控制人與職業經理人、創始人股東與財務投資者對決的驚心動魄一幕。

蜜月——

黃光裕收購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也曾有合作蜜月期。「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

在這場紛爭的「史前時代」,黃光裕曾和陳曉在市場上競爭過,也合作過。但在2006年,他們徹底從市場層面的競爭變成了全面的合作,因為黃光裕收購了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

「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在並購之後,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而從當時的市場評價中,這個「定義」其實並不為過,因為陳曉是「有能力」的代表——雖然進入家電行業比黃光裕、張近東(蘇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和張大中(曾經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後同樣為國美電器所收購)等人晚,但陳曉卻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讓永樂電器成為了「上海灘」上的家電業霸主。還有一個側面的佐證是,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時,永樂電器成功集資12億港元,成為僅次於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排行第三的家電連鎖巨頭。

但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在國美收購永樂之後,還是有人懷疑:陳曉可能會不適應從「老闆」到職業經理人的轉變,他也根本不會躋身國美電器的核心決策層。而當時,「架空」陳曉的說法不禁在坊間流傳開來。但陳曉一直未對相關傳聞作正面回應,只是承認當時決策層的結構是黃光裕的體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是黃光裕體系中的國美高層管理人員孫一丁、王俊洲和魏秋立等人,目前都已投向了陳曉的「懷抱」。

不過,就當時來說,黃光裕還是給足了陳曉面子。歷數每次國美電器的相關會議,往往走在前台的都是陳曉,黃光裕卻似乎刻意躲在幕後出謀劃策。這個「史前時代」,在分析人士看來,是雙方合作最黃金的時間段。

分裂——

引入貝恩資本,改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對管理層進行大規模的股權激勵。陳曉接過帥印後,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然而,一場變故徹底打破了黃光裕和陳曉之間某種心照不宣的平衡。2008年11月底,黃光裕因多項指控被相關部門刑拘,「接班人」陳曉真的接過了黃光裕丟下的國美帥印,成為國美電器總裁兼任董事會代理主席,並真正走上了國美電器舞台的正中央。雖然這是黃光裕首肯的一項任命,但這恰恰也是雙方走向決裂的「導火索」。

短暫的喘息之後,陳曉就撇開曾經的上司黃光裕,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首先,2009年6月,被認為「對資金極度渴望」的國美電器引入了貝恩資本,後來,分析人士指出,這其實是雙方走向決裂的開始。根據公開顯示的貝恩資本注資國美電器的協議,其將擁有國美電器15.9億元可轉債,同時有權將其轉換為10.8%的國美電器股權。一旦進行相關操作,這將稀釋現在黃光裕手中33.98%的股權(黃光裕目前是國美電器最大單一股東,這也是黃光裕對抗陳曉目前最大的「底牌」)。與此同時,陳曉放棄了黃光裕一直以來在市場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轉而走效益優先的相對細化道路,關閉了不少門店。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上述資本操作,日前媒體援引黃氏家族代表成員的話稱,「黃光裕也是通過媒體才得知該消息的」。目前,在黃光裕多次造勢,包括上述《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中,都在拿陳曉的這項操作說事——「自己的民族品牌為外資所把持」、「國美電器」變成了「美國電器」等。但陳曉也有自己的理由,保住國美電器的股價及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們的利益。

其次,2009年7月7日,僅僅履新半年後,陳曉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資料顯示,該方案涉及總計3.83億股股份,總金額近7.3億港元。相關報道稱,陳曉與另外10位公司董事及附屬公司董事共獲授購股權為1.255億股,其中陳曉獲2200萬購股權,股權激勵覆蓋了副總監以上級別,共惠及105人。此舉更是將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股權一直是黃光裕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多名高管一直沒有得到的,而陳曉僅僅推出一份股權激勵計劃,就收買了幾乎黃光裕的所有老臣。」一位原國美高層稱。對比黃光裕的吝嗇,陳曉的大度,更讓黃光裕的老部下感到溫暖和實惠。

當然,黃光裕是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改名換姓的。為了對抗陳曉和貝恩資本,黃光裕通過增持,保持了33.98%的持股比例。隨後在今年5月11日,黃光裕夫婦利用手中掌控的表決權,於國美電器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在12項決議中連續投了5項否決票,導致委任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未能通過。而根據此前簽署的協議,如果貝恩投資在國美董事會中失去董事席位,將造成公司違約並須作出賠償,相關賠償額高達24億元。這也就是陳曉日前所說「黃光裕不顧國美死活」的由來。

僵局——

是雙方經營理念的較量,更是資本間的較量,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究竟會站在哪一邊?

上述的決裂行動其實都是在半公開狀態下進行的。8月5日,國美電器就正式宣布起訴黃光裕,罪名基於香港證監會在去年8月向香港高等法院作出的指控:黃光裕及其妻杜鵑策劃國美電器在2008年1月22日至2008年2月5日期間,回購1.298億股份,目的是以國美的資金購買本來由黃光裕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並將售股所得款項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港元的私人貸款。這讓矛盾正式對外公開,雙方也徹底走向了決裂。

其實在8月4日,黃光裕就已經率先向陳曉宣戰,指責近一年來國美電器業績下滑是陳曉領導的董事局「管理不當」,並意欲重組董事局,讓陳曉淡出國美決策層。

至此之後,雙方就諸多問題打起了口水仗,並一直對峙至今。8月12日,國美5位黃光裕時代的元老倒戈,公開表示與陳曉共進退。

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陣營還積極利用媒體為自己造勢,以期最終贏得勝利。「雙方本輪的對峙,乃至一直以來的爭斗既是陳曉和黃光裕雙方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差異的體現——家族經營VS陳氏新思維,更是資本間的較量。」一位長期跟蹤國美電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最終的決勝者將是資本力量更強大的一方。這也凸顯了資本在公司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根據雙方的持股比例,黃光裕只要再拉攏16.02%的股權就能占據董事會話語權的半壁江山。而陳曉則需要拉攏更多的資源。但在不少媒體看來,陳曉也有自己的優勢:國美電器管理層、中小股東及貝恩資本的絕對支持,或者說是「民心」。但目前,雙方都已經宣稱獲得了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眾多投資者的支持。

事實上,資本在市場上目前已經出現了異動。比如在8月6日,富達基金在二級市場減持國美電器1.792億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湯森路透的統計顯示,國美電器目前有180個投資機構股東,持股合計佔44.84%,前50個機構持有超過40%的股權。同時,國美2009年年報顯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達基金3家總計持股20.6%。

「除了貝恩資本基本上明確會站在陳曉一邊外,目前沒有人能真正知道資本到底會支持誰。甚至,包括黃光裕和陳曉在內。」曾經管理過國美電器決策委員會發展戰略研究室、經營管理研究室和總裁辦公室,現任某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胡剛則認為,「總之,他們會選擇給其帶來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啟示——

資本市場的罕見現象和典型案例

「姑且不論誰對誰錯、過程如何、具體結果怎樣,這場爭斗在資本市場中確實都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和很好的案例。」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教授告訴記者。

首先,按照慣常思維,決策層或管理層作為公司的行政機構,應聽命於最大股東,但黃陳之爭已經打破了這樣的規律;其次,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像往常一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看似是我們自己人內部爭斗的最終結果,外資機構的力量對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民族品牌公司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對於本次黃陳之爭中所顯示的公司董事會相對的「決策獨立性」,張馬林特別指出,「站在保證股東收益角度上,董事會(局)的這種決策更加民主,更能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站在大股東的角度上,這就違背了其對公司的絕對控制,甚至可能影響到其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決策。」

2. 國美事件的事件起因

1、在貝恩投資入股國美電器8個多月後,在國美電器正在走出危機恢復正增長的情況下,擁有31.6%股權的國美電器大股東在5月11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突然發難,向貝恩投資提出的三位非執行董事投出了反對票。

2、以董事局主席陳曉為首的國美電器董事會隨後以「投票結果並沒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東的意願」為由,在當晚董事局召開的緊急會議上一致否決了股東投票,重新委任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加入國美董事會。

3、這一「閃電變局」源於貝恩手中持有的重要籌碼,在貝恩入股國美電器前,國美電器和貝恩就簽有違約協議,該協議規定,一旦國美電器違約,將向貝恩支付高達24億元的賠償金。

4、「國美董事會行使權利後,這一危機即已經解除。」5月12日,國美電器公關部人士回應媒體咨詢時稱。但據本報記者了解,上述「危機」的出現,實際上意味著國美與貝恩的合作已經出現了裂痕。

5、國美電器一位高管說「這背後是有故事的,從表面上來看,大股東發難看起來不僅完全不顧公司的利益,而且對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好處,其真正的目的目前還難以看懂。」

6、由於事發突然,5月11日晚,國美電器在香港召開緊急董事局會議,國美電器董事會一致通過了重新任命三位非執行董事的決議。國美電器內部人士表示,「按照公司章程,為了維護公司利益,公司董事會有權在不經股東大會同意的情況下任命公司非執行董事。」

3. 國美電器老總背後的故事

黃光裕出生於1969年5月。小時候,黃家家境清貧,最困難時,黃光裕曾拾過破爛、撿過垃圾。也因為家境困難,他16歲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跟著20歲的哥哥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內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歲的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面。在那裡,黃氏兄弟先賣服裝,後來改賣進口電器。

「那時我也琢磨過做食品生意,但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做服裝生意,有面料、季節性的講究,我也不太懂。而家電相對比較定型,我覺得自己做起來還比較合適。當時家電還是有貨不愁賣,就看你能不能進貨。」黃光裕在回憶當初創業情形時說。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正式掛出來了。盡管是有貨不愁賣,但黃氏兄弟仍然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當時那個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

黃光裕回憶說,其實當時有「逼」的成分。因為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路,實力比他強,門路比他多。「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來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當時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銷。

低價策略為小小的國美電器店帶來了不少回頭客。不僅是薄利多銷,在貨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當時洗衣機、彩電等都是憑票供應的,要從非正規渠道得到這些貨,就要去想辦法。有時候,別人有好多好多產品,卻沒人來買,我就想辦法從他手裡把貨拿過來。」為了尋找價廉物美的「好商品」,國美是不是和當時很多的家電零售商們一樣,從廣東番禺一帶販賣了一些走私貨,黃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間對此傳聞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你不得不承認黃是一個商業天才。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在這個市場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他首創的很多零售業拓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黃光裕第一個想到利用《北京晚報》中縫打起「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每周刊登電器的價格。當時國營商店對於廣告的認識還停留在「賣不動的商品才需要廣告」的層面,即使後來也有人想學習國美的廣告策略,但黃光裕已經以每次800元的低價包下了報紙中縫。

很少的廣告投入為國美吸引來了大量顧客,電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貨一賣而光」。黃光裕乘勝追擊,陸續開了多家門店,「國豪」、「亞華」、「恆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達七八家。

為了避免「消費者看了廣告也不知到何處買產品」的情況發生,黃光裕說服那些用美金做產品形象廣告的外國廠家與國美合作打廣告,既讓廠家廣告開支得以減少,又讓消費者「看得到買得到」。進而黃光裕又向廠家要求,贈予國美一些樣品作展示,並開設相應的產品專櫃,使顧客能看、能摸,現場就能買到。

1992年,黃光裕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將他旗下所持有的幾家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

到1993年時,國美電器連鎖店已經發展至五六家。而黃氏兄弟財富增長後,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如果說黃光裕是眾多廠家形容的零售市場的一個「價格屠夫」的話,至此,黃光裕初步打造了「國美」這把「屠刀」。

24歲的黃光裕和哥哥分家後,開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電零售王國,並從此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書寫他和國美的財富神話:1993年,黃光裕的小門面變成了一家大型電器商城;1995年,國美電器商城從一家變成了10家;1999年國美從北京走向全國……

「人與人之間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時是半步。」 黃光裕說。而正是憑著這領先的「半步」,黃光裕信心倍增,奮力拓展。目前,國美已經在全國88個城市開出330家門店,年內有望達到400家。

「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

日前,黃光裕就蟬聯胡潤百富榜榜首接受記者采訪時,心態十分平和地說:「這只代表社會對我們公司的一個評價。」「我從未計算過自己的身價——覺得算這個沒什麼意義。其實,中國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對『中國首富』這個提法也沒任何概念。」他說,今後會加倍努力,把國美集團繼續做大做強。

黃光裕坦陳,他並不喜歡此類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財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為這個榜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企業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的」。認同李嘉誠的「商者無域」,黃光裕創業18年,鋪就了遍及中國的零售網路。2004年6月,黃光裕在香港證券市場上的交易,令所有人瞠目。他讓市值只有2億元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換股票據,掏出88億元來收購他全資擁有的國美電器65%的股權。這項收購之前,胡潤把黃光裕所有的財富定格在46億元,而此次交易,使黃光裕一舉躍居「中國首富」的位置。

「把國美的門店開到國外,這是我們一直在准備的事情。」黃光裕又恢復了以往淡淡的口吻。據透露,黃光裕正在考慮國美高層持股方案,但他自己決不放棄絕對控股地位。而按照國美集團的設想,到2008年,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如此看來,黃光裕的身價仍有很大升值空間。

在京打拚15年,賺了15億,並在2003年成功登上《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第27名,這就是靠家電營銷起家,對資本運營也十分在行的國美掌門人黃光裕。

創業初始,黃光裕便敏銳覺察出北京家電市場的巨大潛力,決計做長久生意,並確定了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一舉打破了過去百貨店經營家電的壟斷局面,使國美在北京迅速站穩了腳跟。1999年國美邁出了建立全國連鎖網路的關鍵一步。然而這時黃光裕卻把國美電

器總經理一職託付給妹夫張志銘,自己另外創辦了總資產約50億元的鵬潤投資有限公司,退居幕後進行資本運作。

「互動、互助、互補」一直是黃光裕堅持的投資理念。國美利用商業經營的現金流,與房地產進行互補,曾獲得不錯的協同效應。而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北京,黃光裕也欲「用做家電的模式做房地產」。鵬潤家園不止一次打出價格牌。

2002年10月26日,黃光裕重掌國美帥印。隨後,黃光裕對國美高層人事與組織架構進行了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一年內國美變動之頻繁,甚至引發了業內的深度質疑。

黃光裕出了名的低調寡言,2003年,身為鵬潤投資總裁、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鵬潤集團主席的黃光裕僅公開亮相兩次。黃光裕的低調也給國美帶來了「沒有調子」的負面評價。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輿論關注率相當高的國美看不到實際運營所產生的、具有社會意義的運營經驗或理論產品的產出。缺少理論元素的包裝造成了國美品牌的高度、理論深度不夠。而家族集權下能否繼續有效運作,更是對黃光裕的最大考驗。

4. 國美電器的大事年表

1、首先是1990年,國美電器在家電流通業內首創新的供銷模式,脫離中間商,與廠家直接接觸,搞包銷制。

這一事件反映了國美的開創者黃光裕的獨到眼光,同時也為國美電器的發展壯大確立了一條黃金原則:「堅持只做零售,不做中間商,走薄利多銷的道路。」

由於家電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產品單位利潤的下降可以說是大勢所趨,而國美電器以一個零售商的身份避開中間商的環節,直接成為聯系供貨方與消費者的聯系紐帶,當然能夠節省大量的中間流通成本。

同時國美結合薄利多銷的經營理念,將節省的成本讓利於消費者,從而使得國美電器能夠在激烈的家電零售市場競爭中迅速脫穎而出。

這樣的良性循環的商貿模式,形成了國美電器最初的強勁發展動力,也形成了商品資金快速流轉的「物流型商貿」的經營模式,並貫穿了國美電器未來發展的始終。

2、便是1991年國美率先在《北京晚報》「中縫」刊登報價廣告,開創了中縫廣告的先河。由於國美電器揚棄了中間商路線。

為了能夠以更優惠的價格從供貨廠家得到貨物,必須使得商品的銷量大大提升,從而提高資金周轉率。但是盡管在摒除中間商後,國美電器的價格具有明顯優勢。

國美電器在當時這樣一個家電賣方市場的背景下能夠運用領先卓越的眼光,在被人忽略的報紙中縫推出商品價格信息廣告這一現代營銷手段引導顧客消費,走出了坐店經營的傳統模式。

從而為國美電器資金的健康流轉,市場份額的強占,品牌優勢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使得國美電器原始積累的初創階段得以圓滿完成。

1992年,國美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並將所有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標志著國美品牌的形成,國美電器由此逐步進入了擴張階段。

(4)國美集團大事擴展閱讀:

國美電器(GOME)成立於1987年1月1日,總部位於香港,是中國大陸家電零售連鎖企業。2009年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

2013年,國美門店總數(含大中電器)達1,063家,覆蓋全國256個城市, 同時國美還有542家非上市公司, 因此國美集團總門店數為1605家。

2011年4月,國美電子商務網站全新上線。國美率先創新出「B2C+實體店」融合的電子商務運營模式。 2016年8月,國美電器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104位。

2017年6月12日,國美電器更名國美零售擬落地100家VR影院。

5. 誰了解國美真正的爭端來源及事件的過程

最佳答案黃光裕對決陳曉!家族控制人對決職業經理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糾葛,勝利的天平又將會傾向哪一方?

曾經,黃光裕是國美電器真正的當家人、前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中國首富;曾經,陳曉是永樂電器創始人、國美電器的職業經理人、黃光裕口中「我的接班人」;曾經,他們合作過、幫扶過,甚至親密過。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現在,黃光裕一心想要從陳曉手中重新奪過對國美電器絕對控制權,陳曉則想讓國美電器打上真正的陳氏烙印。所以,只有決裂,才能顯示出雙方目前最真實的想法。

關於這場紛爭,最新的口水仗來自於18日黃光裕的一封公開信《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黃光裕稱,陳曉作為董事局主席,「存在個人野心,實施陰謀,挑戰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對此,國美電器一位高管對媒體回應稱:從一審罪名來看,黃光裕是不是也傷害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不管這場爭斗的過程和結果如何,這都給我國不少的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上了一課」,甚至是「難得一見」的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典型教材」。更有媒體點評認為,這是中國私營公司治理史上,家族控制人與職業經理人、創始人股東與財務投資者對決的驚心動魄一幕。

蜜月——

黃光裕收購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也曾有合作蜜月期。「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

在這場紛爭的「史前時代」,黃光裕曾和陳曉在市場上競爭過,也合作過。但在2006年,他們徹底從市場層面的競爭變成了全面的合作,因為黃光裕收購了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

「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在並購之後,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而從當時的市場評價中,這個「定義」其實並不為過,因為陳曉是「有能力」的代表——雖然進入家電行業比黃光裕、張近東(蘇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和張大中(曾經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後同樣為國美電器所收購)等人晚,但陳曉卻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讓永樂電器成為了「上海灘」上的家電業霸主。還有一個側面的佐證是,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時,永樂電器成功集資12億港元,成為僅次於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排行第三的家電連鎖巨頭。

但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在國美收購永樂之後,還是有人懷疑:陳曉可能會不適應從「老闆」到職業經理人的轉變,他也根本不會躋身國美電器的核心決策層。而當時,「架空」陳曉的說法不禁在坊間流傳開來。但陳曉一直未對相關傳聞作正面回應,只是承認當時決策層的結構是黃光裕的體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是黃光裕體系中的國美高層管理人員孫一丁、王俊洲和魏秋立等人,目前都已投向了陳曉的「懷抱」。

不過,就當時來說,黃光裕還是給足了陳曉面子。歷數每次國美電器的相關會議,往往走在前台的都是陳曉,黃光裕卻似乎刻意躲在幕後出謀劃策。這個「史前時代」,在分析人士看來,是雙方合作最黃金的時間段。

分裂——

引入貝恩資本,改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對管理層進行大規模的股權激勵。陳曉接過帥印後,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然而,一場變故徹底打破了黃光裕和陳曉之間某種心照不宣的平衡。2008年11月底,黃光裕因多項指控被相關部門刑拘,「接班人」陳曉真的接過了黃光裕丟下的國美帥印,成為國美電器總裁兼任董事會代理主席,並真正走上了國美電器舞台的正中央。雖然這是黃光裕首肯的一項任命,但這恰恰也是雙方走向決裂的「導火索」。

短暫的喘息之後,陳曉就撇開曾經的上司黃光裕,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首先,2009年6月,被認為「對資金極度渴望」的國美電器引入了貝恩資本,後來,分析人士指出,這其實是雙方走向決裂的開始。根據公開顯示的貝恩資本注資國美電器的協議,其將擁有國美電器15.9億元可轉債,同時有權將其轉換為10.8%的國美電器股權。一旦進行相關操作,這將稀釋現在黃光裕手中33.98%的股權(黃光裕目前是國美電器最大單一股東,這也是黃光裕對抗陳曉目前最大的「底牌」)。與此同時,陳曉放棄了黃光裕一直以來在市場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轉而走效益優先的相對細化道路,關閉了不少門店。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上述資本操作,日前媒體援引黃氏家族代表成員的話稱,「黃光裕也是通過媒體才得知該消息的」。目前,在黃光裕多次造勢,包括上述《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中,都在拿陳曉的這項操作說事——「自己的民族品牌為外資所把持」、「國美電器」變成了「美國電器」等。但陳曉也有自己的理由,保住國美電器的股價及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們的利益。

其次,2009年7月7日,僅僅履新半年後,陳曉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資料顯示,該方案涉及總計3.83億股股份,總金額近7.3億港元。相關報道稱,陳曉與另外10位公司董事及附屬公司董事共獲授購股權為1.255億股,其中陳曉獲2200萬購股權,股權激勵覆蓋了副總監以上級別,共惠及105人。此舉更是將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股權一直是黃光裕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多名高管一直沒有得到的,而陳曉僅僅推出一份股權激勵計劃,就收買了幾乎黃光裕的所有老臣。」一位原國美高層稱。對比黃光裕的吝嗇,陳曉的大度,更讓黃光裕的老部下感到溫暖和實惠。

當然,黃光裕是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改名換姓的。為了對抗陳曉和貝恩資本,黃光裕通過增持,保持了33.98%的持股比例。隨後在今年5月11日,黃光裕夫婦利用手中掌控的表決權,於國美電器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在12項決議中連續投了5項否決票,導致委任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未能通過。而根據此前簽署的協議,如果貝恩投資在國美董事會中失去董事席位,將造成公司違約並須作出賠償,相關賠償額高達24億元。這也就是陳曉日前所說「黃光裕不顧國美死活」的由來。

僵局——

是雙方經營理念的較量,更是資本間的較量,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究竟會站在哪一邊?

上述的決裂行動其實都是在半公開狀態下進行的。8月5日,國美電器就正式宣布起訴黃光裕,罪名基於香港證監會在去年8月向香港高等法院作出的指控:黃光裕及其妻杜鵑策劃國美電器在2008年1月22日至2008年2月5日期間,回購1.298億股份,目的是以國美的資金購買本來由黃光裕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並將售股所得款項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港元的私人貸款。這讓矛盾正式對外公開,雙方也徹底走向了決裂。

其實在8月4日,黃光裕就已經率先向陳曉宣戰,指責近一年來國美電器業績下滑是陳曉領導的董事局「管理不當」,並意欲重組董事局,讓陳曉淡出國美決策層。

至此之後,雙方就諸多問題打起了口水仗,並一直對峙至今。8月12日,國美5位黃光裕時代的元老倒戈,公開表示與陳曉共進退。

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陣營還積極利用媒體為自己造勢,以期最終贏得勝利。「雙方本輪的對峙,乃至一直以來的爭斗既是陳曉和黃光裕雙方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差異的體現——家族經營VS陳氏新思維,更是資本間的較量。」一位長期跟蹤國美電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最終的決勝者將是資本力量更強大的一方。這也凸顯了資本在公司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根據雙方的持股比例,黃光裕只要再拉攏16.02%的股權就能占據董事會話語權的半壁江山。而陳曉則需要拉攏更多的資源。但在不少媒體看來,陳曉也有自己的優勢:國美電器管理層、中小股東及貝恩資本的絕對支持,或者說是「民心」。但目前,雙方都已經宣稱獲得了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眾多投資者的支持。

事實上,資本在市場上目前已經出現了異動。比如在8月6日,富達基金在二級市場減持國美電器1.792億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湯森路透的統計顯示,國美電器目前有180個投資機構股東,持股合計佔44.84%,前50個機構持有超過40%的股權。同時,國美2009年年報顯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達基金3家總計持股20.6%。

「除了貝恩資本基本上明確會站在陳曉一邊外,目前沒有人能真正知道資本到底會支持誰。甚至,包括黃光裕和陳曉在內。」曾經管理過國美電器決策委員會發展戰略研究室、經營管理研究室和總裁辦公室,現任某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胡剛則認為,「總之,他們會選擇給其帶來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啟示——

資本市場的罕見現象和典型案例

「姑且不論誰對誰錯、過程如何、具體結果怎樣,這場爭斗在資本市場中確實都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和很好的案例。」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教授告訴記者。

首先,按照慣常思維,決策層或管理層作為公司的行政機構,應聽命於最大股東,但黃陳之爭已經打破了這樣的規律;其次,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像往常一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看似是我們自己人內部爭斗的最終結果,外資機構的力量對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民族品牌公司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對於本次黃陳之爭中所顯示的公司董事會相對的「決策獨立性」,張馬林特別指出,「站在保證股東收益角度上,董事會(局)的這種決策更加民主,更能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站在大股東的角度上,這就違背了其對公司的絕對控制,甚至可能影響到其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決策。」

6. 黃光裕事件後 國美未來前景將如何

創維集團總裁張學斌對比特網(ChinaByte)表示,作為和國美電器合作多年的彩電廠家,創維對國美集團的內部業務管理有了解。「黃光裕早已不參與國美電器的日常經營,也不參與國美電器的管理了。」因此張學斌認為,黃光裕被傳被拘事件,「短期內會對國美電器有一些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對國美電器影響不大。」 家電產業觀察家羅清啟則表示,國美電器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靠制度、靠管理來運營的。「現在已經不是個人英雄的年代,」因此他認為,已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業務管理體系的國美,就算是失去黃光裕,也能很好地生存下來,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目前要做的就是,廠商聯手合作,確保流通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 黃光裕今後如果不擔綱國美集團董事長,現任國美電器總裁的陳曉今後將何去何從?

7. 國美電器的老總為何抓起來

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被抓。

2008年11月27日9點30分,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證實:黃光裕因涉嫌經濟犯罪,正在接受警方調查。翌日晚,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證實,北京新恆基董事長黃俊欽、北京中關村董事長許鍾民,涉案被查。

中國證監會通報:發現黃光裕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重大違法違規嫌疑。2009年1月7日,北京公安局新聞辦證實:黃光裕的妻子杜鵑因涉嫌經濟犯罪,正在接受警方調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公安部經偵局原副局相懷珠以涉嫌在金融大案中受賄被中紀委「雙規」。

廣東省原政協副主席陳紹基、浙江省原紀委書記王華元、深圳市原市長許宗衡、上海市公安局原副局長朱影等高官先後接受調查。2012年12月24日,北京檢察院宣布:在審查中發現黃光裕等還涉嫌其他犯罪事實。

(7)國美集團大事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披露:

2007年4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與鵬泰公司進行資產置換,黃光裕參與了該項重大資產置換的運作和決策。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決定並指令他人借用龍燕等人的身份證,開立個人股票賬戶並由其直接控制。

2007年4月27日至6月27日間,黃光裕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976萬余股,成交額共計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9310萬余元,賬面收益348萬余元。

2007年7、8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收購鵬潤控股公司全部股權進行重組。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指使他人以曹楚娟等79人的身份證開立相關個人股票賬戶,並安排被告人杜鵑協助管理以上股票賬戶。

2007年8月13日至9月28日間,黃光裕指使杜薇等人使用上述賬戶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1.04億余股,成交額共計13.22億余元,賬面收益3.06億余元。

期間,被告人許鍾民明知黃光裕利用上述內幕信息進行中關村股票交易,仍接受黃光裕的指令,指使許偉銘在廣東借用他人身份證開立個人股票賬戶或直接借用他人股票賬戶,於同年8月13日至9月28日間,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3166萬余股,成交額共計4.14億余元,賬面收益9021萬余元。

8. 用戰略集團圖分析國美集團所面臨的威脅

這也行?什麼叫做戰略集團圖啊,木有聽說過。
威脅無非就是橫向的蘇寧、百思買還有地方性賣場、專賣店之類的;縱向的上游生產商、供應商
你這個題目太大了,得找個研究院先報個課題再研究

9. 國美老總黃光裕入獄11年,背後3個女人掌權,他近況如何呢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正如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說的那樣:「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更有柳暗花明」。

母親

為了能夠保住國美今天的地位,身為黃光裕的妻子以及黃光裕的妹妹黃燕紅進入到了公司的管理之中。而對於這兩個女人的出現,無疑給在獄中的黃光裕打了一劑鎮定劑,使得黃光裕不再為公司的安危而過於擔憂,因為在黃光裕的心中,這兩個女人是自己最為相信的人。



10. 誰能告訴我前國美總裁到底犯了什麼罪

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的確已於日前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但具體原因不詳。而據23日晚間有關媒體報道,黃光裕被調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縱市場」,具體系指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股價進行操縱。黃光裕涉嫌「操縱市場」,具體系指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股價進行操縱,該股票去年曾創出30多個漲停記錄39歲的黃光裕已於日前遭公安機關拘查,其起因包括涉嫌「操縱市場」等。 有「中國首富」之稱的黃光裕,系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0493,下稱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接近黃氏的消息人士稱,事發在11月19日(星期三)晚些時候。消息此後在市場上傳開,但一直未獲國美正式證實。分析人士料該公司將很快公告此事。記者從多渠道獲悉,黃光裕被調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縱市場」,具體系指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上海交易所代碼:600385)股價進行操縱。資料顯示,*ST金泰曾在去年內短期創造出30多個漲停的記錄。41歲的黃俊欽系新恆基集團創始人,於2001年12月著手收購*ST金泰,通過其掌控的北京新恆基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新恆基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在*ST金泰分別持股10%和1.92%。2007年7月9日,*ST金泰發布資產重組公告稱,將以每股不低於3.18元的價格,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80億A股。其中,控股股東新恆基控股集團及北京新恆基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旗下價值221億元(未經審計)的九個地產項目資產,認購70億股,另向其他特定投資者發行的10億股將為現金認購,預期募集資金25.65億元。自2007年7月9日復牌至2007年8月14日,*ST金泰連續拉出26個漲停板。加上2007年3月5日停牌前的四個漲停板,該股連續30個交易日開盤即封漲停,股價從2007年2月28日的3.16元漲至14.09元,上漲近4.5倍。2007年8月31日,更漲至26.58元的最高價。但大漲之後是大跌。2008年4月,*ST金泰跌至8元,11月21日收於2.31元。2008年10月31日該公司發布年度預虧公告,其三季報的股東權益僅為-2億元。兩年前的2006年,黃俊欽、黃光裕兄弟曾因其早年間一批總額13億元的違法違規貸款,被公安部正式立案調查。2006年媒體以「黃俊欽、黃光裕被查」為題,對是次調查的初步情況進行了披露。據報道,官方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13億元的問題貸款在鵬潤和新恆基之間密切流動,最終流向境外,形跡可疑。這些資金既構成了上世紀90年代黃俊欽兄弟創業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後也繼續支撐其擴張。在上一次調查中,黃氏兄弟均未受到公安部門拘押。2007年1月16日,國美電器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公安部針對黃光裕及其間接持有的鵬潤房地產公司的「協助調查已經正式撤消」。

閱讀全文

與國美集團大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006218資訊搜索 瀏覽:422
王戎石頭理財 瀏覽:303
商丘股票群 瀏覽:782
江南外匯 瀏覽:513
東海融資租賃招聘 瀏覽:33
光華信託 瀏覽:585
再融資已反饋 瀏覽:865
吉林信託77號 瀏覽:196
傳媒完成融資 瀏覽:122
5月22日黃金回收價格 瀏覽:595
慈善宣言信託 瀏覽:577
美國房產信託 瀏覽:929
信託怎麼建立 瀏覽:416
中天融資票 瀏覽:781
紫光集團10億信託 瀏覽:514
銀行信託收益 瀏覽:813
信託歷史圖片 瀏覽:591
政協類信託 瀏覽:879
簽證信託 瀏覽:467
信託財產買房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