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集團主體與社會主體和個人主體

集團主體與社會主體和個人主體

發布時間:2021-07-19 08:13:58

『壹』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講的認識的主體是什麼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講的認識的主體是:
1、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2、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
3、一定的社會集團和社會
4、具體的、歷史的人
二、相關解釋
1、認識的主體: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具有社會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相對於主體而言,認識的客體則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主體的社會分級是指認識的主體按其活動的社會形式所分成的不同的社會層次,這些層次包括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細胞形式。
2、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主體的社會性,但並不等於脫離個人抽象地談論社會,而是認為主體的具有社會性的認識活動也是通過個人並由個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
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活動的一種形式,集團主體是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普遍存在的一種主體形式,它指的是以一定的集團、團體、群體形式進行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形成的主體。
社會主體指的是一定地域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整體,是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以社會總體的形式進行活動的認識的主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主體的活動形式是由條件的;相對的,人類主體是認識主體的最高形式,它指的是人類以統一的整體作為主體進行實踐和認識活動。
三、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級階段和科學形式,是關於認識的本質、來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理論。
其基本原理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即實踐論。

『貳』 實踐的主體只能是個體的人,是否正確

不對。集體,組織也可以。比如某學校的教學改革,某政黨的經濟改革。當然最終都是要落在個人的活動上。

『叄』 簡單概述一下什麼是主體和客體

主體與客體認識論的一對基本范疇。主體是實踐活
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
識活動指向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主體的人
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質實體。但是,人不僅僅是自然
存在物,它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一切活
動都是社會性的活動。人的主體地位的實踐能力和認識
能力,是在社會中形成的,這種能力的發揮也離不開社會
提供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意識性是人之所以具有能
動性的重要根據。主體的意識包括關於對象的意識和主
體的自我意識。人不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動地
反映世界,而且通過實踐活動積極地改造世界,以滿足人
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主體的形式可以分為:個人主體;
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客體是客觀的現實存在物。客體是
同主體活動有功能聯系和被具體指向的東西。因此,客體
是被歷史地規定著的,沒有進入主體對象性活動領域的
客觀存在事物,是不具備客體的規定性的。客體可以分為
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以物質形式、物質載體表現出來的
精神客體,如錄音磁帶、電影拷貝、文化書籍、電子計算機
存貯系統等。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是認識論的基本問
題。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主體和客體之間始終
存在著矛盾,客體不會自動滿足主體的內在需求。主體和
客體又是統一的。離開客體,無所謂主體,離開主體,也無
所謂客體。主體的知識水平、技術手段制約著對客體認識
和改造的深度和廣度。而客體也會促進人的體力和智力
的提高。主體的活動不能擺脫客體的規律及其條件的制
約。主體的能動性在於認識客體,並把它們置於自己的控
制之下。主體和客體不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且在一
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主要有實踐關系、
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三個基本層次。實踐關系是主體改
造客體以及客體被改造的關系。這是主客體關系的最基
本方面。在實踐關系中,主體基於對客體的一定認識和自
身的需要,提出實踐目的,運用工具和手段實現對客體的
改造,取得一定的物質成果,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
對象化。同時,客體也迫使主體的改造活動遵循它的規律
性,主體的實踐目的、實踐方式和實踐結果都要受到客體
的制約。認識關系是主客體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關系。認
識就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客體的信息作用於主體,
使主體的觀念獲得客觀內容;同時,主體根據需要對客體
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形成了客體的主觀映象,在觀念上
把握和反映客體。價值關系是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同客體
滿足需要之間的關系。外部世界作為人生存和發展的條
件,具有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屬性。主體索取
能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作為客體,並通過活動改變客體,
實現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需要。主客體之間的這三層
基本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實踐關系是主客體關
系最基本的層次,認識關系可以指導實踐活動,價值是人
的實踐、認識活動的內在尺度、目的和動力,價值關系是
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層次。

『肆』 認識的主體 (多選) A.自然界 B.個人主體 C.集團主體 D.人類主體 E.社會主體

選「B C D」 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中的主體

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主體的基本形式: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

主體的特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意識屬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5)集團主體與社會主體和個人主體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他們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歷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深刻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必須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俄國的領導者——列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的時代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結合本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陸』 社會主體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的關系如何

一、范疇含義
1、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主體的基本形式:①個人主體;②集團主體;③社會主體。
廣義的社會主體研究是指對所有主體的研究;
狹義的社會主體研究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國國民的研究。
2、社會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對人類社會的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相對應;有時也指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屬於科學學的一部分。
二、兩者關系
1、廣義的社會主體研究是哲學和廣義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2、狹義的社會主體研究是民族學和比較政治學等學科的重要內容。

『柒』 誰能簡述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含義及其關系

認識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主體的基本形式:①個人主體;②集團主體;③社會主體。
認識客體是指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一切對象。客體的基本形式:①自然客體;②社會客體;③精神客體。
認識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
(1)實踐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2)認識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3)價值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
(4)審美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欣賞和塑造的關系。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捌』 主體和客體的區別與關系

一、聯系:

1、主體和客體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

2、客體制約主體,主體又能動地反映客體。

3、主體和客體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4、主體與客體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5、主體與客體之間還有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

二、區別

1、含義不同

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人;

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主觀指人的意識、精神,就是觀察者為「主」,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隨觀察者的意願不同而不同。

2、存在形式不同。

主體的存在形式可區分為個人主體、群體主體和人類整體主體。

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基礎和細胞,任何認識活動總是通過每個個人的認識活動去實現的。

3、變化趨勢不同

處於客體的事物,當作用於某一具體事物出現或者具體到某一事物的時候,就會衍化為主體的形態,其它與之處於關系的物,就變成了客體。

處於主體的事物,在進行主體的客體層面分析於其它事物的關系面聯系的時候,會在演示層面上表現為客體的形態,客體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接觸的但不屬於自己的實體。

『玖』 「社會主體」是指什麼

人民群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5-06-13 14:13:45)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 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細胞,沒有人民群眾個體的和諧,就沒有全社會的和諧。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必須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在增強民力上求實效,在理順民意上見真情,在化解民怨上動真格,在發展民主上贏民心,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在增強民力中構建和諧。民力水平決定著一個地方的和諧程度。只有經濟發展了,民力強大了,人民群眾富裕了,和諧社會才具有堅實的根基。增強民力,需要充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民力,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作出決策、推進改革時妥善處理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民力承受能力之間的關系,凡是得不到絕大多數群眾理解支持的政策堅決不出台,凡是不能使絕大多數群眾受益的事情堅決不做,特別要統籌兼顧好發展進程中能力強群體和能力弱群體的利益、改革中得益較多群體和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堅決不做違背民意、擾亂民心、妨礙民權、破壞民主、損傷民力的事情。增強民力,需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突出加工業,推進產業化,加強城鄉統籌,促進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繁榮經濟,擴大就業,搞活流通,提升民力。增強民力,需要強化「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的觀念,充分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認真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要求,優化政務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輿論環境,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鼓勵人民群眾創新創業,不斷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增強民力,需要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正確處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積極利用財政、稅收、工資、福利和救助等工具進行社會資源和社會利益調節,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促進整體民力的提高。

在理順民意中構建和諧。民意狀況體現著一個地方的和諧程度。民意不可違,宜疏不宜堵。在當前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失衡和利益沖突大量存在,必須高度重視,正確引導。理順民意,需要暢通群眾反映問題、表達訴求、提出建議的渠道,改進收集社情民意的方式方法,認真落實領導接待日制度,組織開展領導下訪活動,全面了解掌握民意。要理順民意,需要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引導各個利益群體認真貫徹新《信訪條例》,規范信訪工作,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減少群體性信訪、重復信訪和越級信訪,避免過激行為,減少負面影響。理順民意,需要建立有效的群眾利益保障機制,妥善協調利益關系,積極研究探索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和發展趨向,特別要注意改革發展中由於利益格局和利益關系調整可能引發的問題,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體制機制,避免矛盾積累和發展。理順民意,需要改進群眾工作方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善於運用經濟的方法並輔以其他方法,解決好群眾的利益得失、利益要求問題,當前重點解決好在土地徵用、城鎮拆遷和企業改制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堅決依法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在化解民怨中構建和諧。民怨多少影響著一個地方的和諧程度。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反復告誡我們,如果一個地方民怨沸騰,即使發展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實現和諧發展。化解民怨,需要增強黨員幹部對人民群眾的血肉感情,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積極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努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化解民怨,需要及時發現人民內部矛盾的苗頭,迅速做好疏導化解工作,決不能使本來應該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本來可以緩解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個別問題群體化、簡單問題復雜化、經濟問題政治化、局部問題擴大化,化解人民群眾中的怨氣。化解民怨,需要健全維穩預測預警機制和應急反應機制,切實做好排查調處工作,完善基層治安防範網路,開展平安社區、平安村鎮、平安城市的創建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行為,認真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在發展民主中構建和諧。民主水平反映著一個地方的和諧程度。民主是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和理想目標,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發展民主,需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推進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全體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逐步形成人人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發展民主,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城鄉基層政權、基層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努力實現廣大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發展民主,需要加強民主監督,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和社區事務公開,積極穩妥推行黨務公開,保證人民群眾充分行使監督權利,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發展民主,需要加強法治建設,加強普法教育,建設法治政府,強化全社會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效規范社會成員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降低矛盾和沖突,運用法律手段保障民主權利,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何大海

閱讀全文

與集團主體與社會主體和個人主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地茶業股票 瀏覽:752
融資per 瀏覽:703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
匯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麼了 瀏覽:811
融資建造類型 瀏覽:160
壽險理財規劃師有用嗎 瀏覽:605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