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芮成鋼《三十而勵》主要講什麼
2000年,芮成鋼進入了中央電視台,開始了個人對社會的觀察,並不斷在央視這個平台上切入核心事件,並從核心事件中領悟到人類百年一個世紀的里程碑,尤其是21世紀最初這十年的風雲,風暴以及地震和海嘯。
在這十年間,他采訪過企業界人物,政治人物以及經濟界人物。
企業界有世界范圍影響力的有戴爾計算機公司的CEO邁克•戴爾,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微軟公司前主席比爾•蓋茨,諾華制葯董事長兼CEO魏斯樂,索尼的創始人出井伸之,三星通訊總裁李基泰,星巴克CEO吉姆•詹姆斯等。
政界中具備全球影響力的人物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佐利克,鮑威爾,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拉米,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日本前首相安培晉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澳大利亞前任總理陸克文,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等。
經濟界人物有美國前財長約翰•斯諾,美國前任財長鮑爾森,英國前工業大臣特里夏•休伊特,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格林伯格,紐約證券交易所CEO鄧肯•尼德奧爾,股神稱號的巴菲特,摩根大通的吉米•代蒙,當然,還有中國經濟界的重要人物成思危,美林亞太地區總經理劉二飛,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教授許小年,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美國高盛亞洲有限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胡祖六,國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等。
當然,還有學術界的耶魯大學的校長理查德•萊文,美國科學界的現任英特爾首席技術官的容志誠,美國著名的營銷大師唐•舒爾茨,美國夢工廠的三巨頭之一的傑弗里•卡森伯格,美國性學專家,紐約大學教授茹斯博士等。
通過對這些世界級別的有影響力的人物的訪談,交往,他領略了一種世界級別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上,無論眼前是遼闊的海洋,還是雄偉的高山,或者一覽無遺的平原,無論是險惡的國際爭端,還是危急的世界金融體系,或者是一國的政治動盪,或者是區域的恐怖戰事,都可以從容應對,冷靜思考,理性分析。在這種境界上,不僅是我,還有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一樣,真正品味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全球化視角。
同時,也是在這個境界上,本書從三個方面來展開芮成鋼個人的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然,也是人類歷史中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這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東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糾纏。第二部分:經濟事件中的冷酷教訓。第三部分:考問高端智慧,啟發未來思考。如果從中能夠啟發出21世紀其餘的90年的因果去脈,輝煌篇章,也算是讀者體會到每一次采訪後的深思,苦思,沉思。三思而行,從思考走向未來,讓未來更加燦爛。
⑵ 中國經濟周刊 曾玉芬
當其他外資銀行還在作壁上觀的時候,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2005年宣布斥資31億美元購進中國銀行10%的股權,率先參與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重組。這家歐洲第二大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弗萊德·古德溫(Fred Goodwin)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時透露說:投資中行曾被股東們認為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賭博」。
投資中行曾被認為是「代價高昂的賭博」
在投資中國銀行業的熱潮中,被稱為投資界「劊子手」的弗萊德·古德溫是最具發言資格的人之一。
「如果你投資的項目是極具冒險性的,你的股東並不看好甚至大力反對,更糟糕的是,被投資公司的國家監管當局也表示出憂慮,這還能算一個明智的交易嗎?」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執行官弗萊德笑問《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被弗萊德描述成「不明智的交易」是指去年他做出的投資中國銀行的決定,由於該決定受到了股東的強烈反對,這讓他處在了一個「眾叛親離」的境地。
「RBS股東們的反對是有道理的,他們一方面認為這只是一次代價高昂的賭博,這次投資可能會變成一個看不到回報的承諾,將消耗掉RBS每年的大部分結余現金;另一方面則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深表憂慮,」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談到:「因為大部分資料顯示中國銀行是個體形笨重的巨人,每個分支機構幾乎都是作為一個獨立實體來運作的。銀行的中央管理層無力也無法控制在外的分支機構。並且中行還得對付數十年向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放貸遺留下來的問題,而這一做法將導致堆積如山的壞賬。」
因此,股東們向弗萊德提出疑問:「RBS為什麼要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本,卻只能換取一家有風險的中國國有銀行的被動股權?」
但是弗萊德卻認為「若無共贏,就不會與中行達成交易」。所以在RBS股東大力投反對票致使RBS股價下跌8%的壓力下,他採取迂迴政策——縮減投資規模,並實行結盟策略,邀請諸如美林和香港大亨李嘉誠等其他投資者加入:RBS出資16億美元,占股中行5.1%;財團的其他成員出資15億美元,占股5%。
探索進入中國市場的獨特途徑
弗萊德認為作為共贏的一部分就是「這次的投資將給還沒有在中國開辦實際業務的RBS,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提供一個立足點。在此之前,RBS按市值計算是全球第6大銀行,但其亞洲業務目前占利潤的比例不到1%。而中國銀行在國內擁有1.16萬個分支機構,加上它的品牌,的確是一條進入中國市場的獨特途徑。由於中國對外資銀行開設分支機構有著嚴格限制,並且中國的信用卡、消費信貸和資產管理等業務仍處在襁褓期,因此在中國銀行持股將為蘇格蘭皇家銀行提供一個寶貴的平台。」
弗萊德向記者表示:「我比任何人都要關心RBS能從這筆收購中獲得些什麼」。好處當然不可能完全從RBS向中行單向流動,他指出:「雖然我們對於向中國銀行進行技術轉移討論很多,但是並沒有忽視來自中國銀行關於怎樣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知識轉移。」
在弗萊德的戰略計劃中其中一項就是馬上啟動信用卡和財富管理的合資業務。他認為很大數量的高收入中國人口急需投資產品,而中國恰恰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他可能將首先開展財富管理方面的合資業務。弗萊德向記者透露,銀行間可以採取並開展各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公司融資業務可能是首選之一。但從監管角度來看,合資在中國尚不可行。他表示,即使這條路被監管當局封堵,也不能夠阻止他的亞洲發展計劃。
「即使我們不能進行合資,我們仍然可以找到其他一起開展業務的合作方式,並收獲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弗萊德說。
作為他共贏的另一部分就是他從中行拿到了一個其他海外金融投資者從未得到過的額外承諾:如果中行2007年賬面價值低於2004年水平的話,RBS將獲得一定的賠償。也就是弗萊德給股東們的「定心丸」:「RBS對中行的巨額投資不會受到中行財務狀況突然惡化的影響。」
投資界「劊子手」
———只並購需要被並購的企業
2000年弗萊德出任RBS首席執行官後不久,即掀起了英國銀行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收購:當年3月,RBS斥資370億美元(210億英鎊),敵意收購了資產規模是自身3倍的英國國民西敏寺銀行,從而一躍成為英國甚至是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
雷厲風行的作風讓他獲得投資界「劊子手」這個褒多於貶的稱號,在收購西敏寺後為期3年的整合過程中,弗萊德削減了RBS 18000個工作崗位,並在2000年到2002年間累計削減了64億美元的成本。
弗萊德笑著說「我只並購需要被並購的企業」。
RBS下屬的Citizens銀行現在在新英格蘭地區排名第二,2001年它以22億美元收購了Mellon銀行的零售業務,這使得RBS進入了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特拉華州。這是典型的RBS方式的收購。2001年5月的一個周末,Mellon與Citizens的老闆勞倫斯-費什接洽,弗萊德認為「可以帶來巨大的利潤」,立即批准了費什的請求並爭取了董事會的支持,結果在7月就完成了合並。美國國際集團CEO格林伯格說這是歷史上在一天內完成的第二大收購案。
在如何管理收購回來的銀行服務品牌問題上,弗萊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每個品牌都是獨立的,如果只有一個商標,RBS就失去了靈活性。小銀行要與大銀行競爭必須避其所長,靈活經營,投資分散。RBS的各品牌並不相互爭奪市場,而是面向不同客戶提供不同層次的產品和服務。」
⑶ 聽說以後男的要65歲,女的要60歲才能領社保金,是真的嗎
按你提問的意思,准確點說,不是領取社保金,而是領取退休金。按現時規定,不是真的。現在依然是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 才可以退休。
相關規定《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第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
(一)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
(二)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本項規定也使用於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
(三)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10年,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四)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⑷ 世界著名企業有哪些,它們的創始人是誰
給你世界500強前25家的創始人 有些是國家組建的 無法追尋創始人
1 埃克森美孚 美國 約翰·洛克菲勒
2 沃爾瑪 美國 山姆.沃爾頓
3 皇家殼牌石油 賽繆爾
4 英國石油 英國 威廉·諾克斯·達西
5 通用汽車 美國 威廉.C.杜蘭特
6 雪佛龍 美國 煉油 安德列·雪鐵龍
7 戴姆勒克萊斯勒 德國 卡爾·本茨 戴姆勒
8 豐田汽車 日本 汽車 豐田喜一郎
9 福特汽車 美國 汽車 亨利·福特
10 康菲 美國 煉油 由兩公司合並 無法解釋創始人
11 通用電氣 美國 多元化 托馬斯愛迪生的公司與人合並
12 道達爾 法國 煉油 國家出資成立
13 荷蘭國際集團 荷蘭 保險 國家出資公司合並
14 花旗集團 美國 銀行 詹姆斯·斯蒂爾曼·洛克菲勒
15 安盛 法國 保險 貝貝阿
16 安聯 德國 保險 中德合建
17 大眾汽車 德國 汽車 波爾舍
18 富通 比利時/荷蘭 銀行 政府組建
19 農業信貸銀行 法國 銀行 法國官方組建
20 美國國際集團 美國 保險 科爾內留斯·范德斯塔爾
21 忠利保險 義大利 保險 三家公司合並組建
22 西門子 德國 電子、電氣設備 恩斯特·維爾納·馮·西門子
23 中國石化 中國 煉油 國家組建
24 日本電報電話 日本 電信 日本組建
25 家樂福 法國 食品、葯品店 哈雷家族
⑸ 請問賓士,寶馬,雷諾從開始到現在有幾位ceo,分別是哪幾位,
BMW的創始人卡爾·斐德利希·拉普(Karl Friedrich Rapp)在1913年時,利用一慕尼黑近郊原本是製造腳踏車的工廠廠房,設立了拉普引擎製造廠(Rapp-Motorenwerke),從事航空用引擎之製造。在同年,古斯塔夫·奧圖(Gustav Otto)也在附近創立了古斯塔夫奧圖航空機械製造廠(Gustav Otto Flugmaschinenfabrik),古斯塔夫事實上就是著名的尼可勞斯·奧古斯特·奧圖(Nikolaus August Otto)、四行程汽油引擎(奧圖循環引擎)發明者的兒子。
古斯塔夫·奧圖稍後與人合資,在1916年3月7日創立了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Bayerische Flugzeugwerke,BFW),並且將自己創立了三年的工廠並入這家新廠。同年,拉普也獲得銀行家卡米羅·卡斯提李奧尼(Camillo Castiglioni)與馬克思·弗利茲(Max Friz)的資助大幅擴張規模,但卻因為評估錯誤過度擴張導致營運不善,致使拉普在1917年時黯然離開。他的合夥人找到奧地利的金融家佛朗茲-約瑟夫·帕普(Franz-Josef Popp)合作接下了引擎廠的業務,在1917年7月20日將工廠改名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GmbH,縮寫為BMW),由帕普擔任首任的總裁。當時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軍需供應廠商的BMW特別在慕尼黑市郊的歐伯維森菲爾德(Oberwiesenfeld)軍機場附近設置了大型的工廠,持續地替軍方製造軍機引擎直到1918年為止。1918年8月13日BMW改制為股票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型態(BMW AG),確立了之後蒸蒸日上的公司規模。
1922年時BMW合並了BFW,成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BMW。但在追溯該公司歷史時,公司的官方說法是以BFW的創廠時間為准,也就是1916年3月7日作為BMW的創廠日。
賓士: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是是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以生產高質量、高性能的豪華汽車聞名於世。它創立於1900年,公司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創建人是被世人譽為「汽車之父」的卡爾·本茨(Karl Benz)和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
雷諾:排名 公司標志 中文常用名稱 總部所在地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百萬美元
1 埃克森美孚 美國 煉油 339,938.0
2 沃爾瑪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315,654.0
3 皇家殼牌石油 英國/荷蘭 煉油 306,731.0
4 英國石油 英國 煉油 267,600.0
5 通用汽車 美國 汽車 192,604.0
6 雪佛龍 美國 煉油 189,481.0
7 戴姆勒克萊斯勒 美國 汽車 186,106.3
8 豐田汽車 日本 汽車 185,805.0
9 福特汽車 美國 汽車 177,210.0
10 康菲 美國 煉油 166,683.0
11 用電氣 美國 多元化 157,153.0
12 道達爾 法國 煉油 152,360.7
13 荷蘭國際集團 荷蘭 保險 138,235.3
14 花旗集團 美國 銀行 131,045.0
15 安盛 法國 保險 129,839.2
16 安聯 德國 保險 121,406.0
17 大眾汽車 德國 汽車 118,376.6
18 富通 比利時/荷蘭 銀行 112,351.4
19 農業信貸銀行 法國 銀行 110,764.6
20 美國國際集團 美國 保險 108,905.0
21 忠利保險 義大利 保險 101,403.8
22 西門子 德國 電子、電氣設備 100,098.7
23 中國石化 中國 煉油 98,784.9
24 日本電報電話 日本 電信 94,869.3
25 家樂福 法國 食品、葯品店 94,454.5
26 匯豐控股 英國 銀行 93,494.0
27 埃尼 義大利 煉油 92,603.3
28 英傑華 英國 保險 92,579.4
29 國際商用機器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91,134.0
30 麥克森 美國 保健品批發 88,050.0
31 本田汽車 日本 汽車 87,510.7
32 國家電網 中國 電力 86,984.3
33 惠普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86,696.0
34 法國巴黎銀行 法國 銀行 85,687.2
35 委內瑞拉石油 委內瑞拉 煉油 85,618.0
36 瑞銀集團 瑞士 銀行 84,707.6
37 美國銀行 美國 銀行 83,980.0
38 日立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83,596.3
39 中國石油天然氣 中國 煉油 83,556.5
40 墨西哥石油 墨西哥 原油生產 83,381.7
41 日產汽車 日本 汽車 83,273.8
42 伯克希爾哈撒韋 美國 保險 81,663.0
43 家得寶 美國 專業零售 81,511.0
44 瓦萊羅能源 美國 煉油 81,362.0
45 摩根大通 美國 銀行 79,902.0
46 三星電子 韓國 電子、電氣設備 78,716.6
47 松下電器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78,557.7
48 德意志銀行 德國 銀行 76,227.6
49 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 英國 銀行 75,798.8
50 韋里孫通訊 美國 電信 75,111.9
51 卡地納健康 美國 保健品批發 74,915.1
52 保誠 英國 人壽健康保險 74,744.7
53 雀巢 瑞士 食品 74,658.6
54 德國電信 德國 電信 74,061.8
55 Dexia Group 比利時 銀行 72,814.3
56 麥德龍 德國 食品、葯品店 72,814.3
57 瑞信 瑞士 銀行 72,193.5
58 蘇格蘭皇家銀行 英國 銀行 71,164.3
59 特易購 英國 食品、葯品店 71,127.6
60 標致 法國 汽車 69,915.4
61 美國郵政 美國 郵遞 69,907.0
62 奧馳亞集團(阿爾特里亞) 美國 煙草食品 69,148.0
63 蘇黎世金融 瑞士 保險 67,186.0
64 意昂 德國 能源 66,313.2
65 索尼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66,025.6
66 沃達豐 英國 電信 65,314.2
67 興業銀行 法國 銀行 64,441.9
68 法國電力 法國 天然氣與電力 63,434.1
69 日本生命 日本 保險 61,158.3
70 國家石油 挪威 煉油 61,032.7
71 法國電信 法國 電信 60,932.9
72 樂金 韓國 多樣化 60,574.1
73 克羅格 美國 食品、葯品店 60,552.9
74 慕尼黑再保險 德國 保險 60,255.7
75 德國郵政 德國 郵遞 59,989.8
76 州立農業保險 美國 保險 59,223.9
77 馬拉松石油 美國 煉油 58,958.0
78 寶馬 德國 汽車 57,973.1
79 菲亞特 義大利 汽車 57,833.9
80 現代汽車 韓國 汽車 57,434.9
81 寶潔 美國 家居個人用品 56,741.0
82 荷蘭銀行 荷蘭 銀行 56,614.9
83 皇家阿霍德 荷蘭 食品、葯品店 56,427.3
84 雷普索爾YPF 西班牙 煉油 56,423.6
85 法通保險 英國 保險 56,384.8
86 巴西石油 巴西 煉油 56,324.0
87 東芝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56,028.0
88 戴爾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55,908.0
89 勞埃德TSB集團 英國 銀行 55,407.0
90 蒂森克虜伯 德國 工業農業設備 55,260.7
91 波音 美國 航天國防 54,848.0
92 美國人伯根 美國 保健品批發 54,589.6
93 西班牙國際銀行 西班牙 銀行 53,848.8
94 巴斯夫 德國 化學 53,113.3
95 好市多 美國 專業零售 52,935.2
96 蘇伊士里昂水務 法國 能源 52,742.9
97 塔吉特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52,620.0
98 摩根士丹利 美國 證券 52,498.0
99 博世 德國 汽車零件 52,207.6
100 雷諾 法國 汽車 51,365.1
101 輝瑞 美國 制葯 51,353.0
102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 俄羅斯 能源 50,824.4
103 巴克萊銀行 英國 銀行 50,634.3
104 強生 美國 制葯 50,514.0
105 萊茵集團 德國 能源 50,346.2
106 聯合利華 英國/荷蘭 食品 49,580.8
107 西爾斯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49,124.0
108 西班牙電話 西班牙 電信 48,833.3
109 法國國家人壽保險 法國 保險 48,474.9
110 美林 美國 證券經紀 47,783.0
111 鮮京 韓國 煉油 47,142.6
112 大都會人壽 美國 保險 46,983.0
113 東京電力 日本 天然氣與電力 46,418.3
114 陶氏化學 美國 化學 46,307.0
115 盧克石油 俄羅斯 煉油 46,284.0
116 聯合健康 美國 保健 45,365.0
117 Wellpoint 美國 保健 45,136.0
118 新日本石油 日本 煉油 45,071.2
119 第一生命 日本 保險 44,597.8
120 馬石油 馬來西亞 煉油 44,280.4
121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美國 電信 43,862.0
122 時代華納 美國 娛樂 43,652.0
123 聖戈班 法國 建材玻璃 43,626.4
124 高盛 美國 證券經紀 43,391.0
125 勞氏 美國 專業零售 43,243.0
126 聯合技術 美國 航天國防 42,725.0
127 三菱商事 日本 貿易 42,633.2
128 日本電氣公司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42,615.4
129 聯合包裹運輸 美國 郵遞 42,581.0
130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 荷蘭 航天國防 42,503.1
131 諾基亞 芬蘭 網路通訊設備 42,484.5
132 義大利電力 義大利 天然氣與電力 42,320.5
133 富士通 日本 計算機辦公設備 42,319.4
134 沃爾格林 美國 食品、葯品店 42,201.6
135 歐尚 法國 食品、葯品店 42,073.2
136 泰科國際 美國 電子、電氣設備 41,780.0
137 阿塞洛 盧森堡 金屬 40,521.3
138 富國銀行 美國 銀行 40,407.0
139 艾伯森 美國 食品、葯品店 40,397.0
140 微軟 美國 計算機軟體 39,788.0
141 義大利電信 義大利 電信 39,764.5
142 永旺 日本 食品、葯品店 39,480.6
143 葛蘭素史克 英國 制葯 39,366.1
144 英特爾 美國 半導體 38,826.0
145 皇家飛利浦電子 荷蘭 電子、電氣設備 38,579.1
146 西夫韋 美國 食品、葯品店 38,416.0
147 三菱聯合金融控股集團 日本 銀行 37,925.6
148 美可保健 美國 保健 37,870.9
149 全球保險集團 荷蘭 保險 37,694.4
150 洛克希德馬丁 美國 航天國防 37,213.0
151 CVS 美國 食品、葯品店 37,006.2
152 摩托羅拉 美國 網路通訊設備 36,843.0
153 印度石油 印度 煉油 36,537.0
154 房地美 美國 金融 36,526.0
155 三井物產 日本 貿易 36,349.3
156 卡特彼勒 美國 工農業設備 36,339.0
157 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 美國 食品生產 35,943.8
158 瓦喬維亞銀行 (美聯銀行) 美國 銀行 35,908.0
159 賽諾菲安萬特 法國 制葯 35,429.2
160 好事達 美國 保險 35,383.0
161 馬士基集團 丹麥 海運 35,214.7
162 英國電信 英國 電信 34,808.3
163 拜耳 德國 化工、制葯 34,804.2
164 Seven&I 日本 零售 34,717.3
165 斯普林特Nextel 美國 電信 34,680.0
166 住友生命 日本 保險 34,625.7
167 DZ Bank 德國 銀行 34,554.5
168 新日鐵 日本 金屬 34,501.8
169 Groupe Caisse d'epargne 法國 銀行 34,245.1
170 佳能 日本 影象器材、辦公設備 34,091.6
171 明治安田生命 日本 保險 33,632.4
172 標准人壽 英國 保險 33,452.1
173 Caremark Rx 美國 保健 32,991.3
174 三井住友金融集團 日本 銀行 32,725.0
175 百事 美國 食品 32,562.0
176 雷曼兄弟 美國 證券經紀 32,420.0
177 諾華 瑞士 制葯 32,212.0
178 沃爾沃 瑞典 汽車 32,183.6
179 弗朗茨海涅爾 德國 保健品批發 32,172.5
180 沃特迪斯尼 美國 娛樂 31,944.0
181 三菱電機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31,833.4
182 保德信金融 美國 保險 31,708.0
183 荷蘭合作銀行(拉博銀行) 荷蘭 銀行 31,659.3
184 瑞穗金融集團 日本 銀行 31,421.5
185 威立雅 法國 水務 31,368.4
186 Plains All American Pipeline 美國 能源 31,177.3
187 太陽石油 美國 煉油 31,176.0
188 德國聯邦鐵路 德國 鐵路運輸 31,132.4
189 百思買 美國 專業零售 30,848.0
190 諾斯洛普格拉曼 美國 航天國防 30,721.0
191 布依格 法國 工程與建築 30,548.4
192 西斯科 美國 食品雜貨批發 30,281.9
193 美國運通 美國 金融 30,080.0
194 千禧控股 日本 保險 30,029.8
195 必和必拓集團 澳大利亞 采礦、原油生產 29,587.0
196 英美資源集團 英國 采礦、鑽石 29,434.0
197 聯邦快遞 美國 郵遞 29,363.0
198 Foncière Euris 法國 一般商品零售 29,308.4
199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銀行 29,167.1
200 霍尼韋爾國際 美國 航天國防 28,862.0
⑹ 世界500強. 前50強的資料. 以及CEO的資料
排名 公司標志 中文常用名稱 總部所在地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百萬美元 1 沃爾瑪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287,989.0 2 英國石油 英國 煉油 285,059.0 3 埃克森美孚 美國 煉油 270,772.0 4 皇家殼牌石油 英國/荷蘭 煉油 268,690.0 5 通用汽車 美國 汽車 193,517.0 6 戴姆勒克萊斯勒 美國 汽車 176,687.5 7 豐田汽車 日本 汽車 172,616.3 8 福特汽車 美國 汽車 172,233.0 9 通用電氣 美國 多元化 152,866.0 10 道達爾 法國 煉油 152,609.5 11 雪佛龍 美國 煉油 147,967.0 12 康菲 美國 煉油 121,663.0 13 安盛 法國 保險 121,606.3 14 安聯 德國 保險 118,937.2 15 大眾汽車 德國 汽車 110,648.7 16 花旗集團 美國 銀行 108,276.0 17 荷蘭國際集團 荷蘭 保險 105,886.4 18 日本電報電話 日本 電信 100,545.3 19 美國國際集團 美國 保險 97,987.0 20 國際商用機器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96,293.0 21 西門子 德國 電子、電氣設備 91,493.2 22 家樂福 法國 食品、葯品店 90,381.7 23 日立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83,993.9 24 忠利保險 義大利 保險 83,267.6 25 松下電器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81,077.7 26 麥克森 美國 保健品批發 80,514.6 27 本田汽車 日本 汽車 80,486.6 28 惠普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79,905.0 29 日產汽車 日本 汽車 79,799.6 30 富通 比利時/荷蘭 銀行 75,518.1 31 中國石化 中國 煉油 75,076.7 32 伯克希爾哈撒韋 美國 保險 74,382.0 33 埃尼 義大利 煉油 74,227.7 34 家得寶 美國 專業零售 73,094.0 35 阿維瓦 英國 保險 73,025.2 36 匯豐控股 英國 銀行 72,550.0 37 德國電信 德國 電信 71,988.9 38 弗萊森電訊 美國 電信 71,563.3 39 三星電子 韓國 電子、電氣設備 71,555.9 40 國家電網 中國 電力 71,290.2 41 標致 法國 汽車 70,641.9 42 麥德龍 德國 食品、葯品店 70,159.3 43 雀巢 瑞士 食品 69,825.7 44 美國郵政 美國 郵遞 68,996.0 45 法國巴黎銀行 法國 銀行 68,654.4 46 中國石油天然氣 中國 煉油 67,723.8 47 索尼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66,618.0 48 卡地納健康 美國 保健品批發 65,130.6 49 皇家阿霍德 荷蘭 食品、葯品店 64,675.6 50 阿爾特里亞 美國 煙草食品 【至於CEO,我沒找到】
⑺ 世界五百強企業名單及CEO
排名 公司標志 中文常用名稱 總部所在地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百萬美元
1 埃克森美孚 美國 煉油 339,938.0
2 沃爾瑪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315,654.0
3 皇家殼牌石油 英國/荷蘭 煉油 306,731.0
4 英國石油 英國 煉油 267,600.0
5 通用汽車 美國 汽車 192,604.0
6 雪佛龍 美國 煉油 189,481.0
7 戴姆勒克萊斯勒 美國 汽車 186,106.3
8 豐田汽車 日本 汽車 185,805.0
9 福特汽車 美國 汽車 177,210.0
10 康菲 美國 煉油 166,683.0
11 用電氣 美國 多元化 157,153.0
12 道達爾 法國 煉油 152,360.7
13 荷蘭國際集團 荷蘭 保險 138,235.3
14 花旗集團 美國 銀行 131,045.0
15 安盛 法國 保險 129,839.2
16 安聯 德國 保險 121,406.0
17 大眾汽車 德國 汽車 118,376.6
18 富通 比利時/荷蘭 銀行 112,351.4
19 農業信貸銀行 法國 銀行 110,764.6
20 美國國際集團 美國 保險 108,905.0
21 忠利保險 義大利 保險 101,403.8
22 西門子 德國 電子、電氣設備 100,098.7
23 中國石化 中國 煉油 98,784.9
24 日本電報電話 日本 電信 94,869.3
25 家樂福 法國 食品、葯品店 94,454.5
26 匯豐控股 英國 銀行 93,494.0
27 埃尼 義大利 煉油 92,603.3
28 英傑華 英國 保險 92,579.4
29 國際商用機器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91,134.0
30 麥克森 美國 保健品批發 88,050.0
31 本田汽車 日本 汽車 87,510.7
32 國家電網 中國 電力 86,984.3
33 惠普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86,696.0
34 法國巴黎銀行 法國 銀行 85,687.2
35 委內瑞拉石油 委內瑞拉 煉油 85,618.0
36 瑞銀集團 瑞士 銀行 84,707.6
37 美國銀行 美國 銀行 83,980.0
38 日立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83,596.3
39 中國石油天然氣 中國 煉油 83,556.5
40 墨西哥石油 墨西哥 原油生產 83,381.7
41 日產汽車 日本 汽車 83,273.8
42 伯克希爾哈撒韋 美國 保險 81,663.0
43 家得寶 美國 專業零售 81,511.0
44 瓦萊羅能源 美國 煉油 81,362.0
45 摩根大通 美國 銀行 79,902.0
46 三星電子 韓國 電子、電氣設備 78,716.6
47 松下電器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78,557.7
48 德意志銀行 德國 銀行 76,227.6
49 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 英國 銀行 75,798.8
50 韋里孫通訊 美國 電信 75,111.9
51 卡地納健康 美國 保健品批發 74,915.1
52 保誠 英國 人壽健康保險 74,744.7
53 雀巢 瑞士 食品 74,658.6
54 德國電信 德國 電信 74,061.8
55 Dexia Group 比利時 銀行 72,814.3
56 麥德龍 德國 食品、葯品店 72,814.3
57 瑞信 瑞士 銀行 72,193.5
58 蘇格蘭皇家銀行 英國 銀行 71,164.3
59 特易購 英國 食品、葯品店 71,127.6
60 標致 法國 汽車 69,915.4
61 美國郵政 美國 郵遞 69,907.0
62 奧馳亞集團(阿爾特里亞) 美國 煙草食品 69,148.0
63 蘇黎世金融 瑞士 保險 67,186.0
64 意昂 德國 能源 66,313.2
65 索尼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66,025.6
66 沃達豐 英國 電信 65,314.2
67 興業銀行 法國 銀行 64,441.9
68 法國電力 法國 天然氣與電力 63,434.1
69 日本生命 日本 保險 61,158.3
70 國家石油 挪威 煉油 61,032.7
71 法國電信 法國 電信 60,932.9
72 樂金 韓國 多樣化 60,574.1
73 克羅格 美國 食品、葯品店 60,552.9
74 慕尼黑再保險 德國 保險 60,255.7
75 德國郵政 德國 郵遞 59,989.8
76 州立農業保險 美國 保險 59,223.9
77 馬拉松石油 美國 煉油 58,958.0
78 寶馬 德國 汽車 57,973.1
79 菲亞特 義大利 汽車 57,833.9
80 現代汽車 韓國 汽車 57,434.9
81 寶潔 美國 家居個人用品 56,741.0
82 荷蘭銀行 荷蘭 銀行 56,614.9
83 皇家阿霍德 荷蘭 食品、葯品店 56,427.3
84 雷普索爾YPF 西班牙 煉油 56,423.6
85 法通保險 英國 保險 56,384.8
86 巴西石油 巴西 煉油 56,324.0
87 東芝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56,028.0
88 戴爾 美國 計算機辦公設備 55,908.0
89 勞埃德TSB集團 英國 銀行 55,407.0
90 蒂森克虜伯 德國 工業農業設備 55,260.7
91 波音 美國 航天國防 54,848.0
92 美國人伯根 美國 保健品批發 54,589.6
93 西班牙國際銀行 西班牙 銀行 53,848.8
94 巴斯夫 德國 化學 53,113.3
95 好市多 美國 專業零售 52,935.2
96 蘇伊士里昂水務 法國 能源 52,742.9
97 塔吉特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52,620.0
98 摩根士丹利 美國 證券 52,498.0
99 博世 德國 汽車零件 52,207.6
100 雷諾 法國 汽車 51,365.1
101 輝瑞 美國 制葯 51,353.0
102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 俄羅斯 能源 50,824.4
103 巴克萊銀行 英國 銀行 50,634.3
104 強生 美國 制葯 50,514.0
105 萊茵集團 德國 能源 50,346.2
106 聯合利華 英國/荷蘭 食品 49,580.8
107 西爾斯 美國 一般商品零售 49,124.0
108 西班牙電話 西班牙 電信 48,833.3
109 法國國家人壽保險 法國 保險 48,474.9
110 美林 美國 證券經紀 47,783.0
111 鮮京 韓國 煉油 47,142.6
112 大都會人壽 美國 保險 46,983.0
113 東京電力 日本 天然氣與電力 46,418.3
114 陶氏化學 美國 化學 46,307.0
115 盧克石油 俄羅斯 煉油 46,284.0
116 聯合健康 美國 保健 45,365.0
117 Wellpoint 美國 保健 45,136.0
118 新日本石油 日本 煉油 45,071.2
119 第一生命 日本 保險 44,597.8
120 馬石油 馬來西亞 煉油 44,280.4
121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美國 電信 43,862.0
122 時代華納 美國 娛樂 43,652.0
123 聖戈班 法國 建材玻璃 43,626.4
124 高盛 美國 證券經紀 43,391.0
125 勞氏 美國 專業零售 43,243.0
126 聯合技術 美國 航天國防 42,725.0
127 三菱商事 日本 貿易 42,633.2
128 日本電氣公司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42,615.4
129 聯合包裹運輸 美國 郵遞 42,581.0
130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 荷蘭 航天國防 42,503.1
131 諾基亞 芬蘭 網路通訊設備 42,484.5
132 義大利電力 義大利 天然氣與電力 42,320.5
133 富士通 日本 計算機辦公設備 42,319.4
134 沃爾格林 美國 食品、葯品店 42,201.6
135 歐尚 法國 食品、葯品店 42,073.2
136 泰科國際 美國 電子、電氣設備 41,780.0
137 阿塞洛 盧森堡 金屬 40,521.3
138 富國銀行 美國 銀行 40,407.0
139 艾伯森 美國 食品、葯品店 40,397.0
140 微軟 美國 計算機軟體 39,788.0
141 義大利電信 義大利 電信 39,764.5
142 永旺 日本 食品、葯品店 39,480.6
143 葛蘭素史克 英國 制葯 39,366.1
144 英特爾 美國 半導體 38,826.0
145 皇家飛利浦電子 荷蘭 電子、電氣設備 38,579.1
146 西夫韋 美國 食品、葯品店 38,416.0
147 三菱聯合金融控股集團 日本 銀行 37,925.6
148 美可保健 美國 保健 37,870.9
149 全球保險集團 荷蘭 保險 37,694.4
150 洛克希德馬丁 美國 航天國防 37,213.0
151 CVS 美國 食品、葯品店 37,006.2
152 摩托羅拉 美國 網路通訊設備 36,843.0
153 印度石油 印度 煉油 36,537.0
154 房地美 美國 金融 36,526.0
155 三井物產 日本 貿易 36,349.3
156 卡特彼勒 美國 工農業設備 36,339.0
157 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 美國 食品生產 35,943.8
158 瓦喬維亞銀行 (美聯銀行) 美國 銀行 35,908.0
159 賽諾菲安萬特 法國 制葯 35,429.2
160 好事達 美國 保險 35,383.0
161 馬士基集團 丹麥 海運 35,214.7
162 英國電信 英國 電信 34,808.3
163 拜耳 德國 化工、制葯 34,804.2
164 Seven&I 日本 零售 34,717.3
165 斯普林特Nextel 美國 電信 34,680.0
166 住友生命 日本 保險 34,625.7
167 DZ Bank 德國 銀行 34,554.5
168 新日鐵 日本 金屬 34,501.8
169 Groupe Caisse d'epargne 法國 銀行 34,245.1
170 佳能 日本 影象器材、辦公設備 34,091.6
171 明治安田生命 日本 保險 33,632.4
172 標准人壽 英國 保險 33,452.1
173 Caremark Rx 美國 保健 32,991.3
174 三井住友金融集團 日本 銀行 32,725.0
175 百事 美國 食品 32,562.0
176 雷曼兄弟 美國 證券經紀 32,420.0
177 諾華 瑞士 制葯 32,212.0
178 沃爾沃 瑞典 汽車 32,183.6
179 弗朗茨海涅爾 德國 保健品批發 32,172.5
180 沃特迪斯尼 美國 娛樂 31,944.0
181 三菱電機 日本 電子、電氣設備 31,833.4
182 保德信金融 美國 保險 31,708.0
183 荷蘭合作銀行(拉博銀行) 荷蘭 銀行 31,659.3
184 瑞穗金融集團 日本 銀行 31,421.5
185 威立雅 法國 水務 31,368.4
186 Plains All American Pipeline 美國 能源 31,177.3
187 太陽石油 美國 煉油 31,176.0
188 德國聯邦鐵路 德國 鐵路運輸 31,132.4
189 百思買 美國 專業零售 30,848.0
190 諾斯洛普格拉曼 美國 航天國防 30,721.0
191 布依格 法國 工程與建築 30,548.4
192 西斯科 美國 食品雜貨批發 30,281.9
193 美國運通 美國 金融 30,080.0
194 千禧控股 日本 保險 30,029.8
195 必和必拓集團 澳大利亞 采礦、原油生產 29,587.0
196 英美資源集團 英國 采礦、鑽石 29,434.0
197 聯邦快遞 美國 郵遞 29,363.0
198 Foncière Euris 法國 一般商品零售 29,308.4
199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銀行 29,167.1
200 霍尼韋爾國際 美國 航天國防 28,862.0
⑻ 08年金融危機罪魁禍首是誰
真正的罪魁禍首不在於某個人!!!
聽過許多著名經濟學家關於金融自由演化與風險管理之類的講座,對你的問題進行較為通俗的解答:
根源:目前流行四種說法
1,資產流動性過盛
2000年左右美國的房地產行業相當熱門,湧入大量炒房者(這些炒房者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炒房者錢不夠便向貸款公司借貸,並以住房為抵押。
而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於是貸款公司為分擔風險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進行融資。
投資銀行為分擔風險發放CDO債券(利率極高)給避險基金,讓債券的持有人——避險基金的投資者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避險基金為分擔風險,找到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購買CDS保險,並且創立CDS基金,由於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CDS基金相當賺錢,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 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供需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 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 然後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 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2,美國人的貪婪——為賺取暴利而濫用金融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S基金以50億為保證金,因為這個基金賣瘋了,它發行了5000億!若賺10%,那將是500億的暴力;若陪10%,墊付50億保證金還要陪450億!
投資銀行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 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促使金融機構利用大幅杠桿牟取暴利,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但是有巨額利潤啊,貪婪的美國人決定大幹一票!
3,信貸過於寬松
20世紀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寬松的信貸制度,為什麼?
因為科學技術創新決定現代國家的實力,美國寬松的信貸促使大量企業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大量新產品,新發明得以問世,這迅速提升了美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正由於這個制度的慣性,導致近些年美國大量的借貸發生,房地產行業規模急劇膨脹,產生極大的經濟泡沫,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
4,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格林斯潘為金融危機始作俑者
作為中央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局」。從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局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調節經濟,旨在為美國「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適應能力更強的貨幣金融體系」。美國金融危機當然與美聯儲的失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脫不開關系。
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就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實在太敏感,這就註定了他必然要成為各種風暴的中心。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時期,連續降息使得借款的成本極低,自然導致大批還款能力有限的人,紛紛貸款,格林斯潘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可能產生重大過失。
以上四種說法各有一定道理,值得肯定,但個人認為最中肯的答案在下面:
真正的根源(著名經濟學家觀點):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源配置問題。通俗的說,由於財富分配比例極不平衡,大部分財富被極少數富人佔有,而另外的絕大多數人也要追求體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這種機會, 絕大多數人會蜂擁而上進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資,使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例如美國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動),使經濟泡沫被捅破,導致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
⑼ 美國國際集團AIG是干什麼的
AIG發家史
不可思議的成功
這是一組令人稱奇的數字:年利潤93億美元,股東權益828億美元,年收入813億美元,總資產6783億美元。這就是美國國際集團(AIG),1919年創立於上海,目前總部位於紐約,涉足領域包括保險、退休金管理服務、金融服務的美國最大的工商保險機構。它的第二任CEO,在美國保險界不可一世的漢克·格林伯格(Hank Greenberg)是個獨具魅力的人,堅毅、急躁、意志力強硬、不知疲倦等性格在他身上一覽無遺。
他擔任AIG的CEO長達37年,在AIG公司工作長達45年。在職期間,他讓AIG的市值飆升最高至1730億美元,每股收益率平均每年上漲17%。我們總是能從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的宣傳畫上看到格林伯格彷彿戰無不勝的和藹笑容。
格林伯格出身低微,他的父親在紐約東邊開了一家糖果店,卻在漢克5歲的時候去世了。他母親改嫁給一個紐約州北部的農場主,他的童年記憶中於是充斥著天不亮就起來擠牛奶以及誘捕麝鼠和貂的經歷。1942年格林伯格用了一張假造的出生證明應征入伍,那時他17歲。他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歐洲和韓國戰區服役,並多次差點喪命。而他也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得到了高中學歷之後,他進入了邁阿密大學,最後畢業於紐約法學院。
1953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在曼哈頓歐洲傷亡理賠辦事處與一個員工主管吵架時奠定了他未來要走的路。格林伯格認為那個人過於粗魯,自己也在副總裁的辦公室狂暴地咆哮,罵那個歐洲籍的員工主管是「瘋子」。頗為意外的是為此他得到了周薪為75美元的保險業新員工的工作。10年後,他成為公司主管意外與健康險的助理副總裁。
1960年,格林伯格被保險行業內另一家公司Cornelius Vander Starr挖走,這家公司正是AIG的前身。27歲的加州人斯達爾於1919年在中國上海設立的小型的保險辦事處,也是當年第一個向中國人提供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他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業務也很快推廣至亞洲、拉丁美洲、歐洲及中東地區。但是在美國,斯達爾的業務卻遲遲推展不開來。他收購了銷售量大的公司,並向市民與小公司推銷保險,但仍未見起色。於是他便將希望寄託在格林伯格身上。
格林伯格拋棄了傳統的模式,選擇了類似經紀公司布網的銷售模式,接受企業成為會員。1968年斯達爾的心臟開始衰竭,去世時,他將格林伯格定為其繼承人。格林伯格接手一年後,AIG上市,當時市值為3億美元。
他視自己為保險這個沉悶行業中的游戲叛逆者。1960年代,在人們普遍認為保險行業不要指望有什麼創新時,格林伯格卻認為「創新是可以做到的」。AIG開始以為非傳統風險提供有條件保障,注重免賠額等手段吸引了市場的注意。之後AIG的新險種業務不斷得到挖掘——其中頗具新意的就有網際網路身份被竊險、劫機險、海上油田保險,還領先同行於2003年推出黑客保險業務。
那時互聯網公司大都認為自己公司的防護措施已經足夠好了,不用再花額外的錢投保。AIG黑客保險業務剛剛推出的時候也頗受冷遇。但當2003年底一系列著名網站雅虎、亞馬遜和eBay等相繼被黑客侵襲之後,互聯網保險業務馬上熱門起來,AIG當月的保險業務就增加了四到五倍。
AIG的產品創新能力為格林伯格贏得巨大聲望,並成為推動AIG迅速擴張的重要因素。AIG的高層管理者皮特·伊斯特伍德(Peter Eastwood)曾這樣評價自身的創新能力,「我們在經紀商和客戶身上花費了大量時間,直接詢問他們關心的事情、面對的事務以及現有保險市場的不足……憑此我們在很多領域中確立了統治地位。」
為將AIG的這些險種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格林伯格將運營網路遍布世界。AIG屬下的成員公司,通過多種銷售渠道,觸角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及地區。格林伯格花費了很多時間環游世界,簽訂了很多重要的協議。AIG的一個前任高管人員說,「我在過去的10年到過中國48次,有多少個公司的高管人員能超過我的這個次數?」
在AIG的網站上曾經掛出「We know money(我們懂得金錢)」的標語。也許,金錢對於AIG 來說,只是一個他們玩弄於股掌的數字游戲而已。看一下AIG的版圖,就不得不為格林伯格的巨大野心嘆服。
AIG集團旗下有四大業務,通用保險和人壽保險是最大也是時間最久的兩塊業務,財務服務、退休金服務和資產管理兩大業務也在穩定增長中。
在每一個主要市場中,AIG都有代表性的公司。主要的通用保險附屬公司有美國家居保險公司、新罕布希爾保險公司、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國家聯合火險公司,及其一系列附屬公司。在人壽保險領域,友邦、美國國際再保險、美國國際擔保公司(百慕大)、中國台灣南山人壽保險、 AIG Star 人壽保險、 AIG 養老保險公司、AIG美國通用壽險公司和SunAmerica 人壽公司等都被AIG收入囊中,在全球擁有數百萬客戶。國際金融租賃公司、AIG 金融產品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美國通用金融及其附屬公司都是AIG的金融服務公司。主要提供航空保險、資本市場、客戶財務以及保費財務。退休金儲蓄和資產管理業務是由Variable Annuity 人壽保險公司、AIG SunAmerica 資產管理公司、AIG SunAmerica 人壽保險公司、AIG 全球資產管理集團以及附屬公司或相關公司進行,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股票、定息證券、地產及其它投資管理服務。
在2003年報告中,格林伯格指出,AIG的領導地位,來自於其承保能力、保險產品創新能力、金融能力、出色的服務和處理能力。通過遍布在130多個國家的分支機構,AIG實現了它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格林伯格具有極強的操控能力和生意嗅覺,玩弄金錢和法律規則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多年來,他與競爭對手和監管部門爭斗不休,得到了好戰的名聲。他熟悉華爾街的規矩,曾經有人評價,「為了股票價格,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一個長期與格林伯格打交道的華爾街人士對他的評價是:「公司里就連一塊石頭落地的聲音也逃不過他的耳朵。」他對公司的內部審計已經達到狂熱的境界,專門僱傭了100個人尋找AIG的錯誤做法。他們的意見直接抵達公司高層,並且需要得到眾人的立即回應。另外,格林伯格每年秋季需要花50個小時集合25個不同機構召開預算會議,每一個機構都需要帶來他們的商業計劃。而首席財政官,CFO霍華德·史密斯( Howard Smith),必須按照他的規定準確無誤地讀完這些商業資料。
格林伯格一個大學同學評價他:「他每天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也許更多,36小時。但是他就喜歡這樣。」
縱觀AIG的歷史,正是格林伯格痴迷的工作態度以及「在最廣泛的領域滿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的野心,推動AIG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世界上市場價值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他設置復雜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開創了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型保險產品,現在看來,這些為人津津樂道和令人羨慕的財技同時也成為他控制公司、掠奪財富和逃避監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