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頤高集團翁南道李慶華

頤高集團翁南道李慶華

發布時間:2021-07-19 21:29:27

『壹』 我想看成功人士的 故事或是創業史 有誰有謝謝

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台靠山: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徐文榮、李如成躬耕田畝,邱繼寶、南存輝擺攤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縫,鄭元豹是工人,鄭堅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絲廠臨時工……

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傑出代表,在中國市場經濟剛萌動時,靠自己的勤勞、精明抓住了好時機。他們大都從事著傳統行業,一步一個腳印累積起自己的財富,事業根基比較扎實。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業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堅持不斷學習,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譜寫了浙商傳奇,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資深企業家。

不知道朱金根當初在金屬機床切削表演中引來一片贊嘆時,是不是就註定了30年後他會接手這家企業,並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購發展成為跨國公司;不知道鄭永剛主動接過連年虧損的服裝廠時,是不是已有創造一個中國服飾的國際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榮18歲那年當上供銷社營業員時,是不是已預示著將有一個橫店集團橫空出世……

走訪了多位知名浙商,發現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與現在的事業相去甚遠:誰能想到當年在路邊給人修鞋的南存輝,後來打造了中國低壓電器第一品牌;誰能料到,當年在農場里默默無聞,直到不惑之年還毫無成就的宗慶後,打造了國內第一飲料王國;又有誰能想到,如今奧克斯集團總裁鄭堅江,16年前還躲在大山溝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許與成功沒有直接關系,但在選擇人生起點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將來要走的路。記者對浙江的企業家做了個小調查發現,他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對今天的成就有所影響。

出身:有膽有識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輝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質量就是生命

白白凈凈、風度翩翩的南存輝常常給人一種錯覺:應該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實,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環境都很一般,南存輝並不比別人幸運。

從六七歲開始,南存輝就挑著米糠,提著雞蛋上街叫賣。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很沉重地告訴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讀書了,家裡需要你。」

父親在一次勞動中腳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兩年。作為長子,南存輝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父親是街坊上手藝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輝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業,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著工具箱早出晚歸,在溫州柳市鎮走街串巷,擺攤替別人修鞋。

艱苦的生活經歷,使南存輝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近幾年來,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樣儉朴,還讓在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兒子假期回溫州,南存輝也要求他隱姓埋名,換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車間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輝在事業上很專一,從事低壓電器幾十年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但他還是跟記者說:「我還沒有做到最好,只有把這塊市場做到最好了,我才會考慮做其他的。」踏實是他給人的第一感覺,這跟他的修鞋經歷分不開。

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補鞋的錐子不小心深深地扎進了南存輝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錐子,包上傷口,忍著巨痛,堅持為客人補好鞋子。盡管年輕,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輝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於他不但動作熟練,而且總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質量更可靠一些。

看著孩子小小年紀過著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親經常用樸素的道理告誡南存輝:百腳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樣要踏踏實實。

正因為南存輝修的鞋質優價廉,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後來許多人寧願舍近求遠跑來找他修鞋,這使他明白,質量就是生命線。這也為他後來極其重視產品質量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階層
典型人物:郭羽

認識郭羽的時候,邊鋒剛剛被盛大收購,他大賺了一筆,用這筆資金創辦了天暢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自己開發原創網路游戲。不可否認,他的營銷比游戲做得更好,不久前,他賣了天暢專心做共合網,同時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網路公司打算投資。但無論做什麼,他沒有離開網路。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當語文老師,但那一年課沒好好上,卻出了三本書,一本武俠小說,兩本詩集。真正以工作狀態去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從杭師院畢業,郭羽毫無選擇地被分配到學校當了教師,不過這位在大學里上躥下跳的活躍分子並不喜歡教師這個穩定的職業。

1993年,一起寫詩歌的哥們都去海南了,郭羽也買了一大堆花襯衣花短褲准備南下。臨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報社要招人,郭羽心動了。做記者,引領社會輿論,這種感覺就好比當年在大學里寫詩歌做「文化領袖」一樣,郭羽立即改變了「下海南」的想法,進報社做了記者,2年後又進了電視台。「這個行業對我未來的影響很大。」

做不做得成輿論領袖暫且不談,郭羽進入記者行列後,發現視野一下子就打開了,總能接觸到最優秀的人,最先進的事物。

1995年,郭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電腦,花了6500元買了台386,上網還要撥長途到上海

同樣是因為采訪,郭羽認識了聯眾創始人鮑岳橋。幾年的記者生涯鍛煉了他的敏感性,預感到棋牌游戲未來的前景,郭羽半隻腳跨進了商海,投資了邊鋒。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劃過一系列節目,采訪了魯冠球、宗慶後等前輩,說是采訪,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偷拳頭,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東西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對一件事物的熱情一般只有3~4年,之後就會追求新的東西。」如今的郭羽很瀟灑,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投資好項目,開始可以自己帶團隊,找到好的團隊再退出。

古人投筆從戎,今人投筆從商,吸收了先進知識的文化人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浙江也不乏來自文化人的浙商隊伍,主要來自3個人群:公務員出身,如頤高集團的翁南道、宋城集團的黃巧靈;記者出身,如天暢科技郭羽、養生堂的鍾睒睒;教師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馬雲。他們是有知識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較穩定,但心卻不安分,於是出來創業。他們所從事的大都是服務、消費品、新興產業,他們大都能言善辯,策劃能力和發現新商機的能力都很強,展現了新浙商群體的另一面。他們讓浙江的經濟更具活力,商業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終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蘭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蘭芳17歲,初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浙絲制絲二廠工作。在這家企業,他經歷了入黨提干、打倒受審、重新起用、奮起創業這幾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他在這家企業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為這家企業的當家人。

剛進廠的時候,凌蘭芳是一個送繭工,因為個子矮小,背不動繭包,也推不動繭車,他咬著牙練。今天的凌蘭芳步履快捷走路帶風,他開玩笑說:「這身功力就來自當年當送繭工。」

那時工廠常停電,就要人力接替電動機,把煮熟的繭子從機器的「肚子」里搖出來,一般人只搖十來下就氣喘吁吁要換人,可凌蘭芳總是越搖越猛,不服輸的精神讓這個小個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歲那年,他一人一口氣把煮繭機整整搖了一個回轉,當最後一籠熟繭搖出來時,凌蘭芳臉色煞白,踉蹌幾步,栽倒在繭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當時的戀愛對象,常罵我『神經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過至今尚未有人破我這個記錄呢!」凌蘭芳自豪地說。

現在,廠報《絲綢之路報》上署名「宋儉功」的文章,員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寫的——「宋儉功」者,送繭工也!凌蘭芳一直都把自己當作這個廠的普通工人。

剛進工廠那會,他常給沒文化的工人念報紙寫家信打開水買點心,樂於助人。凌蘭芳很快被組織上作為接班人培養,21歲就當上了大企業的黨委書記。但是到了文革後期,凌蘭芳被看作「篡黨奪權的野心家」,受到了嚴厲審查,每天在車間里「監督勞動」,有時達到11個小時。那些朴實的工友,雖然弄不明白一個年輕人轉眼間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內心的憐憫和同情讓凌蘭芳感受到一絲溫暖。許多員工偷偷地給凌蘭芳送吃送糧票,幫他縫補衣服,說些安慰的話——在當時的環境里,這樣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牽連的。

凌蘭芳至今回憶到這些情景仍然感動不已。所以盡管現在他已經接手工廠成了當家人,還是把工人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

能在一家企業從頭堅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談了一次戀愛就結婚並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樣難得。杭州機床集團董事長朱金根也是一個。他們的所有人生足跡都離不開他們持續了幾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說了。多年後他們成了企業的當家人,特點也非常明顯:他們關心員工,企業文化做得好;同時,這樣的大廠有不少的老員工,除了創業,這樣的企業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采訪了這么多企業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說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轉折。未來的掌控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誰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開創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的助手;又有誰能想到台灣商界巨擘王永慶最初只是個茶樓跑堂;人們恐怕也不知道戴爾公司的創立者邁克·戴爾的第一份工作還和中國有點關系,他在一家中國餐館當過小工……

誰都有過年少無知,誰都有過書生意氣,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時卻沒有那麼看重選擇,似乎時間多的是,還有無窮盡的明天等著我們去折騰,去拼搏。昨天與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聊天,他感嘆,小時候總覺得日子很長,年紀越大,日子好像越過越快,一眨眼,竟臨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駒過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與成功可能有關,也可能無關。不管你現在在干什麼,不代表你將來也干什麼。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貳』 浙江大學的知名校友

浙江大學的知名校友:

楊奇遜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文虎 :力學家、教育家、振動工程專家。

沈昌祥: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和生:數學家,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宜張: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

金國章: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研究員、院士。

干福熹:科學家。

王元:著名數學家。

陳吉余 :河口海岸學家、教授、名譽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

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建榮:教授。

潘鏡芙:船舶工程專家。

汪槱生: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臧克茂: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

孫優賢:工業自動化專家。

徐揚生:院士。

林祥棣:西南科技大學校長。

徐承恩:煉油工藝設計專家。

楊裕生:核試驗技術、分析化學專家。

龔曉南:浙江大學教授。

程開甲:核武器技術專家、教授。

賀賢土:大學教授。

勵建書:數學家。

戴立信:有機化學家。

袁權:化學工程專家。

楊福愉:生物化學家。

楊煥明:院士,生物學家。

丁仲禮: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四紀地質專家。

謝學錦:化學家。

韓禎祥:電工、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家。

沈家驄: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鄭樹森:浙江大學醫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外科學教授。

潘雲鶴: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算機專家。

朱玉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百廿載波瀾壯闊,雙甲子勇立潮頭。2017年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在紫金港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各級領導、海內外嘉賓、30餘所海外著名大學校長、80餘所國內高校負責人、廣大師生校友歡聚一堂,共襄盛舉。

諾貝爾獎獲得者,82名海內外院士,部分將軍代表,國內外兄弟高校的領導,部分央企負責人,知名企業家代表,浙江省有關市縣及浙大西遷辦學所在地政府領導,浙江大學部分校董代表,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關心支持浙大建設發展的各界嘉賓,和全校師生一道,相聚在浙大校園,共同為浙大120歲生日慶賀。

『叄』 中外有哪些記者出身創業成功的

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台靠山: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徐文榮、李如成躬耕田畝,邱繼寶、南存輝擺攤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縫,鄭元豹是工人,鄭堅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絲廠臨時工……

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傑出代表,在中國市場經濟剛萌動時,靠自己的勤勞、精明抓住了好時機。他們大都從事著傳統行業,一步一個腳印累積起自己的財富,事業根基比較扎實。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業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堅持不斷學習,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譜寫了浙商傳奇,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資深企業家。

不知道朱金根當初在金屬機床切削表演中引來一片贊嘆時,是不是就註定了30年後他會接手這家企業,並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購發展成為跨國公司;不知道鄭永剛主動接過連年虧損的服裝廠時,是不是已有創造一個中國服飾的國際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榮18歲那年當上供銷社營業員時,是不是已預示著將有一個橫店集團橫空出世……

走訪了多位知名浙商,發現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與現在的事業相去甚遠:誰能想到當年在路邊給人修鞋的南存輝,後來打造了中國低壓電器第一品牌;誰能料到,當年在農場里默默無聞,直到不惑之年還毫無成就的宗慶後,打造了國內第一飲料王國;又有誰能想到,如今奧克斯集團總裁鄭堅江,16年前還躲在大山溝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許與成功沒有直接關系,但在選擇人生起點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將來要走的路。記者對浙江的企業家做了個小調查發現,他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對今天的成就有所影響。

出身:有膽有識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輝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質量就是生命

白白凈凈、風度翩翩的南存輝常常給人一種錯覺:應該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實,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環境都很一般,南存輝並不比別人幸運。

從六七歲開始,南存輝就挑著米糠,提著雞蛋上街叫賣。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很沉重地告訴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讀書了,家裡需要你。」

父親在一次勞動中腳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兩年。作為長子,南存輝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父親是街坊上手藝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輝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業,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著工具箱早出晚歸,在溫州柳市鎮走街串巷,擺攤替別人修鞋。

艱苦的生活經歷,使南存輝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近幾年來,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樣儉朴,還讓在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兒子假期回溫州,南存輝也要求他隱姓埋名,換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車間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輝在事業上很專一,從事低壓電器幾十年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但他還是跟記者說:「我還沒有做到最好,只有把這塊市場做到最好了,我才會考慮做其他的。」踏實是他給人的第一感覺,這跟他的修鞋經歷分不開。

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補鞋的錐子不小心深深地扎進了南存輝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錐子,包上傷口,忍著巨痛,堅持為客人補好鞋子。盡管年輕,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輝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於他不但動作熟練,而且總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質量更可靠一些。

看著孩子小小年紀過著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親經常用樸素的道理告誡南存輝:百腳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樣要踏踏實實。

正因為南存輝修的鞋質優價廉,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後來許多人寧願舍近求遠跑來找他修鞋,這使他明白,質量就是生命線。這也為他後來極其重視產品質量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階層
典型人物:郭羽

認識郭羽的時候,邊鋒剛剛被盛大收購,他大賺了一筆,用這筆資金創辦了天暢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自己開發原創網路游戲。不可否認,他的營銷比游戲做得更好,不久前,他賣了天暢專心做共合網,同時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網路公司打算投資。但無論做什麼,他沒有離開網路。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當語文老師,但那一年課沒好好上,卻出了三本書,一本武俠小說,兩本詩集。真正以工作狀態去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從杭師院畢業,郭羽毫無選擇地被分配到學校當了教師,不過這位在大學里上躥下跳的活躍分子並不喜歡教師這個穩定的職業。

1993年,一起寫詩歌的哥們都去海南了,郭羽也買了一大堆花襯衣花短褲准備南下。臨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報社要招人,郭羽心動了。做記者,引領社會輿論,這種感覺就好比當年在大學里寫詩歌做「文化領袖」一樣,郭羽立即改變了「下海南」的想法,進報社做了記者,2年後又進了電視台。「這個行業對我未來的影響很大。」

做不做得成輿論領袖暫且不談,郭羽進入記者行列後,發現視野一下子就打開了,總能接觸到最優秀的人,最先進的事物。

1995年,郭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電腦,花了6500元買了台386,上網還要撥長途到上海。

同樣是因為采訪,郭羽認識了聯眾創始人鮑岳橋。幾年的記者生涯鍛煉了他的敏感性,預感到棋牌游戲未來的前景,郭羽半隻腳跨進了商海,投資了邊鋒。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劃過一系列節目,采訪了魯冠球、宗慶後等前輩,說是采訪,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偷拳頭,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東西為自己所用。」

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對一件事物的熱情一般只有3~4年,之後就會追求新的東西。」如今的郭羽很瀟灑,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投資好項目,開始可以自己帶團隊,找到好的團隊再退出。

古人投筆從戎,今人投筆從商,吸收了先進知識的文化人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浙江也不乏來自文化人的浙商隊伍,主要來自3個人群:公務員出身,如頤高集團的翁南道、宋城集團的黃巧靈;記者出身,如天暢科技郭羽、養生堂的鍾睒睒;教師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馬雲。他們是有知識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較穩定,但心卻不安分,於是出來創業。他們所從事的大都是服務、消費品、新興產業,他們大都能言善辯,策劃能力和發現新商機的能力都很強,展現了新浙商群體的另一面。他們讓浙江的經濟更具活力,商業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終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蘭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蘭芳17歲,初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浙絲制絲二廠工作。在這家企業,他經歷了入黨提干、打倒受審、重新起用、奮起創業這幾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他在這家企業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為這家企業的當家人。

剛進廠的時候,凌蘭芳是一個送繭工,因為個子矮小,背不動繭包,也推不動繭車,他咬著牙練。今天的凌蘭芳步履快捷走路帶風,他開玩笑說:「這身功力就來自當年當送繭工。」

那時工廠常停電,就要人力接替電動機,把煮熟的繭子從機器的「肚子」里搖出來,一般人只搖十來下就氣喘吁吁要換人,可凌蘭芳總是越搖越猛,不服輸的精神讓這個小個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歲那年,他一人一口氣把煮繭機整整搖了一個回轉,當最後一籠熟繭搖出來時,凌蘭芳臉色煞白,踉蹌幾步,栽倒在繭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當時的戀愛對象,常罵我『神經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過至今尚未有人破我這個記錄呢!」凌蘭芳自豪地說。

現在,廠報《絲綢之路報》上署名「宋儉功」的文章,員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寫的——「宋儉功」者,送繭工也!凌蘭芳一直都把自己當作這個廠的普通工人。

剛進工廠那會,他常給沒文化的工人念報紙寫家信打開水買點心,樂於助人。凌蘭芳很快被組織上作為接班人培養,21歲就當上了大企業的黨委書記。但是到了文革後期,凌蘭芳被看作「篡黨奪權的野心家」,受到了嚴厲審查,每天在車間里「監督勞動」,有時達到11個小時。那些朴實的工友,雖然弄不明白一個年輕人轉眼間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內心的憐憫和同情讓凌蘭芳感受到一絲溫暖。許多員工偷偷地給凌蘭芳送吃送糧票,幫他縫補衣服,說些安慰的話——在當時的環境里,這樣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牽連的。

凌蘭芳至今回憶到這些情景仍然感動不已。所以盡管現在他已經接手工廠成了當家人,還是把工人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

能在一家企業從頭堅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談了一次戀愛就結婚並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樣難得。杭州機床集團董事長朱金根也是一個。他們的所有人生足跡都離不開他們持續了幾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說了。多年後他們成了企業的當家人,特點也非常明顯:他們關心員工,企業文化做得好;同時,這樣的大廠有不少的老員工,除了創業,這樣的企業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采訪了這么多企業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說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轉折。未來的掌控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誰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開創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的助手;又有誰能想到台灣商界巨擘王永慶最初只是個茶樓跑堂;人們恐怕也不知道戴爾公司的創立者邁克·戴爾的第一份工作還和中國有點關系,他在一家中國餐館當過小工……

誰都有過年少無知,誰都有過書生意氣,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時卻沒有那麼看重選擇,似乎時間多的是,還有無窮盡的明天等著我們去折騰,去拼搏。昨天與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聊天,他感嘆,小時候總覺得日子很長,年紀越大,日子好像越過越快,一眨眼,竟臨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駒過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與成功可能有關,也可能無關。不管你現在在干什麼,不代表你將來也干什麼。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肆』 翁南道的社會公益

翁南道董事長一直致力於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長期參與「春風行動」愛心捐助活動,累計捐款總額位列杭州市西湖區前十位;並積極參與省市區的農村幫扶結對活動。身兼浙江大學MBA研究生企業導師、浙江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客座教授等多個導師身份定期深入校園與學生課堂對話指導,頤高集團還與各大院校建立了高校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培訓平台。 並在餘姚中學、浙江大學等設立助學基金

『伍』 誰知道百度的創業歷史啊 聽說一開始只有幾個人啊 是怎樣艱苦的走過來的啊

以下是我找到的。。。。:大學生創業網訊 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台靠山: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徐文榮、李如成躬耕田畝,邱繼寶、南存輝擺攤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縫,鄭元豹是工人,鄭堅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絲廠臨時工…… 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傑出代表,在中國市場經濟剛萌動時,靠自己的勤勞、精明抓住了好時機。他們大都從事著傳統行業,一步一個腳印累積起自己的財富,事業根基比較扎實。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業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堅持不斷學習,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譜寫了浙商傳奇,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資深企業家。不知道朱金根當初在金屬機床切削表演中引來一片贊嘆時,是不是就註定了30年後他會接手這家企業,並在他手上完成海外收購發展成為跨國公司;不知道鄭永剛主動接過連年虧損的服裝廠時,是不是已有創造一個中國服飾的國際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榮18歲那年當上供銷社營業員時,是不是已預示著將有一個橫店集團橫空出世……記者走訪了多位知名浙商,發現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與現在的事業相去甚遠:誰能想到當年在路邊給人修鞋的南存輝,後來打造了中國低壓電器第一品牌;誰能料到,當年在農場里默默無聞,直到不惑之年還毫無成就的宗慶後,打造了國內第一飲料王國;又有誰能想到,如今奧克斯集團總裁鄭堅江,16年前還躲在大山溝里做修理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許與成功沒有直接關系,但在選擇人生起點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將來要走的路。記者對浙江的企業家做了個小調查發現,他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對今天的成就有所影響。出身:有膽有識的「草根」一族典型人物:南存輝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質量就是生命白白凈凈、風度翩翩的南存輝常常給人一種錯覺:應該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實,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環境都很一般,南存輝並不比別人幸運。從六七歲開始,南存輝就挑著米糠,提著雞蛋上街叫賣。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很沉重地告訴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讀書了,家裡需要你。」父親在一次勞動中腳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兩年。作為長子,南存輝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父親是街坊上手藝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輝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業,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著工具箱早出晚歸,在溫州柳市鎮走街串巷,擺攤替別人修鞋。艱苦的生活經歷,使南存輝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近幾年來,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樣儉朴,還讓在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兒子假期回溫州,南存輝也要求他隱姓埋名,換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車間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南存輝在事業上很專一,從事低壓電器幾十年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但他還是跟記者說:「我還沒有做到最好,只有把這塊市場做到最好了,我才會考慮做其他的。」踏實是他給人的第一感覺,這跟他的修鞋經歷分不開。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補鞋的錐子不小心深深地扎進了南存輝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錐子,包上傷口,忍著巨痛,堅持為客人補好鞋子。盡管年輕,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輝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於他不但動作熟練,而且總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質量更可靠一些。看著孩子小小年紀過著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親經常用樸素的道理告誡南存輝:百腳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樣要踏踏實實。正因為南存輝修的鞋質優價廉,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後來許多人寧願舍近求遠跑來找他修鞋,這使他明白,質量就是生命線。這也為他後來極其重視產品質量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階層典型人物:郭羽認識郭羽的時候,邊鋒剛剛被盛大收購,他大賺了一筆,用這筆資金創辦了天暢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自己開發原創網路游戲。不可否認,他的營銷比游戲做得更好,不久前,他賣了天暢專心做共合網,同時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網路公司打算投資。但無論做什麼,他沒有離開網路。「真正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當語文老師,但那一年課沒好好上,卻出了三本書,一本武俠小說,兩本詩集。真正以工作狀態去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從杭師院畢業,郭羽毫無選擇地被分配到學校當了教師,不過這位在大學里上躥下跳的活躍分子並不喜歡教師這個穩定的職業。1993年,一起寫詩歌的哥們都去海南了,郭羽也買了一大堆花襯衣花短褲准備南下。臨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報社要招人,郭羽心動了。做記者,引領社會輿論,這種感覺就好比當年在大學里寫詩歌做「文化領袖」一樣,郭羽立即改變了「下海南」的想法,進報社做了記者,2年後又進了電視台。「這個行業對我未來的影響很大。」做不做得成輿論領袖暫且不談,郭羽進入記者行列後,發現視野一下子就打開了,總能接觸到最優秀的人,最先進的事物。1995年,郭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電腦,花了6500元買了台386,上網還要撥長途到上海。 同樣是因為采訪,郭羽認識了聯眾創始人鮑岳橋。幾年的記者生涯鍛煉了他的敏感性,預感到棋牌游戲未來的前景,郭羽半隻腳跨進了商海,投資了邊鋒。「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劃過一系列節目,采訪了魯冠球、宗慶後等前輩,說是采訪,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偷拳頭,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東西為自己所用。」郭羽分析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對一件事物的熱情一般只有3~4年,之後就會追求新的東西。」如今的郭羽很瀟灑,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投資好項目,開始可以自己帶團隊,找到好的團隊再退出。古人投筆從戎,今人投筆從商,吸收了先進知識的文化人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浙江也不乏來自文化人的浙商隊伍,主要來自3個人群:公務員出身,如頤高集團的翁南道、宋城集團的黃巧靈;記者出身,如天暢科技郭羽、養生堂的鍾睒睒;教師出身,如阿里巴巴的馬雲。他們是有知識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較穩定,但心卻不安分,於是出來創業。他們所從事的大都是服務、消費品、新興產業,他們大都能言善辯,策劃能力和發現新商機的能力都很強,展現了新浙商群體的另一面。他們讓浙江的經濟更具活力,商業格局也更加完整。出身:始終是工人代表人物:凌蘭芳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1970年,凌蘭芳17歲,初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浙絲制絲二廠工作。在這家企業,他經歷了入黨提干、打倒受審、重新起用、奮起創業這幾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他在這家企業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為這家企業的當家人。剛進廠的時候,凌蘭芳是一個送繭工,因為個子矮小,背不動繭包,也推不動繭車,他咬著牙練。今天的凌蘭芳步履快捷走路帶風,他開玩笑說:「這身功力就來自當年當送繭工。」那時工廠常停電,就要人力接替電動機,把煮熟的繭子從機器的「肚子」里搖出來,一般人只搖十來下就氣喘吁吁要換人,可凌蘭芳總是越搖越猛,不服輸的精神讓這個小個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歲那年,他一人一口氣把煮繭機整整搖了一個回轉,當最後一籠熟繭搖出來時,凌蘭芳臉色煞白,踉蹌幾步,栽倒在繭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當時的戀愛對象,常罵我『神經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過至今尚未有人破我這個記錄呢!」凌蘭芳自豪地說。現在,廠報《絲綢之路報》上署名「宋儉功」的文章,員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寫的——「宋儉功」者,送繭工也!凌蘭芳一直都把自己當作這個廠的普通工人。剛進工廠那會,他常給沒文化的工人念報紙寫家信打開水買點心,樂於助人。凌蘭芳很快被組織上作為接班人培養,21歲就當上了大企業的黨委書記。但是到了文革後期,凌蘭芳被看作「篡黨奪權的野心家」,受到了嚴厲審查,每天在車間里「監督勞動」,有時達到11個小時。那些朴實的工友,雖然弄不明白一個年輕人轉眼間的政治沉浮,但是出自內心的憐憫和同情讓凌蘭芳感受到一絲溫暖。許多員工偷偷地給凌蘭芳送吃送糧票,幫他縫補衣服,說些安慰的話——在當時的環境里,這樣做是有可能受政治牽連的。凌蘭芳至今回憶到這些情景仍然感動不已。所以盡管現在他已經接手工廠成了當家人,還是把工人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能在一家企業從頭堅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談了一次戀愛就結婚並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樣難得。杭州機床集團董事長朱金根也是一個。他們的所有人生足跡都離不開他們持續了幾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說了。多年後他們成了企業的當家人,特點也非常明顯:他們關心員工,企業文化做得好;同時,這樣的大廠有不少的老員工,除了創業,這樣的企業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采訪了這么多企業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說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轉折。未來的掌控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誰能想到,日本佳能公司的開創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的助手;又有誰能想到台灣商界巨擘王永慶最初只是個茶樓跑堂;人們恐怕也不知道戴爾公司的創立者邁克·戴爾的第一份工作還和中國有點關系,他在一家中國餐館當過小工……誰都有過年少無知,誰都有過書生意氣,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時卻沒有那麼看重選擇,似乎時間多的是,還有無窮盡的明天等著我們去折騰,去拼搏。昨天與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聊天,他感嘆,小時候總覺得日子很長,年紀越大,日子好像越過越快,一眨眼,竟臨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駒過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第一份工作,與成功可能有關,也可能無關。不管你現在在干什麼,不代表你將來也干什麼。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陸』 翁南道的介紹

翁南道,1988年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長江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1祖籍浙江餘姚,浙江大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頤高集團董事長,是中國資深的IT運營和商業地產專家。翁南道於1998年創辦頤高集團,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IT服務商和商業地產運營商,旗下擁有「頤高數碼」、「頤高科技創業園」、「頤高廣場」、「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頤居養生園」、「微巢投資」六大核心產業。2014年頤高集團品牌價值達108.89億元。

『柒』 翁南道的個人履歷

1984年,翁南道考入著名高等學府浙江大學,選擇了那時還沒有被國人所知曉的計算機專業。其實,此時的翁南道對於計算機開發的熱情並不大,他最大的興趣是辦實業。希望有一天能成立一家自己的IT企業,打造一個讓中國業界都知曉、甚至世界聞名的大品牌。
1993年,翁南道以特有的敏銳眼光和浙商獨有的拼搏精神,與幾個同學投身商海創立了頤高集團的前身——浙江大學靈峰科技開發公司。 雖然公司不大,但憑著起早貪黑的勤勉和對市場的不斷摸索,當年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
就在許多IT商戶還在忙著買進賣出賺差價的時候,翁南道的眼光已在搜尋著新的商機。借著家用電腦崛起的潮頭,他一躍成為文三路上第一位靠賣兼容機發財的千萬富翁。
1998年,以中關村為首的全國各類IT核心街區紛紛出現了大型的電腦專業市場,IT產品流通行業正面臨著迅速轉型。翁南道看到這個機遇,果斷地在文三路最繁華的地段開設了杭州高新電腦城。這是浙江省第一家電腦專業市場。
這個市場里共有155個攤位。最初還為能不能完成招租而擔憂犯愁,沒想到招租信息發布後前來報名的商家竟有500多戶,最後只好用抽簽方式確定了進場名單。
初露頭角,杭州高新電腦城即得到了市場和專業人士的大力追捧和肯定。其彌補了數碼市場沒有專業銷售渠道的空白,實現了在IT數碼的終端客戶和源頭端的商家、經銷商之間建立起彼此信賴與依託的平台。消費者終於開始有機會了解數碼產品,知道哪裡可以買數碼產品,而商家也更增加了自身銷售渠道的選擇,多了一條發展之路。
首戰告捷,很快翁南道又在寧波開出了第二家「高新科技廣場」。情況依然很火暴。就這樣,從IT渠道商到IT專業市場運營商,頤高完成了第一次的華麗轉身。此時的翁南道也
突然發現杭州高新電腦城的名稱似乎已不能適應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他內心深處開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一個能夠體現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連鎖品牌。
此時的翁南道以獨有的視角決定了「頤高」的誕生。2000年,翁南道決定在寧波開出的第三家數碼市場正式取名為「頤高」,隨即也將杭州的高新科技廣場正式更名為「頤高數碼廣場」。同年4月,注重品牌價值和營銷戰略渠道的翁南道向國家工商局、國家商標局正式申報「頤高」「和EGO」為注冊商標,並同時成立了「浙江頤高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決定以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模式來經營數碼連鎖市場。從那個時候開始,頤高在翁南道的帶領之下逐步走向了全國,大踏步的邁著數碼連鎖化的中國步伐。行業年均20%的增長速度也造就了頤高的飛速發展,僅3年時間,先後完成了頤高在浙江省內的連鎖布局,在杭州外的寧波、紹興、台州、湖州、衢州等地開設出多家數碼專業市場。緊接著開始邁向全國。在2004年,頤高開始站在「中國最具競爭力數碼連鎖電子市場前三強」、中國最具成長性IT服務商、「中國最具競爭力IT網路商城」等全國性榮譽面前,受到了廣大廠商、分銷商、零售商的廣泛關注。
2005年,中國·頤高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頤高進入了黃金高速發展時代,與全球TOP50的IT廠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全球知名企業如微軟、英特爾、AMD、聯想、HP、DELL、索尼、三星、佳能等都先後加入頤高集團的戰略夥伴聯盟之中,彼此在賣場資源、媒體平台、品牌渠道等諸多領域進行著全方位的合作,在這樣的成功合作和項目管理中,翁南道的頤高集團逐步強大,日趨完美。
2006年,頤高數碼被評為「中國IT連鎖第一強」;頤高運作成立浙江市場研究院、億茂商業公司,為中國專業市場發展研究開辟了嶄新的道路;頤高控股杭州自動化儀表有限公司,開啟自主研發創新平台之路。
在數碼連鎖大踏步在全國擴張的同時,翁南道沒有將自己的事業局限於此,而是將目光投向新的領域——商業地產開發。2002年,頤高商業公司正式成立,緊接著在三年內的時間成立了頤高孵化器公司、頤高樓宇物業公司、頤高民營投資擔保公司、頤高中信投資管理公司等,並通過不斷升級整合 ,到2009年,頤高創業園橫空出世。
之後兩年時間,頤高創業園先後在北京、杭州、寧波、太原、長春、嘉興、湖州等地創辦了IT綜合創業園(IT MALL)。IT MALL是集IT商業、創業公寓與科技樓宇於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是頤高創業園的物理概念。
頤高創業園已成為頤高集團旗下的IT科技園、國家電子信息示範園、省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第一家省級民營科技孵化基地、首批特色軟體園。擁有總建築面積200萬平方米。創業園經過11年發展已形成了IT軟體研發、創意產業、電子商務、IT服務外包、科技創業孵化與網路技術的產業鏈,並於2012年榮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2009年,翁南道又邁出創新的一大步,頤高集團的商業地產IT綜合體模式——頤高廣場橫空出世。匯聚 IT總部基地、電子商務總匯、創意產業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創新產業,配套商務公館、數碼旗艦、數字影院、商場超市、餐飲休閑、娛樂健身等商業生活元素,集聚城市創業精英,打造城市創新坐標。至2012年,頤高集團精工10城10盤,已在嘉興、淮安、衢州、紹興、連雲港、鎮江、濰坊、杭州、寧波等城市,成功開發運營了近200萬平方米樓宇園區基地。2011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發展年會,頤高廣場榮膺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商業地產項目」獎項。
2011年,在頤高廣場的基礎上,翁南道又聯合團隊打造了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這是集特色產業園、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於一體的大型現代服務業平台,構建了當地最大的網商群體生態鏈和電子商務產業鏈。涵蓋電商總部基地、網商創業中心、電商服務中心、電子商務學院、網貨博覽城與物流基地六大功能板塊,吸納各類電子商務企業入駐,培育近千名網商創業就業,直接帶動當地綜合產值,創造就業崗位近萬余個。
2012年,翁南道這個不知疲倦的戰神,又開創了新的商業地產模式,養生地產。區別於一般的度假、養老產品,頤高養生產業園以客戶體驗為導向,注重人文情懷的營造,這在選址上可見一斑。據介紹,頤高養生產業園一般落戶於風景秀美、極具鮮明地域文化底蘊的地區,或幅員遼闊的森林,或錯落有致的梯田,或零星點綴的水塘,因地制宜,依託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融入當地特色風情文化,比如結合桐廬的中葯文化,打造自然天成又獨具魅力的生活環境。
2013年,頤高集團成立十五周年,15年的發展,翁南道和他率領的團隊,依靠著強大的市場佔有率、專業的數碼市場渠道、創新的商業地產模式、權威的戰略合作聯盟、科學的市場管理模式,創造出眾多IT界和商業地產界的奇跡,將頤高集團打造成專業從事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和模式創新的企業。
截至2014年底,頤高集團擁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42家。「頤高數碼」、「頤高科技創業園」、「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頤居養生園」、「微巢投資等核心產業,覆蓋IT、地產、商業、網路、傳媒等領域,品牌價值達108.89億元。
2015年1月15日,第九屆中華電子企業品牌價值300強頒獎典禮在昆明舉行,頤高集團2014年度的品牌價值高達108.89億元。

『捌』 頤高集團有限公司的介紹

頤高集團成立於1998年1,是專業從事IT大賣場、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商業地產開發運營的大型集團企業,擁有「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頤居養生園」、「頤高數碼」、「頤高科技創業園」、「微巢投資」1五大核心產業,覆蓋IT、電商、地產、商業、網路、傳媒、養生、投資等領域,旗下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42家,品牌價值108.89億元。1集團榮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國馳名商標」「中國電子商務百強企業」、「中國商業地產領軍企業」等榮譽。集團董事長翁南道是中國資深的IT運營和商業地產專家。

『玖』 鄭元豹老婆叫什麼

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台靠山: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徐文榮、李如成躬耕田畝,邱繼寶、南存輝擺攤修鞋,胡成中是一介裁縫,鄭元豹是工人,鄭堅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絲廠臨時工……

這些白手起家的商界傑出代表,在中國場經濟剛萌動時,靠自己的勤勞、精明抓住了好時機。他們大都從事著傳統行業,一步一個腳印累積起自己的財富,事業根基比較扎實。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企業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堅持不斷學習,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譜寫了浙商傳奇,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資深企業家。

不知道朱金根當初在金屬機床切削表演中引來一片贊嘆時,是不是就註定了30年後他會接手這家企業,並在他手上完成海外發展成為跨國;不知道鄭永剛主動接過連年虧損的服裝廠時,是不是已有創造一個中國服飾的國際品牌的打算;也不知道徐文榮18歲那年當上供銷社營業員時,是不是已預示著將有一個橫店集團橫空出世……

走訪了多位知名浙商,發現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與現在的事業相去甚遠:誰能想到當年在路邊給人修鞋的南存輝,後來打造了中國低壓電器第一品牌;誰能料到,當年在農場里默默無聞,直到不惑之年還毫無成就的宗慶後,打造了國內第一飲料王國;又有誰能想到,如今奧克斯集團總裁鄭堅江,16年前還躲在大山溝里做修理工……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許與成功沒有直接關系,但在選擇人生起點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將來要走的路。記者對浙江的企業家做了個小調查發現,他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對今天的成就有所影響。

出身:有膽有識的「草根」一族

典型人物:南存輝

做修鞋匠,我明白了質量就是生命

白白凈凈、風度翩翩的南存輝常常給人一種錯覺:應該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實,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環境都很一般,南存輝並不比別人幸運。

從六七歲開始,南存輝就挑著米糠,提著雞蛋上街叫。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很沉重地告訴正在念初中的他:「不要再讀書了,家裡需要你。」

父親在一次勞動中腳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兩年。作為長子,南存輝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父親是街坊上手藝精湛的老鞋匠,南存輝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就子承父業,做了一名修鞋匠。他每天挑著工具箱早出晚歸,在溫州柳鎮走街串巷,擺攤替別人修鞋。

艱苦的生活經歷,使南存輝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近幾年來,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他生活照樣儉朴,還讓在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兒子假期回溫州,南存輝也要求他隱姓埋名,換上工作服到正泰的車間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南存輝在事業上很專一,從事低壓電器幾十年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但他還是跟記者說:「我還沒有做到最好,只有把這塊場做到最好了,我才會考慮做其他的。」踏實是他給人的第一感覺,這跟他的修鞋經歷分不開。

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補鞋的錐子不小心深深地扎進了南存輝的手指,他咬牙拔出錐子,包上傷口,著巨痛,堅持為客人補好鞋子。盡管年輕,在附近的同行里,南存輝的生意一直最好。原因就在於他不但動作熟練,而且總是修得更用心一些,質量更可靠一些。

看著孩子小小年紀過著這么辛苦的生活,怕他受不了的父親經常用樸素的道理告誡南存輝:百腳的蜈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做人做事也一樣要踏踏實實。

正因為南存輝修的鞋質優價廉,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後來許多人寧願舍近求遠跑來找他修鞋,這使他明白,質量就是生命線。這也為他後來極其重視產品質量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身:不甘平庸的文化階層
典型人物:郭羽

認識郭羽的時候,邊鋒剛剛被盛大,他大賺了一筆,用這筆資金創辦了天暢網路科技有限,開始自己原創網路游戲。不可否認,他的營銷比游戲做得更好,不久前,他了天暢專心做共合網,同時又看中了一家新的網路打算投資。但無論做什麼,他沒有離開網路。

「真正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當語文老師,但那一年課沒好好上,卻出了三本書,一本武俠小說,兩本詩集。真正以工作狀態去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從杭師院畢業,郭羽毫無選擇地被分配到學校當了教師,不過這位在大學里上躥下跳的活躍分子並不喜歡教師這個穩定的職業。

1993年,一起寫詩的哥們都去海南了,郭羽也了一大堆花襯衣花短褲准備南下。臨走前一天忽然得到消息,杭州一家報社要招人,郭羽心動了。做記者,引領社會,這種感覺就好比當年在大學里寫詩做「文化領袖」一樣,郭羽立即改變了「下海南」的想法,進報社做了記者,2年後又進了電視台。「這個行業對我未來的影響很大。」

做不做得成領袖暫且不談,郭羽進入記者行列後,發現視野一下子就打開了,總能接觸到最優秀的人,最先進的事物。

1995年,郭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電腦,花了6500元了台386,上網還要撥長途到上海。

同樣是因為采訪,郭羽認識了聯眾創始人鮑岳橋。幾年的記者生涯鍛煉了他的敏感性,預感到棋牌游戲未來的前景,郭羽半隻腳跨進了商海,投資了邊鋒。

「在我真正下海之前,策劃過一系列節目,采訪了魯冠球、宗慶後等前輩,說是采訪,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偷拳頭,有目的性地了解一些東西為自己所用。」

郭羽自己的性格:「除了老婆,我對一件事物的熱情一般只有3~4年,之後就會追求新的東西。」如今的郭羽很瀟灑,也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投資好項目,開始可以自己帶團隊,找到好的團隊再退出。

古人投筆從戎,今人投筆從商,吸收了先進知識的文化人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浙江也不乏來自文化人的浙商隊伍,主要來自3個人群:公務員出身,如頤高集團的翁南道、宋城集團的黃巧靈;記者出身,如天暢科技郭羽、養生堂的鍾睒睒;教師出身,如阿里巴巴[18.74 0.32%]的馬雲。他們是有知識的一代,一般第一份工作比較穩定,但心卻不安分,於是出來創業。他們所從事的大都是服務、消費品、新興產業,他們大都能言善辯,策劃能力和發現新商機的能力都很強,展現了新浙商群體的另一面。他們讓浙江的經濟更具活力,商業格局也更加完整。

出身:始終是工人

代表人物:凌蘭芳

做工人,也要做到最出色

1970年,凌蘭芳17歲,初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浙絲制絲二廠工作。在這家企業,他經歷了入黨提干、打倒受審、重新起用、奮起創業這幾段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他在這家企業里一呆就是37年。5年前,他又成為這家企業的當家人。

剛進廠的時候,凌蘭芳是一個送繭工,因為個子矮小,背不動繭包,也推不動繭車,他咬著牙練。今天的凌蘭芳步履快捷走路帶風,他開玩笑說:「這身功力就來自當年當送繭工。」

那時工廠常停電,就要人力接替電動機,把煮熟的繭子從機器的「肚子」里搖出來,一般人只搖十來下就氣喘吁吁要換人,可凌蘭芳總是越搖越猛,不服輸的精神讓這個小個子受到了大家的敬重。28歲那年,他一人一口氣把煮繭機整整搖了一個回轉,當最後一籠熟繭搖出來時,凌蘭芳臉色煞白,踉蹌幾步,栽倒在繭包上。「我老婆也就是我當時的戀愛對象,常罵我『神經病』。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不過至今尚未有人破我這個記錄呢!」凌蘭芳自豪地說。

現在,廠報《絲綢之路報》上署名「宋儉功」的文章,員工一看就知道是凌董寫的——「宋儉功」者,送繭工也!凌蘭芳一直都把自己當作這個廠的普通工人。

剛進工廠那會,他常給沒文化的工人念報紙寫家信打開水點心,樂於助人。凌蘭芳很快被組織上作為人培養,21歲就當上了大企業的黨委書記。但是到了後期,凌蘭芳被看作「篡黨奪權的野心家」,受到了嚴厲審查,每天在車間里「監督勞動」,有時達到11個小時。那些朴實的工友,雖然弄不明白一個年輕人轉眼間的沉浮,但是出自內心的憐憫和同情讓凌蘭芳感受到一絲溫暖。許多員工偷偷地給凌蘭芳送吃送糧票,幫他縫補衣服,說些安慰的話——在當時的環境里,這樣做是有可能受牽連的。

凌蘭芳至今回憶到這些情景仍然感動不已。所以盡管現在他已經接手工廠成了當家人,還是把工人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

能在一家企業從頭堅持到底的知名浙商不多,就像只談了一次戀愛就結婚並且相守到老的夫妻一樣難得。杭州機床集團董事長朱金根也是一個。他們的所有人生足跡都離不開他們持續了幾十年的「第一份工作」,投入的感情自然不用說了。多年後他們成了企業的當家人,特點也非常明顯:他們關心員工,企業文化做得好;同時,這樣的大廠有不少的老員工,除了創業,這樣的企業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采訪了這么多企業家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說明,人生重要的不是在起步,而是在轉折。未來的掌控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誰能想到,日本佳能的開創者之一御手洗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北海道大學附屬婦產科的助手;又有誰能想到商界巨擘王永慶最初只是個茶樓跑堂;人們恐怕也不知道戴爾的創立者邁克·戴爾的第一份工作還和中國有點關系,他在一家中國餐館當過小工……

誰都有過年少無知,誰都有過書生意氣,人生起步不容易,但在少年時卻沒有那麼看重選擇,似乎時間多的是,還有無窮盡的明天等著我們去折騰,去拼搏。昨天與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聊天,他感嘆,小時候總覺得日子很長,年紀越大,日子好像越過越快,一眨眼,竟臨近退休了。人生在世,本如白駒過隙,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第一份工作,與成功可能有關,也可能無關。不管你現在在干什麼,不代表你將來也干什麼。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閱讀全文

與頤高集團翁南道李慶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楓投資 瀏覽:974
炒股炒外匯 瀏覽:922
港澳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3
癌症銀行貸款 瀏覽:150
短期理財渠道 瀏覽:813
段永基投資 瀏覽:251
中國外匯管制限額 瀏覽:288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
什麼股票賺錢最快 瀏覽:295
東亞銀行信託 瀏覽:890
電子賬戶交易密碼忘了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