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市值管理中怎麼處理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關系

市值管理中怎麼處理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7-20 10:01:52

上市公司為什麼做市值管理

② 上市公司如何進行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可以採用三種價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股東或分析家對公司不切實際的樂觀或悲觀評價,不在意股票市場對公司股票短期價格冷淡甚至負面反應,堅持以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真實資本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來配置資本,制定公司業務發展戰略、投融資戰略和價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制定業務發展策略、紅利政策和股票市場政策。這樣的公司資本配置行為往往投機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機的股票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也容易導致主業競爭地位衰落。A股市場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動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採取高轉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資本配置行為投機和短期化,雖然引起A股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主業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給公司設定比較樂觀的增長預期,並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實現分析家的預期。因此,盡管公司實現了比較好的增長,但如果低於分析家的樂觀預期,公司股票價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於股票市場分析家對公司未來增長的樂觀預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壓力,採取的戰略、投資等資本配置行為非常危險,將損害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3)基於公司可持續發展和真實價值增長,制定業務戰略和資本市場戰略,相機博弈迎合股票市場。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價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資者的過度熱情增發股票,支持公司業務戰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為支付手段,兼並收購;分拆被股票市場高估的業務單元。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票價格被股票市場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購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實施價值管理,需要建立基於企業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動態持續分析競爭格局演變和資本市場融資約束條件下的企業投資價值走勢,連接、評價和指導業務戰略、投融資、兼並收購、重組和經營行為。不斷優化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和資本收益,強大核心業務,分拆貶低資本價值的業務。
實施價值管理還需要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在處理投資者關系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個認同自身經營哲學和價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東群。對於堅持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來說,需要向股票市場明確傳達公司價值取向信號,以便外部投資者合理評價和選擇,吸引和篩選出與控股股東價值取向一致的社會公眾股東,同時,使那些懷著短期預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離開。
歐美很多上市公司通過明確業務發展戰略、價值取向來淘汰那些與自己的經營和價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東。例如,微軟上市以來,一直不派發現金紅利,高速成長吸引了偏好資本收益的增長型股東群;而一些傳統產業或公用事業(行情論壇)公司,則通過穩定成長和高現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養老基金等偏好穩定的現金紅利的投資者。巴菲特曾指出,「我們不希望公司股票交易頻繁,我們的目標是吸引長期投資者。我們努力通過我們的政策、業績和交流,吸引那些了解我們的運作,並且能像我們(控股股東)那樣衡量投資價值的股東。」「我們堅持這樣做,可以不斷使那些懷著短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感到乏味而不進入或者離開。公司股票價格就可以始終以與企業內在價值相關的價格交易。」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形成多種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以及加快證券發行市場化;同時,逐步豐富企業融資產品,增強上市公司的融資選擇空間和企業融資市場的有效性。

③ 朱武祥:上市公司如何進行市值管理

作者:朱武祥 由於現實中的投資者價值取向多樣化,控股股東和社會公眾股東價值取向並不那麼一致,不存在籠統的股東價值最大化。上市公司實施價值管理,需要建立基於企業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不斷優化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和資本收益,強大核心業務,分拆貶低資本價值的業務。同時,還需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通過明確業務發展戰略、價值取向來淘汰那些與自己的經營和價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東。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上市公司股權進入全流通時代。不少上市公司開始重視市值管理。人們認為,控股股東和外部社會公眾股東利益趨於一致,上市公司應該致力於股東價值最大化。 但實際上,公司價值有內在真實價值和基於公司股價計算的價值之分。現實中的投資者價值取向多樣化,例如,社會公眾股東至少可以分為短期交易投機型、長期投機交易型和長期價值投資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同樣多樣化。股票市場對信息反應的有效性並不等於對公司真實價值的有效性。股票市場短期定價往往偏離公司真實價值。股價不僅反映公司內在價值,更反映短期投機因素。特別是在樂觀預期的市場上,公司真實價值在股價中的比重很小,公司長期持續發展能力和真實價值與股價短期表現並不一致。因此,控股股東和社會公眾股東價值取向並不那麼一致,不存在籠統的股東價值最大化。 實踐中,上市公司可以採用三種價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股東或分析家對公司不切實際的樂觀或悲觀評價,不在意股票市場對公司股票短期價格冷淡甚至負面反應,堅持以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真實資本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來配置資本,制定公司業務發展戰略、投融資戰略和價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制定業務發展策略、紅利政策和股票市場政策。這樣的公司資本配置行為往往投機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機的股票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也容易導致主業競爭地位衰落。A股市場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動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採取高轉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資本配置行為投機和短期化,雖然引起A股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主業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給公司設定比較樂觀的增長預期,並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實現分析家的預期。因此,盡管公司實現了比較好的增長,但如果低於分析家的樂觀預期,公司股票價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於股票市場分析家對公司未來增長的樂觀預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壓力,採取的戰略、投資等資本配置行為非常危險,將損害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3)基於公司可持續發展和真實價值增長,制定業務戰略和資本市場戰略,相機博弈迎合股票市場。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價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資者的過度熱情增發股票,支持公司業務戰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為支付手段,兼並收購;分拆被股票市場高估的業務單元。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票價格被股票市場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購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實施價值管理,需要建立基於企業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動態持續分析競爭格局演變和資本市場融資約束條件下的企業投資價值走勢,連接、評價和指導業務戰略、投融資、兼並收購、重組和經營行為。不斷優化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和資本收益,強大核心業務,分拆貶低資本價值的業務。 實施價值管理還需要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在處理投資者關系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個認同自身經營哲學和價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東群。對於堅持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來說,需要向股票市場明確傳達公司價值取向信號,以便外部投資者合理評價和選擇,吸引和篩選出與控股股東價值取向一致的社會公眾股東,同時,使那些懷著短期預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離開。 歐美很多上市公司通過明確業務發展戰略、價值取向來淘汰那些與自己的經營和價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東。例如,微軟上市以來,一直不派發現金紅利,高速成長吸引了偏好資本收益的增長型股東群;而一些傳統產業或公用事業公司,則通過穩定成長和高現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養老基金等偏好穩定的現金紅利的投資者。巴菲特曾指出,「我們不希望公司股票交易頻繁,我們的目標是吸引長期投資者。我們努力通過我們的政策、業績和交流,吸引那些了解我們的運作,並且能像我們(控股股東)那樣衡量投資價值的股東。」「我們堅持這樣做,可以不斷使那些懷著短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感到乏味而不進入或者離開。公司股票價格就可以始終以與企業內在價值相關的價格交易。」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形成多種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以及加快證券發行市場化;同時,逐步豐富企業融資產品,增強上市公司的融資選擇空間和企業融資市場的有效性。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公司金融教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④ 怎樣做市值管理詳細分析

上市公司可以採用三種價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股東或分析家對公司不切實際的樂觀或悲觀評價,不在意股票市場對公司股票短期價格冷淡甚至負面反應,堅持以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真實資本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來配置資本,制定公司業務發展戰略、投融資戰略和價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制定業務發展策略、紅利政策和股票市場政策。這樣的公司資本配置行為往往投機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機的股票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也容易導致主業競爭地位衰落。A股市場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動迎合股票市場短期投機交易偏好,採取高轉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資本配置行為投機和短期化,雖然引起A股市場短期積極反應,但主業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給公司設定比較樂觀的增長預期,並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實現分析家的預期。因此,盡管公司實現了比較好的增長,但如果低於分析家的樂觀預期,公司股票價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於股票市場分析家對公司未來增長的樂觀預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壓力,採取的戰略、投資等資本配置行為非常危險,將損害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3)基於公司可持續發展和真實價值增長,制定業務戰略和資本市場戰略,相機博弈迎合股票市場。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價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資者的過度熱情增發股票,支持公司業務戰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為支付手段,兼並收購;分拆被股票市場高估的業務單元。如果控股股東認為公司股票價格被股票市場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購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實施價值管理,需要建立基於企業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動態持續分析競爭格局演變和資本市場融資約束條件下的企業投資價值走勢,連接、評價和指導業務戰略、投融資、兼並收購、重組和經營行為。不斷優化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和資本收益,強大核心業務,分拆貶低資本價值的業務。
實施價值管理還需要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在處理投資者關系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個認同自身經營哲學和價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東群。對於堅持長期真實價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來說,需要向股票市場明確傳達公司價值取向信號,以便外部投資者合理評價和選擇,吸引和篩選出與控股股東價值取向一致的社會公眾股東,同時,使那些懷著短期預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離開。
歐美很多上市公司通過明確業務發展戰略、價值取向來淘汰那些與自己的經營和價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東。例如,微軟上市以來,一直不派發現金紅利,高速成長吸引了偏好資本收益的增長型股東群;而一些傳統產業或公用事業(行情論壇)公司,則通過穩定成長和高現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養老基金等偏好穩定的現金紅利的投資者。巴菲特曾指出,「我們不希望公司股票交易頻繁,我們的目標是吸引長期投資者。

我們努力通過我們的政策、業績和交流,吸引那些了解我們的運作,並且能像我們(控股股東)那樣衡量投資價值的股東。」「我們堅持這樣做,可以不斷使那些懷著短期或不現實預期的股東感到乏味而不進入或者離開。公司股票價格就可以始終以與企業內在價值相關的價格交易。」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形成多種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以及加快證券發行市場化;同時,逐步豐富企業融資產品,增強上市公司的融資選擇空間和企業融資市場的有效性。

⑤ 某公司進行市值管理,對公司股票有什麼影響

好處多多。 1.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價值。 2.將來公司的再融資可以高溢價發行,得到更多的資金。 3.控股股東持有的股份增值,在二級市場拋出可以獲得比協議轉讓更多的利潤。

⑥ 市值管理對一個企業有多重要

作者:沈一冰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360444/answer/275524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基本概念:

市值指的是每股價格乘以總股本數,而股價等於每股凈利乘以市盈率,每股凈利就是凈利潤除以總股本。

可以看到,由於總股本數通常不會經常變化,我們所說的市值管理其實通常來說就是除權後的股價管理。而股價的決定因素為兩個,一個是凈利潤水平決定的每股凈利,另一個是市場上投資者給予的估值倍數。前者是「基本面」,後者是「未來」。本文中所述的「股價」均為除權後。

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指的是會改變公司估值水平的信息,包括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內部的利好消息例如簽訂大額合同,新技術研發成功等;外部的利好消息例如扶持政策出台,限制政策撤銷,相關大宗商品價格有利變化等。利空則相反。

2. 股價的影響因素
公司的盈利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數字,是企業實際經營成績的體現,通常有較為客觀的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進行評價,盡管可以通過一些會計技巧來進行利潤調節或隱藏/虛增,但是大型的利潤數據不真實,無論是相比真實情況多了還是少了都會引起投資者的不信任。這種不真實通常也會帶來監管部門的處罰,因而通常來說,在一個監管嚴格的市場上這種情況較少。

而市盈率則相對要主觀地多,例如我們常聽說的「概念股」、「利好」、「利空」就是這種主觀性的體現,在短期,實際上是投資者用錢進行信心投票引起的,例如一些市盈率達到成百上千的股票(特例可能是那些股價已經不能用未來凈利潤折現衡量,而是用其他方法例如每股凈資產來衡量的時候),股票的高市盈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對於公司的未來前景越看好。從較長的時間上來看,股價的支撐不僅在於凈利潤,而是在於凈利潤的不斷增長這一趨勢。如果公司的凈利潤增長出現減緩,通常就已經會出現股價下跌,即我們常在財經新聞上讀到的「XX公司公布了XX年的財報,利潤增幅低於預期,導致股票大跌X%」。

3. 市值管理的動機
最原初的動力是來自股東,無論是否在公司任職或是實際控制人,再或是小股民,都希望手裡的股票買入後(請注意)會更值錢。或者說股東在買入時希望股價盡可能低,而在賣出時盡可能高。道理很簡單,不用多說了。

如2.所述,一家高市盈率的公司的管理層是有著很大的經營壓力的,不僅現有的盤子不能出問題,還得不斷保持增長。上市公司的高管考核指標通常會有股價這一指標,而管理層的薪酬體系設計,通常來說也會有相當比例是股權激勵,因而從管理層上來說他們會有對股價進行管理的動機。

一家目標相對長遠的公司應當對自身的市值經常關心,因為在健全的資本市場例如美國存在著敵意收購和最低市值的要求,原因在於:
1. 在美上市公司通常股權較為分散,如果公司市值過小容易被敵意收購,導致管理層被撤換,原大股東失去控制權;
2. 「殼」資源不值錢,如果股價長期過低,走勢也沒有大的起伏,很容易導致不滿足交易所關於成交量和總市值的要求導致退市。而中國因為上市公司具備最基礎的賣殼價值,所以會發現上市公司市值再小,通常也不會低於15億。

4. 常見的市值管理策略
對於小投資者來說,他們對股價沒有多少影響力,他們通常是價格接受者。而如果股東同時又是管理層或熟悉企業運營的人,那麼就有很多空間。

最近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具體名字不提。實際控制人自上市以來不斷減持,而且每次減持前一段時間都有些利好消息放出。這種行為雖然作為證券市場投資者來說,應當預見到這樣的風險,但是略有吃相難看的感覺。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市值管理,我個人不推薦這樣的行為。

但是上面做法的原則大致就是通過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達成市值管理的一種方法(再次強調這種做法比較極端),作為股東+管理者雙重身份者來說,股價低時買入股票,並在買入後釋放對公司經營利好信息。或者通過釋放利空信息,股價下跌後進行增持。減持的時候就反過來,不再贅述 。此處股價的高低衡量標準是股東+管理者的視點,而由於管理者的身份,他的視點通常來說相較一般投資者來得准確。

我在2. 中提到,股價的影響因素包括凈利潤和市盈率。市盈率變化主要依靠信息,那麼是否有辦法在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情況下改變凈利潤呢?可以,通過公司並購重組。

借殼上市實際上控制者和管理層通常來說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個人覺得不能算本問題的「市值管理」所討論的范疇。在不根本改變控制者和管理層的情況下,通常通過並購一些公司來達到市值管理的目的,而且往往是凈利潤和估值水平同時提高。
比如:
(1)並購一家或數傢具備較好凈利潤水平的同行業公司,可以較好的將收進來的公司消化,市值可以至少提升利潤增長的百分比,此外由於降低了競爭水平,對於兩者的利潤投資者會預期有所提升,也可以有助於股價的進一步提升。就我感覺好像通常發生在行業的前幾名之間,老二和老三合體防止被老大收購,也可以抱團和老大拼一下,老大和老三合體可以和老二甩開差距。各有各的動機。
(2)並購一傢具備較高估值的企業,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上近兩年來最最火熱的活動。各種亂七八糟的跨行業並購,餐館收了游戲,化工收了傳媒等等等等。這種行為的邏輯就是公司將具備高成長性的資產/運營實體納入了上市公司范疇,這部分資產/實體帶來的利潤增長可以支撐公司的股價成長。說的直白點,就是一家30倍公司用20倍收了一家60倍的小公司,結果把公司整體股價帶到40倍去了。對上市公司包括散戶在內股東來說獲得了10倍的額外估值,對非上市公司股東來說,手裡的股票突然變成了40倍,還一下子上市了,簡直是大股東、被收購股東、散戶的三贏。
這樣的並購狂歡發生在TMT行業的高估值、小體量、難以單獨上市、大市又熊的大背景下。狂歡結束之前這樣的奇怪並購還會繼續發生,但在狂歡真正結束之後,只有能真正帶來良好協同效應的並購才能真正繼續長期推動股價上漲。比如,通過並購實現傳統產業向新興轉型,或者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等等。
此外,分拆估值較低的資產也是一種市值管理的思路,但在中國資本市場見得不多。多見於BAT這些巨頭之間,比如疼訊就把易迅丟出去了……期待海外並購專家舉例詳細說明。

5. 市值管理的一些具體手法
(1)公開市場增持和減持
過程無需多介紹,缺點是動向完全透明,成本較高,對於上市不久,股權還相對集中的企業操作空間較小。公開市場減持基本同上,大股東的集中大額減持對股價打擊很大。通常需要事先披露減持計劃。

(2)定向發行和非公開發行
定向發行是指目標確定的發行,可能是非公開發行,也可能是超過200人的公開發行,通常用於並購重組,例如用向收購標的股東定向發行股票換取其持有被收購標的的股權。有時將上市公司體外同樣由上市公司股東持有的,但質量較好的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既不稀釋自己股權又提振股價,但小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通常難有這樣的精力,多見於大型企業集團
非公開發行是指對象不超過10人,非公開發行是定向發行的一種,相當於私募股權,由非公開發行對象向公司增資,通常用於增持。

(3)分立、分拆
將估值較低,盈利狀況較差的資產/實體,在不違反同業競爭相關規定的情況下轉讓給第三方或者移出上市公司體外。少見這樣的案例,希望有讀者可以提供以供學習。

(4)盈餘管理
在不違反會計准則和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前提下,做一些會計調整,例如確認收入,資產折舊等科目,在跨期處理上做一些文章。通常空間比較小,對股價的影響一般也有限。

(5)利好/利空信息管理
前面已經介紹過不再重復。

(6)公司回購/公開增發
在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時,可以用公司的自有盈餘現金對流通股進行回購,可以提振股價,提高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另一方面,在公司不缺現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項目時,回購比分紅通常在稅務等方面更為劃算和便利。回購的股權也不一定注銷,也可用於股權激勵等。
但是回購通常不會對投資者的判斷產生本質影響。為了市值管理的公司回購目前在國內是不允許的,國內的上市公司股權回購必須有規定的目的。
如公司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管理層又認為目前公司股價高估時,可以進行公開增發,向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進行新項目的開發。如新項目屬於較高估值或凈利率高於原有水平的項目,則會帶來股價的成長。

(7)杠桿比率調整
杠桿比率指的是公司的總資產和股東權益的比值,當公司現金流較好,具有較好投資項目時,但股價較低時,使用債務融資對股東成本更低。新增債務會導致杠桿率增大,只要新項目凈利率高於原有公司經營項目即可帶來股價成長。
通過(6)和(7)股和債分別調節,可以達到資本結構最優化,提升公司股價的目標。

6. 小結
市值管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實際上就是帶著傳銷味道的「資本運作」這個詞換了一種高大上的說法。
上市公司地位是一個寶貴的融資平台,在中國尤其如此。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巨頭除外,只有上市公司具備同時玩股和債的條件,實際控制人也可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優勢。躋身上市公司的新貴們對於市值管理也不再是一無所知,有相當多的企業家從實業家變成了資本玩家。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家對於上市公司平台作用的發揮仍然是懵懂的,如果成功上市,但沒有做好市值管理導致公司市值長期低迷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願本文可以為讀者提供有用的觀點,其中必定存在諸多謬誤,還望包涵指正。



另外萬福生科是個非常惡劣的企業、中介機構合謀造假案,我不認為老闆是「無知」或「無辜」,和市值管理我覺得也搭不上邊。

編輯於 2014-07-04

贊同 38919 條評論

分享

收藏感謝收起

Luo Patrick

用戶標識

首次公開募股(IPO)、金融、投資銀行 等 12 個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收錄於編輯推薦、知乎圓桌 · 156 人贊同了該回答

大多數老闆還是看重股價的。
現在老闆們對上市公司的理解不是一堆股票,而是像個平台。平台弄得越大,外面能夠接入的資源越多。一個200億市值的明星公司,銀行信託券商私募甚至保險政府部門都圍著轉,引見標的,拓展資金業務,教老闆各種新玩法,推薦團隊,老闆的路子就寬了。如果只有20億市值的公司,研究員可能都不愛去看,老闆想做什麼只能自己動手動腦花自己的錢找人。在上市公司裡面就算比較苦逼了。
市值肯定是越大越好,主要還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是還能做多大事。

還有更高風險的。
上市公司市值對老闆來講,是一切活水的源頭,是所有杠桿的支點,是錢箱子里壓底的錢。老闆把杠桿用滿之後,有點風吹草動就不光是市值的問題,是用市值撬動的其他事情會不會崩塌。
打個比方,自己住的房子價格漲漲跌跌,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把商品房抵押了借錢開個小店,那房價漲跌就要小心了——萬一房價暴跌銀行要求補抵押怎麼辦?小店賣賣不掉,掙掙不回來,最後銀行把房子低價處置剩點小錢給你還不夠營運成本無家可歸陷入赤貧,才是最倒霉的。
某些上市公司老闆就是這么搞的。市值本身漲漲跌跌無所謂,但是資金鏈綳太緊可能會斷掉,把其他的事情一起拖垮,那就麻煩了。

新上市公司一般不太在意,因為還沒來得及搞那麼多花樣。
穩健的老闆相對也好點,不會綳太緊。

⑦ 市值管理管什麼

隨著股改的圓滿成功、全流通時代的順利開啟,一個空前的課題現實地擺在了中國上市公司的面前:市值管理。 長期以來,由於股權的分置,對中國上市公司來說,市值概念既淡薄又復雜。淡薄是因為在三分之二股權暫不流通的制度缺陷下,市值與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幾乎沒有關系:估值看凈資產、考核看凈資產、融資貸款還看凈資產。淡薄還因為在一個估值能力低下的市場里,市值並沒有成為衡量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科學參數。市場不看市值,上市公司心目中也就沒有市值概念;復雜是因為在股權分置的背景下,市值這一成熟市場通行的概念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並不足以說明什麼,必須加上一個個限定詞才有意義,於是便派生出流通市值、非流通市值和總市值等詞。全流通根除了這種「中國特色」的滋生土壤。市值正在以其本來面目全面走近人們的視野。 隨著市場估值能力的逐漸增強,市值的意義和作用得到空前提升。衡量上市公司綜合實力將市值作為關鍵指標,考核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將市值作為政策取向,推進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將市值作為重要保障,提高上市公司股權支付能力將市值作為根本前提,改善上市公司融資效率將市值作為客觀條件,防範競爭對手敵意收購將市值作為有效工具,實現公司和股東價值將市值作為具體體現……加強市值管理,追求市值最大化,成為當今中國上市公司必補和必修的一個課題。 那麼,市值管理究竟管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市值的含義。用經濟學語言來表達,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價之積(市值=股本*股價)。其中,股價是個變數,瞬息萬變,它直接傳導市場的真切波動,具體體現市場的作價能力,在股本可比的情況下,市值因股價的漲跌而增減。因此,市值的變化要看市場臉色。在估值能力強健的成熟市場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具體體現,等於上市公司全體股東的財富價值。 證券投資學理論告訴我們,有兩大因素影響股價:一是內因,即股票的內在價值;一是外因,即市場對股票內在價值的發現和認同。前者是本,因為價格是價值的體現。好的價值,理論上來說,就會有一個好的價格;反之,沒有好的價值,就難有好的價格,即便出現了好價格,由於沒有價值的支撐,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後者也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由於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標准、漲跌周期和行為偏好,加上信息不對稱因素,所以同樣價值的股票在市場上,可以有溢價和折價之別。 因此,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首先要抓好公司自身的經營管理,創造公司內在的投資價值。隨著資本市場成熟度的不斷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不再僅僅取決於經營業績和贏利能力等財務指標,主營業務、行業地位、治理結構、團隊素質、運作規范和持續成長能力等因素,也直接影響投資價值,因此,提升持續的贏利能力,打造突出的主營業務、構築強勢的行業地位、建設嚴謹的治理結構、培育優秀的團隊素質、規范公司的運作水平、增強公司的成長性、透明度和誠信度等舉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創造公司價值,促進市值升值,從而組成市值管理的核心內容。 市值管理也要管好投資者關系,實現公司價值。資本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由於多種復雜的原因,投資者不能完全走進上市公司,准確、及時地了解其運營環境、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導致上市公司創造的投資價值往往不能被充分發現。因此,向市場揭示公司價值,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對稱,爭取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認知和認同,是上市公司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要求和途徑。而在履行法定信息披露義務的同時,明確公司的現有和潛在投資者,了解他們的語言和投資偏好,選擇適當的渠道和時機,營造良好的媒介關系和輿論環境,促進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通、了解和信任,充分揭示並實現公司的投資價值,恰恰構成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核心要義。 順應市場潮流,適時調整策略,追求溢價,是市值管理的又一重要內容。在強化投資者關系的同時,要根據市場的規律和投資者的偏好,規范公司的言行,整合公司的資源,優化公司的治理結構,修正公司的金融策略,充分分享資本市場的溢價功能,實現公司市值的最大化。 市值管理還要加強對市值的科學運用。作為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和支付能力的真實反映,市值是上市公司的一大戰略資源,因此,在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同時,要積極並善於運用這一戰略資源,改善融資環境、提高融資效率,加強產業整合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優勢,抬高防範敵意收購的門檻、營造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環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⑧ 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的十大差別是什麼

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兩者原本涇渭分明、迥然各異、無需論證。前者屬管理創新,後者系違法行為。可是,最近披露的蝶彩資產聯手恆康醫療實際控制人
操縱股價高位減持案件(以下簡稱「蝶恆案」),由於案件主犯身披多件市值管理馬甲,讓人們對已有的相關認知有所動搖。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特指披著市值管
理馬甲的偽市值管理真股價操縱,下同)究竟有什麼區別?兩者是否真的有什麼關系?回答斬釘截鐵:沒有任何關系。雖然市值與股價有一定的關聯,根據「市值=
股價*股本」公式,假如股本不變,股價高則市值大,股價低則市值小,但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卻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有何本質區別?除基本定義不同以外,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存在十大本質差別。

一、動機有別

市值管理的動機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而股價操縱則追求股票價格最高化。股價操縱的動機直接又簡單,就是炒高股價,越高越好,即便在操縱過程
中,有時也免不了會打壓股價,但那隻是策略,不改變其推高、再推高股價的根本目的,因為股價推得越高,操縱的獲利就越豐厚,操縱者出貨也越方便。

炒高股價在一定意義上固然可以增加市值,產生做大市值之效,但這種市值並不是代表企業價值的真實市值。不真實,因為它是虛幻的。沒有業績支撐的
股價只是泡沫,說破就破,且泡沫越大,破滅越烈;不真實,也因為它是短命的。資本市場里本來就沒有隻漲不跌的股票,被人為炒高的股價只會加速跌落。

通過股價操縱帶來的市值不但無助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反而有損於企業價值最大化,個中原因,十分簡單,因為股價被人為炒作,炒得越高,跌得越
慘,不但會令股價「賠了夫人還折兵」,而且還會嚴重挫傷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之元氣。股市裡不乏此類案例:莊家惡炒時股價飛上九天雲霄,莊家熄火後股價跌落
九層地獄,還導致上市公司資本市場運作能力長期喪失,持續經營能力嚴重損害。股價暴漲暴跌是企業價值的重大毀滅器。

反觀市值管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其動機內涵更豐富、更長期,也更綜合。做大市值固然是強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大非絕
對規模之大,非單一規模之大,亦非短期規模之大。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強調市值的長期持續健康成長,追求企業內在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比翼雙飛。因此,市值管理
除了要發揮市值規模放大器作用以外,還要當好市值漲跌的減震器、估值泡沫的防爆器、內在價值的生長器等。

九、保障有別

市值管理以陽光化的制度建設作成功保障,而股價操縱則以躲避陽光為安全保障。凡事要成功都須有保障。市值管理也不例外,要想有序、且有效地展
開,離不開一套專門的制度保駕護航,即市值管理制度。雖然其表現形式因企而異,但基本內容大同小異,主要包括決策機制、組織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信
息披露機制等若干項機制。市值管理制度的最大作用,也是基本原理是陽光化,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有章可循,對號入座,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它讓每一個投
資者都有知情渠道,通過信息披露及時了解公司要向哪裡去、正在做什麼;它讓市值管理實踐成為一項戰略有方向、決策有流程、戰術有方法、行為有規范的陽光工
程。陽光是最有效的防腐劑。

而股價操縱則恰好相反。完全遊走在法律紅線之外的原形使得它不能見陽光,也不敢見陽光,因為一見陽光,就會原形畢露,受到制裁。為了避免敗露在
陽光下,盡最大可能不留下可以不留的痕跡,因此,股價操縱沒有制度只有潛規則,這個潛規則常常表現為只能放在抽屜里的一紙「抽屜協議」,或者是不能採用文
字表達的一句口頭承諾。

試金石:沒有陽光化制度建設的,不是市值管理。

十、政策環境有別

市值管理受政策鼓勵,股價操縱則遭政策嚴打。作為市場創新之舉,市值管理多年來一直受到市場的關心和政府的支持。2014年5月,國務院在《關
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中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同年12月,時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庄心一同
志在「2014鳳凰財經峰會圓桌論壇」上明確表示,「將根據公司自治、依法合規、充分信披等基本原則,支持上市公司開展市值管理,通過簡政放權、完善規則
為上市公司創造有利於長期價值提升的制度環境」;2015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發文強調,中央企業要「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盤活上市公司資源,實現資產價值
最大化」;2017年3月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同志在兩會記者會上再次明確提出,「央企要加強包括市值管理在內的各項措施,把上市公司做優」。

相反,股價操縱是被寫入《證券法》的過街老鼠,長期以來一直被監管部門嚴打,並被明確列入市值管理的「三條高壓線」——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觸犯這條高壓線即為違法,就將成為「堅決依法打擊」的對象。

試金石:觸犯「三條高壓線」的,不是市值管理,而是違法。

綜上所述,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兩者特立獨行,特色鮮明。雖然近年來股價操縱者們熱衷於披市值管理馬甲,但馬甲不是融合劑,它並沒有令市值管理與
股價操縱相互融合;馬甲不是魔術衫,它既沒有讓股價操縱變成市值管理,也不會讓市值管理變成股價操縱;馬甲不是迷彩服,它掩蓋不住股價操縱的狐狸尾巴;馬
甲更不是救生衣,它不能保護股價操縱行為免受法制制裁。

馬甲只是馬甲,而且永遠只是馬甲。我們的資本市場監管和微觀管理創新不能被馬甲所惑,也不能被馬甲所困,更不能被馬甲所擾。

區別還是很大的。

閱讀全文

與市值管理中怎麼處理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
什麼股票賺錢最快 瀏覽:295
東亞銀行信託 瀏覽:890
電子賬戶交易密碼忘了 瀏覽:241
專利權金融資產 瀏覽:81
工商銀行2017年投資 瀏覽:260
股票為什麼要每日做t 瀏覽:987
鋅價格西藏礦業 瀏覽:504
揚州股票開戶 瀏覽:437
智鑫葯業股票 瀏覽:52
九泰基金中證基金 瀏覽:385
身份證掉了怎麼貸款啊 瀏覽:458
黃金分割外匯 瀏覽:603
申銀萬國期貨能化研究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