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加坡大連港口投資私人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新加坡大連港口投資私人有限公司持有公司49%的股權。新加坡港務集團為新大投資的控股股東。
Ⅱ 在中國投資港口和碼頭公司的外資公司有哪些(比如和記黃埔、DPWORLD、新加坡PSA)
馬士基集團與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共同投資的嵩嶼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總投資專32億,外方股權就屬佔50%。
鹽田港集團與和黃合資建設鹽田港三期工程、
招商局國際與天津港務局簽署了天津港二期發展意向書、
和黃與寧波港務局簽署了合資經營北侖港新集裝箱碼頭的協議、
新加坡港務集團與廣州港務局合資成立了廣州集裝箱碼頭公司。
除此之外,鐵行渣華、馬士基航運以及csx世界碼頭公司在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也已興起不小的舉動。
Ⅲ 新加坡港務集團和新加坡港有什麼區別急!!!
一樣的
Ⅳ 新加坡都有哪些航運公司
新加坡著名的船公司有兩家:
一家就是NOL,海皇
大家都叫「美總」,其實受控於新加坡。1997年4月13日,新加坡NOL與美國APL正式簽定協議,由NOL收購APL的全部股份,NOL將擁有包括APL全部運力在內的總共113艘船舶,營業額的總和超過40億美元。這樣,NOL由原來的排名第15位而躍升為世界第5大航運公司。
APL長期以來經營運輸和物流業務,是美國數一數二的航運公司,在跨太平洋航線上擁有不容置疑的地位,在亞洲航運市場上也佔有相當可觀的份額。太平洋航線是NOL的發展目標,APL的加盟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NOL 兼並APL的最大收益在於其巨大的品牌資產和國外市場。在兼並之後,APL仍保留其公司名稱和公司標志,管理部仍設在奧克蘭,船隊繼續以美國籍船經營。不僅如此,NOL還將自己的集裝箱船隊納入APL名下,以APL的名稱參與市場競爭。根據有關統計,APL的銷售回報率已經達到16.8%
如果再把時間前移十年,APL同樣倍受業界關注。在其太平洋航線的喜人業務增長量的鼓舞下,APL訂造了第一艘4300TEU的「C-10」級集裝箱船,在當時情況下,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是,由於該系列船舶的船體太寬,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而再次引起非議。雖然如此,由APL此舉引發的訂造巨輪之戰,其後卻愈演愈烈了。
另外一家就是PIL,太平
太平船務:新加坡太平船務和我國特別是我國交通部的關系十分之不一般。開放前,許多中國的船運不了的東西或到不了的的地方,都是通過交通部找到太平,由太平來做。所以開放之後太平是第一個拿到國內經營資質的資班輪公司。太平集團的業務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子公司,一是航運公司,二是造箱廠(造集裝箱),三是物流公司早在1967年新加坡太平船務公司成立時, 他們就開始在中國發展業務,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船運公司之一。那時中國的港口還未正式對外開放,但太平船務已有定期的客輪及貨輪掛靠中國各港口,從中國運輸貨物至東南亞、中東及東非等港口。新加坡太平船務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公司董事主席叫張允中,不論局勢如何變化,太平船務在中國的業務從未間斷。
在與中國保持了近30年的商貿往來之後,1995年,太平船務在北京正式注冊成立了第一家獨資公司——太平船務(中國)有限公司。在隨後的近10年裡,太平船務(中國)陸續設立了上海、天津、青島、大連、廈門、寧波、廣州、深圳和南京9家分公司,以及杭州、福州、石家莊、鄭州、溫州、西安、煙台、順德、武漢、汕頭、義烏、重慶和南沙13個代表處。太平船務(中國)的分公司及代表處共擁有中國、港澳台及外籍雇員超過400名。2001年,太平船務在上海注冊成立了第二家獨資公司——太平集運服務(中國)有限公司,從事倉儲、分撥等物流相關業務
Ⅳ 新加坡港務集團2017年盈利9.35億美元
近日,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發布消息稱,公司2017年實現總收入39.68億新加坡元,同比增長7.8%;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33億新加坡元(約合9.35億美元),同比增加5.1%。新加坡港海運費查詢
2017年,PSA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424萬TEU,同比增長9.8%。該集團首席執行官Tan Chong Meng表示,2017年多國經濟實現復甦增長,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好表現。進入2018年,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行業增長動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競爭依然激烈。當前數字化浪潮以及業內對貨物流動可預見性的探求,PSA將與客戶和合作夥伴一起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充分利用數字化帶來的機會,實現貨物流動和貿易流通的便利。
據了解,2017年,PSA在新技術以及區塊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017年8月14日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與太平船務(PIL)、IBM新加坡聯合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推進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業務網路的創新研究。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提高區域內供應鏈業務的網路安全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同時促進貿易金融解決方案的快速審核以及預防詐騙。今年2月23日,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與太平船務(PIL)、IBM新加坡宣布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首次試航。
Ⅵ 新加坡是如何取得瓜達爾港經營權
呵呵,鋪天蓋地的新聞都指向「巴基斯坦出賣中國」,現在我們從五個方向入手,把整件事情拆開,讓大家看看真正的事實到底是什麼:
一,中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運營權
其實中國想得到瓜達爾港運營權並不難,在援建時寫進合同就行,「中國為巴基斯坦建設瓜達爾港,巴基斯坦政府給中國N年運營權」,這完全可以在談判時實現,錢反正不會少給,中巴兩國都沒有損失,可中國似乎沒看見,這就為日後的「國際競爭」埋了一個伏筆。
二,公開招標
2005年,巴基斯坦第一次為瓜達爾港運營權公開招標,初步審核後給出了四個候選公司,他們是: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沙特全球海運服務公司、巴-法國際集裝箱碼頭聯合投資公司、和馬來西亞西部港口公司。我們可以看見,這時候中國仍然沒有入局,似乎自己建的港口不要了,但是到了今年冬天,在競標的關鍵時刻中國企業聯合體忽然參與,和新加坡港務局、迪拜港口世界公司分別提交了各自的項目企劃書。迪拜港口世界公司看見中國來了,轉身就走,隨後中巴兩國一致認為新加坡有更多的管理經驗,就把運營權交給了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這就更奇怪了,第一次表達意向時中國不參與,關鍵時刻嚇走了迪拜公司又讓給新加坡,而且理由是絕不會有人相信的(中國自己建設的港口不會管理?騙誰啊)。那麼中國為什麼要把這巨額利潤給新加坡呢?
三,新加坡、東盟、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進口的石油95%都是通過海運,幾乎全部經過馬六甲海峽,整個海峽中國船隻佔60%,而瓜達爾港、中巴輸油管道、中巴貨運通道一旦建成對新加坡來說就是個巨大的損失,現在新加坡得到了運營權,無論失去多少屬於中國海路運輸的收益都可以在瓜達爾港賺回來,一進一出,沒有損失。那麼新加坡得到瓜達爾港運營權是否可以卡住中國呢?恰恰相反,而是中國想不想卡住新加坡。因為新加坡得到的並不是巴基斯坦的主權,而是產生經濟利益的港口運營權,中國的船要停在巴基斯坦的港口難道還要新加坡點頭?這簡直就是笑話。如果新加坡不服氣,那麼瓜達爾港的運營權就會瞬間沒有。呵呵,現在看明白了吧,中國先是用5000公里外的瓜達爾港將軍新加坡,然後用這筆利潤讓他和中國交朋友。看見已經失去的利潤中國願意無條件給,新加坡當然要,可要了之後他一部分國家利益就和中國相關了。
事情還沒完,中國給了新加坡一條出路,那麼全世界都看見了中國的誠意,這就為整個東盟+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建設自由貿易區打下了堅實的信用基礎——中國人會為別人著想,即使他沒必要付出。
四,美國
現在美國可是難啦,呵呵,中國揚長避短,盡量走軍力強大的陸路,而縮短近萬公里的海路,讓美國強大的海軍無用武之地。航母編隊要接近巴基斯坦和伊朗的海路,就得考慮他們中程導彈的作用,使用常規潛艇,又沒有足夠的基地,要徹底封住陸路,就得把瓜達爾港炸掉,但是這個港口現在是新加坡在代理了,炸了港口就代表美國為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顧盟友,如果他沒有持續的資本可以補償新加坡的話,那麼美國就會失去所有的信用,而這個費用是他承受不起的。
這就是把瓜達爾港運營權給新加坡的另一個作用——造成新加坡和美國利益背離。
五,俾路支省
這里的叛亂行動一直沒有停過,美國日後的目標會是中巴輸油管道和貨運道路,最好的辦法就是買通俾路支省的「恐怖份子」,經常性炸斷輸油管、襲擊公里,呵呵,應對方法當然有,連不悔這樣的街頭混混都想得出來:把輸油管道和貨運公路的利益和俾路支省的利益掛鉤。大方一點,讓俾路支省人管理油管和道路,只要管道和路是通的,那麼俾路支省就可以得到穩定、而超過巴基斯坦平均值的收入,其中大部分投入公共事業和非常建全的社會保障,分到手上的現錢很少。要是油管斷了,那麼收入相應減少,恢復暢通時資金投入恢復原位。這樣可以使俾路支省的絕大多數民眾認識到:巴基斯坦的利益就是他們的利益,油管和道路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自己決斷叛亂的念頭——消滅分裂基礎。
玩謀略,中國人是高手中的高手,有不服氣的可以出來過兩招,我們陪你。
Ⅶ 新加坡是如何取得瓜達爾港經營權的
新加坡以中國出價十倍惡意中標,一簽四十年,故意閑置,拖延中國發展,維版持新加坡的航運地位。權
經過將近十年,巴基斯坦看出了新加坡的惡意,強行收回運營權,交給中國公司,經過建設,今年四月瓜港開始運營。
其實中國想得到瓜達爾港運營權並不難,在援建時寫進合同就行,「中國為巴基斯坦建設瓜達爾港,巴基斯坦政府給中國N年運營權」。
這完全可以在談判時實現,錢反正不會少給,中巴兩國都沒有損失,可中國似乎沒看見,這就為日後的「國際競爭」埋了一個伏筆。
2005年,巴基斯坦第一次為瓜達爾港運營權公開招標,初步審核後給出了四個候選公司,他們是: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沙特全球海運服務公司、巴-法國際集裝箱碼頭聯合投資公司、和馬來西亞西部港口公司。
Ⅷ 新加坡港的最佳海港
「第二十五屆亞洲貨運及物流鏈獎」頒獎典禮儀式在新加坡舉行,新加坡海港榮獲「亞洲最佳海港」的稱號,這已是新加坡海港第23次獲得此項榮譽。
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局長藍一洋表示,新加坡海港局將繼續和行業密切合作,力爭把新加坡打造成亞洲首選的港口、全球樞紐港以及國際海事中心。與此同時,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也第六次贏得了「最佳環球集裝箱碼頭經營公司」的獎項,而該集團的新加坡碼頭也是第22次被評選為「亞洲最佳集裝箱碼頭」。集團總裁鄭耀文說,能夠贏得這兩個獎項讓集團感到榮幸,同時感謝所有客戶和商業夥伴的長期支持和信任,並期待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了解,亞洲貨運業及供應鏈獎是一個常年活動,旨在表彰區域優秀的貨運服務業者。超過1.3萬個《亞洲貨運新聞》的讀者參與投票,選出了40個行業組別的最佳公司。
Ⅸ 新加坡港的發展策略
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要集合政府職能部門、航運公司、物流企業、金融和法律服務機構等一起高效運作,實現前面所述諸多復雜的功能。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的完成主要得益於高科技的應用。構築新加坡國際航運中心信息平台的主要是TRADENET和PORTNET兩個電子信息系統。早在1990年,新加坡就投資建立了全國EDI貿易服務網-TRADENET。該網路通過橫向聯合,把新加坡所有國際貿易主管機構連接到一個整體系統網路中,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通過垂直聯合,已與5000多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聯網,確保信息流的暢通。PORTNET系統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系統,該系統連接整個航運界,包括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代理、海關、港務集網、港口用戶等,並逐步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PORTNET系統有7 000多家用戶,平均每年處理超過7 000萬宗交易。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全社會共享的電子信息平台,才使得新加坡的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新加坡充分發揮港口的綜合區位優勢, 利用海港的天然水深、便利的交通體系和寬闊的土地資源的優勢, 同時利用其作為物資集散中心各項生產要素非常集中的優越條件發展臨港工業。新加坡港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該港不僅是世界上電腦磁碟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地, 而且煉油業也很發達, 是僅次於休斯敦、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為滿足第三代物流發展和顧客的需要,新加坡港已在裕廊碼頭建立了物流中心, 培育港口物流鏈, 港口與加工業聯合發展。港口園區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 將一些臨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給跨國公司作為專用中轉基地使用, 鼓勵大跨國企業在港區建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這樣, 港口物流為臨港工業提供專業、高效的物流服務, 提升加工工業水平,進而又促進港口經營效益的提高。 新加坡雖是彈丸小國,港口實力卻不容小視。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二大貨運港,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1700萬標准箱。新加坡港務集團稱新港吞吐量創下17個月來新高,營業額增加11.7%。然而就在當天晚上卻傳出消息,全球第二大海運公司———台灣長榮集團已經同馬來西亞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長榮將從2008年第三季度起將其貨物中轉碼頭由新加坡轉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丹絨港。
位於馬來西亞南部的丹絨港建於1999年,與新加坡港的距離只有40分鍾車程。與新加坡港相比,丹絨港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不論硬體還是軟體都與新加坡港相去甚遠。年初就傳出丹絨港要與新加坡港爭奪長榮集團的消息,新加坡港務集團為挽留這個大客戶,提出了很多優惠條件。長榮集團老闆張榮發公開聲明,如果在收費上有所調整,他仍然願意留在新加坡,畢竟長榮集團在新加坡已經20年了。新加坡在這場爭奪戰中已是勝券在握。而長榮卻突然改換門庭,與丹絨港簽署合作協議。
原來在這次新馬港口之爭的最後階段,馬來西亞拿出一份讓長榮無法回絕的厚禮。首先,馬方同意給予長榮最優惠的服務價格,收費還不到新加坡港務集團的一半,僅此一項長榮每年可節省成本600多萬美元。另外,馬來西亞還轉讓給長榮10%至20%的碼頭股份,並給予長榮集團下屬的航空公司和酒店在馬來西亞的種種優惠。正是這些超出海港業務以外的優惠條件,促使張榮發最終決定舍棄新加坡。 長榮的撤出已經是新加坡港務集團損失的第二個大客戶了。2001年,全球最大的海運公司———丹麥馬士基海事公司在結束了與新加坡港務集團的合約後,將東南亞的轉運中心轉移至丹絨港,馬士基每年180萬個標准集裝箱的貨物改由丹絨港轉運,新加坡港驟然失去11%的貨運量。
世界航運市場不景氣,船務公司靠的是薄利多銷,不得不拚命削減成本。而新加坡港雖然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管理最好的碼頭,服務收費卻居高不下。在經濟不好的年頭,這對船務公司來說可是一筆沉重負擔。而丹絨港恰恰是在價格上做文章,為挖走馬士基,丹絨港提出的碼頭收費只有新加坡港的一半,另外還將丹絨港30%股份轉讓給馬士基,允許其參與碼頭的經營管理,這對馬士基來說正中下懷。馬士基海事公司本身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港口管理公司,該公司一直要求新加坡港務集團批准它在新加坡經營其自身的終站碼頭以節省費用,但屢屢遭拒。遷至丹絨港後,馬士基既是最大的客戶,又是股東,在貨物中轉方面擁有很大自主權。因此,馬士基的30多條航線決定全部停靠丹絨港。
長榮又步其後塵,新加坡港兩年間失掉了兩個最大的客戶,損失了約1/6的集裝箱貨運量,這將嚴重威脅到新加坡港作為該地區內首要中轉碼頭的地位。而且由於新馬兩地差價太大,其他船運公司紛紛向新加坡港務集團提出降低收費的要求,極有可能導致骨牌效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