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業如何做到投資適度
投資活動是企業的主要財務活動之一。由於投資問題關繫到企業的業績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特別受到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共同關注。但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不利於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投資過度或投資不足的現象。常言道,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度。企業如何才能做到投資適度呢?對於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在企業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經營特點、財務特徵和管理模式,因此各階段引發投資問題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分析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改進影響投資決策的因素,保證企業可持續穩健發展。
一、相關理論及分析
傳統意義上,投資過度是指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的情況下,仍然進行投資的一種現象。投資不足則是指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大於或等於零的情況下,企業卻放棄投資的一種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關於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信息不對稱
作出投資決策的關鍵問題是要有充分的信息。正確的投資決策依賴於信息的掌握和處理能力,這就需要投資決策人有通暢的信息渠道和極高的處理信息能力。然而,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在獲得、傳輸、處理與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時會產生偏差,有時甚至會出現誤解。
Myers (1984)認為,由於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問題,致使外部融資成本高於內部融資成本,這就會產生「融資約束」問題,出現公司對較高收益的投資項目無法融資, 還有可能出現使股東主動放棄對債權人而言有利的投資項目, 這些都會導致企業發生投資不足。
Narayanan(1988)認為,由於信息不對稱,市場無法准確通過投資項目的NPV將企業按質量的好壞完全分離,只能以平均價值對所有企業的投資項目的NPV估價,因此形成的市場均衡是包含許多不同的以平均價值估價的發行股票的混合均衡。這樣項目的NPV較低的企業可以從發行被高估的股票中獲利,從而彌補NPV小於零的項目所造成的損失。因此企業將會接受一些NPV小於零的投資項目,因而發生投資過度現象。
Stiglitz和 Weiss(1981)分析認為,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銀行無法准確地把握投資項目的風險。為了減少不良貸款的損失,實行信貸配給成為銀行最優的政策。在信貸配給中銀行需要更多地考慮企業的償債能力。從理論上講,企業資本數量越多,銀行越容易保證自己的權益。因為銀行對於企業資產質量情況並不是很清楚,所以銀行更多的是根據企業的名義資產量進行信貸配給。因此規模越大的企業獲得貸款越容易,融資成本越低。另外,各個地方政府為了地方財政收入或政績,會特別扶持規模大的「明星」企業,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得到政府的青睞,在融資時獲得政府的幫助。在企業「做大」好處多多的時候,他們會飢不擇食地找資金、上項目,大肆地兼並收購以擴大規模,出現投資過度。
(二)委託-代理理論
由於委託人和代理人的目標不完全相同,當兩者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代理人有違背委託人利益而獨立實現自身利益的傾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監督成本的存在,也為代理人實現自身利益創造了條件。Jensen(1986)認為,當公司擁有較多的自由現金流量時,公司的經理人就會不顧股東的利益,為構建自己的「帝國大廈」,產生將這部分現金投資於公司規模擴大的新項目上的動機,以滿足獲取公司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各種金錢和非金錢收益的慾望,導致投資過度。根據這一理論,治理投資過度,主要途徑就是加強負債融資的比例,因為伴隨負債比例的提高而帶來的破產威脅,可以阻止經理人採取減少價值的投資。另外,負債的運用以及負債比例的提高將有利於減少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抑制經理人因企業自由現金流量過多而進行有利於自己的過度投資行為。
(三)有限理性
企業的經理人和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企業的投資決策會受到經理人和投資者雙重非理性的影響。
在對經理人的非理性研究中,Roll(1986)認為,企業的投資收購活動很多是源於經理人的過度自信。當經理人考慮投資收購時,對於投資項目分析的准確性過度自信,這將可能會導致過多的投資收購活動。在投資者非理性的研究中,Stein (1996)認為,當投資者過度悲觀時,股價被低估。由於企業為投資項目融資的成本將會過高,將不得不放棄一些有吸引力的投資項目,此時出現投資不足。但當投資者對一些投資項目過度樂觀時,如果經理人員認為這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想當然地認為投資者知道更多的信息,那麼經理人就可能將投資者過於樂觀的情緒誤認為是有客觀基礎的樂觀,從而投資於一些具有負NPV的項目,出現投資過度。
二、問題的提出
在學者們對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研究中,無論是從信息不對稱、委託代理理論還是從經理人和投資者的有限理性出發,都很少結合企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分析。然而,企業處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其投資特點、現金流量、管理模式也不同,導致的投資扭曲方向自然不同。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採取的措施是否也應有所偏重?
另外,對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依靠項目的凈現值來界定。一般情況下,凈現值法用於投資項目採納與否的決策中。在只有一個投資項目的情況下,如果該項目的凈現值大於零,則進行投資;如果該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則放棄投資。在多個投資項目的取捨決策中,則是凈現值大者優先。在資金無限量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小於零時,仍然進行投資,就是投資過度。投資於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肯定對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不利,會損害企業的長期發展,應採取措施對投資過度行為進行規避。同樣,在資金無限量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大於或等於零的情況下,放棄投資,就是投資不足。但現實生活中的企業不可能獲得無限量的資金,出於企業可持續穩健發展的考慮,並不是所有的凈現值大於零的項目都要進行投資,所以對投資不足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論,在資金充裕時的投資不足可能是過度穩健的表現,會喪失企業發展的大好機會;而在資金緊張時的投資不足則是理性的表現,可以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破產壓力。
基於以上分析,企業應在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措施,分別應對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盡量做到投資適度。
三、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投資扭曲問題與對策
企業生命周期是指企業從創辦開始,到其消亡為止所經歷的自然時間,包括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一)初創期
處於初創時期的企業,一般擁有一定的專有技術,資金來源主要是創業者和風險資本家,有少量的債務。此階段的企業組織結構簡單,創業者一般集投資者、生產經營者、管理者於一身,管理體制一般採取集權治理模式,委託代理問題不明顯。企業投入多、產出少,盈利能力較低,現金流轉不順,自由現金流量甚至為負。但初創時期的企業一般擁有新發明或新技術,這些新發明或新技術轉化而成的新產品又孕育著新的市場機遇,因此,投資項目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由於資金的制約,在此階段企業一般不會出現投資過度,主要的問題是投資不足。
在企業初創期,由於融資困難產生的投資不足問題,可以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緩解。企業應積極向市場上的風險資本傳達高收益投資項目的詳細信息,通暢信息渠道,使市場上的風險投資者能有效地將高回報的投資項目與其他企業的劣質項目區別開來,提高投資者的鑒別能力,從而提高企業融資能力。向銀行融資時,通暢的信息可以讓銀行准確把握貸款的風險, 通過簽訂合適的貸款合同減少企業違約風險,同時提高企業取得貸款的成功率。
(二)成長期
處於成長時期的企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新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客戶穩定增加,生產銷售量提高,產品成本下降,業績增長速度加快,市場競爭能力逐漸增強,企業在行業中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市場定位。業績的快速增長會帶來大量的現金流量,同時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對資金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組織結構由單層逐漸形成多層,由簡單變復雜,所以集權治理模式不能適應成長期企業發展的需要,所有權與經營權開始發生分離,分權經營管理模式逐漸得到完善,隨之委託代理問題也開始出現。成長期的企業投資不足問題仍然顯著,但同時要防範職業經理人員在企業擴大規模的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發生違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動。
導致成長期投資不足的原因中,資金來源緊張仍然佔主要地位,積極的信息傳遞有助於投資者正確理解企業的高成長性,對企業投資項目保持樂觀的態度,提高股票的價格,降低為投資項目融資的成本。同時股利政策應採取少量的現金股利和高比例配股、送股,既提高收益留存率,滿足企業成長對資金的需求,又能傳遞企業高增長的信號。對於日益顯現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投資過度現象,此階段宜採取股權激勵的方法解決。經理人持有股份的增加可以使經理人和所有者的目標趨於一致,減少其可能侵害外部股東利益的行為。成長期的股票期權可以為經理人帶來大量的好處,並且通過保持與企業價值最大化一致的行為,比逆向選擇更容易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經理人持有股份的多少可以向企業外部傳達他們對公司運營前景的信心。另外,在董事會中設立獨立董事也能有效緩解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過度投資。
(三)成熟期
處於成熟時期的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產品市場份額穩定,企業盈利能力強,有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成熟期的企業由於產品市場趨於飽和,存在行業生命周期進入蕭條的可能。為保持競爭力,企業會出現跨行業、跨區域、跨文化的規模擴張行動。成熟期業務的復雜化使企業管理更加困難,客觀上需要職業經理人員進行實際運作和管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經理人為了構建自己的帝國,增加在職消費,非常容易出現投資過度的行為,加上大量自由現金流量的客觀存在,更為投資過度提供了條件。另外,企業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需要增加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新業務。
為緩解成熟期的過度投資,首先應執行現金股利分配政策,並通過適當的股票回購,減少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同時可以提高股東的價值;其次,根據Jensen的「控制假說」,提高資本結構中的負債比率,通過承諾支付未來現金流,減少經理人可以自由決斷使用的自由現金流量,約束經理人及其組織的行動,減少代理成本,緩解委託代理問題引起的過度投資。
在這一階段,發行可轉換債券將具有很好的作用,可轉換債券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融資方式。在初始發行時具有負債性質,但以後根據條件可以轉換成股票,因此可轉換債券能在以後改變公司的負債比例。相對於可轉換債券,由普通債券和股票組成的資本結構具有剛性,改變公司的債務水平相對困難。更為重要的是,可轉換債券給予其投資人單方面把債券轉換成公司股票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理人的自由決策,對控制經理人的利己主義行為非常有用。
在企業成熟期,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於新產品、新業務、新市場的投資開發,以延長企業生命周期。在對這些項目進行決策時,引入期權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草率決策引起的投資扭曲。傳統的凈現值項目評估方法,忽視了企業擁有的投資機會價值,並且認為只能馬上投資或者不再投資,因而錯誤估計了投資項目的價值,忽略了有價值的項目或投資於無價值的項目。期權理論指出,項目的價值應該由兩部分組成:靜態凈現值和靈活性管理的期權價值,企業可以根據經濟環境、投資項目和企業自身條件等情況的變化,對投資戰略、投資項目進行調整。當情況不利時,企業可以延緩投資或轉換投資,以減少風險,等待有利狀態的到來;當有利狀態出現,投資項目的產出和市場比預期的好時,企業可以不同程度地擴大投資規模。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時,具有這些期權的項目更具有價值。
(四)衰退期
處於衰退期的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股票價格開始下跌,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十分困難,銀行信用貸款收緊,企業籌資能力下降。在企業現金流轉不暢、融資困難的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狀況開始惡化。管理階層的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嚴重,投資決策中考慮「小集團」利益等問題突出。衰退期的企業有三條出路,第一條是通過業務收縮、資產重組延緩衰退;第二條是通過被接管、兼並等形式完成企業生命周期;第三條是通過新產品、新業務的成功開發蛻變進入新的成長階段。
衰退期的企業一方面迫切需要投資於新產品、開發新業務或進行業務重組和整合,尋求新的增長點,但由於此階段企業融資困難,會出現投資不足;另一方面,若企業被競爭對手接管和兼並,將會對經理人的利益構成威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經理人又會迫切地實施反兼並措施,如進一步的擴大規模,增加被兼並成本,使競爭者感到兼並無利可圖而放棄兼並等。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投資於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的情況發生,出現投資過度。另外,較大的企業規模會使管理人員內部形成利益不同的「小集團」,造成管理控制不力和決策權的分散,更加重了投資扭曲的現象。在衰退期,既要形成新的競爭力又要預防被兼並的雙重壓力,使得企業可能出現凈現值大於零的項目無錢投資,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優先上馬的矛盾局面。
經歷了發展的輝煌時期,衰退期企業的股權分散度相對較高,廣大的中小股東監督經理人的成本很高,失去了監督的積極性。企業可能就會變成經理人的「帝國大廈」,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隨心所欲地作出投資決策,把股東利益拋到腦後。針對衰退期的這種情況,集中所有權是一種有效的方法。Pindada和Torre(2002)發現「集中所有權」的監督緩和了主要利益相關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防止了對負凈現值項目的投資。因此集中所有權被視為是過度投資的控制機制,使得大股東有監督經理人的決策制定的激勵,防止經理人作出不利於股東的分散資金、降低企業價值的投資。但應注意的是,所有權集中度過高也不行,因為掌握控制權的所有者在衰退期會選擇「掏空」企業的做法,從掠奪中小股東利益中獲利。
企業管理階層的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引起的投資扭曲,主要是由管理內部的層層委託—代理關系引起的。上一級管理部門作為委託人,下一級部門作為代理人,他們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造成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爭奪利益。解決方法除了對機構進行精簡,減少委託—代理層次外,主要還是通過約束和激勵機制減少投資決策人的道德風險。根據委託代理理論,投資決策人作為代理人,其行為受制於委託一代理的契約關系,即受制於投資決策人作出決策而產生的結果和投資決策人本身的利益關系。如果投資決策人的利益對決策結果不敏感或者無關,投資決策人就有出現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如果契約規定投資決策人對投資決策後果承擔責任,則投資決策人就有尋求規避投資的傾向,其行為將趨於保守。因此應建立投資決策者和投資結果相關的契約關系,包括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增大其懈怠或機會主義的成本,可使其謹慎決策,避免投資過度;建立決策者業績激勵制度,決策結果作為各級管理人員考核的硬指標,從而使其決策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有利於企業成功開拓新產品、新市場。
綜上所述,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不同,投資扭曲的方向不同,因此緩解投資扭曲的側重點和策略也應不同。在分析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問題時,應根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的經營特點、財務特徵和管理模式,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治理,對症下葯,做到投資適度。
『貳』 繼續債務周期的理論
債務期限結構是債務融資最重要的財務決策之一,是指不同的債務期限搭配從而影響債務融資治理效益,保證企業自身的財務安全的一種債務期限組合方式。不適當的債務期限搭配不僅會影響債務融資治理效益,危及企業自身的財務安全,還可能危及一國的安全。
現有的關於債務期限結構的研究大多是從公司微觀層面研究債務期限的選擇,而實際上企業在尋求最優債務期限結構時除了考慮自身特徵因素外,還要考慮所處國家的經濟等制度環境因素。因此,綜合研究企業債務期限結構的宏觀和微觀影響因素更有現實意義。
債務期限結構理論和經驗研究識別出許多影響債務期限結構選擇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公司未來成長機會、自由現金流量、公司規模、現存資產的期限、公司質量、信息不對稱程度、實際所得稅稅率和波動性等。總的說來,解釋債務期限結構選擇的理論有契約成本假說、信號傳遞假說和稅收假說等。
『叄』 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哪些金融機構會提供哪些產品或服務
該理論把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額和利潤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主要因素,將企業金融生命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創立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後來,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Weston & Brigham對該理論進行了擴展,把企業的金融生命周期分為六個階段:創立階段,成長階段Ⅰ、成長階段Ⅱ、成長階段Ⅲ,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
該理論提出在企業各個階段的融資來源為:
(1)在創立階段,融資來源主要是創業者的自有資金,資本化程度較低。
(2)在成長階段Ⅰ,融資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留存利潤、商業信貸、銀行短期貸款及透支、租賃,但存在存貨過多、流動性風險問題。
(3)在成長階段Ⅱ,除了有成長階段Ⅰ的融資來源外,還有來自金融機構的長期融資,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
(4)在成長階段Ⅲ,除了有成長階段Ⅱ的融資來源外,還在證券市場上融資,但存在控制權分散問題。
(5)在成熟階段,則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資來源,但投資回報趨於平衡。
(6)在衰退階段,則是金融資源撤出,企業進行並購、股票回購及清盤等,投資回報開始下降。
其後,美國經濟學家Berger & Udell對Weston & Brigham的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進行了修訂,把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要量等作為影響企業融資結構的基本因素來構建企業的融資模型,從而得出了企業融資結構的一般變化規律,即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隨著信息約束、企業規模和資金需要量等約束條件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處於早期成長階段的企業,其外源融資的約束緊,融資渠道窄,企業主要依賴內源融資;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可抵押資產的增加,資信程度的提高,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擴大,獲得的外源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逐步上升。Berger等使用美國全國中小企業金融調查和美國聯邦獨立企業調查的數據,對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進行檢驗證實了該理論。
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為解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特點提供了思路。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是否符合該理論,目前國內有關學者多用實證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據國際金融公司(IFC,1999)在中國北京、成都、順德、溫州等地開展的一項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表明,我國民營企業不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其融資來源都嚴重依賴於內部融資 。而在《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聯合課題組發布的《2005年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也顯示,目前中小企業首選的籌資方式中,利用企業積累的自有資金佔48.41%、通過銀行貸款來擴大生產規模佔38.89%,其它形式籌資不足13%,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僅佔2.38%。這說明了我國中小企業多把內源融資作為首選的融資方式,而銀行貸款、發行股票或債券等外源性融資運用得極少。經過我國學者的反復證明,發現我國的中小企業基本適用這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