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去銀行擠兌是什麼意思
銀行的錢一般都是放出去的,貸款,現金不多,要掙利息出來啊。如果存錢的人幾乎同時去銀行提錢,銀行就沒有這么多現金拿出來,造成信譽危機,這時就叫擠兌。一般發生在傳聞這家銀行有巨額虧損時,也就是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了,存錢人都想早點提出以免後面拿不到本金的時候。
⑵ 銀行出現的擠兌現象指的是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14日宣布,向在波及全球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陷入融資困難的北岩銀行提供金融援助。北岩銀行當天宣布,銀行今年盈利將比預計低20%左右。這一消息引得銀行大批儲戶排起長隊,取出存在北岩銀行的存款。
求救
房貸佼佼者遭遇"滑鐵盧"
英國政府、英格蘭銀行與英金融管理局14日發表聯合聲明說,政府授權央行向北岩銀行提供金融援助。這是英格蘭銀行自1997年開始獨立調整利率以來首次出資"拯救"陷入困境的銀行。
北岩銀行13日向央行提出金融援助申請。英格蘭銀行、英國財政部與金融管理局當晚召開緊急會議,同意了北岩銀行的申請,但沒有公開向其提供資金的具體數額。
北岩銀行總部設在英格蘭西北部城市紐卡斯爾,是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其今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貸款額排名英國第一,擁有大約150萬儲戶,向80萬購房者提供房貸。但北岩銀行在房貸市場的"佳績"卻因美國次貸危機而遭遇"滑鐵盧",不得不向央行求救。
告急
英政府接連出招
英國最權威的金融類報紙《金融時報》當天報道此事的標題是《北岩銀行信心崩盤》。
為穩定人心,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對英國廣播公司說:"金融系統有足夠的錢,各銀行都有錢……它們只不過現在不願意短期拆借,讓北岩銀行等機構遇到融資困難。"英格蘭銀行與英財政部和金融管理局的聯合聲明也說:"金融管理局確定北岩銀行有償付能力,資本超過規定要求,貸款質量良好。"儲戶在北岩銀行存有大約240億英鎊存款。
瘋狂
儲戶信心崩盤排隊提款
按照英國的金融補償條例,如果銀行倒閉,存款數額少於2000英鎊的儲戶可獲全額補償。但如果存款超過2000英鎊,補償的上限則到3.5萬英鎊為止,超出2000英鎊的部分只能獲得90%補償。也就是說,存款3.5萬和35萬英鎊的儲戶最後都可能只獲得3.17萬英鎊補償。
央行出資"拯救"北岩銀行讓在這家銀行擁有存款的英國儲戶無比緊張。從倫敦到紐卡斯爾,北岩銀行各分行門口排起長隊,儲戶爭相取款,在紐卡斯爾甚至出現了儲戶為爭奪隊伍位置而扭打的混亂場面。
⑶ 銀行擠兌是什麼含義
銀行擠兌是金融風險的一種,而且是最可怕的那種。銀行因經營不善或其他原因引發信用危機,導致大量儲戶在同一時間內要求提取存款,而銀行無法支付的現象就是擠兌。
大規模的擠兌完全可以造成銀行破產倒閉,而一家銀行的倒閉,往往會像多米諾骨牌那樣波及其他銀行,最終導致金融體系的完全崩潰。
一旦發生擠兌,往往需要國家出面穩定局勢,否則後果無法想像,甚至會造成國家動盪。
⑷ 銀行遭遇擠兌時應該怎麼辦
評價該行為?高深了點。
⑸ 銀行發生擠兌原因有哪些
資金流量緊張 或出現大面積人取款 要求兌付理財產品時 銀行付不出 付不全 因為錢貸出去了
⑹ 理財平台接二連三遭遇擠兌 投資人該如何自處
如需投資理財,建議選擇銀行正規理財產品,銀行理財更加安全
農行發行多款理內財產品,投資包含多容種領域,不同的風險等級可以滿足多重用戶的需要,多種封閉式理財產品的不同封閉期,能夠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開放式理財產品的實時贖回功能保證了投資的流動性,詳情可以登錄農行官網在投資理財欄目下可以查詢發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挑選適合的產品,網址:(http://ewealth.abchina.com/fs/)
⑺ 如果銀行出現擠兌,銀行該怎麼處理啊
商業銀行都有專項公積金以防擠兌等特殊情況;
另外,商業銀行都必須交納中央儲備金到央行戶頭,以防特殊情況;
⑻ 銀行擠兌 是什麼意思啊
銀行擠兌,又稱擠提,擠提也稱為擠兌,提指的是提款,兌則是兌現。是銀行因信用度下降、傳聞破產等原因,大量的銀行客戶因為金融危機的恐慌或者相關影響同時到銀行提取現金,這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而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現的情況就叫銀行擠兌。
⑼ 多啦理財:為什麼銀行怕擠兌,我們不怕
這要從多方面來回答:
1、對存款銀行不信任。經濟危機發生後,如果存款銀行出現信用危內機容,儲戶對銀行的信用產生不信任感,為保障自己的利益,提取存款,人多了就出現擠兌現象。
2、對社會經濟的穩定性產生懷疑。經濟危機發生後,物價漲幅較大,存款利息不足以抵禦物價漲幅,為保值,儲戶大量提取存款,轉向購買實物保值。
3、儲戶投機行為爆發。經濟危機發生,意味著貨幣貶值現象明顯且幅度不可預見,因此儲戶大量提取存款,轉而購買硬通貨、實物或進行惡性消費,促使擠兌現象發生。
總之,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對貨幣貶值的恐懼感,促使銀行擠兌風潮的發生
⑽ 銀行自售理財會不會受擠兌風波影響
銀行自己出售的理財產品也會受到擠兌風波的,現在很多理財產品到期不能按時兌付,已經影響銀行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