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託公司都很冷血嗎會估計辭退老員工嗎
信託行業屬於准進行業,又是高端金融產業。因此前途明亮。
金融機構其實都是感情比較單薄的行業、而且考核非常嚴格和透明。
信託公司總共也就只有六十幾家,不同的信託公司區別不是很大。
Ⅱ 為什麼信託公司待遇那麼高
其實我好奇為什麼這么問。待遇高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壓力大。現在賺錢都不容易。尤其是現階段信託公司傳統業務在萎縮,創新業務並咩有形成規模。都不容易。不過我了解的市場銷售,其實信託公司的待遇也一般。
Ⅲ 信託公司倒閉和銀行倒閉,資產怎麼處理處理,方式有區別嗎
有區別。
1、處理方式不同。
銀行存款屬於銀行的一般資產,破專產的話計入破產財產,儲戶只能作為一般債屬權人申報債權。
根據《信託法》規定信託公司需將信託財產與其固有財產分別管理、分別記賬。信託財產不屬於信託公司的自有資產,不參與清算。信託公司如經營不善、倒閉、破產,信託財產應移交給其它公司,使得信託財產的管理連續有效。
2、破產程序不同。
商業銀行破產需要經過申請、受理、公告、和解和整頓、破產宣告、清算、注銷登記和注銷公告等階段。
信託公司破產需要經過清收破產企業債權; 清算破產財產;組織破產財產拍賣;編制破產財產分配方案;分配破產財產; 代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注銷登記等。
3、賠付程序不同。
破產財產是商業銀行依法享有所有權的一切財產,是破產債務清償的物質來源和依靠。 商業銀行破產清算時,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後,應當優先支付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信託公司倒閉以後,其託管的信託資金不受影響,其自有資產進入清算程序,優先支付拖欠的員工工資,國家稅費,然後償債,最後支付股東分紅。
Ⅳ 為什麼幾乎所有信託公司不上市
那是因為國家限制信託機構上市,不過現在政策逐漸放寬,會有信託公司陸續上市的
望採納,謝謝!
Ⅳ 為什麼需要信託公司
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信託投資公司)的信任,將其合法擁有的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概括地說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信託業務方式靈活多樣,適應性強,有利於搞活經濟,加強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協作;有利於吸收國內外資金,支持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
Ⅵ 信託公司的運作方式是怎樣的
總的來說,信託是一種法律行為,信託,是指信託人(受託人) 接受他人委託,以回自己的名義代他人答(委託人) 購銷或寄售商品,並取得報酬的法律行為。[1] 信託(Trust)是一種理財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託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是一種制度安排。這也解釋了雖然我國有專門從事信託業務的信託公司,同時,現在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都在從事類信託業務,因為信託本身只是一種制度。 簡單來講,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委託的法律關系,委託人把財產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對財產進行管理並為受益人獲得收益。 從這個定義來看,信託公司應該是先有了錢(或其他財產),再想怎麼把這些財產增值,例如國外比較多的家族信託。但是國內的信託目前的狀態恰恰相反,在信託制度之下,現在的信託公司更多的充當了一個實業投行的角色,就是先有了各種融資項目,把項目做成產品再募集投資者。
Ⅶ 信託為什麼會提前結束
大多數原因是兩種情況:
1、信託公司要求融資方提前還錢,信託計劃提前結束,這是信託公司版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做權出的對的事情。
2、融資方要求信託公司提前結束,融資方覺得信託計劃資金成本太高,不想到期再還,這會增加資金的成本。所以提前還了。
Ⅷ 為什麼說信託業是金融業的支柱之一
受託管理業務是信託機構依託信託制度所特有的權利重構、破產隔離等功能,服務於社會與經濟發展而開展的特定金融業務。信託公司是國內惟一明確規定主營業務為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年金基金和資產支持證券受託人業務,已成為目前兩類最為現實的受託管理業務。另外,單一資金信託、員工持股信託、股權管理信託、表決權信託、准資產證券化等業務也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此外,公益信託、遺囑信託、土地信託等潛在市場都有待進一步培育和開發。
目前信託公司普遍開展的集合資金貸款類信託業務,一般僅停留在簡單的融資層面上,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比沒有優勢可言。因此,未來信託公司應積極開發集合資金股權投資類信託業務,通過股權投資以及合作開發投資等形式運用信託資金,一方面可以發揮信託公司作為金融機構具有籌集資金的融資功能。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信託公司特有的直接投資的專屬優勢。積極參與基礎建設和政府重點項目建設,以高速公路、橋梁收費權或經營權、環保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經營權為投向開展專項資金信託,拓展業務空間。
資產管理在信託公司的經營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信託財產的運用方式分析,信託公司從事代客理財的信託業務,不僅可以選擇證券投資,還可以運用信貸、拆借、項目投資等多種途徑進行組合管理;既能夠為委託人量體裁衣,根據委託人的需求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訂立信託合同、管理信託財產,又能夠為委託人處理信託事務,滿足委託人的多種需求。同時,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對象非常廣泛,信託公司可以針對不同對象靈活設計,按照市場導向和社會需求可以開發出大量的資產管理創新產品,使信託的資產管理功能充分發揮。
信託公司要充分利用銀行與證券業的網點大規模銷售信託品種,這尤其是銷售個人信託品種最理想的渠道。另外,信託和保險結合的空間也極其廣闊。而且,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國內信託業必須加快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信託公司應積極與國際金融機構建立戰略聯盟,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開展信託業務,以立足國內為基礎,適時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
信託業是現代金融業的四大支柱之一。但是一直以來我國信託業都處於弱勢地位,要有效地解決信託業的弱勢地位問題,除了信託公司自身應該自立自強、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推廣信託文化、培育成熟的信託投資者之外,監管部門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對促進信託業的健康發展極為關鍵。
任何創新產品和業務的推出,都需要配套的風險控制措施作為實施保證。因此,監管部門應加強對信託業務創新的風險控制監管,並研究制定信託公司風險控制指引,以供信託公司參照執行。信託公司自身也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建立風險控制體系,以「一法兩規」為依據,真正落實信託業務分賬管理;防止挪用或私自改變資金用途、規范關聯交易、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對風險的事前預測和運作過程的風險控制等業務操作守則和制度要求,特別是要對信託經理人的道德水準和職業操守有一個明確的職責表述,並要求其定期完成對信託業務執行風險控制點的監控報告等。
Ⅸ 1 簡要描述在資本運營過程中,資本為什麼要退出
資金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退出。
資本運營的兩道大門
資本運營並非像人們想像得那樣神秘,它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資本運營就是資本和資產的交易,用資本換資產者為投資,以資產換資本者為融資(如1-1所示)。不過,上述涉及的資產涵蓋了諸多的表現形式,其中包括各種形態的無形資產,而正是這些無形資產才使資本運營的概念顯得如此深奧。
1-1 投資與融資殊途同歸
既然資本運營是一場交易,那麼交易雙方至少需要兩種角色:運營資本者,被稱為資本家;運營資產者,被稱為企業家。人們常常把兩者混為一談,因為很多企業家或資本家身兼兩種角色。如果從商務模式的角度考察,兩者賺錢的方式有本質的區別。資本家主要是靠錢來賺錢,而企業家主要是用資源來賺錢。資本運營離開了這兩者的交易就無從談起。你可以只當資本家,把錢存進銀行吃利息,或者把錢交給投資基金獲取分紅,只靠錢賺錢;你也可以只做企業家,像傳統的農場主、手工業者或當今的「知本家」,只用資源、經驗和知識賺錢,完全靠經營利潤滾動發展。如果這兩類人的運行軌跡像平行線一樣永不相交,資本運營便無從談起。
資金如同企業的血液。如果我們把企業的資本運營比做一座大廈,那麼投資和融資就是資金進出的兩道大門。資金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退出。要想使資本運營保持活力,這兩道資金吞吐的大門缺一不可。有些投資者或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有資金,只需找到投資之門就行了,沒有必要知道融資之門在哪兒。當然,如果你只滿足於當一個小小的企業家,這種想法無可非議。可是,如果你想把你的企業做大,或者想使你的錢連續不斷地滾動增值,沒有融資之門,你的資金鏈條又如何能保持可持續的運轉呢?例如,你用手裡的錢買了股票,這叫做投資,因為你用資金置換了資產(以股票為代價券),即使股票價格漲了一倍,你仍舊沒有賺到錢,那隻不過是個畫餅充飢的數字游戲,因為股價還會落下來。那麼你什麼時候才算真正賺到錢呢?就是把手中的股票換回人民幣的時候,也就是找到下一位投資者把資產換回資本,這叫做融資,因此你實際上不是在投資的環節賺錢,而是在融資的環節賺錢。
在資金的運動過程中,最精彩的一幕不是進入之時,而恰恰在資金增值後退出之刻,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驚險的一跳」。若你的資金只有進入之門沒有退出之門,只能說明你是一個失敗的資本家:狗熊掰棒子,買了一大堆資產,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結果必將被活活「噎死」。如果你的資金只有退出之門而沒有進入之門,只能說明你是個破落的企業家,崽賣爺田吃老本,最終免不了傾家盪產。
有一次在給清華EMBA的學員講課時,我把資本運營比做一座知識的殿堂,並告訴學員,有兩個門可以進入這座迷宮,一個門是投資,另一個門是融資。學員問我,從這兩個門走進去有什麼不同。我說結果沒什麼不同,無論你從哪個門進入這個殿堂,學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最終殊途同歸。如果要說不同之處可能在於進入的感受,從投資之門進入,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深;從融資之門進入,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淺。
為什麼呢?涉入資本運營的投資者並不都是我們印象中的大款,他們中間用自己的錢去投資的人只是少數,而大部分人都是替別人管錢的人,例如銀行家、基金經理、信託投資公司總裁等。這些人手中支配的巨額資金都是別人的錢,有些甚至來自千家萬戶的普通百姓。他們只有把投資這門學問描述得難上加難,才能讓大部分人知難而退,最後甘心情願地把錢掏出來交給他們這些專家去打理。難怪MBA的教科書中最難的一門就是投資學,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數量模型、公式公理、表矩陣、坐標曲線,不把人繞懵了絕不罷休。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說法,這種現象就是尋租行為。
融資者大多都是企業家,他們需要別人掏出錢來交給他們使用。但是,沒有任何投資者會稀里糊塗地把錢扔進一個他完全搞不懂的項目,去玩一個他完全搞不明白的游戲。為了獲得資金,無論他們的項目和商務模式多麼復雜,都必須把故事說得淺顯易懂,讓普通人都聽得明白。要知道,投資者並非個個都是專家,即使是專家也不可能是各行各業的通才。不讓他們聽明白,他們怎麼會掏錢出來交給你用?
我笑著問學員,他們願意從哪個門進入這座殿堂?大部分學員都說,願意從融資之門進入。我理解他們,畢竟人都喜歡走捷徑,既然有簡單的途徑,何必要自選復雜呢?況且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是企業家,對融資的渴望遠遠大於投資意願。然而,只有一個學員站起來說:他願意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出來。我當即給他的回答打了100分。這正是我期待的回答:深入淺出。
在後面的章節中,就讓我們開始一個深入淺出、殊途同歸的旅程。也許我們一會兒會涉入投資的領域,一會兒又轉到融資的領域。希望讀者不要被這種跳躍式的思維繞昏了頭腦,投資和融資無非是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面而已。不過,有一點我可以保證,讀懂這本書,無需很高的學歷,初中畢業足已,即使讀文字不理解,那至少看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