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❷ 銀行理財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差不多。很多人之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收益又比存定期高,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就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但其實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銀行保本是在持有到期的前提下,才會保證本金不損失。若提前贖回,本金也是有損失風險的。但往往在銷售過程中,很多的銷售人員都會誇大其詞、弱化風險,強化收益。但投資怎麼會沒有風險呢?只是風險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
誤區二∶ 購買之後就開始計息了。比如這次國慶黃金周,就有很多的銀行推出了"國慶專屬"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點的就會被秒殺,很多人就認為是當天購買後就開始計算利息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一個產品都是有一個認購期限的,有的認購期限長達20天,在此期間你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後,賬戶上的款項將會凍結,不會有利息,要到認購期結束後才會有利息。打個比方,某銀行推出了一款銀行理財產品,認購期是10月1日至10月10日,假設你是在10月2日購買的理財產品,那麼在10月2日至10月10日期間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是沒有利息的。
誤區三∶很多人喜歡把預期收益當實際收益。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往往會把預期收益提的很高來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最低收益一帶而過。但不是所有的預期收益都能達到的,預期收益只是銀行依據當前的市場環境或者往期歷史業績估算出來的一個收益,並不是投資者最終所獲得的收益,不是一定能實現的。
誤區四∶ 隨波逐流、跟風。往往看到一個產品銷售火爆,聽到別人說好就認為自己也應該買一份。但其實賣的好的,並不一定適合你。在同一資金門檻上,投資者最先注意到的,肯定是收益最高的,然後才是風險。很多的投資者容易被高收益誘惑而忽視了風險。
銀行理財誤區有哪些?小編就說到這里了,更多關於銀行理財的基礎知識,技巧方法,注意事項,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及時關注。總的來說,小編提醒大家,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❸ 為什麼虧錢者總是自己 四大理財誤區需遠離
近年來,隨著人們投資理財意識越來越高,很多人有了錢不再存放在銀行里,而是選擇用錢進行投資理財。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市民的理財之路走得並不順暢,股票被套、基金凈值縮水、保險退保、銀行理財糾紛等現象時有發生。那麼,該如何恰當地投資理財?值此「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記者對天津市民理財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探尋市民在理財中容易出現的「霧區」,並邀請本市知名理財專家給出解決方案。
「霧區」一
股市盲目追漲殺跌難獲利
「行情不好的時候虧錢,行情好的時候怎麼還虧呢?」在記者的采訪中,為數不少的股民在投資中有這樣的疑惑,股民趙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案例:為什麼虧損的總是我?
去年12月1日,由於央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引發股市當日的「一日游」行情,當日上證指數[2455.80 0.86%]漲幅高達2.29%,趙先生看身邊的朋友一天的時間便有了好幾個點的收益,經受不住誘惑,便也跟風投入5萬元到股市。讓趙先生沒想到的是,買入第二天股市便掉頭向下,股指連續破位向下,短短10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便跌了200多點,趙先生所買的股票虧損也高達15%。「原以為能通過股市賺點錢,沒想到入市便被套住。不過,整體市場不好,大家都虧錢,只能說自己入市的時間不對,算是花錢買個教訓。」
初次入市便遭受大幅虧損,心灰意冷之下,趙先生選擇了割肉出場。而到了今年,股市投資環境明顯變好,看看屢屢上漲的股市,趙先生再次拿出5萬元投入股市。「上次投資股市以失敗告終,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投資經驗太少,這次我決定跟著有好幾年股市投資經驗的朋友去炒股。朋友告訴我,買股票要買強勢股,快進快出,短期獲取高收益的可能性很大。在朋友的建議下,春節過後,我分別投資過三隻股票,行業跨度包括傳媒股、消費股、房地產股,算得上都是近階段的熱門股票,但讓我失望的是,忙碌一個多月,不僅沒賺到錢,還有小幅虧損。」趙先生對此頗為不解,去年虧損情有可原,今年以來股市漲了好幾百點,投資還出現虧損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在與趙先生的交流中,記者發現趙先生投資無所收益最大的根源在於盲目追漲殺跌。以趙先生所投資的第三隻股票粵宏遠A為例,該股票今年以來走勢跑贏了大盤,整體趨勢向上,但區間震盪較大。而趙先生在該股票上的幾次買賣均為「買在高位賣在低位」,股票漲了跟風補倉,股票回調便清倉,不僅錯過了獲利機會,還付出了不少的交易成本,投資想獲取收益可謂難上加難。
對策:投資股市要有中期視野
(李會青,天津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
對於趙先生在股市上的操作,天津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李會青認為他犯了股市上典型的「羊群效應」誤區,那便是跟風炒股,不僅加大資本市場風險,而且極容易出現投資失誤致使資金被套牢。李會青說,證券市場瞬息萬變,具有很大的投資風險,投資切忌盲目,需要謹慎為之。「投資股市要有中長期視野,這是克服炒股誤區的最有效方法。判斷股市中長期走勢,可從兩個角度入手:美林時鍾和宏觀研判,有了理性的判斷,股市一時漲跌便不會對你的投資策略帶來過多影響。就目前來說,通脹下行,經濟亦下行,用美林時鍾理論來看,股市處於底部階段,中期走勢向上,但短期震盪難免;而從宏觀研判來看,貨幣政策預調微調,房地產調控短期難以放鬆,消費升級處於起步階段,股市缺乏牛市基礎,但今年股市行情要好於去年,上證指數在2300點至3000點之間震盪向上的概率較大。」
「霧區」二
基金投資只看排名頻踩雷
不管是在牛市還是在熊市中,基金業績差別均相當大。由此,有些基民在買基金時便採取跟著排名走的策略,殊不知,去年「前十強」今年可能淪落為「後十弱」,從而導致基金投資屢屢受挫,難以獲取投資收益。
案例:按排名買基金虧得更多
基民老劉選基金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按排名先後買基金,不是十強咱不碰。去年年初,老劉所持有的基金在上一年排名不太理想,自然要被一貫按排名買基金的老劉所淘汰,他重新買入當時排名第一的華商盛世成長。「基金排名靠前自然有其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較高,買入這樣的明星基金更讓人放心,獲取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老劉挑選基金重點考慮基金經理的業績,卻沒有意識到排行榜說明的是過去的基金投資業績,而基民所買的基金屬於未來。基金走勢雖然與基金經理的業務能力有著很大關系,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要看整體股市走勢,要知道基金經理是在股票市場大環境下做交易。如果股票市場運行不利,基金業績很難有大的突破,2011年的基金走勢便是一個真實的例證。根據某基金統計,2011年,股票型基金無一錄得正收益,平均跌幅為25.02%,跑輸大盤3.3個百分點;指數型基金略好於股票型基金,下跌22.35%;混合型基金下跌21.95%。
在去年資本市場的弱勢下,老劉所買的基金自然難以獲得收益,更讓老劉郁悶的是,他的按排名買基金的方法在去年也失靈了,讓他遭受了更大幅度的虧損。「華商盛世成長在2010年排名第一,當時市場給予這只基金極高評價,基金經理孫建波也驟然成為明星投資家。因此,我對這只基金抱著很大的希望,盡管去年股市不斷下挫,我依然堅定持有該基金,我覺得只要基金經理業務過硬,即使出現虧損,幅度也不會很大。」讓老劉沒想到的是,年終一盤點,該基金全年虧損了27.92%,不僅跑輸大盤,連股票型基金平均業績都沒達到,排名也發生了大變臉,從2010年的冠軍下滑到墊底的位置。「我看好的這只基金排名墊底了,而去年初贖回的那隻基金排名卻進入"前十強",虧損並不多。如果當時不是這么盲目相信排名,去年投資基金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真是讓人後悔莫及。」
對策:基金投資要踏准節奏
(王俊嶺,華泰證券天津營業部理財經理)
華泰證券天津營業部理財經理王俊嶺分析認為,基金排名是基金過往業績的體現,只代表歷史,在挑選基金時絕不能只看排名,尤其不能只看周排名、月排名、季度排名等短期排名作為依據來選擇基金。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一方面應綜合考察其短期、中期和長期績效,另一方面還應考慮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狀況,也就是說,看其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業績排名是否穩定,只有長期業績穩定且回報可觀的基金才是好的投資標的。同時,選擇什麼樣的基金,一定要仔細分析比較,結合市場環境進行,而不能簡單地以基金排名的高低作為選擇標准,否則投資會有損失。此外,如果以炒股的心態來頻繁買賣基金,投資者經常會面臨「踏空」的危險,往往在贖回基金後發現基金凈值仍在穩步持續攀升而後悔不迭。對於那些業績優秀而穩定的基金,投資者應該堅定持有,大可不必做波段操作。「只買好的,不看排名」,這才是投資基金的正確思路。
「霧區」三
把保險當投資上錯「花轎」
重投資輕保障,僅僅為了保險的投資功能而投保,卻忽視了保險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財務保駕護航,部分市民投保時存在這樣的誤區。保險其本質功能是保障,化解未知風險是其主要功能,為了獲取收益去投保,很大程度上是「上錯花轎嫁錯郎」。
案例:投保先問收益存在誤區
「這款保險的分紅怎麼才144.20元呢?」建築師余先生對保險可不在行。前年,余先生在銀行理財專櫃簽下了一份年繳費1萬元的分紅險保單,宣傳資料上五大特色的前三項令他記憶猶新,「固定回報」、「年年分紅」、「復利累計」。「當時工作人員還給我看了往年收益率匯總表,幾乎都在4%以上,我想這樣的投資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不賠穩賺還能有保障,怎麼去年的收益率只有1.4%了呢?看來保險還真是不靠譜。」
和余先生有著相同抱怨的人不在少數,如此看重保險的分紅功能、分紅多少的投保人其實陷入了保險的一大誤區把保險當投資。容易讓投保人產生這種理解偏差的是新型的人壽保險產品,包括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這幾類產品在壽險保障功能之外,還會給投保人帶來一定的獲利預期,但投保人不應顛倒兩者之間的主次關系。假如僅僅為了投資而投保這些產品,我們會發現這些產品的表現將無法滿足預期,甚至讓人很失望。
記者了解到,分紅險的收益並不保證,保險公司宣傳資料上只會印有「預期收益」,合同中也不可能找到有關保底收益率的條款。紅利從保險公司利差中產生,主要是死差異、利差異和費差異。如果這三部分沒有產生獲利,那麼保險公司將會實行零分紅,投保人也就沒有收益了。其次是市場上曾一度熱賣的投連險,其風險是最高的,不僅沒有保底收益,甚至連本金都無法保證。投保人繳納的保費會先被扣除一定比例的初始費用,餘下的部分才進入投資賬戶,這無形中壓縮了投資本金,就好像申購基金被收取高額手續費一樣。2009年上半年,不少投連險賬戶表現不錯,產生50%至70%的收益,不過這只是針對投資賬戶中的部分,而非全部保費。而在股市下跌時,想要退保的投保人還會遇到另一個麻煩,不僅賬戶虧損、初始費用無法拿回,而且要被收取退保手續費,真可說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投保投連險不能忽視其保障功能,對投資的風險性也要有個清楚認識,最好能長期堅持。萬能險雖然設有保底收益率,不同產品給出的下限標准不同,一般為1.5%、2%或2.5%,但如果只是為了這保底收益率而購買萬能險就顯得不怎麼劃算了,其收益能超過銀行一年期定存已是理想狀態,忽視萬能險的保障功能同樣會進入投保誤區。
對策:投保應先看保障再看收益
(李健,聚川理財注冊金融理財師)
聚川理財注冊理財師李健表示,保險和投資不能混為一談,在考慮是否投保時,我們應該先看重保障功能本身,其次再對投資部分予以關心。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的保費一般比較昂貴,對事業剛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並不合適,在金融環境動盪時,更可能出現保費斷供的危機,而相同保費下,如果選擇消費型即保費不返還的產品,保障金額會更高,保障也能更到位。當然,如果你已經對分紅、投連及萬能產品的功能認識清楚,找到了保障與投資之間的平衡點,並充分利用它們各自的特性來為自己所用,相信產品最終會令你達到滿意的保險和理財目的。
「霧區」四
買銀行理財產品只看預期收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部分市民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把收益率作為了唯一的「剛性指標」,只選預期收益率高的產品,根本不在意產品的風險幾何,也不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究竟有沒有可能實現,使得理財糾紛頻頻出現。
案例:預期收益到期大幅下滑
「這款產品的收益率如何?」在選擇投資理財產品時,這是絕大部分投資者必問的一個問題,很多時候這也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盡管這幾年來隨著理財產品市場的不斷發展,過去一些機構以「預期收益率」吸引投資者眼球的做法,已經被明令禁止。但是很多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仍然習慣於把「收益率」當作選擇產品時的唯一標准,投資只看收益率,由此帶來的理財不當也不在少數。
去年3月,曾先生就購買了一款掛鉤型的理財產品。「當時看重這款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8%左右。」曾先生覺得,在股市低迷的環境中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能夠達到8%,已經是讓人滿意的收益率了。然而讓曾先生不解的是,產品運行了不足5個月的時間,就由於掛鉤股票跌破了預先設置的最低價格,產品自動終止。除了沒能獲得預期的8%的收益外,曾先生的本金也虧損了10%。
曾先生這才想起仔細研究自己的產品說明書,原來預期8%的收益率只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才可實現的最高收益,由於曾先生投資的時期正值歐債危機加劇,掛鉤股票跌破了產品設置的最低價格,也就觸發了產品自動終止的條款。由於是一款部分保本產品,最終曾先生獲得了90%的本金。事實上,如何看待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不算是個新鮮的問題了。預期收益率的依據,是理財產品設計部門在相關數據的預期和趨勢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預測」,最高預期收益率也僅在最理想情況下才能夠實現。當趨勢判斷錯誤,或是預期未實現時,投資者實際獲得的收益就可能遠遠低於理想的水平。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樣,預期收益率是一種「預期」,未必是它實際可以獲得的收益,投資者不能將預期收益作為挑選理財產品的唯一指標,應綜合考慮理財產品的設計、投資方向等再做出選擇較為理性。
對策:別被「預期收益率」誤導
(陳哲,興業銀行理財經理)
興業銀行理財經理陳哲表示,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明白自己處於何種階段,提前做好財務規劃。其次,市民從收益率來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理解,但必須清楚收益背後蘊含的風險,要了解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是投資大宗商品還是債券,或者是其他類別。再次,市民購買理財產品前,應先看清楚合同約定的內容,口頭宣傳再怎麼美好,最後還是要歸結到合同的約定上來。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收益率的誤讀中,也有一種現象越來越典型,那就是使用「年化收益率」來代替對產品的收益預期。所謂年化收益率,一般是在較長的投資期限內才能實現,短期一般會出現偏離。再則,年化收益率對應一個年度的收益情況,並非短期便可獲得本金相應百分比的收益。比如,年化收益率12%的產品,如果投資期限為一個月,即使達到12%的年化收益率,其最終收益也只相當於本金1%的金額。
❹ 理財有幾大誤區
積蓄不多,怎麼理財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乾的事情,一般家庭、工薪階層的收入除日常消費外,剩下的本不很多,哪裡來多餘的錢進行理財,認為理財對他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狹隘的看法。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實際上,積蓄少才更需要理財。省錢、節制消費也是一種理財,家庭消費要照顧到方方面面,要合理管理現金流向,做到健康合理的消費。同時要注意盡量多儲蓄,多積累可以用來投資的資本,如果積蓄達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考慮購置理財產品以獲得更大的收益。
>02
多餘的錢只存銀行,覺得踏實
大多數人的觀念是「有了錢就存銀行」,覺得錢存在銀行安全性高,可以拿利息,盡管利息不是很高,但是心裡覺得踏實。但是我們也應該聽說過「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並且現在人民幣對內貶值、國家的降息,存錢並不是那麼劃算。但是也不是說就不要存款了,建議是:這些存款可以分成幾部分,部分定存,以備不時之需;部分可以用來投資理財。
>03
不管風險大小,盲目投入股市
有些人有這樣的心態和觀念,覺得股市賺錢快,看到人民幣在一夜之間可以增值那麼多,受不住誘惑就牛氣沖天的有投資股市的沖動。這種盲目的行為的不正確的,投資股市不能不顧股市的高風險,一旦股市出現趨勢性扭轉,該風險將被引爆,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04
只認銀行的理財產品
理財時,這種只認銀行理財產品的觀念也是落後的,他們看中的是那些理財產品有銀行自己推出,安全性高。但是,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於其他理財產品相比,收益並不高,而且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國家降息,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降低。現如今理財渠道增多,也有很多適合大眾的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如那些固定收益類品種,年收益率在10%左右的,也可以獲得較高收益。
>05
買黃金不會貶值
大多數人認為黃金能夠保值增值,就算沒有增值,也不會降很多,保底還是可以的,還可抵制通脹。其實,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市場經濟的時代,黃金的價格回收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際上,2003年下半年以來,黃金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而相關部門的統計表明,國內黃金對抗通脹的效果也並不明顯。所以建議適當購買黃金,它並不是一種最佳的投資選擇。
>06
不碰有風險的
有些人為資金安全,覺得只要是有風險的投資就不會碰,其實任何一種投資理財都有風險,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他們都有風險,只是風險大小不同,。這種只想要獲取收益而不願承擔風險的理財觀念是不正確的,投資前,最好做好風險評估,可以向專業理財師咨詢,詢問專業科學的理財建議。
>07
總之,不能不理財,但理財也不能跑偏。應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多聽取專家的建議,在守好家庭財富的基礎上進行理財才是最根本的。
❺ 常見的理財五大誤區,你有進入嗎
常見的理財五大誤區:
誤區一:沒錢就不理財
很多人覺得理財,首先要有財才能理,覺得自己手上的那點錢根本不值當去理。其實,理財並不是讓人一夜暴富,也不是有錢人才能理財,正是因為沒錢才更需要理財。要想理財,首先要做兩步:開源和節流。開源:多掙錢,除了工資可以做些兼職、做些副業,總之就是增加收入;節流:就是少花錢,平時要有規劃,不要把每個月的收入都花完,要合理理性的消費。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步,積累理財初始資金。
誤區二:理財就是把錢存在銀行
說到理財,很多讓你第一想到的是銀行,因為安全。但大家都知道,現在銀行存款利率較低,連通貨膨脹都跑不贏,把錢存在銀行實際上就是在貶值。要想更好的理財,就需要把存銀行的錢取一部分出來,尋找更好的投資理財渠道,獲得更高的收益。
誤區三:理財就是虧錢
由於對投資理財知識的缺乏,很多人認為投資理財的風險非常高,沒有一定的財力,便不能輕易的理財,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高風險,除了股票、現貨、外匯之類的高風險產品之外。像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國債等都是一些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
誤區四:盲目跟風
很多人理財都有一個習慣,就是跟風投資。別人買什麼,自己不了解產品任何信息,也一頭腦的跟進去買。出現點風吹草動,就想著趕緊賣,結果只能以虧損收場。其實,理財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自主,我們每個人的家庭情況、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都不盡相同,因此適合別人的理財產品不一定適合自己,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
誤區五:只顧高收益忽視風險
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喜歡盯著收益率看,希望收益越高越高,但收益往往是與風險成正比的,想要獲得多高的收益,就要承擔到多高的風險。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不要只盯著收益,更要注重資金的安全性,資金的安全性永遠比收益更為重要。只要本金再是,永遠都有錢生錢的可能。
❻ 購買銀行理財遭飛單 理財投資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一、將所有資產都用於投資理財
很多人認為儲蓄是一種貶值的行為,就將所有資產都用於投資中。認為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不會虧本。但實際上,無論你是買股票這種高風險產品,還是買基金這類低風險產品,都不能完全保證資金安全。
而理財應該是一個資金管理的過程,這就要求人們要學會通過產品配置來保證資金得到安全。任何時候,儲蓄都是必不可少的。具體來說,家庭理財要建立四大賬戶:基本賬戶、保障賬戶、投資賬戶、養老傳承賬戶。
二、盲目投資不合適的理財產品
很多人一味的依賴專家,不根據自身經濟需求,盲目地將短期要用的錢投資於長期理財工具,或是買了自身風險能力無法承受的理財產品等。
對於專家,要學會有選擇的聽取專家提供的信息,理解其分析的邏輯,尤其要讓專家解釋清楚:風險在那裡,什麼情況下會有損失,損失有多大,流動性如何安排等。最好多請教幾位專家,聽一些不同意見,選擇最適合自己資金和風格的投資方案。
三、預期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人們總是把投資收益率視為選擇投資產品的「剛性指標」,然而不同結構和不同投向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實現的幾率往往存在很大差異。投資人一定要小心鑒別,了解各種名詞的真正含義,以免掉進理財平台的陷阱。
如很多理財機構都使用「平均年化收益率」來代替產品收益預期。而「平均年化收益率」是依據產品多年來投資表現,以年化的方式計算出來的復合數據,但在較短的投資期限內,卻往往會與實際年收益產生較大背離。
最後,筆者提醒大家,在選擇理財機構時,盡量選擇哪些口碑好,安全制度健全的機構:如 小 資 錢 包。
❼ 走出銀行理財產品無風險誤區 是否能閉眼購買
建議通過理財產品說明書核實具體產品信息,如是否保本、所屬風險描述、是否為浮動收益、產品計息方式、到期還本付息的具體期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