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里巴巴在第6輪融資的時候,有紅色的基因的注入
2688屬於正普公司,注冊阿里巴巴商標在先,阿里巴巴當初未設立時就存在了,但是阿里巴巴域名被馬雲阿里巴巴注冊了,毫無疑問的侵權,但是馬雲的「阿里巴巴」有當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良心都被收買了),所以正普一直敗訴,不過這個商標官司會一直打下去的。如果中國還是個講法律講民主的國家,還需要繼續發展壯大,這場官司總會打贏的。
B. 從華大基因出來的人都去做什麼了
不是華大人,但是同華大合作期間在華大獃過。簡單說說樓主關心的這些問題:
華大由一批在Wash U(華盛頓大學)留學過的海龜創辦,以敢於給年輕人機會著稱,除了董事會大佬年長有經驗,CEO和一批高管都比較年輕,還有一批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學歷的明星生物信息分析人員。
待遇算生物行業里很好的,但和IT行業比就差的比較多了。擴張到3000人規模後,底層員工感覺升職難度比較大,個別表現優異當然還是有機會的。行業競爭比較激烈,離職率一直很高。
食堂以前是免費的自助,現在是刷卡制,分了多個食堂,但也還有按人頭的自助餐,比較實在,但是口味和質量不用期待太高。
華大和深圳市政府關系十分好,大部分人員的深圳戶口都可以解決。
深圳氣候算是有一點海洋氣候吧,夏天中午熱早晚涼快,冬天比較暖和,唯一的缺點是春天太潮濕。
華大提供員工住宿,自己租房/買房,單位會給住房補貼,級別越高補貼越多。
技術部門的人際關系感覺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行政部門等等免不了勾心鬥角,大企業嘛,呵呵。
華大的培訓基本算是行業內最好的,這也是很多畢業生第一份工作選擇華大,但是2-3年後會選擇跳槽。
華大的科技服務最近完成了一次融資,但是上市的話會有一些國有資產剝離的問題,個人認為不是很樂觀。
希望有幫助。
C. 基因檢測上市公司,,都有哪些
公司上市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提高知名度,另外是為了融資。所以說上市公司不一定是最好的,做基因檢測的話找個技術好,權威性強的。
D. 華大基因一年半估值縮水38億是怎麼回事
金陵晚報消息,作為基因領域的龍頭企業,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的招股書於3月14日晚間更新,並再度叩關A股。從相關數據看,雖然這家公司一度被VC、PE擠破門檻,但在後起之秀的追趕下,所謂「神一般存在」的評價已大打折扣。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按照公司更新後的招股說明書,華大基因目前總股本3.6億股,公司擬募資17億元,發行股票數量不低於4000萬股。簡單測算,公司IPO募資計劃中的估值為42.5元/股,其目前總估值約為153億元。相比一年半以前,估值縮水38億元。
基因界的騰訊還是富士康?
這固然與投資機構起初的盲目樂觀有關,但從財務數據看,華大基因的業績也並非外界想像中那麼光鮮。
招股說明書顯示,華大基因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32億元、13.19億元以及17.11億元,凈利潤分別達到5852.98萬元、27205.52萬元和35001.75萬元。公司2015年凈利增長3.6倍,這是因為公司前身華大醫學於2014年12月啟動與華大科技的重組,華大控股、華大三生園將其持有的華大科技合計57.6225%的股權評估作價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
而根據此前公司披露的資料,2012-2014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5億元、10.47億元、11.32億元,同期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對於如此大的業績波動,華大基因此前並未在招股書中解釋詳細原因。而在這次更新後的招股說明書中,2014年的凈利潤變成了5852.98萬元。
前述投資界人士推測,可能華大基因獨立發展的業績表現跟不上公司一路飆升的估值,控股股東才啟動了2014年底的重組。
追溯過往,2010年,華大從美國基因測序儀器公司illumina購入128台高通量測序儀,使其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2013年,華大完成對美國測序儀生產商CG的收購,從而具備二代基因測序儀的生產能力。
這也導致市場上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華大基因是「騰訊」,有著強大的生物學領域創新技術;一說華大基因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測序的來料加工企業而已。
競爭對手正在謀求上市
近些年,基因市場被投資界熱捧,競爭程度也在加劇。
招股說明書顯示,在華大基因2016年銷售額排名前五的大客戶中,美年大健康位列第二大客戶,采購額5739.55萬元,佔比3.35%。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之一,美年大健康對基因檢測服務有旺盛需求。然而,《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美年大健康旗下已經自設基因檢測服務公司美因基因,並且已經在2016年11月順利融資1.67億元。
此外,華大基因收入來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類服務,2016年該板塊收入達9.29億元,佔比54.62%。而在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中,貝瑞和康一直被視為華大基因有力的競爭對手。巧合的是,貝瑞和康也在謀求上市。據上市公司*ST天儀(原天興儀表)2017年3月9日發布的公告顯示,貝瑞和康2014年、2015年、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34億元、4.46億元、9.22億元;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0.37億元、1.42億元。
可見,貝瑞和康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比2015年增長285.63%。另外,在主要的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方面,貝瑞和康9.22億元的營收已經接近華大基因的9.2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證監會就華大基因《招股說明書》發出《問詢函》,總共提出了59個疑問要求華大基因解釋。證監會表示,華大基因歷史上重組較多,主要通過收購股權和資產的方式,將華大控股下屬一些板塊納入發行人體系。因此,證監會要求華大基因說明:是否在資產、人員、機構、財務、業務等方面是否均獨立於關聯方。
對於外界疑問,《金證券》記者曾多次致電公司披露的公開電話,始終無人接聽。截至發稿,記者傳送給公司郵箱的采訪提綱也無人回復。
E. 一個公司融資一億元8萬佔百分之幾
用1億除以8萬乘以100%就等於你的所佔百分比0.125%
F. 基因檢測十大公司排名有哪些
國內基因檢測十大公司排名分別有華大基因BGI、貝瑞和康、葯明康德、博奧生物、達安基因、華因康HYK、碳雲iCarbonX、西比曼CBMG、中源協和、安諾優達ANOROAD,以下是較好的公司介紹:
1、華大基因BGI
華大基因屬於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基因檢測機構,成立於1999年從事高端儀器研發和製造以及基因組研發等領域在國內基因檢測十大公司排名第一主要應用於資源保存以及醫學健康等多個領域造福於廣大市民。
是專門從事生命科學的科技前沿機構。以學、研、用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類、醫學、瀕危動物保護等分子遺傳層面的科技研究。
3、葯明康德
葯明康德屬於上海葯明康德新葯開發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是成立於2000年主要以生物技術和制葯以及醫療器材為一體的研發技術平台公司主要業務有生物分析、基因組服務、生物制劑生產、葯物代謝等多個領域的研發與服務。
4、博奧生物
公司以生物晶元為核心技術平台,擁有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全國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所服務為一體的大醫學完整產業鏈,並響應國家關於「預防為主」的健康方針,將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緊密結合,打造出集健康產品、健康管理和醫療康復於一體的大健康產業版塊。
迄今,博奧生物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大型產業化基地,並形成了以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產業化平台。
5、達安基因
達安基因屬於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成立於1988年是一家集臨床檢驗試劑和儀器研發銷售的一個生物醫葯公司。2004年在上海上市在國內基因檢測十大公司排名第五擁有大量的醫學專家以及專業的技術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
G. 閃送D1輪融資融了多少
同城1小時速遞品牌閃送今日對外宣布,已完成6000萬美元的D1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五嶽資本、海松資本、源星資本聯合領投,SIG海納亞洲創投、順為資本、華聯長山興、順亮投資、赫斯特資本、光源資本跟投,光源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此次融資後,進一步鞏固了閃送在同城1小時速遞行業領軍者地位。
本輪領投方五嶽資本創始合夥人蔣毅威表示,「物流配送已經成為消費行業的基礎設施,並且物流也是影響消費效率是否提升的重要因素。五嶽資本在重點投資的整個消費大產業『吃、住、穿』的同時,消費行業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也是重點關注之一。」蔣毅威繼續說道,「閃送的團隊整體綜合實力突出,公司在目前物流市場尤其是1小時速達垂直領域擁有領先的市場地位、家喻戶曉的消費者口碑。」
此前閃送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2014年閃送創立之初獲得4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獲得B輪5000萬美元融資。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C輪系列融資,總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
閃送之所以能夠連續獲得資本的青睞,得益於良好的運營模式和龐大的市場發展空間。2014年閃送業務上線,僅僅時隔兩年,2016年就實現了盈利,之後保持了年300%的高速增長。閃送官方網站顯示,目前平台業務已經覆蓋了全國222座城市,平台每天活躍閃送員超過 48 萬名。隨著閃送的服務品質受到越來越多的用戶認可,「閃送」已經成為極速送達模式的代名詞。
閃送作為國內領先的同城1小時速遞平台,自成立以來,一直聚焦在C端市場,滿足大量離散性、即時性個人用戶的需求。用戶只需要在閃送微信公眾號、App或官網下單,閃送員就會隨時隨地、隨叫隨到,平均60分鍾送達全城。閃送的遞送業務范圍包括文件證件、生活用品、電子產品、鮮花、蛋糕等物品的遞送服務,同時還可以為用戶提供代買代購服務。截止到目前閃送服務的客戶累計超過1億,超過300位明星體驗並主動推薦閃送,包括吳秀波、劉昊然、劉濤、王寶強、鄭愷、王凱等一線明星,他們通過主動發微博、錄制視頻等形式向用戶推薦閃送APP。
在2017年第三方調研機構發布的行業調查中,閃送以9.74分的用戶平均滿意度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同城速遞平台。基於良好的用戶口碑,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尋求與閃送合作,招商銀行、華大基因、SKP、周大福、國美、便利蜂、新辣道、麻辣誘惑等企業均選擇閃送為指定的同城速遞服務合作方。
H. 達安基因的融資融券為什麼這么多
達安基因融資融券
就是看好這個股票
才會融資融券
I. 到海龜大健康基因檢測公司工作好不好
基因檢測公司主要靠融資來維持生命,說實話基因檢測不怎麼賺錢。國內的基因檢測公司自2009年以後指數般增長,銷售額幾乎都維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利潤空間有限,還要管理一堆人員,相當於吃力不討好的活。目前基因檢測公司的最終目標就是被更大的公司收購或者像華大那樣上市。
J. 什麼是創業最強的基因
張洪昌旗下的精品教育營銷服務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教育招生引擎,世界級教育網站。下轄精品學習網、無憂考網、搜客網等知名教育網站,擁有500萬注冊用戶,年產值千萬元。
張洪昌少年時代酷愛運動,尤其喜歡跳遠,自認為是比賽型選手,就是一上賽場就興奮、觀眾越多越出成績的那種,平時能跳6米,一比賽,觀眾一喊就跳7米,被教練稱為「人來瘋」。他於2001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並自籌6萬元創辦精品學習網。同年實現盈利。2003年吸收海外風險投資,實現公司規模升級。2004年海外分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購無憂考網、搜客網,總體業務比2004年增長200%。
2006年1月,世界數據集團(下稱IDG)把1000萬美元風險投資投給了精品學習網,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教育服務類網站最大的一筆融資。IDG是中國資深的互聯網風險投資商,而精品教育集團卻是行業新秀。是什麼使IDG動心?又是什麼使雙方一周內就談妥合作?
是精品學習網管理團隊的專業和理性,更是掌門人張洪昌的激情、執著的創業基因起了作用。
在張洪昌眼中創業成功不是小概率事件。創業者擁有了激情、執著和切實可行的商業計劃,成功絕對是大概率事件。
張洪昌的公司發展了4年多,其中也經歷了波折,這就要提到創業者的最強基因:執著。走過波折,渡過難關全靠執著。創業者認定了一個目標,只要不是明顯的不能做,就堅持下去,輕易別改。
2003年SARS來時,很多網路公司停工,發不出工資。張洪昌也沒業務了,然而員工的工資卻照發,還多發了補助,買了保健用品。他是借錢給員工發工資、補助。自己的房貸都還不了,還差點被銀行「請」出家門。
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講正是由於當時執著地認為公司大有前途,「非典」只是突發事件,抱定了決不放棄公司,即使傾家盪產也要支撐下去的信念,所以才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保住了核心員工,並扛過難關,有了現在的發展。
創業免不了遇到困境,而張洪昌恰恰就是個遇到困難就異常興奮的人,他會把員工和合作夥伴拉出去,喝點酒,意氣風發一下,大家熱熱鬧鬧笑談一回,困難也就過去了,只要不把困難看在眼裡,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在精品教育里,不僅是張洪昌,他的整個管理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身上也都體現著執著,體現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英雄氣概。正是這個團隊散發出來的執著精神,使得精品教育成功地獲得了國際風險投資。
2006年1月,精品學習網獲得了中國教育服務類網站最大的一筆風險投資1000萬美元。張洪昌在與IDG進行融資談判時只用了一周的時間,而且IDG對張洪昌的第一次出價1000萬美元根本沒有討價還價。這是因為IDG在接觸張洪昌的公司前對這個行業進行了詳細調研,對他們的商業模式已經考察了一年半載。更重要的是,IDG被張洪昌及其管理團隊的創業熱情和執著精神所深深觸動。一周時間能達成協議實際跟人直接相關。IDG非常認可張洪昌的團隊,他們不但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同時做事非常執著。從個人能力來講,張洪昌本人無論是對互聯網的理解還是對教育的理解,及在整個公司戰略的執行、公司日常運營的管理方面都是行業內最優秀的。IDG對張洪昌個人的評價是執著和思路比較清晰。
然而,公司獲得了這樣一筆巨大的投資,張洪昌卻不認為現在相當成功,在他眼裡得到融資,是新的創業的開始。在沒得到融資時,公司的目標是獲得風險投資者的認可。得到融資後,無論是別人的期望,還是公司發展相關利益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對成功的定義也進行了更新,把公司做成國際公司成為他新的目標。
在教育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精品教育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與張洪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是分不開的。
理性和非理性都是創業者的基因。有時理性使得創業者堅持下去,而有些時候確實非理性更能促使創業者產生奮斗的勇氣和信念,從而執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創業者首先必然是非理性的。現在很多人都想創業做公司,但很多人都會自問:我憑什麼能把它做起來?其實你不要問,千萬別問,因為你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試想每年有幾十萬、上百萬人去創業,別說全成功,就是有10%的人成功,也意味著這世界突然問出現10萬個成功企業;現在數數,這么多年中國總共也沒有出過10萬個成功企業啊,憑什麼一撥創業者中就有10萬個成功機會呢?算來算去就那麼幾個成功的,
我怎麼能成功?如果佔了天時地利人和,但運氣差,同樣不能成功……這樣一想真的很難成功了。很多人是用數學計算的方式計算成功概率的,把客觀條件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放在了第二位,自然不能成功。
當一個人有創業的沖動和想法時,其實已經領先了。幾百萬創業大軍中的很多人是先想當老闆然後創業的,這其實不叫創業。創業是先有一個想法,有長遠發展,有興趣,可執行。當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已經是百萬人中的5%的人了;你能把商業計劃相對成熟地定出來,把一步步的發展想得很清楚,你就是5%中的5%了;你再執著一些,成功自然可以想像了。其實創業有時像賭博,但你總得賭一把。
創業者也應該是理性的,你雖然成功概率很大,但也不要想著哪天能一頭撞上金山。你把創業成功定義為自己成為蓋茨,那真是小概率事件,幾百年才出一個。但你定義為公司可以日常運轉,可以支撐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社會效益,能長期發展,你就很容易成功了,因為你不用當創業明星。
兼具理性與非理性的基因,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事業,那麼擺在創業者面前的將是一條通往成功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