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了解一下 金融詐騙犯和詐騙犯的案例 案情經過
新華網北京2月13日電(李煦 高志海)身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朱江與某銀行北京某支行分理處主任戴某相互勾結,採取掛失和偽造存款單位印章、預留印鑒卡等手段,大肆進行金融詐騙,給國家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最終在京受到法律嚴懲。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13日以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數罪並罰一審判處朱江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扣押在案的1000餘萬元發還銀行;繼續追繳其詐騙所得贓款。
北京市某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江與某銀行某支行分理處主任戴某(另案處理)合謀後,並在戴授意、幫助下,採取存摺掛失及偽造存款單位印章、預留印鑒卡,偽造轉賬支票的方法,先後分別於1998年3月,把馬某存入該分理處2000萬元中的1000萬元轉出歸自己使用;於1998年9月,將馬某以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名義存入某銀行某支行分理處的3000萬元轉入自己的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賬戶。於1999年5月到6月間,將北京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存入分理處2億元中的8400萬元轉出騙走。案發後,支行先後賠付馬某4000萬元,墊付電力有限責任公司7262萬元。
朱江於1999年6月逃往美國,後於2001年2月26日回國投案自首。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朱江與銀行內部人員相勾結,大肆進行金融詐騙活動,其行為已分別構成票據詐騙罪和金融憑證詐騙罪,詐騙數額均特別巨大,給國家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罪行極其嚴重,依法應予懲處。鑒於其能夠主動回國投案並協助追回部分贓款,法院依法對其予以從輕、減輕處罰。據此,作出上述一審判決
⑵ 小李創建了一家小企業,好朋友為其投資人民幣50萬。這種融資方式是權益融資還是負債融資有哪些優缺點
這種融資方式是權益融資。
權益融資是通過擴大企業的所有權益,如吸引新的投資者,發行新股,追加投資等來實現。而不是出讓所有權益或出賣股票,權益融資的後果是稀釋了原有投資者對企業的控制權。
小李好朋友為其投資50萬屬於企業吸引新的投資者,這不是貸款,不需要償還,實際上,小李好朋友成了企業的部分所有者,通過股利支付獲得投資回報。所以這種融資方式是權益融資。
一、權益融資的優點
1、權益融資所籌集的資本具有永久性。
2、權益融資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
3、權益資本是企業最基本的資金來源。
4、權益融資容易吸收資金。
二、權益融資的缺點
1、成本較高。
2、轉移企業的控制權。
(2)李才投融資擴展閱讀:
權益融資的作用:
1、權益融資籌措的資金具有永久性特點,無到期日,不需歸還。項目資本金是保證項目法人對資本的最低需求,是維持項目法人長期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
2、沒有固定的按期還本付息壓力,股利的支付與否和支付多少,視項目投產運營後的實際經營效果而定,因此項目法人的財務負擔相對較小,融資風險較小。
3、它是負債融資的基礎。權益融資是項目法人最基本的資金來源。它體現著項目法人的實力,是其他融資方式的基礎,尤其可為債權人提供保障,增強公司的舉債能力。
⑶ 外媒:天才李嘉誠為什麼拋空中國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隨著圍繞中國經濟放緩、股價下跌以及人民幣突然貶值的擔憂拖累全球市場下挫,李嘉誠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舉動看起來非常有先見之明。
在全球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波動之際,香港富商李嘉誠(Li Ka-shing)卻並無太多驚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動聲色地加速行動,降低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依賴。
李嘉誠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而成為亞洲富豪,並因此被香港人稱為「超人」,他自2011年以來就不斷削減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投資組合。他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產。香港是中國內地的國際貿易和融資通道。
這位87歲的大亨讓麾下兩個主要企業集團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 Ltd。)和長江實業(Cheung Kong Holdings Ltd。)將重心轉向歐洲。過去18個月他投資了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葯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義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並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過去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誠大舉收購歐洲資產之前,2012年歐洲就超過了大中華(雖然幅度較小),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營業利潤中貢獻最大的地區。去年,歐洲占和記黃埔總營業利潤的比例達到42%,大中華地區則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產的部分原因是,他認為他可以在歐洲獲得比中國更多的利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洲一直被視為經濟增長緩慢的集合體,而到目前為止,中國還因為其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吸引眾多投資者。李嘉誠這一觀點可能表明,投資者從中國經濟繁榮期輕松獲得高回報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歐洲投資機會的大小和規模都要超過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誠投資的機會已所剩無幾。
現在,隨著圍繞中國經濟放緩、股價下跌以及人民幣突然貶值的擔憂拖累全球市場下挫,李嘉誠的舉動看起來非常有先見之明,更加鞏固了他在投資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不過,公司內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誠的學者稱,歐元的疲軟使得能夠提供穩定回報的歐洲資產比中國更加便宜,這也是李嘉誠此舉背後的一個動機。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吳毓武(Woody Wu)說,李嘉誠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出售的時機。只要價格合適他就會出售,在財務方面他是個天才。
《福布斯》(Forbes)估計,截止9月5日,李嘉誠身家為248億美元。李氏商業帝國被粗略劃分為幾大板塊:房地產、電信、港口、基礎設施、零售和能源行業。今年早些時候,李嘉誠將兩家旗艦公司整合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 0001.HK,, 簡稱:長和),並剝離房地產業務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Cheung Kong Property Holdings LIMITED ,1113.HK)。這些公司的市值合計大約770億美元。
李嘉誠與長和對此均不予置評。長實地產對記者的郵件提問未予回應。
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均跑贏了香港基準恆生指數,恆指自6月12日以來已累計下跌近24%。長和股價同期下跌10%,長實地產下跌21%,表明李嘉誠也並非全然不受中國內地經濟放緩的影響。
兩位與李嘉誠有過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大部分房地產投資組合都在中國內地,沒什麼能像一份開發協議那樣使他激動不已。據曾經拜訪過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辦公室位於香港商務中心區一座大廈的70層,在用比力堅果招待客戶時,他曾指著這座城市的天際線自豪地說,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築是他一手建造的。
2008年,李嘉誠以人民幣49億元(合7.69億美元)的價格將位於上海繁華的金融中心區核心地帶的一座40層的大廈賣給一位私人投資者,此舉令觀察人士大吃一驚。據當時的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後市場下跌時,這座大廈再次出售時的價格就比李嘉誠賣出時的價格低了人民幣5億元。
至少自2012年以來,李嘉誠就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土地收購,並且出售了商場和住宅開發項目。
里昂證券(CLSA)綜合企業分析師Samuel Hui表示,這表明李嘉誠的企業並不看好市場未來的走向。
一位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隨著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董事長王健林等中國內地地產巨頭崛起,市場競爭加劇,李嘉誠喪失了他在20世紀90年代所享有的建築技術優勢。王健林已經取代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
公司內部人士和學者提出的李嘉誠退出中國市場的潛在動機包括:他與中國領導層的關系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誠准備將業務控制權轉交給他的長子李澤鉅(Victor Li)。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李嘉誠職業生涯的財務學教授范博宏(Joseph Fan)表示,李嘉誠離開中國市場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裡的影響力減弱。
李嘉誠於20世紀50年代在香港以生產塑膠花起家。他已經將業務注冊地由香港遷往開曼群島。去年,他將香港零售連鎖企業四分之一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最近,卡達的主權財富基金收購了李嘉誠在香港16.5%的電力資產。
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在打造其商業帝國。
一位熟悉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有著進行大規模交易的精力和強烈興趣,並未對此感到厭倦。
⑷ 有天使投資人投資了,要是我虧本了是否賠錢給他們
這個關鍵要看先前合同是怎麼寫的。
一般來說,天使投資人是會和你共同承擔風險的。
並且一個好的天使投資人必須首先要做好賠錢的打算。
⑸ 李智的創業歷程
1997年,李智去美國讀書,那時矽谷還是網路拓荒者的天下,李智羨慕也佩服他們。還在讀書的時候,李智就和同學一起創業過:網上訂餐服務。「那個時候只是覺得好玩,的確也會有些餐館嘗試這個服務。」不過,因為消費者仍然喜歡用電話訂餐,初次創業不了了之。從這次的經歷,李智學到一點:選擇項目需謹慎。
從倫斯勒理工學院畢業之後,李智去GE、Oracle做過軟體研發,之後又在MTG管理咨詢公司工作了2年,MTG服務對象主要在IT行業,這也讓李智逐漸對整個行業有了了解。2004年初,李智回國參加Oracle一個關於管理軟體的活動,當時,國內SaaS(software-as-a-service)市場還是一片空白。SaaS譯為「軟體即服務」,即用戶不需要自己購買伺服器,也不用購買一整套軟體光碟,只要按照自己的管理需求向提供SaaS的公司租用模塊,按月交付費用。「有點像是企業郵箱,但是服務更多,技術更復雜。」李智這么解釋道。在美國,以Salesforce為首的SaaS概念的公司很多,李智覺得這個商業模式可行,而且成本投入應該不高,就和幾個舊同事搗鼓起創業的事情來。他們把公司取名為「八百客」,啟動資金是大家一起湊出來的50萬元美金。
公司剛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美國的Salesforce就宣布了上市的消息。這讓還有點不確定的李智看到了希望。他帶領著研發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把產品開發出來,他們模仿Salesforce從CRM(客戶管理軟體)著手。在李智看來,CRM軟體更適合在線運營,一個企業從訂單生成,實施情況,售後服務的信息都可以通過在線的功能模塊進行更新,具有不同許可權的管理者可以通過系統了解到最新的客戶和銷售情況。同時,八百客的服務是按客戶端收費,每個客戶端每月60元的費用,一個企業最少購買4個客戶端。
研發產品對於技術出身的李智來說不是難題,更為艱巨的則是銷售。國外,很多企業內部就有自己的CRM團隊,Salesforce在銷售其產品的時候不存在教育市場的問題。但是,對於國內市場來說,大多數的企業根本不了解CRM是什麼。李智的多數時間花在了講解和培訓上,他會參加一些行業活動介紹產品也會在相關媒體上撰寫介紹文章。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事物,多數公司都抱著謹慎的態度,他們問得最多的是數據安全的問題。一開始李智的銷售團隊會去找一些相對具有壟斷優勢的企業,他們對數據的安全性不太敏感。半年之後,八百客才有了第一個簽單的客戶。
即使是現在,李智也沒有找到一個非常可行的銷售方法,似乎每一種都有效。除了搜索引擎,拜訪客戶,會議營銷之外,八百客還會與一些提供管理咨詢或者在線電話服務的公司合作,尋找一切機會賣出產品。
在創業之前,李智就想過競爭對手的問題。在他看來,傳統軟體公司不可能大力推廣SaaS軟體,因為SaaS勢必會削弱原有的優勢產品。而從銷售上來說,傳統軟體廠商通過渠道和代理賣軟體的方法也無法奏效。相比傳統的光碟軟體,一套SaaS軟體可以提供給銷售的提成非常有限。李智覺得,八百客還是有的一拼。
但是李智沒有想到的是,2005年,像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公司也加入到了這個市場。李智有點沮喪和怨氣,「他們來湊什麼熱鬧呢?」當時,中國電信推出「商務領航」的業務,希望通過平台模式吸引其他的軟體生產商把自己的產品放在上面來賣。觀望或合作,李智選擇了後者。八百客找到了上海的中國電信。然而在把軟體放上平台之後,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公司總是反復叫他們培訓人員,討論合同細節,卻遲遲不肯付費。李智不想就此被拖著,合作半年之後,他果斷地解除了合約。除了想不到的競爭者,李智還面臨著資金的壓力,並且導致人員流失率一度很高。無論是銷售總監,還是市場總監都曾被別人挖走。李智對此也頗為無奈。
2007年,在一個論壇上,李智認識了現在的投資人尹東海。尹東海本來在國外做CRM公司,對這個行業較為熟悉。2008年,他回到國內做風險投資,第一個項目就找到了李智。這是八百客創立以來的首次外部融資。資金的困難解決了,李智也敢於花更多的錢教育市場。由於引進了風投,八百客在公司架構和管理流程上也都更加規范。
2009年,SaaS市場開始熱鬧起來,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軟體也開始進入市場。這又是一個讓李智覺得意外的競爭者。阿里軟體背靠阿里巴巴強大的資金支持,同時數萬網商資源可以為阿里軟體帶來眾多客戶。李智很明白,除了技術,阿里軟體滿足資本和市場這兩方面的條件。因為網商的消息都是公開的,李智的團隊一個個給他們打電話,詢問他們是否有在線管理軟體的需求,最後的調查結果是需求不大。李智鬆了一口氣,對於以外貿和製造為主的阿里巴巴網商來說,他們現在的經營可能只需要幾張Excel報表就可以完成。
大公司在剛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短期之內看不見盈利希望或者發展潛力之後就有可能放棄這個項目,所以那些意外的競爭者都沒有給八百客帶來太大的威脅。而對於其他同樣專注的小公司來說,八百客又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
八百客現在的業務中軟體外包的比例越來越大。李智的團隊為企業進行管理軟體的流程設計,實施定製方案,對員工進行培訓。除了仍然收取的客戶端費外,還會收取一定的咨詢費用。雖然客戶端收費的模式有更好的可擴展性,一旦達到數量之後,前期的研發和管理費用被攤薄,但是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定製的服務更具有市場,這筆收入也變得越來越可觀。「這或許是中國企業沒有CRM的一個好處,他們沒有包袱,直接邁入在線管理的時代。」
⑹ 如果2001年李澤楷不賣掉騰訊股份,他會成為當今首富嗎
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個說法,那就如果李澤楷當年不賣掉騰訊的股份,那麼李澤楷的財富將超過他父親李嘉誠,並且將成為中國首富,並且沒有任何懸念。
那麼我們今天就分析一下如果當年李澤楷不賣掉騰訊的股份,事實是不是正如網上說的一樣,會成為中國首富
所以網友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只是誰也無法預見未來,也沒有如果。所以這一切都只是假設而已。
⑺ 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私募股權融資
私募股權(PE)的介入一般是對經營狀況成熟穩健,准備上市的企業;另外對已經上市的版企業定向增發時投資權。如果是處於初創期和拓展期的成長型企業,可以引進風險投資(VC),我國在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的投資范圍上沒有嚴格的劃分界限,一般是風投企業發展前期介入,私募在企業發展後期介入。
⑻ 為什麼公司高管不去創業呢
1,有自知之明。一般能做到公司高管的人,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也是很有才能的版。越到高層,他們權也就越能看到老闆的真正不容易,這些高管一般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他們非常清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他們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弱勢,能預計到自己有沒有創業的能力。
3,生活質量有保障。一般高管的工資都比較高,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質量,沒有必要再去冒更大的風險去追求高一點的生活質量。
⑼ 陳曉與貝恩資本什麼關系,為什麼會出現對賭協議
今天上班,象往常一樣開電腦看新聞。然而,網頁上的2則新聞讓我愕然,然後憤慨,最後是失望。
第一個新聞是北京再次出現圈地運動,又一家『國企』成為新的地王。(關於房地產的,反正一直都失望,就不多說了。)
第二個新聞則是關於國美。
關於國美。
不是因為黃光裕的判決結果。雖然,在判決出來之前,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草根實業家最多不超過10年,然而實際比這個重很多。
我是嘆息的,是我們的實業,又一個倒在外國資本的侵蝕之下。
在國美第一大股東陷入牢獄之災後,一家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的投資公司躍上檯面。
貝恩是什麼東西?!
貝恩是1984年成立的美國的一家投資公司。主要就是搞資產投機和附加收購。和美國許多其他的投資公司一樣,都是殺人不見血的主。
哈哈!
美國人把對付小日本豐田公司的招數用到我們國家來了,先間諜埋伏,然後讓你自己人打自己人(日本人沒有這么做,這是我們中國的特色。),搞倒你們後,他把大網一揮,說:「你們都進網來吧!」
然後國美就栽了!
以下摘抄的是國美翻的這個跟頭的程度:
在一年前開始的入股談判中,我們與大股東並沒有任何接觸。大股東今年以來對上市公司的一系列行動顯示,其對貝恩投資入股是抵制的。」上述貝恩人士坦言。
而在目前的國美電器董事會,貝恩已經獲得了更多的支持。5月11日,雖黃光裕夫婦反對,但國美電器董事會仍強行通過了對「包括(貝恩投資亞洲董事總經理竺稼)在內的三位非執行董事」的任命。對其手中握有的近300家「未上市」國美電器門店,這位貝恩投資人士表示,「我們也有所准備」。
看了有什麼樣的感想?!
這是赤裸裸的,明目張膽的搶奪!
但是這樣的搶奪就發生在你我13億同胞的眼皮底下,發生在『高瞻遠矚』的黨和國家政府『有關』部門面前!
但其實說白了,整個過程確實很簡單:國美2007年5月發行的總規模達到46億港元的「舊2014可轉股債」。然後引來貝恩這頭狼,以投資的要求為借口要求獲得國美相關的資料後,然後利用這些資料遞交給這些特別期待出政績的政府部門面前,最後才出現了某天我們看報紙時發現的一條爆炸性新聞:國美老總黃光裕被調查。當然,這當中肯定還有一個關鍵,這就是人。這個人是誰呢?
是不是姓陳?我不知道,鬼知道!
昔日首富,今朝階下之囚!
我們再來數一數,中國那個富豪榜裡面有多少人因為『經濟問題』黯然退幕?
然後我們又再看看,目前『沒有經濟問題』的所有的行業當中,特別是有代表性的行業中,有幾個還沒有外資參與進來?前段時間有個『匯源』收購案,又有幾個真正明白其中的厲害關系?
中國的實業家們何去何從?!
以前看過一本書叫《不會融資就不要創業》?真的是一言道中天機!看看我們現在引以為豪的那些企業家們,你先數數,再看看他們的融資經歷,最後再看看目前的控股情況。。。但這些是你知道的,那你不知道的呢?
我們一直沒有注意,在我們還懵懵懂懂,漫不經心的時候,我們曾經所擁有的東西已經不再是我們的了!
可憐,我們可憐的實業家們!
在國內難得資金支持,在外又要擔心引狼入室!辛辛苦苦創造一點成績,還讓這個彷彿看不見事情的國家扇你一耳光!
這樣的結局好像就是這樣的故事:王姓的娃兒想要李姓家孩子的手上的蘋果(這個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然後便告訴李家孩子她媽,說這李姓孩子摘蘋果時碰壞了李姓孩子自家的籬笆,然後孩子他媽就打了孩子一頓,罰他不準出去,不準爬籬笆,然後把蘋果拿給王家的孩子!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做的事情!
哀呼···從此李家的孩子再也沒有去摘蘋果,而籬笆還是常常壞!(王家孩子爬壞的!)
後面的結果如何呢?
看見自己家的籬笆被弄壞了,有可能整個花園,菜地都要遭殃,李家阿姨便跑去質問王家媽媽。
王家媽媽會說:
「哎呀!我家娃娃整天就是喜歡到處亂跳,小孩子嘛,你有不是不知道,要怪就怪你自己沒守好,自己娃娃沒教到,籬笆也不結實,要知道,娃娃爬籬笆是正常事情嘛!」
是的,到時候我們的政府問別國的時候,人家一定會說:要知道,娃娃爬籬笆是正常事情嘛!哪有投資公司不搞收購的,你的產業問題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沒教好!
再說國美。
心裡歷來都是這么認為:你就是國美,國美就是你!
雖然你的確是犯法進的監子,但是我還是會為你這個倒下的戰士敬禮!
讓我們大家一起為李家娃兒敬禮!
⑽ 比爾蓋茨、李嘉誠為什麼要投資的人造肉
因為這樣對於日後的肉製品的資源需求就可以減少了,維護了地球的環境,畢竟對於保護環境來說,是未來的首要任務,所以強佔了先機,不僅保護了環境,還能夠賺取更多的金錢跟機會。
相比之下,另一種人造肉更好理解,他們直接在實驗室利用動物細胞培養肉類。Hampton Creek是美國矽谷專門從事人造食品生產的企業,其創始人喬希-蒂特里克最近宣布將在2018年年底首次售出全新 「Clean Meat」(人造肉)產品,並瞄準中國市場。他表示,人造肉還可以避免一些食品安全問題,比如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污染,還有大家熟悉的禽流感等問題,人造肉基本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