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曾鞏文言文全文翻譯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飢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裡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裡聚眾結伙,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葯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准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後輩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經過朝廷時,神宗召見他,對他慰勞問候,十分寵信,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志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
㈡ 南豐先生是誰﹖
曾鞏(1019—1083)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漢族,北宋散文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布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
㈢ 簡單問題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絛: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導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朝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傑」。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鑒風流之士。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並稱為「仙宗十友」。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兩人也經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盧象《送賀監歸會稽應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則喻其為王獻之。當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餘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編輯本段曾鞏《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紹】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白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並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製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宋史》本傳說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400餘首傳世。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迫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計雖賣強壯,勢不旭弱」的慘狀,發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並》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致。他的詠物詩多數富有新意,如《詠柳》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曾鞏的詩作,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又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為人們所注意。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20000多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故能「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說他的文章「一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狀》,見《元豐類稿》卷末)。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宋元學案》雲:「陳無己(師道)好學苦志.以文謁曾子固,子固為點去百十字,文約而義意加備,無己大服。」 曾鞏的文章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南宋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劉大槐、姚鼐和錢魯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 曾鞏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於世。另外,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後,《續稿》、《外集》散佚不傳,今僅存《元豐類稿》 50卷。又世傳《隆平集》30卷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系出於偽托。
【說明】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釋】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字面意思】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59
㈣ 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春秋戰國秦代名人:
澹臺滅明: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陳嬰:秦末築南昌城為郡治所
曾據:西漢曾氏南遷之祖
灌嬰:漢初大臣 築九江城
梅福:西漢南昌縣尉
彭材:東漢農民起義領袖
何湯:東漢虎賁中郎將
唐檀:東漢學者 為官不阿
何湯:東漢虎賁中朗將
徐稚:即徐孺子,東漢隱士
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凈明道家派創始人——許遜
張盛:三國吳道教天師
許遜:導民治水足跡遍贛北諸縣
吳 芮:鄱陽第一任縣令
魏晉南北朝名人:
慧遠:東晉高僧 佛教首領
桓伊:東晉音樂家
殷羨:晉代任為豫章太守
習鑿齒:東晉史學家
陶淵明-東晉隱逸詩人開山之宗
慧遠:東晉名僧,博通六經
陶侃:東晉大臣
慧遠:東晉名僧建東林寺
雷次宗:南朝劉宋學者隱居不仕
王孚:南朝宋名志士
雷次宗:南朝劉宋時期教育家
胡諧之:南朝齊國重臣 拜右將軍
鄧德明:南朝名學者
鄧 琬:晉安王劉子勛的鎮軍長史
隋唐五代名人:
林士弘:隋農民起義軍領袖
鍾紹京:江南第一宰相
鍾傳:曾主政江西20餘年
第一個私人圖書館創建者李常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胡仲堯:南唐寺丞、國子監主簿
鄧王番:唐代尚書、節度使
饒娥:唐代《新唐書》列入孝女
柯昶:五代後唐進士 光祿大夫
吳武陵:唐代進士,翰林學士
施肩吾:號東齋,唐代詩人
王勃:唐朝文學家
來鵬:唐代詩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
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李璟:五代時南唐建南都於洪州
李頗:南昌人,南唐畫家
韋丹:唐時期大臣 曾主政南昌
貫休:唐末詩書畫家、僧人
馬道一:唐佛教洪州宗創始人
鄧及:南唐元宗時童子科狀元
盧肇: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 貶任江州司馬
狄仁傑:唐朝侍御史 貶任彭澤縣令
李渤:唐朝治江州 諫議大夫
董源:江西籍五代南唐畫家
鄭谷:宜春晚唐詩人
徐熙:南唐畫家,為江南名族
行思:唐代高僧住青原山靜居寺
王定保:南昌唐末光化進士
宋齊丘:南唐大臣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廖匡圖:五代時期文學家
廖凝:五代陶詩風格的官吏
王定保:五代筆記小說家
巨然:五代末宋初傑出山水畫家
北宋名人: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首創成人大學的教育家:李燔
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
江西古代書畫名人——黃庭堅
曾准:贛南名門「四曾」開創人
陽孝本:與蘇東坡秉燭夜話
盧光稠:治理贛州城的功臣
臨濟宗楊岐派之創始人:方會
宋敢於直言的——歐陽澈
臨濟宗黃龍派的創始人:慧南
曾民瞻:北宋天文科學家
楊符:宋代詩人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陳執中:宋代名宰相
謝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饒節: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周敦頤:宋代思想家、我國理學的開山祖
謝逸: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惠洪:宋代著名詩僧
劉攽: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恕: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沆:北宋庚午科榜眼、賢相
鄭獬: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曾致堯:南豐人,北宋散文家
陳恕:宋進士 曾位居副相
吳居厚:北宋政治家
潘興嗣:北宋通經史 工詩文
艾宣:北宋畫家 氣格不凡
宋祁:宋代史學家、文學家
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科技巨著
王欽若:北宋三朝宰相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宋儒「本心」哲學宗師——陸九淵
北宋散文大家——曾鞏
張正隨:北宋道教天師
晏幾道:北宋詞人 晏殊第七子
孔文仲:北宋文學家 三孔之兄
彭汝礪:北宋官員 巳科狀元
劉敞:北宋史學家 金石學開山之主
侯叔獻:北宋水利家
曾布:曾鞏之弟 北宋大臣
徐夢莘:北宋文吏武將懦弱
北宋撫州崇仁學者——吳曾
北宋濕法煉銅家——張潛
北宋刻碑大師——李仲寧
北宋著禾譜農業專家:曾安止
北宋名將王韶 富於韜略
北宋宜黃水利專家——侯叔獻
李覯:北宋創立盱江書院之人
宋仁宗時開倉救濟百姓的夏竦
陳彭年:北宋著名音韻學家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鍾傳:樂平人,宋代龍圖閣直學士
南宋名人: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徐俯:號東湖居士,南宋文學家
京鏜:宋代封翼國公,謚文忠
胡仔: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江萬里:宋代白鷺洲書院創始人
宋吉州民間陶瓷家:舒翁、舒嬌
蘇雲卿:南宋文人 結廬定居東湖畔
裘萬頃:南宋進士,詩人
趙長卿:南宋著名詞人
羅泌:宋代學者 精於詩文
陳三槍:南宋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
曾原一:南宋有影響的詩人
池夢鯉:南宋末年恩科狀元
宋元間愛國詞人——劉辰翁
趙善括:南宋詞人,進士
石孝友:南宋詞人,進士
馬廷鸞:南宋忠臣名士
王剛中:南宋名臣 哲史學家
劉過:南宋文學家
汪應辰: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
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晏殊
南宋江湖詩風的開山大師——姜夔
程大昌: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
吳曾:南宋名學者
周必大:南宋大臣 文學家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
南宋著名錢幣學家——洪遵
南宋著名金石學家——洪適
南宋脖子最硬的人——胡銓
南宋天文學家——周執羔
洪皓:南宋風節名臣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
南宋大名醫——王克明
彭大雅:南宋節度使臣
南宋知名學者—— 彭叔夏
南宋官場知名人士:彭龜年
趙汝愚:宋宗室 曾任右丞相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
南宋知名學者——陸九齡
楊萬里:南宋傑出的詩人
金元名人:
謝縉孫:元代醫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揭傒斯:元代文學家
劉時中:元代散曲作家
汪大淵: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
熊良輔:南昌人,元朝文學家
周德清:元代音韻學家兼戲曲作家
歐陽貞:元朝學者,家庭教育家
危素:金溪人,元末學者
危亦林:南豐人,元代名醫
虞集:元代著名文學家
朱思本:元代地理學家
馬端臨:元代歷史學家
吳澄:元代理學家
程鉅夫:元代文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陰時夫:元代名學者
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
元代史學家——馬端臨
金元文學研究——程鉅夫
元代名學者:陰時夫
元代起義的農民英雄——杜可用
明代名人:
忠諫直言的江南才子——解縉
崑腔(南曲)的「鼻祖」——魏良輔
張位:明英武殿大學士兼宰相
黃德溫:「血濺朝衣」的一代豪傑
楊以任:江西五大家之一
李紹:明代古碑文收藏家
李禎:明代參與修撰《永樂大典》
曾質粹:明代翰林院五經博士
郭詡:明代多才多藝的畫家
歐陽必進:明代人力耕地機的發明者
熊文舉:明代大臣、名學者
羅近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陳道亨:明代忠賢名臣
吳桂芳:明代御倭名將
王一夔:明代天順狀元 著名大臣、學者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章潢:明代易學家
章世純:明代臨川四大才子之一
羅萬藻:明末古文家
陳際泰:明代名學者 為文敏甚
吳與弼:明代儒家老學究
徐奮鵬:明代文史學家
趙光抃:明代進士 任右僉都御史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袁繼咸:明代大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忠臣
郭子章:明代史學家
蕭九賢:明朝一代名醫
余懋衡:明代清廉大臣
謝一夔: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魏良弼:明代理學家、教育家
張元楨:明代官吏、詩人
萬元吉:南明大臣,明末詩人
姜曰廣:南明大臣,明末文學家
婁妃:明代女詩人、書法家
傅炯:明代清廉大臣
舒芬:明代經學家,正德狀元
魏時亮:明朝文學士
陳洪謨:明文學家,曾任江西巡撫
喻嘉言(喻昌):明末清初名醫
鄧以贊:明朝文學家 編修
歐陽斌元:明朝天文學家
魏良輔:明代戲曲音樂家
嚴孟衡:明朝清廉大臣 左都御史
嚴孟衡:明朝曾任接察司副使
嚴嵩:明朝江西分宜人
明代「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艾南英:明代文學家
陳邦瞻:明代史學家
何心隱:明代思想家
羅汝芳:明代理學家
羅洪先:明嘉靖狀元 地圖學家
歐陽德:明代理學家
羅欽順:明代哲學家
汪俊:明代理學家
胡居仁:明代理學家
羅倫:明代理學家
童軒:明代天文學家
胡廣:明朝大臣 書法家
吳伯宗:明代天文學家
解縉:明大臣 主修《永樂大典》
胡儼:明文學家 天文學家
梁寅:明代名學者
鄧琬:明代封左將軍 四代為官
陳灌:《明史》「循吏」第一人
黃子澄:明代大臣
肖九賢:明代醫家
楊士奇:明代名臣、台閣體詩派創始人
金幼孜:明朝大臣
朱權:明戲曲理論家 劇作家 古琴家
陳誠:明外交家 出使中亞十七國
周忱:明朝理財名臣
況鍾:明朝著名清官
鄧茂七:明農民起義領袖
何喬新:明朝大臣
費宏:明代大臣
夏言:明代大臣
毛伯溫:明代大臣
譚綸:明代抗倭名臣
劉顯:明代抗倭名將
鄧子龍:明代軍事家
何震:明代金石篆刻家
宋應星:明著名科學家
鄧志謨:明小說家 戲曲作家
廖均卿:明代欽天監靈台博士
謝詔:明末清初學者
陳勉:明朝抗倭英雄
李淶:明朝清廉大臣
清代名人:
江西萍鄉: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孤傲不群憤世花鳥造型——朱耷
寧都文化名人:江西畫派開派家之羅牧
陳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
戴衢亨:聲名遠遠播的相國狀元
孔紹堯:清代贛南中學創辦者
朱益藩:清代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著名書法家
程茂采:清山東巡撫振威將軍
程煥采:清官至江蘇布政使、進士
程鷸采:清道光官授湖廣總督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黃爵茲:清朝學者 清廉官吏
蔡上翔: 清朝史學家
紀大奎:清代名學者
唐英:清陶瓷藝術家 能文善畫
夏廷宜:清末樂平戲曲演員
晏斯盛:清代名學者
蘿有高:清乾隆舉子,理學家
汪道誠:清朝嘉慶武科狀元
裘紉蘭:清代女詩詞家
陶福同、勒深之:新建縣清代詞人
湯燮:南豐人,清末民初畫家
謝文洊:清代著名理學家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龍文彬:晚清文學家
謝啟昆:清正的巡撫著名學者
勒方奇:清代詞人、書法家
蔣仕銓: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
江謙:清代著名教育家
齊彥槐:清代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裘曰修:清代名臣、文學家
胡思敬:清代藏書家
戴均元:治水有術的宰相
李宜青:客家先賢
雷發達:皇家建築設計大師
劉鳳誥: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
中國第一代兵器工業專家余慶鰲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台
周學鍵:清代雍正進士
張春發:清代名將,新餘人氏
黃俊:清代學者
戴雲官:清代教育家
吳湘皋:清初贛南私家圖書館的始建者
吳嘉善:近代外交家、數學家
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
民國名人:
張勛:奉新人,人稱「辮帥」
李烈鈞:抗拒袁世凱的革命志士
鄒韜奮:民國新聞先行者
中國最後一個大儒——陳寅恪
龍榆生:萬載人氏,詞學大師之一
傅烈:赴法留學生,中共早期黨員
曾炯:近代著名數學家
潘震亞:從事法學研究和文化教育工
袁玉冰:著名革命烈士
李平:社會科學工作者,歷史學家
程懋筠:新建縣人,現代音樂家
歐陽竟無:近代著名佛學居士
梁邦楚:20世紀花鳥畫界逸品大家
曾延生:吉安黨組織創建者之一
胡謙:民國以身殉國的名將
胡運洲:民國贛南最早的航海家
肖長華:京劇表演藝術家
公劉:江西現代詩人、作家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台
蔡公時:江西光復先遣
徐秀鈞:國民眾議院議員
吳嘉廉:早期《申報》評論學者
熊雄: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
吳宗慈:歷史學家、著名方誌學家
民國「新聞界三傑」之一:黃遠生
張國燾:早期黨的領導人,之後叛黨
溫晉城:民國要員、國學名家
黃大塤:民國江西高校創辦者之一
陳任中:民國詩詞、書法、樂曲家
㈤ 唐宋八大家裡有位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西)。自稱"家世為儒「①曾祖歷官水部員外郎,祖父為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宋史》稱曾鞏年幼"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成誦「②。"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③。但據他自稱幼時從先生受書,"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到十六七歲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始知愛好,並努力學習④。到二十歲後,"歐陽修見其文奇之「⑤大約就在這時,他曾給歐陽修寫信,並"獻雜文時務策兩編「。信里他一面稱贊歐陽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為人志節:"鞏自成童,聞執事之名,及長,得執事之文章,口誦而心記之,觀其根極理要,撥正邪僻,掎挈當世,張皇大中,其深淳溫厚,與孟子韓吏部之書為相唱和,無半言片詞舛駁於其間,真六經之羽翼,道義之師祖也。……又聞執事之行事,不顧流俗之態,卓然以體道扶教為己務。……信所謂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韓退之沒,觀聖人之道者,固在執事之門矣。"曾鞏當時少不更事,而能有這樣的看法,很不簡單,所言者雖有所未盡,但大體符合實際。又說:"鞏性樸陋,無所能似,家世為儒,故不業他。自幼迨長,努力文字間,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與俗人合也,於公卿之門未嘗有姓名,亦無達者之車回顧其疏賤。抱道而無所與論,心常憤憤悱悱,恨不得發也。今者乃敢因簡墨布腹心於執事,苟得望執事之門而入,則聖人之堂奧室家,鞏自知亦可以少分萬一於其間也。"這段話是表述自己的為人的。與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確不凡近。歐陽修對於這樣的人物自是重視的。因此,曾鞏上書之後,曾經得到歐陽修接見。據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講,歐陽修見到他之後,曾對他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且當曾鞏向歐陽修告別之時,歐陽修還寫了《送曾鞏秀才序》,其文雲:"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此序作於慶歷二年(1042),這時曾鞏雖見棄於有司,卻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
在這期間,曾鞏也結識了王安石,還曾向歐陽修推薦。他在《再與歐陽舍人書》中說:"鞏頃嘗以王安石之文進左右而以書論之,其略曰: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願知於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話,可見曾鞏對王安石曾經非常器重。在這封信里,他不僅推薦王安石,還曾提到王回、王向,一並向歐陽修推薦。
後來,在《與王介甫第一書》里曾鞏又說:"鞏至金陵,自宣化渡江來滁上,見歐陽先生,住且二十日,……歐公悉見足下之文,愛嘆誦寫,不勝其勤。間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書來言:此人文字可驚,世所無有。……歐公甚欲一見足下。能作一來計否?"由此看來,在這期間曾鞏同歐陽修已有相當親密的交往。
曾鞏是在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時考中進士的。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這樣的前輩,結交了王安石這樣的朋友,而且已經同當代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不過,曾鞏所寫的這些書信,不同於尋常的"干謁「,不是請求薦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書》中說:"今也過閣下之門,又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並書雜文一編,以為進拜之資。蒙賜之一覽焉,則其願得矣。"這封信大概就寫於慶歷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離職之後。曾鞏詿聳斃蔥挪⑼斷孜惱攏
㈥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韓愈
詩文作品《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原毀》《師說》《進學解》等。
其他作品雜文有《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詩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
蘇軾
詩文作品《水調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蝶戀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鍾山記》等。
蘇轍
其他作品《欒(luán)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3卷。
曾鞏
詩文作品《寄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歐陽修
詩文作品《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賣油翁》。
王安石
詩文作品《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6)南豐理財擴展閱讀: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㈦ 唐宋八大家是誰
http://ke..com/view/3082.html?wtp=tt
唐朝:韓愈、柳宗元
宋朝: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曾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