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有哪些值得一去的科技峰會
中國K12階段在線學習者的數量正在穩步增長,預計在2018全年將達到1900萬人。然而,這個數量只佔全部K12學習者的11.6%。並且,中國K12在線教育用戶主要存在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與之對應,廣大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將擁有指數級增長空間。
『貳』 如何評價上市公司管理層經營績效
1.問題提出
資本結構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的集中體現,影響並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甚至企業價值。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規范企業行為,提升公司價值。長期以來,理論界對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探討從未間斷。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對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經歷了「從無關到有關的過程」。MM理論(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不會影響公司價值。而此後的MM理論(考慮公司所得稅)、米勒模型、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控制權理論等等一系列資本結構理論,都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會影響公司價值。
我國對於資本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陸正飛、辛宇(1998)通過對滬市機械及運輸設備業的35家上市公司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得出,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有著顯著的差異,獲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規模、資產擔保價值、成長性等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不甚顯著。李義超、蔣振聲(2001)應用1992至1999年的混合數據,採用截面分析與TSCS分析方法,得出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結論。於東智(2003)通過研究股權結構、治理效率與公司績效關系發現,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劉志彪等(2003)是國內最早將產業經濟學與資本結構研究相結合的,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企業的資本結構與其所在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強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資本結構與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肖作平(2005)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存在互動關系,財務杠桿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以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成反向的U型關系的結論。
從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除少數研究認為企業資本結構與績效無關以外,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而針對我國的研究除了少數結論(洪錫熙和沈藝峰,2000;王娟和楊鳳林2002),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是負相關的(陸正飛,1996;劉志彪,2003;於東智,2003;肖作平,2005)。
經典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首先可能是因為制度環境的不同。西方具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經理人市場,這些條件為資本結構理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中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對公司績效指標的選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學者選取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公司績效,凈資產收益率(ROE)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性通用指標和杜邦系統中的核心指標,優點是綜合能力強,但缺點是易被人為操縱,其有效性會受到影響。
最後,未全面考慮公司績效影響因素。影響績效的因素有很多,除受資本結構影響外,還受行業、公司規模等因素影響,漏掉重要影響因素容易導致有偏誤的估計結果,甚至會掩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真實關系。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加入相關的控制變數。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利用我國滬深A股2005—2009年64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採用主成分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期望在研究模型建立、數據選擇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以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驗證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2.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2.1債務結構與企業績效
西方理論普遍認為,企業的高負債並不一定就會導致企業的低績效,關鍵在於債務的治理是否有效[1]。負債影響公司績效,主要是通過影響經營者行為來達成的,作為企業的直接管理者,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績效息息相關。首先,負債是一種具有約束性的債權,一般是固定支付,但必須按時還本付息,否則將面臨訴訟甚至破產的威脅。因此,當一個企業負債比率過高時,經營者要考慮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這樣一來,也抑制經營者利用企業過多的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有利於自己的各種行為。其次,在企業融資總額及經營者持股量不變的前提下,採用負債方式融資,等於降低股權融資比例,相當於提高經營者的持股比例,從而提高經營者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假設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經營績效正相關。
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先隨負債比例增加而增加,當負債比例達到某一點時,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顯著增強,企業價值開始下降。隨著負債比例的增加,企業價值有一個最大值,此時的負債比例為最佳負債比例。本文根據國外研究的結論以及經典理論的結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
假設2: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著一個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即當企業負債達到一定程度之前企業績效隨負債增加而增大,當企業負債超過一定程度時,企業績效隨企業負債的增加而減少。
2.2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
代理成本認為,股權相對集中可以有效的節約代理成本。在股權相對集中的條件下,控股股東有監督的激勵,可以分散股東「搭便車」的問題。
大股東具有限制管理層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監督管理者,從而增強市場運行的有效性,降低經理層的代理成本。另外,由於這屬於公司的內部控制,花費相對較少,治理成本低。但是,Shleifer和Vishny於1997年進一步提出,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我們提出假設3:
假設3:企業經營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負相關。
從第三章的分析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行業存在明顯的「一股獨大」問題,而在我國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往往是國有控股,盡管近幾年,國有股本所佔比例有所下降,但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明顯。因此我們提出假設4:
假設4:企業經營績效與國有持股比例負相關。
3.研究設計
本文以房地產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保證數據對於研究的有效性,本文設定了以下標准對樣本進行篩選:(1)為了部分消除因上市公司上市額度制度,而導致虧損企業資源價值偏高,以及虧損企業資本重組等非經營性影響因素,故剔除ST和PT板塊企業。(2)另外,由於一些公司某些年度的財務數據無法取得或者存在異常,故也予以剔除。
3.1變數的設計
3.1.1經營績效指標的確定
從緒論的分析中我們看到,績效指標一般有兩類方法進行衡量,一類是單一指標的績效衡量,如ROA、ROE、EVA、TobinQ等;另一類是多重指標的績效衡量,當前關於多重指標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平衡記分卡以及層次分析法等。但單一指標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充分反映企業的治理效率,且主觀性較強,易遭到人為操縱,從而大大降低實證分析的准確性。因此本文選擇了多重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方法,運用因子分析法來評價績效。本文的因子分析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以及運營能力4個方面選擇了11項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績效。
3.1.2資本結構指標及控制變數的確定
本文所研究的資本結構皆以其廣義上的定義為基礎,因此包括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2]、長期負債率以及流動負債率作為債權結構的衡量指標;選擇第一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前十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及國有股比例衡量股權結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作為控制變數,具體變數的選擇及其衡量方法見下表:
表2 房地產上市公司指標體系
變數名稱
符號
變數定義
被解釋變數
因子分析績效
P
通過因子分析法衡量
解釋
變數
債權
結構
資產負債率
RDA
自變數,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長期負債率
Ldar
自變數,長期負債率=長期負債/總資產
流動負債率
Sdar
自變數,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資產
股
權
結
構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
Hsp10
自變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和
最大股東持股比
S1
自變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國有股比例
Sp
自變數,國有股比例=國家股數/總股數
控制變數
公司規模
Size
控制變數,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3.2研究設計
為了研究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如何影響經營績效,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資本結構的研究,建立了如下回歸方程:
P=β0+β1 RDA+β2 RDA²+β3 ldar +β4 sdar +β5 s1+β6 hsp10 +β7 sp+β8 size+ε
此模型是一個二次曲線回歸模型,可以檢驗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使得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最佳,因此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變數之間的最優組合區間。其中P為企業綜合經營績效指標,RDA表示資產負債率,ldar表示長期負債率,sdar表示流動負債率,s1表示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hsp10表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sp表示國有股比例,size表示公司規模大小,β0表示截距項。
4.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4.1通過因子分析法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
通過因子分析法我們得到了六個解釋變數的因子,分別用Y1、Y2、Y3、Y4、Y5、Y6來表示,綜合計量指標P為各主成分的加權平均值權數為各因子方差貢獻率,表達式為:
P=(26.479%Y1+20.421%Y2+10.224%Y3+9.202%Y4+8.825%Y5+8.471%Y6)/83.622%
4.2經營績效與資本結構模型的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表3 模型回歸參數
模型
B
標准誤差
t
Sig
(常量)
-.181
.083
-2.185
.032
S1
-.078
.047
-1.675
.101
SDAR
.039
.028
1.371
.175
SIZE
.003
.003
1.055
.295
HSP10
.062
.046
1.337
.186
RDA
.494
.169
2.922
.005
RDA*RDA
-.362
.155
-2.731
.007
LDAR
-.086
.046
-1.859
.068
SP
-.037
.023
-1.687
.111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得到資產負債率企業與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存在顯著倒U型二次拋物線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國有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
5.研究結論
(一)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產負債結構
從上文的回歸結果中,我們得到企業綜合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顯著的開口向下的二次曲線關系,這表明了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確實存在著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一般來說,債務成本低於權益成本,因此通過舉債可以降低資本成本,提高企業價值,但是若負債過度,還款壓力增大,企業的困境成本及破產成本增加,將會影響企業效率,降低企業價值。
(二)一股獨大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存在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Shleifer and Vishny認為大股東的存在可以解決公司內部人的控制問題,但大股東發揮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一個良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環境,以免大股東通過手中的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我國的法律環境不容樂觀,相關的法律不完整而且執行不得力,因此,「一股獨大」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實證角度看,我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三)國有控股不利於企業績效的提高
在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雖然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其一股獨大的局面並未改變,這些股份的所有權是國家,但國家無法直接行使所有權,一般通過委託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為行使經營權。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缺乏對經營者的約束機制,因此代理人卻沒有被很好的監督,企業的經營業績與經營者自身的經濟利益並未掛鉤,經營者也就並不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從實證角度看,國有控股對企業總體績效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叄』 國內游戲廠商vr投資都投了啥
國內游戲廠商VR投資都投了啥?
網游圈的那些事 03月15日 15:23
VR游戲 騰訊 掌趣科技 分類 :互聯網
閱讀:0
隨著VR概念日益火爆,現在的科技公司,如果你說你沒有投資VR,或是關注VR,好像你就已經OUT了!
VR市場逐漸在產品、資本運作等層面被各大企業搶灘。早在2014年,Facebook就宣布斥資20億美元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VR。如今,Facebook聯合三星組建VR團隊繼續布局VR領域。同時HTC VIVE、Oculus Rift消費版VR產品已經推向市場,根據國外研究機構IHS最新發布的《虛擬現實和娛樂報告》,IHS預計2016年Oculus和HTC Vive總銷量為100萬,其中Oculus為56萬台,HTC Vive為44萬台,而PlayStaion VR預計將賣出150萬台。對於這個藍海市場,國內游戲廠商也開始伺機而動爭佔VR市場。
作為傳統游戲廠商,在VR領域的前瞻性也相對較為敏感,包括盛大、完美在內的多家游戲廠商已經布局VR,主要是以VR內容為主。
盛大游戲
2015年11月,盛大集團以210萬美元投資冰島開發商Sólfar Studios,此開發商計劃今年推出首款VR游戲《Everest VR》。
2015年12月,盛大集團125萬美元投資美國加州一家由VR鐵桿愛好者創辦的公司UploadVR。此外一家為開發者提供智能眼鏡的公司Atheer Labs獲得盛大等公司1600萬美元B輪投資。
盛大在今年投資TheVoid公司 VR主題公園,根據邱文友透露,到目前為止盛大總共投資和擬投資了十二個VR/AR相關的項目,當中既有全球最大的AR專用鏡片供應商,又有VR內容開發商、平台開發商、設備製造商甚至VR專業媒體等等,基本完成了對VR整個產業鏈的布局。
完美世界
對於完美世界來說,目前在VR領域仍處於觀望態度,完美對外表示,將不會布局VR智能硬體,或將會和VR廠商進行合作,投入游戲製作。蕭泓表示,未來不排除將利用現有素材改編VR(即老游戲可能VR化)。
37游戲
今年三月份,三七互娛發布公告宣布將與加拿大VR(虛擬現實)游戲內容提供商Archiact Interactive簽署《投資協議》,Archiact Interactive主要致力於VR產品研發。
三七互娛創始人、總裁李逸飛表示三七互娛的投資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在高科技行業,北美團隊比中國團隊更有創造力,比如VR甚至更遠的AR行業都是這樣,這是目前必須承認的事實,VR最大的難題是解決眩暈問題,自己在試用了這家公司的產品後發現基本沒有眩暈感,解決了這個痛點後,產品就一定會有爆發點。
觸控科技
在觸控科技發布的2016年VR戰略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觸控科技旗下Cocos已與ARM、高通、Intel、Oculus四大廠商建立合作,計劃推出VR《捕魚達人》、《我是車神》游戲。
其實早在去年,暴風科技發布的虛擬現實硬體產品「魔鏡3」,新版魔鏡在硬體上進行了優化,並同時宣布了與觸控科技、星美文化等公司在內容方面的合作。
而在接下來的VR領域,觸控科技或許將旗下Cocos開發引擎與內容製作相結合,在VR形式上面進行新的嘗試。
除了內容方面,許多國內游戲廠商並重VR硬體以及VR平台的投資,主要是海外投資。
騰訊
對於VR領域來說,騰訊的加入引起業內人士關注和期待,直到在去年12月份,騰訊才對外正式公布自己的VR規劃:主要布局VR硬體。
根據大會上公布的信息,騰訊VR在硬體方案上將分三步走,基於微主機、PC的VR眼鏡DK將在2016年3月推出;配備可移動可充電微主機的VR眼鏡CV將於2016年3季度推出;而騰訊針對手機的移動VR、以及一體機方案將在2017年3季度推出。
游族網路
去年11月份,以色列一家初創型AR/VR平台公司WakingAPP宣布在C輪融資中從游族網路籌得430萬美元的資金,游族網路將藉此把AR/VR內容創建技術引進中國市場。
林奇表示,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與其結合下游戲將打造出全新的娛樂體驗,這也是游族網路未來探索的方向。游族網路已經在硬體方面嘗試以合作的方式提前布局,考慮涉足的領域就包括電視游戲和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技術。
掌趣科技
今天,掌趣科技以1000萬人民幣投資樂客VR,樂客VR主要為虛擬現實線下體驗館提供硬體支持、技術支持、內容支持等一體化解決方案,同時通過雲端提供線下VR內容分發。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掌趣近日收購韓國網禪公司後,下一步或許便是將旗下《奇跡MU》進行VR游戲開發。
在此之前,掌趣科技投資參股Unity3D引擎開發商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至少有90% 針對VR 開發的內容是基於Unity 的平台開發的。據了解由掌趣科技(300315)團隊研發的《不良人》手游將會植入索尼SP4,將成為索尼SP4虛擬現實VR游戲作品。
昆侖游戲
同樣在VR風口的2016年,昆侖萬維加緊了在VR的布局,在3月4日發布公告表示,全資子公司寧波昆侖點金以4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投資VR公司蟻視科技占其1.0714%的股權。
昆侖萬維表示,在VR(虛擬現實)領域的投資體現了公司對VR領域的戰略布局,有助於公司打造完整的未來型互聯網生態鏈,,有利於拓展公司業務,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為公司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符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全體股東的利益。
『肆』 百度風投首筆投資:AR與人工智慧協同潛力巨大
2月14日,網路風險投資公司正式宣布,其參與了美國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公司8I的,B輪2700萬美元融資,而這也是網路風險投資公司的首輪投資,而這也是繼陸奇加盟後網路首次投資動作,因此對於網路來說也有著較高的戰略意義。
作為首次投資,網路為何獨獨選擇了AR?
一,AR風口來臨,搶占技術升級的時間點
去年可謂是AR元年,「pokemon go」這款知名的AR游戲,火爆全球,最高時段平均每天有3000萬的用戶在線。同時另一方面,在國內支付寶在12月底也上線了AR紅包,也曾火爆一時,而QQ也隨後跟進創造了上億用戶參與的奇跡。
因此,可以說去年是AR爆發的元年,「pokemon go」完成了第一輪對於用戶的教育,用戶對於AR有了初步的感知與使用習慣。但是另一方面當前無論「pokemon go」還是AR紅包,本質上依然不是真正的AR技術,其目前來說只是圖像識別+LBS技術的重合,從技術維度上來說並沒有太多難度。
因此,當前的AR游戲雖然火了一把,但是在技術上依然處於初級階段,還有更大的機會存在,在今年年初1月網路方面就專門成立了增強現實實驗室(AR Lab),意在開發更多的潛力,而此次投資同樣是技術驅動的8I公司,則意在搶佔AR技術升級的窗口時間。
二,AR與人工智慧協同的想像力巨大
網路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表示,8I的技術和產品將會與網路各個產品進行廣泛的應用。
阿里與騰訊,盡管另外兩方也分別投資了magicleap與Meta這兩家AR公司,但是目前為止依然只是投資而已,目前尚未與自身業務有結合之處,而這也和各自基因不同有關。
但是網路則有著人工智慧的技術優勢,該技術優勢聯合AR技術,則有著巨大的潛力。在此前的《最強大腦》中,網路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與最強大腦的選手們對戰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項目,最終戰勝了人類選手,展示出了其目前技術水平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強的階段。
8I公司專注於AR領域的3D人物呈現,致力於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精度的呈現3D人物,已成功開發一系列圖像捕捉、拼接和壓縮核心演算法,並且在應用方面已經進入到了真正的實踐階段,此前已經與歐萊雅、時代等公司有了較多的合作。
因此8I公司是一家以技術驅動實際應用的AR公司,而網路同樣也是以技術驅動實際落地的公司,雙方在出發點以及最終的訴求上不謀而合,因此雙方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就進行落地的實踐。
此前說過,AR紅包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依然能夠火爆一時,而輔以更強的AR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則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三,萬物聯網,「AR+」正在崛起
移動互聯網讓每一個人得以擺脫PC電腦的束縛,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聯網,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同時也更為深刻的改變了營銷傳播的方式,營銷開始大量的從線下報紙、雜志轉移到線上平台,並且開始擁有了效果監控轉化等等傳統時代所無法做到的功能。
而未來更多的物理世界同樣會聯網,這也給AR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目前互聯網營銷的方式依然單一,始終是圖文推送的形式,用戶互動依然匱乏,物理世界聯網的驅使下,AR則可以開啟極為多元的互動方式。
AR+互動,第一層是利用AR技術對人臉進行簡單的美化變形,諸如FaceU、Snow這樣的產品,在原視頻的基礎上對人臉進行大頭貼式的改造。第二層是通過AR技術,對物體進行指定的動畫觸發,例如此前網路與肯德基合作的AR點餐營銷策劃,用戶通過拍攝肯德基的食品觸發對應的動畫,而去年網路也已經和賓士、伊利、蒙牛、歐萊雅等企業進行了AR合作。
AR+地理空間,「pokemon go」、AR紅包均是AR與地理位置結合的成功案例,通過結合地理位置的商家,讓AR與營銷進行有機結合,目前看來擁有3.48億月活的網路地圖有著巨大的機會,通過與AR的結合,來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
AR+展示,這點可以應用在旅遊方面,例如當用戶拍攝某個景點時,就會出現對應的該景點AR全景,並且全方位的展示其過去以及現在的各種信息。此前網路就通過AR技術復興了朝陽門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北京朝陽門的過去歷史,這一應用在未來的旅遊行業有著階段的前景。
此外,還有各種「AR+」出現,如同「互聯網+」一樣,增強現實AR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不像虛擬現實VR那樣完全脫離現實,其有能力介入到各個產業之中,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
結語:
「AR+」正在崛起,目前的AR技術依然只是初級階段,而網路從成立AR實驗室,以及諸多AR項目的推進,再到本次對於8I公司的投資,則是對前沿技術窗口期的搶占,而同時網路自身在人工智慧領域擁有諸多建樹,最後將人工智慧輔以AR,很有可能誕生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作者「首席發言者」
『伍』 對話蟻視覃政價值19億的 光場顯示 到底是什麼
12月20日夜裡10點,神秘的Magic Leap終於發布了第一代開發者版本AR頭顯Magic Leap One。一時間在行業內引起不小震盪,眾多科技媒體和行業技術大牛們紛紛通過其官網透漏的信息和圖片對其技術原理進行了的研究和猜測。
光場顯示技術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領域,如果不是Magic Leap過去幾年不斷傳出高額的融資消息,可能沒有那麼多人會關注這項冷門的技術以及其背後的價值。根據Magic Leap官方在數字光場上的描述:Magic Leap One的光場光子產生不同深度的數字光,並與自然光無縫融合,從而將逼真的虛擬物體疊加至真實世界中。這種先進的技術使得我們的大腦能夠像處理真實世界對象一樣自然的處理數字對象,同時另其適合長時間使用。
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其背後的技術原理,小編采訪了蟻視科技的CEO覃政。蟻視曾在2014年發布會上公布過一個2012年申請的光場顯示技術專利——全息光場顯示技術(Spatial Focal Field Type Glasses Display),而後者也向小編闡釋了Magic Leap展示出來的光場顯示技術以及這項技術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應用前景。
丨光場顯示:價值19億美金的神秘黑科技
成立六年以來,Magic Leap完成了超過19億美元的融資。而讓矽谷的投資大佬和全球科技巨頭們瘋狂追逐的,就是號稱下一代顯示平台的光場顯示現實技術。
覃政介紹,傳統顯示技術是膠片技術的反向還原,計算機將三維環境降維記錄下來,這種顯示技術也只能在二維平面(放映機、投影儀、顯示器)上展示圖像;後來發明了立體攝影術和3D顯示技術,然而顯示器本身在光學上仍然是平面的,雖然可以感覺到立體(3D)的效果,但並不真正具備與現實環境一樣立體效果和深度。
而Magic Leap採用的數字光場顯示技術,與蟻視2014年展示的全息光場顯示技術原理相同。想要使得顯示界面本身具有深度和立體感,就需要完全真實地採集自然光線,然後再用數字光場顯示技術進行還原。光場相機採集自然光線,記錄包含光場全部信息的信號,光場顯示器還原這種包含光場全部信息的圖像,這種圖像要麼來自於光場相機的採集,要麼就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進行光線模擬而產生的數字光場信號。通過特殊的光學顯示結構(微投影陣列、微透鏡陣列、微鏡面陣列等具體的方案),將每一束光線按照預定的方向投射出來,去模擬真實的自然光。從而達到具有真實景深效果的虛擬圖像。
蟻視2014年發布會展示的光場技術顯示的立體和景深效果
自然光線是完全連續的,而在光場顯示中,光線是有粗細的,就像在平面顯示中,顯示的最小單位是像素(也叫像元)。而在光場顯示中,蟻視曾在2012年的專利中,把最小的顯示單位定義成元光束。
圖1
圖2
在Magic leap的技術方案中,元光束產生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微型光纖投射器在不同的時間向不同方向投射元光束(圖1)。無數的元光束從外界射入人眼,然後在人眼的視網膜附近形成無數個交匯點,這就是光場的「場」的直觀體現(圖2中每一根細線,代表的是一條元光束)。就像自然光線在人眼中,也會形成無數個交匯點,人眼對不同焦點選擇性成像,使人能感知到像的深度,從而獲得完整的空間信息。這種景深使得顯示成像更加真實且可減少眩暈感,適合長時間佩戴。
簡而言之,光場顯示瞄準的是完全真實地模擬自然環境的光線。這項技術的發展符合VR/AR的終極目標——即保證佩戴者持久自然地觀看,讓數字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丨光場技術雖然實現,產品化卻比登天還難
從蟻視給出的專利文件來看,他們在2012年就申請了光場顯示技術的專利,甚至比Magic Leap還要早上兩年,但卻一直沒有推出一款使用光場技術的產品。對此,覃政表示,雖然很早就掌握了相關的技術,但想把如此復雜的光場技術轉化成產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這一切是蟻視這樣的創業公司難以承受的。
早在2012年,覃政在上學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光場技術的研究,在2012年4月申請專利成功到2014年公司成立,覃政已經做了4個版本的光場顯示技術的樣機。
但是當2013年他拿著這個技術和樣機爭取創業的融資時,問題出現了,市場對這個產品幾乎沒有認知,光場顯示技術在AR還沒有普及的當時,大家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項目也自然難以得到資本的青睞。
當2014年蟻視以VR技術進行融資成功後,覃政仍夢想著如何將光場技術落地,讓整個行業眼前一亮。但在這時,現實的骨感開始凸顯:覃政估算,這個技術想要落地至少需要5億以上的研發資金,僅晶元技術就需要集成光場處理晶元、位置追蹤晶元、顯示驅動晶元等十餘種。不僅如此,由於行業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就需自建一條連通產品上下游的生產線,其難度對於小體量的蟻視來說不亞於登天。
覃政表示,雖然不斷有人在質疑Magic leap的融資金額巨大又遲遲沒有產品問世,但是我們深知,相對於產品落地所需要消耗的必要成本和時間來說,Magic Leap醞釀六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是比較合理的。我們非常開心看到有明星創業公司把此技術落地,來豐富上下游的產業鏈,也給我們看到未來將這個技術落地的希望。
此外,覃政也不太同意Magic Leap一出,現有的AR市場格局就將徹底顛覆的說法。在他看來,雖然光場技術能解決顯示效果的景深問題,但目前AR發展的階段,還有三個更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視角是否足夠大?體積是否足夠小?價格是否靠譜?
即使對於「高大上」的光場技術來說,也逃不開這三個問題。從目前展示出的產品效果圖來看,Magic leap One的產品在視角上並不是很大(按照體驗者描述,應該是雙手半張開的大小);而外媒爆料這款產品的價格在2000美元左右,雖然比微軟的Hololens便宜不少,但依然不是能夠在消費市場普及的價位。光場技術再好,如果不能解決這三個核心問題,那麼產品的綜合體驗就不會太好。
覃政表示,在AR目前的發展階段,相比應用成本昂貴的光場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夠盡快在FOV(視場角)、體積、價格這三個方面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幾天前蟻視宣布要在CES上展示一款新品AR眼鏡蟻視Mix。覃政表示這款產品已經在這些行業痛點上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在小體積的基礎上實現了90度以上的大視角,內嵌自研光機並可應用展示。
此前,分析機構Digi-Capital預測,到2020年AR市場(零售、AR硬體、電子商務、電影/電視劇、游戲等)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從谷歌、蘋果等巨頭公司布局AR到Magic Leap的新品問世,未來的數年AR將掀起一股新的風潮。
而Magic Leap的光場技術,將對AR乃至整個計算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光場能否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2018年我們拭目以待。
『陸』 二十世代開年獻禮,CES 2020科技盛宴前瞻
不知不覺間,21世紀的「二十世代」已經悄然到來。
好像沒有人能夠抵禦時間的洪流,我們都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間,被它推著向前走。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們目睹了傳統車企的割肉轉型、見證了新造車企的起起伏伏,也終究走過了這一年的車市寒冬。這一年沒有人過得容易,但盡管艱難,我們仍然熱血。
站在一個新十年的起點,無論過去我們經歷了什麼,都遮掩不住對未來十年的期許。5G技術全面普及、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投入商用市場、飛行汽車逐步量產入市、馬斯克的SpaceX把人們發往火星,等等這些都將在「二十世代」走進現實,一步一步徹底顛覆人們的生活方式。
【U-COMFORT】個性化多模態交互系統以視線追蹤技術為核心,通過預判駕駛員意圖,實現借道、超車等多種輔助駕駛交互功能。此外,其還具備個性化智能駕艙環境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實時感知心率、呼吸等多項指標。依靠自主學習、提供個性化輔助操作,如調節座椅高度、播放舒緩音樂、和調節空調溫度等等。
車雲小結
不難看出,今年CES展的主旋律仍然是智能座艙和未來出行生態。但能夠明顯感覺到,這次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供應商們都不再是紙上談兵,他們紛紛拿出了自己對於智能座艙和未來出行生態更具象的見解。我們能夠發現,智能座艙正逐漸從整體氛圍的營造細化到一個車內後視鏡、一塊屏幕的智能化上。而在未來出行生態方面,我們更是能看到針對出行各個環節百花齊放的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因為一些車企的嚴格保密,本文還有一些暫時沒法提到的重量級玩家。比如福特、賓士、奧迪等傳統車企,賓士方面目前我們只了解到其會推出一款「娛樂圈最具創新性」的全新概念車,奧迪方面則是一點也沒有透露,不過其在去年CES上推出的VR虛擬現實技術仍讓人記憶猶新。
另外由於篇幅有限,自動駕駛領域的Mobileye、法雷奧、地平線和速騰聚創,位於Tier1的安波福和采埃孚,軟體供應商騰訊智慧出行和Elektrobit,以及半導體IP與loT軟體公司Arm都將帶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
而且,就連一些「圈外人」也將在CES2020展上為汽車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例如LG將展示與高通共同打造的Conniro車載信息娛樂平台,柔宇科技帶來了一款以駕駛員為中心、可動態彎曲的柔性電子弧形汽車中控台,科技企業Futurus推出汽車前擋玻璃AR顯示技術等。
可以說,作為二十世代的開年獻禮,CES2020匯聚了汽車圈乃至科技圈的種種創新,精彩紛呈。屆時,車雲菌也會在前方為大家帶來實時報道,請持續關注我們的最新消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柒』 阿里巴巴對VR怎麼布局
阿里集團一年多以來發生的關於VR/AR的「大事件」。
1、Magic Leap宣布獲得7.94億美元融資,阿里累計投入近10億美金
2016年2月2日,美國增強現實(AR)創業公司Magic Leap宣布,在新一輪融資中獲得7.935億美元的投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同年5月,阿里繼續追加投資2億美元,投資金額累積起來已接近10億美元。至此,Magic Leap共計融資16億美元。
此外,谷歌和高通也參與了Magic Leap的本輪融資,而新投資者還包括華納兄弟、富達管理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Research Co)、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
Magic Leap是一個類似微軟HoloLens的增強現實平台,主要研發方向就是將三維圖像投射到人的視野中,但是它的研發的技術目前依然處於絕密狀態。公司目前正在研發的增強現實產品可以簡單理解成谷歌眼鏡與Oculus Rift的一種結合體。但Magic Leap還沒有推出過正式的產品。
2、阿里宣布成立VR實驗室:「造物神」計劃、淘寶BUY+等項目相繼上線
2016年3月17日,阿里宣布成立VR(虛擬現實)實驗室,並首次對外透露集團VR戰略。據介紹,阿里將發揮平台優勢,同步推動VR內容培育和硬體孵化。
據悉,阿里VR實驗室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造物神」計劃,目標是聯合商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3D商品庫,加速實現虛擬世界的購物體驗。
阿里工程師目前已完成數百件高度精細的商品模型,下一步將為商家開發標准化工具,實現快速批量化3D建模,敢於嘗新的商家很快就能為用戶提供VR購物選擇。
同年11月1日,淘寶BUY+上線,利用VR技術,還原購物場景,讓用戶有機會在家游美國Target、梅西百貨、Costoco、澳洲牧場、Chemist Warehouse、日本松本清和東京宅等7個商場。
3、Infinity AR獲阿里巴巴 1500 萬美元投資,下一步進軍中國市場
2016年11月,阿里投資1500萬美元給Infinity,成為 Infinity AR 的最大股東,擁有公司超過 22% 的股份。
短短兩個月後,在2017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電子消費展(CES)上,Infinity帶著已經開發好的模型向市場展示:目前該項技術已經相對成熟,Infinity下一步將與中國廠商合作,實現增強現實眼鏡的大規模量產。
4、阿里支付寶和騰訊QQ「AR紅包」大戰
1月18日,支付寶開啟AR「集五福、分2億」紅包大獎的活動。第一天,就有900萬人集齊。
1月22日,騰訊QQ新春AR+LBS天降紅包活動也正式開啟,在十幾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企鵝藏了2.5億的紅包和30億的優惠券。上線後10個小時,就有超過1億人得獎。
5、AR公司Lumus獲阿里巴巴600萬美金投資
2017年1月20日消息,以色列增強現實(AR)眼鏡公司Lumus獲阿里巴巴600萬美元投資。Lumus從軍工硬體起家,現今專注B2B AR市場,生產AR眼鏡和頭盔的關鍵部分——光學引擎。2016年12月,Lumus曾獲HTC等3000萬美元C輪投資。
6、「十里洋場」南京路成馬雲新零售試驗場
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與全國最大零售企業百聯集團達成集團層面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六個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在上海,百聯更是坐擁大半條南京路。未來的場景中,人們躺在家裡,戴上VR頭盔,足不出戶,逛遍南京路。
7、VR/AR成馬雲新零售重要拼圖
2017年3月9日,在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電商與零售創新國際峰會」上,阿里研究院正式發布了《新零售研究報告》(以下稱「報告」),對外界關心的新零售概念和方法論,首次進行了系統化的解讀。
報告認為VR技術將會成為類似PC的網路入口。未來人們可以通過VR訪問網路商城,購物下單。VR的新零售應用領域主要在BUY+購物、汽車試駕、旅遊體驗等方面。AR技術除了常規視覺或常規取景器外,疊加虛擬圖像信息圖層,可廣泛應用於零售升級。
8、AR汽車導航WayRay獲得1800萬美元融資,阿里領投
2017年3月14日,瑞士AR汽車導航公司WayRay宣布獲得1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領投方為阿里巴巴,其他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500 Startups、英特爾資本、Accel Partners、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以及Y Combinator。目前,WayRay累計融資已達3000萬美元。
據官網介紹,WayRay於2102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研發中心位於俄羅斯,並在美國設有銷售和市場部門,未來將會在上海開設辦事處。目前,WayRay官網上列出的主要有全息AR汽車導航儀Navion和行車習慣記錄儀Element兩款產品。中國增強現實產業聯盟(AR聯盟或ARA)認為通過阿里的一系列行動可以看出阿里更注重AR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