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 什麼意思
意思是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所以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有這些內在素質才能成大事。
2.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慈不掌兵和義不理財的出處是《增廣賢文》
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出處無可查詢。
這是一句俗語,所以僅慈不掌兵和義不理財有出處,而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的出處是沒有的。
3. 『慈不帶兵,善不理財。』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出自:《增廣賢文》。原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翻譯:太仁義就不要去做生意,太義氣就不要去管理金錢。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慈不掌兵:曹松有句詩:「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人過於仁慈,就不適合帶兵打仗。我們中國講求的是中庸為道,戰爭時期需要殺伐決斷,和平時期就要以仁治國。
義不理財:猶太人的生意經中有一條規則:不借給朋友錢。如果把錢借給了朋友,一旦到了還債的時候,朋友還不出,就會害怕見到你,從而躲著你,這樣兩個好朋友之間就有了嫌隙,漸漸的就會疏遠。
如果是朋友,家裡有困難,他們就會適當接濟對方(不能讓朋友產生依賴),自然接濟的這些錢是不用還的,這樣以後兩個人的感情就會更加深刻。
(3)理財治國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1、談人及人際關系,
2、談命運,
3、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4. 管仲為什麼能夠成為一個理財高手
管仲的經濟政策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 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 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於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管仲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准平。……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漢書·食貨志》下)。這種「准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 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管子提出的世界領先的經濟理論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證」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與馬克思級差地租相同。
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管仲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斗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5. 談談個人理財的重要性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讓自己的財富增長才不會讓自己的財富流失,因為都知道現在物價都在上漲。理財是讓自己的財富不會在無形中流失,這樣才不會在生活中為了錢財而煩惱,那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 精力去修身。(人生: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6. 如何認識和理解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認為,三中全會《決定》站在歷史的高度,高屋見瓴地肯定財稅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財政是七分財、三分政。財,是指財產、財產權利,既有私人財產權又有公共財產權的因素。政,是指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要平等和有效保護私人財產權和公共財產權。財政的深層次問題則反映著國家與納稅人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還有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重點是國家與納稅人的關系。這些問題涉及著我國的治理架構、運行機制和法治化。可以看到,我國所有改革內容都涉及財稅和法治問題。新一代領導人正是洞察了古今中外歷史的經驗教訓,才把財稅和法治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此次全會《決定》第五部分是專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但財稅體制改革問題,不僅僅限於《決定》的第五部分,應該說《決定》從頭到尾都貫穿著財稅體制改革和法治的精神。在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是一部重要的財政制度。這說明財稅體制改革和法治是我國新時期改革的主線和重點。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施正文認為,《決定》實現了財政、稅收兩個制度的創新和突破。長期以來,財政被列在經濟、收入范疇。而實際上,財政是國家最根本的制度。正如劉劍文教授所言,理財就是治國,理財是治國的主要形式。《決定》把財稅從簡單的經濟領域提升到「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高度,不是對財稅的褒獎,而是回歸了財稅的本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徐孟洲、西南大學教授張新民等人也認為,《決定》的很多方面都涉及財政,不僅是在第五部分專門對財稅體制改革問題作出了部署。以前僅僅是從經濟的方面研究財政問題,沒有上升到「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高度。對此,財稅法學人在感到欣慰之餘,更感到任重道遠。他們表示,未來要努力推動財稅改革成果的法制化。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耿琴認為,《決定》是我們國家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以後,在經濟、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出台的一個最頂層的設計,展現了黨治理國家、改革國家的決心。在這個舉世矚目的方案中,提出了很多涉及財稅領域的重要問題。可以說,財稅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領域之一,也是民心所向。
如何理解穩定稅負?
《決定》提出穩定稅負。對此,中央財經大學稅收教育研究所所長賈紹華認為,穩定稅負就是在現實的稅負基礎上不再增加也不再減少稅負。但問題是稅收負擔究竟多少合適?當前各方面比較接受的稅負是33%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綠皮書》計算出,中國的宏觀稅負為32.2%。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肖捷在《求是》雜志上撰文《走出宏觀稅負的誤區》,以2009年數據為准,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口徑測算得出,加上政府性收費和基金等非稅收入,宏觀稅負約為30%)。更關鍵的問題是,這樣的稅負是否用到了民生,是否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他認為,應該通過法制來界定這些問題,如通過制定稅收基本法,確定納稅人的權利、義務,以及政府的稅收用到什麼地方。這樣,《決定》提出的完善立法、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就緊密結合起來了,由此才能解決穩定稅負的問題。同時,應重視對實體法的完善。比如通過清費立稅,實現環境保護費、社會保障費等費改稅,用7—8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稅收佔到整個財政收入的90%以上。這樣,穩定稅負的目標才有可能得到實體法方面的保證。
7. 國家對治理理財公司金融界有什麼政策嗎
國家針對P2P市場已經作出了政策。是要求他們進行備案核查的。不要小看這個備案是很嚴格的。沒有背景或者規模不行,系統不正規等問題都將導致無法的。這樣必將影響以後的發展。
8.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理財之間有什麼關系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三者有什麼關系(區別與聯系)?結合高中知識區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