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寫名勝古緝
繼往聖
開來學 乾隆題鄒縣孟廟,在山東鄒縣南關,祀孟子
愚公谷
妒婦津 愚公谷位於山東
德侔天地
道貫古今 曲阜:孔廟
帝出乎震
人生於寅 泰山岱廟聯
素王千古
名教萬邦 曲阜:孔府
通天地處
入乾坤門 (泰山南天門)
有根有本
無盡無休 山東青州真教寺
卓冠賢科
優入聖域 曲阜:顏廟。亦稱復聖廟,祀孔子弟子顏回
到此息塵慮
對之清客心 濟南:黃易題五峰山志仙亭,在濟南長清五峰山麓,亭旁有清冷泉
翻飛千尋玉
倒瀉萬斛珠 ——山東省濟南千佛寺漱玉泉亭(漱玉泉亭在濟南千佛山千佛寺旁
峰抱三方列
潮迎一面來 嶗山:太清宮
鬼狐有性格
笑罵成文章 老舍題淄川蒲松齡故居,在山東淄川蒲家莊。蒲松齡是清代文學家
海右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 濟南:歷下亭,在大明湖中的島上,唐代詩人杜甫與李邕在此飲宴
荷風送香氣
山月含清輝 ——郭恩賡題山東濰坊復園依綠亭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劉墉題山東濰坊十笏園四照亭
菊松陶令宅
書畫米家船 鄭燮題山東濰坊十笏園
歷下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 何紹基集杜詩題濟南大明湖歷下亭
龍卧松雲墜
鶴鳴桐月高 諸城放鶴亭
露滴仙人掌
雲流玉女盆 濟南:黃易題五峰山志仙亭。仙人掌:指承露盤
片石留仙跡
全家讀鶴經 諸城放鶴亭,故址在諸城市枳溝鎮普慶村放鶴園內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浙江普陀山慧濟寺——近·曼殊 / 山東日照紅雲寺僧舍
秋水碧無際
夕陽紅半城 ——崇恩題山東省濟南大明湖歷下亭
曲徑通幽處
連山到海隅 ——山東泰山雲步橋酌泉亭(集句)
山靜凝神氣
泉高識道源 傅希孟題臨朐仙客亭,在沂山百丈崖
聖何可及也
文不在茲乎 曲阜:孔廟
石壓筍斜出
岩垂花倒開 僧文然書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永慶寺壁聯。《筠廊偶筆》
天留宋朝壘
人說岳家軍 泰山:伊秉綬題岳墩聯。岳墩傳為岳飛軍壘遺址
望雲慚高鳥
臨水愧游魚 ——劉重慶題山東濰坊十笏園四照亭
心寬忘地窄
亭小得山多 ——黃慎題山東濰縣聚卉園明秀亭
懸榻低雲樹
開窗近斗星 榮城八寶雲光洞,在山東榮城九頂鐵槎山腰。榻:一種繩床
一日無心出
群山不敢高 ——蕭髯公題山東泰山絕頂亭
飲諸佛法海
放大智慧光 《華嚴集聯》弘一法師(李叔同)輯 / 濟南:千佛山對華亭
有本者如是
知機其神乎 ——吳菊隱題濟南趵突泉望鶴亭
有鶴松皆直
無花地亦香 ——山東濟南大明湖歷下亭
戰國風趨下
斯文日再中 黃野鴻題鄒縣孟廟。風趨下:儒家認為當時世風趨下
總領般陽路
珍藏志異書 淄川蒲氏祠。般陽路:元置,治所在淄川
案頭貝葉原無字
座上曇花別有春 山東五蓮山光明寺
北宋一燈傳作者
南豐兩字屬先生 濟南:南豐祠,在大明湖東北岸,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碧澗生潮朝自暮
青山如畫古猶今 福州:朱熹題西禪寺,在福州怡山,為福州五大禪林之首
常將池水映天地
不以消長隨春秋 濟南:楊士元題平陰洪範池,位於濟南平陰
傳家世守三遷訓
七篇仁義報國常 孟廣鈞題鄒縣孟府。三遷:孟軻早喪父,孟母三遷於學宮旁
大學十章半理財
孔子七篇先言利 孔子故里曲阜,孔子傳人開的酒店的收銀台前懸此聯
但願天下人不病
何妨櫃內葯生塵 山東棗陽葯王廟
地佔百灣多是水
樓無一面不當山 孫淵如(星衍)濟南大明湖匯泉寺薜荔館聯。集唐句
殿闕不須金鎖閉
洞門常有白雲封 山東青州雲門洞
斷崖瀑落晴天雨
一線路入青冥端 泰山:酌泉亭聯
芳溢倉宇無相意
花歸蓮房有苦心 濟南:萬竹園,在趵突泉西,內有李苦禪紀念館
風定天門懸日月
雨收石虎掛虹霓 泰山:中天門聯。中天門位於泰山東西兩路匯合處,是泰山索道起點
逢人都說斯泉好
愧我無如此水清 濟南:珍珠泉,在濟南泉聲路北,有石砌方塘數畝,中蓄碧水一潭
高築兩椽先得月
不安四壁怕遮山 ——山東泰山普照寺篩月亭
❷ 我想問一下撫寧留守營大集一直說蓋樓到底蓋不蓋啊!
翟鵬(1481一1545年),字扶九(又字志南),號聯峰,生於撫寧縣城內。其父翟昊,性溫厚,不善理財,家道貧寒。翟鵬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其母王氏下決心供他讀書,自己晝夜紡織,以籌筆硯之資,霍鵬府試,其母割發易銀為其拼湊盤纏。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翟鵬飽學成才,一舉考中進士,出任戶部主事,轉任員外郎,後又出任衛輝府知府,升陝西副使,進按察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再升右金都御史,巡撫寧夏。翟鵬生性耿介剛直,為官清廉,對官場陋習深惡痛絕。他初至衛輝,嚴禁賄賂,致力於舉賢薦能。翟鵬巡撫寧夏時,邊塞防守鬆弛,朝中無人過問,邊官邊將任意私占精壯兵卒供自己役使,邊塞重地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把守。野雞台一帶20餘座煙敦孤懸塞外,翟鵬下令盡數清理被私役的兵丁,恢復了野雞台一帶的守備。此舉傷害了一些邊官邊將的利益,他們對霍鵬懷恨在心。同年,俺答大舉入侵,邊塞糧草不足,邊民啼飢號寒,翟鵬據實陳請求朝廷賑濟,朝廷不但不允,反將翟鵬停俸。在俺答大舉入侵時,總兵官趙瑛不能竭力抵敵,致使百姓塗炭。翟鵬秉公劾奏,反被趙瑛所訐。皇帝大怒,翟鵬被撤職。翟鵬卸任後,回家省親,在故鄉住月余,游覽了故鄉的名勝古跡,寫下了《綠灣蛙靜》、《過蘆峰將軍墓》、《望聯峰山》、《聯峰海市》等詩篇,其中《望聯峰山》、《聯峰海市》兩詩,通過贊美聯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了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嘉靖二十年八月,俺答又興師入侵,鐵騎直搗山西內地。兵部薦翟鵬復故官,整飭畿輔、山西、河南軍務,兼督糧餉。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宣大總督黃繼祖被罷職,升翟鵬為兵部右待郎,此間,翟鵬對舊的對敵政策和獎罰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殺降邀功者宜罪」。可是他這次復官僅百日,又因向朝廷連乞兵餉而被革職。同年七月,俺答又大舉入侵山西,殺掠太原、璐安。翟鵬又復宮,兼督山東、河南軍務,巡撫以下均受其節制。這次復官後,翟鵬在建設邊塞方面建樹頗多,浚壕築垣,修邊牆390餘里,增築新墩292座,墩堡14座,建營舍1500間,墾回14900餘頃,招募新軍1500餘人,每人給田50畝,節省倉儲無數;對邊塞守備重新進行了部署,並制定了「戰中有守、守中有戰」的戰術原則,剔除了以往單純防禦的弊病。其間尚著有《籌邊錄》暢行於時。嘉靖二十三年三月,因翟鵬退敵有功,擢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當時嚴嵩在朝專權,但看到翟鵬是個難得的人才,一心想攏絡為私黨。他親手題了一塊匾--「尚書府」遣心腹送到翟鵬的故鄉。不料翟鵬並不感恩戴德,理事仍秉公無私,即使是嚴氏的羽翼也毫不徇私。他這種對上不能逢迎,對下不能遷就的性格,便註定了他宦途坎坷,不能終其位的命運。據縣志記載:翟鵬曾有詩雲:「唯有寸心懸帝闕,更無尺素達權門」。由此可窺其情懷之一斑。另據翟鵬家譜記載:嚴嵩的兒子、吏部尚書嚴世蕃到山海衛「閱邊」時,途經撫寧鼓樓東的「尚書府」順便到翟府拜訪。飲茶間,偶見正堂中懸著一對條幅即翟鵬詩句。當時嚴氏並未多心,連連誇贊翟鵬的書法功底純厚,筆力蒼勁,大有氣吞長虹之勢,待嚴世蕃事畢回朝又到翟府「道憂」時,突然發現條幅不見了,這時才產生了疑心。從此嚴翟隔閡日深。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皇帝命翟鵬根除邊患(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責效甚急。翟鵬雖竭盡全力往來驅馳,終因八方掣肘,呼喚不靈未能如願。此時,忌者乘機中傷,奸黨借題誹謗,翟鵬請求罷官,皇帝不允。同年九月,因薊州巡撫朱方清撒諸路防秋兵,兵部尚書毛伯溫並撒宣大三關客兵,俺答遂乘機於十月犯膳房堡,又於萬全破牆而人,由順聖川至蔚州,犯屠浮峪,直抵完縣,京師戒嚴。皇帝大怒。此時,御史楊本深、兵科戴夢桂又乘機動奏翟鵬逗留,致使敵震畿輔,皇帝遂遣官將翟鵬逮捕入獄。三個月後,翟鵬被判充軍罪。當押解官押翟鵬途經河西務時,被當地百姓所阻,眾呼翟尚書冤枉。又將其解回京師,重下詔獄。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七日辰時卒於獄中。翟鵬死後,民間藝人很快編出影卷,皆有嚴氏奸黨害忠良的情節,後被霍鵬的次子、衛輝通判翟重光得知,花重金收買了影卷。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朝廷為翟鵬昭雪,追論前功,復官賜祭,遣永平府知府劉祥諭祭。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翟鵬的曾孫翟凌雲等建墓碑於撫寧南關路東,上鐫祭文,言翟鵬督師於重鎮,志欲有為,才能應變,屢著忠勛。許碧山(1850一1912年),本縣台營人,後居峪門口,清代有名的民間畫家。他工國畫善習山水人物,以漁樵耕讀、五子登科見佳,尤以畫鏡面為長。代表作品為漁樵耕讀四扇屏。他的面筆姿健秀,靜閑而不俗媚,飄逸而不輕浮,瀟灑而不放盪,生態活脫,堪為妙稱,贏得了世人的贊譽。從現在的《教五子》反《亂桎忘世》中可見一斑。少年時代,他特別喜愛丹青佳作,把收集到的畫裱貼四壁,悉心揣摩。白日自不必言,到晚上,也要躺在炕上貪戀地望上一陣,從此他開始學習畫面。一天早晨,他端著飯碗在門前石板上吃飯時,看到一行仙鶴振翅沖向旭日,幾棵紅染的勁松搖枝舞干,不禁神思於懷,用手中的筷子在地上作起畫來直到他的耳朵被母親揪得生痛時,他才看到飯碗碎裂在地上。有一次他隨父趕台營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而他卻獨獨對一白發畫匠發起楞來。老者見他如此痴迷,便和他交談起來。老人發現他聰明伶俐,臨別鄭重地送給他一管祖傳狼毫,把鐫在上面的「腹吞百毫,手生萬象」指給他看。碧山點頭會意,拱手拜謝。筆耕生涯的艱辛,磨煉了他的意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廣收博取,排劣存優,別出一格,獨樹一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然而世事昏暗。任憑千里馬鐵蹄生風,也只能聲匿沼池,更何況他不願為人所識,討得的麻煩呢。為此,他常常過著流浪生活,靠窮苦父老的微細酬勞勉強度日。幾管纖毫,一方墨硯,伴著他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遍訪丹青高手。一次,他到北京遊玩覽勝,正值撫寧縣小李庄的王庚陽赴京趕考。王庚陽聽說他在京,便設法找到他,說自己畫藝不佳,求他代畫一張(當時,考試須入場作策論三篇、律詩二首、畫卷一幅)矇混過關。許碧山念及鄉里之惰,便允諾了。可是沒有想到,那幅畫被獻媚的宦官呈給了慈禧太後。太後看罷贊不絕口,命王庚陽再畫兩幅。王庚陽忙去店中找許碧山,卻撲了空,原來許碧山二日前巳返回撫寧老家去了。因太監催促太急,王庚陽只得竭盡吃奶功力作畫,怎奈畫技迥異,馬牛好識,王庚陽被傳進宮去質問時,只得實說原委。不料慈禧太後轉怒為喜,命王庚陽把許碧山尋來為她畫像。許碧山聽王庚陽說明經過,苦苦嘆息,還是隨王進宮了。幾日後,許碧山的另兩幅作品被送進宮去,慈禧見畫欣喜非常,宣他進宮,命他為自己畫像。從此,他的畫的署名便由碧山改成了「昨非」。王庚陽在科考中名中進士,官至上海道。他在榆關鎮開設了一個鏡子鋪,請許碧山畫鏡面。許碧山畫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躍然活脫,官吏鄉民競相購買,凡有幸購得者則視為奇珍,悉心保存,引以為榮。楊德生(1866-1941),撫寧縣前石河村人,幼年隨父去沈陽從商。此時正值冀東皮影班在沈陽活動,楊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皮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時常出入影棚與影界人士交往,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漸漸對影人雕刻技藝有所領悟。後來他毅然棄商從藝,開始練習畫草圖。剪圖案,幾千幅頭插、戳子、坐騎道具等圖案,在他的心血和酷愛滋潤下誕生了。而後,他開始操刀練功,晨昏寒暑,潛心藝事,百折不能奪其志,復經過名人指點,其作品在整體布局的完美和人物性格的表現上,逐步達到了神采飛揚、氣韻感人的地步,被行家裡手譽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品。然而,他從不固步自封,無休止的追求和探索,使他的刀法日趨嫻熟,構圖更加清新而又不失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唐山皮影流派遺韻。楊德生到中年時期,在影人雕刻藝術上已造詣頗深,人稱北派高手,且自成面目。其作品風靡京東及東北名家影棚。著名影界藝人李秀影棚的全部片子,皆委託楊德生刻制。由於他的作品刀法游潤,裝飾富麗,工藝精美,造型生動,富於典型化、性格化,深為影界歡迎。為全面繼承和發展唐山皮影流派的獨特風格,楊德生善於博採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去劣揚優。他晚年繪制了幾千幅影人圖案,並裝訂成冊。可惜今已大部散失,只留下少量烤圖,被市群藝館購得收藏。王增(1873一1958年),原籍河北省高陽縣人,9歲時隨祖父王聚賢來撫寧落戶。全家典房居住,以煮豬頭為業。起初日煮一兩個,通過刻苦鑽研技術,精心製作,味道越來越好,銷量大增,後發展到日煮十餘個。王聚賢是保定府口音,說話呔,他每天將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樓根下叫賣:「燒腸、燒肉喔!」當地人聽不清字音,誤聽為「髦肉喔」。天長日久,人們便喚他「老髦」,他煮的肉得名「老髦肉」。1917年後,王增繼承祖父遺業,繼續開設「老髦肉鋪」。因「老髦肉」味美適口,肥肉不膩,頗受顧客贊譽,連奉軍大帥張作霖也經常派人來關內購買「老髦肉」用以饋贈親友。因此,「老髦肉」馳名東北三省及京津一帶。「老髦肉」的加工製作非常講究,選肉嚴格,不鮮的不要,過肥的不要,清洗認真,不得留下殘存毛根,豬肉和豬頭、下水配比適量,確保老湯純凈。張墨林(1880一1958年),字硯樵,本縣留守營鄉張各庄橋西人,家有良田百畝,其父經商,為教子成才,聘一老秀才為師,在家教墨林兄弟讀寫詩文。墨林酷愛繪畫,12歲習畫,到20歲已很有名氣,尤其善畫花鳥人物山水,無論工筆寫意均頗有功底。在技法上,他潛心繼承明清以來山水畫的優良傳統。他繪制的「百蝶圖」活脫超俗,獨具風格,被世人譽為傑作。墨林善言強記,視錢財如糞土,青年時期即開始周遊東北各地,以繪畫為生。1920年他進京游覽,在郵電局長家作畫。彼時郵電局長的弟弟正在北京藝術學校學習美術,看到張氏的山水畫作品後贊嘆不止,並將墨林介紹給正在北京藝術學校執教的齊白石先生,張氏很受齊先生賞識。事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齊白石談到中國繪畫流派時說:「現在能繼承清代四王風韻者,唯有冀東張某(指張墨林)一人。」翟秉均(1893一1973年),又名靜修,字啟亭,本縣城關人。翟秉均幼年入撫寧城內「南學」讀書,後考入直隸省第三師范學堂,畢業後受聘於撫寧縣立高等小學堂任教。在教學實踐中,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取了學生的尊敬及校方的重視,升任縣立完全小學校長之職。翟秉均任職期間任人為賢,善於調動同仁智慧,以能者為師,從不獨斷專行。在教學方面,他堅信「凡學之道,嚴師為難」。他強調教師背課、授課、批改作業、課堂提問、審閱試卷一絲不苟,倡導教師誨人不倦。翟霍秉均家住城裡卻常在學校住宿,把全部精力傾注於教育事業。他經濟拮據,但竭盡全力資助貧困學生,給學生買書買本。在嚴寒的冬季,他常把離校遠的學生帶回家去,給他們熱飯、燒湯。翟秉均接受先進思想,勇於走向社會,宣傳男女都應識字,公開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挑戰。在本校,他毅然決定同年級男女合班,頂住了某些所謂「有傷大雅」的議論,這在全縣首開第一例。翟秉均領導下的撫寧縣完全小學在文化、體育、美術諸方面在全縣均名列前茅,學校成績展室里的銀杯、銀盾、錦旗、獎鏡、獎狀琳琅滿目。省長、縣長曾頒發給翟秉均個人以「教師楷模」、「治校有方」的獎狀。1941年翟秉均升任為撫寧初級中學校長。就任後,他精心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擇優聘請教師,充實教學設備,擴充班級數量,使教學工作井然有序,成績顯著。國民黨軍隊侵佔撫寧後,國民黨縣黨部企圖利用他在廣大人民中的威望動員他入黨並兼任第一區黨支部書記,他堅決拒絕了。1946年他毅然辭去縣立初級中學校長的職務,攜眷屬離開撫寧到蔣營小學教書。1954年,翟秉均被選為撫寧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撫寧並入秦皇島市,他又被吸收為市政協委員。翟秉均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祖國培養了大量人才。李輯伍(1893一1962年)又名尚文、鐵山,本縣曹東庄鄉後石河村人。青年時期從事教育事業,1921年參與創撫寧縣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學(城內西街)。1942年任鄉中心小學校長期間,參加抗日地下活動。1947年調專署皮影社做編輯工作,著有《李自成》、《水泊梁山隊》、《大八義》、《紅娘子》、《五峰會》、《家仇國害》、《打錦州》、《打四平》、《震冤塔》、《打輸關》、《抓特務》、《平狗墳》、《清算復仇》、《黃河蔣災記》等影本,《高樹勛起義》為其代表作。還有配合宣傳工作編寫的小型影本和快板,有的劇本現在仍在演唱。1954年調撫寧縣後,被選為撫寧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撫寧縣第一文化館館長,後又被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縣人民政府委員。1962年2月病逝。杜萬林(1896一1969年),河北省豐潤縣趙子庄人,後遷居本縣牛頭崖村,杜氏自幼家道貧寒,少時打草拾柴,稍長以理發為業,因其酷愛祖國傳統醫學,發奮鑽研正骨、按摩、治療眼疾,後經名師指點,加之本人力圖進取,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終於達到了醫術精湛的地步。起初,他只在本地行醫,為鄉民解除痛苦,先後治癒多人,次後名聲遠揚,不遠千里前來就醫者日多,往往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杜萬林看病不為發財,有錢無錢先治病。杜萬林看病從不分親疏遠近、顯貴貧賤,凡前來就醫者,均能受到熱情接待,精心治療。杜萬林從醫30多年,接待了來自17個省市的患者,治癒者無數,直到他去世以後,慕名而來投醫的外地患者還為數不少。建國後杜萬林被人民政府聘為醫師,曾任牛頭崖醫院副院長。1959年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杜萬林擔任副院長後,時常有外地人前來就醫。杜萬林由於工作積極,在醫術上有較深的造詣,深受患者愛戴,1960年被推選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杜萬林在「四清」運動中受到打擊,給其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被開除回家。打倒「四人幫」後始得昭雪。趙會(1899--1945年),本縣城關西街人,冀東著名瑣吶演奏家。因排行第二,人稱「趙二」。趙會自幼從父學習嗩吶。其父趙永發系清代在本縣衙供職的最後一任官瑣吶。1942年趙會到吉林省蛟河「萬清鼓樂屋」搭班活動,不久又投奔其義子崔占春轉入吉林市「北窯屋鼓樂房」。趙會是三四十年代冀東鼓吹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他與冀東一代瑣吶名家金財(遷安縣人,號「金鐵嘴」)、張秉之(本縣人,藝名「壓北蒙」)、顧炳珠(盧龍縣人,藝名「扔頭」)、郭文田(秦皇島人)、吳殿奎(昌黎縣人)結拜為兄弟,被群眾譽為東派(灤河以東)六大高手,其中趙會與金財名聲最大。1938年至1940年,趙與盟兄弟及其弟子、義子等人,巡迴演出於東北三省各大城市和承德等地。這時趙會的演奏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地步,他所到之地,極受同行藝人尊崇。趙會在鼓吹樂中是個多面手,擅長民間樂器「借字」技法的運用。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冀東鼓吹樂工尺字曲譜流行於世。這些曲譜抄寫的字跡工整,曲調板眼清晰、准確,每首樂曲常常抄寫為母曲與演奏曲兩種形式,這是一般民間抄譜所不具備的。在十年浩劫中,這些樂譜大都被銷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本也僅有幾張殘頁。任啟瑞(1912一1986年)藝名「筱核桃」,祖籍本縣楊戶村,1916年遷往秦皇島蔡各庄。任啟瑞11歲正式從父學藝,15歲時被收吶名家金財收為義子,跟義父學藝5年。由於他在藝術上不斷探索,精益求精,從而譽滿冀東和東北三省。解放後,先後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秦皇島市音樂協會會員、理事、副主席,北戴河區政協委員,撫寧縣收集民間音樂藝術指導。1936年,24歲的任啟瑞與趙文奎(山海關人,藝名「趙大晃」)等人到吉林省洮安開鼓樂棚,活動在吉林、長春、哈爾濱三市及洮安一帶的廣大農村。1938年6月,應邀在長春勝利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灌制的樂曲有《句句雙》、《大姑娘愛》及評劇《花為媒》等。1953年國慶節,任啟瑞與孫俊元、任啟文、陸雲起應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其中《小磨坊》、《冬來尾》兩首樂曲被製成唱片。1955年秋,任啟瑞應聘任河北省藝術學校教師,1958年隨校並入天津音樂學院。1961年春辭職回鄉,重操舊業。自1977年6月起,他與縣文化館密切合作,用了近九年的時間陸續全面、系統地錄制了一大批珍貴的音響資料。1984年12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北卷編輯部聘請中央的專家,為全省著名藝人錄制音像資料時重點為任啟瑞錄音錄像。任啟瑞為河北省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演奏的曲目有150首左右。
❸ 男人愛上了別的女人,愛上男人的那個女人,知道他愛上別人後,要求男人互刪微信,男人為什麼不刪除
男人應該是不想,女人可以自己把他拉黑刪除,把他放下追求自己的幸福。
❹ 天津西青區離侯台裝飾城最近的浦發銀行怎麼走都有哪幾家網點營業
圖中的藍色箭頭是裝飾城,離B和C是最近的了。
B:上海浦東發展銀行ATM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2.4公里
C:上海浦東發展銀行ATM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2.4公里
❺ 搜集有關山東名勝古跡的詩詞,和同學交流、欣賞。
泰山的
望岳
(唐)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了(liǎo)。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gē)昏曉。
盪胸生曾(層)(céng)雲,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❻ 九年數學要詳細點!
已知:三角形ABC,EF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線,E ,F分別在AB ,AC邊上,AD是三角形ABC的中線
求證:EF與AD互相平分
證明:因為EF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線
所以E, F分別是AB ,AC的中點
因為AD是三角形ABC的中線
所以D是BC的中點
所以DE ,DF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線
所以DE平行AC
DF平行AB
所以四邊形AEDF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EF與AD互相平分
所以三角形的一條中位線與第三邊上的中線互相平分
❼ 陝西有哪些可以帶給外地朋友的小吃特產
陝西小吃特別多,關中的什麼水圍城、泡饃、鍋盔、千層餅、肘子、脆冬棗的,陝南的熏豆腐、陝北的鐵鍋羊肉,不過要說帶走的,能郵寄到外地的,最好是能找口味還正宗、包裝還健康、讓人放心的,最好還是找正規廠家的。關中客。
❽ 撫寧縣歷史人物
翟鵬(1481一1545年),字扶九(又字志南),號聯峰,生於撫寧縣城內。其父翟昊,性溫厚,不善理財,家 道貧寒。翟鵬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其母王氏下決心供他讀書,自己晝夜紡織,以籌筆硯之資,霍鵬府試,其母割發易銀為其拼湊盤纏。明正德三年(公元 1508年),翟鵬飽學成才,一舉考中進士,出任戶部主事,轉任員外郎,後又出任衛輝府知府,升陝西副使,進按察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再升右 金都御史,巡撫寧夏。
翟鵬生性耿介剛直,為官清廉,對官場陋習深惡痛絕。他初至衛輝,嚴禁賄賂,致力於舉賢薦能。 翟鵬巡撫寧夏時,邊塞防守鬆弛,朝中無人過問,邊官邊將任意私占精壯兵卒供自己役使,邊塞重地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把守。野雞台一帶20餘座煙敦孤懸塞 外,翟鵬下令盡數清理被私役的兵丁,恢復了野雞台一帶的守備。此舉傷害了一些邊官邊將的利益,他們對霍鵬懷恨在心。 同年,俺答大舉入侵,邊塞糧草不足,邊民啼飢號寒,翟鵬據實陳請求朝廷賑濟,朝廷不但不允,反將翟鵬停俸。在俺答大舉入侵時,總兵官趙瑛不能竭力抵敵,致 使百姓塗炭。翟鵬秉公劾奏,反被趙瑛所訐。皇帝大怒,翟鵬被撤職。翟鵬卸任後,回家省親,在故鄉住月余,游覽了故鄉的名勝古跡,寫下了《綠灣蛙靜》、《過 蘆峰將軍墓》、《望聯峰山》、《聯峰海市》等詩篇,其中《望聯峰山》、《聯峰海市》兩詩,通過贊美聯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了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的真摯感情。 嘉靖二十年八月,俺答又興師入侵,鐵騎直搗山西內地。兵部薦翟鵬復故官,整飭畿輔、山西、河南軍務,兼督糧餉。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宣大總督黃繼祖被罷 職,升翟鵬為兵部右待郎,此間,翟鵬對舊的對敵政策和獎罰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殺降邀功者宜罪」。可是他這次復官僅百日,又因向朝 廷連乞兵餉而被革職。
同年七月,俺答又大舉入侵山西,殺掠太原、璐安。翟鵬又復宮,兼督山東、河南軍務,巡撫以下均受其節制。這次復官後,翟鵬在建設邊塞方面建 樹頗多,浚壕築垣,修邊牆390餘里,增築新墩292 座,墩堡14座,建營舍1500間,墾回14900餘頃,招募新軍1500餘人,每人給田50畝,節省倉儲無數;對邊塞守備重新進行了部署,並制定了「戰 中有守、守中有戰」的戰術原則,剔除了以往單純防禦的弊病。其間尚著有《籌邊錄》暢行於時。嘉靖二十三年三月,因翟鵬退敵有功,擢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 當時嚴嵩在朝專權,但看到翟鵬是個難得的人才,一心想攏絡為私黨。他親手題了一塊匾--「尚書府」遣心腹送到翟鵬的故鄉。不料翟鵬並不感恩戴德,理事仍秉 公無私,即使是嚴氏的羽翼也毫不徇私。他這種對上不能逢迎,對下不能遷就的性格,便註定了他宦途坎坷,不能終其位的命運。
據縣志記載:翟鵬曾有詩雲:「唯有寸心懸帝闕,更無尺素達權門」。由此可窺其情懷之一斑。另據翟鵬家譜記載:嚴嵩的兒子、吏部尚書嚴世蕃到 山海衛「閱邊」時,途經撫寧鼓樓東的「尚書府」順便到翟府拜訪。飲茶間,偶見正堂中懸著一對條幅即翟鵬詩句。當時嚴氏並未多心,連連誇贊翟鵬的書法功底純 厚,筆力蒼勁,大有氣吞長虹之勢,待嚴世蕃事畢回朝又到翟府「道憂」時,突然發現條幅不見了,這時才產生了疑心。從此嚴翟隔閡日深。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皇 帝命翟鵬根除邊患(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責效甚急。翟鵬雖竭盡全力往來驅馳,終因八方掣肘,呼喚不靈未能如願。此時,忌者乘機中 傷,奸黨借題誹謗,翟鵬請求罷官,皇帝不允。同年九月,因薊州巡撫朱方清撒諸路防秋兵,兵部尚書毛伯溫並撒宣大三關客兵,俺答遂乘機於十月犯膳房堡,又於 萬全破牆而人,由順聖川至蔚州,犯屠浮峪,直抵完縣,京師戒嚴。皇帝大怒。此時,御史楊本深、兵科戴夢桂又乘機動奏翟鵬逗留,致使敵震畿輔,皇帝遂遣官將 翟鵬逮捕入獄。
三個月後,翟鵬被判充軍罪。當押解官押翟鵬途經河西務時,被當地百姓所阻,眾呼翟尚書冤枉。又將其解回京師,重下詔獄。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七日辰時卒於獄中。
翟鵬死後,民間藝人很快編出影卷,皆有嚴氏奸黨害忠良的情節,後被霍鵬的次子、衛輝通判翟重光得知,花重金收買了影卷。隆慶二年(公元 1568年),朝廷為翟鵬昭雪,追論前功,復官賜祭,遣永平府知府劉祥諭祭。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翟鵬的曾孫翟凌雲等建墓碑於撫寧南關路東, 上鐫祭文,言翟鵬督師於重鎮,志欲有為,才能應變,屢著忠勛......。
許碧山(1850一1912年),本縣台營人,後居峪門口,清代有名的民間畫家。他工國畫善習山水人 物,以漁樵耕讀、五子登科見佳,尤以畫鏡面為長。代表作品為漁樵耕讀四扇屏。他的面筆姿健秀,靜閑而不俗媚,飄逸而不輕浮,瀟灑而不放盪,生態活脫, 堪為妙稱,贏得了世人的贊譽。從現在的《教五子》反《亂桎忘世》中可見一斑。 少年時代,他特別喜愛丹青佳作,把收集到的畫裱貼四壁,悉心揣摩。白日自不必言,到晚上,也要躺在炕上貪戀地望上一陣,從此他開始學習畫面。一天早晨,他 端著飯碗在門前石板上吃飯時,看到一行仙鶴振翅沖向旭日,幾棵紅染的勁松搖枝舞干,不禁神思於懷,用手中的筷子在地上作起畫來......直到他的耳朵被母親揪得生痛時,他才看到飯碗碎裂在地上。有一次他隨父趕台營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而他卻獨獨對一白發畫匠發起楞來。老者見他如此痴 迷,便和他交談起來。老人發現他聰明伶俐,臨別鄭重地送給他一管祖傳狼毫,把鐫在上面的「腹吞百毫,手生萬象」指給他看。碧山點頭會意,拱手拜謝。筆耕生 涯的艱辛,磨煉了他的意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廣收博取,排劣存優,別出一格,獨樹一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然而世事昏暗。任憑千里馬鐵蹄生風,也只 能聲匿沼池,更何況他不願為人所識,討得更多的麻煩呢。為此,他常常過著流浪生活,靠窮苦父老的微細酬勞勉強度日。幾管纖毫,一方墨硯,伴著他走遍祖國的 名山大川,遍訪丹青高手。一次,他到北京遊玩覽勝,正值撫寧縣小李庄的王庚陽赴京趕考。王庚陽聽說他在京,便設法找到他,說自己畫藝不佳,求他代畫一張 (當時,考試須入場作策論三篇、律詩二首、畫卷一幅)矇混過關。許碧山念及鄉里之惰,便允諾了。可是沒有想到,那幅畫被獻媚的宦官呈給了慈禧太後。太後 看罷贊不絕口,命王庚陽再畫兩幅。王庚陽忙去店中找許碧山,卻撲了空,原來許碧山二日前巳返回撫寧老家去了。因太監催促太急,王庚陽只得竭盡吃奶功力作 畫,怎奈畫技迥異,馬牛好識,王庚陽被傳進宮去質問時,只得實說原委。不料慈禧太後轉怒為喜,命王庚陽把許碧山尋來為她畫像。許碧山聽王庚陽說明經過, 苦苦嘆息,還是隨王進宮了。幾日後,許碧山的另兩幅作品被送進宮去,慈禧見畫欣喜非常,宣他進宮,命他為自己畫像。從此,他的畫的署名便由碧山改成了 「昨非」。 王庚陽在科考中名中進士,官至上海道。他在榆關鎮開設了一個鏡子鋪,請許碧山畫鏡面。許碧山畫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躍然活脫,官吏鄉民競相購買,凡有幸購得者則視為奇珍,悉心保存,引以為榮。
楊德生(1866-1941),撫寧縣前石河村人,幼年隨父去沈陽從商。此時正值冀東皮影班在沈陽活 動,楊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皮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時常出入影棚與影界人士交往,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漸漸對影人雕刻技藝有所領悟。後來他毅然棄 商從藝,開始練習畫草圖。剪圖案,幾千幅頭插、戳子、坐騎道具等圖案,在他的心血和酷愛滋潤下誕生了。而後,他開始操刀練功,晨昏寒暑,潛心藝事,百折不 能奪其志,復經過名人指點,其作品在整體布局的完美和人物性格的表現上,逐步達到了神采飛揚、氣韻感人的地步,被行家裡手譽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然而,他從不固步自封,無休止的追求和探索,使他的刀法日趨嫻熟,構圖更加清新而又不失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唐山皮影流派遺韻。 楊德生到中年時期,在影人雕刻藝術上已造詣頗深,人稱北派高手,且自成面目。其作品風靡京東及東北名家影棚。著名影界藝人李秀影棚的全部片子,皆委託楊德 生刻制。由於他的作品刀法游潤,裝飾富麗,工藝精美,造型生動,富於典型化、性格化,深為影界歡迎。 為全面繼承和發展唐山皮影流派的獨特風格,楊德生善於博採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去劣揚優。他晚年繪制了幾千幅影人圖案,並裝訂成冊。可惜今已大部散失,只留 下少量烤圖,被市群藝館購得收藏。
王增(1873一1958年),原籍河北省高陽縣人,9歲時隨祖父王聚賢來撫寧落 戶。全家典房居住,以煮豬頭為業。起初日煮一兩個,通過刻苦鑽研技術,精心製作,味道越來越好,銷量大增,後發展到日煮十餘個。 王聚賢是保定府口音,說話呔,他每天將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樓根下叫賣:「燒腸、燒肉喔!」當地人聽不清字音,誤聽為「髦肉喔」。天長日久,人們便喚他「老 髦」,他煮的肉得名「老髦肉」。 1917年後,王增繼承祖父遺業,繼續開設「老髦肉鋪」。因「老髦肉」味美適口,肥肉不膩,頗受顧客贊譽,連奉軍大帥張作霖也經常派人來關內購買「老髦 肉」用以饋贈親友。因此,「老髦肉」馳名東北三省及京津一帶。「老髦肉」的加工製作非常講究,選肉嚴格,不鮮的不要,過肥的不要,清洗認真,不得留下殘存 毛根,豬肉和豬頭、下水配比適量,確保老湯純凈。
張墨林(1880一1958年),字硯樵,本縣留守營鄉張各庄橋西人,家有良田百畝,其父經商,為教子成才,聘一老秀 才為師,在家教墨林兄弟讀寫詩文。墨林酷愛繪畫,12歲習畫,到20歲已很有名氣,尤其善畫花鳥人物山水,無論工筆寫意均頗有功底。在技法上,他潛心繼 承明清以來山水畫的優良傳統。他繪制的「百蝶圖」活脫超俗,獨具風格,被世人譽為傑作。墨林善言強記,視錢財如糞土,青年時期即開始周遊東北各地,以繪畫 為生。1920年他進京游覽,在郵電局長家作畫。彼時郵電局長的弟弟正在北京藝術學校學習美術,看到張氏的山水畫作品後贊嘆不止,並將墨林介紹給正在北京 藝術學校執教的齊白石先生,張氏很受齊先生賞識。事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齊白石談到中國繪畫流派時說:「現在能繼承清代四王風韻者,唯有冀東張某(指 張墨林)一人。」
翟秉均(1893一1973年),又名靜修,字啟亭,本縣城關人。翟秉均幼年入撫寧城內「南學」讀書,後考入直隸省 第三師范學堂,畢業後受聘於撫寧縣立高等小學堂任教。在教學實踐中,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取了學生的尊敬及校方的重視,升任縣立完全小學校長之職。翟秉 均任職期間任人為賢,善於調動同仁智慧,以能者為師,從不獨斷專行。在教學方面,他堅信「凡學之道,嚴師為難」。他強調教師背課、授課、批改作業、課 堂提問、審閱試卷一絲不苟,倡導教師誨人不倦。翟霍秉均家住城裡卻常在學校住宿,把全部精力傾注於教育事業。他經濟拮據,但竭盡全力資助貧困學生, 給學生買書買本。在嚴寒的冬季,他常把離校遠的學生帶回家去,給他們熱飯、燒湯。翟秉均接受先進思想,勇於走向社會,宣傳男女都應識字,公開同「女子 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挑戰。在本校,他毅然決定同年級男女合班,頂住了某些所謂「有傷大雅」的議論,這在全縣首開第一例。翟秉均領導下的撫寧縣完全 小學在文化、體育、美術諸方面在全縣均名列前茅,學校成績展室里的銀杯、銀盾、錦旗、獎鏡、獎狀琳琅滿目。省長、縣長曾頒發給翟秉均個人以「教師楷 模」、「治校有方」的獎狀。1941年翟秉均升任為撫寧初級中學校長。就任後,他精心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擇優聘請教師,充實教學設備,擴充班級數量, 使教學工作井然有序,成績顯著。國民黨軍隊侵佔撫寧後,國民黨縣黨部企圖利用他在廣大人民中的威望動員他入黨並兼任第一區黨支部書記,他堅決拒絕 了。1946年他毅然辭去縣立初級中學校長的職務,攜眷屬離開撫寧到蔣營小學教書。1954年,翟秉均被選為撫寧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撫寧 並入秦皇島市,他又被吸收為市政協委員。翟秉均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祖國培養了大量人才。
李輯伍(1893一1962年)又名尚文、鐵山,本縣曹東庄鄉後石河村人。青年時期從事教育事業,1921年參與 創辦撫寧縣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學(城內西街)。1942年任鄉中心小學校長期間,參加抗日地下活動。1947年調專署皮影社做編輯工作,著有《李自成》、 《水泊梁山隊》、《大八義》、《紅娘子》、《五峰會》、《家仇國害》、《打錦州》、《打四平》、《震冤塔》、《打輸關》、《抓特務》、《平狗墳》、 《清算復仇》、《黃河蔣災記》等影本,《高樹勛起義》為其代表作。還有配合宣傳工作編寫的小型影本和快板,有的劇本現在仍在演唱。1954年調撫寧縣 後,被選為撫寧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撫寧縣第一文化館館長,後又被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縣人民政府委員。1962年2月病逝。
杜萬林(1896一1969年),河北省豐潤縣趙子庄人,後遷居本縣牛頭崖村,杜氏自幼家道貧寒,少時打草拾柴,稍長 以理發為業,因其酷愛祖國傳統醫學,發奮鑽研正骨、按摩、治療眼疾,後經名師指點,加之本人力圖進取,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終於達到了醫術精湛的地步。 起初,他只在本地行醫,為鄉民解除痛苦,先後治癒多人,次後名聲遠揚,不遠千里前來就醫者日多,往往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杜萬林看病不為發財,有錢無錢 先治病。杜萬林看病從不分親疏遠近、顯貴貧賤,凡前來就醫者,均能受到熱情接待,精心治療。 杜萬林從醫30多年,接待了來自17個省市的患者,治癒者無數,直到他去世以後,慕名而來投醫的外地患者還為數不少。 建國後杜萬林被人民政府聘為醫師,曾任牛頭崖醫院副院長。1959年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杜萬林擔任副院長後,時常有外地人前來就醫。杜萬林由於工作積 極,在醫術上有較深的造詣,深受患者愛戴,1960年被推選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杜萬林在「四清」運動中受到打擊,給其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被開除回 家。打倒「四人幫」後始得昭雪。
趙會(1899--1945年),本縣城關西街人,冀東著名瑣吶演奏家。因排行第二,人稱「趙二」。 趙會自幼從父學習嗩吶。其父趙永發系清代在本縣衙供職的最後一任官瑣吶。1942年趙會到吉林省蛟河「萬清鼓樂屋」搭班活動,不久又投奔其義子崔占春 轉入吉林市「北窯屋鼓樂房」。 趙會是三四十年代冀東鼓吹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他與冀東一代瑣吶名家金財(遷安縣人,號「金鐵嘴」)、張秉之(本縣人,藝名「壓北蒙」)、顧炳 珠(盧龍縣人,藝名「扔 頭」)、郭文田(秦皇島人)、吳殿奎(昌黎縣人)結拜為兄弟,被群眾譽為東派(灤河以東)六大高手,其中趙會與金財名聲最大。1938年至1940 年,趙與盟兄弟及其弟子、義子等人,巡迴演出於東北三省各大城市和承德等地。這時趙會的演奏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地步,他所到之地,極受同行藝人尊崇。 趙會在鼓吹樂中是個多面手,擅長民間樂器「借字」技法的運用。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冀東鼓吹樂工尺字曲譜流行於世。這些曲譜抄寫的字跡工 整,曲調板眼清晰、准確,每首樂曲常常抄寫為母曲與演奏曲兩種形式,這是一般民間抄譜所不具備的。在十年浩劫中,這些樂譜大都被銷毀,唯一保存下來 的一本也僅有幾張殘頁。
任啟瑞(1912一1986年)藝名「筱核桃」,祖籍本縣楊戶村,1916年遷往秦皇島蔡各庄。 任啟瑞11歲正式從父學藝,15歲時被收吶名家金財收為義子,跟義父學藝5年。由於他在藝術上不斷探索,精益求精,從而譽滿冀東和東北三省。解放後,先 後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秦皇島市音樂協會會員、理事、副主席,北戴河區政協委員,撫寧縣收集民間音樂藝術指導。 1936年,24歲的任啟瑞與趙文奎(山海關人,藝名「趙大晃」)等人到吉林省洮安開鼓樂棚,活動在吉林、長春、哈爾濱三市及洮安一帶的廣大農村。 1938年6月,應邀在長春勝利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灌制的樂曲有《句句雙》、《大姑娘愛》及評劇《花為媒》等。 1953年國慶節,任啟瑞與孫俊元、任啟文、陸雲起應邀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其中《小磨坊》、《冬來尾》兩首樂曲被製成唱片。 1955年秋,任啟瑞應聘任河北省藝術學校教師,1958年隨校並入天津音樂學院。1961年春辭職回鄉,重操舊業。自1977年6月起,他與縣文化館密 切合作,用了近九年的時間陸續全面、系統地錄制了一大批珍貴的音響資料。1984年12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北卷編輯部聘請中央的專家,為全 省著名藝人錄制音像資料時重點為任啟瑞錄音錄像。 任啟瑞為河北省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演奏的曲目有150首左右。
❾ 關於山東省風景名勝古跡的對聯、詩句
一、《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二、《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作者】李白【朝代】唐
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別君若俯仰,春芳辭秋條。
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散為飛雨川上來,遙帷卻卷清浮埃。
知君獨坐青軒下,此時結念同所懷。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
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
譯文
時光過得快啊,就像露水一見太陽就干,紅花一遭霜打就蔫。 自從與君離別以後,彷彿俯仰之間春花就換了秋枝條。 泰山頂上夏雲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東海白浪連天涌。 雲化飛雨從江面上撲來,捲起浮塵直入你的珠簾帷帳。
也知道你此時一定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屋裡,也知道你此時一定在思念我。 我獨自一人在南樓讀道書,幽靜清閑彷彿在神仙的居所。 可惜的是沒有那個喜歡鬧鬧的人提酒來,只能希望你寫篇動人的文章來提提神!
三、《江上》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秋天的早晨,江的北岸天色陰沉沉的,低低的烏雲含著雨意,在天空徘徊著,陰晴不定。既不願望對岸的青山,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迴婉轉,心頭不禁湧起一陣困惑,路究竟在何方?忽然間,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處隱約駛來。
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五、《念奴嬌·天南地北》
【作者】施耐庵【朝代】元代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
回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閑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譯文
普天之下,請問這個世界,什麼地方可以使我容身?暫棲身在水泊梁山,今日來觀賞京城之春。翠綠的衣袖散發著香氣,紅色的綃絹籠罩著潔白的肌膚,真是一笑值千全,美如仙女的體態,與薄情人沒有緣份。
想那蘆葉蕭蕭的灘頭,開滿蓼花的岸邊,縱然有月色如水如銀。魚在水中雁飛天上,只盼金雞報曉的佳音。雖有包天的義膽,蓋地的忠肝,有誰能理解我的心。滿懷的離愁千萬種,醉鄉里一夜霜染雙鬢。
六、對聯
1、飛閣簾開春風無限瀟湘意鴻鈞轉運恩波應許洞庭歸
2、山高則配天陽魯陰齊資化育坤厚故載物西河東海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