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負增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百分之6.8,談談央行利用三大貨幣
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強。2020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1.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8%,增速均明顯高於2019年。
6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4%,較上年12月下降0.48個百分點。貨幣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26.5%,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24.7%。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市場預期平穩。6月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2.05,較上年末升值0.72%。
長期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也要看到,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
(1)6月社會融資規模擴展閱讀
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沖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 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
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❷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
1、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靈活適度。
2、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
3、持續深化LPR改革,有序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
4、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5、支持民營企業股權融資和發行債券融資。
6、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
7、持續深化大型商業銀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業改革。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務醫葯製造業加快高質量發展。
9、物價形勢總體可控,通脹預期基本平穩,對未來變化需持續觀察。
10、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國內經濟面臨挑戰增多。
(2)6月社會融資規模擴展閱讀
第一,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
第二,從貨幣市場的均衡情況來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要影響利率的話,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
第三,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也會影響政策效果。
❸ 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嗎
2018年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北京表示,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市場利率運行平穩,預計未來流動性將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
阮健弘還介紹說,今年以來,中國央行做好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金融機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位官員還透露,今年以來央行三次定向降准,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阮健弘說:「未來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加強形勢預判和預調微調。預計未來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
❹ 為什麼P2P資金盤集中倒台
因為很多人借了錢還不起,或者是套現,利用平台做很多不利益的事情
❺ 我國供給政策的形成和演變
免得過程的話,一般來說的話,歷史書上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一個記載
❻ 在"康波的蕭條"來臨之前,會發生哪些現象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認為,中國的產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來短期觸底反彈。從庫存周期來看,中國經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觸底,但並不是中周期底部,未來中國經濟仍將處於中周期的下行階段。持續調整6年的產能周期調整的觸底,意味著持續下行的PPI會出現回升。就資本市場而言,這意味著周期性行業會出現改善預期。從估值優勢來看,周期性行業的投資價值開始顯現。產能調整不結束≠經濟不反彈中國證券報:一般觀點認為,中國的周期性行業產能供給收縮之路依然漫長,在產能沒有收縮到供需平衡的情況下,周期品的價格會持續漫漫熊途,傳統周期行業也不會有機會。這似乎與你對產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周金濤:中國經濟何時見底,根本還是個產能周期問題。中國產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為根本的是工業化起飛結束後,重化工業產能增速已見歷史大頂,這是工業化的規律,各國概莫能外。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經濟增長的回落深不見底,產能周期的長期回落是有起落規律的,這從美國的長序列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以來,中國的產能周期已下降6年,對應的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了4年,中國的PPI已下降4年。一種系統趨勢如果延續太久,必然會導致某種崩潰的出現,而從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時間周期可能已迫近極限,這個判斷有歷史數據的支持。從國際經驗看,產能周期的一個單邊下降趨勢的極限時間是6至7年,而到了極限時點,必將引起庫存周期的反彈,因為產能周期的下降是庫存周期被持續壓縮的過程,中國目前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當產能周期迫近低點的時候,庫存周期的彈性就增加了,這一點也得到了產出缺口的驗證。在對中國產能周期的認識上,有兩個不恰當的觀念,一是去產能周期不結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機會。中國自2010年開啟的應該是長達20年的產能向下周期,但在具體波段上,更應關注以6或12年為時間段的產能周期。這種周期有明顯的規律性,即調整波段最長不會超過6年,隨後將出現產能周期的反彈,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產能周期反彈之前,一定會出現價格反彈。第二個不恰當的觀念是,產能周期低點沒有出現,就不會有價格反彈。產能周期具有明顯滯後於經濟中周期的特點,價格對產能具有明顯的領先性,而其領先的時間長度要用庫存周期來解釋。一個基本結論是,產能周期低點沒有出現,商品價格也可能出現反彈,反彈的彈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別。庫存周期明年首季觸底中國證券報:你一直預測經濟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觸底。從10月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仍很大,觸底的跡象是否已顯露? ...展開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認為,中國的產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來短期觸底反彈。從庫存周期來看,中國經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觸底,但並不是中周期底部,未來中國經濟仍將處於中周期的下行階段。持續調整6年的產能周期調整的觸底,意味著持續下行的PPI會出現回升。就資本市場而言,這意味著周期性行業會出現改善預期。從估值優勢來看,周期性行業的投資價值開始顯現。產能調整不結束≠經濟不反彈中國證券報:一般觀點認為,中國的周期性行業產能供給收縮之路依然漫長,在產能沒有收縮到供需平衡的情況下,周期品的價格會持續漫漫熊途,傳統周期行業也不會有機會。這似乎與你對產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周金濤:中國經濟何時見底,根本還是個產能周期問題。中國產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為根本的是工業化起飛結束後,重化工業產能增速已見歷史大頂,這是工業化的規律,各國概莫能外。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經濟增長的回落深不見底,產能周期的長期回落是有起落規律的,這從美國的長序列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以來,中國的產能周期已下降6年,對應的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了4年,中國的PPI已下降4年。一種系統趨勢如果延續太久,必然會導致某種崩潰的出現,而從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時間周期可能已迫近極限,這個判斷有歷史數據的支持。從國際經驗看,產能周期的一個單邊下降趨勢的極限時間是6至7年,而到了極限時點,必將引起庫存周期的反彈,因為產能周期的下降是庫存周期被持續壓縮的過程,中國目前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當產能周期迫近低點的時候,庫存周期的彈性就增加了,這一點也得到了產出缺口的驗證。在對中國產能周期的認識上,有兩個不恰當的觀念,一是去產能周期不結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機會。中國自2010年開啟的應該是長達20年的產能向下周期,但在具體波段上,更應關注以6或12年為時間段的產能周期。這種周期有明顯的規律性,即調整波段最長不會超過6年,隨後將出現產能周期的反彈,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產能周期反彈之前,一定會出現價格反彈。第二個不恰當的觀念是,產能周期低點沒有出現,就不會有價格反彈。產能周期具有明顯滯後於經濟中周期的特點,價格對產能具有明顯的領先性,而其領先的時間長度要用庫存周期來解釋。一個基本結論是,產能周期低點沒有出現,商品價格也可能出現反彈,反彈的彈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別。庫存周期明年首季觸底中國證券報:你一直預測經濟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觸底。從10月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仍很大,觸底的跡象是否已顯露?周金濤:中國的本輪中周期第三庫存周期最晚將在明年一季度觸底反彈,雖然這是我們根據周期的時間規律的推導,但現實已給出了領先信號。判斷庫存周期較可靠的觀測順序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產出缺口-PMI原材料-工業企業利潤-PPI-PMI產成品-產成品庫存。據此,未來短周期(庫存周期)有這樣的特徵: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持續回升,產出缺口觸底回升,PMI原材料反彈,工業企業利潤企穩回升,PPI大幅反彈,PMI產成品反彈,工業產成品庫存增加。從目前周期運行來看,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觸底回升已有3個月,9月產出缺口再次掉頭向下,10月PMI原材料與上月持平,10月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9月PPI跌幅收窄,10月PMI產成品小幅反彈,工業企業庫存仍處於量價齊跌階段,未來幾個月經濟觸底或為大概率事件。從庫存周期運行的規律來看,底部或在明年一季度出現。再從行業的庫存周期規律來看,也可以找到庫存周期低點的證據。從歷史經驗來看,每一輪產能周期見底前,各細分行業均已觸底回升,其中化工、非金屬製品、有色、鋼鐵和煤炭將次第企穩回升。有色產出缺口在今年4月開始反彈,化工產出缺口在5月觸底反彈,鋼鐵產出缺口9月剛開始小幅上翹,這些也說明中國的產出缺口可能很快觸底。以供給側改革促進產能周期轉型中國證券報:「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仍將面臨下行壓力,去產能將是長期過程。在由「成長型產能周期」向「成熟型產能周期」轉型的過程中,如何熨平經濟波動的風險?周金濤:短期的觸底並不意味著新一輪產能周期的開啟。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運行的是超長產能周期,從1981-2014年共經歷了3個較完整的產能周期,這與其間中國處於工業化起飛階段有較大關系。2007年至2010年是中國工業化起飛的結束點,所以,2010年的產能周期高點應該是中國產能周期30年超級大周期的結束。隨後,中國的產能周期應該是長期向下的,而在2025或2028年前,由於康波周期處於衰退及蕭條階段,全球都是超級下降產能周期。因此,從中期來看,中國的本輪中周期尚未觸底,未來的趨勢大概率是向下運行,即由「成長型產能周期」向「成熟型產能周期」轉型。確實,在向成熟型產能周期轉換的過程中,很多產能過剩的行業持續面臨壓力,從已經歷此過程的成熟經濟體的經驗來看,確實需要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首先強調要有一個結構性出清的過程,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其方式可以是促進產業優化重組,也可以是拓展外部市場。同時,供給側改革還要降低企業負擔,結構性減稅可能是重要方式。當然,供給側改革與需求有時可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對中國而言,消化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要通過城鎮化來消除對供給側改革的制約。但從根本來看,要讓供給側改革達到預期效果,核心還是要靠產權制度的變化,所以供給側改革是對國企改革的再度確認和方向指引。供給側改革對資本市場而言,就是國企改革主題的持續深入,這也可以理解為周期性行業投資的新動力。收起
❼ P2P不斷出事,那麼它到底解決了哪些最真實的問題
個人分析一下現今P2P暴雷的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是經濟增速下行和加快去杠桿,使潛在風險逐步顯性化。一方面,在經濟增速下行期,風險往往出現在最薄弱的環節。而P2P平台借款人的資質相對較差,在宏觀經濟發展挑戰不斷增多、企業和個人信用違約現象多發、底層資產逾期較為嚴重的大環境下,平台項目很容易出現逾期、兌付困難等問題,這時P2P領域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徵體現得更加明顯。
另一方面,在去杠桿的背景下,所有貸款類機構都在承壓,而首當其沖的往往是小微企業和民間融資。2018年1~6月,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去杠桿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去杠桿帶來了融資環境的收緊,促進了銀行表外業務、同業業務等的收縮,而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大部分融資是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銀行的表外和同業業務渠道獲得的。這就造成了上述借貸主體資金鏈吃緊或信用違約,從而使包括P2P在內的一些潛在金融風險顯性化。
❽ 央行決定定向降准,你怎麼看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0年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對達到考核標準的銀行定向降准0.5至1個百分點。在此之外,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准1個百分點,支持發放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5500億元增量資金來了
這次定向降准其實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動態考核,對達標銀行定向降准0.5至1個百分點;
第二方面——額外加大股份制銀行降准力度1個百分點。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稱,此次定向降准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其中對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標準的銀行釋放長期資金4000億元,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准1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1500億元。
此次定向降准兼顧主動推動和事後激勵,用市場化改革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有利於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增量資金利好實體經濟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稱,此次定向降准釋放長期資金有效增加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每年還可直接降低相關銀行付息成本約85億元,通過銀行傳導有利於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直接支持實體經濟。
「因為有一些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水平達標了,達標就要定向降低其准備金率水平,支持其進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務。」此前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解釋。
「通過降准可以釋放資金用量,比如降准使得銀行可以多投放100億元貸款,那麼按照兩增兩控要求,至少有20億元要投放至小微企業。」某股份行天津分行人士表示。
這次降准有點不一樣
這是今年第二次降准。首次降準是在1月1日,當天央行決定於2020年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跟首次降准相比,此次降準是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股份制銀行獲得額外定向降准。
何謂普惠金融定向降准?
央行自2018年起建立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年度考核制度,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佔比達到一定比例的大中型商業銀行給予0.5個百分點或1.5個百分點的准備金率優惠。
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包括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消費貸款、助學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的小型企業貸款、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的微型企業貸款。
也就是說,普惠金融服務考核達標了,商業銀行就能享受定向降準的優惠。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類定向降准本身就是為了鼓勵銀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務,降低標准也可以讓銀行更多地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為他們提供更多低成本的資金。
為何股份制銀行要額外定向降准?
股份制銀行包括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等。
央行表示,此次對得到0.5個百分點准備金率優惠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定向降准1個百分點,同時要求將降准資金用於發放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並且貸款利率明顯下降,從而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等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股份制銀行差異化服務特色比較鮮明,不少銀行長期深耕細作民營、小微客戶,在服務特色產業、地區企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在大型銀行之外,股份制銀行是普惠金融服務的主力軍,額外降准有助於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貸款支持。
❾ 重磅信號!央行定調2021年十大工作任務 信息量很大
導讀:1月6日央行官網消息,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於1月4日召開,總結2020年主要工作,分析當前形勢,部署2021年工作。
作為新一年央行工作的「風向標」,2021年央行工作會議近日召開。會議部署了2021年工作十大重點,向市場傳遞了多個重磅信號。
此次會議定調了2021年的十項工作任務。
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二是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信貸政策精準滴灌作用,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三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
四是加快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主要金融活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納入宏觀審慎管理。
五是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風險排查,做好風險應對。
六是深度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嚴密防控外部金融風險,穩步擴大金融雙向開放。
七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八是深化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改革。
九是持續改進外匯管理和服務。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
十是提升金融服務和管理水平。
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信貸政策精準滴灌作用,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繼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首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後,央行工作會議再次指出,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在深入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基礎上,會議要求,2021年人民銀行系統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字當頭,抓住重點,守住底線,敢於擔當,認真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為此,會議提出了2021年十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帶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回顧2020年,央行堅持總量政策適度、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設計。三次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提供1.75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累計推出9萬多億元的貨幣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導利率下降,推動實現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目標。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我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是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從央行工作會議來看,支持實體經濟仍將是2021年的重點工作方向。會議的第二項要求提出,「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信貸政策精準滴灌作用,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如,延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下稱「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繼續運用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科技創新、小微和民營企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牽頭發揮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政策合力。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有效銜接。
前不久,央行聯合銀保監會等五部委下發的《關於繼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均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且相關資金總額控制在國務院批準的額度內。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2021年還是強調了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一方面,保持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是從總量上為經濟平穩增長創造合理的信貸環境。另一方面,在總量的目標下更加強調靈活精準,聚焦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緩解,如科技創新、綠色金融、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等。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
相比於2020年,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將「綠色金融」相關內容專門單拎出來做了部署,並且在十大工作任務中排在第三位。會議要求,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
具體來看,要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逐步健全綠色金融標准體系,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隨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例會上,曾首次提及「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在此情況下,監管是否進一步加大對綠色金融的監管指標,引發業內關注。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預計2021年將在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體系中進一步加大對綠色金融的考核力度。今年是以結構性貨幣政策作為主要發力點。推測信貸政策執行情況將繼續納入MPA考核,對製造業、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領域信貸支持力度不減,同時提升對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領域的金融支持。
據央行數據,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1.55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6.3%,其中單位綠色貸款余額11.51萬億元,占同期企事業單位貸款的10.5%。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貸款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5.56和3.08萬億元,比年初分別增長17.1%和9.3%。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3.52萬億元,比年初增長9.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3.33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0.3%。
央行行長易綱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視頻演講表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綠色信貸余額已逾11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1.2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部分綠色金融試驗區已經對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的場景融合進行了探索。在湖州,當地政府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搭建了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減少環境氣候相關信息不對稱,幫助綠色企業、項目與金融機構快速對接。人民銀行還可通過該平台監測銀行綠色貸款等數據。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曾撰文指出,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也將進一步深化,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需要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持。與此同時,在強化的減排目標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碳捕獲與封存(CCS/BECCS)等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也將為銀行帶來可持續發展機遇。
❿ 上半年影子銀行規模下降2.7萬億元嗎
2018年8月22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最新出爐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廣義影子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降至73%,低於2017年末的79%和2016年末87%的峰值。從絕對規模看,2018年前6個月影子銀行資產規模下降2.7萬億元,至62.9萬億元。
同時,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大幅下滑。今年6月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7.2%降至12.2%。上半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佔新增企業貸款總額的比例降至20.9%的5年同期低點。而與之相反的是,銀行對大型企業的貸款同比增速仍保持相對穩定。
穆迪認為,小微企業貸款的相對疲弱再度顯示出在不確定的經濟前景下,銀行信貸投放的謹慎立場。另一方面,小微企業通常從常規銀行體系獲得的信貸支持較弱,因此也更依賴於影子信貸。民營企業壓力上升也與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放緩相呼應。報告顯示,2018年6月底虧損的民營工業企業數量顯著高於一年前水平。與之相反的是,虧損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保持穩定。
穆迪指出,這一結果與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長的放緩相呼應,表明銀行對於向民營企業放貸越發謹慎,從而促使銀行信貸資金向存在潛在隱性政府支持預期的國有企業傾斜。
2018年第二季度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小幅上升11個基點,其中主要受到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的影響。報告顯示,一方面這反映出監管部門實施更為嚴格的不良貸款認定標准 (將所有逾期90天以上貸款歸類為不良貸款) 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明在這些小型銀行貸款中占較大比例的農村民營借款人存在更大的違約壓力。
債市方面,2018年上半年,超過400多隻公司債券取消或延遲發行,創同期5年新高。國內信用評級較低的公司債券(AA或以下) 佔取消或推遲發行公司債券總金額的近60%。
盡管7月人民銀行通過窗口指導鼓勵銀行投資於公司債券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但是穆迪仍預計,信用基本面較弱的企業發行人仍將面臨較高的再融資風險。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發行的美元債券總額較前一季度增長近60%,同期開發商在中國非金融企業發行總額中的佔比從28%上升至59%。
穆迪預計,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在年內將繼續涉足境外市場融資。然而,全球信用環境也在收緊,因此今後境外市場未必會持續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