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就比不規范要好。
② 我愛你998: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為什麼會利好股市
以前理財產品是不能炒股的,新規是可以,也就說股市裡面可能會多出來好多錢
③ 理財新規落地,起售門檻降至1萬 利好哪些銀行
1、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5萬降至1萬。
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單只私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
這一條對銀行來說是重大利好,有銀行理財小夥伴戲稱,「銀行理財也降到1萬門檻了,公募基金要哭暈在廁所!尤其是利好農行、郵儲銀行這類以農民客戶為主的銀行。」
2、允許現金管理類產品暫參照貨基估值核算規則。
與「資管新規」一致,要求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採用攤余成本計量,通過凈值波動及時反映產品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清楚知曉風險的基礎上自擔風險。過渡期內,允許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估值核算規則,確認和計量理財產品的凈值。
3、非標投資仍要求期限匹配,非標比例仍保留。
延續對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三單」要求,以及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的限額和集中度管理規定。
4、設定理財產品所投資產負面清單,理財可以投資債轉股。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本行信貸資產,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本行或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本行發行的次級檔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面向非機構投資者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不良資產、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監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④ 資管,銀行理財新規:到底是多大的利好
新規最主要是延緩場內資金流出的速度,有利於股市企穩,但是降杠桿趨勢不變。
新規引流資金能明顯看出來的就是把公募理財門檻從5萬元降低到1萬元,到底能引流多大資金不得而知。
總體上而言,新規能延緩市場去杠桿的力度,有利於股市短期企穩。長期看,市場資金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點,不知道這次新規出台後能否形成,依然是未知數!
⑤ 資管新規落地是利空還是利好
目前來看是利好,銀行的理財做不了了,會有大量資金進入股市,2020年才開始實施呢,股票萬一開戶
⑥ 銀行理財新規對銀行是利空,還是利好
看來題主對這個有點研究啊。新規對銀行是利好,因為現在銀行存款利息太低,貸款手續又麻煩,所以很多人都到網貸平台存款或者借錢,搶了銀行聲音,銀行不得不出新規來限制了。雖然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確實是利好。
⑦ 銀行理財新規會影響到誰
銀行理財新規要來了!影響400萬從業者和1.4億股民。
7月21日消息,20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銀行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降低投資者購買門檻、允許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等一系列規定,將影響無數購買銀行理財的家庭、逾400萬銀行從業者和1.4億多的A股股民。
圖為某銀行網點在辦理理財業務的工作人員。
利好銀行吸引資金,影響逾400萬銀行從業者
原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有409萬銀行從業者。無疑,《辦法》將對這409萬從業者也產生巨大影響。
原銀監會2017年就已對銀行理財產品加大監管力度。今年4月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逐步規范化,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部分銀行理財模式受到影響。
2017年底,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為22.17萬億元,到2018年6月末,余額已降為21萬億元。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506家銀行共發行2.86萬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減少3906款。31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環比下降。
在專家看來,《辦法》中諸如降低投資者門檻的規定,利好轉型中的銀行業吸引資金流入理財資金池,緩解商業銀行的負債端壓力。
《辦法》過渡期要求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過渡期自《辦法》發布實施後至2020年12月31日。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發布實施《辦法》,既是落實資管新規的重要舉措,也有利於細化銀行理財監管要求,消除市場不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
⑧ 理財新規落地,對股市有何影響
資管新規,對於股市,債市,理財市場都是利空,但程度不同,對於股市債市來說,將內有杠桿資金和不合規資容金相繼退出市場,但還是那句話,去年底就公布了徵求意見,那時候已經打草驚蛇,所以這些資金已經在退出了,這次發布後,在時間上還給寬鬆了一年半,所以好於市場預期,原來按照2019年6月份准備的一些資金,現在反倒是可以不著急了,所以實質利空已經被消化,而預期上反而是驚喜是利好,短期反而對股市產生支撐作用。不過中期這些錢終究要走的,所以中期也還是會有壓力,但從長期看,又反過來了,他還是利好的,因為固定收益理財市場可能會風聲鶴唳,在實施初期可能會爆發不少問題,再加上媒體渲染可能會嚇出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從理財市場退出,很有可能會進入股市和債市,所以長期看,是有資金流入的,對於股票市場的估值會有支撐。
所以,對股票和債券市場,短期預期利好,中期政策利空,長期資金反而是利好的。
⑨ 史上最嚴理財新規中暗藏著哪些發展機遇
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的銀行理財新規——即最新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來了。
良機一
發展代銷行、搶占基礎資產
《辦法》擬對銀行理財業務資質進行分類,分綜合類和基礎類兩大類,基礎類的銀行理財業務將不能投資非標和權益類資產。50 億元人民幣資本凈額成為了一道「紅線」,低於這一標準的銀行將只能從事基礎類銀行理財。
除了50 億元人民幣資本凈額,有資格進行綜合類理財業務的銀行還需要達到公司治理良好,具備與理財業務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問責機制健全;主要審慎監管指標符合監管要求;監管評級良好;具有與所開展的理財業務相匹配的專業人員、業務處理系統、會計核算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及時、准確地報送理財產品信息;理財業務管理規范,最近 3 年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因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的重大案件等要求。而一條還包括「銀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事實上也給監管部門日後調整管理松緊,留了一道活口。
值得注意的是,某資本凈額未及50億元的城商行負責金融市場業務的人士告訴「愉見財經」,最讓他們感到無奈的是,根據《辦法》,不止是傳統意義上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和委託債權等不能做了,而且連他們曾經較多涉及的票據(不包括央票在內的普通票據)、信用證等也被明確劃進了非標范疇。
「這樣一來我們的產品競爭力就會下降,收益率等可能無法滿足部分理財客戶的需求了。」該名負責人說。
像這樣將被劃分進基礎類理財資質的小銀行,全國還有不少。2015年末,全國共有133家城商行,1000家農商行,據初步統計,城商行中僅有約80家資本凈額超過50億元,佔比約60%;農商行中僅有30家,佔比約3%。而一組對比數據是,2015年年報中披露發債的銀行,城商行有100家,農商行有148家。
對於具有綜合類理財業務資質銀行而言,這些小銀行,似乎有必要「快到碗里來」,成為一批亟待營銷拉攏的同業客戶。某股份制銀行總行研究部門人士向「愉見財經」表示,他們也已經准備抓住「機遇期」,全行傳達這一由資質分類帶來的「業務機會」。
細化來看,達到綜合類理財業務資質、並且同業業務能力及關系經營較好的銀行,將從別人被攔下的業務里,「撿」到兩大機會:
第一,如上述數據所示,大量同業客戶將只能做基礎類理財業務,而這些銀行也需要好產品以提升客戶競爭力。此時,這類同業就成為了國股大行們的絕佳「代銷」渠道。
甚至於,「如果他們有『面子』上的需求,就讓他們拿去我們的產品,然後自己貼貼牌」,一名股份制銀行總行資管業務人士私下稱。
第二,除了發展「代銷」,先知先覺的銀行會意識到,事實上不少中小銀行權益類理財資產配比反而較高,雖然估計未來銀監會將給予過渡期,但這些中小金融機構最終可能只能向外轉讓此類基礎資產。這對有綜合類理財資質、且有承接能力的銀行而言,一旦深入挖掘,將會有不少「送上門來的肥肉」。
良機二
吸引風險金、做大債券承分銷
根據《辦法》,商業銀行應當選擇一家從事理財產品託管業務的商業銀行開立風險准備金專戶,用於風險准備金的歸集、存放與提取。該賬戶不得與其他類型賬戶混用,不得存放其他性質資金。存管銀行應當監督理財產品風險准備金的管理和使用,確保風險准備金存放安全,管理和使用符合相關規定與程序。
這一條在市面上各類評論解讀里很容易被忽略的條款,其實暗藏著可供銀行開掘的另一條新業務密道:搶抓風險金託管客戶。
當風險控製成了銀監會當下最注重的事務,可想而知,對風險准備金的管理和落地也將盡快推動起來。
趁著這一趨勢,營銷搶抓一批同業客戶來本行開立風險金專戶,顯而易見的一點是,不只能帶來一筆託管費的中間業務收入,還能留下一大筆穩定的、低成本的資金。
而若把眼光再放長遠,另據《辦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准備金可以投資於銀行存款、國債、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券以及銀監會規定的其他資產,產生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損益應當納入風險准備金。亦即,接著風險金的託管存入和未來交易,託管行還有望增強未來債券的承銷、分銷能力和交易流量。
良機三
信託業拼實力爭地盤
網傳理財新規中的另一大限制,是銀行普通理財資金將無法承接各類證券資管的非標理財,在非標類中,信託將成為非標唯一通道。這對信託機構而言,至少短期將形成利好。
一旦切斷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路徑,就會帶來其銷售滑鐵盧了,券商資管等通道繼續獲取此類基礎資產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由此信託就能「接替」上去,獲得這些資產和業務機會。
不過,也有券商分析師稱,並非所有信託機構都會得利,理財新規將對信託機構的定價能力和風險隔離機制提出更高要求,信託行業內部競爭分化將加劇,資本實力雄厚、風控能力強、經營效率高的信託公司有望脫穎而出。
此外,除了以上三大「機遇」,也有一些銀行人士私下表示,以後將進一步開動理財產品「委外」的腦筋了。其實,只要理財資金逐利性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一頭賭了,總有其它頭要往外疏。有券商研究觀點稱,目前來看,委外產品占理財產品的規模大概是5%到10%,未來這一佔比會快速增加。
⑩ 大金融板塊集體暴漲背後,理財新規是超預期利好還是被
理財新規放寬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股市也可以,屬於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