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曲道奎融資

曲道奎融資

發布時間:2021-07-24 00:16:43

『壹』 智能機器人的現狀如何

——原標題:2019年機器人行業市場分析:新興科技將重塑產業格局 智能機器人重點領域亟待突破

1、新興科技將有望重塑機器人產業 在智能機器人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過去幾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出現拐點,由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業內認為,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階段,而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科技將有望重塑機器人產業,推動供給和需求的擴大,讓機器人產業仍然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圍繞高端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中高端產業領域,多地也正在加快布局,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百億、千億級產業集群有待崛起。

不過,業內也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拓展新的應用領域、提質增效成為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下一步,不僅要解決傳統機器人方面的技術短板,更要在智能感知、新材料應用、新驅動系統等智能機器人的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2、全球機器人產業增速放緩

與此前相比,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增長率並不樂觀。中國電子學會日前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下稱《報告》)顯示,2014年以來,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以年均8.3%的速度持續增長,2019年的年增長率是2.9%,高於2018年的0.5%;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均增速為21.9%,2019年的增長率為14.2%,低於2018年的增速;特種機器人產業規模年均增速達12.3%,2019年的數字是10%,也低於2018年的增速。

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94.1億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2.3%。其中,工業機器人159.2億美元,服務機器人94.6億美元,特種機器人40.3億美元。

2019年全球機器人行業市場結構分析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這方面,中國機器人產業出現一些積極信號。比如,從機器人種類來看,工業、服務、特種三類機器人開始呈現協同發展趨勢。」辛國斌說。

曲道奎表示,雖然當下全球機器人產業增長乏力,但根據產業周期判斷,中國機器人產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冬天」到「春天」的全新階段。在這個大變革時期,技術突破、產品迭代、跨界融合不斷提速,企業也正經歷由野蠻到理性的洗牌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變革與顛覆成為常態,從而加速量變到質變的調整升級。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產業研究部副處長陳丹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種周期波動是產業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汽車、3C製造業等傳統應用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市場將趨於飽和,但是隨著智能機器人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在量大面廣的一般工業中的應用將激發出更大的潛在市場。

3、5G、工業互聯網開啟新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將提升機器人應用潛力。一些發展趨勢,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可見一斑。

在大會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展示了一款名為「長征雲」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它可以完成各類機器人的操控與協同合作、人機互動。

系統研發人員李翔對記者介紹,連上「長征雲」就彷彿連上一個智慧大腦,操控機器人、管理工廠、收集分析生產數據等都不在話下。它支持各類工業設備接入,有150類數據分析挖掘演算法,可通過實時監控、分析設備的運行數據,自主進行故障預測、安全隱患分析、生產決策,過程智能;此外「長征雲」還是一個包容性與開放性俱佳的平台,用戶可根據需求自主設計各種程序,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據統計,採用工業互聯網的機器人能夠幫助生產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8%-15%,而生產成本降低8%-15%。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工業互聯網將協助機器人實現互聯互通與數據共享、有效降低機器人損耗及維修成本、支撐機器人開展定製化生產,使機器人快速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定製化生產,產品快速更新換代,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而在5G環境下,機器人的應用潛力正被源源不斷地挖掘。以醫療機器人為例,今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基於5G的遠程人體手術——遠在海南的神經外科專家凌至培,通過5G網路傳輸的高清畫面遠程操控手術器械,為身在北京的患者實施了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今年6月,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利用5G技術,同時遠程操控兩台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為浙江嘉興和山東煙台的兩名患者實施手術。

「5G通信技術、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將大幅度提升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完整性及吞吐量,極大地增強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準控制能力,提升機器人應用潛力,推動機器人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辛國斌說。

在曲道奎看來,現在的機器人已經不是過去傳統的機械電子設備的概念,而是一個集人工智慧、信息電子、大數據網路、感知系統為一體的高技術產品。新的技術的融合和突破,使機器人有了最關鍵的一點,即機器人的成長,這使機器人在往其他領域不斷拓展和延伸,包括從製造到醫療再到健康、國防、服務和消費領域,它們是未來機器人真正發展的希望和空間所在。

4、「卡脖子」問題仍需進一步突破

在采訪中,攻克「卡脖子」難題,掌握機器人核心技術是業內專家最為關注的內容。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表示,機器人產業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比如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進一步提升,應用場景和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展,風險防控和法律法規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等。

陳丹也指出,為了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盡快解決「卡脖子」問題,重點布局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在智能感知、新材料應用、新驅動系統等智能機器人的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事實上,結合新興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多地也加快向中高端機器人研製和產業布局方面發力,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例如,四川省日前表示,將培育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人工智慧重點產品和人工智慧龍頭企業,安排經費2000萬元,啟動實施20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高可靠操作系統、工業機器人軟體、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深圳明確支持人工智慧產品創新,支持智能機器人、智能無人機、智能醫療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等人工智慧產品研製及產業化。浙江省也表示,將提升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水平,突出精密、復合、智能,提高關鍵製造生產環節應用機器人的可靠性。

在壯大企業發展力量的同時,一批百億、千億級產業集群也正在加速謀劃中。江蘇省表示,到2020年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上海寶山區日前也表示將力爭集聚機器人相關企業300家以上,形成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打造中國機器人及智能硬體產業製造基地。

「在產業集聚圈內,同類型企業存在較大競爭壓力,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機器人產業集聚將使集群內企業能夠依靠分工協作與優勢互補作用,增強自身競爭優勢;同時有效吸引和帶動相關企業的入住和發展,對區域合作和科技發展起到輻射和引領作用。」陳丹說。

此外,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著企業經營壓力較大、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標准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問題。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政策規劃處處長左世全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需進一步落實生產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擴充《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以促進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加強國家戰略引導和統籌規劃,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優化資金配置方向。

同時他也指出,應進一步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參與機器人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讓機器人產業繼續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機器人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貳』 智博會歷史

2018年2月,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在渝人大代表就重慶市改革發展和大數據應用與發展等情況開展了集中視察相關大數據企業,為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準備。

隨後,代表們圍繞擬提出的全團建議進行了討論發言,並對建議的進一步修改提出了意見建議。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需要得到國家部委的支持,其中建議之一就是在重慶舉辦智博會。

2018年3月3日,重慶代表團全體會議通過建議提交大會,到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

2018年5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將中國重慶國際汽車工業展與中國(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合並,並更為現名;決定智博會從2018年起,每年在重慶市舉辦一屆。

2018中國首屆智博會將於2018年8月23日至25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智博會以「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為主題,定位於「國際化品牌、國家級標准、專業性盛會」,通過「會」「展」「賽」及「系列活動」,為全球智能產業相關行業組織、企業和專家學者搭建集產業盛會、前沿展示、賽事路演、交流研討、智能體驗於一體的交流合作平台。

(2)曲道奎融資擴展閱讀:

設立智博會的意義:

舉辦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是落實《新時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加速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攜手努力,爭取把「智博會」打造成為人工智慧科技成果發布平台、產業聚集平台和投融資對接平台,促進智能產業資源共享共用和高效應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智能化發展。

同時,「智博會」在重慶舉辦也將有力地促進人工智慧創新要素在中國西部地區的聚集,有助於重慶找准著力點,促進產業升級。以智能產業帶動西部大開發,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叄』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上世紀1970年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970年我國也發射了人造衛星。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應用掀起一個高潮,尤其在日本發展更為迅猛,它補充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自己的工業機器人。
進入80年代後,在高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七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完成了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成套技術的開發,研製出了噴塗、點焊、弧焊和搬運機器人。1986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實施,智能機器人主題跟蹤世界機器人技術的前沿,經過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製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從90年代初期起,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先後研製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並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雖然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在不斷的進步中,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依舊明顯。從市場佔有率來說,更無法相提並論。工業機器人很多核心技術,當前我們尚未掌握,這是影響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下降,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工業機器人正逐步走進公眾的視野。中國產業洞察網分析師李強認為,人口紅利的持續消退,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產業有望迎來爆發期。
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也有所擴大。2010年,在德國市場,除了汽車行業,食品行業顯著增加了機器人的利用。可見,在葯品和化妝品行業和塑料行業,機器人的投資潛力巨大。預計亞洲將成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最快的地區。
《2014-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36560台工業機器人,佔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2014年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根據201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國務院在相關決定中指出:「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包括「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及「節能環保產業」等。今後十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銷售產值將佔全部裝備製造業銷售產值的30%以上。工業機器人行業作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此期間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實現進一步增長。
中國到2014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5萬台,佔全球總量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專家表示,未來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速可達30%,爆發性增長可期。
盡管各大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陣痛,但不少具備實力、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已經在此陣痛中尋找到了新的出路。山推作為國內大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和推土機行業龍頭企業,在自動化焊接設備的應用上應該說走到了國內同行的前列,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應用焊接機器人和自動化焊接專機。這些舉措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轉變了員工的傳統觀念。
當前,國外已經研製和生產了各種不同的標准組件,而中國作為未來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生產國,標准化的過程是發展趨勢。
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製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加快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生產是中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要進一步落實:第一,工業機器人技術是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政府要對國產工業機器人有更多的政策與經濟支持,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加大技術投入與改造;第二,在國家的科技發展計劃中,應該繼續對智能機器人研究開發與應用給予大力支持,形成產品和自動化製造裝備同步協調的新局面;第三,部分國產工業機器人質量已經與國外相當,企業采購工業機器人時不要盲目進口,應該綜合評估,立足國產。
智能化、仿生化是工業機器人的最高階段,隨著材料、控制等技術不斷發展,實驗室產品越來越多的產品化,逐步應用於各個場合。伴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多感測器、分布式控制的精密型工業機器人將會越來越多,逐步滲透製造業的方方面面,並且由製造實施型向服務型轉化。
工業機器人最先大規模使用的區域將會出如今發達地區。隨著產業轉移的進行,發達地區的製造業需要提升。基於工人成本不斷增長的現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成為最好替代方式。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大范圍應用將會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其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佔全國一半以上。
日益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世界著名機器人生產廠家的目光。當前,我國進口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來自日本,但是隨著諸如「機器人」類似的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將會由中國製造。
中國成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的運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即使在很多的傳統工業領域中人們也在努力使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在食品工業中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們已經開發出的食品工業機器人有包裝罐頭機器人、自動午餐機器人和切割牛肉機器人等,機器人在食品加工領域應用得如魚水。
中國到2016年或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5日,2014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會議在張家港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的透露,預計中國到2016年或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王衛明這一「預計」無疑讓眾多關心中國機器人市場的與會商家有點竊喜。眼下,中國市場可謂是機器人熱潮湧動。王衛明說,不久前他去參加一個機床展,竟然展出的一半產品是機器人。
機器人需求猛增
「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漲,將刺激製造業對機器人的需求。」王衛明稱,汽車行業使用機器人最多,醫葯等行業的增長需求甚至達到100%以上,2013年全球機器人銷量16.8萬台。
「機器換人」已是大勢所趨
未來的5至10年將成為中國市場的爆發期,業界對此普遍持樂觀態度。曲道奎認同這一觀點。作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製造企業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他在會上不斷提醒企業要意識到該行業的殘酷性。他呼籲,在機器人這個高端產業里中國要避免處於產業鏈低端位置。
在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的背景下,「機器換人」已是大勢所趨。面對機器人產業誘人的大蛋糕,中國各地都行動了起來,機器人企業、機器人產業園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積極投身這場「掘金戰」中。
王衛明在會上指出,國內在機器人產業化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面對將要到來的「機器人時代」,中國未來將加強頂層設計,組建國家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完善標准體系建設;加大對機器人國產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示範等。
2015年安徽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預計超200億元
根據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國家支持在皖打造機器人、新型顯示兩大產業集聚試點。蕪馬合地區作為目前我國唯一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培育3家至5家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產業規模超200億元。
2014年3月,蕪湖市已規劃用地5000畝建設機器人產業園,依託埃夫特、瑞祥工業、陀曼精機等企業,集聚產業科技創新要素,打造以主機為龍頭、關鍵零部件協作配套的機器人全產業鏈。蕪湖市早在2007年就啟動了工業機器人項目,如今,領軍企業安徽埃夫特公司已形成系列化工業機器人研發和製造能力,實際裝機台數位居自主品牌之首,在汽車、家電、機械加工等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該市正在建設的6個重點項目,涉及工業機器人整機項目以及伺服電機、驅動及控制系統、精密減速機等配套的核心零部件項目。 在發達國家中,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設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外汽車行業、電子電器行業、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避免了大量的工傷事故。全球諸多國家近半個世紀的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實踐表明,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是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機器人技術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高技術領域。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科學家在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中提出了4個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國際機器人工業人士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一次工業機器人國際標准大會,並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一個文件,把工業機器人分為四類:⑴順序型。這類機器人擁有規定的程序動作控制系統;⑵沿軌跡作業型。這類機器人執行某種移動作業,如焊接。噴漆等;⑶遠距作業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動工作的機器人;⑷智能型。這類機器人具有感知、適應及思維和人機通信機能。
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普及了第一和第二類工業機器人,並達到了其工業機器人發展史的鼎盛時期。而今已在第發展三、四類工業機器人的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日本下一代機器人發展重點有:低成本技術、高速化技術、小型和輕量化技術、提高可靠性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網路化技術、高精度化技術、視覺和觸覺等感測器技術等。
根據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計劃,日本2050年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到1.4兆日元,擁有百萬工業機器人。按照一個工業機器人等價於10個勞動力的標准,百萬工業機器人相當於千萬勞動力,是當前日本全部勞動人口的15%。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70年代初,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90年代的實用化期。而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當前我國已生產出部分機器人關鍵元器件,開發出弧焊、點焊、碼垛、裝配、搬運、注塑、沖壓、噴漆等工業機器人。一批國產工業機器人已服務於國內諸多企業的生產線上;一批機器人技術的研究人才也涌現出來。一些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已掌握了工業機器人操作機的優化設計製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控制、驅動系統的硬體設計技術;機器人軟體的設計和編程技術;運動學和軌跡規劃技術;弧焊、點焊及大型機器人自動生產線與周邊配套設備的開發和制備技術等。某些關鍵技術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個國家要引入高技術並將其轉移為產業技術(產業化),必須具備5個要素即5M:Machine/Materials/Manpower/Management/Market。和有著「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相比,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基本國情,那就是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刺激日本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根本動力就在於要解決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問題。所以,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晚發展緩。但是正如前所述,廣泛使用機器人是實現工業自動化,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我國正在努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培養人才,打開市場。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輝煌得益於本國政府的鼓勵政策,我國在十一五綱要中也體現出了對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大力支持。

閱讀全文

與曲道奎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零首付購房融資犯法嗎 瀏覽:612
福牌阿膠股票 瀏覽:583
國通信託股東 瀏覽:104
基金如何凈值表 瀏覽:61
諾安基金公司價值多少 瀏覽:745
融資額與股價的關系 瀏覽:296
企業融資利息 瀏覽:844
國家性融資 瀏覽:917
公募基金發售時間 瀏覽:398
融資余額東方財富 瀏覽:513
發行短期融資券利好 瀏覽:337
上海證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指引 瀏覽:513
中金所國債期貨手續費 瀏覽:813
愛投資ppt 瀏覽:688
原油外匯符號 瀏覽:535
非法買賣外匯法律解釋 瀏覽:198
1953年1分紙幣回收價格 瀏覽:412
香港基金經理名人 瀏覽:742
房企融資貸款 瀏覽:570
德邦的資金實力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