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少風險也小,是一種保守的做法,股票的風險較大,不建議使用,網路上的P2P理財層次不齊,推薦~~~金融工場,它也是P2P理財的一個公司 ,年華率可達12%,你不心動嗎?
⑵ 傳統理財方式的缺點有哪些
1、收益低 2、流動性差 3、操作繁瑣 4、可能虧本
傳統理財方式雖然存在以上缺點,但是因為它安全性高,收益有保障,往往成為很多穩健型家庭的資產配置的首選。不過現今投資理財的渠道增多了,理財產品的數量也劇增,除了傳統理財方式外,p2p現在也成為投資理財的一大趨勢。
⑶ 傳統的理財方式有哪些缺點
現在投資理財收益是比較好的,這個具體還是看你選擇怎樣的平台什麼樣的產品,才知道收益高不高,樂助貸就是一個投資理財的平台,裡面有很多的靈活產品,我們可以購買這些產品獲得收益,收益按月返還,比穩健,而且比銀行的利息率還要高一些,收益還是比較穩定的。
⑷ P2P理財和傳統理財有什麼區別
存在以下差別:
1.年化收益率。就目前市場上所有理財產品來說,P2P理財的年專化收益要遠遠高於傳統理屬財的銀行理財。
2.投資門檻。P2P網貸投資門檻低,目前國內大多數都是100元起投,投資項目不定。而銀行理財產品起購金額高,大多數都需要五萬十萬的起步金額,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3.流動性。P2P理財產品目前我國國內大多在1-12個月內,流動性好,而傳統理財的投資期限大都以年為單位,變現能力較差,流動性緊張。
4.透明度不同。P2P是個人與個人間的借貸,借貸雙方的信息更加透明。而傳統理財產品的透明度就低了許多,很多人都是把錢投資完不知道銀行是如何操作的。
⑸ 凈值型理財和傳統理財的區別
1.流動性不同
傳統理財未到期不可贖回,凈值型理財產品每周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內放期內可以進容行申購贖回等操作。
2.收益不同
傳統理財的收益低,凈值理財的收益較高。
3.風險不同
傳統理財的風險略低,不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凈值理財的收益高低是隨市場行情變化的,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收益會比傳統理財搞得多,但是在市場行情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收益也會存在大幅度虧損。
4.信息透明度不同
傳統理財的收益是固定的,凈值型理財會定期的更新收益情況,比傳統通理財的信息更加清晰。
5.承擔風險的主體不同
傳統理財產品基本都能到期兌付,銀行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同時也享受了理財產品超過預期收益之上的超額收益。而凈值型理財產品在投資者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收益歸投資者所有。
⑹ p2p理財與傳統理財有什麼區別
相比傳統理財不溫不火的勢頭來看,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理財近年來可謂異軍突起混得風生水起。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P2P理財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讓人著迷呢?今天就讓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P2P理財與傳統理財的區別。
第一,跟私人借貸相比,P2P理財風控相對規范。民間私人借貸本質上屬於傳統的信用借款,大多打一張欠條,然後白紙黑字的簽個名就算了。如果遇到借款人違約,只能採取上門扯皮等極端的追討方式。P2P理財則手續齊全,借款人的擔保合同和抵押合同在網站都是清晰可見的。民間借貸對借款人的風險管理基本沒有,借款人是否能按時還款往往取決於他的人品。而P2P理財有專業的風控部門,在貸前,貸中,貸後都會對借款人進行考察跟蹤,保證投資人的投資安全。
第二,跟信託理財相比,P2P理財門檻低,適合普通投資者。信託公司的各種信託產品的資金門檻動輒100萬元以上,普通投資人只能被拒之門外。信託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一般介於1-2年,而且無法轉讓,容易導致投資人流動性不足。而P2P理財幾十元起可投,可以極大地滿足工薪階層的理財需求。
第三,跟銀行理財相比,P2P理財收益率更高。據有關數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而名義收益率卻高達7%,也就是其中2.5%的收益被銀行以管理費的名目收走了。而P2P理財明碼標價,收益普遍在7%-15%之間,是銀行理財產品的4倍。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產品從今年開始就逐步的取消了剛性兌付的條款了。也就是說理財出現了損失,投資者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而P2P平台的借款人普遍都有抵押物。細心的投資人也許會發現,一些優質的P2P理財平台項目透明得多,借款人的經營狀況,資金用途,還款來源都是一清二楚的,可以在網上隨意查看,如「私人訂制」p2p平台房易貸,平台是網貸行業首家把借款人所有信息都不打馬賽克,讓投資者自己的分析投資風險,得出客觀的投資決策,並且每筆借款都公示資金走向。
⑺ 老百姓常見的投資理財方式有哪些
中國早期普通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方式並不是很多,儲蓄——曾經是早期中國老百姓唯一的投資理財方式。一張又皺又黃存摺,記錄著一串簡單的數字,這就是當時一家人全部的財富。當時的那句口號——「存款儲蓄,利國利民」,還時常在我的耳邊回盪,記載著那段並不算太遙遠的歷史。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老百姓才有了一個新的投資理財方式——國債(也包括早期的國庫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經濟駛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各種類型的國債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老百姓對待國債的態度,也由原先的消極購買,發展到現在的積極搶購。眼下的各種類型的國債,早已成為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的「寵兒」。
當歷史的車輪行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又一種新的投資理財方式呈現在中國老百姓的面前——股票。雖說,股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現了,可是真正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從排隊購買股票認購證、搖號抽簽、認購股票,到進入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由此,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完成了從平民到股東的轉變。從那時起,普通的老百姓便和一家家上市公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中國股市的沉浮,在給中國老百姓帶來無數喜怒哀樂的同時,也為中國老百姓灌輸了強烈的「市場意識」、「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從2005年到2007年,中國股市開始了為期兩年大幅上漲,從2005年6月的1000餘點(上證綜指),上漲到2007年10月的6000餘點(上證綜指)。中國股市史無前例的大漲,不僅讓眾多的股民欣喜若狂,也使得一種新的投資理財方式——證券投資基金,進入了千家萬戶。現如今,以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為代表的各類基金,獲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因此,很多老百姓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基民」。
黃金市場作為全球四大投資市場之一,在國外有著眾多的投資者。可是,在中國的起步比較晚,所以,中國的老百姓還不是很了解,因此投資黃金的老百姓,還不是很多。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作為各個國家「大管家」的各國央行和「扶危救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有大量儲備黃金。因此,我們中國老百姓適時、適當地為自己增加一些「黃金儲備」,還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金投資必將成為,繼儲蓄、國債、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之後,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新熱點。我也相信,用不了多久,黃金投資就將成為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的「第三條腿」;同時,黃金投資也將幫助中國老百姓打開多元化投資理財的大門,帶領中國老百姓走向投資理財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