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雲當年創建阿里巴巴向外界籌集資金的情況是怎樣的
這個很多地方可以找到,比如關於他的書上就有提到 1999年馬雲和他的17個朋友,共18人在馬回雲為於杭州的家中創立了答阿里巴巴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當時18人共拿出了50萬元RMB,之後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2001年拿到了第一筆來自VC的錢共計100萬美圓,之後相繼獲得2000萬美圓 和當時互聯網的融資記錄8600萬美圓!
2. 馬雲在創建阿里巴巴的過程中是如何融資的
1999年10月,馬雲私募到手第一筆天使投資500萬美元,由高盛公司牽頭,聯合美國、亞洲內、歐洲一流的容基金公司
2000年,馬雲為阿里巴巴引進第二筆融資,2500萬美元的投資來自軟銀、富達、匯亞資金、TDF、瑞典投資6家風險投資商
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融資,再從軟銀等風險投資商手中募集到8200萬美元,其中軟銀出資6000萬美元。
3. 馬雲首次創業融資是多少
50萬,18個人共同出資
4. 馬雲當初創業誰是最大投資人
馬雲第一筆融資是日本的孫正義給投資的。孫正義是軟銀投資的老闆。阿里的大部分錢都是給孫老闆賺的。馬雲只佔8%左右。
5. 馬雲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時,為什麼會連續兩次獲得國際風險資金的投入
馬雲創業之初,合夥人集款幾十萬幾個月用盡,馬雲找浙江一億萬版富翁投資遭其拒絕。後因權朋友楊光遠引薦,認識日本軟銀孫正義,孫正義本身從事互聯網人士,對阿里巴巴的發展前景極有眼光,因此投資給馬雲。可以說確實是機會加運氣,孫正義的投資眼光加上馬雲的能力,使得阿里巴巴成為中國互聯網一個成功經典。
6. 馬雲創業初期持股比例是多少
在創業初期,馬雲是一人獨大的,之後隨著融資擴大、股權的不斷稀釋,才降到了現在的8.9%。馬雲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1、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招股書的時候,首次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34.4%。
雅虎第二,持股比例為22.5%。二者合計57%。以個人持股來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股比例僅為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為3.6%,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2、1999年3月,馬雲湊夠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網站正式上線。
Invest AB副總裁蔡崇信聽說阿里巴巴後,飛赴杭州洽談投資,在和馬雲談了4天後,決定辭職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兩次共從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融資2500萬美元。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15年10月23日,《2015信中利·胡潤IT富豪榜》發布,51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350億元資產蟬聯中國IT業首富,在13年裡財富增長540倍。
(6)馬雲第一筆融資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6月9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
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
7. 馬雲、馬化騰等大佬是怎樣融到人生第一筆錢的
馬化騰在1998年注冊了騰訊公司,當時父母都沒有想到,他們說:「你這個書獃子還可以去開公司啊。」還建議他找合夥人一起做,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
他對產品比較在行,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計算機,他剛好在這個跨界中間。張志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對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長得就像老闆,出去別人握手都先跟他握。他的名片只寫工程師,不敢寫總經理,怕人家覺得你們這公司玄乎了。
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他們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副產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網路尋呼機」,最早的圖標就是一個「BP機」,開發出來這個產品是想賣給別的運營商,可是價格一直談不攏。
產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戶又瘋漲,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沒錢買伺服器,這逼得馬化騰很早就要想怎麼有造血的能力。騰訊夜以繼日地接一些瑣碎活兒,為的是能夠賺到一點點錢,用來養活QQ。
那時資金也是個難題。此外,小馬哥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1999年下半年,他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後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給了400萬美元。有了這筆資金,公司就買了20萬兆的IBM伺服器。
2001年的時候,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都上市賺錢了,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我們心裡也很著急。這時候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小馬哥想到通過與運營商走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2002年,移動QQ佔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
當年MSN很強勢,基本上大家認為QQ是死定的,只是什麼時候死而已。但小馬哥針對國內網路結構做了大量的優化。QQ傳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QQ的頭像是個性化的,口碑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都說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來,但這也是最難的。你要創業的話,第一個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資怎麼辦,你第一年的收入怎麼著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電你能不能掙回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所以當時沒有想那麼多什麼領導力的,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難說,小企業的成功概率算下來是很低的。現在創業的這個條件比當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為門檻低了,競爭也更加激烈。
所以不要看到騰訊現在有多風光,你也要看看小馬哥當年經歷了多少磨難和挫折。當時他請張瑞敏投資QQ,張是拒絕的。今天騰訊的市值這么高,不知道張瑞敏後悔嗎?永遠不要羨慕創業者的成功,創業者背後的艱辛才是你應該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