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多家央企累計虛增收入近2000億元
據報道,6月23日,審計署披露了對20家央企的審計情況,其中18家採取虛構業務、人為增加交易環節、調節報表等方式,近年累計虛增收入2001.6億元、利潤202.95億元。
專家表示目前國資委已經由最初以央企年度營收、利潤、資產規模考核的基礎要求,逐步過渡為更合理的考核標准,未來監管部門也將對此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查處。
『貳』 企業為什麼要虛增收入、利潤
當你面臨需要對你這位老總考查業績從而決定「政績」大小時;或者在達不到盈利的前提下,企業在沒有融資可能的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叄』 虛增銷售收入的好處
虛增銷售收入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會給投資者傳遞公司業績向好的虛假信息,抬高公司股價,給公司帶來收益,即使不是上市公司,虛增銷售收入也有利於公司融資貸款等活動的開展,有些工程審核上也需要公司達到某個利潤值,只要虛增銷售收入的預期收益大於因此需要多交的稅金,對於公司來說就是有益的。提高利潤對企業管理者來說,能得到更多的獎金,對於上市公司,有利於吸引股民投資 在融資方面,銀行更願意提供貸款。
『肆』 求一個財務虛增主營業務收入的案例分析
主營業務收入不按規定的確認時間入賬
甲企業在2000年10月份與乙企業簽訂預收貨款的銷售合同,在該合同中規定:先由乙企業預付給甲企業貨款及增值稅共計549900元。其中,2000年11月預付219960元,12月份補付274950元,2001年1月份補付54 990元。由甲企業向乙企業提供機床10台,其中2000年12月6台,2001年1月份4台。甲企業增值稅稅率17%。上述業務發生後,甲企業的賬務處理如下: 1.2000年11月預收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219 96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88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31 960 2.2000年12月收到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274 95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35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39 950 3.2001年1月份收到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54 990 貸:主營業務收入 47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7 990
『伍』 虛增收入,不虛增貨幣資金的財務造假影響的科目是哪個
可能是應收賬款,虛增收入,不增加貨幣資金,可以將收入掛到往來上面。
『陸』 企業為了貸款要虛增收入怎麼做 急急。。。請教各位老師
造假是違法犯罪
『柒』 財務人員虛增收入觸犯法律嗎會判什麼刑法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嗎
觸犯法律,涉嫌虛報注冊資本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一百五十八條 虛報注冊資本罪
申請公司登記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欺騙公司登記主管部門,取得公司登記,虛報注冊資本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7)虛增收入融資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
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
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第四十四條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其中的會計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捌』 請教有關上市公司虛增收入、利潤和納稅的問題
上市公復司的這種做法制不會比正常情況下多納稅了么 ? 是
是不是也損害了公司利益了呢? 虛增的利潤肯定大於稅收 談不上損害
上市公司又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虛增的利潤少繳稅呢? 虛增利潤就要繳稅 沒有什麼方法
『玖』 公司做賬虛增收入對投股人有什麼不利的影響
公司做賬虛增收入要多交稅,造成公司資金流出;
虛增收入查實後會面臨處罰,不利公司持續經營,影響投股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