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融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雖然孔融是一個這樣的人,但他還是在其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文學造詣很高,是「建安七子」之一,詩作也很受人追捧。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去查貪官污吏,查到什麼,就一板一眼地說,毫不避諱。
之後就經常給曹操提意見,提的多了,曹操就很煩,想要暗搓搓地殺了他,正好想到孔融之前的那番不孝理論,正是一個好借口,於是就把孔融給殺了,還株連了全家。
(1)小孔融資料擴展閱讀: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
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2. 孔融的基本資料【文學常識】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3. 孔融在歷史上是怎麼樣一個人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贊許。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3)小孔融資料擴展閱讀:
孔融的文學成就: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
據《後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4. 能言善辯後小孔融一文:小孔融能言善辯表現在什麼地方短文寫了哪兩件事請簡
表現在以下兩件事情上,第一件是以孔子和老子來證明孔家與李家的關系;第二件是以其人這身治其人之道,反駁「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用」。
孔融的品格與言論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影響,他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4)小孔融資料擴展閱讀: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
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5.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懂禮貌
6. 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哪個朝代的人
孔融是東漢末年人。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元城(今河北大名縣)縣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在孔融四歲的那一年,有一天,爸爸買來了許多梨,媽媽端來了一盆洗干凈的梨。哥哥們讓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而是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給爸爸媽媽、哥哥吃。」爸爸又問:「你還有一個小弟弟哩,最小的可以給小弟弟吃啊?」孔融說:「我比小弟弟大,我是哥哥嘛,大的應該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了高興得直點頭:「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
(6)小孔融資料擴展閱讀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古,是每個中國人孩提時期的學習榜樣,然而有著這樣一個禮儀標簽的人最後卻被冠以無禮之罪而遭殺害《後漢書》也有記載孔融十三歲喪父時哀悴過毀,要別人扶著才能起來,父老鄉親們都認為他孝順得很。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個借口罷了,曹操非殺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兩人政治目標的對立。
7. 孔融的資料
孔融,魯國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
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8. 《能言善辯的小孔融》短文寫了哪兩件事
第一件是:以孔子和老子來證明孔家與李家的關系。第二件是:以其人之身治其人之道(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使用別人的辦法來對待那個人自己),反駁「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用」的道理。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孔融從小聰慧,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
(8)小孔融資料擴展閱讀
《能言善辯的小孔融》
小孔融十歲時,爸爸帶他到京城去見世面。這京城裡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學問,孔融很想拜見這位大人,可是爸爸說他跟李府非親非故,恐怕拜見不成。孔融想了想,對爸爸說:「我有辦法讓李大人接見我。」
這天,孔融進了李府大廳,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紅木椅上一坐。由於人小,他坐在椅子上兩腳懸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問:「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麼親呢?」
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親著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經向你們的老祖宗李耳拜過師,向他請教過學問,這說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幾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誼。作為孔家的後代,我今天特來登門拜見您。」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賓客,聽了小孔融的一番話都十分驚奇,連聲贊嘆。
正在這時,一位姓陳的大官來看李大人。李大人指著孔融說:「這孩子是一位人間奇童!」姓陳的大官說:「小時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聽,馬上做出反應,他對這位大官說:「這樣說來,大人您小時候肯定是很聰明的了!」姓陳的大官一聽這話,不敢小瞧他了,誇獎說:「這孩子可真不簡單,長大以後必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果然,孔融長大後被曹操重用,與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稱為「建安七子」。
9. 孔融的孩子的完全資料
孔融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註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懸賞徵募他的文章,譽為建安七子之首,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薦禰衡表》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贊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復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並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
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漢末大名士——孔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教材《三字經》中的一段話,如今的青年人對它大約是陌生的。這里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後人稱譽:「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那麼,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從神童到名士
《後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贊。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贊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後,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該覽,漸為州里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弔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中起義軍和哀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薦舉賢良 誘益後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後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餘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後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後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於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嶔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於因為性格狂傲,不容於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跌盪放言 剛直見殺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了。孔融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孔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繫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麼王祥卧冰、郭巨埋兒等無稽之談不斷見諸正史,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膽識了。
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剛剛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陳對罪惡,言無阿撓。」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且聲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國志·崔琰傳》注引《續漢書》)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與曹操的妒賢害能也不無關系。今天為曹操翻案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愛賢、求賢、用賢,然而同時也忽略了曹操有時不免心胸狹窄,妒忌賢才、扼殺賢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誅戮孔融、楊修、崔琰、華佗,以及借刀殺禰衡,不都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體氣高妙」「雜以嘲戲」的文章
孔融不僅是個名士,也是個文學家,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一(見《典論·論文》)。他死後,曹丕曾為他募集遺文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就其傳世的作品來看,他的散文勝於詩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在對他作出較高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的,前面提到過的孔融嘲諷曹操父子的書信可以略見一斑。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臨了乾脆一針見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孔融在文中強詞奪理,反對禁酒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藉以顯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筆鋒,這或許就是曹丕批評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論盛孝章書》。總起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詩中悲憤地揭露了「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的社會現實,因為他被殺的罪名多半出於郗慮、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納。在封建社會里,一切正直剛傲、不阿權貴的人士大約總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運。「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這聲調固然是悲觀絕望的,但它畢竟是孔融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最後控訴。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當世名儒,在儒學、文學上都有相當的成就,備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後被曹操所殺。今天,我們就來品味一下這個鴻儒的為人處事及被殺的原因。
孔融的聰明機智我們有目共睹: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一個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很多讀書人都想拜會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贊不絕口。不過,一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陳韙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聰明機智,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較會諷刺挖苦別人,這是他的性格。
一般來說,聰明人都有自視過高、瞧不起他人的弱點,尤其是聽不進相反的意見。如果不能戰勝這個弱點,聰明就可能成為一把自傷的利劍。同時,一個聰明人,註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這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佳佐證。孔融就是一個這么聰明而且從不掩飾他聰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聰明,在說話上是持才傲物,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即使對方是權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即洛神賦的主角)賞給了曹丕。孔融就給曹操寫了封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曹操還以為說的是好話,就很高興,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孔融卻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中暗暗懷恨。
孔融有著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才華蓋世,想幹些大事,但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幹。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幹不了也不想干實際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傑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論事考實,難可悉行」。所以他雖然有很高的抱負,還看不起同僚的迎來送往的碌碌無為,可是他的干法更脫離實際,雖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經濟上、軍事上就不行,以至後來無處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亂了,看不出復雜問題的關鍵,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級官吏。做事又很沒條理,有時放鬆管理,有時「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這為懷恨他的人提供了擊敗他的口實。
孔融推薦的人也如他一樣狂放傲慢、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薦的禰衡,此人讀書很多,狂傲無比。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說他德才兼備:「淑質貞亮,英才卓躒。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詞,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可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之詞,甚至稱作奴才,這也有當時的文人士族對曹操專權的不滿的發泄。曹操能不惱火嗎?曹操忍住怒火,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裸體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十分痛恨,終於借劉表之手,劉表又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但曹操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進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孔融在為人處事上崇尚浮華、隨意,喜歡過放盪不羈、桀驁不馴的生活,士族作風很是嚴重。三國時,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田地大都荒蕪,人民生活沒有保障。曹操為節約糧食,曾頒布一道禁酒令,因為酒是由糧食做的。但孔融極愛飲酒,就給曹操寫了一封親筆信,專講飲酒益處,:「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說:「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下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鍾』稱聖人。而且夏桀和商紂王是因為女色亡的國,那你怎麼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憚孔融的才子大名,強忍憤怒,沒有立即殺他。御史大夫郗慮出來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卻滿不在乎,「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那邊禁酒,他被處罰還天天聚眾飲酒作樂。曹操能不對他出離憤怒嗎?
孔融對漢室忠心耿耿,他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從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明白就是要曹操還政於漢獻帝!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將其殺害。孔融被殺的罪狀如下:「一、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亂,召集隊伍,想奪劉家天下,自己做皇帝。(這完全是莫須有的)。二、對孫權的使者毀謗「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禮節,常常不戴帽子走進宮廷。四、和禰衡互相標榜。五、不孝。」就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於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對於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臨終詩》中表達的很清楚:「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一個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亂世是可悲的。他死後,曹丕向全國懸賞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輒賞以金帛」。在《典論》一文中,曹丕還把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會是個很好的時評家,每天褒貶時事,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所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討厭太透明的鏡子,因為那裡面反映的缺點最清晰。
年代:漢
作者:孔融
作品:雜詩
內容:
岩岩鍾山首,
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
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
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
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
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
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
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
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
夷齊何足慕。
年代:漢
作者:孔融
作品:雜詩
內容:
岩岩鍾山首,
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
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
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
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
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
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
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
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
夷齊何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