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望眼鏡是誰發明的啊
伽利略是首選把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 荷蘭人漢斯·利伯希在1608年發明了第一部望遠鏡。
❷ 天文望眼鏡大約多少錢什麼牌子的好在哪兒可以買得到。謝謝
那要看你的追求了,滿足好奇心:一兩百的鳳凰60900
學習操作並滿足好奇心:各種牌子的80,90EQ。價格在一千以內比較合適
學習操作,滿足好奇心,享受觀測,簡單天文攝影:信達150750和EQ3D,兩千二三
再高就要看你自己的意願了,更貴的望遠鏡有很多不一樣的功能,看你的需求
❸ 望眼鏡哪個品牌好
望遠鏡比較好的品牌有美國博士能BUSHNELL、德國ZEISS蔡司望遠鏡、日本尼康NIKON望遠鏡、德國視得樂望遠鏡、奧爾法數碼雙筒望遠鏡,具體介紹如下:
1、美國博士能BUSHNELL
全球最知名的也是最老牌望遠鏡品牌,也是目前望遠鏡銷量最大的望遠鏡品牌。美國博士能望遠鏡品種繁多,型號多達100多個。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品牌,博士能望遠鏡的超高性價比,一直受到全球客戶的青睞。
2、德國ZEISS蔡司望遠鏡
德國蔡司,全球頂級望遠鏡生產廠家,蔡司鏡頭聞名世界,蔡司望遠鏡更是以高清晰而著稱。蔡司望遠鏡分為征服者系列,和勝利女神系列。勝利女神系列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之所以成為劃時代的產品,其原因是這款產品的退出,從根本上解決了迷你望遠鏡的小視野的困擾。
3、日本尼康NIKON望遠鏡
日本尼康,日本最大的望遠鏡生產廠家,尼康產品一直深受部分喜歡日本品牌的消費者所追捧。日本尼康也是全球第四大望遠鏡生產廠家。尼康主要以生產中低端望遠鏡為主,其最知名的型號主要是保羅式的機型。
4、德國視得樂望遠鏡
作為一個德國品牌,視得樂望遠鏡雖然在性能上蔡司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也視得樂望遠鏡依然成為許多喜歡德國品牌的愛好者的喜愛。雖然視得樂的性價比不高,同價位產品給博士能以及其他品牌有一定差距。
5、奧爾法數碼雙筒望遠鏡
ORPHA奧爾法從1995年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流,研發數碼望遠鏡,2000年在世紀之交,ORPHA在美國SHOT SHOW發布了其第一代的數碼望遠鏡HD35,這是世界首台數碼望遠鏡,搭配35萬像素的數碼拍攝,沒有視頻攝制的功能,現在看來這是一款非常入門級的產品。
購買望遠鏡注意事項:
1、望遠往往都在戶外進行,觀察環境多變,最好選能防浸水(水壓防水)的望遠鏡,這樣才能使鏡子內部保持密封和穩定,不起霧不長霉。
2、鏡身重量決定了長時間使用和攜帶是否方便;通常,大家會選擇耐用性能高的望遠鏡。所以購買望遠鏡視,建議選擇金屬結構,包膠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結實,使用還輸入。
❹ 誰發明瞭望眼鏡
望遠鏡的發展史 17世紀初的一天,荷蘭小鎮的一家眼鏡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把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鏡排成一條線,通過透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教堂塔尖好象變大拉近了,於是在無意中發現瞭望遠鏡的秘密。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不過一般都認為利伯希是望遠鏡的發明者。 望遠鏡發明的消息很快在歐洲各國流傳開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就自製了一個。第一架望遠鏡只能把物體放大3倍。一個月之後,他製作的第二架望遠鏡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遠鏡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遠鏡。伽里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夜空,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並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後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並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幾乎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沙伊納於1613年—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台望遠鏡,一台一台地雲觀察太陽,無論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果傷了眼睛,最後幾乎失明。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減少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後來又做了一台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 使用透鏡作物鏡的望遠鏡稱為折射望遠鏡,即使加長鏡筒,精密加工透鏡,也不能消除色象差,牛頓曾認為折射望遠鏡的色差是不可救葯,後來證明過分悲觀的。1668年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斛決了色差的問題。第一台反望遠鏡非常小,望遠鏡內的反射鏡口徑只有2.5厘米,但是已經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等(見附圖1)。1672年牛頓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遠鏡,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至今還俁存在皇家學會的圖書館里。1733年英國人哈爾製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遠鏡。1758年倫敦的寶蘭德也製成同樣的望遠鏡,他採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別製造凸透鏡和凹透鏡,把各自形成的有色邊緣相互抵消。但是要製造很大透鏡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遠鏡直徑為102厘米,安裝在雅弟斯天文台。1793年英國赫瑟爾(William Herschel),製做了反射式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30厘米,用銅錫合金製成,重達1噸。1845年英國的帕森(William Parsons)製造的反射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82米。1917年,胡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鏡口徑為100英寸。正是使用這座望遠鏡,哈勃(Edwin Hubble)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的驚人事實。1930年,德國人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將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的優點(折射望遠鏡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貴,反射望遠鏡沒有色差、造價低廉且反射鏡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結合起來,製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遠鏡。 戰後反射式望遠鏡在天文觀測中發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瑪山上安裝了一台直徑5.08米的海爾(Hale)反射式望遠鏡。1969年在前蘇聯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裝了直徑6米的反射鏡。1990年,NASA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然而,由於鏡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員完成太空修復並更換了透鏡後,哈勃望遠鏡才開始全面發揮作用。由於可以不受地球大氣的干擾,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類望遠鏡拍下圖像的10倍。1993年,美國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建成了口徑10米的「凱克望遠鏡」,其鏡面由36塊1.8米的反射鏡拼合而成。2001設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研製完成了「超大望遠鏡」(VLT),它由4架口徑8米的望遠鏡組成,其聚光能力與一架16米的反射望遠鏡相當。現在,一批正在籌建中的望遠鏡又開始對莫納克亞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發起了沖擊。這些新的競爭參與者包括30米口徑的「加利福尼亞極大望遠鏡」(California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CELT),20米口徑的大麥哲倫望遠鏡(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簡稱GMT)和100米口徑的絕大望遠鏡(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簡稱OWL)。
❺ 哪些望眼鏡的牌子比較好
望眼鏡的牌子的話我推薦國外的牌子美國博士能,日本尼康,國內的話有博冠,金唐。 博士能的望眼鏡在美國是家喻戶曉的光學品牌其結實的橡膠外殼,內部氮壓系統,防雨,防霧鏡片等特點都是觀光,遠足,登山運動,觀鳥愛好者的首選。 尼康的望眼鏡世界范圍內都有其良好的口碑更適合一些相對專業的觀測愛好者,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行業使用。 博冠的望眼鏡作為國內比較知名的品牌以其不錯的品質和豐富的產品定位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在中低端市場有一定的地位。 金唐的望眼鏡是性價比非常高的望遠鏡品牌為更多的光學愛好者提供一個更佳的選擇。 你要買望眼鏡的話可以去38度光看看,他們家這些望眼鏡的都是有的。
❻ 為什麼眼鏡業的利潤這么高呢讓工薪階層望而卻步的眼鏡
實體店的成本的卻很高,除了機器設備外,還有員工,店面等等,一天配五個眼鏡的話,平均每個500元,他賺不了300元,怎麼維持生計,不過網上的眼鏡店就不一樣了,不過有風險。
❼ 望客眼鏡這個到底怎麼樣,我指的加盟他們
哥們好,去企查查查詢一下該品牌吧,一般重要信息都能找到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如果要加盟一個品牌,首先建議哥們還是慎重,畢竟是投入一筆不小的資金,多想想是否有客戶群或是人脈,自己是否是銷售高手等。
❽ 望客眼鏡oto獲b輪融資1.5億,並拿獎,原因是什麼
你好!
望客是一家做眼鏡OTO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通常的互聯網創業模式都非內常輕,是不會把工容廠整合進自己的產業鏈的。望客自建加工中心的做法是非常「重」的選擇,工廠是幫助「互聯網+」完成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最關鍵的一環,工廠的三個作用,拆解來看:
工業敏捷製造,與發外單不同,可以小批量下單,這樣研發質量和數量會控製得更加,節約研發成本;
產品柔性化設計,可以不停調取用戶的反饋,隨時根據反饋不虛榮、不浮躁地對產品進行優化,精心打磨,讓研發更可靠、更貼近用戶需求;
數據化運營,就是實現工廠系統、客服系統、用戶訂單、用戶數據和物流的對接,在產業鏈上打通TOC與TOB的上下游關系,完成閉環。
望採納~
❾ 望眼鏡是誰發明的
伽利略
是伽利略在12世紀發明的,他當時聽說有一個小男孩用一塊凸透鏡和凹透鏡,一個在前一個在後,看清了遠處的物體。他收到啟發,發明瞭望遠鏡。
詳細過程:
發明望遠鏡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工作的18年間,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興趣的力學研究方面,他發現了物理上重要的現象——物體運動的慣性;做過有名的斜面實踐,總結了物體下落的距離與所經過的時間之間的數量關系;他還研究了炮彈的運動,奠定了拋物線理論的基礎;關於加速度這個概念,也是他第一個明確提出的:甚至為了測量病人發燒時體溫的升高,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還在1593年發明了第一支空氣溫度計……但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伽利略改變了研究方向。他從力學和物理學的研究轉向廣漠無垠的茫茫太空了。
那是1604年的冬天,在南方的天空突然出現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這顆宇宙的不速之客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而後又在第二年的秋天神秘地消失。人們不禁提出一連串的疑問,這是一顆什麼樣的星?它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樣的規律運動的?但是,所有這些問題,誰也說不清楚。
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在觀察著那顆神秘的星辰,只要天氣晴朗,他是決不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的。他的腦海也不斷浮想出許許多多問題,他越來越感到,人類對宇宙的秘密了解得太少了。
但是,光憑肉眼觀察畢竟是有限的,當時還沒有發明望遠鏡。伽利略一直在想,能不能想辦法使人的視力更加銳敏,更加擴展,像神話中的千里眼那樣可以看清遙遠的星星呢?
轉眼到了1609年6月,伽利略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荷蘭有個眼鏡商人利帕希在一偶爾的發現中,用一種鏡片看見了遠處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這難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嗎?」伽利略非常高興。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的准確性,信中說盡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樣做的,但是這個眼鏡商人肯定是製造了一個鏡管,用它可以使物體放大許多倍。
「鏡管!」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急忙跑進他的實驗室。他找來紙和鵝管筆,開始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伽利略由鏡管這個提示受到啟發,看來鏡管能夠放大物體的秘密在於選擇怎樣的透鏡,特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搭配。他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忘記了暮色爬上窗戶,也忘記了曙光是怎樣射進房間。
整整一個通宵,伽利略終於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的距離,就像那個荷蘭人看見的那樣,遙遠的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經過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興。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製鏡片,這是一項很費時間又需要細心的活兒。他一連幹了好幾天,磨製出一對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後又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現在,該試驗一下他的發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點的凹透鏡,然後把管子對著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去時,奇跡出現了,那遠處的教堂彷彿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見鍾樓上的十字架,甚至連一隻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製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傳開了。「我製成望遠鏡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在一封寫給妹夫的信里,伽利略寫道:「一星期之後,就命我把望遠鏡呈獻給議長和議員們觀看,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紳士和議員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鍾樓,眺望遠在港外的船隻,看得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我的望遠鏡,就是眺望兩個小時,也看不見。這儀器的效用可使50英里的以外的物體,看起來就像在5英里以內那樣。」
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經過不斷改進,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實物放大1000倍。現在,他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窺探宇宙的秘密了。
這是天文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幾千年來天文學家單靠肉眼觀察日月星辰的時代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光學望遠鏡,有了這種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學的大門被打開了。
現在,每當星光燦爛或是皓月當空的夜晚,伽利略便把他的望遠鏡瞄準深邃遙遠的蒼穹,不顧疲勞和寒冷,夜復一夜地觀察著。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月亮是個光滑的天體,像太陽一樣自身發光。但是伽利略透過望遠鏡發現,月亮和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有高峻的山脈,也有低凹的窪地 (當時伽利略稱它是「海」)。他還從月亮上亮的和暗的部分的移動,發現了月亮自身並不能發光,月亮的光是從太陽那裡得來的。
伽利略又把望遠鏡對准橫貫天穹的銀河,以前人們一直認為銀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汽凝成的白霧,亞里斯多德就是這樣認為的。伽利略決定用望遠鏡檢驗這一說法是否正確。他用望遠鏡對准夜空中霧蒙蒙的光帶,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那根本不是雲霧,而是千千萬萬顆星星聚集一起。伽利略還觀察了天空中的斑斑雲彩——即通常所說的星團,發現星團也是很多星體聚集一起,像獵戶座星團、金牛座的昂星團、蜂巢星團都是如此。
伽利略的望遠鏡揭開了一個又一個宇宙的秘密,他發現了木星周圍環繞著它運動的衛星,還計算了它們的運行周期。現在我們知道,木星共有 14顆衛星,伽利略所發現的是其中最大的四顆。除此之外,伽利略還用望遠鏡觀察到太陽的黑子,他通過黑子的移動現象推斷,太陽也是在轉動的。
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足使伽利略動筆寫一本最新的天文學發現的書,他要向全世界公布他的觀測結果。1910年3月,伽利略的著作《星際使者》在威尼斯出版,立即在歐洲引起轟動。
但是,他沒有想到,望遠鏡揭開的宇宙的秘密大大觸怒了很多人,一場可怕的厄運即將降臨在這位傑出的科學家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