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保理財產品
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主要是用來保障的。如果想提高收益率,好像收益率不高。
2. 中國人保的理財險萬能型A款,定期5年的到期會退錢嗎
你買的是銀保產品嗎?
從保險公司從代理人手上直接辦的萬能型是可以隨時取錢的。
萬能型理財保險一般是一個長期性的理財賬戶啊,3五年之內停掉的話比較不劃算。
3. 人保壽險存五年十年取的出來嗎
取的出來啊, 看您選擇什麼樣的產品了。
理財的么? 我知道工銀安盛的一款固定收益類產品,5年交費, 5年後就可回本, 取出來都不虧的。 您可以從工銀安盛人壽的網站上看看, 「鑫如意」產品。
4. 建行工作人推薦每年存五萬元五年後可用,後來才知道是人保財理險,現在怎麼辦
您好,只能先拿著,如果退保只能退現金價值,會有本金損失。看看他的收益如何?目前都是利率下行,如果可以也算不虧吧。
5. 儲蓄理財有風險嗎人保壽險推出儲蓄性理財產品金帳戶,開戶至少一萬年利率百分之六存期三年,五年的。不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匯率風險與政策風險等多個方面。作為主流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的主要風險在於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投向交易性資產的產品包含市場風險;外幣產品對人民幣投資者而言存在匯率風險。不同產品的各類風險不同,不同銀行對各類風險的把控也各擅勝場,投資者宜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對風險多加了解。
信用風險逐漸顯現由於固定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隱含了銀行對預期收益的保證,因此,銀行的信用風險最為關鍵。
6. 中國人保picc萬能險是交五年的嗎
PICC的萬能險,第一,如果孩子是被保險人,那麼交了五年完全可以不用再交,賬戶里的現金價值若干年後會比本金還多,而且隨時可以領取,針對孩子來講就是理財,為孩子將來打算的。
第二,如果是30歲以上的成年人,有保障這一部分,每年會扣風險保障費,如果只交五年65歲以後賬戶里的錢就不足支付風險保障費了,賬戶里沒錢了合同就會失去效力了,萬能險是非常靈活的,交的多風險保障費扣的就越少,你可以每年追加2000元,追加10年,或是再交三年左右,根據現在的收益看,賬戶的錢可以維持到80歲左右,這個險種不錯,我的家人都有,收益也好,每月我自己在網站上都會查詢的。
想要保障,可以交7年或8年,要收益就隨時可以追加。
我的建議
7. 當初投了一款人保理財,每年兩萬,投3年,放20年,感覺被騙了怎麼辦
像你說的這種是現在市面上很多銀行都在做的,分紅型理財保險,這種不是被騙內吧。是一種比較正容常的保險。只是每一款保險的收益都是不同的,具體你買單那一款理財產品業績如何?你也可以到你繳納保險費的保險公司去咨詢的嘛,它每年都有分紅,你看一下業績如何了?
8. 我買了5萬一年,連交10年的保險,是人保的理財保險,但是合同裡面只有這張現金價值表。那按照我的理解
你對壽險一點也不了解,居然一年交了5萬的保費。
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功能,如果沖著理財、分紅而找到保險公司,你就找錯門了!
給你介紹一下買保險的幾個事:
一、買的險種叫什麼:不同的險種作用完全不一樣,分紅只是一個嗜頭。不同的保險,保障的重點不同,如果你只是為了追求分紅,那可以不在乎投保險種的名稱。不過,如果買保險只關注分紅,就相當於寓言故事的「買櫝還珠「,只因為盒子好看,把珠子給丟了,笨!
二、保險費怎麼交:根據保單約定,你需要交給保險公司的錢,有分年交(期交)、躉交(一次性交)。你的是年交5萬的保險。
三、交費期:約定交費時間,你的交費期是10年。
四、保險金額:發生各類約定事項(包括:死亡、滿期、傷殘等),應該支付的最高金額。估計你的500萬就是保險金額。保險金額是註明在保單上的。
五、保險單:是保險公司與你約定的保險合同。你連保險單都沒有,憑什麼交錢,承擔什麼責任,保險期限,保險金額,一概不知,你這是為誰做福利嗎?
六、現金價值表:是說明你這張保單在存續期間,可以摺合成現金的金額。這張表什麼時候用呢?兩種情況:1.退保時,按表格上的標准退保,你看下這表,如果你保了第一年就退保,可以退還331*50份=16550元,也就是你交了5萬元,第一年後悔了,要退保,只能退還16550元。第二種作用是用來抵押貸款的,壽險都有貸款功能,貸款的金額就是按照現金價值表的金額的一定比例貸給你。一般是80%。這個貸款實際上是用你自己的錢,借給你,然後還要收你的利息。不好玩!
七、這個表格是每1000元的價值,你交了5萬元,就是1000的50倍,如果你的保單延續了50年,則現金價值是9106*50=455300元,也就45萬多,哪來的500萬?!這45萬是你交的5萬*10年=50萬加上50年的復利利息後的價值!多嗎?不多啊!
八、分紅保險:分紅保險不是保險公司固有的功能,而是因為保險公司長期佔用了你的錢,然後一部分給予投資,並將其投資的紅利返還給你。如果你僅僅追求分紅,還不如直接買基金,那可是專業理財。
我的話可能很多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不愛聽,但這可是我20多年從事保險後退出保險業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