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有什麼區別
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的區別:
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經典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經典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在修持方法上,小乘經典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經典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小乘經典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經典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經典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在修行目標上,小乘經典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經典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Ⅱ 小乘認為我空法有 並認為色法是真實不虛的 認為一切皆空是戲論 他們的修行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呢
其實,小乘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自己入寂定。不管外界、也不管其他人。
小乘佛法的經文並沒有問題,問題是每個「眾人認可的高僧」理解的層次不同,結果講解傳承中出現了各種異同。
不過,樓主說這個是正確的,的確是小乘法所看到的。
因為,菩薩的智慧,圓覺層很難思量,佛的智慧,諸大菩薩也難思量。
說的淺顯點,譬如,一個行者,凡人的心思他是會懂的,而比他道行更高一層的人的思維,他是很難測度的。或許可以窺視到一部分,譬如,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大海的邊,是真正大海的邊嗎?
Ⅲ 所有佛教中最殊勝的是哪個佛教巨乘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沒有巨乘,區別如下
下面『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這是小乘;遠程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
Ⅳ 北京小乘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小乘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5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等。
法定代表人:庄斯涵
成立時間:2014-05-1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1723313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55號3層01-A377
Ⅳ 小乘佛教的淵源由來
小乘佛教的由來: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Ⅵ 何為大乘佛法,何為小乘佛法
下面『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這是小乘;遠程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
本經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一乘法是什麼?一乘法是成佛的。世尊在晚年的時候講《法華》,在法華會上他老人家向大家宣布∶「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說明他的本懷,他教化眾生心地真正是平等,只有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教你作佛;教你作菩薩、作羅漢,對不起你。一定要教你作究竟圓滿的佛,都是在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說三乘、說二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二乘是小乘、大乘,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想必清涼大師聽佛這個說法,他老人家有所感悟。我們在《華嚴疏鈔》裡面讀到,他說:「三乘學者,有因無果。」跟佛《法華經》上講的一個意思。為什麼?成佛才是果,不成佛沒那個果,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三乘學者,聲聞、緣覺、菩薩,有因沒有果。
可是諸位要曉得,本經是有因有果,了不起!有因有果的經有幾種?除了我們這個經之外,《華嚴經》、《法華經》,有因有果,其他經裡面都沒有。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幾乎公認《華嚴》、《法華》是一乘教、一乘法,在大乘之上。另外還有一部經,《梵網經》,也是屬於一乘經。一乘經在中國古代祖師大德們公認的,只有這三種。本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為什麼?《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成佛。本經字字句句都是講究竟的佛果,《華嚴經》所歸歸《無量壽經》,所以古人才說,這個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無上乘。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經典,不能不說是多生多劫,也可以說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一些遇到這個經還不相信的,我們看到,我們點頭∶「對!對!他不相信,應該。」為什麼應該?難信之法!他一接觸就相信了,那釋迦牟尼佛講難信之法,就講不通了。一般大家都相信了,這有什麼難處。一般人難信,一般人學了之後就退心,我們點頭∶「沒錯!」確確實實如佛所說,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就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教法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大乘的意思。
佛又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像《華嚴》所講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所以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佛,佛的果報就現前了。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宋末元初趙子昂是一個文學家,趙孟俯。字也寫得好,現在他的字帖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善於畫馬,喜歡畫馬,畫馬當然常常去觀察馬的形態、動作,心裏面天天在想馬。有一天中午睡午覺,作夢也在那裡想馬,那真是全神貫注。睡的時間大概相當長,他的太太去叫他。那時候都有蚊帳,帳子一拉開,床上一匹馬,太太嚇得驚叫,他醒過來,問她∶「你叫什麼?」「我剛才看到床上一匹馬。」心裏面想馬都變成馬,想佛不就變成佛,真的有道理。
諸位同修要記住,想菩薩你就變成菩薩,想鬼就變成鬼,想地獄就變成地獄,想什麼就變成什麼。佛對於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太清楚,教我們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天到晚為什麼不想佛,去打別的妄想,這就錯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真正感到,一個如法的念佛堂非常需要,一個真正如法的念佛堂比什麼都重要。那個念佛堂就是選佛場,到那裡去就是作佛的,這是大乘一佛乘的意思。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集)
Ⅶ 大乘佛法真的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嗎如果真是,那為什麼小乘的人會不承認呢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中存在大乘、小乘佛法的思想,所以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
因為很多印度佛經中都記載了 釋尊 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如《法華經》)。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處處顯示出大乘信仰與理念。如強調慈悲與平等,提倡不食肉主義,戒殺放生,慈悲為本,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行願,強調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
不同的佛教理念會相互傾軋,故一種理念會從根本上否定另一種理念。所以,小乘佛教並不會承認大乘佛法是由釋尊闡發。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7)小乘科技融資擴展閱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1、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
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范圍。
2、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
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凈土為目標。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
3、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
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Ⅷ 誰能告訴我,正法時期到底是5000年還是1000年 小乘和大乘的說法為何不一樣該信哪一個呢 謝謝
應該都是對的,因為兩者戒律不同,修行高度不同,出家人性別不同,社會認可度不同。
大乘1000正(印度時代)1000像(明朝前中國)10000末(包括現代)
佛在世時,三寶具足。正法時代教、行、證俱全;像法時代有教與行,證少;末法時代有教,行少、證近無;法滅時代教也漸漸不復存在.
於我滅後五百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度固。次五百年我之問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正法 -5—5世紀 印度)次五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東漢到唐宋佛經廣傳)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專得住堅固。(像法 5—15世紀 宋元明佛教國家)次五百年於我法中斗諍言頌白法隱沒屬損減堅固。(末法初 15—20世紀 明清小說和八股文興盛起)第6個500年新文化運動之後,佛不說的原因你懂。
大乘前2.5個500年都在印度(十三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的侵入 ,以那爛陀寺、超岩寺的毀滅為標志,印度佛教滅亡),第二到第五個500年在主要中國(漢明帝到新文化運動開始後),第6個500年是全世界(20世紀後科技爆炸,雖然傳播方便了,但社會更相信科學),因為大乘符合歷史,所以大乘一定對的。
小乘因為不讓女人出家,所以社會認可度極高(佛一開始不讓女人出家是有原因的,社會不認可,女性性格普遍不適合,所以會導致正法會早亡很久),因為自然環境不同(熱帶雨林全年有水果所以不用勞作)和社會環境不同(印度尊重修行人勝過王),所以戒律接近佛制定的。修行的是小乘,福報要求遠小於大乘(更大的智慧和包容性,也代表更大的消耗),金字塔塔尖肯定比塔基壞的快。綜上所述小乘一定比大乘堅持時間更長。所以5000年正法不稀奇,可見如來高明的保存了兩種佛法分支,效果最大化。
不過最重要的是,佛說的是時代的總現象。但佛還說具體的正像末法是針對個人因緣的,正法時代有無聞佛法者,末法時代一樣可能有聖人(但是相比像法時代肯定少的多),所以不要否定自身努力。
Ⅸ 大乘一邊修自己一邊弘法,修小乘的人主要是先度自己,修成了以後回來度人!嗎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8/4/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01 http://www.amtb.tw/02/02-34-001.xml
『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
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這是小乘;遠程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
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
Ⅹ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是個什麼關系
下面『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這是小乘;遠程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