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好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http://www.jse.net/szty/CYGS/CYGS.HTM
❷ 歷史名人簡短小故事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大嫂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後來有一個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漢文帝親嘗湯葯
有一次漢文帝母親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親,把侍奉母親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漢文帝服侍母親的病,總是很殷勤,看護得精心周到。
夜間睡的時候,眼睛沒有閉好過,衣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對於母親的湯葯,必定親自嘗嘗,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服用。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親的身體才好轉過來。
4、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並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於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後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5、蘇軾之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范仲淹斷齏劃粥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裡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❸ 趙奢治國治軍及其成長崛起的「秘訣」中「上下平」是什麼
趙奢治國治軍的基本主張是「上下平」。所謂「平」,就是相對平等,公平無私。他以此治賦而國富,以此治軍而軍強,以此指揮打仗而得部下效力。可以說,趙奢就是由此起步,以此成功的。做田部吏時,趙奢曾到平原君家收租。平原君趙勝,既是趙王之弟,又曾三次做過趙國宰相,而且還是趙奢的「大恩人」,趙奢似乎應該對他另眼看待,報知遇之恩,但趙奢則不然。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他連殺其9個家人。平原君聽說此事非常惱怒,要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對平原君說:「您是趙家的貴公子,卻縱容家人不奉公守法,如此下去,法律就會受到損害;法削則國弱,國弱諸侯就會加兵於趙,到那時趙國也許就不存在了,您還能享此榮華富貴嗎?以您的尊貴,奉公守法則意味著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聽完趙奢這一番話,平原君不僅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薦舉。趙王馬上任趙奢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堅持以「上下平」理財,時不逾年,趙國「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國家經濟出現了少有的好形勢。後來,趙奢擔任了將軍,仍一如既往地堅持「上下平」的原則。例如,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他就非常注意惟才是舉,公平不偏。軍士許歷在閼與之戰中曾向他進獻良策,戰後他就向趙王舉薦其功,將許歷破格提拔為國尉。而對自己的兒子趙括,趙奢認為他是一個空談家,絕不能委以重任;如果以趙括為將,必將導致趙軍破敗。後來的長平之戰,趙括兵敗身亡,趙奢不幸而言中。
❹ 誰能提供戰國時期著名人物及其事跡
秦將昔時坑趙卒,入深谷,排一重刀,布一重弩。四面挾拾,百卒千遭。A如地網,何異天牢。欲入地兮無處竄,欲仰天兮無處逃。谷深澗遠,
t1j
S+s-\ i4z0d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Jh,n$IX(]!v} Lbbs.cqzg.cn山峻天高。陌刀下兮聲劈劈,人聲枉兮沸嘈嘈。刀光白,人氣粗,血流澗下如江湖。十隊五隊蓮花劍,百般千般金轆轤。刀從地劈,人仰天呼
:d;FO\-b.t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M:^;UA_ ]){#A#x5T/\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擁千群之鼙武,坑四十萬之勇夫。肉復熱,刀復腥。草頭渾赤,不見山青。父子一時從此沒,不知何處認屍靈。龍竟斗,鳳復征,深坑變作
)]4I}O;E|~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I Gk$Tbbs.cqzg.cn活人冢,長城便是死人城。四面不庇寶不得,百里唯聞乞命聲。一半死,一半在,旋斬旋填深坑底。兄以弟,父以子,兩兩相看被煞死。滿谷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I9R}/Q jlLj1H!n
Q
.df3k3~;`a
`LG
只聞刀劍鳴,眾山遙遙覺血氣。人已死,刀復缺,毒蛇猛獸爭相嚙。三年五歲肉仍殘,千岩萬谷皆流血。諸余衩道人皆過,只有這匝行路絕。eNPyYV
o,?
Q$W
4CZphX9o7sO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肉蔫□□黑似泥,骨遭風雨白如雪。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lc$W`c-og9q5}u
rYNS
H0K
山有谷,人有毒,戰場數歲斷弓弦,溪里多年折箭鏃。谷中草,山頭木,髑髏眼眶生胡速。朝朝怨氣上沖天,夜夜唯聞鬼啼哭。長平草,秋月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aH!dW'W$Q1W@e+[
RZ$|)^/aJ Nw#m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蘭,長平山上月初圓。戰處全無舊營幕,煞氣漫漫佔一川。啾鬼相連哭復怨,此地今時不種田。天地一時渾變色,將軍白起用兵權。年復久,
_I6z P4|@xlU:i:nGx#g
歲復深,尋常地,似天險。曉氣紫煙恆覓覓,暮暮碧霧更沉沉。白日馬蹄多客思,黃昏鬼哭碎人心。自從往日刑殘害,怨氣切切至如今。趙卒
(Nb8Ir&A#{6R春秋中文社區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Aj2lU A
Fq,A.]
降秦死不還,空留野鬼哭寒山。煞氣只今猶未散,黑雲長掩太行山。山頭一片不航雲,應是長平趙卒魂。薄暮啾啾聞鬼哭,至今猶怨白將軍。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3o
l$Ba7ni_1?'u
\ {"e r1@vr:R0Jd這是敦煌本《秦將賦》全文。文中秦將是與「良將」李牧、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的「白骨將軍」說他是白骨將軍一則因他姓白。二則他兵鋒所向白骨積山。v'~V&M Sk
5O&RTj0]{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他就是戰國時期天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春秋中文社區;M(qHy
^_*s7Yp
%W
Egb#i;Q#X春秋中文社區戰國時期有幾個著名人物都被封為武安君蘇秦,白起,李牧bbs.cqzg.cn7s-RRKX^i
白起取楚都郢,於是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武安城在武安縣西南五十里。戰國時趙邑,即趙奢救閼與之戰處。);以巫地為巫郡;黔中地為黔中郡;白起此時已經名震天下。
]q
sL:~春秋中文社區bbs.cqzg.cn#QEPqg!^2m;a
史記.秦紀記載:
R7sy6l3H h/d8l8zbbs.cqzg.cn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二一]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二二]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4oL%Z
kn x'a
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ge#d
z`7k-e8q8Tq
襄陵。[二三]白起為武安君。
1@P
~o[ I9B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故城在*(潞)**[洛]*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七國時趙邑,□趙奢救閼與處也。
8JP2Z8ec
A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r
r#oHA_bbs.cqzg.cn如果你生在戰國,發現是趙國,你很不幸,因為趙國有量產名將的能力。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G&h8e3`"F@
如果是秦國,恭喜你,你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因為秦將無雙。
/X0F!?]a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l/S}(@+rou
秦昭王時代幾乎所有的大仗要仗都是白起獨攬,白起自盡,筆者以為如果白起反抗,賜死白起是沒有可行性的,白起在秦軍中的影響力絕對超過秦昭王,另外白起的名字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白起兩個字就當十萬大軍。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l n^` |#nt
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u-I6ny\j1z*MU(c
那時候,推測六國將領起誓會有一句,我口不應心出門撞上白起。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h,_ HD|
tB
gxa8H.W
長平之戰初,白起掩飾主將身份,秘密換將,一戰天下戰栗。春秋中文社區/}`$R%@/BTt'A(M"S
)\4M,u5]/pU春秋中文社區那麼白起何許人也
B*P-sJ X \0U2H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v*oe {%{w-Swpu;I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0t+eGm0v9c!]!Rw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8]5fKf4\^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qx@o T2i#Ebbbs.cqzg.cn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1?Qg1B8rObbs.cqzg.cn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b:lK)Zi zbbs.cqzg.cn
!iO5}!nb[y3N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uj?oIa6B.bK
[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
Q og.z_ WF?春秋中文社區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
S0v?yzEO-?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e"b5KI8xT)c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殺白起。秦將鄭安平降趙。春秋中文社區([&Aev0S7I!jk
附錄1、白起的死對頭廉頗
9kUxS4d%| [ i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廉頗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BC298年至BC236年間。BC283年,廉頗率軍參與樂毅的五國聯軍攻齊獲勝,攻取陽晉。趙惠文王趙何以封其為上卿。曾居功驕傲,對出身低微、資歷甚淺的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後知藺相如顧全大局,確有相才,遂負荊請罪,結成生死之交,協力抗秦,傳為美談。BC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BC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和安陽城。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BC260年,秦、趙長平之戰,廉頗為趙軍主將,首戰失利後,鑒於秦軍勢盛,但遠離國土,不能久戰,即固壘堅守,阻止了秦軍的進攻。後趙孝成王趙丹中秦離間計,以趙括代廉頗為主將,改變廉頗戰法,終致趙軍慘敗。BC251年,燕國乘趙國元氣大傷之機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樂毅之子)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燕主帥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燕王姬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BC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趙悼襄王趙偃時,廉頗不得志,出奔魏國。後趙國屢遭秦軍攻擊,擬再任廉頗為將抗秦。廉頗亦急欲歸國效力,因權臣郭開(同樣是這個傢伙害死了李牧)作梗,未能遂願。後居楚,憂慮而亡。
D&D7z?7MJQ"sbbs.cqzg.cn廉頗是趙國著名的軍事將領,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廉頗剛強不馴,在趙國只和藺相如友善,而與趙奢、趙括、樂毅、樂乘等人不睦。藺相如死後,廉頗在趙國朝廷中更加孤單,受到排擠。廉頗由於不滿趙悼襄王用樂乘取代自己為將的決定,怒而造反,入魏為將,但不受信用,無功。國危思良將,趙國在秦、燕的夾攻下十分被動,趙悼襄王有復用廉頗之意,結果被廉頗的仇人郭開從中作梗,廉頗終究未再為趙用。楚國知道廉頗在魏不被信用,陰使人迎之。廉頗為楚將,無功,最後在楚國的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去世。
1M)Ft;j"}Fbbs.cqzg.cn廉頗是騎將出身,曾在趙國的北方邊境與林胡、東胡、匈奴等游牧民族長期作戰,履立戰功,開始在名將輩出、英勇善戰的趙軍中嶄露頭角。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B%v$FGIV1K
廉頗與稍後於他的趙國另一位傑出的將領李牧被後世認為是戰國時期戰勝北方游牧民族的華夏族將領中的代表性人物。
oz:N'h l#eu O7c盡管廉頗在草原和中原兩大戰場都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升遷的速度卻很慢,很有些難封的味道。
m"l*i m z
e/a([f春秋中文社區廉頗在趙國為將期間,是趙國最為繁忙的軍事將領,要兼顧草原和中原兩大戰場的作戰任務。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在北方草原獲得成功的青年騎兵將領廉頗被趙惠文王調往東方的齊國戰場,在樂毅率領五國聯軍破齊後為趙國爭利。廉頗在中原地區的首戰告捷,攻陷了齊國的堅城陽晉和昔陽,威名大振,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攻齊,破齊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趙軍名將樓昌攻魏國的幾,不能取。十二月,廉頗將,攻幾,取之。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防陵,拔之,築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趙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4年),廉頗大敗東胡,收復了被東胡佔領的代郡失地。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將栗腹、慶秦率大軍六十萬攻趙,栗腹攻鄗(今河北柏鄉東北),慶秦攻代。廉頗為趙將,破殺栗腹,虜慶秦,大敗燕軍。廉頗憑此大功才被封為信平君,封地尉文。趙孝成王十六年(公元前250年),信平君廉頗率大軍反攻燕國,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西南)。
(QGS6D$R5VyMS5c*\
V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qqW'm-I'}F,c3@春秋中文社區在戰國時期,一個人在政治上是否取得成功的最主要標志不是封將拜相、擔任國家的重要軍政職務,而是封君命侯、獲得貴族爵位。廉頗雖然戰功卓著,但還是用了三十餘年的時間才得以封君,遠遠落後於與他同時代的將領樂毅、趙奢。他的下一代將領趙括憑借襲封父親趙奢的馬服君爵位,也比他提前封君。讓廉頗心理更加不平衡的是,韓國降將馮亭和秦國降將鄭安平在本國本來都沒有爵位,在投降趙國後竟然立即獲得了華陽君和武陽君的爵位稱號,而自己出生入死、軍功顯赫未得封君,還不如降將,實在是奇恥大辱。 春秋中文社區Gf)g+JQ x
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3Qp%i1q3a
趙國邊將難封是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政治現象,廉頗和李牧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廉頗和李牧都是邊將出身的優秀將領,論戰功早就可以邁入君、侯的行列。廉頗和李牧都曾經擔任趙國多年的將軍和相邦職務,但就是顯而不貴,得不到爵位稱號。廉頗大破燕軍六十萬、斃栗腹擒慶秦,李牧戰勝秦軍著名將領桓齮,才得以封君,盡管廉頗和李牧此前立下的軍功已足已封君。邊將封君的難度遠遠大於宗室成員和其他將領。邊將難封的實質是趙國的貴族對平民出身的大臣的歧視。 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H^ p4`,w6l
趙惠文王趙何把東武城封給自己寸功未立的異母弟趙勝,是趙國重親政治的一個突出典型。趙勝號平原君,三度被任命為國相。趙勝憑借與趙何的深厚感情,生活極為奢侈,養有極多的食客,花費巨大。趙勝除了在秦軍圍攻邯鄲之際,自己向楚國和魏國的信陵君求救成功外,在趙國的內政外交上都沒有什麼作為。趙勝能夠得到重信好義的信陵君冒險竊符救趙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信陵君最親密的同母姊是自己的妻子。趙奢雖然在血統上與趙國的王室貴族已經十分疏遠,但憑借在於與戰勝秦軍名將胡陽這一項大功就被封為馬服君,而且馬服君與平原君的爵位一樣是極為尊貴的世襲稱號。
$J5I\&f4w"g$n M+Rbbs.cqzg.cn
N&DWY/g{g即便是外國的貴族也比本國的平民容易得到爵位。廉頗、李牧比外國貴族田文、樂毅、田單、魏無忌、黃歇在趙國的封君經歷要曲折得多。 bbs.cqzg.cnNv@l+BS
趙國的平民大臣與貴族大臣的矛盾一直很深。在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就存在廉頗、藺相如為首的平民集團與趙奢、趙勝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激烈競爭。 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2m'^)]~|8B_sU
比起廉頗來,藺相如的政治生涯更為辛酸。廉頗畢竟得到了封君的稱號,而藺相如卻至死也沒有得到這項榮譽。 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_2g"B)Qa z^n
藺相如的政治出身更低,甚至不如秦國的衛鞅。衛鞅憑借秦孝公親近寵愛的美男子景監的推薦才得以進入秦國政壇,並最終憑借自己的實力封君拜相。但是衛鞅進入政壇的不光彩途徑卻一直遭到秦國貴族的蔑視,成為衛鞅恥辱的政治小尾巴。藺相如則是趙國宦官繆賢的舍人,憑借繆賢的關系才得以進入政壇。宦官在戰國時期是被人極為瞧不起的人群,尤其是對於貴族來說。而藺相如的政治生命卻被打上了閹黨的不褪烙印,更是被貴族大臣們瞧不起。 春秋中文社區8Rw4X&TS!P^
藺相如在趙國的發跡主要靠的是自己出色的辯才。藺相如長期擔任趙國的相邦,負責的是趙國外交方面的工作。藺相如曾經有過一次並不太成
:e/Z*h[)` O%y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D]mwB春秋中文社區功的軍事經驗。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趙何派藺相如率軍征伐田單復國後的虛弱齊國。結果軍事指揮才能一塌糊塗的藺相如率領勇猛善戰的趙軍打到齊國的邊境城鎮平邑(今河南南樂東北)就打不動了,沒有完成深入齊境殺生略地的任務,被迫返回了趙國。這次軍事行動對於軍事超級強國趙國來說是一次奇恥大辱。
-o(?^\H藺相如在極端重視軍事成就的趙國雖然缺乏軍事指揮上的特長,但是卻憑借過人的辯才和察言觀色能力,得到了趙惠文王的信任,在趙國的朝政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P`T\F
本來廉頗也是瞧不起閹黨藺相如的,但後來廉頗發現自己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和藺相如在貴族們的眼裡都是不入流的下等人。廉頗和藺bbs.cqzg.cn%j+m.T8[8{:A(Mm@
-PSx!i#J"f/O0jP
相如在貴族當道的趙國政壇都顯得比較孤立。盡管粗魯好鬥的廉頗一再挑釁,但是藺相如一直容忍著,他知道廉頗是自己可能的盟友,不願與廉頗相耗。後來,一心以為憑軍功就可以進入貴族圈子的廉頗越來越不能容忍貴族們對自己的歧視,理解了同命相連的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出於共同利益的需要,與藺相如結成了政治盟友,與趙國的貴族們相競爭。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和成語負荊請罪的深刻背景。 春秋中文社區yDw6V4L$A
完璧歸趙和秦趙澠池會是關於藺相如的十分著名的故事,但卻並不是歷史事實。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趙國的實力要強於秦國,趙惠文王本人又是一個狡詐兇狠的人,在國際舞台上頻頻向秦昭王挑釁施壓,經常讓秦昭王很尷尬。這一時期,秦昭王在國內的政治對手還很強大,王位還不是很穩,在與趙國著名的政治強人趙惠文王打交道時是小心翼翼的。秦昭王直到宣太後死後,坐穩了秦國的王位,才開始與趙國公開決戰的,但也是另有一番政治目的。在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的秦趙澠池會上,如果說出現了一方壓迫另一方的事,那也應該是行事囂張的趙惠文王對內斂克制的秦昭王進行羞辱才更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這兩個故事帶有秦漢之際的知識分子文學創作的典型特點,筆法誇張和富於戲劇性。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的故事情節的誇張程度和戲劇效果,即便是用京劇形式進行表演也仍然會覺得缺乏邏輯的合理性,讓人難以信服。
1R|6W?G/@9bV春秋中文社區廉頗和藺相如結盟後,在趙國的政壇成為一股強勁的勢力。藺相如為人險絕、極能忍耐,善於逢場作戲、左右逢源,不與人發生公開沖突。而廉頗為人剛強,桀驁不遜,損人不留顏面,是個讓人敬而遠之的人物。廉、藺組合在趙國的政壇極富殺傷力,廉頗把持了軍權,藺相如把持了行政權,把趙奢和趙勝架空了。廉頗能夠頻頻在名將雲集的趙國帶兵出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把持朝政的藺相如的支持。 bbs.cqzg.cn/ZO3h"OnVX^'f
廉、藺在趙國的軍、政兩界雖然一為將軍,一為相邦,但是由於貴族的抵制,卻遲遲不能跨入貴族們的君侯行列,長期把持趙國朝政的藺相如至死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
t%]&Ht,J~o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在廉頗四十餘年的軍事生涯中雖然有過大破東胡,打敗燕國六十萬大軍的輝煌勝利,但也有於與失算和長平戰敗的兩次大恥辱。而且由於這兩個事件,廉頗還與趙奢和樂毅結了怨。
/wKwB\/Ib.tS1oz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軍名將胡陽跨過韓國的上黨進攻趙國的太行山重要關隘於與。趙惠文王本來希望廉頗可以為將援救於與,但騎將出身的廉頗不善於山地作戰,認為於與道遠狹險,難救,不如在邯鄲西面的武安阻擊秦軍方便,使得不願放棄於與的趙惠文王很不高興。趙國王室的疏遠貴族趙奢世居河東,對山地環境十分熟悉,認為山地作戰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問題,主張援救於與,被趙惠文王派為援軍之將。趙奢在趙括的幫助下,在於與取得了擊斃胡陽、全殲精銳秦軍的大勝利,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這件事讓廉頗顏面掃地,經常被貴族們拿來取笑,甚至有人說廉頗是怯戰而不敢接受趙惠文王的命令,惹得廉頗暴跳如雷。而實際上,這件事也確實影響了廉頗在趙惠文王心裡的
Y0W+K'| j ['C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Y kImAF)a
位置,有損於廉頗在趙軍中的威信。於與之戰後,趙奢、趙括父子在軍中的威望迅速飈升,尤其是善於講習兵學的趙括更是成為軍中的一時偶像。趙奢本是克公守法的農業稅官田部吏出身,為人嚴正不阿,不圓滑世故,對與自己深有怨言的廉頗發生了面對面的沖突。粗魯不羈的廉頗的心胸並不是很寬廣,對打擊自己威望的趙奢、趙括父子在結下了深仇。趙奢在廉頗和藺相如的打擊下,從此深居簡出,很少再過問趙國的軍政大事了。
qB
}G
B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春秋中文社區 W@.z.M0y
}
附錄2、白起未謀面的對手趙將李牧| q)n|A%_z-T
李牧(?~BC229年): 趙惠文王
❺ 趙奢收稅於平原君家的譯文
趙奢收稅選自《資治通鑒》卷五。譯文:
趙奢,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的家人不肯交。趙奢用法律處置〔平原君〕,殺死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
平原君十分惱怒,想殺死趙奢,趙奢便說:「您在趙國是貴公子,如今縱容家人而不奉公守法,法紀就會削弱,法紀削弱國家也就衰弱,國家衰弱則各國來犯,趙國便不存在了。您還到哪裡找現在的富貴呢!
以您的尊貴地位,帶頭奉公守法則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則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家江山穩固,而您作為王族貴戚,難道會被各國輕視嗎?」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明,便〔將趙奢〕介紹給趙王。趙王讓(他)管理國家賦稅,(於是)國家賦稅徵收順利,人民富庶並且國庫充實。
(5)趙奢理財擴展閱讀:
1、趙奢,戰國時趙國的名將。他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一位理財家。他初為田部吏,執法無私,整頓趙國的稅收,使「民富而國庫實」。後受任為將軍,精於用兵。
2、趙奢一上任,就下令整頓全國的田賦和稅收。他規定,貴族和平民、地主和農民都得按章納稅,如有不納者,嚴加懲辦。經過幾年的精心管理,趙國的財力大大增加,國家經濟發展了,國庫充實了,百姓也富裕起來了。趙國成為經濟強盛、財力雄厚的國家,趙奢也成了趙王十分器重的大臣。
3、趙奢對待平民和貴族一視同仁,不管是誰都必須依法交納田賦,他這種執法不畏權貴、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贊揚。
❻ 求一小段簡短的文言文翻譯~!急急急!
○楊棟姚希得包恢常挺陳宗禮常家鉉翁李庭芝
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紹定二年進士第二。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未上,丁母憂。服除,遷荊南制置司,改辟西川,入為太學正。丁父憂,服除,召試授秘書省正字兼吳益王府教授,遷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官。入對,言:「飛蝗蔽天,願陛下始終一德,庶幾感格天心,消弭災咎。」又言:「邇來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財,聽其言無非可用,跡其實類皆欺誣,上下相蒙,無一可信。陛下先之以至誠,而後天下之事可為也。」又言:「祖宗立國,不恃兵財法,惟恃民心固結而已。願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理宗悅,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興化軍。孔子之裔有居氵亟頭鎮者,棟為建廟闢田,訓其子弟。遷福建提點刑獄,尋加直秘閣兼權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遷都官郎官,又遷左司郎官,尋為右司郎官兼玉牒所檢討官,除宗正少卿。進對,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說乎?」棟對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說。用之事親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時有女冠出入宮禁,頗通請謁,外廷多有以為言者。棟上疏曰:「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側目而不亟去之乎?」帝不謂然。棟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慮也。」又言:「京、襄、兩淮、四川殘破郡縣之吏,多是兵將權攝,科取無藝,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誰實哀之。」帝從之。
遷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論罷。起直龍圖閣、知建寧府,不拜。提舉千秋鴻禧觀,遷起居郎兼權侍左侍郎、崇政殿說書,繼遷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以集英殿修撰兼中書舍人兼侍講,出知太平州,以右補闕蕭泰來論罷,依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起知婺州。召奏事,以舊職奉祠。度宗立為太子,帝親擢棟太子詹事。遷工部侍郎,仍為詹事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兼國子祭灑,遷禮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拜參知政事。
台州守王華甫建上蔡書院,言於朝,乞棟為山主,詔從之。因卜居於台。尋授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不拜。以舊職提舉洞霄宮,復依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以監察御史胡用虎言罷,仍奉祠。加觀文殿學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又不拜,仍奉祠。乃以資政殿大學士充萬壽觀使。卒,遺表上,帝輟朝,特贈少保。
棟之學本諸周、程氏,負海內重望。方賈似道入相,登用故老,列之從官,棟亦預焉。及彗星見,棟乃言蚩尤旗,非彗也,故為世所少雲。或謂棟姑為是言,陰告於帝,謀逐似道,似道覺之,遂蒙疑而去。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言。調盤石令。會蜀有兵難,軍需調度不擾而集,更調嘉定府司理參軍。改知蒲江縣。巨室挾勢,邑號難治。希得綏強扶弱,聲聞著聞。同知樞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聞,召審察,遷行在都進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為通判也。
召為國子監丞,遷太府寺丞,時暫書擬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時帝斥逐權奸,收召名德,舉朝相慶。希得以為外觀形狀,似若清明之朝;內察脈息,有類危亡之證。乃上疏言:「堯、舜、三代之時,無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漢以來,多危亡之事,而常諱危亡之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後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諱言如諱病。」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猶未調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猶未痛斷。大權若操握,而不能無旁蹊曲逕之疑;大勢若更張,而未見有長治久安之道。廷臣之所諷諫,封囊之所奏陳,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自古甘蹈危亡之機,非獨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懼。朝廷者,萬化之所自出也,實根於人君之一心。夫何大明當天,猶有可議者?內小學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儲也。然歲月逾邁,未睹施行,人心危疑,無所系屬。秦、漢而下,嗣不蚤定,事出倉卒,或宮闈出令,或宦寺主謀,或奸臣首議,此皆足以危人之國也。陛下何憚而不蚤定大計?邸第之盛,人皆知篤於親愛也。然依馮者眾,輕視王法,請托之行,捷於影響。楊干,晉侯弟也,亂行於曲梁,而魏絳戮其仆,晉侯始怒而終悔,晉卒以霸。平原君,趙王弟也,不出租稅,而趙奢刑其用事者,趙王賢而用之,趙卒以強。皆足以興人之國也。陛下何為而不少伸國法?今女冠者流,眾所指目;近璫小臣,時竊威福。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豈不謂之危乎?國有善類,猶人有元氣,善類一敗一消,元氣一病一衰。善類能幾,豈堪數消,沙極則國隨之矣。陛下明於知人,公於用人,固無權奸再用之意。然道路之人往往竊議,此元佑、紹聖將分之機也。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於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決不用史嵩之。」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雖以病告,曷若留奉內祠,侍經幄,亦足為朝廷重。」又言:「財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費,以實軍儲,以厚民生,敬天莫大於此,豈在崇大宮宇,庄嚴設像哉!」又條救錢楮三策,請置惠民局,帝皆以為可行。
進秘書丞,尋遷著作郎,授江西提舉常平。役法久壞,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點刑獄,加直秘閣。未幾,加度支員外郎,尋直寶章閣,移治贛州。盜有偽號「崔太尉」者,據石壁,連結數郡;劉老龍等聚眾焚掠,一方繹騷。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寶謨閣、廣西轉運判官兼權靜江府。尋授直徽猷閣、知靜江府、主管廣西經略安撫司公事兼轉運判官。母喪,免。召為秘書少監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入對,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辯,且曰:「君子犯顏敢諫,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為國計,非為身計也。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順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為身計,非為國計也。」遷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權給事中,兼權刑部侍郎、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時西方用兵,有為嵩之復出計者,謂非此人不能辦。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執之,出旨諭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報。又繳鄧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澤、監察御史吳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繼論罷。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點千秋鴻禧觀。未幾,依舊職兩淮宣撫使司判官,俄加寶謨閣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詔敘復元官。護江陵有功,召為戶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為閫帥。」乃進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繼升敷文閣待制。詔增沿海舟師,希得為之廣募水軍,造戰艦,蓄糧食,蠲米一萬二千石、舊逋一百萬。去官,庫余羨悉以代民輸。召為工部尚書兼侍讀。入侍經筵,帝問慶元之政甚悉。以華文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希得按行江上,慰勞士卒,眾皆歡說。溧陽飢,發稟勸分,全活者眾。創寧江軍,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萬余間,屯戍七千餘人。帝聞之,一再降詔獎諭。加寶章閣學士,尋加刑部尚書,依舊任兼淮西總領。
景定五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財用四事。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公星變,上疏引咎,乞解機務。兼權參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授參知政事。以言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以疾甚,辭,乃仍舊職奉祠。請致仕,詔不許,力請,以資政殿大學士、金紫光祿大夫、依舊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
希得忠亮平實,清儉自將,好引善類,不要虛譽,蓋有誦薦於上而其人莫之知者。廣西官署以錦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書生安用此!」命以繒纈易之。蜀之親族姻舊相依者數十家,希得廩之終身,昏喪悉損己力,晚年計口授田,各有差。所著有《續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自其父揚、世父約、叔父遜從朱熹、陸九淵學。恢少為諸父門人講《大學》,其言高明,諸父驚焉。嘉定十三年,舉進士。調金溪主簿。邵武守王遂辟光澤主簿,平寇亂。建寧守袁甫薦為府學教授,監虎翼軍,募土豪討唐石之寇。授掌故,改沿海制置司干官。會歲飢,盜起金壇、溧陽之間,恢部諸將為十誅夷之。沿江制置使陳韡辟為機宜,復有平寇功,改知吉州永豐縣,未行,差發運干官。福建安撫使陳塏檄平寇,遷武學諭、宗正寺主簿,添差通判台州。徐鹿卿討溫寇,辟兼提點刑獄司主管文字,議收捕。改通判臨安府,遷宗正寺主簿、知台州。有妖僧居山中,號「活佛」,男女爭事之,因為奸利,豪貴風靡,恢誅其僧。
進左司郎官,未行,改湖北提點刑獄,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寧。閩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傾市奉之。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眾感悟,為之衰止。兼轉運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論罷。光州布衣陳景夏上書雲:「包恢剛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衊之耳。」又四年,起為廣東轉運判官,權經略使,遷侍右郎官,尋為大理少卿,即日除直顯文閣、浙西提點刑獄。是時海寇為亂,恢單車就道、調許、澉浦分屯建砦,一旦集諸軍討平之。嘉興吏因和糴受賕百萬,恢被旨慮囚,曰:「吾用此消沴氣。」乃減死,斷其手。
進直龍圖閣、權發運,升秘閣修撰,知隆興府兼江西轉運。沈妖妓於水,化為狐,人皆神之。有母訴子者,年月後狀作「疏」字,恢疑之,呼其子至,泣不言。及得其情,母孀居,與僧通,惡其子諫,以不孝坐之,狀則僧為之也。因責子侍養跬步不離,僧無由至。母乃托夫諱日,入寺作佛事,以籠盛衣帛,因納僧於內以歸。恢知之,使人要之,置籠公庫,逾旬,吏報籠中臭達於外,恢命沉於江,語其子曰:「為汝除此害矣。」又姑死者假子婦棺以斂,家貧不能償,婦愬於恢,恢怒,買一棺,紿其婦卧棺中以試,就掩而葬之。改湖南轉運使,罷。
景定初,拜大理卿、樞密都承旨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尋為中書舍人。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權刑部侍郎,進華文閣直學士、知平江府兼發運。豪有奪民包舉田寄公租誣上者,恢上疏,指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覽奏惻然,罪任事者,即歸民田。召赴闕,辭,改知紹興,又辭。度宗即位,召為刑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郊祀禮成,還,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恢歷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蠱獄,課盆鹽,理銀欠,政聲赫然。嘗因輪對曰:「此臣心惻隱所以深切為陛下告者,陛下惻隱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閉而食之者曰近習、曰外戚耳。」參知政事董槐見而嘆曰:「吾等有慚色矣。」他日講官因稱恢疏剴切,願容納。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嘗怒直言!」經筵奏對,誠實懇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度宗至比恢為程顥、程頤。恢侍其父疾,滌濯拚除之役不命僮僕。年八十有七,臨終,舉盧懷慎卧簀窮約事戒諸子斂以深衣,作書別親戚而後卒,有光隕其地。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謚文肅,賻銀絹五百。
常挺字方叔,福州人。嘉熙二年進士。歷官為太學錄,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兼庄文府教授,升校書郎。輪對,乞以李若水配享高宗。改秘書郎兼考功郎官,出知衢州,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疏言邊閫三事:曰辟實才,曰奏實功,曰招實兵。朝廷二事:曰選良吏,曰擢正人。又言:「願陛下深思宏遠之規模,奮發清明之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之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之憲度。」遷太常少卿兼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直舍人院。遷起居郎,權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遷工部侍郎、給事中。右諫議大夫陳堯道論罷。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漳州,改知泉州,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權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進《帝學發題》,遷吏部尚書。咸淳三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拜參知政事。四年,致仕,尋卒,贈少保。
陳宗禮字立之。少貧力學,袁甫為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往問學焉。淳佑四年,舉進士。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秘書省著作佐郎。入對,言火不循軌。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於利慾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兼右司。時丁大全擅國柄,以言為諱。宗禮嘆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對,言:「願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廩府庫之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於忠良,毋但寄耳目於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逕類引貪濁。」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遷秘書監。以監察御史虞慮言追兩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於慎獨也。」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於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隨見。天下之亂未有不起於微而成於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遷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逾年,依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謚文定。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茂字長孺,顯謨閣直學士同之曾孫。入太學。淳佑七年舉進士。調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強御,部使者交薦之。調婺州推官。疏決滯訟,以剸繁裁劇稱。臨安府尹馬光祖又薦於朝,辟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糴事例,戢吏卒苛取。發運使趙與TP兼提點刑獄,屬茂檢核,雪無錫翟氏冤獄。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光祖益敬之。改知嘉定縣。歲大水,勸分和糴,按籍均敷。發運使王�龠、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於朝,簽書臨安府判官,不為權勢撓。有為淮東提舉常平,辟茂提管,茂知其不可與共事,笑而卻之。未幾,政府強茂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廂,聽訟嚴明,豪石益憚之。都城火後,瓦礫充斥,差民船徙運,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應役,余率為勢要宦官所庇。茂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於他所,無不聽命。又力拒戶部科買。葉夢鼎、陳昉深期獎焉。添差臨安通判。朝命鞫封樁庫吏范成獄,不肯承廟堂風旨,無辜者悉出之。
知廣德軍。郡有水災,發社倉粟以活飢民,官吏難之,茂先發而後請專命之罪,置慈幼局,立先賢祠。故事,郡守秋苗例可得米千石,乃以代屬縣償大農綱欠。拜監察御史,知無不言。嘗論天變及賈似道家爭田事,論繼皇子竑嗣,觸度宗怒,遷司農卿,尋為兩浙轉運使。禁戢吏奸,不以急符督常賦。海鹽歲為咸潮害稼,茂請於朝,捐金發粟,復輟己帑,大加修築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風濤大作,塘不浸者尺許,民得奠居,歲復告稔,邑人德之。
遷戶部侍郎。受四方民詞,務通下情。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極論檢覆之敝。上進故事,首論雷雪非時之變,帝意不悅。丐祠,不許,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緡錢十五萬,悉以為民食、軍餉助。蠲苗九萬、稅十三萬、版帳十六萬,又蠲新苗二萬八千,大寬公私之力。飛蝗幾及境,疾風飄入太湖。節浮費,修府庫。既代,有送還事例,自給吏卒外,余金萬楮,茂悉不受。吏驚曰:「人言常侍郎不愛錢,果然。」改浙東安撫使。值水災,捐萬楮以振之,復請糴於朝,得米萬石,蠲新苗三萬八千。又以諸暨被水尤甚,給二萬楮付縣折運,民食不至乏絕。民各祀於家。兩浙及會稽、山陰死者暴露與貧而無以為殮者,乃以十萬楮置普惠庫,取息造棺以給之。尋以刑部侍郎召。申明期赦敘改法,與廟堂爭可否,辨偽關獄,救八倉虧欠免死罪,平反天井巷殺人獄,全活者甚眾。兼給事中,封還隆國夫人從子黃進觀察使錄黃。帝怒,似道以御書令委曲書行,茂迄不奉命。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德佑元年,拜吏部尚書,以老病辭,累詔不許,專官趣行甚峻。茂入見,首言「霅川之變,非其本心,置之死,過矣,不與立後,又過矣。巴陵帝王之胄,生不得正命,死不得血食,沉冤幽憤,郁結四五十年之久,不為妖為札於冥冥中者幾希。願陛下勿搖浮議,特發神斷,宗社幸甚」。於是詔國史院討論典故以聞。明堂禮成,進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財用,特與執政恩數。茂以國步方艱,非臣子貪榮之時,力辭恩數。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謁告。二年春,拜參知政事,為夏士林繳駁,拜疏出關,後六年卒。
家鉉翁,眉州人。以蔭補官。累官知常州,政譽翕然。遷浙東提點刑獄,入為大理少卿,直華文閣,以秘閣修撰充紹興府長史,遷樞密都丞旨,知建寧府兼福建轉運副使,權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遷戶部侍郎,權侍右侍郎,仍兼樞密都丞旨。賜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大元兵次近郊,丞相吳堅、賈余慶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鉉翁獨不署。元帥遣使至,欲加縛,鉉翁曰:「中書省無縛執政之理。」堅奉表祈請於大元,以鉉翁介之,禮成不得命,留館中。聞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飲者數月。大元以其節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鉉翁義不二君,辭無詭對。宋三宮北還,鉉翁再率故臣迎謁,伏地流涕,頓首謝奉使無狀,不能感動上衷,無以保存其國。見者莫不嘆息。文天祥女弟坐兄故,系奚官,鉉翁傾橐中裝贖出之,以歸其兄璧。
鉉翁狀貌奇偉,身長七尺,被服儼雅。其學邃於《春秋》,自號則堂,改館河間,乃以《春秋》教授弟子,數為諸生談宋故事及宋興亡之故,或流涕太息。大元成宗皇帝即位,放還,賜號「處士」,錫齎金幣,皆辭不受。又數年以壽終。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十二世同居,號「義門李氏」,後徙隨之應山縣。金亡,襄、漢被兵,又徙隨。然特以武顯。
庭芝生時,有芝產屋棟,鄉人聚觀,以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識恆出長老之上。王旻守隨,庭芝年十八,告其諸父曰:「王公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隨必亂,請徙家德安以避。」諸父勉強從之,未浹旬,旻果為部曲挾之以叛,隨民死者甚眾。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得鄉舉不行,以策干荊帥孟珙請自效。珙善相人,且夜夢車騎稱李尚書謁己,明日庭芝至。珙見其魁偉,顧諸子曰:「吾相人多,無如李生者,其名位當過我。」時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權施之建始縣。庭芝至,訓農治兵,選壯士雜官軍教之。期年,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夔帥下其法於所部行之。淳佑初始去,舉進士,中第。辟珙幕中,主管機宜文字。珙卒,遺表舉賈似道自代,而薦庭芝於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興國,即棄官歸,為珙行三年喪。
似道鎮京湖,起為制置司參議,移鎮兩淮,與似道議柵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繼知濠州,復城荊山以備淮南。皆切中機會。開慶元年,似道宣撫京湖,留庭芝權揚州。尋以大兵在蜀,奏知峽州,以防蜀江口。朝廷以趙與TP為淮南制置,李應庚為參議官。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數萬。李璮窺其無謀,奪漣水三城,渡淮奪南城。鄂兵解,庭芝丁母憂去。朝議擇守揚者,帝曰:「無如李庭芝。」乃奪情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庭芝再破璮兵,殺璮將厲元帥,夷南城而歸。明年,復敗璮於喬村,破東海、石圃等城。又明年,璮降,徙三城民於通、泰之間。又破蘄縣,殺守將。
庭芝初至揚時,揚新遭火,廬舍盡毀。州賴鹽為利,而亭戶多亡去,公私蕭然。庭芝悉貸民負逋,假錢使為屋,屋成又免其假錢,凡一歲,官民居皆具。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慶場,以省車運。兼浚他運河,放亭戶負鹽二百餘萬。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鹽利大興。始,平山堂瞰揚城,大元兵至,則構望樓其上,張車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築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萬人以實之,有詔命為武銳軍。又大修學,為詩書、俎豆,與士行習射禮。郡中有水旱,即命發廩,不足則以私財振之。揚民德之如父母。劉盤自淮南入朝,帝問淮事,盤對曰:「李庭芝老成謹重,軍民安之。今邊塵不驚,網路具舉,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咸淳五年,北兵圍襄陽急,夏貴入援,大敗虎尾州;範文虎總諸兵再入,又敗,文虎以輕舠遁,兵亂,士卒溺漢水死者甚眾。冬,命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陽。文虎聞庭芝至,貽書似道曰:「吾將兵數萬入襄陽,一戰可平,但無使聽命於京閫,事成則功歸恩相矣。」似道喜,即除文虎福州觀察使,其兵從中制之。文虎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庭芝屢欲進兵,曰:「吾取旨未至也。」明年六月,漢水溢,文虎不得已始一出師,未至鹿門,中道遁去。庭芝數自劾請代,不允,竟失襄陽。陳宜中請誅文虎,似道芘之,止降一官知安慶府,而貶庭芝及部將蘇劉義、范友信廣南。庭芝罷居京口。
未幾,大元兵圍揚州,制置印應雷暴死,即起庭芝制置兩淮。庭芝請分淮西夏貴,而己得專力淮東,從之。十年,築清河口,詔以為清河軍。十二月,大元兵破鄂,詔天下勤王,庭芝首遣兵為諸道倡。德佑元年春,似道兵潰蕪湖,沿江諸郡或降或遁,無一人能守者。庭芝率所部郡縣城守。有李虎者持招降榜入揚州,庭芝誅虎,焚其榜。總制張俊出戰,持孟之縉書來招降,庭芝焚書,梟俊五人於市。而日調苗再成戰其南,許文德戰其北,姜才、施忠戰其中。時出金帛牛酒燕犒將士,人人為之死斗。朝廷亦以督府金勞之,加庭芝參知政事。七月,以知樞密院事征入朝,徙夏貴知揚州,貴不至,事遂已。
十月,大元丞相伯顏入臨安,留元帥阿術軍鎮江以遏淮兵。阿術攻揚久不拔,乃築長圍困之。冬,城中食盡,死者滿道。明年二月,飢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數百,道有死者,眾爭割啖之立盡。宋亡,謝太後及瀛國公為詔諭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已而兩宮入朝,至瓜州,復詔庭芝曰:「比詔卿納款,日久未報,豈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誰守之?」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使者,斃一人,余皆退去。姜才出兵奪兩宮,不克,復閉城守。三月,夏貴以淮西降,阿術驅降兵至城下以示之,旌旗蔽野,幕客有以言覘庭芝者,庭芝曰:「吾惟一死而已。」阿術使者持詔來招降,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詔陴上。已而知淮安州許文德、知盱眙軍張思聰、知泗州劉興祖皆以糧盡降。庭芝猶括民間粟以給兵,粟盡,令官人出粟,粟又盡,令將校出粟,雜牛皮、曲櫱以給之。兵有烹子而食者,猶日出苦戰。七月,阿術請赦庭芝焚詔之罪,使之降,有詔從之。庭芝亦不納。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煥守揚,與姜才將兵七千人東入海,至泰州,阿術將兵追圍之。朱煥既以城降,驅庭芝將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將孫貴、胡惟孝等開門降。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被執至揚州,朱煥請曰:「揚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與才所為,不殺之何俟?」於是斬之。死之日,揚之民皆泣下。
有宋應龍者為泰州咨議官,泰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自軍中來說降,良臣召應龍與計,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以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及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提刑司諮議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被創,沒水死。知興化縣胡拱辰,城破亦死。
論曰:楊棟學本伊、洛,而尼於權臣,速謗召尤,誰之過歟?姚希得藹然君子。包恢以嚴為治,抑以衰世之民非可以縱馳待之耶?常挺、陳宗禮咸通濟,著聲望。常茂晚訟皇
❼ 趙奢是如何堅持「上下平」的
趙奢堅持以「上下平」理財,時不逾年,趙國「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國家經濟出現了少有的好形勢。後來,趙奢擔任了將軍,仍一如既往地堅持「上下平」的原則。例如,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他就非常注意惟才是舉,公平不偏。軍士許歷在閼與之戰中曾向他進獻良策,戰後他就向趙王舉薦其功,將許歷破格提拔為國尉。
❽ 趙奢收稅於平原君家 譯文
趙國一個收田租的小官趙奢到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租稅,他的家人不肯交。趙奢用法律處置,殺死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十分惱怒,想殺死趙奢,趙奢便說:「您在趙國是貴公子,如果縱容家人而不奉公守法,法紀就會削弱,法紀削弱國家也就衰弱,國家衰弱則各國來犯,趙國便不存在了。您還到哪裡找現在的富貴呢!以您的尊貴地位,帶頭奉公守法則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則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家江山穩固,而您作為王族貴戚,難道會被各國輕視嗎?」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明,便介紹給趙王。趙王派他管理國家賦稅,於是國家賦稅徵收順利,人民富庶而國庫充實。
❾ 宋史列傳第一百翻譯,急!!!!!!!!!!!
列傳第一百八十
○楊棟姚希得包恢常挺陳宗禮常家鉉翁李庭芝
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紹定二年進士第二。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未上,丁母憂。服除,遷荊南制置司,改辟西川,入為太學正。丁父憂,服除,召試授秘書省正字兼吳益王府教授,遷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官。入對,言:「飛蝗蔽天,願陛下始終一德,庶幾感格天心,消弭災咎。」又言:「邇來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財,聽其言無非可用,跡其實類皆欺誣,上下相蒙,無一可信。陛下先之以至誠,而後天下之事可為也。」又言:「祖宗立國,不恃兵財法,惟恃民心固結而已。願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理宗悅,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興化軍。孔子之裔有居氵亟頭鎮者,棟為建廟闢田,訓其子弟。遷福建提點刑獄,尋加直秘閣兼權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遷都官郎官,又遷左司郎官,尋為右司郎官兼玉牒所檢討官,除宗正少卿。進對,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說乎?」棟對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說。用之事親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時有女冠出入宮禁,頗通請謁,外廷多有以為言者。棟上疏曰:「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側目而不亟去之乎?」帝不謂然。棟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慮也。」又言:「京、襄、兩淮、四川殘破郡縣之吏,多是兵將權攝,科取無藝,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誰實哀之。」帝從之。
遷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論罷。起直龍圖閣、知建寧府,不拜。提舉千秋鴻禧觀,遷起居郎兼權侍左侍郎、崇政殿說書,繼遷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以集英殿修撰兼中書舍人兼侍講,出知太平州,以右補闕蕭泰來論罷,依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起知婺州。召奏事,以舊職奉祠。度宗立為太子,帝親擢棟太子詹事。遷工部侍郎,仍為詹事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兼國子祭灑,遷禮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拜參知政事。
台州守王華甫建上蔡書院,言於朝,乞棟為山主,詔從之。因卜居於台。尋授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不拜。以舊職提舉洞霄宮,復依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以監察御史胡用虎言罷,仍奉祠。加觀文殿學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又不拜,仍奉祠。乃以資政殿大學士充萬壽觀使。卒,遺表上,帝輟朝,特贈少保。
棟之學本諸周、程氏,負海內重望。方賈似道入相,登用故老,列之從官,棟亦預焉。及彗星見,棟乃言蚩尤旗,非彗也,故為世所少雲。或謂棟姑為是言,陰告於帝,謀逐似道,似道覺之,遂蒙疑而去。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言。調盤石令。會蜀有兵難,軍需調度不擾而集,更調嘉定府司理參軍。改知蒲江縣。巨室挾勢,邑號難治。希得綏強扶弱,聲聞著聞。同知樞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聞,召審察,遷行在都進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為通判也。
召為國子監丞,遷太府寺丞,時暫書擬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時帝斥逐權奸,收召名德,舉朝相慶。希得以為外觀形狀,似若清明之朝;內察脈息,有類危亡之證。乃上疏言:「堯、舜、三代之時,無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漢以來,多危亡之事,而常諱危亡之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後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諱言如諱病。」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猶未調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猶未痛斷。大權若操握,而不能無旁蹊曲逕之疑;大勢若更張,而未見有長治久安之道。廷臣之所諷諫,封囊之所奏陳,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自古甘蹈危亡之機,非獨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懼。朝廷者,萬化之所自出也,實根於人君之一心。夫何大明當天,猶有可議者?內小學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儲也。然歲月逾邁,未睹施行,人心危疑,無所系屬。秦、漢而下,嗣不蚤定,事出倉卒,或宮闈出令,或宦寺主謀,或奸臣首議,此皆足以危人之國也。陛下何憚而不蚤定大計?邸第之盛,人皆知篤於親愛也。然依馮者眾,輕視王法,請托之行,捷於影響。楊干,晉侯弟也,亂行於曲梁,而魏絳戮其仆,晉侯始怒而終悔,晉卒以霸。平原君,趙王弟也,不出租稅,而趙奢刑其用事者,趙王賢而用之,趙卒以強。皆足以興人之國也。陛下何為而不少伸國法?今女冠者流,眾所指目;近璫小臣,時竊威福。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豈不謂之危乎?國有善類,猶人有元氣,善類一敗一消,元氣一病一衰。善類能幾,豈堪數消,沙極則國隨之矣。陛下明於知人,公於用人,固無權奸再用之意。然道路之人往往竊議,此元佑、紹聖將分之機也。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於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決不用史嵩之。」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雖以病告,曷若留奉內祠,侍經幄,亦足為朝廷重。」又言:「財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費,以實軍儲,以厚民生,敬天莫大於此,豈在崇大宮宇,庄嚴設像哉!」又條救錢楮三策,請置惠民局,帝皆以為可行。
進秘書丞,尋遷著作郎,授江西提舉常平。役法久壞,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點刑獄,加直秘閣。未幾,加度支員外郎,尋直寶章閣,移治贛州。盜有偽號「崔太尉」者,據石壁,連結數郡;劉老龍等聚眾焚掠,一方繹騷。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寶謨閣、廣西轉運判官兼權靜江府。尋授直徽猷閣、知靜江府、主管廣西經略安撫司公事兼轉運判官。母喪,免。召為秘書少監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入對,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辯,且曰:「君子犯顏敢諫,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為國計,非為身計也。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順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為身計,非為國計也。」遷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權給事中,兼權刑部侍郎、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時西方用兵,有為嵩之復出計者,謂非此人不能辦。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執之,出旨諭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報。又繳鄧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澤、監察御史吳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繼論罷。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點千秋鴻禧觀。未幾,依舊職兩淮宣撫使司判官,俄加寶謨閣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詔敘復元官。護江陵有功,召為戶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為閫帥。」乃進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繼升敷文閣待制。詔增沿海舟師,希得為之廣募水軍,造戰艦,蓄糧食,蠲米一萬二千石、舊逋一百萬。去官,庫余羨悉以代民輸。召為工部尚書兼侍讀。入侍經筵,帝問慶元之政甚悉。以華文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希得按行江上,慰勞士卒,眾皆歡說。溧陽飢,發稟勸分,全活者眾。創寧江軍,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萬余間,屯戍七千餘人。帝聞之,一再降詔獎諭。加寶章閣學士,尋加刑部尚書,依舊任兼淮西總領。
景定五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財用四事。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公星變,上疏引咎,乞解機務。兼權參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授參知政事。以言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以疾甚,辭,乃仍舊職奉祠。請致仕,詔不許,力請,以資政殿大學士、金紫光祿大夫、依舊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
希得忠亮平實,清儉自將,好引善類,不要虛譽,蓋有誦薦於上而其人莫之知者。廣西官署以錦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書生安用此!」命以繒纈易之。蜀之親族姻舊相依者數十家,希得廩之終身,昏喪悉損己力,晚年計口授田,各有差。所著有《續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自其父揚、世父約、叔父遜從朱熹、陸九淵學。恢少為諸父門人講《大學》,其言高明,諸父驚焉。嘉定十三年,舉進士。調金溪主簿。邵武守王遂辟光澤主簿,平寇亂。建寧守袁甫薦為府學教授,監虎翼軍,募土豪討唐石之寇。授掌故,改沿海制置司干官。會歲飢,盜起金壇、溧陽之間,恢部諸將為十誅夷之。沿江制置使陳韡辟為機宜,復有平寇功,改知吉州永豐縣,未行,差發運干官。福建安撫使陳塏檄平寇,遷武學諭、宗正寺主簿,添差通判台州。徐鹿卿討溫寇,辟兼提點刑獄司主管文字,議收捕。改通判臨安府,遷宗正寺主簿、知台州。有妖僧居山中,號「活佛」,男女爭事之,因為奸利,豪貴風靡,恢誅其僧。
進左司郎官,未行,改湖北提點刑獄,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寧。閩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傾市奉之。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眾感悟,為之衰止。兼轉運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論罷。光州布衣陳景夏上書雲:「包恢剛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衊之耳。」又四年,起為廣東轉運判官,權經略使,遷侍右郎官,尋為大理少卿,即日除直顯文閣、浙西提點刑獄。是時海寇為亂,恢單車就道、調許、澉浦分屯建砦,一旦集諸軍討平之。嘉興吏因和糴受賕百萬,恢被旨慮囚,曰:「吾用此消沴氣。」乃減死,斷其手。
進直龍圖閣、權發運,升秘閣修撰,知隆興府兼江西轉運。沈妖妓於水,化為狐,人皆神之。有母訴子者,年月後狀作「疏」字,恢疑之,呼其子至,泣不言。及得其情,母孀居,與僧通,惡其子諫,以不孝坐之,狀則僧為之也。因責子侍養跬步不離,僧無由至。母乃托夫諱日,入寺作佛事,以籠盛衣帛,因納僧於內以歸。恢知之,使人要之,置籠公庫,逾旬,吏報籠中臭達於外,恢命沉於江,語其子曰:「為汝除此害矣。」又姑死者假子婦棺以斂,家貧不能償,婦愬於恢,恢怒,買一棺,紿其婦卧棺中以試,就掩而葬之。改湖南轉運使,罷。
景定初,拜大理卿、樞密都承旨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尋為中書舍人。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權刑部侍郎,進華文閣直學士、知平江府兼發運。豪有奪民包舉田寄公租誣上者,恢上疏,指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覽奏惻然,罪任事者,即歸民田。召赴闕,辭,改知紹興,又辭。度宗即位,召為刑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郊祀禮成,還,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恢歷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治蠱獄,課盆鹽,理銀欠,政聲赫然。嘗因輪對曰:「此臣心惻隱所以深切為陛下告者,陛下惻隱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閉而食之者曰近習、曰外戚耳。」參知政事董槐見而嘆曰:「吾等有慚色矣。」他日講官因稱恢疏剴切,願容納。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嘗怒直言!」經筵奏對,誠實懇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度宗至比恢為程顥、程頤。恢侍其父疾,滌濯拚除之役不命僮僕。年八十有七,臨終,舉盧懷慎卧簀窮約事戒諸子斂以深衣,作書別親戚而後卒,有光隕其地。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謚文肅,賻銀絹五百。
常挺字方叔,福州人。嘉熙二年進士。歷官為太學錄,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兼庄文府教授,升校書郎。輪對,乞以李若水配享高宗。改秘書郎兼考功郎官,出知衢州,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疏言邊閫三事:曰辟實才,曰奏實功,曰招實兵。朝廷二事:曰選良吏,曰擢正人。又言:「願陛下深思宏遠之規模,奮發清明之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之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之憲度。」遷太常少卿兼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直舍人院。遷起居郎,權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遷工部侍郎、給事中。右諫議大夫陳堯道論罷。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漳州,改知泉州,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權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進《帝學發題》,遷吏部尚書。咸淳三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拜參知政事。四年,致仕,尋卒,贈少保。
陳宗禮字立之。少貧力學,袁甫為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往問學焉。淳佑四年,舉進士。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秘書省著作佐郎。入對,言火不循軌。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於利慾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兼右司。時丁大全擅國柄,以言為諱。宗禮嘆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對,言:「願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廩府庫之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於忠良,毋但寄耳目於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逕類引貪濁。」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遷秘書監。以監察御史虞慮言追兩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於慎獨也。」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於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隨見。天下之亂未有不起於微而成於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遷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逾年,依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謚文定。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茂字長孺,顯謨閣直學士同之曾孫。入太學。淳佑七年舉進士。調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強御,部使者交薦之。調婺州推官。疏決滯訟,以剸繁裁劇稱。臨安府尹馬光祖又薦於朝,辟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糴事例,戢吏卒苛取。發運使趙與TP兼提點刑獄,屬茂檢核,雪無錫翟氏冤獄。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光祖益敬之。改知嘉定縣。歲大水,勸分和糴,按籍均敷。發運使王�龠、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於朝,簽書臨安府判官,不為權勢撓。有為淮東提舉常平,辟茂提管,茂知其不可與共事,笑而卻之。未幾,政府強茂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廂,聽訟嚴明,豪石益憚之。都城火後,瓦礫充斥,差民船徙運,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應役,余率為勢要宦官所庇。茂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於他所,無不聽命。又力拒戶部科買。葉夢鼎、陳昉深期獎焉。添差臨安通判。朝命鞫封樁庫吏范成獄,不肯承廟堂風旨,無辜者悉出之。
知廣德軍。郡有水災,發社倉粟以活飢民,官吏難之,茂先發而後請專命之罪,置慈幼局,立先賢祠。故事,郡守秋苗例可得米千石,乃以代屬縣償大農綱欠。拜監察御史,知無不言。嘗論天變及賈似道家爭田事,論繼皇子竑嗣,觸度宗怒,遷司農卿,尋為兩浙轉運使。禁戢吏奸,不以急符督常賦。海鹽歲為咸潮害稼,茂請於朝,捐金發粟,復輟己帑,大加修築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風濤大作,塘不浸者尺許,民得奠居,歲復告稔,邑人德之。
遷戶部侍郎。受四方民詞,務通下情。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極論檢覆之敝。上進故事,首論雷雪非時之變,帝意不悅。丐祠,不許,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緡錢十五萬,悉以為民食、軍餉助。蠲苗九萬、稅十三萬、版帳十六萬,又蠲新苗二萬八千,大寬公私之力。飛蝗幾及境,疾風飄入太湖。節浮費,修府庫。既代,有送還事例,自給吏卒外,余金萬楮,茂悉不受。吏驚曰:「人言常侍郎不愛錢,果然。」改浙東安撫使。值水災,捐萬楮以振之,復請糴於朝,得米萬石,蠲新苗三萬八千。又以諸暨被水尤甚,給二萬楮付縣折運,民食不至乏絕。民各祀於家。兩浙及會稽、山陰死者暴露與貧而無以為殮者,乃以十萬楮置普惠庫,取息造棺以給之。尋以刑部侍郎召。申明期赦敘改法,與廟堂爭可否,辨偽關獄,救八倉虧欠免死罪,平反天井巷殺人獄,全活者甚眾。兼給事中,封還隆國夫人從子黃進觀察使錄黃。帝怒,似道以御書令委曲書行,茂迄不奉命。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德佑元年,拜吏部尚書,以老病辭,累詔不許,專官趣行甚峻。茂入見,首言「霅川之變,非其本心,置之死,過矣,不與立後,又過矣。巴陵帝王之胄,生不得正命,死不得血食,沉冤幽憤,郁結四五十年之久,不為妖為札於冥冥中者幾希。願陛下勿搖浮議,特發神斷,宗社幸甚」。於是詔國史院討論典故以聞。明堂禮成,進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財用,特與執政恩數。茂以國步方艱,非臣子貪榮之時,力辭恩數。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謁告。二年春,拜參知政事,為夏士林繳駁,拜疏出關,後六年卒。
家鉉翁,眉州人。以蔭補官。累官知常州,政譽翕然。遷浙東提點刑獄,入為大理少卿,直華文閣,以秘閣修撰充紹興府長史,遷樞密都丞旨,知建寧府兼福建轉運副使,權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遷戶部侍郎,權侍右侍郎,仍兼樞密都丞旨。賜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大元兵次近郊,丞相吳堅、賈余慶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鉉翁獨不署。元帥遣使至,欲加縛,鉉翁曰:「中書省無縛執政之理。」堅奉表祈請於大元,以鉉翁介之,禮成不得命,留館中。聞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飲者數月。大元以其節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鉉翁義不二君,辭無詭對。宋三宮北還,鉉翁再率故臣迎謁,伏地流涕,頓首謝奉使無狀,不能感動上衷,無以保存其國。見者莫不嘆息。文天祥女弟坐兄故,系奚官,鉉翁傾橐中裝贖出之,以歸其兄璧。
鉉翁狀貌奇偉,身長七尺,被服儼雅。其學邃於《春秋》,自號則堂,改館河間,乃以《春秋》教授弟子,數為諸生談宋故事及宋興亡之故,或流涕太息。大元成宗皇帝即位,放還,賜號「處士」,錫齎金幣,皆辭不受。又數年以壽終。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十二世同居,號「義門李氏」,後徙隨之應山縣。金亡,襄、漢被兵,又徙隨。然特以武顯。
庭芝生時,有芝產屋棟,鄉人聚觀,以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識恆出長老之上。王旻守隨,庭芝年十八,告其諸父曰:「王公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隨必亂,請徙家德安以避。」諸父勉強從之,未浹旬,旻果為部曲挾之以叛,隨民死者甚眾。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得鄉舉不行,以策干荊帥孟珙請自效。珙善相人,且夜夢車騎稱李尚書謁己,明日庭芝至。珙見其魁偉,顧諸子曰:「吾相人多,無如李生者,其名位當過我。」時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權施之建始縣。庭芝至,訓農治兵,選壯士雜官軍教之。期年,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夔帥下其法於所部行之。淳佑初始去,舉進士,中第。辟珙幕中,主管機宜文字。珙卒,遺表舉賈似道自代,而薦庭芝於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興國,即棄官歸,為珙行三年喪。
似道鎮京湖,起為制置司參議,移鎮兩淮,與似道議柵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繼知濠州,復城荊山以備淮南。皆切中機會。開慶元年,似道宣撫京湖,留庭芝權揚州。尋以大兵在蜀,奏知峽州,以防蜀江口。朝廷以趙與TP為淮南制置,李應庚為參議官。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數萬。李璮窺其無謀,奪漣水三城,渡淮奪南城。鄂兵解,庭芝丁母憂去。朝議擇守揚者,帝曰:「無如李庭芝。」乃奪情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庭芝再破璮兵,殺璮將厲元帥,夷南城而歸。明年,復敗璮於喬村,破東海、石圃等城。又明年,璮降,徙三城民於通、泰之間。又破蘄縣,殺守將。
庭芝初至揚時,揚新遭火,廬舍盡毀。州賴鹽為利,而亭戶多亡去,公私蕭然。庭芝悉貸民負逋,假錢使為屋,屋成又免其假錢,凡一歲,官民居皆具。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慶場,以省車運。兼浚他運河,放亭戶負鹽二百餘萬。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鹽利大興。始,平山堂瞰揚城,大元兵至,則構望樓其上,張車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築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萬人以實之,有詔命為武銳軍。又大修學,為詩書、俎豆,與士行習射禮。郡中有水旱,即命發廩,不足則以私財振之。揚民德之如父母。劉盤自淮南入朝,帝問淮事,盤對曰:「李庭芝老成謹重,軍民安之。今邊塵不驚,網路具舉,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咸淳五年,北兵圍襄陽急,夏貴入援,大敗虎尾州;範文虎總諸兵再入,又敗,文虎以輕舠遁,兵亂,士卒溺漢水死者甚眾。冬,命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陽。文虎聞庭芝至,貽書似道曰:「吾將兵數萬入襄陽,一戰可平,但無使聽命於京閫,事成則功歸恩相矣。」似道喜,即除文虎福州觀察使,其兵從中制之。文虎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庭芝屢欲進兵,曰:「吾取旨未至也。」明年六月,漢水溢,文虎不得已始一出師,未至鹿門,中道遁去。庭芝數自劾請代,不允,竟失襄陽。陳宜中請誅文虎,似道芘之,止降一官知安慶府,而貶庭芝及部將蘇劉義、范友信廣南。庭芝罷居京口。
未幾,大元兵圍揚州,制置印應雷暴死,即起庭芝制置兩淮。庭芝請分淮西夏貴,而己得專力淮東,從之。十年,築清河口,詔以為清河軍。十二月,大元兵破鄂,詔天下勤王,庭芝首遣兵為諸道倡。德佑元年春,似道兵潰蕪湖,沿江諸郡或降或遁,無一人能守者。庭芝率所部郡縣城守。有李虎者持招降榜入揚州,庭芝誅虎,焚其榜。總制張俊出戰,持孟之縉書來招降,庭芝焚書,梟俊五人於市。而日調苗再成戰其南,許文德戰其北,姜才、施忠戰其中。時出金帛牛酒燕犒將士,人人為之死斗。朝廷亦以督府金勞之,加庭芝參知政事。七月,以知樞密院事征入朝,徙夏貴知揚州,貴不至,事遂已。
十月,大元丞相伯顏入臨安,留元帥阿術軍鎮江以遏淮兵。阿術攻揚久不拔,乃築長圍困之。冬,城中食盡,死者滿道。明年二月,飢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數百,道有死者,眾爭割啖之立盡。宋亡,謝太後及瀛國公為詔諭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已而兩宮入朝,至瓜州,復詔庭芝曰:「比詔卿納款,日久未報,豈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誰守之?」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使者,斃一人,余皆退去。姜才出兵奪兩宮,不克,復閉城守。三月,夏貴以淮西降,阿術驅降兵至城下以示之,旌旗蔽野,幕客有以言覘庭芝者,庭芝曰:「吾惟一死而已。」阿術使者持詔來招降,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詔陴上。已而知淮安州許文德、知盱眙軍張思聰、知泗州劉興祖皆以糧盡降。庭芝猶括民間粟以給兵,粟盡,令官人出粟,粟又盡,令將校出粟,雜牛皮、曲櫱以給之。兵有烹子而食者,猶日出苦戰。七月,阿術請赦庭芝焚詔之罪,使之降,有詔從之。庭芝亦不納。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煥守揚,與姜才將兵七千人東入海,至泰州,阿術將兵追圍之。朱煥既以城降,驅庭芝將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將孫貴、胡惟孝等開門降。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被執至揚州,朱煥請曰:「揚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與才所為,不殺之何俟?」於是斬之。死之日,揚之民皆泣下。
有宋應龍者為泰州咨議官,泰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自軍中來說降,良臣召應龍與計,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以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及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提刑司諮議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被創,沒水死。知興化縣胡拱辰,城破亦死。
論曰:楊棟學本伊、洛,而尼於權臣,速謗召尤,誰之過歟?姚希得藹然君子。包恢以嚴為治,抑以衰世之民非可以縱馳待之耶?常挺、陳宗禮咸通濟,著聲望。常茂晚訟皇子竑事,光明正大,公義炳然。家鉉翁義不二君,足為臣軌。李庭芝死於國難,其可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