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脈脈的信任體系
脈脈准備A+輪融資時,當時已經和晨興達成了口頭協議,但後來有一家公司找到脈脈CEO林凡,給投多一倍的錢,占同樣的股份。這樣的好事擺在林凡面前,也讓林凡很糾結。但後來林凡想還是算了, 畢竟已經口頭答應別人了,要有信用。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脈脈跟晨興建立了緊密聯系。後續的一系列融資,金額越來越大,大家知道林凡是一個有信用的人,願意來支持我們的發展。這是個有關脈脈信用體系的小故事。
㈡ 職業信息釘釘,脈脈是什麼意思啊
通訊軟體
㈢ 脈脈跟創業投資有什麼關系呢
你好!2014年8月,脈脈獲得了由IDG領投、晨興創投跟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2] 。脈脈[3] 自2013年10月上線以來, 搜狗CEO王小川、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36氪CEO劉成城、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果殼網CEO姬十三等都已加入脈脈,目前已有超過10萬名公司高管和行業大牛開始用脈脈結交圈子裡的新朋友!
是被投資與投資的關系。
㈣ 脈脈軟體是什麼軟體
脈脈是實名制商業社交平台,於2013年10月上線。
它基於「實名職業認證」和「人脈網路引擎」,幫助職場人拓展人脈、交流合作、求職招聘等,曾獲得2015年度易觀之星「TOPAPP」大獎、中國新媒體最具傳播價值移動APP等榮譽。
作為一款職場社交APP,脈脈致力於幫助職場人通過工作圈進行高效工作交流,掌握行業動態,分享職場經驗和話題觀點;通過匿名吐槽爆料獲取行業內幕、同行薪資及公司八卦;通過找人辦事拓展人脈,實現跳槽、挖人、找錢、找關系等。
脈脈65%的用戶來自北上廣深杭5大城市,51%的用戶擁有經理以上的職位,86%擁有本科以上學歷,11%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在行業分布方面,互聯網從業人群佔34%。
在BAT以及華為、滴滴、京東、聯想等知名企業,脈脈的日活躍率已經達到30%以上。越來越多的職場精英將脈脈作為日常重要的職場交流和人脈拓展平台。
2021年5月13日,脈脈因App在不同版本中反復出現侵害用戶權益行為,被工信部予以直接下架處理。5月13日晚,脈脈因「App 整改下架」事件致歉,會盡快完成整改並提交有關部門審核。
㈤ 脈脈是什麼,脈脈怎麼注冊
脈脈是中國的實名制商業社交平台。
注冊所需工具:脈脈。
1、首先上網下載脈脈軟體,下載好之後會自動安裝的,下載好之後再打開。
㈥ 脈脈完成C輪融資,為什麼是脈脈分到職場社交這杯羹
職場社交是社交領域的重要部分,微信目前做了面向所有用戶群體的社交,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裡各色各樣的人都有,其實微信社交就是一個「群攻技能」,每個人群都覆蓋,但屬於薄利多銷,通過微信做出的東西要產生影響力,需要靠量。
所以,脈脈屬於強大的「單攻技能」,對職場領域有強大在針對性,未來有很大希望獲得一大塊蛋糕。
㈦ 職場app脈脈的使用有什麼注意的嗎脈脈為什麼被稱為職場app
脈脈CEO林凡做過一個演講,給你分享下:脈脈現在只有80萬的用戶,為什麼會有1億美金的估值。在座各位有很多是已經創業或者是即將要創業的,我們的思路可能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想說的第一個事情是需求,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研究有沒有需求,有多大的規模。很多的評論家,在中國有大量的職場社交的平台,失敗以後都得出了一個結論是中國沒有職場社交的需求。還有很多論點,認為中國人脈是比較私密的,大家不願意分享。
我想舉一個例子,大家來參加這個大會,其實就代表了大家有職場社交的需求。大家到這個地方來,願意聽不同的業內人士的分享,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里,還有機會認識一些朋友,這些朋友能夠幫助自己職業的發展。如果機會比較合適,剛好能夠找到跟自己的工作對接的需求。我任務中國有很強的職場社交的需求,為什麼大家沒有做成功,這可能是由於時代的背景。1998到2003年的的電商公司都失敗了,為什麼?今天沒有人說電商是不成功的,或者說電商是沒有需求的。我經歷過那個時代,我記得在200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跳出來說電子商務是不可能實現的,還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一些公司沒有成功,或者說沒有做好,可能要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
還有一個論調,中國的職場社交只需要通過微信就可以解決了。微信確實是解決了很多人的職場社交需求,有了微信可以認識一些新的人。可以建立行業的交流群,學習到新的東西。有微信以後,通訊錄的好朋友可以輕互動,不需要再通過打電話或者是發簡訊維持聯系。在國外,有facebook,也有LinkedIn。在國內,微信的規模很大,但並不代表沒有職場社交的需求。
我們認為職場社交是很頭疼的事情。我們一直糾結的事情,職場社交,到底是社交,還是工具。如果把它當成社交平台,很多人就會想為什麼要在這個單獨的平台上社交,我在微信上可以社交,在微博上也可以社交。職場社交的前提條件,社交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是為了解決需求的。大家今天到了這個會場,是想提升自己,或者是想認識朋友。如果你帶著這個明確的目的,大家說是沒有社交的,我直接奔著目的就好了。我們自己對社交是這樣理解的,社交是一個逛的過程,你願意看一會兒,比如你刷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沒有帶著任何目的,只是想看一看新鮮的東西。工具是一個需求解決的過程,越快越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搜索引擎,你輸入了一個關鍵字,如何讓你在前幾條結果里看到你需要的信息。在搜索引擎上停留的時間越長,說明這個搜索引擎的效率越差。
我們認為職場社交有一個很艱難的初期,很難找到爆點。大家是很理性的,大家是要認識朋友,要完成招聘或者是跳槽的目的。又需要讓大家有意願、有心情在一個地方花很多的時間。這是職場社交需要考慮的。
從1999年中國互聯網萌芽開始,到今天就沒有一家成功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可以在中國做到No.1,這是由於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這個差異到底有多大呢?我可以舉一個細節的例子。如果熟悉LinkedIn的用戶,LinkedIn有一個站內溝通的工具叫站內信,這是基於美國的職業郵件文化。美國工作上的溝通都是用郵件,而中國的情況不一樣,以前最早的時候有MSN,大家都在MSN上聊,後來又在QQ上聊,現在很多人是在微信上。
美國的商業環境非常開放,我有事情,就可以在LinkedIn找到一個人。中國有10-20%的用戶也是這樣的行為,像我是一個技術宅,我肯定不希望直接去聯系一個人,我希望的是找到一個朋友,幫我牽個線。
我在美國的時候,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出於自己的興趣。而在中國,工作並不是自己的興趣,家長或者老師建議的都是你需要盡快的找到能夠賺錢的工作。
在公司裡面,你每天看到老闆和同事,在脈脈上還可以看到別的公司上發生的情況。換完名片的朋友,加了脈脈的好友,他的資料是始終更新的。跳槽的時候或者是找人的時候,都可以使用脈脈。
雖然我們融了很多的錢,但我們自己認為還是剛開始的階段,我們用40周的時間調整了31個版本。我們要在網路、騰訊、阿里的日活躍用戶做到30-40%。我們希望互聯網從業人員可以首選脈脈,漸漸變成全行業白領的首選。
㈧ 支付寶里的領英,釘釘,脈脈是什麼意思
1、領英,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是一家面向商業客戶的社交網路(SNS),成立於2002年12月並於2003年啟動,於2011年5月20日在美上市,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
網站的目的是讓注冊用戶維護他們在商業交往中認識並信任的聯系人,俗稱「人脈」。用戶可以邀請他認識的人成為「關系」(Connections)圈的人。
現在用戶數量已達2億,平均每一秒鍾都有一個新會員的加入。2014年2月25日,LinkedIn簡體中文版網站正式上線,並宣布中文名為「領英」。
2、釘釘是阿里巴巴集團專為中國企業打造的免費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台 ,提供PC版,Web版和手機版,支持手機和電腦間文件互傳。
釘釘因中國企業而生,幫助中國企業通過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微應用),全方位提升中國企業溝通和協同效率。
3、脈脈
App於2013年10月上線,是中國的實名制商業社交平台。2018年8月21日,脈脈宣布完成2億美元D輪融資。
脈脈打通「同事、同學、同鄉、同校、共同的朋友」的五同關系。 為商務人士降低社交門檻、拓展職場人脈,實現各行各業的交流合作,賦能中國職場人、中國企業。包括金融貿易、IT互聯網、文化傳媒、房地產、醫療、教育百餘個行業。
(8)脈脈融資情況擴展閱讀:
釘釘核心功能
一、企業通訊錄:隨身攜帶的企業通訊錄,企業通訊錄的一小步,組織在線數字化的一大步。
1、通訊錄管理:員工信息批量導入,統一管理,支持角色設置,部門和人員排序。
2、快速找人:共享統一通訊錄,直接搜索同事信息,無需加好友即可發起聊天,找人快又准。
3、統一通訊錄:內部通訊錄清晰展示組織架構,外部通訊錄方便進行管理客戶,客戶信息公司統一維護,員工離職不帶走。
4、通訊錄數據全面安全保護:高管手機號可隱藏,普通員工手機號查看可設限,確保信息安全。公司統一維護客戶、供應商、渠道商信息,員工離職不帶走。
㈨ 脈脈軟體是做什麼的
脈脈是為商業消除溝通壁壘、增強互信,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信用體系。
脈脈打通「同事、同學、同鄉、同校、共同的朋友」的五同關系。為商務人士降低社交門檻、拓展職場人脈,實現各行各業的交流合作,賦能中國職場人、中國企業。包括金融貿易、IT互聯網、文化傳媒、房地產、醫療、教育百餘個行業。
脈脈App於2013年10月上線,是中國的實名制商業社交平台。 2018年8月21日,脈脈宣布完成2億美元D輪融資。
(9)脈脈融資情況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2012年1月林凡創辦脈脈並擔任CEO,將其打造成中國最大的職場實名社交平台。
2017年11月,脈脈獲得7500萬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DCM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持續跟投。此外引入中國領先的職業發展平台智聯招聘作為戰略投資方。
脈脈已經擁有數千萬高凈值職場用戶,主要用戶來自金融貿易、IT互聯網、文化傳媒、醫療生物、政府法律、教育培訓。9%的用戶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包括來自微軟、IBM、BAT、萬達、萬科等世界五百強及各行業領軍企業的中高層和基層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