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黃金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那基本上就是一個保命和東山再起的保障啊。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亂世,恐怕就要說到民國時期了。那時候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通用的貨幣就是銀元,袁大頭了,當然了,這都是普通的流通之物。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那就是黃魚了。也就是黃金。為什麼叫黃魚呢?
抗戰後期,黃金越來越貴,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按舊制1斤16兩來算,1兩=500/16=31.25克,所以,一根「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根「小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在1949年之前,100塊大洋(3根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當時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
⑵ 國民黨時期一條小黃魚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按舊制1斤16兩,1兩=500/16=31.25克
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按現在每克225元,一根小黃魚」現在的價格是7031元人民幣。
⑶ 民國時期的「黃魚」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的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大的指大金條,小的指小金條,大黃魚是十兩,摺合成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以350一克計算,民國時期的一條大黃魚值現在的10.9375萬元;小黃魚重量是一兩,也就是31.25克,摺合下金額為1.09375萬元。
民國(黃魚)金條說法的來歷據說軍統情報局局長戴笠,對黃魚是非常熱愛,注意,這里指的是真正的黃魚,戴笠愛吃魚,尤其是浙江美味的黃魚。戴笠有個同學,見戴笠混的風生水起,深得蔣介石厚愛,於是決定通過戴笠認識蔣介石,好混個一官半職,他聽說戴笠喜歡黃魚,特意將家中多年積蓄的6根金條作為禮物,最後送給了戴笠。
這次拍賣會上就出現了“中央造幣廠孫中山像五兩廠條”,這枚廠條長70.5mm,寬30.2mm,厚3.8mm,是5兩重的金條,其價值已經不能按照黃金價格來計算了。
⑷ 民國時期的一塊「小黃魚」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也就是黃金,很多人都不惜拿命去博。因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期,也只有小黃魚才能夠保值。就像電視劇《新世界》中,整個北方都解放了,唯獨北平還沒有解放,於是不少人都想拿著小黃魚跑路到南邊,金海三兄弟也不例外,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那麼就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這個小黃魚究竟值多少錢呢?為什麼這么多人為之拚命?這就要說說當時流通的貨幣了。
至於為什麼叫做「小黃魚」,原因就更簡單了,因為最早的黃金是製成了金磚,每塊大概在350g左右,無論是交易還是流通都是十分笨重的一件事,所以就直接改鑄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其樣子十分像魚,所以就被俗稱為「黃魚」。當時黃魚被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為十兩,小黃魚為一兩。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國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並不一樣,也就是一兩並不等於50g,而是相當於現在的31.25g。同理,大黃魚就約等於312.5g。
在抗戰初期,30到40枚大洋才能換一條「小黃魚」,戰爭時間越長,黃金也就越值錢。在解放之前,三根「小黃魚」也就是一百塊大洋,就能換一套北京的小型四合院。正因為黃金的價值高,所以很多人都想儲存金條,但是大黃魚太貴了,所以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小黃魚就成了最流行的金條規格。
⑸ 民國時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看過民國電視劇的人,一定對於多方勢力共同認可的黃金印象深刻。無論是漢奸、特務,還是軍閥、土匪,黃條,也就是俗稱小黃魚,一直他們最認可貨貨幣。理由自然也不難理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軍閥混戰的民國,黃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購買力最為堅挺的硬通貨了。
北京四合院
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共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但是,由於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絕大多數金條都被帶去台灣,留在大陸的金條並不多。
而且,被留在大陸的金條大多數也被銀行回收並融化,因此,民間存有的金條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條特定的歷史時間,小黃魚也成為收藏家最愛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
⑹ 民國時期小黃魚現在值多少錢
民國的小黃魚玩到現在來講的話,就是黃金的一個價格可以說是多少多少錢一克,然後呢?一克是多少錢?
⑺ 民國時期的一根小黃魚值多少錢
解放前中國最流行的金條規格,主要就是「大黃魚」和「小黃魚」。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多少錢:「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按舊制1斤16兩,1兩=500/16=31.25克,這個份量跟今天所說的1盎司黃金相差無幾。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來「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富有家庭通常會存幾根金條作為壓箱底錢。但後來金貴銀賤(民國的法幣是銀本位,最早一元法幣就是按一枚銀圓定價的),普通百姓也紛紛想買黃金,而「大黃魚」顯然太貴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中產家庭一般玩這個。
⑻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從前人們對銀行儲蓄認識不足的時候,有錢人家都會用金條來壓箱底。民國時期所謂的大小黃魚實際上就是大小金條,大金條按照老秤來稱的話就是10兩重,而小金條則有1兩重。換算成今天我們普遍所用的重量單位的話,大黃魚差不多就是312.5克,而小黃魚是31.25克。
黃魚到底有多值錢呢?在抗日戰爭初期,一根小黃魚可以兌換大洋30到40枚。隨著抗日戰爭的進展,黃金的價格越來越高,能兌換的銀元也越來越多。在1949年之前,北京一個小型的四合院的價格大約是100塊大洋,差不多就是三根小黃魚。而當時一個小康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只有15塊銀元,黃魚的價值可想而知。
⑼ 抗日時期的一條小黃魚《金條》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一兩銀子,鑄成幣後叫一銀元,俗稱一元錢。民初時期,一元兌1400文,大米20文一斤,可買70斤大米。相當於現在120-140塊錢,到抗戰時期物價大漲,一元只能買8-9斤大米了.民國時期工人工資最高。工人月薪15-30元,
民國時,金條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
大黃魚即上世紀民國中央銀行儲備金的5市兩金條,重158克左右,成色為991.0。金條的正面圖案雕刻的為孫中山的頭像,並鑄有「中央造幣廠制」的字樣,背面鑄有金條重量、成色、編號、等字樣。
小黃魚即上世紀民國中央銀行儲備金的1市兩金條,重31克左右,成色為991.0。
上海通行的標金,是10市兩一條。其形為長條式,長約四寸,寬約五分,酷似小磚。上海通行標金每條漕平十兩(漕平一兩合1.17854盎司。其成色為978(千分之九七八之意),故曰「九七八標金」或「標金」。主要用於上海金市交易。
抗戰初期,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40塊大洋,兌換比率隨著年景好壞上下波動。抗戰後期,黃金越來越貴,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雜牌的老式步槍一支約30—40塊大洋,一支中正式要50、60塊大洋,1枝進口的毛瑟步槍是100塊大洋,ZB-26(捷克造)機槍要600大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