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三大原油定價
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產油區的標准油為基準。比如在紐約期交所,其原油期貨就是以美國西得克薩斯出產的「中間基原油(WTI)」為基準油,所有在美國生產或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準油。因為美國這個超級原油買家的實力,加上紐約期交所本身的影響力,以WTI為基準油的原油期貨交易,就成為全球商品期貨品種中成交量的龍頭。 通常來看, 該原油期貨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及很高的價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場上的三大基準價格之一,公眾和媒體平時談到油價突破多少美元時,主要就是指這一價格。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卻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樣輕質低硫的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為基準油作價。1988年6月23日,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倫特原油期貨,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葉門等國家和地區,均以此為基準,由於這一期貨合約滿足了石油工業的需求,被認為是「高度靈活的規避風險及進行交易的工具」,也躋身於國際原油價格的三大基準。倫敦因此成為三大國際原油期貨交易中心之一。布倫特原油期貨及現貨市場所構成的布倫特原油定價體系,最多時竟涵蓋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紐約原油價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約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倫特原油為基準油作價。 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約為136公斤多一點。盡管噸和桶之間有固定的換算關系,但由於噸是質量單位,桶是體積單位,而原油的密度變化范圍又比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單位計算,會有不同的結果。
Ⅱ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
國際石油市場近年來強勢震盪,諸多因素互動突出,油市前景撲朔迷離。
2010
年
10
月以來,伴隨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國際油價呈上漲趨勢。
2011
年初,中東北非動亂局勢及相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刺激市場恐慌,油價大
幅攀升。
2
月
22
日,紐約市場油價收報每桶
93.57
美元,當日漲幅為
8.55%
,創
2008
年
10
月份以來的新高。
2011
剛開始,
我國也逐漸幾次調動了石油價格。
石
油不僅與國際以及各個國家相關,
而且還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
影
響石油價格變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分析
1
、供求關系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
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
替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
國際石油市場近年來強勢震盪,諸多因素互動突出,油市前景撲朔迷離。
2010
年
10
月以來,伴隨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國際油價呈上漲趨勢。
2011
年初,中東北非動亂局勢及相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刺激市場恐慌,油價大
幅攀升。
2
月
22
日,紐約市場油價收報每桶
93.57
美元,當日漲幅為
8.55%
,創
2008
年
10
月份以來的新高。
2011
剛開始,
我國也逐漸幾次調動了石油價格。
石
油不僅與國際以及各個國家相關,
而且還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
影
響石油價格變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分析
1
、供求關系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
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
替
代能源的發展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近幾年不會出現全球范圍的石油供給短
缺現象。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
IEA
)預測世界石油
產量將在
2015
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
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和非
OPEC
國家。但
2002
年以來,受
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
OPEC
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
2002
年的
560
萬桶
/
日急劇下降到
2006
年的
140
萬桶
/
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
90
%,通
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
此外,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
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
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
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
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節
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
當石油價格高於替
代能源成本時,
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
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
矛盾趨於緩和。
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
這勢必將對石油
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2
、金融市場與投機因素。
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向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拉
低了美元,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成油價升高推手,石油越來越凸顯
「
金融性
」
,美
元與石油價格之間呈負相關性。
美元貶值之後,
很多投資者就拋棄美元資產,
轉
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從而推高國際油價的上漲。
3
、短期因素如政治動盪、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和
自然災害風險加大了油價上漲可能性。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
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
產國際化的發展,
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
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
重要原因。
2.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
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
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
另外,
異常的天
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3.
匯率變動和利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
2
、金融市場與投機因素。
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向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拉
低了美元,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成油價升高推手,石油越來越凸顯
「
金融性
」
,美
元與石油價格之間呈負相關性。
美元貶值之後,
很多投資者就拋棄美元資產,
轉
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從而推高國際油價的上漲。
3
、短期因素如政治動盪、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和
自然災害風險加大了油價上漲可能性。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
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
產國際化的發展,
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
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
重要原因。
2.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
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
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
另外,
異常的天
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3.
匯率變動和利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
弱相關關系。
由於美元持續貶值,
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
導致
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
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
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
高利率會減
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
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4. OPEC
和國際能源署(
IEA
)的市場干預
OPEC
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
IEA
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
它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
OPEC
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
IEA
的
26
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
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Ⅲ 2012年最高時國際油價多少錢一桶國內油價多少一升
國際油價最高時,147美元一桶,國內油價,92號的,在黑龍江八元一升。
Ⅳ 2014年國際油價大跌消費稅
A不符來合題意,題干中源我國提高成品油消費稅,說明企業稅收增多,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數量減少, 該圖供給數量增多,不符合材料要求;
B符合題意,企業稅收增多,供給數量減少,符合題意;
CD不符合題意,題干中由於我國成品油消費稅是向企業徵收,所以價格與供給曲線的變化有關,與需求曲線的變化無關.
故本題選B.
Ⅳ 2014年由於受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影響,國內汽油迎來了十一連跌回歸到流元時代
原油價格連漲六天 國內油價五一或兩連漲
由於預期美國石油產量將繼續縮減,國專際原油價格連續屬上漲。受此影響,國內成品油價上調預期濃厚。分析認為,本輪國內油價漲幅或達270元/噸,摺合汽柴油價格每升上漲0.2元左右。
美元走勢疲軟、石油產量下降、中東局勢緊張,本周期內支撐國際油價的利好因素不斷。受此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一度出現連續六個交易日上漲的態勢。按照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本輪調價窗口將於4月24日24時打開。由於僅剩幾個工作日,本輪油價上調已基本成定局。
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已經歷6次調價,三漲三跌。分析人為,若本次原油價格上漲得以落實,國內成品油價格將有望擺脫自2014年7月以來的低迷態勢。
而事實上,不少國內油品供應商和銷售商都已經為這次油價上揚摩拳擦掌。「盡管當前國內經濟形勢並不樂觀,但國家宏觀政策多管齊下,也將適度拉動下游消費的提升。加之原油築底態勢較為明顯,成品油市場或也將緩慢上行。」
另外,近期華南和華東等大區汽油資源持續緊張,也將導致原油價格上漲。同時隨著五一小長假的來臨,預計汽油需求量還將增加,帶動汽油交投好轉。而柴油需求則仍處緩慢復甦期,需求穩中有升。
Ⅵ 為什麼 2014 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會出現大幅度下跌
油價的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而需求疲軟是油價大跌背後的原因之一。根據2014 年10 月發布的石油市場報告,國際能源機構將2014 年原油的全球需求增長預測下調為70 萬桶/天,同比增幅0.8%,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需求增長放緩是導致石油需求增長疲軟的主要原因。中國是全球需求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08-2013年在所有出現需求增長的國家中,中國佔到總需求增長的33%,同期需求凈增長的53%。近5年來中國的GDP增長速度由2010年的10.5%逐漸放緩到2013年的7.7%,2014年三季度GDP增長率更創近六年新低。
除了中國外,其他金磚四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沙特的經濟增長率也對原油需求的增長率有著重要影響。而這些國家的經濟也不容樂觀:印度過去3年都在努力走出經金融危機的陰影,增長率在4.5%--5%之間徘徊;巴西央行於11月11日調低今年經濟增長率至0.2%,為5年最低;穆迪將俄羅斯的主權信用評級已經下調為「Baa2」,距離「垃圾級」僅剩一級之差,預計俄羅斯2014年經濟增長率僅為0.5%。
與需求疲軟情況對應的是石油供應量的逐年上升。在美國,頁岩油產量的上升使得該國對進口的依賴下降。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資料,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之間美國七大頁岩油盆地的原油總產量翻番至400萬桶/天。至2014年7月,總原油產量進一步增長至470 萬桶/天,佔到美國原油產量的55%。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美國將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態石油產出國,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
油價和全球宏觀經濟緊密相關,受疲軟的需求和不斷上升的供給影響,石油價格短期內將無法大幅回升,除非經濟增長率顯著攀升;但是受開采成本和各國的財政盈虧線限制,油價不存在下行空間,而是會長期保持在80美元/桶左右。
Ⅶ 2006年-2011年國際油價大約都多少美元一桶
不同產地不一樣,常說的國際油價更多地是指美國WTI油價和英國布倫特油價。
WTI原油內現貨年平均價格(單位為美元容/桶):2006年66.02,2007年72.20,2008年100.06,2009年61.92,2010年79.45,2011年95.04。
布倫特原油現貨年平均價格(單位為美元/桶):2006年65.14、2007年72.39,2008年97.26,2009年61.67,2010年79.50,2011年111.26。
以上數據為最新最權威的數據哦。
Ⅷ 近二十年國際原油價格
近二十年國際原油價格147.25美元一桶。
國內油價跌至近20年來的最低.06元/升。最高峰出現在2012年。2012年3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國內DAO汽、柴油價格上調600元/噸。
全國各地93家汽油價格超過8元/升,創歷史新高。從破七到破八,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石油價格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了物價指數的上漲速度。在2012年11月。油價一度達到8.06元。
雖然油價繼續下跌超過1000元/噸,但國際原油價格目前已跌破30美元/桶。根據石油價格調整的規定,石油價格不會上漲或下跌,而是保持當前的價格。到目前為止,油價已經進行了六次調整。從3月17日24時起,汽油和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1015元和975元。
(8)2014年國際石油價格擴展閱讀:
油價市場: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會晤,決定聯合起來反對西方石油公司,以保住石油收入。這五個國家周四宣布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隨著成員國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組成的國際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歐佩克現在的目標是通過消除有害和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的油價穩定,確保其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向消費國提供充足的、經濟的和長期的石油供應。
歐佩克成員國分析和預測當前形勢和市場趨勢,確定一些基本因素,如經濟增長速度和石油供求狀況,然後談判調整相應的石油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油價
Ⅸ 為什麼 2014 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會出現大幅度下跌
因素太多
14年國際資本市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當屬油價的暴跌。在年中布倫特原油還站在115美元一桶的情況下,下半年原油價格突然崩盤,至年底下跌了將近50%,布倫特原油目前在55-58美元一桶的區間波動。尤其最近三個月,油價暴跌了將近40%。是什麼導致了油價短期內這么大幅度的暴跌?油價2015年走勢如何?我們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些評述。
對於任何一種商品,導致其價格變動的原因主要來自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此,油價在2014年下半年的下挫,部分原因是來自於需求面的。全球經濟在2014年除了美國之外,恢復的幅度實際都略低於預期,尤其歐洲和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了對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的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下半年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同一時期,銅、鐵礦石、鋁這些同樣反映了基本面需求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幅度一般僅僅在10%-20%之間,而唯有原油的價格下跌達到了50%。因此,需求面的下滑對原油價格的下滑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構成最直接的因素。原油價格的下滑,更多的來自供給面的沖擊。
供給面的沖擊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美國頁岩油產量放量,另一個是傳統產油國如利比亞和伊拉克今年生產開始恢復。2014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大幅超出了之前的預期,雖然近年來美國石油產量之高一直讓人意外,但是其對油價的影響直到最近才達到最大,這是因為產量增長的規模達到了顯著的水平。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水平井和水力壓裂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美國頁岩油岩氣生產成本降低,產量持續上漲。美國頁岩油生產從2008年的不足50萬桶/日發展到了現在的400萬桶/日生產規模,並且預計未來在美國未來原油生產中的比重將逐步上升。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原油產量由2008年年初的500萬桶/日增長到現在的900萬桶/日。除了美國的供給增加之外,於此同時,隨著伊拉克、利比亞等產油國地緣政治危機得到緩解,OPEC原油恢復正常供給。2014年第三季度,OPEC原油生產為每天3030萬桶,已高於每日產油上限。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總體來看,在全球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原油生產仍在不斷增長,供求不平衡,是導致原油價格下跌的最主要原因。這之中需求方面的影響佔20%-30%,供給端的沖擊佔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