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官方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增加
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我認為官方儲備增加都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央行專拋出本幣買屬入外匯,所以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業、個人、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並不是官方外匯儲備,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匯才是官方外匯儲備。
首先,企業或者個人在出口中賺取了外匯,這些外匯是國外的企業或個人支付給我們的,我們拿著這些錢在國內買不到東西,因為國內不能用外幣支付,所以,我們把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給我們人民幣,銀行的外匯有一部分出售給了央行(央行支付給商業銀行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也叫外匯占款,是變相發行人民幣的行為,所有提高了貨幣供應量),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等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的時候再賣給他們。
在進口中,企業和個人需要向外國企業或個人支付外幣時,需要從銀行購買外匯,銀行以自己擁有的外匯出售,或者向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企業出售。
進出口中,用外匯還是本幣結算取決於貿易雙方的談判。
進出口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央行之間的外匯買賣對匯率的形成產生的關鍵影響。
B. 什麼是m1,m2,m0他們的關系如何
首先錢都是央行銀行發行的,而m0、、m2、m3
只是一種統計數據指標而已
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4)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m3),m2+具有高流動性的證券和其它資產。
狹義貨幣m1: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學中以m1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商業銀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廣義貨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在經濟學中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可見,m0、m1、m2的劃分是根據流動性(變現能力)來劃分的,m0本身就是現金,所以流動性最大,m1中的活期存款也是能夠隨時變現的,所以流動性雖不及m0,但要大於m2,因為m2中的定期存款是受期限限制,不能隨時變現的。從另一個角度講,m2包含的貨幣范圍是最大的,m0包含的范圍是最小的。
C. 外匯儲備屬於什麼貨幣類型M2還是M3
外匯儲備是一國擁有的,可以用來進行國際償付的貨幣資產,包括:可自由兌換貨幣回,黃金,IMF特別提款權等答。它不是m2或者m3,但可以轉化為m1,m2或者m3。比如:某國如果希望減少外匯儲備規模,就可以把部分外匯儲備在國際市場進行拋售,換取本幣,投放到市場上。如果直接已貨幣形式投放,就轉換成M1了,如果存放到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就轉換成M2了...
D. 央行是如何通過購買外匯調節人民幣利率的對財政有哪些影響 GDP,CPI,M2等專業術語的含義
樓主問抄題真多:
1.好吧...我天朝施行的襲不是clean float...RMB匯率不能隨著市場出清...
假設我國RMB定價為1RMB=6.8USD...(par value 官定價格)
那麼再假設根據市場供需...出清價格為7USD...
也就是較出清價格...RMB被低估...
所以央行需要賣出RMB...以維持被低估的6.8USD的官定價格....
2.為了維持匯率穩定...我國必定需要大量外匯儲備...
而外匯大部分來源於出口...
所以我國財政上經常項目(current accout)余額有著大量的盈餘...
同時...我國實行的是強制結匯制度...
簡單的說...就是國內游外匯就要賣給央行...央行給RMB兌換給你...
此舉樓主很容易想到會造成通脹...
3.GDP是國內生產總值..衡量一國一段時期內產生的商品和服務總數
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應物價變動
M2是廣義貨幣...
簡單的:
你可以理解為M1(流通中的貨幣)+存款=M2
E. 為什麼外匯儲備銳減千億 m2卻在上升
外匯儲備是國家央行擁有的外匯。M2是國家貨幣總量含現金存款國庫券等,後者總量要大的多,我國目前大概6:1吧。所以外匯儲備減少,雖然會導致貨幣減少,但不是決定因素。
F. 美元和人民幣通貨與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有一部分是美國的債券,當然現鈔也有。
G. m2包不包括黃金,外匯儲備,固定資產抵押債卷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以及轉賬信用卡存款) ;
廣義貨幣(M2)=M1+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儲蓄存款);
H. M2與GDP的比值有什麼意義
M2與的比值反映了經濟運轉的效率。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趨勢和原因則受到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M2/GDP實際衡量的是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佔的比重。
總體上看,它是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
盡管M2/GDP的比例指標通常反映了金融機構發展在市場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對於個人儲蓄的貢獻,但作為傳統的金融深化指標,兩者只在成熟金融系統中呈正相關趨勢。
(8)外匯儲備和m2擴展閱讀:
M2/GDP對通貨膨脹的作用:
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
紙幣是國家或地區強制發行並使用的,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數量,多餘的部分繼續在流通中流轉,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刺激經濟增長,或平衡匯率等原因增發貨幣。
通脹可能會造成社會財富轉移到富人階層,但一般情況下的通貨膨脹都是國家為了有效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而採取措施無法避免的後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良性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