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樂派股票

樂派股票

發布時間:2021-12-16 07:54:18

A. 貝多芬的資料

音樂家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並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餘,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造訪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晚年頻繁遷居,雖然留下了眾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為展覽館向遊客開放。貝多芬當年喜歡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離市區很遠,在市區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貝多芬居住這個城區,在這里創作了他第二部交響曲。同年十月,貝多芬在這里寫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遺囑》,這是一封他寫給兩個兄弟的信,這封信並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這里。貝多芬的這處遺址如今被稱作為「海里根施塔特遺囑屋」,周二至周日向遊客開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爾蒂樓房(Paqualitihaus)是貝多芬居住時間較長的一處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間,貝多芬雖然數次離開這個居所,但是最後卻又返回到此地。樓房的主人帕斯克瓦爾蒂是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傭人不要出租貝多芬的房間,因為「他總是會回來的」。在這里,貝多芬經歷了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里創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弔唁。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裡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如今,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29號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貝多芬的人們還為其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從此,這個地方更名為貝多芬廣場。貝多芬塑像的周圍圍繞著九個小天使,象徵音樂大師不朽的九部交響曲。

B. 電影武林外傳,最後都搶著買股票那段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自新大陸》是偉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第九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紀民族樂派交響曲的代表作,在整個音樂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傑作。

網路上一搜全都有

C. 急!!!!!!!!!!!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

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莫扎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

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傑出。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彼特》)宏偉豪邁、東觀向上,預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響曲的出現。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首),

柴可夫斯基
俄羅斯作曲家

作家生平作品目錄:《小提琴協奏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羅密歐與朱麗葉》、《胡桃夾子》、舞劇《天鵝湖》、《憂郁小夜曲》等。

D. 貝多芬其人

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貝多芬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祖父Lvan貝多芬是科隆選侯的宮廷歌手和樂長,在波恩頗享盛名。父親J.van貝多芬也是選侯的宮廷歌手,無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後被解僱,給半俸以維持一家生活。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括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由於父親對家庭不盡責,貝多芬不得不從小就參加工作賺錢養家。 貝多芬的音樂教育從4歲開始,第一個教師是他的父親。父親曾夢想把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環境不佳,未能實現,在他幼年的幾位教師中,宮廷管風琴師C.G.內費對他幫助較大。 14歲以前,貝多芬受過普通學校教育,19歲時獲准進波恩大學聽課,在那裡攻讀了I.康德的哲學論著和古希臘文學,也接融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對他以後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邊求學邊工作,1783年擔任歌劇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擔任宮廷副管風琴師,從1788年起又兼任宮廷樂隊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貝多芬赴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觀光,在那裡拜見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興演奏贏得了莫扎特的贊賞。但不久因母病趕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於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貝多芬通過摯友F.G.韋格勒的推薦,進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羅伊寧夫人家庭任音樂教師。在布羅伊寧家的客廳里,貝多芬接融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洲博的教授、文藝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較開明的人物。他們談論G.E.萊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談論政治、哲學和藝術。年青的貝多芬在這里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樹立了藝術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觀。他與布羅伊寧一家的真誠關系一直保持到最後。 波恩的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有意幫助他上進。1792年奧地利音樂大師J.海頓路過波恩,接見了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議送他去維也納深造,並表示願意收他為學生。瓦爾德施泰因說服了選侯,讓貝多芬帶薪留學於維也納,希望他「從海頓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歲的貝多芬第2次到達維也納,跟海頓學作曲。由於兩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頓赴英國,便把這個學生交給著名的理論家J.G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貝多芬向他學習對位法,受到嚴格的訓練,也跟義大利歌劇作家A.薩列里學歌曲寫作。由於有波恩方面的大力舉薦,又有出色的演奏才華,貝多芬迅速進入了維也納上流社會,他受到顯赫人物利希諾夫斯基親王和夫人的寵愛,曾一度住在親王府中。此外,金斯基親王,洛布科維茨親王魯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護人。 1795年,25歲的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號作品──3首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後5年他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鋼琴奏鳴曲》(即《悲愴》奏鳴曲,1799年出版)是他這段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聲譽日漸遍及歐洲。貝多芬雖然有點怪癖,急躁易怒,但為人正直,待人以誠,結交了不少忠實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爾、I.舒潘齊格,大提琴家N.茲邁什考爾等。他的學生為數不多,如F.里斯、K.霍爾茨,A.F.申德勒、C.車爾尼等。 貝多芬終身未婚,婚姻和戀愛問題經常使他煩惱。他追求的對象較多,但都未能結合。貝多芬死後,人們在他的衣櫃內一個秘密抽屜中發現3封熱情洋溢的情書,是寫給他的「不朽的戀人」的,但沒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無從稽考。經多年爭論,現認為收信人是一維也納婦人安托妮·勃倫塔諾。貝多芬的少數作品是題贈給他的女弟子的,如膾炙人口的奏鳴曲《熱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於1804年,是為他的學生特蕾澤寫的,出版時題贈予她的兄弟弗朗茲。後者作於1801年,則直接贈予他的表妹朱麗葉塔。 貝多芬作曲很認真,先寫在大型草稿本上,後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寫數年。他還往往同時著手寫幾首作品。從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個動機一個主題,都經過不斷琢磨不斷發展,千錘百煉才最後成章。他常帶著草稿本和鉛筆在郊外寫作,全神貫注,連下雨也不覺察。他在家中寫作時廢寢忘食是常事。這些草稿本現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貝多芬作品的珍貴資料。 貝多芬雖然進入上流社會,與王公貴族相往來,但他完全不象海頓和莫扎特那樣,置自身於臣僕的地位。1809年貝多芬住在利希諾夫斯基親王的庄園里,親王要求他為法國侵略者將領演奏鋼琴,貝多芬斷然拒絕,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親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貝多芬在捷克療養地泰普利茨會見了歌德。一日他們正挽臂散步,迎面來了皇後和一群貴族,歌德急忙松開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貴族們脫帽鞠躬,貝多芬則直沖而過,貴族們反而為他讓路。貝多芬等歌德趕上來時對他說:「我按照您的功績尊敬您,但您過份抬舉他們了。」 貝多芬一生中最悲慘的遭遇是耳聾。在他28歲時,就發現自己的聽覺有了故障,日益嚴重。他十分擔憂,又不願明告別人。加上戀愛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一個高點。當時他住在維也納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鎮,曾打算自殺,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的音樂烈火終於燒掉這一次精神危機。大約從1815年起,由於耳聾,貝多芬無法與人對談,而不得不讓對方把話寫在紙上給他看。在貝多芬死後,人們發現這種「對話冊」400餘本(當時被他的學生、秘書申德勒據為己有)。現在這些對話冊已成為研究貝多芬的珍貴史料。貝多芬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寫於全聾時期,他自己無法驗證其音響效果,所以在後期的某些樂隊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著某些不完善之處。有時他堅持指揮自己的作品,難免要出亂子,甚至無法進行下去而使演出中斷。盡管這樣,他以驚人的意志和毅力堅持創作和工作,畢生不懈,為歐洲音樂史增添了最光輝的篇章。 貝多芬的一生是光輝奮斗的一生,但他有時也對復雜的時局認識不清。在維也納國際會議(1814)的前後兩三年中,貝多芬所做的一些事難免給他光輝的一生投下一片陰影。1812年拿破崙的軍隊從莫斯科敗退,1813年又在維多利亞等戰役中受重創,拿破崙被迫下台,逃亡於地中海。1814年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為骨乾的歐洲王朝復辟會議在維也納召開,組織了反撥歷史時鍾的「神聖同盟」。許多曾痛恨法國的侵略戰爭和拿破崙暴政的人們,誤認為從此可以實現和平,無不額手稱慶,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他曾於1813年寫了那首現已被人遺忘的《惠靈頓的勝利》交響曲,歌頌英國將軍惠靈頓在維多利亞重創法軍的功績;1814年為了慶祝維也納會議,他又寫了1首康塔塔《光榮的時刻》。在會議期間他舉行了兩次慶祝音樂會,演出了《光榮的時到》《惠靈頓的勝利》和《第七交響曲》,他自任指揮,異常賣力,並以個人名義發請帖給參加會議的王公貴族,有6000人聽了他的演出。他把國王們送給他的錢購買了奧地利國家銀行的股票。他為此很高興,卻沒有發覺自己正處在逆流的漩渦中。 維也納會議後,王朝復辟空氣籠罩了整個歐洲。貝多芬的經濟和健康狀況日益下降。1816年他在筆記本上寫道,「我沒有一個朋友,我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創作生涯停頓了好幾年,1817年以後,他才又拿起筆來完成了最後的幾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響曲》和《庄嚴彌撒曲》等。 在最後的年頭,他還草擬了《第十交響曲》的一些主題,可惜沒有寫多少就病倒了。1826年12月,他從外地回維也納,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便一病不起,醫治無效,次年便與世長辭了。貝多芬的死訊震動了維也納,出殯時有2萬人為他送葬,包括F.舒伯特在內。遺體葬於維也納市內韋靈墓,終年57歲。 創作 貝多芬的創作生涯大略可分為3個時期:1800年以前為早期,1801~1814年為中期,1814年以後為晚期。貝多芬許多作品的寫作年代是先後交錯的,不能絕然按完成的年代把它們納入各個時期,例如《第二交響曲》完成於1802年,但按其風格和手法而論,應屬於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維也納寫的一些室內樂和第1、第2交響曲等,主要沿著海頓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發展,尚未能獨辟蹊徑。 1801~1814年是他的創作最具有獨創性的盛期。作於1801年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即《月光》)就是富於獨創性,完全以形式服務於內容的一個範例。它有3個樂章。前後兩樂章肅穆庄嚴,當中一樂章玲瓏小巧。第一樂章不是照慣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鳴曲式,標明表情為「類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點。1802年貝多芬對朋友說:「對於我到目前為止的作品,我都不滿意。從現在起我要走一條新的道路。」當時他正在寫《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這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當時拿破崙任法蘭西共和國的第一執政,貝多芬認為他是法國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樂於寫作。1804年交響曲寫成,拿破崙已於此時稱帝,貝多芬極為氣憤,他撕毀了已寫好贈款的封面,換上一張新的,並寫上「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都新穎自由,說明作曲者所走的確是一條「新的道路」。他在素材處理和曲式結構上作了許多革新,如用1首庄嚴而冗長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2樂章,用1首諧謔曲作為第3樂章,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時期他還寫了贈給瓦爾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1804,亦稱《瓦爾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即《熱情》,1806)。前者輝煌燦爛,如朝霞滿天,無比光彩,被羅曼·羅蘭稱為「白色的奏鳴曲」。後者熱情洋溢,如浪濤洶涌,一瀉千里,被列寧稱為「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貝多芬共作有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悲愴》《月光》《瓦爾德施泰因》和《熱情》最為著名,成為鋼琴音樂的不朽之作。 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練、充滿斗爭精神和勝利信念的《第五交響曲》和純真質朴、歌頌大自然的《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貝多芬曾解釋為「命運在敲門」,因此人們稱之為《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充滿矛盾,是人和險惡世道的搏鬥,樂章不長,手法異常簡潔,主題思想異常明確,大部分是自「命運」主題的4個音符發展而成。第2樂章照傳統設計,安排了一個描寫作者內心境界,優美而富於深思的慢板。第三樂章戰斗再起,進一步表現了世道詭譎、風雲變幻的情景,它的末尾用了一個長達數十小節的屬和弦,力度逐步加強,情緒逐步高漲,從而引至第四樂章勝利的爆發(第三、第四樂章是連接不斷的),它有如陰霾已被掃盡,陽光突然出現,人們終於戰勝了命運,凱歌響徹雲霄。特別在尾聲部分,勝利的意志愈益堅定,心潮愈益澎湃,不可抑制,至今仍能令聽者受到鼓舞。1812年他完成第7和第8交響曲。以個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論,《第七交響曲》是最令人驚異的。 貝多芬寫過6首鋼琴協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由於內容威嚴而堂皇,後人稱為《皇帝》(1809)。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06),曲調性極強,非常抒情而氣魄浩大,不象一般小提琴協奏曲多在演奏技巧上做文章。此外還有1首《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響樂隊演奏的三重協奏曲》(1804)。 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劇是《菲德里奧》(1805,原稱《萊奧諾拉》)。作曲者摒棄了騎士、神仙和愛情主題的劇本,而挑選這一部申張人權、平反獄的劇本,說明貝多芬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和正義感。他對這部歌劇進行過長達數年的修改,並為它寫過4首序曲。在戲劇音樂方面,他寫過兩幕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1801)。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敢於違抗天神宙斯的禁令,將火種偷來給予人類而遭到天神的懲罰。貝多芬歌頌了他的勇敢和對人類的愛。歌德的劇本《埃格蒙特》所描寫的荷蘭民族英雄埃格蒙特因反抗外族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而犧牲自己。這劇本深深地吸引了貝多芬,他為它寫了10段配樂(1810)。當埃格蒙特殉難後,樂隊中響起了配樂第10段《勝利交響曲》,這是繼哀悼英雄之後,對革命人民的鼓舞和激勵。他還為歷史劇《科利奧蘭》寫了序曲(1807),為歷史劇《雅典的廢墟》(1811)寫了配樂。 在室內樂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樂四重奏,它們反映了貝多芬一生的藝術生涯。和他的交響曲一樣,前期、中期、後期的四重奏各有其特點。10首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奏鳴曲中,最著名的是作於1801年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由於它富於青春氣息,被後人稱為《春天》奏鳴曲。另一首作於1802年的《克魯采奏鳴曲》,氣魄奇偉,別具風格,好象兩件樂器在斗爭,有時又匯合在一起。因是贈給法國小提琴家R.克魯采而得名。貝多芬還寫過各種樂器組合的室內樂曲多首,其中作於1811年贈給魯道夫大公的《降B大調三重奏》(亦稱《大公》三重奏)最為著名。 總的來說,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滿奮斗向上的精神。「通過斗爭,達到勝利」這8個字可說是貝多芬的創作思想的概括。 維也納會議後,貝多芬的創作停頓了好幾年,但他不甘向命運低頭,1817年再次奮起,直至1827年逝世,這10年是他創作晚期。這時他已不象早、中年那樣朝氣勃勃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已逐漸磨損了他的銳氣。他認識到生活的復雜,不可能達到他的理想和信念,但他沒有放棄它們,而是在創作上用另一種形式表達它們。他的最後5首弦樂四重奏和5首鋼琴奏鳴曲,與他的《英雄》《命運》《熱情》等相比,已經減少了火一般勇往直前的氣勢,在曲式上也減縮了,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內在,有些音樂語言好像是自己的內心獨白,不求別人的了解,這便是他晚期作品的特點。 《第九交響曲》(即《合唱交響曲》,1817~1823),是貝多芬用席勒的詩《歡樂頌》譜成的作品。前三個樂章是器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人聲,用了4位獨唱者和一個大合唱隊。第一樂章描寫一片動亂凄涼的人間情景,第二樂章描寫兵荒馬亂之中,有時也流露出一線曙光;第三樂章是慢板,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情緒和深沉內在的哲理性探索;第四樂章最奇特:先是大段器樂,把前三個樂章的主題一一拿出來加以否定,然後由男中音獨唱者唱出「啊,朋友,不要這種音響,讓我們唱出更愉快更歡樂的吧!」(這是貝多芬加的詞,非席勒原詩),於是唱出了聲樂的「歡樂」主題,接著以重唱、合唱、獨唱、樂隊等形式淋漓盡致地演唱了《歡樂頌》。這個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各種評論,最後才被肯定。H.柏遼茲認為它是貝多芬畢生的傑作,他說:「貝多芬完成了這部巨著可以死而無憾,可以對自己說『現在讓死神來臨吧,因為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綜觀貝多芬一生的創作,他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新發展,例如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若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主題之間的調性關系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豐富,適於表現更絢麗壯觀的內容。 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義,如《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引子,是具有獨立性格的一個樂段,它給接踵而來的第1主題創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氣氛。《第七交響曲》第1樂章的引子長達80多小節,幾乎等於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聲也往往很宏偉而隆重,如《英雄》交響曲第1樂章的尾聲和《第五交響曲》末樂章的尾聲,都充分地發展了未盡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總結,相當於第二展開部。 貝多芬首先在交響曲中使用諧謔曲,在奏鳴交響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貝多芬的諧謔曲在輕快的節拍中表現嚴肅端莊,甚至是悲壯的如火如荼的情緒,他把諧謔曲寫得風起雲涌,氣概非凡,第3、第5、第7和第9交響曲的諧謔曲都具有這種筆致。 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在交響曲史上是一創舉。 貝多芬的標題音樂寥寥可數。他對標題音樂仍然側重感情的表達,他在《田園》的標題下,特別註明「感情的表達應多於景色的描繪」。 貝多芬極重視力度處理,對強弱變化的層次要求極高。例如在《f小調弦樂四重奏》中的「激動的快板」樂章中,在125個小節中他寫了95個強弱記號。為了表達感情的突變,ff與PP有時突然轉換,也有時在漸強之後突然出現PP。他很少寫正規的賦格曲,但經常在樂章中應用賦格手法,寫出具有賦格性質的絢麗樂段。他善於寫變奏曲,用於大型作品中作為慢板或末樂章。他還曾用一個主題寫成33段鋼琴變奏曲,這和他善於即興演奏有密切關系。 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

E. 求貝多芬的資料

http://bk..com/view/31118.htm

F. 外圍股票開戶流程

外圍股票指香港及美股等境外股票?如果你不想去香港開的話,可以咨詢一下境內的券商,有些有香港業務可以代開。

G. 有關貝多芬,福樓拜,聞一多,鄧稼先,奧本海默的質料!!!!!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弦的連接脫離古典的范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名人姓名:福樓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名人職稱: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名人國家:法國

相關介紹:

19世紀中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居斯達夫·福樓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丑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他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久。他與青年哲學家普瓦特萬很早就結成了親密的友誼,普瓦特萬的悲觀主義思想和唯美主義觀點對福樓拜有相當影響。福樓拜思想上還有著斯賓諾莎無神論思想的明顯影響。他在上中學時就熱心閱讀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這些作品表現了「惡魔式的利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式的狂熱,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狂人回憶》(1838)寫他對一位音樂出版商妻子的熾熱感情,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爾努夫人的原型。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1840年福樓拜赴巴黎攻讀法律,因患神經系統的疾病於1843年秋輟學。在巴黎,他結識了另一位大文豪雨果。1846年他認識了女詩人路易絲·高萊,兩人有將近十年的交往。1843-1845年間,他寫了《情感教育》初稿。1846年父親去世後,他在盧昂附近的克羅瓦塞別墅定居,埋頭於文學創作,除偶爾到巴黎拜會一下文藝界的朋友外,在那裡獨身終其一生。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1849-1851年福樓拜和杜剛去馬爾他、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希臘和義大利旅行,這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他在近東各國所見到的社會現象使他大為失望。在國內外見到的種種丑惡現象,加深了他的悲觀主義傾向,甚至對人類的前途失去信心。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五、六十年代,他完成了三部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薩朗波》和《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的發表,轟動了當時的法國文壇。但是這部作品卻很快受到了當局的指控,罪名是敗壞道德,誹謗宗教。當局要求法庭對「主犯福樓拜,必須從嚴懲辦!」幸賴有律師塞納的聲望和辯護,福樓拜才免於處分。但是「政府攻擊、報紙謾罵、教士仇視」的局面,對他是很大的壓力,使他放棄了現實題材的創作,轉向古代題材。經過六年的艱苦寫作,歷史小說《薩朗波》終於問世。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薩朗波》共十五章,描寫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的僱傭軍嘩變起義的歷史故事。起義軍在首領馬托的率領下,很快得到全國群眾揭竿響應。迦太基統帥漢密迦的女兒薩朗波傾慕馬托的勇敢,在嘩變之初就對馬托表示過好感,馬托也愛上了她。義軍雖經過艱苦的浴血戰斗,最終還是被鎮壓下去。馬托被俘。政府當局決定在薩朗波和納哈法舉行婚禮時處決馬托。薩朗波在神殿石階上見到馬托鮮血淋漓被押解過來時,便仰身倒地而死。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情感教育》是作者第二部以當代生活為題材的重要小說。小說的副題是「一個青年的故事」。小說主人公弗雷德利克·莫羅出身於法國外省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840年去巴黎上大學。在旅途中與畫商阿爾努夫婦相識,對阿爾努夫人一見鍾情,回巴黎後想方設法跟她接近。阿爾努夫人穩重端莊,不濫用感情。莫羅由於得不到阿爾努夫人的愛情,又和交際花蘿莎妮媾合,還有了一個孩子。從此他陷入雙重戀愛中不能自拔。與此同時,他和各種政治傾向的人物交往,終於學業荒廢。後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只得蟄居家鄉。直到1845年他得到叔父的一筆遺產,才重返巴黎,做股票投機生意。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他狂熱了一陣;但到六月革命時,他的政治熱情已經完全消失。為了躋入上流社會,他又去追求大銀行家唐布羅士的妻子,但遭到拒絕。他不得已返回家鄉,想去找過去一直迷戀著他的女子路易絲,但此時她已嫁給他的朋友戴洛立葉。小說以他和戴洛立葉在爐邊一起回憶無聊虛度的一生而結束。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1871年,爆發了巴黎公社革命,福樓拜對此採取了敵視和詆毀的態度。70年代,他又一次修改了《聖安東的誘感》。這部於1874年定稿的作品,通過一系列群魔作惡的場面,描寫了中世紀埃及一位聖潔隱士克服魔鬼種種誘惑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貪欲的極端厭惡,也反映出作者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論情緒。 [www.365zn.com,點擊進入]
晚年的福樓拜除悉心指導莫泊桑寫作外,一直在寫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布瓦爾和佩居榭》(1881),只差一章沒有完成。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情感教育》的姊妹篇,可稱為「理智教育」。它描寫的是1848年革命在外省的反響,與《情感教育》所描寫的1848年革命時期的巴黎相呼應。革命期間外省保守勢力的惶恐不安與囂張氣焰,拿破崙三世上台時教士們歡欣鼓舞的情態,以及工農群眾的情緒和動向,在小說里都有真實的描繪。小說還寫了兩個抄寫員有了錢,去「探索」科學和真理,但一一遭到失敗,最後只好又回到抄寫的老本行。作者對他們進行科學試驗的漫畫化的描繪,影射了資產階級文化所面臨的危機。調整和揭露了資產階級科學文化領域里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福樓拜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感到失望,他的這種情緒在他身後才出版的諷刺性作品《眾所周知的真理辭典》中也有所表現。

聞一多,(1899~1946)詩人,文史學者。五四運動後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因怒斥特務殺害李公朴等愛國志士而遭暗殺。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另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等研究頗深,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等專著。後人集有《聞一多全集》(4冊)。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 1904-1967),美國物理學家,世界「原子彈之父」。
奧本海默1904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優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道德文化學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學化學系學習,臨近課程結束時,他選修了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布里奇曼講授的的一門高等熱力學,使他第一次對物理學產生了興趣--這門科學觸動了他心中的"原子情結",因而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布里奇曼領導的科研項目,並決定畢業後申請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繼續深造。
1925年,奧本海默提前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由布里奇曼推薦來到劍橋三一學院。其後,他又轉戰當時歐洲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國格廷根大學,師從M. 玻恩從事研究,他與玻恩合作,發表了"分子的量子理論"一文,奠定下研究分子光譜的基礎,樹立起分子研究的經典,並由玻恩指導於1927年獲得博士學位。
1927年夏,奧本海默學成歸國,先去哈佛大學,然後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其間1928-1929年他曾又赴歐洲,先後在萊頓大學和蘇黎士大學與艾倫菲斯特和W。泡利一起切磋研究,其後的工作也深受泡利影響,始終矚目於物理學發展的最前沿。他曾早在1930年就預言正電子的存在,在1931年指出有整數和半整數不同自旋的粒子有不同的理論結構,並結合當時有關宇宙射線和原子核物理的大量觀察實驗結果,對種種基本粒子的性質進行了描述、計算和說明,未及而立之年,他已確立起自身在美國物理學界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奧本海默也逐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潛能和素質。他的周圍總是聚集著一群才華橫溢、思想敏銳的優秀青年,伯克利逐步成為美國的理論物理中心,他培養出的年輕物理學家後來也大多成為物理學界的頂尖高手,並由此形成美國物理學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派。
1942年,是奧本海默人生的一大轉折,他被任命為戰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負責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技術領導。
奧本海默戰後很快就回到加州大學和理工學院,1947年又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並於次年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
1945年至1953年,奧本海默成為美國政府和國會制定原子能政策的主要顧問之一,包括擔任過兩屆美國政府原子能委員會的總顧問委員會主席。他懷著對於原子彈危害的深刻認識和內疚,懷著對於美蘇之間將展開核軍備競賽的預見和擔憂,懷著堅持人類基本價值的良知和對未來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滿腔熱情地致力於通過聯合國來實行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並反對美國率先製造氫彈。然而,奧本海默的政治理念和從政經驗顯然是過於單純幼稚了,在艾森豪威爾上台後,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之時,成為政治迫害的對象。
1953年12月,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奧本海默進行安全審查並吊銷其安全特許權。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長達四周的安全聽證會上,以他早年的左傾活動和延誤政府發展氫彈的戰略決策為罪狀起訴,甚至懷疑他為蘇聯的代理人,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奧本海默案件"。原子能委員會的保安委員會和原子能委員會以2:1和4:1的多數,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安全特許權,從而結束了他的從政生涯和藉助於原子能來尋求國際合作與和平的政治理想。
退身政壇以後,奧本海默全身心地投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學和管理,把他的教學風格和管理才能在這兒發揚光大,並組織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學術活動,促進了其間量子場論的發展。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是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是冷戰年代美國恐共病和陷害狂潮下的犧牲品. 奧本海默沒有得過諾貝爾獎,但他的成就絕不亞於任何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H. 樂派泡芙遼寧加盟店地址

2010年8月5月28日至29日,比嘉錦州店開業。比嘉地板在我們東北的聲譽,這是不包括特別是它的多層實木復合地板!最近,我在網上查時,建材信息,請參閱對高生活家地板比比嘉車型地板的本質暴露報告一倍的價格的文章,讓我為這個優秀的品質更加充滿了好感,固體,品牌形象。點擊看詳細開業當天,該店應該是比嘉撐爆人群。每個人都在店裡Jujuerxing人群,正專注於比嘉秀場上,所提供的服務,活動,讓利促銷。比嘉地板果然名不虛傳啊,成本高。第28天我下了訂單,生怕股票將開始較晚。我去我的同事們29日,地板的一小部分已經斷貨,需重新設置從工廠。比嘉說,筆在錦州店開業簽署了60多個訂單,比嘉地板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

I. 貝多芬的簡要事例,要簡單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回答者:愛拉nini - 試用期 一級 3-14 20:32

1770年 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貪得無厭的酒徒,總希望貝多芬像當 年莫扎特一樣成為馳名於歐洲的神童,到處演出,給家裡賺錢。母親 是宮廷廚師的女兒。
1774年 父親教他鋼琴。
1778年 跟艾登學管風琴。3月26日第一次在科倫登台演奏,為了讓兒子成為 神童,父親故意隱瞞了貝多芬的年齡。
1781年 隨同母親去荷蘭鹿特丹旅行。
1782-1783年 於聶費門下正式學習音樂。聶費是貝多芬的啟蒙老師,對貝多芬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並在科赫等人門下學管風琴;擺羅凡提尼為師,學 習演奏小提琴。開始作曲, 發表變奏進行曲、三首鋼琴奏鳴曲、賦格曲、兩首鋼琴迴旋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等。1783年11月在海牙舉行 音樂會。
1784年 新上任的選帝侯法郎茨委任貝多芬為第二宮廷樂師,並付給薪水。
1785年 拜李斯為小提琴老師。創作三首鋼琴四重奏。
1787年 4月在維也納逗留。曾拜訪過莫扎特。返回波恩奔喪。1787至1789年 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和兩首鋼琴三重奏等。
1790年 與華爾斯坦伯爵相識。創作《騎士芭蕾》(獻給華爾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1年 12月5日莫扎特去世。
1792年 11月第二次赴維也納。拜海頓等人為師。至1795年共創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號為三首鋼琴奏鳴 曲,作品第19號為鋼琴協奏曲)波恩時期結束。
1793年 貝多芬決定定居維也納。
1795年 春,學業結束。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鋼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號)出版。
1796年 2月赴布拉格、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柏林。會見普魯士國王費迪南。
1797年 其早期作品開始受維也納重視。開始招收學生。1796年-1797年創作《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第4號)、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作品第5號)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是年舒伯特誕生。
1798年 聽覺漸弱,開始人生的大苦悶、大煩憂和大壓抑。至1799年,創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愴鋼琴奏鳴曲》),14,20和21號( 《第一交響曲》)。
1800年 在一場比賽中擊敗史太白。李赫諾夫斯基親王贈奧幣六百為生活費。
1801年 在荷夫堡上演芭蕾舞劇《普羅米休斯的創造》。與朱麗葉塔.琪夏爾蒂相戀。失聰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從1800至1801年創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鋼琴協奏曲》), 43,85,51(2),49號等作品。
1802年 收車爾尼和里斯為學生。是年10月寫下《海利根斯塔特遺囑》,囑兩 個兄弟在他死後拆開。創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 調浪漫曲),50(即F大調浪漫曲)和36號(即《第二交響曲》)等 作品。

閱讀全文

與樂派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