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茶陵外匯

茶陵外匯

發布時間:2021-01-07 19:36:28

上海銀行在徐匯、閔行的地址

徐匯區

--------------------------------------------------------------------------------

所屬區域 所屬支行 網點名稱 地址 郵編 個人外匯 企業外匯
徐匯區 白玉支行 白玉支行 肇嘉浜路798底樓 200030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淮海支行 寶慶路10號丙 200031 經營 經營
徐匯區 茶陵支行 樂山路支行 番禺路878號 200030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羅城路支行 羅城路670號 200237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康健支行 浦北路1081號 200233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復興中路支行 復興中路1197號 200031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巾幗支行 南丹東路238號 200030 經營 經營
徐匯區 茶陵支行 永康支行 天鑰橋路518號 200030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衡山支行 衡山路594號 200030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徐家匯花園支行 宛平南路205號 200032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汾陽路支行 永康路90號 200031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茶陵支行 大木橋路39號 200032 經營 經營
徐匯區 茶陵支行 宛平南路支行 宛平南路902號 200030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龍吳路支行 龍吳路550號 200232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梅隴支行 龍州路865號 200237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茶陵支行 襄陽支行 永嘉路697號 200031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徐家匯支行 徐家匯支行 漕溪北路18號2F 200030 經營 經營
徐匯區 徐家匯支行 長樂路支行 長樂路1227號 200031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徐家匯支行 吳中路支行 吳中路39號 200335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徐家匯支行 漕溪支行 蒲匯塘路11號 200030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漕河涇支行 漕河涇開發區支行 田林路398號 201102 經營 經營
徐匯區 漕河涇支行 漕河涇支行 漕寶路6號 200233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漕河涇支行 長橋支行 羅香路237號 200231 經營 暫未開辦
徐匯區 漕河涇支行 田林支行 田林東路588號 200233 經營 暫未開辦

閔行區

--------------------------------------------------------------------------------

所屬區域 所屬支行 網點名稱 地址 郵編 個人外匯 企業外匯
閔行區 茶陵支行 蓮花南路支行 羅錦路428號 201100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虹橋支行 航華路支行 航東路775弄8號 201105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虹橋支行 金匯路支行 紅松路227號 201103 經營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浦江高科技園區支行 閔行區浦星公路789號 201114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都市路支行 都市路4480-4484號 201100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自助銀行(NO.002) 東川路800號111號鋪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莘庄工業區支行 金都路3688號 201108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七寶支行 七莘路2961號 201101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虹梅路支行 虹梅路2917號 201103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江川路支行 滬閔路239號 200240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閔行支行 閔行支行 莘松路215號 201100 經營 經營
閔行區 漕河涇支行 漕寶路支行 漕寶路1255號 200233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閔行區 漕河涇支行 龍茗路支行 漕寶路1483號 201101 暫未開辦 暫未開辦

黃金十年的經濟建設

1930年-1936年間,工業部門增長率達到8-9% ,盡管估計有這樣的增長率,但增長的起點很低,在民國的40年中,整個工業部門在國內生產中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
工業成長顯著的分別為電力工業、煤炭工業。農業方面,也有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鄉村建設政策,並開始在外來資本的沖擊下被動享受到的近代經濟 。此階段中國經濟在官僚資本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很大弊端,但在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的近代工業化初現端倪。
1933年,中國的工廠、手工業、礦業和公用事業的產量,僅構成國內凈產值的10.5%。手工業產量占工業部分的67.8%;工廠佔20.9%;礦業佔7.0%;公用事業佔4.3%。估計為4691萬的非農業工作人口中,1213萬(25.9%)受雇於手工業,113萬(2.4%)受雇於工廠,77萬(1.6%)受雇於礦場,4萬(0.09%)受雇於公用事業。
黃漢民通過對30年代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工業發展總趨勢是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例如發軔於1920年代的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又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工業、酸鹼工業等等,新興行業又促進了工業部門結構調整。此外產品種類增多,一小部分國貨產品開始替代了進口外貨。其次,工業地區分布也在擴大,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 。
十年建國時期中國重工業建設,主要以國防工業為核心。具體工作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2年11月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4月改名為資源委員會),主持者是錢昌照、翁文灝,其他委員還包括著名學者胡適、丁文江、楊振聲、張其昀、吳鼎昌、張嘉璈、陶孟和、范銳、吳蘊初、劉鴻生、萬國鼎、沈宗瀚、王世傑、周覽、徐淑希等人。1930年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由這些人主持的。這個機構和這些學者,為中國的近代化作出了貢獻。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並,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充實中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但是因腐敗和資金短缺,以及戰爭破壞,導致重工業大部分成為紙上談兵,無從落實。
由於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上述重工業及廠礦,小部分已建成投產,而大部分都停留在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雲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製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製造廠、中央電瓷製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
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鋼鐵3萬噸,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2萬噸,銻1.46萬噸,精銅9噸,鐵砂0.63噸,電報機425具。
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鋼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抗戰開始後,資源委員會興辦的已運轉的各個重工業機器設備,有不少都拆遷到大後方,成為當地工業生產的骨幹企業,提高了大後方的工業水平,繼續為直接支持抗戰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不過在這段期間,晚清時候建設的漢陽鋼鐵廠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年鋼產量穩定在5萬噸,該廠於1925年停止生產,國民政府統治十餘年間始終沒有恢復生產,惹起爭議。不過有論者指漢陽鋼鐵廠自1925年起十多年未能恢復生產可能跟它自1904年起長期向日資舉債終致日資所入侵有關。另外民國時期,中國煉鋼水平極端落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鋼鐵價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國國民黨立黨綱領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列入了「平均地權」的內容。北伐後,國民黨宣布其農村政策:「改良農村組織,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額之法律,增進農人生活。」其城市政策是「頒布勞工法及工廠保護童工及女工。」1926年10月,北伐軍進軍湘、鄂期間,為動員農民支援北伐,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有大量左派參加的中央和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通過《最近政綱》,規定「減輕佃農田租百分之二十五」,減輕農民負擔,統稱「二五減租」。1927年5月,國民政府頒布《佃農保護法》,規定「佃農繳納租項不得超過所租地收獲量百分之四十」,「佃農對於地主除繳納租項外,所有額外苛例一概取消」,「佃農對於所耕土地有永佃權」。但真正實行過的只有浙江省,該省的「二五減租」幅度較大,佃農實際所得遠大於地主,因此,自始即受到城鄉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最終浙江省政府迫於壓力取消了減租辦法,而大部分省份連裝模作樣的減租條文都沒有。
總括而言,國民政府在平均地權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能力先天不足。旋即停止實施,幾乎沒有什麼建樹。
農村復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復興農業是國民政府這一時期喊得頗為響亮的口號。其目的除了發展國民經濟之外,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影響。政府設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等一系列農業結構,任常委擔任首腦。政府救濟農村金融,減免部分農產品稅,對進口糧食征稅;設立農業實驗所指導農業生產,開辦農業推廣區等。治理黃河、淮河、長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以興修水利工程。盡管國民政府為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挽救農村經濟的措施發揮的實際效用有限,幾乎屬於空中樓閣,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產的。
有論者指出整個十年建國期間,中國都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環境,地方的基層管治還須倚賴地主豪紳,國府並未能完全掌控農村政權,導致其施政收效甚微。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其次是中國的農業經濟跟歐美的農業經濟根本不同,中國屬於一種小農經濟,由於經營規模小,透過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必須籍壯大工業並從農村大量吸取勞力,從而把農業人口控制在總人口的20%以內為前提,以當時中國落後的的工業水平顯然是做不到的。既然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也就難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難言把整個農業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1930年代中期以後,爆發連串災荒,水利建設停滯不前,技術落後,不斷的內戰和緊接著爆發的抗戰,最終把農民推向了難以生存的邊緣。
技術改良
在農業技術改良方面,也是有氣無力。例如在33-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了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工作就是引進美國棉種,改良小麥和稻米品種以及實驗殺蟲劑和化學肥料。到最後也未有實際成果。
除上述的研究機構外,國民政府也成立部門來促進農業發展。譬如行政院於1928年2月設立農礦部,1933年4月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1938年4月設置農產促進委員會。 1927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央銀行條例》19條,規定「中央銀行為特許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並設籌備處於上海。1928年10月8日,國民政府修訂《中央銀行條例》為20條,由國民政府撥款2,000萬元。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於上海。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中國金融改革貢獻不少。 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國府早於1927年北伐之後,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銀為抵押,開始籌備統一貨幣。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製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具體辦法規定1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每銀幣1元(成色為0.88,總重為26.6971厘米)易銀7錢1分5厘。上海的金融機構於3月10日一律改用銀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幣廠的新銀元開始流通。
在大蕭條後期,美國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在1934年5月通過購銀法案,提高銀價大量采購白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個半月,出口即達2億元之巨,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原幣制。有見及此,國府隨即於1935年11月4日實施法幣制度,將銀本改變為外匯本位,以紙代銀。
央行則隨即出台新的貨幣政策,這對穩定中國貨幣非常成功,可以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幣制改革。中國第一種全面流通的不兌現鈔票法幣的問世,完成了貨幣統一並使幣值脫離銀價,邁入了現代化管理通貨。隨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開始加深,相對地,各地地方勢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民間及中外銀行所存白銀和銀元紛紛交給政府,半年之間,達國幣8億元。另一方面,紙幣則逐漸代銀元而為通貨。銀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約14億元,自1935年11月法幣開始流通,半年之間達9億余元,到1937年6月達14億余元。輔幣方面上,中央銀行於1936年2月開始發行20分、10分、5分鎳質輔幣及1分、半分之銅質輔幣,以完成十進新制,解決當時輔幣混亂的狀況。
可惜國民政府大量發行鈔票支付內戰軍費,法幣發行量急劇上升,最大面額高達六十億元 。這使得法幣政策的後續實施成為了世界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 。間接掠奪了大量國民財富,導致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財政稅收方面,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的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
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不過在收入提高的同時,開支也隨著增加。主要原因在於內戰頻繁和腐敗大增緣故。
右圖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間九個財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數量仍然很大,以後在戰爭時期,與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劇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總數也僅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間,僅佔3.2-6%。美國可以比較的數字是1929年佔8.2%,1933年佔14.3%,1941年佔19.7%。就國民收入而論,國民政府的支出為數很小,這既反映了國家稅收基礎的狹窄,也反映了有限規模的現代經濟部分,這個部分實際上被要求承擔國民政府稅收的最大負擔。
赤字的彌補主要靠借債,1927年至1937年間,政府所借各種內債共達35億6,700萬元。償債及軍費支出占整個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償債支出佔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間,共償還債款31億1,000餘萬元,包括內債22億1,000餘萬元,外債6億3,000萬余元,賠款2億8,000萬余元。
在1928舉行的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政府正式把產生國民收入的65%田賦讓給各省。這在當時與其說是一種政策,目的在於改進從北京政權繼承下來的公認是混亂的財政管理,不如說是南京政府對政治現實的一種承認。它意味著,為了報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國的中央政府放棄對一部分經濟的任何財政要求。放棄了對一種不公平的田賦制度進行徹底檢查的任何嘗試,結果是一大部分潛在的農業稅收被截留,社會不能將它用於公共福利。
國民政府在整理財政的過程中,還建立預算度、推行直接稅、廢除苛捐雜稅和廢除厘金。廢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國民政府頒布裁撤國內通過稅條例,但因時局動盪,延至1931年1月1日實行。至1931年6月,各種厘金及由厘金變名之稅捐,一律取消,使國內貨物得以暢通無阻。在廢除苛捐雜稅方面,國府1934年7月通飭各省廢除苛捐雜稅,至1937年的3年間,全國25省市共廢除苛雜7,100多種,廢除款額達6,700多萬元。在推行直接稅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暫行條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開征的為公務人員薪給報酬所得,和公債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這四點財政措施,足以納中國財政於正軌。
就在中國邁向工業現代化之際的1937年起,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並陸續大量增兵入侵中國。據統計,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因為此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至少6000億美元,而後果就是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3年之後才得以恢復。

③ 茶之道

中國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發展

茶道藝術
茶是在我國傳播的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 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

茶道用具
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 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

茶道用具
,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 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

中國茶道
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宋朝茶業
中國茶道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編輯本段茶具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
中國茶道
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編輯本段鬥茶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
中國茶道
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編輯本段團茶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
茶道基本用具
「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編輯本段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
中國茶道
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④ 陳志武的早期經歷

陳志武的父母都是農民,陳志武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湖南茶陵的田野、山嶺上度過。整個啟蒙階段都在「文革」期間,沒好好上過課,「老師都是本村本鎮的,沒有人上過大學,給不了啟發性教育,就是按教科書很枯燥地講。」
直到1979年考上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前身),他才第一次離開了茶陵縣老家,來到大城市——長沙。班上有很多來自城市的同學,「和他們一比,才知道生活條件、父母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和自己有多大的差距。」
在國防科大讀研時,陳志武經常去湖南省圖書館借書看,印象最深刻的,一套是80年代非常有影響力的《走向未來》叢書,還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系列翻譯介紹西方思想家、政治學家的經典著作,「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
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影響他走上學術之路的人——崔之元。當時,崔之元還只是數學系大一學生,讀過非常多的書,高中時就在大學學報上發表過文史哲方面的文章,和李澤厚這些人都有來往。陳志武最初對社會科學、哲學的興趣,是受到崔之元的影響。
1986年,陳志武被國防科大留校任教。
80年代中期,出國留學的一股風也刮到了這個角落。陳志武開始嘗試申請美國的一些大學,他給耶魯大學一位老教授寫信,詢問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可能性。「我沒有參加托福和GRE考試,因為當時中國的外匯管制很嚴,參加這些考試都需要32美元,而我一美元都找不到。所以我就給耶魯負責招生工作的教授寫信說明原因,我向他們解釋之後,他們答應讓我免掉托福和GRE的考試。」
在崔之元的建議下,陳志武選了金融學,「當時我連金融(Finance)這個詞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他當時給我看了一些書,但我還是沒有搞清楚。」4個月後,一封來自耶魯的錄取通知書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帶著幾十美元,登上了去美國的飛機。
1990年,陳志武從耶魯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1997年晉升為金融學副教授,1999年晉升為金融學教授並重返耶魯擔任終身教職。
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經濟理論》與《金融經濟學》等主流學報上。在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等地的金融經濟學圈子裡,陳志武這個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
2001年7月,在上海飛紐約的飛機上,陳志武翻到了一本當月的《財經》雜志。「從頭到尾都讀了一遍,覺得很吃驚,辦得和美國的《商業周刊》沒什麼區別,完全沒有那種國內雜志慣有的、意識形態化的官腔官調。」
從那時起,陳志武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國內的經濟現象和問題。2001年,正是中國A股的轉折之年。當時,《財經》接連曝出深圳世紀新源、銀廣廈等一系列的內幕交易丑聞。吳敬璉由此拋出「股市賭場說」。幾個月後,股指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中國股市便進入了4年多漫長的熊市。在媒體上,關於上市公司的治理成了重要話題。
2001到2002年,陳志武在《新財富》上開設專欄,介紹美國證券法案,監管規則、法律以及訴訟案例、內幕交易。
2006年,美國《華爾街電訊》公布了一份十大華人經濟學家的榜單。這份引人注目的榜單把學術影響力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其次是經濟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陳志武名列其中。他陸續整理出版了《24堂財富課》、《金融的邏輯》、《陳志武說中國經濟》等書。其中,《金融的邏輯》把歷史、社會文化與現代金融聯系起來,把枯燥專業的金融問題闡述得通俗而有趣,試圖從另一種可能性來解答近代中國落後之原因。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部分運用金融學分析,引起了社會巨大的興趣及熱議。

⑤ 游茶陵作文

[游茶陵作文]
游 茶 陵 015班 陳思洋 . 暑假正是出去遊玩的大好時間,游茶陵作文。我也不例外,去了一個美麗的地方——茶陵縣龍下地區。 茶陵離湘潭很遠,大約有兩百四十五公里。`我坐了大約四小時的汽車才到茶陵縣,不過到了那兒精神卻很好,估計是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高的緣故吧。 為了讓我玩得開心,在那上班的伯伯特意借了一輛摩托車載著我在山裡轉了遍。我老早聽伯伯說那兒有家製造出口工藝瓷器的廠子,每天都會把有疵點或燒製得不理想的產品拖出來銷毀。在這上班的很多湘潭人把這些要處理的瓷器撿回家帶給孩子玩或擺做工藝品,伯伯就曾帶回許多小玩意給我玩。這次我自己親自來了,怎麼著也得去看看瓷器是怎樣加工燒製成的。伯伯帶我進入車間就看見幾位工人師傅在認真地「玩泥巴」,那些平常在我們眼裡非常普通的泥巴,在工人師傅的手中卻顯得格外聽話和有靈氣。在模具的不停轉動中,在師傅們的捏、拍、搓、揉等嫻熟的動作中,一件件瓷器的坯子就完成了。下一個工序是給瓷器上色,即給「坯子」穿上美麗的外套。工藝師們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手中的工藝品,生怕出錯;下一個房間溫度很高,原來是燒制車間。經過燒制的「泥巴坯子」光光鮮鮮地出爐了,精美無比!伯伯說這里的瓷器全部出口銷往歐美國家,為國家創造了很多外匯收入。 從瓷器廠參觀出來,站在茶陵縣龍下工業區的街頭公園,我終於領會到了杜牧筆下所描繪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之景象了。蔚藍的天,潔白的雲,幽深的米江水,蒼翠的山林,群山中的渡假村融化在一起,好一派田園風光景色,小學三年級作文《游茶陵作文》。真想變成一位詩人,把眼前的美景詠誦出來;還想變成一位畫家,把所見之美景描繪出來;還想…… 茶陵地區屬丘陵地帶,山林植被茂盛,山貨特產豐富,有板栗、竹筍、山棗、花生、橘子等等,是個好地方。傍晚時分,站在伯伯宿舍樓頂平台上向遠方遠眺,落日的光輝像一條金色的紗巾披在山野、披在江水、披在茂密的樹林上,蔚為壯觀。夜深了,漫天繁星,天地顯得格外寂靜,我也可以做個好夢了。 這次茶陵之行,雖然只有短短兩天,但卻讓我長了很多見識。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去茶陵,你願意與我同行嗎? 2005.7.15 游茶陵作文800字小學生作文(/)

閱讀全文

與茶陵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