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人壽保險公司的排名
第一名:中國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36911017.39萬)
第二名:平安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24887885.33萬)
第三名:安邦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8890994.49萬)
第四名:太平洋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2391146.02萬)
第五名:人保壽險(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693698.61萬)
第六名:太平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354668.04萬)
第七名:泰康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026211.7萬)
第八名:新華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837860.99萬)
第九名:第十第十名:華夏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024456.39萬)
第十名:華夏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024456.39萬)
Ⅱ 我在某單位工作了將近15年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Ⅲ 仙人掌作文三百字
仙人掌是一種沙漠植物,它那頑強的生命力令我敬佩不已。下面讓我們看看它介紹吧!
仙人掌的全身呈墨綠色,走近細察,你會發現它那橢圓形的厚厚的莖片上長著一簇簇白色的小刺。這小刺就是它的葉子,如果扎著了你,那你可得「哎喲」一陣子了。這可能是它保護自己的一種武器吧。
別看仙人掌外表很醜,可它開的話賽過白牡丹,好像在裝飾自己。一朵朵潔白如玉的小花還發出陣陣清香,真讓人不由得想摘下一朵來。可這時的小刺就會提醒你「只許觀賞,不許動手!」
仙人掌的花期雖然非常短,只有一天花就凋謝了,但它的生命非常旺盛。無論「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夏天,只要把它栽在土裡,幾天放在那兒沒人關都沒事,即便是「天寒地凍雪花飄」的冬天,它照樣不變色,頑強地生長著。
仙人球是仙人掌仙人球是仙人掌類植物呈球狀種類的總稱,不僅品種繁多復雜,而且造型別致,多姿多彩,是百花園中一顆明珠。
若講究品位而言,大可種養一些「金琥」、「緋牡丹」、「龍王球」、「月宮殿」等一類的仙人球。不過,那一些普普通通的仙人球也很有「味道」,它們習性強健,容易栽培,花盆、泥盆、瓷盆、紫砂盆、塑盆都可以用,肥料也就是用草木灰、淘米水和酸奶的殘漬等利用物。希望大家可別小看了仙人球,雖然品種普通平凡,但開出的花依然美麗,不會令人失望。不過,令人感嘆的並不是仙人球美麗的花季,而是它大球生小球的繁殖期,看著那些吸附在母體身上的小球漸漸由小變大,深沉的母愛同樣讓人感慨萬分。到了瓜熟蒂落時,這些仔球會脫離母體獨自去開辟自己的天地,雖然是悄無聲息,但對那些喜歡養植仙人球的人來說,當然不會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只是我愚鈍,無法描繪它們罷了)。一幅橫聯是這樣描繪的:生仔落地球。我覺得不僅栩栩如生,而且一語雙關,充滿妙趣。
哈哈,其實仙人掌的品種還有很多,不過在這里我不可以一一介紹了
Ⅳ 德國銀行為什麼要接受美國機構的罰款
德意志銀行近日證實,美國司法部等監管機構向其開出了高達14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原因是認為德意志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參與了違規金融活動。
這是美國對在美外國銀行開出的史上最高罰單。
在【亞投行的前世今生腥風血雨(一)】系列長文中,我提到過九十年代初,美國曾經以炸彈襲擊方式,炸死了德意志銀行董事長赫格豪森(栽贓西德紅軍旅)。然後整掉法國銀行巨頭,最終令德法聯手拯救東歐經濟危機的構想胎死腹中,美國操縱的IMF和世界銀行最終主導了東歐。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美國採取手法有了一些變化,但針對國仍然是德法兩國。在這次追殺德意志銀行之前,2014年6月,美國司法部宣布對法國巴黎銀行處以89.7億美元罰款,理由是後者為美國實施制裁的國家轉移資金,違反美國法律。
法國佬這個虧吃得不明不白,但只能忍氣吞聲。德國這次被罰的理由也是違規,所謂規則,就是美國規則,「閻王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天亮。」
德意志銀行是德國金融業的巨無霸,也是標志性企業。默克爾每次來華訪問時,這家銀行的董事長總是隨團第一人選,約瑟夫.阿克曼(瑞士人)時代更是如此。中國市場同樣也是華爾街與德國金融業競爭的主要場所,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
去掉艱深難懂的金融術語,說下美國這次追殺的幾點起因:
一,政治沖突,
德國在烏克蘭危機與歐債危機中,都扮演了歐洲領導者的角色(離不開法國佬 的配合),這必定會引起美國的警惕和不滿。默克爾甚至在談到解決敘利亞危機時,希望能與阿薩德政府合作,共同打擊ISIS。
在美國眼中,這絕對是一種政治挑釁,與阿薩德合作不符合美國在中東的根本利益,背後隱藏的可能性就是中俄德三國合作,這樣的陣營決不能存在。
二,黃金儲備
去年10月7日,德國央行公布了長達2302頁的一份文件,公開其黃金儲備的具體地點,並保證每一塊黃金都有跡可循。無論是倫敦,巴黎,法蘭克福人們都不必擔憂,但真正矛頭指向了美聯儲在紐約的地下金庫。
德國去年在紐約存有3384噸黃金,儲量僅次於美國本身,居世界第二位。2012歐債危機期間,德國已經借機想把黃金移回法蘭克福,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美國的財政狀況必定進一步惡化。
雖然當今世界貨幣早與黃金脫鉤,但黃金仍然是民眾最後的信心所在,用什麼支撐信用?美國比誰都清楚。
如果每個都國家都像烏克蘭那樣將黃金送給美國,那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好好孩子,可以賞朵大紅花。
德國的想法,更可能觸發其它國家移回美國黃金。大家雖然嘴裡不說,但都在蠢蠢欲動。
三,希臘債務問題
希臘躺地打滾,以公投方式拒絕償還債務的新聞,令我們這些未經民主啟蒙的吃瓜群眾曾看得目瞪口呆。
2015年6月5日,希臘連本帶利統統不付,這樣的違約風險如果擴散至整個歐洲,後果可想而知,但德國人沒有什麼辦法,因為希臘背後有人。
6月7日,兩名德意志銀行CEO辭職,德國接下來了加大了追債力度,希臘欠歐洲的錢,實際上就是欠德國的錢,債務遠遠超過他們欠法國和義大利的金額。
希臘債越拖,德國銀行日子越不好過。
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德意志銀行虧損為62億歐元,而2014年德國人以七折價格賤賣80億歐元系列股票時,仍能強顏歡笑。
三季度巨虧震動了全球金融界,但美國在此前後的動作,不是拉兄弟一把,而是落井下石,不斷以各種理由起訴德國佬,金額也不斷加大,趁你病要你命。
再看德意志銀行的主要收益。
沒有利潤,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生存下去,銀行業也是一樣。德意志銀行收入分三塊。
1,傳統業務(儲蓄,信貸)
2,保險業
3,投資業務(風險極大)
他們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投資業務,這跟中國的銀行不大一樣,我們主要是來自傳統業務,這些年也有金融專家(從西方畢業的)一直在喊中國銀行業要改變收益結構,將來要以投資業務為主。自稱超高回報的理財產品滿天飛,這只是表像,與狼共舞才是那些專家的真正目的。一句話:不作不死。
中德國情不同,德國這樣做並非錯誤,但他們被美國坑得不敢聲張。德意志銀行主要合作者為大眾,賓士,寶馬等超大工業企業,利益密切相關。
大眾被美國罰得很慘,丑聞美國一直掌握,但什麼時侯拿出來弄死你,則是技術問題。大眾去年因排放量標准做假被整,挨了美國天價罰款。誰受益,誰吃虧?自不必多問。
在德國,法國忍氣吞聲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沒有罷手的意思,這次直接對德意志銀行開出巨額罰單,顯然是要德國人向九十年代一樣,把國家發展軌道納回到美國軌道。
再搞獨立自主會死得很難看,歐洲是美國核心利益的重中之重,決不允許有任何人挑戰。
柏林只有兩條路可走。
1,選擇屈服,避免美國進一步動作。對德意志銀行動手,只是開始。但只能治標不治本,因為美國資本的貪婪永無止境。
2,在歐洲選擇與巴黎結盟,在政治上與莫斯科接近。如果不介意北京的影響力深入到歐洲核心領域,跟北京合作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倫敦太自私,老江湖已經從歐盟脫身了,東京是條狗,談不上合作。
美國最終目標就是歐元,雖然他們竭力否認這一點,但從1999年歐元出現時,美國就一直坐立不安,2012歐洲雖然渡過了歐債危機,但等到德國銀行業倒下時,歐元肯定會被美元打得滿地找牙。
歐洲現在最緊迫的問題並不是金融,而是難民湧入,這個問題不解決,一切無從談起,結要一個一個解,默克爾已經有了悔意,她不是作惡者,但卻是歐羅巴斯坦的始作俑者,就看德國佬如何解決吧!
歐洲不團結由來已久,當年對納粹搞綏靖,現在對美國也是以迎合為主。
他們的希望在東方,可惜,現在他們還是分不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