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然公司簡介
安然有限公司(股票代碼:ENRNQ)曾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類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然擁有約21000名雇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公司連續六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聲名大噪的,卻是這個擁有上千億資產的公司2002年在幾周內破產,持續多年精心策劃、乃至制度化系統化的財務造假丑聞。安然歐洲分公司於2001年11月30日申請破產,美國本部於2日後同樣申請破產保護。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員主要進行資產清理、執行破產程序以及應對法律訴訟,從那時起,「安然」已經成為公司欺詐以及墮落的象徵。
成長
安然公司(台灣譯安隆)成立於1930年,最初名為北部天然氣公司,是北美電力電燈公司、孤星天然氣公司以及聯合電燈鐵路公司的合資公司。1941至1947年間,隨著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權漸漸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並取代北部天然氣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購競爭對手休斯敦天然氣公司,並更名「安然」(Enron)。本來公司欲更名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腸子)而再次縮略。 公司最初從事美國全國的電力、天然氣的配送,並在世界范圍進行電廠的建設、管道鋪設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進軍水務業,並於1999年六月在紐約證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經營地布宜諾斯艾利斯未獲成功,造成了巨額虧損,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將關閉Azurix並出售其資產。 通過率先將電力、電信等業務及附屬業務轉化成可以買賣的金融產品,甚至包括非同尋常的「氣候衍生產品」,安然自稱公司一直保持著健康成長。《財富》雜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續6年將安然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該雜志評為「全美100最佳僱主」,在華爾街精英中安然裝修奢華的辦公室也被奉為美談。然而,正如時候被揭露的,安然報表所反映的許多利潤被虛增,甚至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公司通過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關聯交易,將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產品
安然在其網站「安然在線」上銷售800種以上的產品,包括
廣告風險控制
帶寬業務
寬頻服務
建築服務
煤炭
信用風險控制
原油及其製品
電力
排放許可
能源采購
能源資產管理
智庫
設備管理
森林產品
貨運
媒體風險控制
金屬交易
天然氣
木材
液化石油氣
石化產品
塑料
能源
本金投資
紙漿
日用品風險管理
貨代
鋼鐵
流媒體
水處理
氣候風險控制
風能
公司同時從事廣泛的期貨貿易:糖、咖啡、羊毛、魚肉及其他肉類。
安然在線
1999年11月安然開通在線服務。安然在線是第一個在全球的商家中實現在線交易的系統,但系統只允許用戶與安然進行交易。因為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失敗以及網站本身所需的巨大現金投入,安然此時已陷入了現金枯竭的窘境,安然財務總部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來維持公司運行。
衰落
隨著公司行賄以及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菲律賓等地遭受政治壓力的謠言甚囂塵上,安然公司的全球形象日益受損。特別是在與印度Maharashtra 州電力公司一筆30億美金的合約中,安然被指通過前總統比爾克靈頓和喬治布希向印度政府部門施壓,2002年1月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安然進行罪案調查,並於1月24日舉行國會聽證會。 2001年11月中旬,在被捲入一系列會計欺詐丑聞之後,安然和其聘請的會計事務所「安達信」面臨世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深淵。一項由一家較小的能源類公司Dynegy發起的「白騎士」拯救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在2001年裡,安然的股價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於安然股票歷來被視為藍籌股,因此這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毀滅性打擊。股價的跳水始於公司被揭發,通過與「特定目的公司」進行關聯交易來虛增營業額和利潤,而這些「特定目的公司」都是由安然實際控制的。這些關聯交易導致公司的許多經營虧損為在財務報表中披露。這種做賬手段從此被業界稱為「安然經濟」。
開端
內部交易,又稱內線交易,這里特指公司根據大量內部消息而進行的內部證券交易,在安然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早有案可查的內部交易發生在1987年:審計師Woytek與Beard發現公司的銀行記錄顯示數百萬美元的款項由安然的戶頭劃入兩個名叫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的個人戶頭中。 據傳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曾負責接待沙特與科威特國家元首,獲取了歐佩克實施工程的內部消息。這些內部消息使公司在石油交易中能夠獲得更豐厚的利潤。在事情被審計師發現後,安然公司首席執行官Kenneth Lay支持了審計師進一步進行調查以「追回每一分錢」,然而,卻沒有立即對責任人展開追究。 兩位審計師最終搜集到足夠證據證明Borget和Mastroeni 參與了內部交易並挪用公款。這些證據包括經篡改的銀行記錄。盡管證據充分,但兩位審計師還是被公司董事長Mick Seidl和首席財務官Keith Kern告知終止調查。很顯然,安然公司高層更加看重Borget為公司帶來的巨額利潤,相比之下,奉公守法反倒顯得不那麼重要。
發展
安然顯然沒有從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訓,為了追逐更多的利潤,公司不惜以身試法。 公司先後成立了多家離岸公司,用離岸公司來避稅,提升公司盈利。離岸公司的設立使安然得以隨心所欲的調遣資金而不被注意,同時能夠掩蓋公司的經營虧損。這樣,公司變得虛胖了。但同時,公司高管不得不在每個季度絞盡腦汁掩蓋虧損、虛增利潤,以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安然的股價屢創新高,公司的高管開始利用內部消息大把炒作自己的股票,金額達數千萬美元。公司CFO一手創立離岸公司虛增利潤,一手操縱股價交易,使自己和朋友們的上億美元股本穩賺不賠,而安然公司和其他不知情的股票投資者卻要為此付出代價。 2000年8月,安然股票達到歷史高位每股90美元,這時安然公司董事長開始拋售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他當然知道公司所隱瞞的虧損有多少。與此同時,一般投資者被建議繼續吃進安然股票,股價還會無休止的長下去。安然高層向投資者承諾公司股價會長到130-140美元一股,背地裡卻悄悄將自己手裡的公司股票出空,因為他們知道公司前景不妙。 公司高層的拋售行為導致了安然股價回落,而投資者仍然被建議繼續買進或持有安然股票,他們被暗示股價即將反彈。公司CEO Lay面對市場的不利傳聞,身居不出,每次直沒迴避時才出來發表一則聲明,給投資者鼓氣,保證公司運轉一切正常。 到2001年8月15日,安然的股價已經跌至42美元一股。許多投資者仍舊深信Lay的講話,認為安然股票會引領市場,他們越買越虧、越虧越買。到10月底,股價已跌至15美元,而很多投資者卻視此為一個買入安然的良機,只為Lay不斷在媒體上為他們打氣。直到一個月後,2001年11月28日,公眾才獲知了安然以前所隱藏的經營虧損,而這時安然的股價已經跌破1美元。 安然公司CEO被指控於11月28日當天售出總價超過70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用以償還公司貸款,此外,他還在二級市場拋出2000萬元公司股票。他的妻子Linda,也被指控拋售總價120萬美元的安然股票,但拋售所得沒有進入她個人的腰包,而是被直接劃入某慈善基金,用於慈善資助慈善機構。股票交割單顯示Linda在當天10:00至10:20下單,而安然丑聞被公諸於世是在10:30。 安然前部門經理Paula Rieker 被指控犯內部交易罪。她曾以15.51美元的價格買入18380股安然股票,於2001年7月以每股49.77美元的價格拋出,時間正是在公眾獲曉她對公司10.2億美元虧損知情的前一周。
後果
2005年12月28日,安然公司前首席會計師Richard Causey向法庭認罪,承認犯有證券欺詐罪。他被判7年監禁,並處罰金125萬美元。如果Richard Causey同意配合法庭檢舉肯尼斯·萊以及傑弗里·斯基林的罪行,他可獲減刑2年。
2006年1月13日,職業說客,綽號「謀士」的William Roberts 承認在安然案調查期間曾冒充參議院委員會職員。2004年6月,一家德國銀行僱傭Roberts去說服參議院某委員會開立一份該銀行已就安然倒閉做過盡職調查的證明(參考)
美國法院於2006年1月對安然公司創始人、前董事長肯尼思·萊和前首席執行官傑弗里·斯基林為在公司丑聞中的作為進行審判, 一同受審的還有公司前CFO Richard Causey 。起訴書長達65頁,涉及53項指控,包括騙貸、財務造假、證券欺詐、電郵詐欺、策劃並參與洗錢、內部違規交易等等。安然的律師曾提出要求進行不公開審判,並把案件審理地點放在休斯敦以外的的地方,理由是他們認為在安然所在地公眾的負面影響會妨礙審判的公正性,但這些要求都被美國地方法官Sim Lake 駁回。
肯尼斯·萊對自己所面對的11項指控進行無罪辯護,他聲稱自己事先對丑聞毫不知情,完全被手下誤導了。美國證券委員會(SEC)准備對肯尼斯·萊處以9000萬美金以上的罰款,這筆罰金還不包括股民提出的的賠償要求。同時,SEC還將取消肯尼斯·萊今後在任何上市公司擔任管理職務的資格。
肯尼斯·萊的妻子Linda的案子比較復雜。Linda在2001年11月28日-安然倒閉的消息向公眾宣布的前30分鍾至前10分鍾里,拋出了50萬股安然股票,而安然高管早在一年前就知道公司將會崩潰,這一點顯然對他很不利。但是,她隨後拋售股票的所得捐如家族經營的慈善基金,該基金的所有收益都將用於公益事業。同時,由於涉及婚姻隱私權,無法強迫肯尼斯夫妻披露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安然公司事務的。因此,要證明Linda知曉安然內部消息,還需要第三方證人。這兩點都對起訴構成了障礙。
安然公司前投資公關部經理葆拉·里克爾承認犯有內部交易罪。里克爾同意不再擔任任何上市公司管理職務。因為里克爾曾負責安然公司向分析師披露消息,她還是本案的重要污點證人。
5月25日,負責安然丑聞案的陪審團宣布,肯尼斯·萊和傑弗里·斯基林犯有欺詐等多項罪行。[3]10月6日,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作出判決,葆拉·里克爾因犯內部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緩刑兩年。[4]10月17日,美國休斯敦地區法院以肯尼斯·萊已去世為由,撤銷了對他的多項刑事指控。[5]
影響
安然事件的長期影響尚無法預料,但目前此事已震動到美國和英國政壇,據悉自1990年以來安然向兩國政要獻金超過600萬美元。與此同時,以前與安然有染的機構也被殃及,為安然服務的著名五大國際會計事務所之一安達信被訴妨礙司法公正,並因此倒閉,更由此引出另一電信巨頭世通(Worldcom, 世界通訊)公司的丑聞,隨後世通公司宣告破產,取代安然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倒閉案。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也因涉嫌財務欺詐,向安然破產的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金。
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為的策劃者,前CFO Andrew Fastow被聯邦大陪審團以78項罪名起訴,罪名包括詐騙、洗錢等。他的妻子,公司前助理出納Lea Fastow於1月14日向法院認罪。Andrew本人被法院判處10年監禁外加2380萬美元罰金;Lea 被從輕判處監禁5個月,緩刑1年,作為回報,Lea 同意充當污點證人。
安然前出納Ben Glisan Jr. 是最早因安然事件而被送進監獄的人,他承認犯有共謀證券欺詐以及郵電欺詐。
曾提出「死亡之星」交易策略的能源交易員John Forney也因在安然事件中涉嫌欺詐而被起訴,他的上司現在都是該案的污點證人。
安然事件導致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台灣譯沙賓法案)的產生,該法案被視為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證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隨著安然的破產,公司員工的養老金計劃成了一個問題,為此美國養老金保險公司已經啟動了一項拯救計劃。
重組
自從2001年申請破產以來,安然公司一直試圖重組以盡可能挽回債權人的損失。在公司倒閉後不久,公司的創新核心能源交易部門被美林公司買下。安然的同行業競爭者Dynegy公司的拯救計劃曾給安然帶來了最後一線生機,但談判最終因Dynegy尋求對安然的控股方北部天然氣公司的控制權而宣告失敗。 最終的破產計劃於2003年開始付諸實施,涉及從安然剝離出三個新的獨立公司:CrossCountry Energy L.L.C., 、 Prisma Energy International Inc和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 公司的剩餘資產將被拍賣。
② 安然公司的轟然倒下據說與其設置了2000個SPV有關,真的如此嗎
安然公司是世來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自,2000年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第七名,業務覆蓋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產達620億美元。然而,安然公司的輝煌是建立在瘋狂做假的基礎上的。它對外借了巨額資金,但借款大部分列入了一些被公司高層所控制的合夥公司而沒有反映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致使高達130億美元的債務不為投資人所知。與此同時,安然公司利用巨額借款大肆擴張,但投資大部分打了水漂。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人們對安然公司的懷疑越來越多,致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安然公司進行了調查。隨著一系列內幕的披露,安然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最高峰時的每股90多美元一路下跌至2001年11月30日的每股0.26美元。與此同時,巨額債務也相繼到期,而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已對安然失去信心,致使安然公司陷入了財務危機。12月2日,安然公司不得不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公司。
③ 安然公司是怎樣破產的
安然公司(台灣譯安隆),曾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類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然擁有約21000名雇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
破產原因如下:
1、安然的崩潰並不僅僅是因為假賬,也不全是高層的腐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貪婪冒險的賭場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時也預掘了失敗之墓。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指出的,安然的文化氛圍里有一種賭場氣氛。
2、安然的核心文化就是盈利,甚至可以說是貪財。在安然,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就是「高獲利、高股價、高成長」。《財富》雜志撰文指出:正是由於安然公司的主管們建立了以贏利增長為核心的文化,經理們才有了很大的動力去涉險,安然追求的目標最後也只剩下一個,那就是贏利。
3、安然的公司精神就是冒險。安然鼓勵的是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利潤的冒險精神,用高贏利換取高報酬、高獎金、高回扣、高期權。安然甚至把堅持傳統做法的人視為保守,很快將其「清理」出去。同時安然內部不斷地進行著「大換血」,而招進的新人大多是工商管理碩士,一進門就會立即獲得五百萬元的炒作能源期貨大權。
4、安然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金錢。安然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破壞了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石--團隊精神,使得安然的員工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合作。
④ 安然有限公司的瞬間衰落
2005年12月28日,安然公司前首席會計師Richard Causey向法庭認罪,承認犯有證券欺詐罪。他被判7年監禁,並處罰金125萬美元。如果Richard Causey同意配合法庭檢舉肯尼斯·萊以及傑弗里·斯基林的罪行,他可獲減刑2年。
2006年1月13日,職業說客,綽號「謀士」的William Roberts 承認在安然案調查期間曾冒充參議院委員會職員。2004年6月,一家德國銀行僱傭Roberts去說服參議院某委員會開立一份該銀行已就安然倒閉做過盡職調查的證明(參考)
美國法院於2006年1月對安然公司創始人、前董事長肯尼思·萊和前首席執行官傑弗里·斯基林為在公司丑聞中的作為進行審判, 一同受審的還有公司前CFO Richard Causey 。起訴書長達65頁,涉及53項指控,包括騙貸、財務造假、證券欺詐、電郵詐欺、策劃並參與洗錢、內部違規交易等等。安然的律師曾提出要求進行不公開審判,並把案件審理地點放在休斯敦以外的的地方,理由是他們認為在安然所在地公眾的負面影響會妨礙審判的公正性,但這些要求都被美國地方法官Sim Lake 駁回。
肯尼斯·萊對自己所面對的11項指控進行無罪辯護,他聲稱自己事先對丑聞毫不知情,完全被手下誤導了。美國證券委員會(SEC)准備對肯尼斯·萊處以9000萬美金以上的罰款,這筆罰金還不包括股民提出的的賠償要求。同時,SEC還將取消肯尼斯·萊今後在任何上市公司擔任管理職務的資格。
肯尼斯·萊的妻子Linda的案子比較復雜。Linda在2001年11月28日-安然倒閉的消息向公眾宣布的前30分鍾至前10分鍾里,拋出了50萬股安然股票,而安然高管早在一年前就知道公司將會崩潰,這一點顯然對他很不利。但是,她隨後拋售股票的所得捐如家族經營的慈善基金,該基金的所有收益都將用於公益事業。同時,由於涉及婚姻隱私權,無法強迫肯尼斯夫妻披露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安然公司事務的。因此,要證明Linda知曉安然內部消息,還需要第三方證人。這兩點都對起訴構成了障礙。
安然公司前投資公關部經理葆拉·里克爾承認犯有內部交易罪。里克爾同意不再擔任任何上市公司管理職務。因為里克爾曾負責安然公司向分析師披露消息,她還是本案的重要污點證人。
5月25日,負責安然丑聞案的陪審團宣布,肯尼斯·萊和傑弗里·斯基林犯有欺詐等多項罪行。[3]10月6日,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作出判決,葆拉·里克爾因犯內部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緩刑兩年。[4]10月17日,美國休斯敦地區法院以肯尼斯·萊已去世為由,撤銷了對他的多項刑事指控。[5] 安然事件的長期影響尚無法預料,但目前此事已震動到美國和英國政壇,據悉自1990年以來安然向兩國政要獻金超過600萬美元。與此同時,以前與安然有染的機構也被殃及,為安然服務的著名五大國際會計事務所之一安達信被訴妨礙司法公正,並因此倒閉,更由此引出另一電信巨頭世通(Worldcom, 美國世界通信公司)公司的丑聞,隨後世通公司宣告破產,取代安然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倒閉案。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也因涉嫌財務欺詐,向安然破產的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金。
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為的策劃者,前CFO Andrew Fastow被聯邦大陪審團以78項罪名起訴,罪名包括詐騙、洗錢等。他的妻子,公司前助理出納Lea Fastow於1月14日向法院認罪。Andrew本人被法院判處10年監禁外加2380萬美元罰金;Lea 被從輕判處監禁5個月,緩刑1年,作為回報,Lea 同意充當污點證人。
安然前出納Ben Glisan Jr. 是最早因安然事件而被送進監獄的人,他承認犯有共謀證券欺詐以及郵電欺詐。
曾提出「死亡之星」交易策略的能源交易員John Forney也因在安然事件中涉嫌欺詐而被起訴,他的上司現在都是該案的污點證人。
安然事件導致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台灣譯沙賓法案)的產生,該法案被視為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證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隨著安然的破產,公司員工的養老金計劃成了一個問題,為此美國養老金保險公司已經啟動了一項拯救計劃。
⑤ 安然事件
2001年美國的經濟方面的大事可以說非安然的破產莫屬,安然的破產本質在於公司自身的不能贏利,不過引起人們開始對公司調查的因素值得我們參考,也有利於我們對當前市場中的一些股票加以分析.
安然起初的問題,只是有人對他的盈利模式感到懷疑,而隨後有人發現作為安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這個一方面看好本公司股價的未來上漲空間,又受法律約束不能拋售股票的人卻不斷的做出了違法且有利不賺的事情,更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隨後的調查發現了安然的假賬事件,繼而公司破產.
公司的高管無疑是最明白公司的現狀與未來的,斯基林之所以不斷的拋售說明了他對公司的不看好,事實也就是那樣,安然作為當時全球500強之一的企業也是一夜之間破產.在我們今天的A股中,不斷的會有企業發表申明對公司未來的看好,但是在看好的同時,我們看到的現象卻有不少是與安然當時的情況是類似的,那就是大小非的無情拋售.從高管談到大小非似乎是不相同,其實分析一下就明白是一回事.
我們今天市場中的大小非,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現象,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會與上市公司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系呢?最早上市的是一些國企,能持有大小非的無非是另一些國企再就是公司的高管了,隨著時間表的變化,可能持有者會有所變化,但是不管如何變,我想有一點,一定不會變,那就是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們或多或少不是公司的高管,就是與公司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他們對公司的現狀的了解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把他們等同於公司高管(那些近幾年上市的民營企業的大小非的持有者就更不必說了.).一些公司在如今股價不斷創新低或是很低的情況下,還在拋售說明的問題也就很明白了,昨天我們說的蘇常柴A,眾多拋售中今天我們又看到的天房發展更是說明了這個問題,三季報顯示,每股凈資產達3.949元,業績增長三倍,主營收入增長百分之十九,結果大小非昨天還是以2.92元凈資產也不到的價買出了,說明了什麼問題?是公司也做了假賬,還是更看不到下面的公司發展前景,我想安然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的.
當前,兩市每天差不多全有大小非們在不斷套現,除了對他們的暴利我們沒有辦法之外,(這是政府不為我們百姓著想)對於這些套現的公司來說,我們作為持有這些股票的朋友應加以認真的研究.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大盤今天下行後,尾盤回升收於一千七百上方,比想像的稍強些,這樣的強勢與許再有外盤的影響下,短期或有一點點小小的表現,但是對於當前沒有充足理由介入的情況下,除了能做到不怕止損的人進行快進快出的操作外,其餘人投資者仍以觀望為佳.板塊方面,受」兩會」影響,可能三通類的一些或有表現.
⑥ 安然公司到底是怎麼回事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天然氣和電力公司之一,在北美地區是頭號天然氣和電力批發銷售商。 安然公司,(股票代碼:ENRNQ)成立於1958年,總部設在美國休斯敦。曾是一家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類公司。安然公司在200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16位,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采購商及出售商,也是領先的能源批發做市商。另外,該公司還運營著一家天然氣管道系統和寬頻部門。安然在10年前成立時只是一家天然氣分銷商,但如今它已經成為擁有 340億美元資產的發電廠。安然公司同時也經營紙、煤和化學葯品等日用品。該公司在美國控制著一條長達32000英里的煤氣輸送管道,並且提供有關能源輸送的咨詢、建築工程等服務。 公司所屬7家分公司分別負責運輸與儲存、國內天然氣與電力服務、國際經營與市場開發、油氣勘探與生產和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5個領域的經營業務。1996年公司總收入達到132.89億美元,凈收入達到5.84億美元,總資產為161.37億美元。主要子公司:1、安然天然氣管線集團,2、安然投資公司,3、安然能源服務公司,4、安然國際公司,5、安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6、安然再生能源公司, 7、安然資本和貿易資源公司。Kenneth L. Lay為主席和首席執行官、管理委員會成員,Jeffrey K. Skilling為總裁、管理委員會成員。 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然擁有約21000名雇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公司連續六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聲名大噪的,卻是這個擁有上千億資產的公司2002年在幾周內破產,持續多年精心策劃、乃至制度化系統化的財務造假丑聞。安然歐洲分公司於2001年11月30日申請破產,美國本部於2日後同樣申請破產保護。但在其破產前的資產規模為498億美元,並有312億的沉重債務。過度膨脹的快速發展使其無法應對經濟環境的逆轉,而導致無法經營運作狀況的惡化,以破產結束企業。 從那時起,「安然」已經成為公司欺詐以及墮落的象徵。 安然公司的成立 安然公司(台灣譯安隆)成立於1930年,最初名為北部天然氣公司,是北美電力電燈公司、孤星天然氣公司以及聯合電燈鐵路公司的合資公司。1941至1947年間,隨著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權漸漸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並取代北部天然氣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購競爭對手休斯敦天然氣公司,並更名「安然」(Enron)。本來公司欲更名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腸子)而再次縮略。 公司最初從事美國全國的電力、天然氣的配送,並在世界范圍進行電廠的建設、管道鋪設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進軍水務業,並於1999年六月在紐約證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經營地布宜諾斯艾利斯未獲成功,造成了巨額虧損,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將關閉Azurix並出售其資產。 通過率先將電力、電信等業務及附屬業務轉化成可以買賣的金融產品,甚至包括非同尋常的「氣候衍生產品」,安然自稱公司一直保持著健康成長。《財富》雜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續6年將安然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該雜志評為「全美100最佳僱主」,在華爾街精英中安然裝修奢華的辦公室也被奉為美談。然而,正如時候被揭露的,安然報表所反映的許多利潤被虛增,甚至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公司通過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關聯交易,將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⑦ 安然公司破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摘要:本文從美國安然公司破產案例出發,結合國內銀行業務實踐,提出了對銀行信貸決策方面的一些建議和看法,主要有:對借款人資產負債結構、賬面價值與資產的市場價格的認識;借款人穩健經營問題,尤其是流動性風險問題;銀行分散化投資的信貸原則問題;關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問題,等等。
美國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強第16位,並連續4年榮獲「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2001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全球最受稱贊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總資產達618億美元;2000年8月,其股價曾超過90美元,其業績甚至超過IBM和AT&T這些市場表現優異的公司。但即使是這樣曾經是「業績優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帳 [1],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的消息公布後,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標准普爾等評級機構將其債券評級下調為垃圾級 [2],不得不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案 [3]。該公司目前也在中國開展業務 [4],其破產在全球證券及銀行業中引起較大震動。本文從美國安然公司破產案例出發,結合國內銀行業務實踐,提出了對銀行信貸決策方面的一些建議和看法。
一、要對公司的資產價值進行正確的判斷,不僅要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更要關注公司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影響因素。
對企業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是金融分析的三大支柱之一 [5]。正確理解衡量資產與負債價值的核心原則,對於金融機構正確決策及防範信貸風險非常重要。
通常,我們在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審時,關於企業的財務信息主要來源於其財務報表,但由於這些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是按照會計專業的原則制定的,僅用原始成本計量資產的價格,再考慮折舊後記錄下來。顯然,其所計量的某項資產或債務的價值,不僅沒有考慮資產與負債當前的市場價格,而且忽略了一些經濟意義非常重要的資產與負債。因此,某種意義上講,報表中的資產與負債僅為賬面價值,如果不與其市場價格結合起來,就不能對負債公司的狀況進行全面、准確的判斷。
例如,某家公司因產品質量可靠、信譽良好,或因研發高效而擁有具有市場優勢的科技產權,這些雖不一定直接表現為實際資產,但卻會影響公司的市場價值。同樣,有關其未來前景的信息,雖不直接表現為現實的資產或負債,但卻是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預期因素,如該公司為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會相應做出反映 [6]。
同資產、負債表的賬面會計價值相比,其市場價格與公司的現金流量、信用的聯系更加密切,對公司經營狀況的反映更敏感,影響更深,美國安然公司就是證明之一。安然公司在證券市場上的不良表現,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銷業務受到重大影響,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線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額高達30億美元)——網上系統交易基本陷於停頓,交易平台也在當天關閉。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使我們不難看出:財務會計報表只能部分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只有正確分析、預測公司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影響因素,才能正確評價公司資產的真實價值。
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提醒我們,公司與資本市場的聯系,使得對其資產價值的評估更加復雜。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資金的同時,受市場敏感性及反作用的影響,公司也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可以想像,如果不是由於資本市場所做出的強烈反應,安然公司也許不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破產。
但遺憾的是,目前在我國,銀行進行項目評估及信貸管理時,多數採用的還是傳統的做法,較多地注重會計報表,而對上市公司資產的真實價值及價值影響因素重視不夠;在對公司信用評估時,比較多地認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較好、且能受市場監督,而對於市場的反作用可能帶來的突發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風險認識不夠。
二、一般企業都具有擴大負債的傾向,且當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具有隱瞞真實負債的動機。
一般而言,公司管理者進行資本結構決策是為了增加股東財富。根據關於企業資本結構的MM理論,在理想、無摩擦的市場環境下 [7],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格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實際風險決定,與其資本結構無關。由於無摩擦環境不存在,公司資產的價值會因資本結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由於公司所得稅的存在,藉助債務融資,公司可減少納稅的金額。債務的利息抵稅的現值會反映到股票的價格之中,對於一個無債公司,當管理者宣布公司將發行一定量的債券用於回購股票時,股票的價格一定會上漲。因此,為使股東財富最大化,一般管理者都會盡量增大公司資本結構中的負債比例。
但是,一般認為,當公司資本結構中債務所佔的比例逐步提高時,公司的違約風險也越來越大,當債務比例過高時,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當公司的債務比例高於某一值(最佳負債率)時,其股票價格反而會隨著債務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上圖是國外對於某公司的個案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隨負債率增大而變化的情況,股票價格處於最高點的負債率為最佳負債率(60%左右)。
企業管理者的目標是實現企業股東擁有價值的最大化,最佳負債率的存在從另外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上市公司為何盡可能擴大債務比例,而當比例高達一定值時又存在隱瞞債務的動機。再以美國安然公司為例,截止2001年10月末,該公司負債達312億美元(資產為49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為62.7%。從目前披露的情況表明,該公司長期以來一直採用虛假的財務結構和激進的會計政策,缺乏穩健和審慎作風,雖然具有所謂比較強的創新精神 [8],但出現財務危機的風險也在同步加大。該公司在不斷擴大負債時,為使債務不會立即被投資者們所了解,通過賬務違規操作,將債務列入另外的業務部門,而不在資產負債表反映,欺騙投資者。
我國部分借款企業存在負債率偏高的現象。按照規定,新建項目資本金比例一般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業負債率則高達65-80%;部分老企業負債率也高達60%以上。
從銀行債權人的角度看,對高負債公司負債的真實性及變動情況應引起特別關注。可以通過金融同業的信息溝通,加強對借款人實際負債的了解。
三、當公司真實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受利益驅動的影響企業更趨向於選擇高風險經營。
公司的資本結構決定了誰將獲得企業未來多大部分的現金流量,債券、銀行貸款需要保證固定的現金支付,而股東回報是支付所有負債之後的剩餘部分。當公司的債務金額很大時,公司的股東與債權人之間便存在利益的沖突及協調問題,代表股東利益的管理者,為了獲得高收益會傾向於選擇風險很大的投資,因為如果項目失敗,債權人將承擔大部分損失,而當項目成功時,大部分收益由股東獲得。例如,如果公司目前的資產價值為1億元,一年後到期的債務面值為1.05億元。管理者可以選擇兩個投資項目,一個是無風險的,利率為5%、一年後到期的國債;另一個是風險很大的投資項目,一年後要麼獲得2億元,要麼什麼也沒有。即使後者成功的概率較小,管理者也會選擇它,因為管理者如果投資於國庫券,一年後公司的價值將為零,如果一年後公司的價值可能大於1.05,不管可能性多麼小,股東的財富將大於零。在本例中,債權人承擔了風險投資的所有風險,股東卻可以獲得所有的風險溢價收益。因此,當公司債務比例高於一定值時,債權人會面臨債務人經營選擇上的道德風險。
安然公司破產從實踐上證明了這一點。安然公司負債比例較大,曾一度被認為是採用新營運模式的典範,它起初主要是經營發電廠等能源資產,後經過所謂「革命性的轉型」,將其業務從傳統經營轉向能源買賣和約交易。安然公司在從電力這樣的公共事業產品,到像「天氣衍生金融產品」(是一種與天氣相關的保險形式)這種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為一個大膽的交易商。所有這些,起初給安然帶來了巨大成功,但也為後來財務危機的爆發留下了隱患。
因此,當企業負債高於一定比例時,要謹防其經營選擇上的道德風險。越是由於企業貸款條件好,銀行要求資本金比例較低的企業,對於其經營范圍的變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關注。
四、注意公司資產無流動性而引致的財務危機
保持流動性是指具有保證支付到期債務的能力,流動性不僅要求維持日常運轉的經營性流動性,還要求在危機情況下保證融資需求能及時得到滿足。因此,上述兩個條件之一得不到滿足,就可能陷入財務危機之中,甚至有可能破產。
美國安然公司與2001年初被紐約證交所暫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業務為林、漿、紙)一樣,陷入危機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現金及信用不足而導致的流動性不足。安然公司雖擁有遍布全球的發電廠和輸油管線,但卻沒有足夠的現金及信用償還債務,無法保證公司的流動性,公司不能正常運轉。財務危機爆發時,安然也曾許諾其資產流動處於穩定態勢中,但是其現金還是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內耗盡。安然公司的個案,很可能使美國監管部門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額利潤但營運現金收入很少的公司。
可以想像,如果安然公司當時能設法解決流動性問題,該公司就會有起死回生的一線生機,而不必被迫匆匆進行清算。
安然公司的案例啟示我們,在項目的評估及信貸管理時,不僅要注意借款人的資產的整體狀況,還要分析其資產結構,尤其是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現金管理問題。我認為,在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權衡中,穩健經營是基礎,保持合理的流動性,避免支付風險是企業實現經營穩健的關鍵。對此,單純的外部約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必須要注意從內因上解決,採取穩健的經營和財務政策。作為銀行,也必須從更高的層次認清這一點,避免貸款對象的流動性風險擴散到銀行體系,造成銀行的流動性問題。
五、關於銀行分散化的貸款原則
適當分散化的投資原則表明,通過分散持有風險資產,可以在不減少預期收益率的條件下,減少整體風險的暴露程度。
美國安然公司的案例說明,大公司如不能穩健經營,也會有出現重大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貸款項目,如貸款比例過大都需慎重行事,因為這樣會使風險集中集中積聚在少數貸款項目上。
安然公司的負債高達312億美元,但專家分析,安然事件雖然會對美國金融機構有相當的影響 [9],但由於許多債權銀行是以銀團貸款形式向安然公司放貸的,各家銀行貸款金額相對較小,有利於分散風險。因此,預計安然公司的債務問題對銀行體系的影響不會很大。
安然公司案例表明,對於同一項目及風險相關性較強的項目,把握分散化信貸政策是必要的。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即使是很大的項目(如貸款金額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往往融資由一家銀行或少數幾家銀行承擔,為了取得對某個大項目的貸款,獨貸某個項目的情況比較普遍。為防範風險,按照適當分散化原則進行銀團貸款是較好的選擇,銀行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六、慎發沒有任何保證的信用貸款
風險即不確定性,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關繫到投資安全。不確定性雖然是風險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但任何一種風險的情況都是不確定性的,沒有任何擔保的信用貸款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大。作為銀行,應審慎發放信用貸款。
新經濟的發展使技術折舊加快、經濟周期縮短,各種衍生金融工具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使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變得更加復雜,而且影響更深更廣。
任何公司都面臨不確定性的風險,即使是卓有建樹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如果公司選定權益或資產作抵押,則當公司沒有償還貸款時,借款人有這些權益或資產的第一優先權。在破產清算前,有抵押的債權人可以通過出售抵質押品獲得應得的收益,而沒有抵質押的債權人則存在不能收回債權的巨大風險。可以認為,在安然公司312億美元債務中,採取信用放款的銀行與採取擔保措施的債權銀行所具有的清償保障是不同的。
在貸款期限長達數十年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准確預測債務人可能遇到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即使對目前財務狀況仍十分良好的公司,銀行也應慎重發放無任何擔保的長期貸款。但是,目前在我國,銀行間為了爭取貸款客戶,對於一些目前看情況較好的客戶,大量發放無任何擔保的長期貸款(有的貸款期限長達15-20年)。安然公司的破產告訴我們,永遠強盛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其無擔保債權人的教訓值得國內銀行界借鑒。
客觀的說,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事件給資本市場的啟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對金融界的教訓更值得我們深思。作為銀行,如何對借款人資產負債結構進行正確分析,如何衡量借款人資產的實際價值,加強對借款人經營狀況的信貸管理,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貸風險防範上,如何採取適當分散化的投資原則和正確處理信用貸款問題是我國銀行界面臨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William F.Sharp: 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The original edition ,McGram-Hill Companies,Inc.
Zui Bodie,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First Edition,Prentice Hall,Inc.
[1] 原由:紐約一家律師事務所代表在1998年10月19日至2001年11月30日期間買入安然公司普通股的投資者對安然公司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發布了一系列的涉及其業務、財務報告和經營狀況的誤導性陳述。該訴訟指控某些安然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士和董事,在安然的審計公司Arthur Andersen LLP有預謀的、廣泛的幫助下,在一系列的關於該公司的實質性陳述中,違反了證券法,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另外,安然員工持股計劃參與者也起訴安然,並提議進行集體訴訟,指控安然的非法行動導致數千名該計劃參與者在該股的下挫中損失了數百萬美元。2001年11月20日,安然員工持股計劃參與者起訴安然,並要求進行集體訴訟,指控退休計劃經理們掌握著持有該股的風險的關鍵信息而沒有透露。Amalgamated銀行也起訴安然,並要求進行集體訴訟,指控安然在其股價因錯誤地虛報了的收益報告而大幅上揚之時,通過拋售安然的股票,而賺取了高達11億美元的利潤。
[2] 僅一天時間,安然公司的市值損失26億美元,創下紐約證交所單只股票跌幅及交易量歷史紀錄,11月30日已跌到每股26美分。
[3] 此前,最大的破產申請案為1987年遞交破產保護申請的德士古公司,該公司當時總資產為358億美元。
[4] 美國安然公司在中國的機構——安然石油天然氣中國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2日發表聲明,決定「安然石油天然氣中國有限公司及其成都分公司現決定終止在華經營。」該公司主要從事在中國國內的天然氣勘探和開發業務,其成都分公司主要負責四川油氣田的開發。
[5] 另外兩個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管理;
[6] 這也符合有效市場假說(EMH)所揭示的內容,即在市場信息完全充分的情況下,影響資產價值的全部因素已經體現在資產價格中。
[7] 指交易成本為零的金融環境,也沒有稅收成本,是一種理想化的金融環境,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存在。
[8] 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2月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
[9] 安然公司的最大債權銀行是花旗銀行集團、摩根大通銀行和紐約銀行
⑧ 當初美國安然造假,美國中小股民是否得到賠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安然公司從發展壯大到破產也絕非朝夕之功,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是那麼簡單。有宏觀經濟管理不嚴方面的、有微觀經濟管理失控方面的,有企業無法控制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企業能夠控制而不想控制結果最終導致無法控制的內在原因。在此,我們無法就安然破產的所有原因作出評斷,而僅就其內部原因作一些挖掘剖析。
(一)戰略決策錯誤。盡管安然破產的原因很多,但多數業內分析人士仍認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失誤仍是最重要的原因。長期追蹤安然營運狀況的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分析師勞納則指出,安然在錯誤投資上浪費了巨額資金,卻又無法創造利潤。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安然曾投資20億美元試圖改善企業內部網路,但完全是血本無歸。另一方面,安然又試圖擴大線上交易規模,以便涵蓋電力與天然氣之外的產品,然而最終失敗。安然過去的成功讓管理者們沉浸在過度自信之中,從而膽敢無視決策的風險。這些戰略決策風險主要表現在:其一,急功近利挺進到知識經濟網路科技的最前沿。公司盲目放棄了自己的主營業務,而轉向了電子交易等新領域,導致公司失控,猶如蕎麥農場種蘋果,蘋果雖然熟了,蕎麥農場已經垮了。
(二)輕視舉債風險。安然失敗的結果當然不是它沒有考慮到決策風險,美國企業戰略投資者的風險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規避金融風險」著稱——這是它的主要創新業務。也許正是這種規避風險的「專家企業」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驕傲自大,輕視舉債風險,特別是企業外部宏觀經濟環境變遷帶來的風險,它對美國社會經濟大氣候變劣顯然沒有做充分估計。戰略決策方面的錯誤,套用一句老話,叫犯了盲目冒進的機會主義錯誤。而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正是安然破產的致命原因。
(三)企業文化發展方向迷失。塑造怎樣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這直接影響著決策者的戰略管理。如果說企業文化管理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最終決定形式,安然的決策層顯然是鄙視了企業文化管理的合理性。正如通用公司的前任總裁韋爾奇所言:「通用過去與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氣供應商,但是安然後來轉向了貿易,對這一領域他們完全不熟悉,而且僱用新的人員,改變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安然的高層把做實業時的理念及「專注戰略」完全轉移,狂妄而草率地過渡到了金融投資的所謂創新事業。當傑夫·斯基林進入安然時已經把安然的企業價值觀扭轉了,特別是1997年,年僅36歲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為安然CEO後,開始了市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新一輪的「超常規」擴張,這時的安然已經從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淪為一家從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對沖基金」。新的企業文化和傳統行業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在不同企業文化的沖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於是就出現了「未能披露其寬頻服務業務的需求下降,而且由於許多參與者缺乏信譽,其創建寬頻交易市場的努力沒有成功的事實」;「未能及時沖銷由其首席財務長管理的某有限合夥公司進行投資的價值,從而事實上虛報了其營運收益報告」和「未能根據美國會計法則沖銷受損資產」的結果。狂妄的企業決策者鄙視企業文化的繼承與延續規律,正是安然戰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
(四)企業本身沒有守法經營,發生了大量違規操作的行為。企業可以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空間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若其放棄了守法經營的基本理念,那麼其受到法律的懲罰和制裁便成為遲早的事情了。安然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違法違規行為:其一,暗箱作業,將債務、壞賬轉移到分支公司。有傳媒指出,安然手法是一種「會計的涅造」。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認為,「安然將財務的責任從賬面載體上消除,創造性地做賬,防範任何方面的人士(中下層職員、政府部門、股民等等)發現他們的外強中干、外榮內枯的真實情況,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二,利用財經審計的巨大漏洞,進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內人交易」。其三,隱瞞真實信息並製造虛假的報道,誤導股民及公眾視聽。在安然宣布破產前幾個月,安然已將內里掏空,但對外文宣仍然是鶯歌燕舞,一片繁榮。結果最終導致憤怒的安然公司職員和股民們向公司執行長官、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提出47項指控,其中主要的五項是:涉嫌違反《公司法》;隱瞞債務,私下股票交易;公開用謊言誤導公司職員;在401(K)計劃戶頭上,安然違反公司職員退休金進入股市不得超過20%的規定,超過了60%;安然所雇審計公司大量銷毀文件,在休斯敦進行的碎紙活動,很可能導致毀壞證據的法律指控。
⑨ 如果你持有安然公司的股票 你該選擇什麼辦法來逃避風險
等到消息出來了,就抄沒有任何辦法了,只能眼看著股票在一天之內跌光。
逃避風險的最好辦法是在事情爆發以前就逃。那麼怎麼知道它要出消息了,這個從股價的變化中也能看出來。如果股價忽然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經過多少天慢慢地、或者突然地跌破了多少年到看不到的低價位,那麼肯定它有不好的事情,你就應該賣出股票。它跌破價位,是由2個重要的原因導致的,1,有人知道內幕,,但是並不違法,因為事情處在朦朧中,不確定,但是他預感不好,所以提前跑。2,任何人也不知道要發生這件事,董事長也不知道,但是,有個奇怪的現象,或者說奇怪的規律,是自然規律,就是,股價沒有任何原因的大跌,可能是其它事情的前兆。
⑩ 能不能介紹以下安然公司和它的丑聞
一直以來,安然身上都籠罩著一層層的金色光環: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的第七名;掌控著美國20%的電能和天然氣交易,是華爾街競相追捧的寵兒;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證券評級機構都強力推薦的績優股,股價高達70多美元並且仍然呈上升之勢。直到破產前,公司營運業務覆蓋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雇員2.1萬人,資產額高達620億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領先企業」,業務包括能源批發與零售、寬頻、能源運輸以及金融交易,連續4年獲得「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並與小布希政府關系密切……
安然的噩夢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資產,獲得J.P摩根和所羅門史密斯巴尼的10億美元信貸額度擔保,但美林和標普公司仍然再次調低了對安然的評級。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11月9日,迪諾基公司宣布准備用80億美元收購安然,並承擔130億美元的債務。當天午盤安然股價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標准普爾將安然債務評級調低至「垃圾債券」級。
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當天,安然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聲稱迪諾基中止對其合並不合規定,要求賠償。
安然模式的破產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今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領先公司」地位,安然的業務不斷擴張,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2000年,寬頻業務盛極一時,安然又投資了寬頻業務。
如此折騰,安然終於在2001年10月在資產負債平衡表上拉出了高達6.18億美元的大口子。
破產餘波難平
在安然破產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那些投資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按照美國法律,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賠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投資人肯定是血本無歸。
投資人為挽回損失只有提起訴訟。按照美國法律,股市投資人可以對安達信在財務審計時未盡職責提起訴訟,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達信將不得不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還有安然的交易對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財團。據統計,在安然破產案中,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