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易綱的人物經歷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
1980年至1986年,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先後擔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獲終身教職;
1992年系統地研究了中國的貨幣供給機制。1993年發表了對中國貨幣需求函數的研究成果。
1994年回國,與林毅夫等發起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1991年提出貨幣化的理論模型,解釋為什麼中國改革過程中貨幣增長率遠遠大於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
1994年至今參加由世界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組織的中國金融規劃研究課題,具體負責貨幣需求以及貨幣化的研究。1994年論述了金融改革與其他改革的關系。
1995年調研了人民銀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1996年提出在現有的條件下搞國營企業的債務重組,很難將債務重組做成「最後的晚餐」。
1996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行了全面分析,討論了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關系和策略。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正司局級)兼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
2004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黨委委員。
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主任、黨委書記,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外匯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
2009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4年4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6年1月,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㈡ 求解惑,貨幣金融學方面 為什麼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中國央行要購買外匯,並發行人民幣進行對沖
這個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內容,簡單的解釋如下:國家只允許人民幣在中國流通,外匯到中國後,必須要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比如一個外國客商到國內後,必須到銀行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國家收到美元後,就把相應的人民幣兌換給客商,這樣國家就把美元收進來,把人民幣投放出去。中國這幾年始終保持貿易順差,造成大量的外匯被國家存起來,同時也有大量的人民幣被投放到國內各個領域,造成現在我國的流通性過剩,也就造成通貨膨脹!
解釋可能不完全標准,但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了。
㈢ 央行新行長易綱會對外匯領域進行哪些改革
易綱以前擔任過外管局局長,在其任職期間,易綱負責貨幣體系改革以及外匯儲備投專資的多樣化。國內屬專業人士多持謹慎樂觀態度,FX168高級分析師許亞鑫認為:擴大外匯市場開放,放寬交易范圍,增加交易主體,豐富避險保值產品,逐步建成一個成熟發達的多層次外匯市場體系依然是未來外匯改革的主軸。
㈣ 請問有了外匯要拋出人民幣對沖是什麼意思
簡單說明一下,就以2.85萬億美元舉例,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了美元之後,不是專就可以隨意放在家裡不管的,是需屬要按照即時的匯率投放同等比例的人民幣在國內市場里的,這就是所謂的對沖。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輸入型通脹
㈤ 外匯管理局和人民銀行是什麼關系
外匯管理局是中國人民銀行下的一個分支機構。
根據國務院「三定方案」,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一)設計、推行符合國際慣例的國際收支統計體系,擬定並組織實施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負責國際收支統計數據的採集,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二)分析研究外匯收支和國際收支狀況,提出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議,研究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三)擬定外匯市場的管理辦法,監督管理外匯市場的運作秩序,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分析和預測外匯市場的供需形勢,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供製訂匯率政策的建議和依據。(四)制訂經常項目匯兌管理辦法,依法監督經常項目的匯兌行為;規范境內外外匯帳戶管理。(五)依法監督管理資本項目下的交易和外匯的匯入、匯出及兌付。(六)按規定經營管理國家外匯儲備。 (七)起草外匯行政管理規章,依法檢查境內機構執行外匯管理法規的情況、處罰違法違規行為。(八)參與有關國際金融活動。(九)承辦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宏觀調控部門。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責包括: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按照規定審批、監督管理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發布有關金融監督管理的業務的命令和規章;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經理國庫;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負責金融業的統計、調查、分析和預測;依法從事有關的金融業務活動;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的國際金融活動;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根據國務院規定,管理國家外匯管理局。
由外匯管理局的第九個職能和人行的最後一個職能可知:外匯管理局是中國人民銀行下的一個分支機構。
㈥ 外匯五個轉變以來,銀行仍有哪些不便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在《中國金融》發表署名文章《外匯管理方式的歷史性轉變》,展現了5年來外匯局圍繞著「五個轉變」,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取得的成就和亮點。
易綱指出,2009年,外匯局提出外匯管理要實現「五個轉變」:從重審批轉變為重監測分析,從重事前監管轉變為強調事後管理,從重行為管理轉變為更加強調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轉變到「負面清單」。在簡政放權上先走了一步,早改了幾年,積累了經驗。
5年來,外匯局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項目,提高市場主體外匯資源配置效率。2009年以來,外匯局共取消27項行政審批,事前監管方式顯著下降。
從經常項目管理來看,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用總量核查,取代過去對年均4500萬筆的進出口收付匯逐筆核銷,行政許可項目減至兩大項4小項;服務貿易購付匯管理已實現零審批,所有服務貿易購付匯均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每年近1500萬筆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無需審核單證。由於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跨境收支佔到經常項目收支總量的96%,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都享受到了簡政放權帶來的改革紅利。
從資本項目管理來看,外匯局加快構建以登記為核心的管理新框架,取消了直接投資、外債以及跨境擔保等項下不必要的行政許可項目,每年可減少企業到外匯局約5萬次行政審批。資本項下行政許可項目從2009年的59個子項減至20個子項,降幅近70%。這些簡政放權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讓市場主體切實享受到了實惠,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後,每年可減少企業到外匯局購付匯審批約5000次,企業單筆平均收、付匯時間分別縮短70%和85%,投入的人力資源減少了三分之一,每年可為企業節省人工、交通等費用近48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改革後,企業辦理業務的時間由原先20分鍾以上縮短為5分鍾。
直接投資簡政放權措施出台後,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登記業務、外國投資者出資確認登記業務平均耗時較改革前分別減少16.7%和66.7%。取消外債、對外擔保、外債轉貸款相關審批後,擴大了企業跨境投融資自主權,有利於企業合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有助於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大規模清理法規文件方面,外匯局以向市場主體提供簡潔透明的市場規則為原則。繁瑣復雜的法規文件容易導致市場主體看不懂、學不會、做不了,是影響市場主體創業發展的另一道「玻璃門」。為此,近年來,外匯局以削減行政審批、轉變管理方式為契機,加快總局和分局、各個條線管理法規的清理和整合。例如,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共廢止123個規范性文件,最終形成以一個指引、一個細則和一個規程為架構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法規體系。近年來,外匯局總局宣布廢止和失效規范性文件超過700件,削減幅度超過六成;分局宣布失效或廢止規范性文件2萬余件,僅保留180餘件。
此外,外匯局還在以下方面積極探索,不斷開拓新的改革局面。一是高度重視監測分析,為事中、事後監管提供決策依據。二是創新事中、事後管理手段,引入企業負責人約談制度。三是探索主體監管方法,促進市場主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以「無罪假設」和「負面清單」引領改革,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易綱表示,下一步,深化外匯管理改革,仍要以「五個轉變」為核心,做到理念深刻轉變,工作流程、方法深刻轉變,人員素質、技能深刻轉變。在此過程中,練好外匯管理的「看家本領」。做好統計監測,建設強大的資料庫和信息系統;提升分析能力,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外匯檢查各條線整合協同互通立體作戰;完善預警系統閾值及啟動機制;寓監管於服務之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維護國家涉外經濟安全。
㈦ 央行副行長易鋼被免和外匯有關嗎
組織部門已任命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兼任外管局局長,原外管局局長易綱不再擔任此職,央行內部已宣布。
報道稱,目前易綱仍為央行副行長兼中財辦副主任。此前潘功勝分管央行研究局、辦公廳、金融市場司、金融穩定局、國庫司、調統司;原外管局局長易綱還分管國際司、貨政一司、二司等。
㈧ 如何區分本幣與外幣
本幣外幣之分,要看我們看問題的角度:
1.通常對中國人來說,講中國與外國外匯問題時,通常視人民幣為本幣.
2.如果兩個都是"外國",那麼要看問題是圍繞哪個國家來說的,比如本例,可視墨西哥比索視為本幣.
本幣實際升值
危機前墨西哥比索實際匯率連續四年升值。
實際匯率定義為R=P/(P**E);
代表國內價格水平(在此為墨西哥),P*代表外國價格水平(美國),E為1美元合多少比索的
市場匯價。R上升意味著比索的實際升值。
實際匯率的升值率可通過下式計算而得:
R=P-P*-E
每個變數上的~代表其變數的以百分比計算的變化率。比如,如果墨西哥通脹率為18%(P)
美國通脹率為3%(P*),市場匯率貶值15%(E),那麼匯率貶值率正好與通脹率之差相等,實
際匯率沒有變化,即R=0.18-0.03-0.15=0。90年代早期,墨西哥的通脹率始終高於美國
的通脹率與比索貶值率之和。從1988~1994年比索實際價值大約上升了40%。
就本例而言:墨西哥通脹率為1200/100=12(P)
美國通脹率為280/160=1.75(P*)
市場匯率貶值45.6/8.5=5.365(E)
那麼實際匯率R=P-P*-E=12-1.75-5.365=4.885
即比索對美元實際升值了488.5%
參考文獻:易綱,方星海.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國際經濟評論,1998,(Z1).
㈨ 易綱的任免信息
2016年1月,國務院任免多個部門領導職務:免去易綱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