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idm外匯

idm外匯

發布時間:2021-07-20 11:53:09

① 廣西南寧連鎖經營是不是違法的

南寧連鎖經營是假的,是非法傳銷,是違法行為,不能加入,及早回頭,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普及一下關於傳銷的知識,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傳銷的本質和危害。

傳銷最初表現為組織者假借「特許加盟經營」、「網路銷售」、「市場營銷」等名義從事傳銷的行為,逐步演變為現在的借用傳銷組織體系形式和計酬方式,不銷售商品或以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為幌子,從事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的商業欺詐行為,本質是一種有組織詐騙活動,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產為目的。
盡管各種變相傳銷的名字表述不同,但其行為卻如同一轍:1、參加者通過繳納「人頭費」或「資格費」或者以認購商品(含服務)等形式變相繳納「人頭費」或「資格費」取得加入、介紹他人加入的資格;2、通過介紹他人參加發展下線人員,並由此建立具有上下層級內部財富再分配關系的組織體系;3、組織者利用參加者交付的部分費用支付先參加者的報酬維持運作;參加者的收益由其加入的先後順序及其發展人員數量決定

傳銷六大特點

1、組織嚴密、行動詭秘:傳銷一般採取把人員騙到異地參與,組織嚴密,一般實行上下線人員單獨聯系,而組織者異地遙控指揮。
2、殺熟:以「找工作」、「合夥做生意」、「外出旅遊」、「網友會面」等為借口,誘騙親戚、朋友、同鄉、同事、同學到異地參與傳銷。
3、編造暴富神話:利用一套貌似科學合理的獎金分配製度的歪理邪說理論,鼓吹迅速暴富,鼓動人員加入。
4、洗腦:對加入傳下組織的人以集中授課、交流談心等方式不間斷的灌輸暴富思想,使參與者深信不疑。
5、高額返利:傳銷組織一般都制定有貌似公平且吸引力很強的「高額返利計劃」,在傳銷人員的鼓噪下,很容易使人產生投資慾望,輕率加入傳銷活動。
6、商品道具、價格虛高:傳銷的商品只是道具,目的是發展人員,騙取錢財,因此被傳銷的商品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很多是難以衡量價格的化妝品、營養品、保健器材、服裝等,部分商品是「三無」商品。

傳銷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傳銷和變相傳銷不僅嚴重擾亂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還嚴重危害到社會穩定,對商業誠信體系和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也造成了巨大破壞。
(1)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侵害多個法律客體。傳銷和變相傳銷違法活動往往伴隨著偷稅漏稅、制假售假、走私販私、非法集資、非法買賣外匯等大量違法行為,不僅違反國家禁止傳銷和變相傳銷的規定,還違反了稅收、消費者保護、市場秩序管理、金融、外匯管理等多個法律規定。
(2)給參與者及其家庭造成傷害。傳銷和變相傳銷給參與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同時,給其家庭也造成巨大傷害。
(3)引發刑事犯罪,給社會穩定帶來危害。傳銷給絕大多數參加者造成血本無歸,一些人員流落異地,生活悲慘,甚至跳樓輕生,還有一部分人員參與偷盜、搶劫、械鬥、強奸、賣淫、聚眾鬧事等違法行為,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侵害。
(4)對社會道德、誠信體系造成巨大破壞。由於傳銷人員發展對象多為親屬、朋友、同學、同鄉、戰友,其不擇手段的欺詐方法,導致人們之間信任度嚴重下降,引發親友反目,父子相向.

② 城陽鎮的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畝產87公斤,總產量581.45萬公斤。合作化後,1958年糧食畝產達166公斤,總產1191.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40公斤,總產1403.3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鎮農業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倡導科學種田。2000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畝產653公斤,總產580萬公斤。
該鎮土地肥沃。 1979年,有16個生產大隊被劃為青島市蔬菜專業隊,菜田面積2117.07公頃,占可耕地面積67.29%,年供青島市蔬菜26051萬公斤。1994年5月,城陽新區建在該鎮中心地帶,菜田面積大減,全鎮適時調整種植結構,建立了後田村、古廟頭村、 皂戶村等8個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後田村示範園佔地44公頃,種植國外名、優、稀、特盆花等40餘種和多種名優無公害蔬菜,年經濟收入1100餘萬元。古廟頭村無公害蔬菜園被青島市財貿委員會定為市級蔬菜示範區, 季育優質菜苗300萬株,年產商品菜350萬公斤。 在東部山陵地栽種蘋果、桃、葡萄等果樹,年產水果50.1萬公斤。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創造優美、舒適環境。在山區植龍柏、黑松、蜀檜等樹4.5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毛白楊、蘇柳、水杉、法桐等17.8萬株。銀杏、茶葉等經濟林地74.6公頃,苗圃園地51.7公頃。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3025億元(不變價) ,完成增加值1.58億元(現行價)。其中,種植業8647萬元,林果業118萬元,畜牧漁業4260萬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3∶7。
第二產業 建國前,除城陽村有火柴、麵粉等幾家私營小廠外,域內僅有燒制磚瓦盆、燒鍋、榨油等個體手工業。建國初期發展不大。1958年後,建立城陽再生棉織廠、修配廠、顆粒廠、水泥廠、制桶廠、木器廠、東林減速機械廠和城陽拖拉機站等企業。 1978年, 社隊企業已達59個, 總產值2320萬元,創利稅469萬元,從業人員3200人。1978年後,建立城陽文教化工廠、變壓器廠、鞋廠、電纜廠、粉末塗料廠、鍋爐廠、 閥門廠等。1984年,企業已達203個。農村體制改革後,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發展加快。1990年,鎮村辦企業達307個,從業人員18255人,年總產值4.4924億元。1991年,在「中國鄉鎮企業十大百強」評選中,該鎮名列全國產值最高的百強鄉鎮第39名。1992年,企業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該鎮的三大海產品加工集團公司--青島佳元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億路發集團有限公司、青島正進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由城陽顆粒廠、城陽第二水泥廠、城陽如意林食品廠轉產組成。 三個公司現已具備年加工海產品10.85萬噸的能力,擁有冷凍7.5萬余噸的冷庫, 並有自營進出口權,其產品銷往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億路發集團公司生產的「億路發」牌福、壽、喜魚糕和模擬蟹肉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新產品獎和暢銷產品獎。正進集團公司生產的冷凍鱈魚片系列榮獲第五屆中國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金獎。 青島喜盈門集團公司生產的「喜盈門」 牌巾被系列產品,1992~1995年連續4年榮獲全國最暢銷國產名牌產品金橋獎和中國名牌產品、 中國家紡行業名牌、山東名牌產品等榮譽。青島特種汽車集團公司生產的「青特」牌10-40T集裝箱半掛車獲第二屆中國優質與名牌產品博覽會金獎和山東名牌產品稱號。青島東林減速機械廠研製生產的WL蝸輪減速器,獲第八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青島統帥電動門有限公司生產的IDM-S搖控電動伸縮門, 填補了國內此類產品的空白。1992年,鎮村辦企業總產值9.3206億元,創利稅9764萬元,形成了輕紡、機械、食品飲料、化工建材等優勢行業和以巾被、集裝箱拖車、海產食品、變壓器等名優產品為龍頭的11個企業集團。青島特種汽車集團公司等17家企業通過ISO9001和ISO9002國際質量標准認證。著名商標有「喜盈門」「青特」「開拓」「統帥」「迎春樂」等。80年代,隨著山東省第一家外商(泰國)獨資企業--青島正大有限公司落戶該鎮以後,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1994年,全鎮引進外資項目15個,合同利用外資130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60萬美元。2000年,全鎮引進內外資規模不斷擴大,累計引進外資項目220個,合同利用外資2.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引進內資項目88個,合同利用內資11.6億元, 實際利用內資2.78億元,三資企業上繳稅金4012萬美元。300多種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年創外匯3.4億美元。
建築業:建國初期,該鎮只有農工結合的泥瓦匠。1958年後,各大隊基建隊相繼建立。 1977年,城陽人民公社建築隊成立。1978年,共有10個建築隊,從業人員580人。1984年後全鎮組建了12個建築公司。通過學習先進建築技術和更新設備,各建築公司提升了資質等級。城陽恆泰建築公司,1996年承建的中國農業銀行城陽區支行新區北小區3號住宅樓, 被評為山東省優質工程。2000年,全鎮有12個建築公司,從業人員2832人,專業技術人員365人,創產值2.812億元,利稅2700萬元。
2000年, 鎮村辦企業發展到560個,從業人員28236人,固定資產11.7757億元,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75.0912億元,完成增加值15.82億元,創利稅4.12億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該鎮僅有城陽、仲村兩村設有集市和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店鋪。1951年,城陽鎮消費合作社、仲村聯村供銷合作社成立。1953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將城陽、 仲村兩個合作社合並成立城陽集供銷社,196 1年改稱城陽供銷社,下設11個村供銷店和6個代購代銷點,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7 2年, 建成城陽百貨大樓,成為城陽地區購物中心。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漸繁榮,個體工商戶達到1305戶。1985年,建立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容納蔬菜、 水產品、果品、副食品、百貨等1.6萬余個攤位。1994年,城陽蔬菜批發市場被國家統計局評為「中國行業100強」,名列百強集貿市場第5位。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該鎮的仲村、西城匯、大周村、北曲等集市及南疃、小寨子村小商品、 食品街共設攤位3600餘個。 2000年,全鎮有商業、餐飲、服務等個體工商戶216 7戶,從業人員1.3萬人。200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4.86億元,上繳稅金4622萬元。
特色產業 境內有青島喜盈門集團公司、青島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青島特種汽車集團公司等11個大企業集團,建立了7個工業園和8個高效農業園。這些企業集團和園區的建立,構築了以鄉鎮企業為支柱,城郊型高效創匯農業為基礎的特色產業。該鎮地處青島近郊,系城陽區政府駐地,隨著青島市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外向型經濟和房地產開發業成為新興產業。

③ 古巴幣兌換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古巴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古巴比索PESO CUBANO(CUP),另一種是可兌換比索PESO CONVERTIBLE(CUC)。1CUC現在大約合6.3元人民幣左右。1CUC大約合24-25CUP。

④ 化學在材料中的應用有哪些

說起高分子材料,普通人也許會覺得莫測高深,其實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

無論是作為食物的蛋白質還是作為織物的棉、毛和蠶絲都是天然高分子材料,就連人體本身,基本上也是由各種生物高分子構成的。我國在開發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曾走在世界領先水平。利用竹、棉、麻等纖維等高分子材料造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另外,利用桐油與大漆等高分子材料作為油漆、塗料製作漆製品也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技術。

高分子是由碳、氫、氧、硅、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量足夠高的有機化合物。之所以稱為高分子,就是因為它的分子量高。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在幾百到幾百萬之間,高分子量對化合物性質的影響就是使它具有了一定的強度,從而可以作為材料使用。這也是高分子化合物不同於一般化合物之處。又因為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長鏈結構,每個分子都好像一條長長的線,許多分子糾集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扯不開的線團,這就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較高強度,可以作為結構材料使用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人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用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或者使高分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後產生物理或化學變化,從而使高分子化合物成為能完成特殊功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化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前者如導電高分子、高分子半導體、光導電高分子、壓電及熱電高分子、磁性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和信息高分子材料等;後者如反應性高分子、離子交換樹脂、高分子分離膜、高分子催化劑、高分子試劑及人工臟器等,此外還有生物功能和醫用高分子材料,如生物高分子、模擬器、高分子葯物及人工骨材料等。

大致地說,高分子可以分為天然高分子與合成(人工)分子。

人工高分子的歲數並不大

直到19世紀中葉,人類才開始對天然高分子的化學改性與應用,而後又發展到高分子的人工合成,這中間主要包括橡膠、纖維與塑料等。

(一)、天然橡膠的利用、開發與改性。在中美洲與南美洲,15世紀左右當地人用天然橡膠做游戲與生活用品如容器與雨具等。18世紀法國人發現南美洲亞馬孫河有野生橡膠樹,橡膠一詞當地印地語即「木頭流淚」的意思,割開橡膠樹皮即流出乳液,後來叫天然橡膠,19世紀中葉,英國人取橡膠樹的種子在錫蘭(斯里蘭卡)種植成功,並逐漸擴大到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但是製造天然橡膠製品中,生膠如何溶解與加工是一大問題。直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現用松節油、硫黃與碳酸鉛共熱後得到不粘而有彈性製品,即所謂硫化技術,因此,到1920年左右,亞洲地區天然橡膠出口量達70多萬噸,與當時巴西的野生橡膠出口量相同。

(二)、天然纖維素的改性。19世紀,德國人開始用硝酸溶解棉纖維,結果可以紡絲或成膜,但其易燃燒,最後用它製成了無煙炸葯。如果在其中加入樟腦,可以加工成名為「賽璐珞」的塑料,它能製作照相底片或電影膠片,但也易燃,此外,這種工藝也用在汽車車身噴漆中。稍後,英國人用氫氧化鈉處理棉纖維得到絲光纖維,再用二硫化碳溶後紡絲,製成粘膠纖維,還可以用木漿做簾子線、玻璃紙及人造絲等。但80年代後期由於二硫化碳的污染問題,使廠家不得不另找它法,工廠多半停產。此外,德國人用醋酐進行纖維素酯化,獲得醋酸纖維,由於不易燃燒故多用於照相底片與電影膠片,也可用於飛機機身塗料或者重新紡絲製成人造絲織物。

(三)、最早的塑料。在20世紀初,美國人用苯酚與甲醛反應得到可用作電絕緣器材的酚醛樹酯,這是最早的合成高分子,與此同時,俄國人用酒精製成丁二烯,再用鈉使之聚合成橡膠,二次大戰後德國人與美國人又發展成一類十分重要的合成橡膠即丁二烯與苯乙烯共聚而得的丁苯橡膠。盡管有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果並建立了工業,但當時對天然高分子與合成高分子的結構並不清楚,因此,對聚合反應歷程也還不了解。

20世紀初,人們已經確認了澱粉的分子式,並知道其水解後得到葡萄糖。但並不知道分子之間如何連接,所以認為澱粉是葡萄糖或它的環狀二聚體的締合體。同樣,科學家了解天然橡膠裂解可得異戊二烯,但是不知它們之間如何連接以及它的末端結構,因為也認為是二聚環狀結構的締合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有可能用物理化學和膠體化學的方法去研究天然和實驗室合成的高分子物質的結構。德國物理化學家斯陶丁格經過近10年的研究認為,高分子物質是由具有相同化學結構的單體經過化學反應(聚合)將化學鍵連接在一起的大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或聚合物一詞即源於此。1928年當斯陶丁格在德國物理和膠體化學年會上宣布這一觀點時,卻遭到多數同行反對而未被承認。但真理是在斯陶丁格這一邊,經過兩年的實驗驗證,1930年斯陶丁格再次在德國物理和膠體化學年會上闡明他的高分子概念觀點時,他成功了。至此,歷經10餘載的爭論,科學的高分子概念才得以確立。他進一步闡明了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與分子量的定量關系,並在1932年出版了一部關於高分子有機物的論著,這後來被公認為是高分子化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建立的標志。為了表揚斯陶丁格的功績,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對大分子概念的一個有力證實就是1935年美國杜邦公司發表已二胺與已二酸縮聚而成高分子聚醯胺,即尼龍6-6,並於1938年工業化,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尼龍襪材料。另外,鮮為人知的是,二次大戰後期美軍使用的降落傘就是這種尼龍6-6材料製作的。 40年代乙烯類單體的自由基引發聚合發展很快,實現工業化的包括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有機玻璃等,這是合成高分子蓬勃發展的時期。進入50年代,從石油裂解而得的a-烯烴主要包括乙烯與丙烯,德國人齊格勒與義大利人納塔分別發明用金屬絡合催化劑聚合而成聚乙烯即低壓聚乙烯與聚丙烯,前者1952年工業化,後者1957年工業化,這是高分子化學的歷史性發展,因為可以由石油為原料又能建立年產10萬噸的大廠,他們二人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60年代,由於要飛往月球而出現高溫高分子的研究熱。耐高溫的定義是材料能夠在氮氣中、500攝氏度環境中能使用一個月;在空氣中,300攝氏度環境下能使用一個月。其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芳香聚醯胺例如苯二胺與間苯二醯縮聚得到的高分子Nomex,這在當時曾被作為太空服的原料。還有對苯二胺與對苯二醯氯縮聚得到的高分子Kevlar,它屬於耐高溫的高分子液晶,現在用於超音速飛機的復合材料中。另一類是雜環高分子,例如聚芳亞醯胺和作為高溫粘合劑的聚苯並咪唑為現在的宇航飛行所需的材料打下了基礎。

由於高分子材料具有許多優良性能,適合現代化生產,經濟效益顯著,且不受地域、氣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產量已經超過1.4億噸。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經不再是金屬、木、棉、麻、天然橡膠等傳統材料的代用品,而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基礎材料之一。與此同時,高分子科學的三大組成部分――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程也已經日趨成熟。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膠、纖維、薄膜、膠粘劑和塗料等。其中被稱為現代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已經成為國家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由於石油資源的逐漸減少,人們正在積極考慮其它能源,例如太陽能、氫能與原子能的開發,但也必需看到石油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燃料,用於化學工業的僅佔7%,其中作為高分子原料的只有5%,因此一般認為即使在下個世紀,高分子的主要原料仍可來自石油。另一方面,特種油田高分子用於二次或三次採油頗有成效,很有助於石油能源開發。材料高分子在材料領域中有它特殊的地位,特別是交通工具,可以替代比重較大的金屬與陶瓷,以及木材及其它天然材料。例如汽車車身與車殼結構材料中已經有50%用高分子材料,下世紀將增至70%至100%。再如宇航與航空機身與機翼,減輕重量可以大大省油,因此都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從80年代的30-40%總重量,至90年代的50-60%,估計21世紀可達70-80%。

活性聚合是促使高分子化學走向新時代的基礎。要進行活性聚合,引發速度要快,沒有鏈轉移與鏈終止,實驗室測定活性聚合從三個方面下手,一是轉化率與單體濃度成正比與催化劑濃度成反正;二是高分子分子量與轉化率或時間成正比;三是分子量分布要窄,約為1.2左右。目前,正離子活性聚合與負離子活性聚合都已展開,絡合催合聚烯烴的活性聚合所用烯土催化劑已有端倪,只有自由活性聚合還未達到應用程度。

有人說高分子化學是一門排隊化學,排頭要很快站出來,隊員迅速排上隊,面向都一樣,所有隊員都必需排上隊,結果是每排長短都一樣,也就是分子量分布為1,轉化率100%。這意味著在高分子材料新時代中,有下列三個重要方面:首先是高分子的分子量概念將徹底改變,因為原來的高分子分子量都是各式各樣的平均值,主要原因是因為長短不齊;其次是高分子的概念也將徹底改變。高分子決不是不易控制的長短不齊的分子組成,而是均勻高分子所組成;最後是高分子性能以及加工應用,都將因為是精密高分子而出現全新的數據、全新的性能與加工方法與用途。

所謂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橡膠與纖維三大合成材料,其中塑料占總量的80%。在塑料中佔80%的是通用高分子,包括高壓聚乙烯、低壓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與聚苯乙烯。

在科學家的手中,工程塑料家族誕生了,它的成員包括能耐高溫100-160攝氏度的尼龍、聚碳酸酯、聚酯及聚苯醚。到了90年代又發展更高耐熱200-240攝氏度的聚醚碸、聚苯硫醚、聚醚醚酮及聚醯亞胺的所謂高溫工程塑料。與此同時還有復合材料的建立與發展,例如開始用玻璃纖維的復合材料發展到用碳纖維的耐高溫復合材料。

非結構高分子材料與功能高分子也獲得了大發展。80年代以來高分子粘合劑與油漆塗料也都向耐高溫方向發展,也就是高分子從結構向非結構材料方面發展。還有更重要的是功能高分子的多方面發展,例如利用吸附性能作為海水淡化及其它如離子交換樹脂與分離膜的屬於化學功能高分子;應用於光導纖維與光刻膠的屬於光功能高分子;具有導電性能的電功能高分子及作為人工臟器與葯物控釋的醫學功能高分子。因為功能高分子的興起是80年代以來的十分重要的發展。

硅系高分子材料取代碳高分子材料,成為新一代功能材料。日本電信電話公司開發的由氧、碳、氘和硅四種元素構成的新型材料,在500攝氏度下不熔化,用它製作光器件,不會因屈折率變化而降低功能。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對材料科學的基礎地位認識日益深化,意識到許多行業技術上的可行性和進步基本上取決於相應材料的開發,而材料的選擇關繫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問題。基於這種認識,他們加大對新材料研究的投入力度。

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把材料技術列為應予重點扶植的六十類關鍵技術的第一位;英國一項包括高分子材料在內的新型材料的大規模研製計劃,正在實施。法國確定的IDMAT新材料研究開發計劃,是11項國家計劃的重點。俄羅斯最近通過的《俄羅斯聯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優先研究開發的專項規劃》把新材料研究開發劃入優先領域中;日本正在積極實施為期10年(從1991年度起)的高分子新材料研究計劃。連台灣也把開發高級材料作為69項重點技術的「重點中的重點」。90年代,日本在新材料開發研究領域每年投入的費用比美國高50%,人力投入也比美國多近一倍。從1991年起,日本總共投資大約2500億日元用於以開發革新材料為目標的10年研究計劃。歐洲聯盟對材料科學的投資占其第四個科研框架計劃投資總額的16%,僅次於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投資,達17.07億歐洲貨幣單位。

英國瑞侃公司研究所的郭衛清在旅英中國學人第3屆材料科學年會提出,作為材料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高分子材料和技術的發展尤其迅猛。高分子材料在眾多工業的廣泛應用已使該材料成為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高分子材料熠熠生輝

國內高分子材料的進展不斷見諸報端。新華社曾報道: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聚醚碸、聚醚醚酮、雙馬型聚醯亞胺等類樹脂專用材料及其加工技術」,在成都通過由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驗收委員會的驗收。

聚醚碸、聚醚醚酮、雙馬型聚醯亞胺等特種工程塑料,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由於這類材料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現已成為各種空間飛行器和新型運輸工具實現高速、輕量、增加航程的可靠保證,也是電子電氣產品實現大容量、高集成和小型化不可缺少的新材料。由四川聯合大學、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東方絕緣材料廠等10個單位共同承擔的這項重點課題,經過120多名科技人員五年合作攻關,不但全面完成了任務,取得27項鑒定成果。其中吉林大學吳忠文教授等研製的「聚醚醚酮樹脂」,性能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成本大大低於國外同類產品;大連理工大學蹇(湯去氵加釒旁)高教授等研製完成的「雜環取代聯苯聚醚碸的合成」,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四川聯合大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東方絕緣材料廠江璐霞教授等研製的「雙馬型聚醯亞胺航空工裝模具材料」,在國內處領先地位,達到80年代末國際水平。目前有多種產品形成了規模生產能力,提供特種工程塑料新產品15種、新材料19種、新工藝3項。

另外,新華社還曾以「我國高分子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題報道一種用於家電產品的新型紫外光固化塗料――JD-1紫外光固化樹脂,在湖南長沙市研製開發成功,並通過鑒定。專家們認為,它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位於長沙市東岸的湖南亞大高分子化工廠有限公司,多年來始終追蹤高科技發展潮流,不斷研製開發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的新技術,並使這些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這個公司的科技人員在資金少、條件差的情況下,經過數千次試驗,終於研製開發出JD-1紫外光固化樹脂。只需在各種家電外部塗上一層紫外光固化樹脂,經過一番處理,家電猶如穿上一件硬如玻璃鋼、光潔似鏡面的「外衣」。專家介紹,家電外表的裝飾是衡量其檔次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是國內外化工界多年研究的一大課題。新型紫外光固化樹脂的研製成功,將使我國家電裝飾跨上一個新台階;同時結束長期進口的歷史,可節約大量外匯。專家鑒定認為,這是一種污染少、節能效益好的高科技產品,具有耐沖擊、耐老化、固化速度快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電冰箱、洗衣機、電氣儀表、電訊設備和汽車、摩托車等。

一項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聚合物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合成技術在大慶油田化工總廠研製成功。專家稱,這項技術推廣應用後,可使聚合物用量在減少百分之二十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每年可為油田化工企業增效5000多萬元。

1995年,隨著三次採油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推廣應用,油田化工總廠引進法國技術生產聚丙烯醯胺,分子量達1000-1500萬,使我國生產聚合物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根據聚合物驅油試驗研究,分子量大於1700萬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驅油效果更好。為了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產品的工業開發步伐,大慶油田化工總廠通過多渠道橫向聯合的辦法,開展科技攻關。僅用三個月時間,攻關小組的14名科技人員就在工業化試驗中,成功地合成了分子量達到1700萬的聚丙烯醯胺,並在試生產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目前,這個廠已開始投入批量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產品。

另外,「PTC智能恆溫電纜」、「多功能超強吸水保水劑」、「粉煤灰高效活化劑」等等,都是我國在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的不俗成果。還有就是我國的高分子單鏈單晶的研究取得國際領先的成績:成功地制備出順丁橡膠的單鏈單晶,獨創性地開展了單分子鏈玻璃體的研究,首次觀察到高分子液晶態的新的紋影結構。這都引起世界科技界的轟動。

⑤ 材料化學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說起高分子材料,普通人也許會覺得莫測高深,其實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
無論是作為食物的蛋白質還是作為織物的棉、毛和蠶絲都是天然高分子材料,就連人體本身,基本上也是由各種生物高分子構成的.我國在開發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曾走在世界領先水平.利用竹、棉、麻等纖維等高分子材料造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另外,利用桐油與大漆等高分子材料作為油漆、塗料製作漆製品也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技術.
高分子是由碳、氫、氧、硅、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量足夠高的有機化合物.之所以稱為高分子,就是因為它的分子量高.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在幾百到幾百萬之間,高分子量對化合物性質的影響就是使它具有了一定的強度,從而可以作為材料使用.這也是高分子化合物不同於一般化合物之處.又因為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長鏈結構,每個分子都好像一條長長的線,許多分子糾集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扯不開的線團,這就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較高強度,可以作為結構材料使用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人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用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或者使高分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後產生物理或化學變化,從而使高分子化合物成為能完成特殊功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化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前者如導電高分子、高分子半導體、光導電高分子、壓電及熱電高分子、磁性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和信息高分子材料等;後者如反應性高分子、離子交換樹脂、高分子分離膜、高分子催化劑、高分子試劑及人工臟器等,此外還有生物功能和醫用高分子材料,如生物高分子、模擬器、高分子葯物及人工骨材料等.
大致地說,高分子可以分為天然高分子與合成(人工)分子.
人工高分子的歲數並不大
直到19世紀中葉,人類才開始對天然高分子的化學改性與應用,而後又發展到高分子的人工合成,這中間主要包括橡膠、纖維與塑料等.
(一)、天然橡膠的利用、開發與改性.在中美洲與南美洲,15世紀左右當地人用天然橡膠做游戲與生活用品如容器與雨具等.18世紀法國人發現南美洲亞馬孫河有野生橡膠樹,橡膠一詞當地印地語即「木頭流淚」的意思,割開橡膠樹皮即流出乳液,後來叫天然橡膠,19世紀中葉,英國人取橡膠樹的種子在錫蘭(斯里蘭卡)種植成功,並逐漸擴大到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但是製造天然橡膠製品中,生膠如何溶解與加工是一大問題.直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現用松節油、硫黃與碳酸鉛共熱後得到不粘而有彈性製品,即所謂硫化技術,因此,到1920年左右,亞洲地區天然橡膠出口量達70多萬噸,與當時巴西的野生橡膠出口量相同.
(二)、天然纖維素的改性.19世紀,德國人開始用硝酸溶解棉纖維,結果可以紡絲或成膜,但其易燃燒,最後用它製成了無煙炸葯.如果在其中加入樟腦,可以加工成名為「賽璐珞」的塑料,它能製作照相底片或電影膠片,但也易燃,此外,這種工藝也用在汽車車身噴漆中.稍後,英國人用氫氧化鈉處理棉纖維得到絲光纖維,再用二硫化碳溶後紡絲,製成粘膠纖維,還可以用木漿做簾子線、玻璃紙及人造絲等.但80年代後期由於二硫化碳的污染問題,使廠家不得不另找它法,工廠多半停產.此外,德國人用醋酐進行纖維素酯化,獲得醋酸纖維,由於不易燃燒故多用於照相底片與電影膠片,也可用於飛機機身塗料或者重新紡絲製成人造絲織物.
(三)、最早的塑料.在20世紀初,美國人用苯酚與甲醛反應得到可用作電絕緣器材的酚醛樹酯,這是最早的合成高分子,與此同時,俄國人用酒精製成丁二烯,再用鈉使之聚合成橡膠,二次大戰後德國人與美國人又發展成一類十分重要的合成橡膠即丁二烯與苯乙烯共聚而得的丁苯橡膠.盡管有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果並建立了工業,但當時對天然高分子與合成高分子的結構並不清楚,因此,對聚合反應歷程也還不了解.
20世紀初,人們已經確認了澱粉的分子式,並知道其水解後得到葡萄糖.但並不知道分子之間如何連接,所以認為澱粉是葡萄糖或它的環狀二聚體的締合體.同樣,科學家了解天然橡膠裂解可得異戊二烯,但是不知它們之間如何連接以及它的末端結構,因為也認為是二聚環狀結構的締合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有可能用物理化學和膠體化學的方法去研究天然和實驗室合成的高分子物質的結構.德國物理化學家斯陶丁格經過近10年的研究認為,高分子物質是由具有相同化學結構的單體經過化學反應(聚合)將化學鍵連接在一起的大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或聚合物一詞即源於此.1928年當斯陶丁格在德國物理和膠體化學年會上宣布這一觀點時,卻遭到多數同行反對而未被承認.但真理是在斯陶丁格這一邊,經過兩年的實驗驗證,1930年斯陶丁格再次在德國物理和膠體化學年會上闡明他的高分子概念觀點時,他成功了.至此,歷經10餘載的爭論,科學的高分子概念才得以確立.他進一步闡明了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與分子量的定量關系,並在1932年出版了一部關於高分子有機物的論著,這後來被公認為是高分子化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建立的標志.為了表揚斯陶丁格的功績,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對大分子概念的一個有力證實就是1935年美國杜邦公司發表已二胺與已二酸縮聚而成高分子聚醯胺,即尼龍6-6,並於1938年工業化,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尼龍襪材料.另外,鮮為人知的是,二次大戰後期美軍使用的降落傘就是這種尼龍6-6材料製作的. 40年代乙烯類單體的自由基引發聚合發展很快,實現工業化的包括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有機玻璃等,這是合成高分子蓬勃發展的時期.進入50年代,從石油裂解而得的a-烯烴主要包括乙烯與丙烯,德國人齊格勒與義大利人納塔分別發明用金屬絡合催化劑聚合而成聚乙烯即低壓聚乙烯與聚丙烯,前者1952年工業化,後者1957年工業化,這是高分子化學的歷史性發展,因為可以由石油為原料又能建立年產10萬噸的大廠,他們二人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60年代,由於要飛往月球而出現高溫高分子的研究熱.耐高溫的定義是材料能夠在氮氣中、500攝氏度環境中能使用一個月;在空氣中,300攝氏度環境下能使用一個月.其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芳香聚醯胺例如苯二胺與間苯二醯縮聚得到的高分子Nomex,這在當時曾被作為太空服的原料.還有對苯二胺與對苯二醯氯縮聚得到的高分子Kevlar,它屬於耐高溫的高分子液晶,現在用於超音速飛機的復合材料中.另一類是雜環高分子,例如聚芳亞醯胺和作為高溫粘合劑的聚苯並咪唑為現在的宇航飛行所需的材料打下了基礎.
由於高分子材料具有許多優良性能,適合現代化生產,經濟效益顯著,且不受地域、氣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產量已經超過1.4億噸.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經不再是金屬、木、棉、麻、天然橡膠等傳統材料的代用品,而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基礎材料之一.與此同時,高分子科學的三大組成部分――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程也已經日趨成熟.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膠、纖維、薄膜、膠粘劑和塗料等.其中被稱為現代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已經成為國家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由於石油資源的逐漸減少,人們正在積極考慮其它能源,例如太陽能、氫能與原子能的開發,但也必需看到石油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燃料,用於化學工業的僅佔7%,其中作為高分子原料的只有5%,因此一般認為即使在下個世紀,高分子的主要原料仍可來自石油.另一方面,特種油田高分子用於二次或三次採油頗有成效,很有助於石油能源開發.材料高分子在材料領域中有它特殊的地位,特別是交通工具,可以替代比重較大的金屬與陶瓷,以及木材及其它天然材料.例如汽車車身與車殼結構材料中已經有50%用高分子材料,下世紀將增至70%至100%.再如宇航與航空機身與機翼,減輕重量可以大大省油,因此都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從80年代的30-40%總重量,至90年代的50-60%,估計21世紀可達70-80%.
活性聚合是促使高分子化學走向新時代的基礎.要進行活性聚合,引發速度要快,沒有鏈轉移與鏈終止,實驗室測定活性聚合從三個方面下手,一是轉化率與單體濃度成正比與催化劑濃度成反正;二是高分子分子量與轉化率或時間成正比;三是分子量分布要窄,約為1.2左右.目前,正離子活性聚合與負離子活性聚合都已展開,絡合催合聚烯烴的活性聚合所用烯土催化劑已有端倪,只有自由活性聚合還未達到應用程度.
有人說高分子化學是一門排隊化學,排頭要很快站出來,隊員迅速排上隊,面向都一樣,所有隊員都必需排上隊,結果是每排長短都一樣,也就是分子量分布為1,轉化率100%.這意味著在高分子材料新時代中,有下列三個重要方面:首先是高分子的分子量概念將徹底改變,因為原來的高分子分子量都是各式各樣的平均值,主要原因是因為長短不齊;其次是高分子的概念也將徹底改變.高分子決不是不易控制的長短不齊的分子組成,而是均勻高分子所組成;最後是高分子性能以及加工應用,都將因為是精密高分子而出現全新的數據、全新的性能與加工方法與用途.
所謂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橡膠與纖維三大合成材料,其中塑料占總量的80%.在塑料中佔80%的是通用高分子,包括高壓聚乙烯、低壓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與聚苯乙烯.
在科學家的手中,工程塑料家族誕生了,它的成員包括能耐高溫100-160攝氏度的尼龍、聚碳酸酯、聚酯及聚苯醚.到了90年代又發展更高耐熱200-240攝氏度的聚醚碸、聚苯硫醚、聚醚醚酮及聚醯亞胺的所謂高溫工程塑料.與此同時還有復合材料的建立與發展,例如開始用玻璃纖維的復合材料發展到用碳纖維的耐高溫復合材料.
非結構高分子材料與功能高分子也獲得了大發展.80年代以來高分子粘合劑與油漆塗料也都向耐高溫方向發展,也就是高分子從結構向非結構材料方面發展.還有更重要的是功能高分子的多方面發展,例如利用吸附性能作為海水淡化及其它如離子交換樹脂與分離膜的屬於化學功能高分子;應用於光導纖維與光刻膠的屬於光功能高分子;具有導電性能的電功能高分子及作為人工臟器與葯物控釋的醫學功能高分子.因為功能高分子的興起是80年代以來的十分重要的發展.
硅系高分子材料取代碳高分子材料,成為新一代功能材料.日本電信電話公司開發的由氧、碳、氘和硅四種元素構成的新型材料,在500攝氏度下不熔化,用它製作光器件,不會因屈折率變化而降低功能.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對材料科學的基礎地位認識日益深化,意識到許多行業技術上的可行性和進步基本上取決於相應材料的開發,而材料的選擇關繫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問題.基於這種認識,他們加大對新材料研究的投入力度.
美國競爭力委員會把材料技術列為應予重點扶植的六十類關鍵技術的第一位;英國一項包括高分子材料在內的新型材料的大規模研製計劃,正在實施.法國確定的IDMAT新材料研究開發計劃,是11項國家計劃的重點.俄羅斯最近通過的《俄羅斯聯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優先研究開發的專項規劃》把新材料研究開發劃入優先領域中;日本正在積極實施為期10年(從1991年度起)的高分子新材料研究計劃.連台灣也把開發高級材料作為69項重點技術的「重點中的重點」.90年代,日本在新材料開發研究領域每年投入的費用比美國高50%,人力投入也比美國多近一倍.從1991年起,日本總共投資大約2500億日元用於以開發革新材料為目標的10年研究計劃.歐洲聯盟對材料科學的投資占其第四個科研框架計劃投資總額的16%,僅次於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投資,達17.07億歐洲貨幣單位.
英國瑞侃公司研究所的郭衛清在旅英中國學人第3屆材料科學年會提出,作為材料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高分子材料和技術的發展尤其迅猛.高分子材料在眾多工業的廣泛應用已使該材料成為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高分子材料熠熠生輝
國內高分子材料的進展不斷見諸報端.新華社曾報道: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聚醚碸、聚醚醚酮、雙馬型聚醯亞胺等類樹脂專用材料及其加工技術」,在成都通過由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驗收委員會的驗收.
聚醚碸、聚醚醚酮、雙馬型聚醯亞胺等特種工程塑料,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由於這類材料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現已成為各種空間飛行器和新型運輸工具實現高速、輕量、增加航程的可靠保證,也是電子電氣產品實現大容量、高集成和小型化不可缺少的新材料.由四川聯合大學、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東方絕緣材料廠等10個單位共同承擔的這項重點課題,經過120多名科技人員五年合作攻關,不但全面完成了任務,取得27項鑒定成果.其中吉林大學吳忠文教授等研製的「聚醚醚酮樹脂」,性能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成本大大低於國外同類產品;大連理工大學蹇(湯去氵加釒旁)高教授等研製完成的「雜環取代聯苯聚醚碸的合成」,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四川聯合大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東方絕緣材料廠江璐霞教授等研製的「雙馬型聚醯亞胺航空工裝模具材料」,在國內處領先地位,達到80年代末國際水平.目前有多種產品形成了規模生產能力,提供特種工程塑料新產品15種、新材料19種、新工藝3項.
另外,新華社還曾以「我國高分子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題報道一種用於家電產品的新型紫外光固化塗料――JD-1紫外光固化樹脂,在湖南長沙市研製開發成功,並通過鑒定.專家們認為,它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位於長沙市東岸的湖南亞大高分子化工廠有限公司,多年來始終追蹤高科技發展潮流,不斷研製開發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的新技術,並使這些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這個公司的科技人員在資金少、條件差的情況下,經過數千次試驗,終於研製開發出JD-1紫外光固化樹脂.只需在各種家電外部塗上一層紫外光固化樹脂,經過一番處理,家電猶如穿上一件硬如玻璃鋼、光潔似鏡面的「外衣」.專家介紹,家電外表的裝飾是衡量其檔次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是國內外化工界多年研究的一大課題.新型紫外光固化樹脂的研製成功,將使我國家電裝飾跨上一個新台階;同時結束長期進口的歷史,可節約大量外匯.專家鑒定認為,這是一種污染少、節能效益好的高科技產品,具有耐沖擊、耐老化、固化速度快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電冰箱、洗衣機、電氣儀表、電訊設備和汽車、摩托車等.
一項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聚合物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合成技術在大慶油田化工總廠研製成功.專家稱,這項技術推廣應用後,可使聚合物用量在減少百分之二十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每年可為油田化工企業增效5000多萬元.
1995年,隨著三次採油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推廣應用,油田化工總廠引進法國技術生產聚丙烯醯胺,分子量達1000-1500萬,使我國生產聚合物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根據聚合物驅油試驗研究,分子量大於1700萬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驅油效果更好.為了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產品的工業開發步伐,大慶油田化工總廠通過多渠道橫向聯合的辦法,開展科技攻關.僅用三個月時間,攻關小組的14名科技人員就在工業化試驗中,成功地合成了分子量達到1700萬的聚丙烯醯胺,並在試生產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目前,這個廠已開始投入批量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醯胺產品.
另外,「PTC智能恆溫電纜」、「多功能超強吸水保水劑」、「粉煤灰高效活化劑」等等,都是我國在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的不俗成果.還有就是我國的高分子單鏈單晶的研究取得國際領先的成績:成功地制備出順丁橡膠的單鏈單晶,獨創性地開展了單分子鏈玻璃體的研究,首次觀察到高分子液晶態的新的紋影結構.這都引起世界科技界的轟動.

⑥ 半導體市場前景分析

中國大陸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優惠政策法律分析

富蘭德林事業群
法律四部主管/中國執業律師 丁德應

一、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現狀

(一)高速發展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
中國大陸由於PC、手機及數位消費電子等整機產品的製造向中國大陸地區轉移,帶動了上游晶片市場需求的增加,半導體市場規模首次突破人民幣2000億元,總銷售額達到人民幣2074.1億元,增長率高達41%。其中,PC首次成為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最大的應用領域,對高階晶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長。

從2001年開始,全球半導體業的平均資本支出每年萎縮了30%,而中國大陸半導體業的資本支出年增長率卻高達50%。目前中國大陸地區有中芯國際、上海先進、華虹NEC、和艦和宏力五個主要晶圓代工廠,光是8英寸晶圓廠就達8個,總月產能達到15.5萬片,較2003年單月的8.4萬片大幅增長83%。

在未來幾年,受到中國大陸經濟高速增長的拉動、政策的扶持、2008北京奧運會以及2010上海世博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大陸半導體需求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200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將達到人民幣2800億元,到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6000億元以上。

(二)不斷追趕高端技術
雖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製造製程整體上落後於台灣,但由於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中芯國際、宏力、蘇州和艦等晶圓代工廠陸續進入了0.18mm製程的量產階段,中國大陸各主要晶圓代工廠都有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導入0.13mm的製程。而且,為了能與晶圓代工業巨頭台積電、聯電相抗衡,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報價普遍低於台灣,正不斷蠶食台、聯兩家的市場份額。

從2004起,中國大陸前4大晶圓代工廠相繼導入0.18mm製程,直到產品的量產,相關的製程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且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在技術上也在快速追趕台灣晶圓廠。

對於半導體設計業,整機生產的下遊客戶大多集中在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大陸晶圓廠又有能力提供越來越先進的製程,部分台灣半導體設計業者甚至計畫將主力產品轉移至中國大陸代工廠。

因此,在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中國大陸半導體的製造工藝與國際先進水準將日益縮小,0.13mm的晶片製造將規模化,0.09mm的工藝也將走向市場,系統晶片(SoC)將成為發展的主 要方向。

(三)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地區分布
從地域上來看,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京津環渤海灣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個地區的產值佔全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產值的95%以上。

在三大經濟區域中,由於長三角地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大陸地區半導體最主要的開發和生產基地,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半導體設計方面,長三角地區的半導體設計業銷售額佔中國大陸地區的45%左右。晶圓製造約佔中國大陸的70%左右,2003年近80%的封裝測試企業和近65%的封裝測試量都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半導體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設備、材料等配套齊全、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在半導體產業鏈下游整機部分,長三角地區的筆記型電腦產量佔中國大陸的80%,DVD產量佔50%以上。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有上海張江開發區、蘇州工業園、無錫等眾多電子園區和上海、杭州、無錫三個半導體設計產業化基地,還有常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常州新區。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先進和華虹NEC都落戶在上海張江開發區;台積電落戶在了上海松江開發區;和艦落戶在蘇州工業園。這些晶圓生產企業帶動了集群效應,初步形成了長三角地區半導體設計、晶圓製造、封測、設備材料企業以及下游整機生產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在京津環渤海區域,有北京、天津、山東、河北、遼寧行政區域,其中北京、天津的資訊產業在中國大陸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大陸第一座12英寸晶圓廠,中芯國際四廠正是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現被中芯國際收購的原摩托羅拉8英寸晶圓廠位於天津。晶圓生產業是高耗水工業,而且對水質和空氣的品質要求非常高。但北京地區面臨缺水的環境以及沙塵暴氣候,這無疑增加晶圓生產的成本,不過,北京在發展環境、市場條件、技術基礎和人才資源上的優勢大大抵消了環境上的影響。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大陸地區電子產品的重要製造地,集中了大量的下游整機製造商,對進口半導體產品的依賴程度極高,消費量佔中國大陸進口總量的80%以上。

二、中國大陸半導體的優惠扶持政策

半導體業在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盡管有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環境、手續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中國大陸市場的巨大需求和運作成本較低等因素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大陸政府所頒布的各種優惠政策和給予的各種優惠措施也同樣功不可沒。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國務院在2000年頒布和實施的《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業界所稱的「18號文件」。其次,中國大陸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各地政府還分別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為鼓勵半導體行業制定了優惠政策的實施細則,如關於《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25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2〕70號)、上海市《關於本市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江蘇省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這些政策的頒布為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半導體設計、中游的晶圓生產、下游的封裝測試環節給予了優惠,進一步推動半導體產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一)在半導體設計企業方面
「18號檔」將半導體設計企業視同於軟體企業,享受與軟體企業同等優惠。而依據18號檔和其他相關檔可知,半導體企業優惠政策主要為:
1、 所得稅方面,可以享受自獲利年度開始「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2、 增值稅方面,在銷售自行設計的半導體產品時,可以享受「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稅率徵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徵即退」的優惠;
3、 對經認定的半導體設計企業引進半導體技術和成套生產設備,單項進口的半導體專用設備與儀器,除國務院規定的《外商投資專案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和《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4、 半導體設計企業設計的半導體,如在境內確實無法生產,可在國外生產晶片,其加工合同(包括規格、數量)經行業主管部門認定後,進口時按優惠暫定稅率徵收關稅;
5、 半導體設計企業的工資和培訓費用,可按實際發生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6、 企業對購進半導體產品,凡購置成本達到固定資產標准或構成無形資產,可以按照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進行核算。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報由稅務總局批准;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准,其折舊或攤銷年限可以適當縮短,最短可為2年。

不過要提醒注意的是,要享受這樣的優惠條件,半導體設計企業應按照《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及產品認定管理辦法》之規定獲得資訊產業部和稅務總局的認定,並取得《積體電路設計企業認定證書》和《積體電路產品認定證書》。

(二)關於半導體生產企業方面
按照目前半導體企業的分類可知,除了半導體設計企業之外,其他製造、封裝測試等企業都屬於半導體生產企業,根據「18號檔」和其他相關規定可知,目前中國大陸對於半導體生產企業的優惠政策主要有:
1、所得稅方面:作為生產性企業,可以依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等規定,享受「兩免三減半」之稅收優惠。
2、增值稅方面:
半導體生產企業銷售自己生產的半導體產品(含單晶矽片),2010年前按17%法定稅率徵收增值稅,對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徵即退;對投資超過80億人民幣或半導體線寬小於0.25微米的,企業所得稅為「五免五減半」。
3、對經認定的半導體生產企業引進半導體技術和成套生產設備,單項進口的半導體專用設備與儀器,除國務院規定的《外商投資專案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和《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4、投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或半導體線寬小於0.25微米的半導體生產企業,除了享受所得稅「五免五減半」之外,對於其進口自用生產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5、對於半導體生產企業的生產性設備,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報由稅務總局批准;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准,其折舊年限可以適當縮短,最短可為3年。

此外,半導體產業相對集中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配套的優惠政策,如上海市頒布了《上海市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1)對新建的半導體製造及相關專案,經有關科技和稅務部門認定,屬於技術先進、市場前景良好,可以享受鼓勵外商對能源、交通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即「五免五減半」;(2)將新建的半導體晶片生產線專案,列為市政府重大工程項目,對其建設期內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人民幣部分,提供1個百分點的貸款貼息;(3)對新建的半導體晶片生產項目,自認定之日起3年內,免收購置生產經營用房的交易手續費和產權登記費;免收該專案所需的自來水增容費、煤氣增容費和供配電貼費;(4)境外企業向中國大陸企業轉讓半導體設計技術等使用權或所有權,其中技術先進,經同級財稅部門核准,免徵預提所得稅。

其實,正是在這些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從2000年開始突飛猛進,形成了目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鏈的布局。

三、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尷尬

在政府的中國大陸扶持和種種優惠政策下,境外資金紛紛投資中國大陸半導體業,但後來發現實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特別美好,主要原因在於「18號檔」與中國大陸出口導向型的稅收政策、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這種政策上的弊病,已使半導體產業鏈感到尷尬。

(一)增值稅退稅政策的難以享受
在增值稅退稅上,相關文件規定了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退稅,但是對於半導體產業鏈中關鍵的封裝測試企業來說並沒有享受到什麼優惠,因為封測企業接受委託加工半導體產品不能視為銷售自產產品,故雖然其實際稅負高於3%,卻不能享受增值稅退稅的優惠。此外,由於在成品出口的情況下,採用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裝配的貿易方式進口的原材料或原器件不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出口成品增值稅允許退稅。在這樣的條件下,封測企業將產品出口才可以享受增值稅退稅,然後下游的整機生產企業也用同樣的方式先進口再出口。

對於晶圓生產企業也同樣如此,生產型企業出口可以退還17%的增值稅(2004年初降為13%),而內銷則只退還超過實際稅負3%的部分,企業都盡可能將產品出口到境外以獲得退稅的優惠,再由下游封測企業當作原材料進口。這樣即使一牆之隔的晶圓廠與封測企業,產品在產業鏈中流轉都要先出口再進口,無疑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此外,因為企業的實際稅負要超過3%的部分才能即徵即退,所以,從財稅角度計算,如果企業要享受實際稅負超過3%而享受增值稅退還的優惠,至少要把70-80%的產品內銷,且毛利率要在30%以上,而從目前情況來看,考慮到出口退稅的優惠、毛利率、境外客戶及外匯方面等原因,很少企業能夠達到如此高的內銷比例和毛利率。

(二)「原材料和成品關稅不同」的政策影響了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半導體優惠政策雖對於半導體技術和成套生產設備、單項進口的半導體專用設備與儀器免徵關稅和增值稅,但對於某些必須進口的材料和設備如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專用材料(塑膠、導電橡膠等)進口時還要徵收近10%的平均關稅,這其實大大加大了半導體行業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政府對於進口半導體產品的進口關稅稅率卻為零,這使得很多企業從成本角度考慮出發,寧願直接從國外進口產品,也不願意從中國大陸半導體加工廠購買產品,而且半導體設計公司委託中國大陸國內的封裝測試廠加工產品時,因有些中國大陸廠商受到「原材料和成品關稅不同」的政策影響,也不願意購買相應的技術設備進行加工,這其實客觀上削弱了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且不利於外國企業對中國大陸進行投資。

(三)外匯平衡政策也導致很多企業無法內銷。以封裝企業為例,因為目前中國大陸對於半導體企業沒有專門的外匯政策,這樣使得企業如果將半導體產品直接出售給本地整機製造商,則只能以人民幣結算,而封裝企業所用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進口的,這需要大筆外匯。同時,半導體作為國際性產業,封裝企業一般由下訂單的國外半導體設計企業支付加工費,而不是整機製造商,但中國大陸實行「誰出口誰收匯」的外匯管理體制,賣給本地企業的產品被視為內銷,封裝企業無法收匯。

(四)「18號文件」規定,投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或半導體線寬小於0.25微米的半導體生產企業進口自用生產原材料、消耗品,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而中國大陸本地企業采購本地材料和設備要繳納17%的增值稅,這樣促使很多企業不願意從中國大陸本地企業購買材料和設備,從而使得材料和設備受制於境外市場,且材料和設備如果都靠進口,其實也使得外國投資者因為無法購買本地相對便宜的材料,而造成成本增加,從而影響了投資的興趣,也限制了作為支撐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的本地半導體材料企業的發展。

(五)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包括半導體產品在內的多種產品出口退稅比例由原來的17%降到13%,這無疑又加重了半導體企業的稅負。

另外,目前中美之間有關半導體增值稅退稅的爭端,即美國認為中國大陸對於進口半導體產品要徵17%的增值稅,而對於本地企業銷售半導體產品卻能享受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的退稅,這是一種歧視性的稅收政策,與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做出的「國民待遇」 承諾不相符合,並為此向WTO提出指控。盡管目前沒有最終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間接影響了目前中國半導體企業優惠政策穩定性。

半導體市場發展前景 亞洲推動平穩增長
參加Semicon新加坡2006年研討會的分析家和行業代表認為,全球半導體工業有望盼來一段時期的
穩定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到亞洲新興經濟的推動。
國際半導體設備及材料(SEMI)總裁兼CEO Stanley Myers表示,SEMI預計市場總體上今年將上升
10%,主要受到諸如手機和數字音頻播放機等消費產品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全球IC設備市場今年將
大約增長31.2億美元達到361.2億美元。晶元材料的市場預計將由313.8億美元增至345.1億美元。其
中,亞洲將成為領頭羊,增長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國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市場預計增長率將超
過20%。
Gartner公司半導體研究副總裁Philip Koh稱,該公司預計半導體行業未來5年內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7.9%,對3G手機和存儲設備的需求激增,將彌補PC市場「飽和」所帶來的損失。作為全球最主要的
晶元市場,中國市場將持續增長,到2010年市場份額將接近60%。而更多發達市場如台灣和新加坡的
發展將保持相對「平緩」。除了將製造業務轉向中國之外,越來越多的台灣大公司也將研發活動轉
向大陸。
盡管「中國的IC和系統設計行業仍然存在問題,」但Gartner預計中國的電子製造商仍將繼續積極
在中國投資,同時也更加努力開發自有的標准和技術。
STATS ChipPAC首席戰略官Scott Jewler指出,已經連續第5年增長的全球半導體行業,似乎已經擺
脫以往繁榮-低谷循環往復的陰影。在技術和財務上均可以投資得起300mm晶圓廠或前沿封裝解決方
案的公司越來越少,這將使產能被「重復預訂」的情況減少,同時「非理性資本投資也減少」。但
Jewler也表示,更先進的消費設備和技術整合也將帶來挑戰。
「企業的選擇很少,只能互相合作,因為很少有公司擁有製造如手機等設備所需要的知識產權。此
外,集成設計製造(IDM)工藝日益復雜。」他說。規模較小,專注於利基市場的企業,在資本密集市
場上的生存能力也受到質疑,而在歷史上他們卻是許多行業創新的源泉。
IP版權保護和行業標准將成為「未來3到5年內的較突出問題,」尤其是隨著製造向中國等地區轉移
。到2015年,隨著小於45nm的IC出現及採用諸如納米線和碳納米管等材料,納米技術將主宰半導體
市場。他還預測將出現450mm晶圓廠,盡管這種廠房耗資高達100億美元。同時,他還建議要留意中
國背景的IDM,一些中國IDM已經「在前沿參與競爭,」中國也正試圖用「本土的設計來替換進口芯
片。」

閱讀全文

與idm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經理工資高嗎 瀏覽:769
房企融資多個渠道收緊 瀏覽:398
四通股份還投資了哪些公司 瀏覽:649
科創板投資者可以有幾種交易方式 瀏覽:780
基金風險准備金的計提會計處理 瀏覽:321
天津納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692
景順長城財富號基金好嗎 瀏覽:586
馬來西亞mfc理財平台 瀏覽:596
a輪融資占股 瀏覽:349
理財經濟 瀏覽:486
兒童理財書 瀏覽:530
羅普斯金3600價格 瀏覽:817
郵政銀行貸款月利息是多少錢 瀏覽:457
信託理財收益率 瀏覽:79
安徽國厚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98
豆蔓理財招聘 瀏覽:11
天地茶業股票 瀏覽:752
融資per 瀏覽:703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