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儲備與印鈔的關系

外匯儲備與印鈔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7-20 16:10:32

A. 外匯儲備和人民幣數量的關系

外匯儲備要用人民幣去買的,也就是每增加外匯儲備,我們就要根據匯率支付相應的人民幣給對方。每減少外匯儲備,相當於我們把外匯再賣回給對方,這時對方也要按照匯率支付相應的人民幣給我們。
買的外匯多了,外匯就會升值,五一大家都去玩,就會有比平時還多很多倍的人要打車,這時司機就會漲你的價。外匯也是一樣,這時外匯的價格漲了,我們就要花更多的人民幣去買,這時我們手裡的人民幣就變少,但是我們手上的人民幣加上賣方手上的人民幣的總量跟我們一開始印的人民幣的數量還是一樣的,沒有變多也沒有變少,只是有一部分不在我們手裡。
我們要買入外匯,外匯就增加,外匯漲價了,相對的人民幣就貶值了。如果人民幣發行量增加的話,跟前面五一打車的道理一樣,人民幣會盡一步貶值。書上會說是「資金的流動性過剩,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及人民向貶值」,我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
是不能同時增加的。

B. 外匯儲備和人民幣貶值的關系

首先你要明抄白 外匯儲備襲 不是 凈資產。

你去銀行存100美元,或者外國人來存100美元,都使外匯儲備增加100;
但是這個儲備可能是欠別人的,要還的。

中國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進來1美元就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
所以外匯儲備多,人民幣就多,所以貶值。

如果大家一起把人民幣換回外匯,比如前面例子 外國人要離開中國就會換走。
那麼人民幣就會急速貶值,因為需要外匯的人多,大家都不要人民幣。

這不是沒發生過的事情,所謂的97金融風暴,印尼 韓國 都是本國幣急速貶值,
然後引起其他嚴重後果。

C. 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外幣在中國是不能流通的,所以只能兌換成人民幣。外幣的進入就意味著銀行需要為對應的專外幣印發等值的人屬民幣,這樣人民幣就增加了。假設今年1月外匯儲備增加400億,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幣增加了2100億,這就意味著流動性增加了2100億。這就是這就是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的關系。

(3)外匯儲備與印鈔的關系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D. 中國的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長期均衡關系在物價的短期波動中表現不明顯,在短期內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在短期內,外匯儲備的增加沒有導致物價所應有的上漲或未必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對長期的均衡關系的分析在前文的理論論述中已經進行了闡述,下面就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短期關系的實證結論予以分析。

1中央銀行的對沖政策

由於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外匯儲備變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較小且滯後,外匯儲備增加也就不能通過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來減少經常項目盈餘,從而減輕外匯儲備增加導致貨幣投放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由於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滯後和資本項目管制,外匯儲備增加也不能使利率下降從而使資金流出增加以減少資本項目盈餘、減少外匯儲備增加,從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但是,在短期內,通常見到的是在一段時期里外匯儲備在持續、大幅增長,而物價並沒有出現爆漲。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央行的政策干預以及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下面從實際考察我國中央銀行的干預情況,並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995-2004年度數據,在這段時間之中及前後代寫碩士論文我國經歷了匯改,受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這段時間還含概了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幾段時期。

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呈現出相似性,趨勢幾乎一致,偏離程度不大,我國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與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前。在央行對政府部門的凈債權、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和對非金融部門的凈債權之和總體下降的情況下,貨幣發行卻一直在持續增長,很顯然這一負債的增長完全是依賴於外匯儲備增長的支撐,也就是說貨幣的發行不是通過央行增加對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的貸款實現,而主要是通過外匯占款形式流入到經濟中去的,貨幣發行的增長趨勢總體較為平穩,但外匯儲備的增長明顯呈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7年之前。1994年初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並軌,建立銀行代寫碩士論文間統一的外匯市場,我國外匯儲備數量隨之出現大幅度增長,這一強勁的漲勢一直持續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這一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速度超過了貨幣發行增長速度,當外匯儲備增長較快時,為了不使央行資產規模增長太快而導致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必然會進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減慢央行其它資產的增長速度或減少對其它資產的凈頭寸;第二階段是1997-2000年。這一階段,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放慢,增速低於貨幣發行增長速度(如圖曲線顯示),這一時期的貨幣發行增長主要來自於央行對金融機構凈債權的增長,且2000年達到最高點(6100.5億元);第三階段為2000-2003年。在這一階段,東南亞金融危機過後,我國外匯儲備又恢復了迅速增長,增速超過了貨幣發行的增速(如圖曲線顯示),作為對沖操作,央行對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同時迅速下降,對政府凈債權在2001年短暫回升之後也持續下降。

2003年之前,外匯儲備余額與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趨勢偏離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始,外匯儲備呈現迅速增長(2003年增長率約為41%,2004年增長率約為51%),外匯儲備余額呈現出明顯快於貨幣發行余額的增長速度,二者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偏離(如圖10)。2003年,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導致外匯占款投放貨幣量迅速增加。為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出現了急劇下降。

在2003年之前,用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對貨幣投放能夠做出大概較好的解釋。央行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可以較好地對沖過多的貨幣投放。

根據1995年-2004年這段時間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可以看出,在1994年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漲,央行採取對沖政策(如前所述)之後,使我國的物價水平並沒有出現暴漲。1995年我國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了17.1%(而1994年比上年增長24.1%),1996年的CPI指數比上年增長8.3%,而1997年比上年增長2.8%,物價上漲率逐漸下降,直至1998年CPI指數比上年下降了0.8%,這時國內出現了緊縮症狀,經濟又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凈債權又開始迅速增加,CPI指數又略有上漲。這說明,央行為減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對物價上漲產生的壓力,採取的這種對沖措施在這段時間來說是有效的。

央行所進行的這些反向操作導致了央行凈資產結構的變化,從而貨幣投放渠道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央行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凈投放的貨幣減少了,而對外貿部門投放的貨幣增長很快,貨幣投放的這種結構性變化對宏觀經濟有顯著影響。我國金融機構的貨幣投放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而這些內向型部門的職工隊伍龐大,它們的工資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到國內市場消費能力的提高,影響到國內市場的物價水平。因此央行對金融機構等凈債權的減少抑制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大多數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從而抑制了物價的上漲。相比之下,外貿部門就業人數比重較小,這些部門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對全國物價的影響不大,況且這些外匯收人中有很大部分歸外商所有,職工只賺取少量的勞動報酬,因此該部門收入增加對職工工資的提高影響較小,對總體物價水平的影響就更小。這就解釋了央行的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但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

對於貨幣投放一直在增長,而物價卻沒有暴漲的原因,另外還有一種理論,是由Leeper(1991)提出,後由Sims(1994)、Woodford(1995,1996,2001)、Cochrane(1998,2000)等發展成為較成熟的價格決定財政理論。他們指出通貨膨脹不僅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政府的財政政策在決定價格水平和通貨膨脹時起著重要的作用。財政論強調財政波動對價格

水平的影響,認為價格由政府債券的數量決定,即均衡價格水平必須調整到使實際政府負債等於預期政府盈餘的現值(()為在t期到期的政府債券(名義值),為從t期到t+j期的貼現因子,為實際初期政府盈餘(不包括政府利息支出的財政盈餘)),因此在政府收入給定的情況下,價格水平由實際債券余額決定,是財政沖擊而不是貨幣沖擊引起價格水平的波動。

盡管如此,種種對沖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納外匯占款投放的過多貨幣。在2003年之後,二曲線(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曲線與貨幣投放曲線)出現了較大的差異,用原有的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變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貨幣投放,CPI指數開始上升,物價上漲跡象開始顯現。為了沖銷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快速增長,在2003年誕生了央行票據這代寫碩士論文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這種對沖工具也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2004年央行不但增加了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共進行110次公開市場操作,發行10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15072億元,同時開發了3年期央行票據、1年期遠期央行票據等新品種。投放、回籠相抵,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6690億元。2005年央行在逆回購同時,進一步加大票據發行力度。央行票據這一對沖政策工具的干預使央行各種凈資產的組合和貨幣投放二曲線的偏離情況得到很大的糾正。

因此,從我國的數據來看,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長,但是在短期內,央行可以通過減少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的凈債權,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等措施來消除外匯儲備增長對貨幣投放過度增加的壓力,使物價並沒有達到如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所應致使的物價上漲幅度,所以說通過這些對沖操作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E. 簡述外匯儲備的變化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通常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一國的貨幣量。
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版會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權,同時也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負債(資產=負債)。而央行的負債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加。
可以以香港為例。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可見,香港的美元儲備增加了,港幣的發行量也增加。

F. 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在我國由於外匯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中央銀行必須發行貨幣來回收外匯。自然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的供應也相應的增加的。

G. 怎麼看待中國外匯儲備問題

什麼是國家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國家外匯儲備怎樣應對金融危機
為什麼說國家外匯儲備多 能應對外國金融危機
外匯儲備指由各國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兌換的儲備貨幣,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中國人民銀行履行持有、管理和經營我國外匯儲備的職責。商業銀行、企業、個人手裡的外匯並不算在一國的外匯儲備之內。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 一般而言,它有兩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當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本幣匯率動盪顯然會導致國內股市動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說白了就是:由於我國不是實行浮動匯率,而是盯住幾個貨幣組合有限浮動。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央行可能就要動用外匯儲備。例如如果人民幣相對美元面臨貶值,證明流通中的人民幣過多而美元外幣過少,為了穩定匯率,央行就會拋出儲備的美元而買入人民幣,使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變少 ,恢復與美元的匯率平衡,這時外匯儲備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以上都是外匯儲備在特定條件下對股市和匯市的影響。當然一般情況下它的軟作用表現得更明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也是國家宏觀調控實力的重要標志,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的國際金融影響力和在這個星球上說話的分量。對國內投資者來說,外匯儲備有抵禦熱錢流失作用的意義就更大了;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穩定匯率對國際貿易極其重要。其實綜合起來,主要的作用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截止到現在我國外匯儲備有多少億美元了?今天聽新聞美國打算印鈔,按此情況,預計我國將有多大損失呢?
2萬億美元總儲備嘛,其實政府我國外匯儲備現狀手上的才4,5千萬億,其他的都是一些公司啊什麼的 美國家外匯儲備國印鈔的話,由於我們持有的是美元本身,因此可以視作並沒有影響,只是再兌換成其他貨幣就會虧了,如果只是兌換成人民幣的話 我可以放心大膽的告訴你,國家現在印錢速度肯定比美國還快,最近 有大量的新錢流入了市場,這樣算起來這些外匯還是要升值的 國際金融方面,我國目前外匯儲我國外匯儲備現狀,國家外匯儲備備現狀
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現狀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解決此現狀帶來的眾多問題的方案
外匯儲備的現狀2002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過1 000億美元,到2005年則超過8 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特別是近4年來,外匯儲備增速進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儲備都超過1 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超過2 000 億美元。2006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截至2007年3 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2 020.31億美元。外匯儲備激增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們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於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06年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為63 096億元人民幣,而作為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之一的外匯儲備占款就高達72 216億元人民幣。這表明外匯儲備激增嚴重製約了宏觀金融調控,也表明外匯儲備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並非我國獨有。 原因; (一)長期的外貿順差是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優惠的外資、外貿政策,帶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形成了同際收支資本項日的持續順差。 (三)缺乏彈性的匯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虛增了我國外匯儲備。 (四)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態,促使大量美元儲備資金的迴流,在一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外貿持續順差就成為緩解內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現。 正面影響就是增強償債能力,國際地位……(其實就是外匯儲備的功能) 負面影響: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對沖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這種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限制了 第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第三,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第五,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與管理
請幫我分析下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要自己觀點,請別轉載
外匯儲備顯然過多,大量的外匯占款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外匯儲備會根據當時的經濟需要增加會減少,具體趨勢不好預測,但短期看來應該還會增加

H. 外匯儲備與財政的關系

1、外匯儲備是指為各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對外流動性資產,主要指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等。
2、根據現代貨幣供給理論的原理和中央銀行資產負債項目變化的規律,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一般關系可用公式推導如下:
(1)R+W=B
其中:R表示中央銀行國外凈資產,即國家外匯儲備;
W表示中央銀行放款、證券投資等資產項目;
B表示中央銀行國內基礎貨幣,即流通中的通貨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在我國還包括財政性存款)。
(2)MS=K·B
其中MS表示貨幣供給量,
K表示貨幣乘數;
B表示基礎貨幣。
(3)、由(1)和(2)式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即:(3)MS=K(R+W)=KR+KW
其中R是用本國貨幣計價的國家外匯占款,所以可以寫成: MS=KEU+KW
其中E代表外幣匯率,
U代表國家外匯持有額。
3、通過上述公式分析,
我們可以知道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重要途徑,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資產項目,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如果外匯儲備增加△U,貨幣供應量就相應擴張KE倍,即MS增加KE△U,反之則反之。所以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一種乘數關系。而實際上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遠比我們上述理論分析復雜得多。

I. 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儲備什麼關系

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途徑:貿易項下以及資本項下。當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和資本凈流入時,就產生了外匯儲備。
匯率決定: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流行的匯率理論如:利率平價理論和購買力平價理論。

關系:
1)一國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外匯流入中央銀行,同時中央銀行按照及時匯率發出相應的本國貨幣。在市場上,就會產生大量的本幣需求(因為參與者預期未來他們需要本幣進行結算),

從而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2)另外,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的本幣發行流入市場,那麼市場上的流動性可能過剩(這也是我國現在存在的問題)。回收流動性的主要途徑就是提高利率,而提高利率最終會導致本幣升值。因為如果國內的利率上升並超過境外外幣利率,資本逐利的特性會導致境外外匯的流入以獲取高利息。這樣市場上對本幣的需求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另外一種解釋:

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J. 外匯儲備與人民幣的關系怎樣

首先你要明白 外匯儲備 不是 凈資產。

你去銀行存100美元,或者外國人來存100美元,都使專外匯儲備增加100;
但是這個屬儲備可能是欠別人的,要還的。

中國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進來1美元就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
所以外匯儲備多,人民幣就多,所以貶值。

如果大家一起把人民幣換回外匯,比如前面例子 外國人要離開中國就會換走。
那麼人民幣就會急速貶值,因為需要外匯的人多,大家都不要人民幣。

這不是沒發生過的事情,所謂的97金融風暴,印尼 韓國 都是本國幣急速貶值,
然後引起其他嚴重後果。

閱讀全文

與外匯儲備與印鈔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經濟 瀏覽:486
兒童理財書 瀏覽:530
羅普斯金3600價格 瀏覽:817
郵政銀行貸款月利息是多少錢 瀏覽:457
信託理財收益率 瀏覽:79
安徽國厚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98
豆蔓理財招聘 瀏覽:11
天地茶業股票 瀏覽:752
融資per 瀏覽:703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
匯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麼了 瀏覽:811
融資建造類型 瀏覽:160
壽險理財規劃師有用嗎 瀏覽:605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