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個網友叫我玩外匯儲備,請問是真的嗎
假的騙子,國內炒外匯是非法的,國家不讓
② 後經濟危機時代 中國該如何走出美元的陷阱
對於炙熱的人民幣升值話題,他在訪華的66個小時中出乎意料地進行了冷處理,而他上台初期則對此一直持強硬態度。奧巴馬冷暖不一的態度,多少使人有些困惑。 當前,在經濟復甦形勢尚未明晰的情況下,美國政府的寬松貨幣政策正使美元陷於兩難的境地,是保持美元強勢?還是讓美元繼續貶值以刺激國內經濟? 美元的走勢牽動著中國的神經,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將中國目前持有巨量美元外匯的境地形容為「美元陷阱」,「一旦美元貶值,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會遭受巨大資本損失。」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在復甦中面臨著不可預知的系統性風險,這使得人民幣和美元的問題更加錯綜復雜。一旦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是否會與美元脫鉤?中國將如何維護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安全?本期金融圓桌將就上述問題一一展開。 一、美元: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上海證券報:為了恢復國內經濟增長,提高公眾信心,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客觀上造成了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不斷貶值,您認為左右美元貶值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袁鋼明:美元走勢情況不妙。總的來說,美國仍處於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的過程中,美國目前必須採取寬松貨幣政策,而且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仍在對美國經濟復甦發揮作用,目前仍未到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此外,根據目前局勢判斷,美元仍在貶值、市場對於美元的信心也在下降、美元利差問題也沒有解決、還有美國國債問題等,這些都會造成美元貶值。 盡管美國一再強調強勢美元政策,但這只是他們的一種說法,也正好證明了他們自身和周圍的壓力。如果全世界投開始拋售美元,美元只會更加弱勢。盡管美國政府不願採取貶值美元的政策,但是美國經濟受危機沖擊之後,其根本問題仍未解決,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升SDR份額、中東國家停止使用美元作為交易貨幣等做法,這些都是對美元走勢不利的。 但是美國會竭力阻止美元貶值,世界上一些持有較多美元資產的國家也不希望美元貶值。因此,總的來說,美元的貶值將會是緩慢的、難以覺察的,有時還會出現波動。一旦美元走勢波動,歐元、日元反而會受到沖擊,有時也會出現美元升值的情況,但是這僅是一種波動變化,從長期來看的美元貶值趨勢不可阻擋。 Gerard Lyons: 我們對美國經濟短期表現保持樂觀。雖然新興市場經濟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反彈,不論從實際貢獻還是信心來說,對全球經濟依然有著重大的意義。 我們認為,對於美元未來走勢很難單向定論,盡管長期來看我們對美元展望仍偏負面,但是美元在此期間也可能會出現短期強力反彈。它可能會有助於今年年底之前投資者進行獲利回吐,或者,一旦全球投資者恢復風險厭惡情緒,美元走勢也會完全不同。盡管目前全球對需要強勢亞洲貨幣的願望非常強烈,但是當前亞洲各個經濟體目前並沒有採取能夠實現強勢貨幣的政策。 楊濤:美元匯率變化還是要看多種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第一,持續的經常賬戶赤字與危機後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客觀上促成了美國政府通過美元貶值來消除雙赤字的動機,美元貶值造成的「估值效應」能夠降低美國政府的對外真實債務,從而改善財政赤字政策的可持續性。第二,未來如果美聯儲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不能及時退出,將導致未來通脹預期迅速上升,從而加劇美元貶值壓力。第三,美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將會影響美元匯率的變化,雖然部分指標表明美國經濟在緩慢恢復,但其中的諸多不確定性增加了人們的擔憂。第四,美元匯率還取決於外部情況的變化,當全球經濟普遍回暖時,美元的避險功能就有所弱化,引起對美元的需求下降,而當其他國家的情況相對好於美國之時,則美元的吸引力也會下降,反之亦然。正是由於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美元匯率前景並不明朗。短期內美元的弱勢可能會持續到明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弱美元」難以保持穩定的國際地位,也不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 張春:這場危機是美國造成的,如果是一個小國,可能它的貨幣早就貶值了,但是我們看到在去年有一段時間,美元反而是在升值,這主要是由於美元基本上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國際儲備貨幣,相比於歐元、日元,它還是相對安全的,在去年危機較嚴重的時候,人們會選擇用美元來避險,因此在那個時候美元呈現升值的趨勢。然而現在風險降低了,不少地方經濟都恢復了,澳大利亞等地都加息了,所以現在人們開始把錢轉向那裡,此外中國經濟也開始相對好轉,所以也會有人配置人民幣,從而從美元退出來,這是一方面原因。 從長遠來看,究竟美元會不會貶值,主要取決於美國的經濟是否會復甦以及復甦的力度如何。我自己認為,雖然美國經濟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已經復甦了,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其實現在的去杠桿化是把壞賬剝離到政府手裡,政府目前有大量壞賬和赤字,在政府層面需要加稅,需要去杠桿,這對整個經濟前景並不是很好,因此即使經濟復甦也不會是很強勁的,美國經濟總體上還是疲軟的,再加上目前對於通貨膨脹的擔憂,總體的趨勢上美元還是貶值的。 二、美國的貨幣,全球的問題 上海證券報:當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復甦,然而在復甦的過程中也面臨著系統性風險。有觀點認為,美元不斷貶值嚴重沖擊了全球資產價格,對全球經濟復甦、尤其是新興市場復甦形成沖擊,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袁鋼明:這是毫無疑問的。美元貶值對全球大宗商品、股票、房地產等價格造成沖擊。這也與人們對美元的恐慌心理相關,由於擔憂美元貶值,人們會轉而尋找黃金、房地產等其他資產進行投資,會去尋找其他市場的投資機會和漏洞,的確會引起其他國家資產價格暴漲的風險。 Gerard Lyons:我們預計2010年亞洲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相比西方國家依然會出現令人驚嘆的增長。然而,如果西方國家經濟不能恢復繁榮,那麼亞洲經濟也不可能獨自增長,因為亞洲經濟依然十分倚重於對西方國家的出口。 一個核心問題是過去幾年內人民幣與美元的穩定匯率,人民幣的穩定迫使許多亞洲國家保持其幣值的穩定,從而使他們的出口商保持國際競爭力。這導致許多國家資產價格的通脹問題。反過來,這也導致了美元相對浮動匯率體制國家貨幣的貶值,尤其是歐元。 預計多數亞洲國家目前並不願意其貨幣升值,除非它們對於經濟復甦更具信心。這同時也導致了許多國家的資產價格通脹問題。 以色列、挪威、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近期採取加息政策。隨著經濟逐步進入確定的復甦階段,許多國內因素會促使一國貨幣政策發生轉變。而一個兩難局面在於,由於投資者往往追求更高回報,許多較早採取緊縮政策的國家可能會吸引大量熱錢的流入。然而,如果單純等待、不及時調整貨幣政策,這則有可能促發大量流動性流入證券和房地產市場,孳生資產價格泡沫。另外,我們寄望於經濟復甦增長的跡象有助於促使政策制定者們遠離貿易保護主義。 楊濤: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元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便經常出現「下泄」,而且貶值時期遠多於升值,全球經濟復甦時期,美元形成了嚴重的不穩定因素。一方面,這事實上通過壓低境外持有美元資產的價值,間接輸出了次貸危機的成本。另一方面,通過貶值能促進出口而防止經濟下滑,而由於許多新興國家需維持在美市場份額,弱美元也沒有給美國帶來明顯的進口價格上漲壓力。由此可見,金融危機為美元貶值提供了一個非常規的借口,雖然長期來看可能對美國經濟是一把「雙刃劍」,但短期內似乎令美國人很滿意。 對此,美元波動使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同樣受到傷害,這不僅讓人想起上世紀美國財長康納利的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此時,全球對人民幣的關注,遠低於對美元的擔憂。在各國對美國的「不作為」普遍不滿的情況下,我國應該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與各國一起敦促美國適當干預「弱勢美元」的局面,從而間接抑制人民幣升值預期,防止弱勢美元的波動把全球經濟拉入泥潭。
③ 中國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了嗎中國今年人均能上一萬美元嗎
中國不是老美可以剪羊毛對象,是因為已經有完整的工業鏈,還有巨大的外匯儲備,是不可能有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大大們反而想把人均壓制在8千以下,
④ 為什麼我國外匯儲備在迅猛增加時央行要提高准備金率,如果不提高會出現什麼問題
不提高的話,通貨膨脹會增加。
提高准備金率實際上是為了緊縮銀根,減少貨幣的供應量。外匯儲備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因為央行用人民幣去換了外來的其他貨幣,而人民幣只能在中國使用,因此,這等於把大量的人民幣投入了市場。如果不相應地通過其他途徑(如提高准備金率)減少貨幣的供應量,國內的貨幣供應就會過剩,導致通貨膨脹的加劇。
⑤ 國家的外匯為什麼都要有相應的人民幣去對沖
一個經濟體的經濟運行要想健康,貨幣發行量和物資供應量應該相對應,有多少的物資,就發行多少的貨幣,否則就會出現問題。如果貨幣多物資少,就會發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如果物資多貨幣少,就會發生通貨緊縮,流動不足。
假如最初的時候,我國的貨幣和物資是平衡的,市場上有10萬億人民幣,也有10萬億物資,物資和貨幣一一對應,所以每一元錢能買一斤大米。
假設現在有一個美國商人,手持4000億美元,來找中國央行,要求兌換成了人民幣在國內投資。中國央行就新印刷了27320億人民幣,交給美國商人。
有人說了,為什麼不能拿原有的人民給外商,為什麼要新印刷人民幣才能在理論上達到貨幣和物資的平衡呢?
這是因為,外商拿來的這4000億美元在中國並非貨幣,而是相當於商品,相當於外商把價值4000億美元的商品拿到了中國,放在了中國市場上,為了和這價值4000億美元的商品相對應,央行就必須按照匯率發行相應數量的人民幣,才能在理論上達到貨幣和物資的平衡。
這個平衡的等式是: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4000億美金
有人說,為什麼不是「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呢?因為中國央行可以用4000億美金,去國際市場上購回小麥、黃金,從而使等式平衡到: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2.732萬億物資。
這就是「增加一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就要在國內發行相應數額的人民幣」的理論基礎。
但是事實上,巨額的外匯儲備卻造成人民幣的通貨膨脹,使人民幣「國外升值、國內貶值」,並通過這個機制使國內老百姓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之間流失
首先,事實上國家不會把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真的拿去換會小麥和黃金,我們國家目前的做法是基本都存了起來。這樣,國內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而同時應該增加的商品供應量卻沒有增加或者沒有足夠量的增加,於是就真的造成了「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的不平衡狀態,於是,通貨膨脹壓力就來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美國給我們設置了陷阱,這個陷阱就是美聯儲的「美元貶值政策」。美金匯率其實是被高估的,4000億美金,在國際市場上買不回27320億公斤的大米小麥。在這種情況下,等式永遠無法配平,
原公式: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4000億美金。
等式永遠配不成: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2.732萬億物資,可能只有: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2.5萬億物資,甚至只有: 12.732萬億人民幣 vs 12.0萬億物資,或者更少。
當美金的實際購買力只有1:5時,外匯儲備增加得越多,人民幣被攤薄得越快,人民幣貶值越厲害。
而且,美國多年來執行貶值政策,超量增發,使得你今天換會的美元明天就貶值,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由於有這個陷阱的存在,國家的美元外匯儲備就不能越多越好,而應該是「有,但不能太多」,因為美元貶值政策在不斷地給我們造成損失,美元外匯儲備越多,損失就越大,同時國內市場的物價就會越高。美元儲備增加的越快,國內房子、食品、能源漲的就越快,老百姓儲蓄縮水就越快。
而美聯儲,就是通過這一杠桿來操控著中國的貨幣發行。因此,如果你認為我們的貨幣發行權是獨立自主的,那你就錯了。至少15年來,我們是沒有的,今後會不會有,目前還看不到希望。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能被外國控制,這個國家和人民的財富、利益還能保障嗎?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民眾被發源於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或者其他的什麼危機洗劫一空,請不要感到驚訝。
⑥ 我國外匯儲備的多少與人民幣升值有什麼關系
外匯儲備和匯率:
從外匯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外匯儲備和匯率關系時非常緊密。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
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一國選擇儲備貨幣總是要以儲備貨幣的外匯匯率長期較為穩定為前提。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其發行國國際收支長期惡化,貨幣不斷貶值,匯率不斷下跌,該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就會不斷削弱, 甚至會失去其儲備貨幣的地位。
(6)外匯儲備陷阱擴展閱讀:
主要組成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1、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2、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3、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⑦ 為什麼中國有如此之多的外匯儲備卻非要去買他國的國債,為何不能拿來為祖國經濟建設而用呢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外向型經濟的有力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在中國開革開放初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積累了寶貴的外匯,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開拓了國際市場,融入了國際社會,加入了WTO。通過對外貿易連年順差,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4萬億美元,超過G8集團的外匯儲備總和,令人刮目相看。這使中國有能力應對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有能力對身陷困境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有力援助,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承擔更多責任。
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外向型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量外匯儲備也會由於金融危機而縮水,造成國家資產的極大損失,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嫁危機的對象。美國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卻是讓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中國埋單。由於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外匯儲備的縮水,中國的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威脅。這種隱性的損失和威脅卻很少有人注意和關心,真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人民幣的升值還使中國的外貿受到很大影響,逐漸喪失了價格競爭的優勢,再加上金融危機導致主要貿易對象購買力下降,造成中國許多外向型企業舉步維艱甚至關門倒閉。
對外依存度過高的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很高,外貿依存度由1978年的9.8%上升到1990年的30%,2001年的44%,2002年的51%,2003年的60%,到2004年的70%,2005年的80%,2006年的65%,2007年的70%左右。而這一階段美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則維持在大約14%~20%的范圍內。外貿依存度(RATIO OF DEPENDANCE ON FORE IGN TRADE,簡稱RDFT),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重。經濟學家錢納里認為對於人口較多的國家,對外貿易比率普遍較低。庫茲涅茨的統計學實證研究結果指出, 對外貿易比率與國家的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會帶來許多問題。首先,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激發他國與中國的經貿沖突,這必然惡化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其次,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加大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風險。第三,中國能源和重要資源依賴進口情況日趨嚴重,當前國際上爭奪戰略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中國能源和資源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能源供應問題是今後制約中國發展的關鍵因素。第四,加大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壓力,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儲備降低,影響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安全。第五,勞動力過於廉價,勞動強度非常大,缺乏合理的社會保障,容易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外向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很容易受到國際市場變動的影響。同時,外向型經濟是建立在對國內能源、資源、環境和廉價勞動力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基礎上的,代價是非常昂貴的。對於國內市場狹窄的小國來說,外向型經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對中國這樣的擁有龐大國內市場的國家來說,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並不是很大,並不是離開國際市場就活不下去。中國自己的市場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特別是要啟動農村市場。因此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會專門研究農村的發展問題。
中國政府應當逐漸把發展的重點放在開發國內市場,拉動內需,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而不應當像過去那樣用自己寶貴的資源,犧牲脆弱的環境,忽視勞工權益的保護,用廉價的商品去換取美元,然後再拿自己的血汗錢買美國的國債讓美國人去消費,或者美國人拿中國的錢炒中國的股票、房地產,兼並中國的重要企業,控制中國的關鍵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轉變,中國自己的國民已經越來越不能從這樣的發展模式中受益,反倒可能因為輸入型通貨膨脹而深受其害。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美國國債陷阱
美國財政部6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達到9002億美元,較上月增持50億美元。這是中國連續第二個月增持美國國債,也是中國自去年11月以來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9000億大關。一年之內,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增加了1367億美元,一直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中國已經購買了美國9000多億美元的國債,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這確實很讓人振奮,讓國人揚眉吐氣,很有面子。但這能得到什麼呢?美國似乎根本不可能償還這些債務,因為美國欠債實在太多了,2009年外債佔GDP的比重超過95%,聯邦債務已經達到13萬多億美元,只能借新債還舊債,或者印發鈔票,使美元更加貶值,使中國受到損害。2008年美國開動印鈔機新發行美元達1.9萬億,美元貶值已是大勢所趨。美國財政部公布的2009財政年度赤字是1.42萬億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而中國為了保持美元和美國國債穩定,就必須繼續持有美元,買進國債,從而越陷越深,被美國控制了經濟命脈,脖子上的繩索越套越緊,難以解套。
「股神」巴菲特2009年5月3日下午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曾批評美國高負債的政策。他指出:「一個國家欠了越來越多的債務,會在將來某個時候做些不正當的事情。這會引起很大的國際關注,因為債權人會擔心你把貨幣貶值來逃避債務。」在談及美國大量借債的行為時,巴菲特特別提到了中國,他說:「他們(中國人)每日辛勤勞作生產產品給美國人用,而我們給他們一些紙片。當他們想用這些紙片,例如幾年前來買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時候,卻發現這紙片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2005年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因遭美國方面阻撓而失敗)。」巴菲特進一步表示:「中國每年的貿易順差達到2000多億美元,當他們發現美元沒辦法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之後,他們會問,為什麼要出口美國,而不是自己用呢?」
正像美國財政部長曾經說過的「美元是美國的貨幣卻是其他國家的麻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
⑧ 中國深陷美元陷阱
2007 年8 月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逐步深化,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我們不得不問:由於美元貶值和次貸危機導致的證券違約,凝結著國人血汗的外匯儲備價值正在或可能迅速揮發。而通過貶值和違約,美國則可以輕松地擺脫它的外債。中國獲得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難道就是為了換取那些越來越不值錢的綠紙片嗎?美國是否能夠還債?首先,美元貶值將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資本損失。自2002 年4 月開始到2009 年年底,按美元指數(一籃子貨幣)衡量,美元已經貶值了41%。盡管今後的某些時段美元可能走強,但美元貶值的長期趨勢應該不會改變。其次,美國的通貨膨脹將會侵蝕中國外匯儲備的價值。在正常時期,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 2%~3%。即便美國正常時期的通脹就足以自動抹掉中國外儲的利息收入並進而侵蝕中國外匯儲備的本金,更遑論經濟一旦恢復正常,危機期間大量增發的貨幣回到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美國的通貨膨脹可能失去控制。到目前為止,美元的貶值趨勢和通貨膨脹惡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全球不平衡和美國政府執行超常規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結果。但更為嚴重的是一個更為長期,且難以逃避的問題:美國是否能夠還債?美國財政狀況的急劇惡化並非完全是周期性的,並不會隨經濟增長的恢復而自動改善。2009 財年美國財政赤字1.42 萬億美元,為GDP的9.9%;國債余額超過12 萬億美元,為美國GDP 的84%。2010 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預計將達到1.56 萬億美元,國債余額可能超過14 萬億美元。2011 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預計為1.27 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余額GDP 佔比在2015 年可能達到100%。奧巴馬政府聲稱,2013 年美國財政赤字GDP 佔比將降到4%。但是,根據美國政府自己的計算,從2010 年到2019 年美國將增加9 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平均每年1 萬億美元,平均年財政赤字GDP 佔比為5%。而且,美國政府對財政狀況的估計是建立在美國經濟增長將能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樂觀預測之上的。美國財政狀況的長期前景更是令人擔憂。美國審計總署(GAO)認為,由於人口等因素,美國社會保險和醫保/醫助開支的增長速度將高於GDP 增長速度,未來美國不可能通過增長解決其財政問題。美國GAO 預測,在2040 年美國國債GDP 佔比將會翻一番。如果考慮社保、醫保/醫助基金的未來資金缺口,美國的總債務,即顯性債務加隱性債務,在2007 年高達52.7 萬億美元,美國全職工人的債務負擔高達17.5 萬美元,而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3 萬美元。美國政府必須靠借債度日。警惕美國通脹擺脫債務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的儲蓄,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如人口老齡化,中國的外匯儲備在未來的某一天是要拿來用的。拋開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因美元貶值和美國通貨膨脹遭受損失不談,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將來,當我們需要把外儲變現,並用來購買實際資源的時候,美國有能力、有意願償還它的巨額債務嗎?隨著美國財政狀況的惡化,美國通過各種方式擺脫債務負擔的意願將會變得越來越強烈。特別是,美國首先要擺脫的可能就是外債。在歷史上美國沒有完全賴賬(repudiation)的記錄,但違約(改變償付條件)卻有先例。例如,1933 年在美元貶值41%的同時,國會廢除了美國國債的黃金條款(thegoldclause)。美國國債購買者不再能按原有契約取得相應黃金。1971 年美國單方終止美元對黃金的可兌換性,也是一種違約。2009 年以來,越來越多經濟學家開始討論美國國債違約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的看法是美國國債違約的可能性不大,但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用通貨膨脹減輕或擺脫債務負擔在歷史上則是屢見不鮮的辦法。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曾一再指出,如果美國的財政赤字繼續上升,國債余額GDP 佔比超過90%,長期利息率就會上升,美國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而美國的債務負擔就會進一步急劇上升。到那個時候,「用通貨膨脹擺脫債務的誘惑將是無法抗拒的。」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的計算,如果美國通貨膨脹年率達到6%,只要經過四年美國的國債余額GDP 佔比就可以下降 20%。美國國債中,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比例越高,通過通貨膨脹擺脫債務負擔的誘惑就越大。而事實上,美國國債的30%賣給了外國人,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買主,到2009 年底已持有其中的 24%。美元貶值又如何能幫助美國擺脫債務負擔呢?美國的海外資產(債權)主要是以當地貨幣計價的,而美國的對外負債則主要是美元計價的。美元貶值不會改變美國的債務負擔。但美國的海外資產價值和投資收入卻會因美元的貶值而增加。美國海外資產和投資收入的增加,將大大增強美國的還債能力。從理論上說,只要美元充分貶值,美國的海外資產和投資收入的增長完全可以抵消掉它的債務負擔。在一些年份,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相當大,但當年的外債余額(或更嚴格的說法是,凈國際投資頭寸,NIIP)卻不增反降就是這個道理。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美國的債權國,特別是中國,有什麼有效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呢?薩默斯曾經說過,東亞和美國之間存在著所謂的「金融恐怖平衡」。事實上,這種恐怖是十分不平衡的,美國完全占據主動,而它的對手卻深陷美元陷阱、進退兩難。事到如今,除了向美國「曉以大義」,中國手中並沒有什麼牌可打。如果中國現在賣掉手中所持有的美元資產,中國馬上就會遭受資本損失;如果中國繼續持有手中的美元國債資產,中國很可能將遭受更大的資本損失。中國外匯資產最終究竟會遭到多大損失,沒人知道。更加令人扼腕的是,即便我們自知已經陷入陷阱,卻無法自拔。直到現在我們仍在繼續增加我們的美元外匯儲備,在陷阱里越陷越深。早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經濟學家雅克·胡耶夫(Jacques Rueff)就曾講過一個裁縫與顧客的故事。裁縫為顧客做衣服,做好衣服賣給顧客後,再把顧客付的錢作為貸款返還給顧客。後者則用這筆錢再向裁縫買新衣服。如此循環往復以致無窮。胡耶夫問道:如果我是那位顧客,這樣的好事我為什麼不幹呢!在後布雷頓貨幣體系下,美元(greenback)取代黃金成為本位。美元是什麼呢?美元甚至連信用貨幣(ficiary money)都不是,而是法幣(fiat money),其之所以可以充當貨幣完全在於國家的強制。美元本位加上資本的自由流動,後布雷頓體系的實質就是一個全球性的龐氏游戲(Ponzi game)。我們(裁縫)為美國生產,美國(顧客)支付美元,我們用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或其他美元資產(裁縫把顧客買衣服的錢貸給顧客),美國(顧客)再用我們(裁縫)貸給美國(顧客)的錢購買我們的產品(衣服)。自1980 年以來世界就在玩這個游戲。美國的印鈔機越轉越快,美國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越來越擔心,因為他們並不想賴賬。如果美國希望增加出口、減少外債,中國是應該歡迎的。如果像過去那樣玩下去,美國有一天(如當中國打算動用自己的外儲購買美國商品和資源的時候)會面對違約還是不違約的困難選擇。這里並不需要什麼陰謀論,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邏輯。我們的選擇可能已經不多,但辦法總還是要想的。對於中國來說,當務之急是避免進一步落入美元陷阱,其次是盡量減少已有外匯存量可能發生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