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定義「貨幣政策自主權」or「貨幣政策獨立性」~!!關於克魯格曼三元悖論的!!
樓主第一句話這么說的:「由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可以知道」,那麼,你是依據「三元悖論」討論這一問題。
「三元悖論」可以總結為:
1.在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如果實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則沒有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
2.如果要維護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則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
3.如果要使得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兼得,則必須實行資本管制。
這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指的是本國貨幣政策不受匯率市場的影響。
三元悖論是一個經濟學理論,或者說是一個假設,是高度抽象,只在極端情況之下才成立的。如果都以樓主的方式,在現實中考驗經濟學理論,那就沒有對的了~
樓主提出的疑問,重點在於「拋外買本,收回貨幣,貨幣供給減少」,現實中可能會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假定一國的外匯儲備是沒有上限的,或者總量相當大,比如中國的三萬億美元,那麼,事實上進行樓主所說的操作時,貨幣供給可以不減少。我國的高通脹是由於人民銀行濫發紙幣——肆意剝削中國人民加上連年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再加上經濟大而不強難以消化流動性共同造成流動性泛濫形成的。
下面是兩種極端狀況:
(一國有大量外匯)順差製造的外匯,都同外匯管理局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流通起來,這樣,出口企業無形中就促成了擴張的貨幣政策;拋出外匯時國內總流通量為S,外匯為Q,拋出外匯收回本幣,拋出額等於收回額,這樣外匯管理局手裡拿的就是本幣,央行可以選擇保留,不讓其進入流通領域,那麼這些本幣實際就是Q的一部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沒有改變。
(一國沒有任何外匯)逆差情況下,央行必須先買進外幣(本幣一定有貶值壓力,這時候才會出現),這時候如果要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央行可以開啟印鈔機印出人民幣買進外匯再兌換給進口企業,同時向國內發放同等數額貨幣或者不這樣做而是等換出去的本幣以出口方式回到本國,增加流動性,加強擴張性,擴張性貨幣政策方向沒有改變。
拋外買本,貨幣供給並沒有減少!因為當外匯Q流入我國的時候,外匯是不會流通的,但是,人民銀行會發行等額的人民幣M1或者更直觀的說是對出口企業兌換等額人民幣,這些錢進入流通市場進行流通,總流通量為S+M1。同時,外匯仍在央行手中,拋外買本的時候,央行用的是這些外匯Q,換回來的人民幣理論上應該等於M1,這個M1在外匯管理局手中!總流通量為S+M1,沒有減少。
所以這里,我們必須討論什麼是獨立性了。獨立性指的是兩個方面,1.某國中央銀行獨立自主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不受外國,國際其他力量影響。2.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
顯然,克魯格曼這里指的是第二個,即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很明顯,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只有當一國的外匯儲備足以應付任何外匯市場波動,並且不像中國政府這樣腦殘,這樣騎在人民頭上肆意妄為時,實行資本管制,理論上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可以同時兼得。
寫了半天,不知道你看得懂不?
學經濟學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要多思考。一會兒理論,一會兒實際是不行的。最好要談理論就只談理論,不然經濟學沒法學。
⑵ 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有哪些
外匯儲備咋來的?多如牛毛的出口單位往國外賣出去貨物或者服務或者技術,收進來外幣,不能花,怎麼辦,再把外幣賣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老二啊,然後眾多老二們統計個數給央行,央行就知道啦,老大央行心裡就有數啦,我的外匯家底是多少。
外匯儲備的流動,就是你心裡想的這個事,國家得發展啊,發展得有政策扶持啊,擴大對外開放吧,政策好了出口順差大了啊,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儲備的這部分外匯幹嘛去了,一部分買了各國的國債了,一部分可能存入國外銀行了,一部分可能投資了,誰知道呢,你央行買了出口企業的外幣,你得給人家人民幣啊,肯定不能一直這么開著印鈔機,通貨膨脹了肯定,國家就宏觀調控,於此同時採取對沖操作,怎麼對沖,簡單說下,比方說國家按計劃得印1萬億的人民幣,一看外匯還有5000億,得啦,印5000億就夠啦,當然裡面還有很多因素,國家要把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率兼顧,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波動水平。
為什麼要儲備,你看啊,儲備老外的錢,各種損失,匯率損失,通貨損失,儲備貶值,反正外匯儲備多了,受影響的面很多,為什麼還要儲備,這就上升到政治層面了,we call it 政治經濟學,呵呵,賣弄一下,中國目前還在經濟層面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屬於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說白了就是人為的控制之下,在限定的某個區域內受市場調節,為森么?因為目前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不成熟,逐步的對外開放,但不全放,我只能這么說,國家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穩,在所有能預見的金融風險中,通過外匯儲備這只大手,把匯率檔做工具,來對國家經濟實施對外的宏觀調控。
⑶ 我國用外匯儲備買了多少美國國債
是因為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的國家,所以才會積攢這么多外匯。
中國有項規定叫外匯管制,意思是一個出口企業如果跟美國人做生意,美國人支付給咱們1W美元,然後這個中國企業必須在15天之內把這1W美元全都在國外花掉,買成別的貨物,或者拿去給銀行那,換成RMB。看好,是強制的!這樣做的目的有二:第一是避免國內市場外幣的肆意流通,第二是由國家來承擔外幣貶值的風險。不光中國有這項規定,世界上基本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這樣做的。然後嘛~~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所以咱家政府那就存了世界第一的外匯了~~
不買美債,美國一旦垮掉了,咱們國家搞出口的企業怎麼辦?把錢借給美國,美國還不是一樣要用這錢買made in china么~~假如不買美債,美國人自己要開動印鈔機造錢,那美元貶值會更厲害!誰讓咱們拿到的都是美元紙幣呢~~咱們買了美債,可以讓他們少印點,還能吃每年2%的利息。買和不買美債,不是好與壞的選擇,而是壞與更壞的選擇,買美債能讓咱們少損失點。當然了,樓上說的對,中國持了大量美債,就能操控美元市場,一旦中國帶頭拋售,將引起美元匯率暴跌,一旦全世界跟著中國一起拋售美債,美國經濟當天就能完蛋。不過,也別太高估中國在美債的控價能力,中國只有1.6萬億美債,而美國共有14萬億美債,也就是說,中國只有約11-12%的美債,控價能力有限。如果中國一拋售,引起全球投資美債的人集體恐慌性拋盤,美國就完蛋。如果美國預想到這一點,及時找到能消化掉1.6萬億的人,中國的金融核彈,就會不起作用。當然,能消化1.6萬億的人,不多就對了~~
美國國庫有8000噸黃金,再加上IMF存得3000噸,在美國的金條有1.1萬噸,但只有那8000噸是真正屬於美國的,美國可以隨時動用的。中國只有1000噸~~還差得遠~~
⑷ 中央銀行為防止人民幣過快升值而採取在外匯市場拋售人民幣、購進外匯的措施具有怎樣的負面影響
1、把人民幣當成一種商品的話,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人民幣就會造成人民回幣(這種商答品)供大於求,那麼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就會快遞貶值。
2、由於人民幣貶值,即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會迅速下降,如此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進口成本就會上升,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國內的輸入型通脹。
3、由於央行購進的外匯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而美國現在正通過加緊開動印鈔機使美元貶值,那麼中國龐大的以美元為儲備形式的外匯儲備就會大幅度的貶值,造成巨大的損失。
4、中國目前正在籌劃人民幣的國際化(截至目前,中國已與越南、蒙古、寮國、俄羅斯等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有關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協定。),這時如果人民幣快速貶值不利於人民幣在國際商場上確立其強勢地位,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5、說了這么多並不是認為目前人民幣應該快速升值,竊以為人民幣應該有條件的、周期性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計劃的、在主動權在我的前提下升值。這才是對我國最有利的,試想如果在08年經濟危機爆發前人民幣能主動升值,那麼現在就不會如此的被動。
⑸ 中國外匯儲備的面臨風險
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來猛開印鈔機大量投放貨幣,例如美國持續不斷的量化寬松政內策,歐洲保持的容超低利率和無限量購買國債政策等等。專家指出,歐美量化寬松政策的實質是大量增發貨幣,此舉對中國而言不僅增加了輸入性通脹壓力,還令龐大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風險。
美歐現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將使美元歐元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購買力下降,資產遭受損失。
專家建議,針對新的形勢,我國央行應該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及時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結構,逐步減持美國國債和其他美元債券,鼓勵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外匯貸款,用於支持國內企業擴大對歐洲、美國的直接投資和高科技產品進口,從而為世界經濟擺脫困境做出更大貢獻。
⑹ 中國出口商品是直接拿回外匯還是換成人民幣再拿回中國人對外投資是拿人民幣去還是先再中國換成外匯
外匯來源有以下幾種:外向出口型企業在國外得到外幣常為美元,而這內些企業將結余的美元到央容行兌換成人民幣,央行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多人民幣此時央行就會開動印鈔機,這就成了外匯第一種來源;第二,外國投資者來大陸投資也需要把自己的錢換成人民幣;這樣央行就有了大量的外幣,而國內很少有人或企業到外國投資,央行手中這些外幣主要是美元會越來越多,而央行也缺乏到國外投資的機會因為很多東西我們國家造的比國外便宜的多,沒有人傻到去放著便宜的不買而去到國外買貴的,只有引進一些高科技的東西的時候才會劃算,央行常會選擇買美國國債,這也就是外匯產生的過程 有什麼其他的問題還可以問我 我自學金融
⑺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給量
因為國內不流通外幣,需要將外幣按照匯率兌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這部分人民幣不是創造的產值或者利潤,是憑空印刷出來的,只不過是用外幣作為抵押而已,就是所說的外匯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