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酒店員工管理規章制度
一、 工作態度:
1、按酒店操作規程,准確及時地完成各項工作。
2、員工對上司的安排有不同意見但不能說服上司,一般情況下應先服從執行。
3、員工對直屬上司答復不滿意時,可以越級向上一級領導反映。
4、工作認真,待客熱情,說話和氣,謙虛謹慎,舉止穩重。
5、對待顧客的投訴和批評時應冷靜傾聽,耐心解釋,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與客人爭。
二、 制服及工作牌:
1、員工制服由酒店發放。員工有責任保管好自己的制服。
2、所有員工應佩戴作為工作服一部分的工作牌。不戴工作牌扣人民幣5元,員工遺失或損壞工作牌需要補發者應付人民幣10元。
3、員工離職時須把工作服和工作牌交回到主管部門,如不交回或工作服破損,須交付服裝成本費。
三、 儀表、儀容、儀態及個人衛生:
1、員工的精神面貌應表情自然,面帶微笑,端莊穩重。
2、員工的工作衣應隨時保持干凈、整潔。
3、男員工應修面,頭發不能過耳和衣領。
4、女員工應梳理好頭發,使用發夾網罩。
5、男員工應穿皮鞋,禁穿拖鞋或涼鞋。女員工應穿黒鞋,肉色統補襪其端不得露於裙外。
6、手指應無煙熏色,女員工只能使用無色指甲油。
7、 只允許戴手錶、婚戒以及無墜耳環。廚房員工上班時不得戴戒指。
8、 工作時間內,不剪指甲、摳鼻、剔牙,打哈欠、噴嚏應用手遮掩。
9、 工作時間內保持安靜,禁止大聲喧嘩。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
四、 拾遺:
1、在酒店任何場所拾到錢或遺留物品應立即上繳主管作好詳細的記錄。
2、如物品保管三個月無人認領,則由酒店最高管理當局決定處理方法。
3、拾遺不報將被視為從偷竊處理。
五、 酒店財產:
酒店物品(包括發給員工使用的物品)均為酒店財產,無論疏忽或有意損壞,當事人 都必須酌情賠償。員工如犯有盜竊行為,酒店將立即予以開除,並視情節輕重交由公安部門處理。
六、 出勤。
1、員工必須依照部門主管安排的班次上班,需要變更班次,須先徵得部門主管允許。
2、除主管以上管理人員外,所有員工上、下班都要簽工卡。
3、員工上班下班忘記簽卡,但確實能證明上班的,將視情節,每次扣除不超過當天50%工資。
4、嚴禁替他人簽卡,如有違反,代簽卡者及持卡本人將受到紀律處分。
5、員工如有急事不能按時上班,應電話通知徵得部門主管認可,補請假手續,否則,按曠 工處理。
6、工卡遺失,立即報告人事部,經部門主管批准後補發新卡。
7、員工在工作時間未經批准不得離店。
七、 員工衣櫃:
1、員工衣櫃的配給由主管部門負責,必要時,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員工合用一個衣櫃。 員工衣櫃不能私自轉讓,如有違反,將受紀律處分。
2、員工須經常保持衣櫃的清潔與整齊,櫃內不準存放食物、飲料或危險品。
3、主管部門配給衣櫃時,免費發給一把鑰匙。如遺失鑰匙,須賠人民幣10元。
4、如有緊急情況或員工忘帶鑰匙,可向人事部借用備用鑰匙,但須部門主管同意, 故意損壞衣櫃,則須賠償,並予紀律處分。
5、不準在衣櫃上擅自裝鎖或配鑰匙,主管部門可隨時檢查衣櫃,檢查時兩個
以上人員在常
6、不準在更-衣室內睡覺或無事逗留,不準在更-衣室吐痰、抽煙、扔垃圾。
7、員工離店時,必須清理衣櫃,不及時清理衣櫃,酒店有權清理。
八、 員工通道:
1、員工上下班從指定的員工通道入店。
2、後台員工非工作關系不得任意進入店內客用公共場所、餐廳,使用酒店內
客用設施。
3、員工在工作時間要離開酒店時,應向主管部門申請,經部門主管同意後方能離店。
九、 酒店安全。
1、員工進出酒店,主管人員保留隨時檢查隨帶物品的權利。
2、員工不得攜帶行李、包裹離店,特殊情況必須部門主管同意方可離店。
十、 電路故障:
當電路出故障時,應採取下列措施:
1、通知維修人員,立即採取應急措施,不要擅自處理。
2、和正在用餐客人談話,表示歉意。
『貳』 古巴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如何
1、經濟
古巴經濟長期維持以蔗糖生產為主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製糖業、旅遊和內鎳出口是重容要經濟支柱,主要生產甘蔗、煙草、熱帶水果等,旅遊和僑匯收入是重要外匯來源。2012年古宏觀經濟保持穩定,財政和外匯收入增加,外貿保持增長,全年經濟增長3%。入境遊客超過280萬人次並創歷史新高。2013年,古巴人均GDP為6557美元。
2、軍事
古巴政府軍稱為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現役部隊5.8萬人,預備役陸軍3.9萬人。
陸軍:4.5萬人。編有3個軍區、4~5個裝甲旅、9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空降旅、14個預備旅、1個邊防旅。
海軍:約3000人(含陸戰隊)。編有4個分艦隊
空軍:約1萬人。編有2個戰斗攻擊機中隊、4個戰斗機中隊、4個運輸機中隊。作戰飛機130多架,武裝直升機45架。
3、中古關系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古巴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古巴是中國在加勒比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2013年,中古雙邊貿易額達18.79億美元。
『叄』 希特勒為什麼選擇在1939年開戰從他的備戰計劃來看,1939年還遠遠沒有完成准備工作呢
希特勒原本打算1944年開戰,所以他的整個備戰計劃都是圍繞這這一點展開的。就海軍軍備發展計劃來說,希特勒通過了海軍提出的「Z計劃」,即計劃建造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4艘興登堡級戰列艦(後在海軍的強烈要求下增加到6艘),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3艘巴巴羅薩級戰列巡洋艦,3艘德意志(呂佐夫)級襲擊艦(袖珍戰列艦),12艘P級襲擊艦(後減少到8艘),2艘齊柏林伯爵級航母(計劃增加到4艘),5艘希佩爾級重巡洋艦,5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6艘M級輕巡洋艦,6艘SP級輕巡洋艦(驅逐領艦),22艘Z級驅逐艦,17艘改Z級驅逐艦,90艘S級魚雷快艇和249艘U型潛艇。不過到了1939年,除了2艘俾斯麥級、2艘沙恩霍斯特級、3艘德意志(呂佐夫)級、2艘齊柏林級、3艘希佩爾級、5艘柯尼斯堡級、22艘Z級驅逐艦、幾十艘S級魚雷艇和47艘潛艇,Z計劃的其它軍艦甚至都還沒開工。而德國空軍雖然是發展重點,但基本上還都只是一支戰術空軍,戰機基本上以中輕型飛機為主,重型飛機都還在設計中。而陸軍裝甲部隊中,居然1號和2號這兩種訓練坦克擔當主力,而計劃擔當主力的3號和4號坦克數量則非常少。可以說在1939年希特勒發動戰爭前,德國整個備戰計劃均未完成。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提前開戰?很簡單,因為德國財政吃緊,希特勒沒錢了。希特勒上台後,為了恢復經濟,同時積極發展軍備,瘋狂備戰,需要大筆資金。但是希特勒又是通過選舉上台,不能通過增加賦稅、削減民眾福利的方式獲得這么一大筆資金,同時也無法選擇瘋狂印鈔(1923年德國通貨膨脹是所有德國人的夢魘),只能採取其他方式。第一就是通過侵吞挪用德國民眾的養老金,將之轉化為公共債務,到了1939年這筆公共債務達到107億德國馬克,德國民眾的養老金基本被挪用光。第二發行梅福券,這是一筆五年期的國債,從1935年開始發行,到1939年時共發行315億德國馬克,而且到1940年時第一批梅福券就要到期了。第三控制對外貿易,推行「沙赫特主義」雙邊結算協議,繞過外匯市場同別國開展貿易,用延遲付款的方式大肆對外采購,等於負債貿易,如果不開戰所積累的債務將壓垮德國經濟。另外德國還通過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方式控制經濟,壓縮民用投資,大肆增加重工業、特別是軍工業投資,從1933年的55.7億馬克增加到1939年443億馬克。可以說如果不在1939年開戰,德國嚴重的財政赤字和高額負債將壓垮德國的經濟。
至於日本為什麼選擇1937年開戰,主要原因就是之前中國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再加上日軍幾次軍事冒險的成功,使得日軍上下、甚至日本國內普遍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只要繼續製造事端即可獲得巨大利益。日本當時的慣性思維就是日軍攻下一塊中國領土,只需要在談判上強硬一些,就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如同現在很多穿越小說里主角的做法。如果中國有一點反對的表示,日軍將繼續進攻以獲得更多利益。總之一句話,我的條件你答應就罷,不答應你的損失將更大。於是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日軍投入兵力越來越多,佔領中國領土也越來越多,但是戰爭結束還是遙遙無期。這個時候日本要繼續進攻兵力不足,要求與中國談判不願意降低條件,放棄佔領的中國領土心有不甘,於是就一直拖著,慢慢陷入中國這個泥潭。到了最後實在吃不消,財政負擔嚴重時,日本只會想通過擴大戰爭規模來結束這場戰爭,而不是停戰撤軍,就等於掉到陷坑裡時,不是想辦法從坑裡爬出來,而是指望通過挖一個更大的坑來埋掉這個坑。所以日本就發動太平洋戰爭,最後輸得一干二凈。
『肆』 高一思想政治問題
生產力提高以後,以前需要2個人來完成的活現在就只需要一個人做。那麼剩下的一個人就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於是呼有一半的人從耕種中解脫出來,可是從事服裝,貿易等其他工作。
提高社會生產力有什麼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分工。
而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多,人們所從事的行業也就越來越細。
第2個問題就得說的長點了。
、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1.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影響物價的上漲或下降
匯率變動後,立即對進口商品的價格發生影響。首先是進口的消費品和原材料價格變動,進而以進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與進口商品相類似的國內商品價格也發生變動。
匯率變動後,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發生變動。如本幣匯率下降,則外幣購買力提高,國外進口商就會增加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供應數量不能相應增長的情況下,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必然上漲。在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中,匯率變化對價格的影響特別明顯。
在資本主義周期的高漲階段,因國內外總需求的增加,進口增多,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高漲,導致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在國內價格的提高,並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整個物價水平的高漲。
(2)一定情況下影響出口商品的生產部門
外幣升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更貴,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對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較為有利。
第3個問題也得說長點沒辦法啊。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提到貴金屬貨幣,不僅指金和銀,還有鈀、鉑等等,因為它們自身稀有,而且易分割儲存,所以人類從原始社會末期,就把它們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一直延續到今天。以貴金屬作為貨幣雖然有諸多的優越性,但是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工具都是為了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幫助。在我國封建社會以後,由於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日臻進步和完善,人們發現它作為貨幣重量大,不易攜帶,而且流通起來不方便。到了20世紀30年代,貴金屬貨幣逐漸退出了商品流通領域,而進入到貨幣儲存和收藏領域。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金銀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在物物交換中充當過等價物、一般等價物,最後憑借其特點取得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獨占權。
\\\貨幣天然是金銀\\\
金銀本身也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具有體積小而價值大,質地均勻,易於分割,不易腐爛,便於保存,便於收藏和攜帶等自然屬性,因而便於執行貨幣的職能。
樓主應該能看懂吧。還是大學好沒這么辛苦。呵呵。
『伍』 如何看6.9%的經濟增速
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6.9%,增速比2014年回落0.4個百分點,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居民收入和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和國內經濟艱難轉型的背景下,能夠取得這樣的增長成績殊為不易。本輪經濟增速回落已持續5年,與以往的經濟波動由周期性因素主導不同,這輪經濟下行是結構性因素主導的結果,也標志著增長階段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隨著高速增長階段各主要變數之間的均衡關系被打破,經濟運行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特徵有所凸顯,但我國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發展動力轉換加快推進,具備向中高速增長階段邁進的諸多有利條件,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過度悲觀或者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是站不住腳的。
一、經濟增速回落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增速變化,與日本、韓國等已經完成階段性轉換的東亞經濟體表現較為一致。2015年,按現價計算,我國人均GDP略高於790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摺合11000國際元,大體上對應日本和韓國高速增長階段基本結束時的人均GDP。回溯整個「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8%,與日本和韓國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前五年的增速大體相當。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在1974年結束,之前五年即1969年到1973年期間,GDP年均增長6.5%。韓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基本上在1998年結束,1993年至1997年期間,其GDP年均增長7.4%。可見,我國經濟增速回落是一個相對緩和的過程,沒有明顯失速。
在增速回落的同時,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和積極的變化。當前,我國經濟更加依賴內需、更加依賴服務、更加依賴消費驅動。2015年消費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增速,而且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60%左右。城鎮化率和服務業比重均超過50%,未來還會進一步上升,將對改善就業和收入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我國還建成了大規模、高水平、成體系的基礎設施,比如高鐵運營里程接近2萬公里,相當於全世界運營里程的60%。城鄉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較2000年增加10平方米以上,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而且擁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出口產品中高端消費品和投資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明顯提高,國際市場份額保持穩定增長;分區域看,31個省份當中,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些省份常住人口數量總和超過5億人。上述變化表明,我國在增長階段轉換中並沒有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向更高水平邁進。
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破7%」,有可能強化經濟下滑的預期,甚至出現失速。事實上,7%並不是中國經濟的分水嶺,增速高一點低一點不是主要問題,關鍵要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1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4%,高於GDP增速0.5個百分點,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應該看到,我國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期,當前的增速並沒有明顯偏離多數機構對我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的測算。而且,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每個百分點對應的增量明顯高於以往,2015年1個百分點的增量,已相當於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6個百分點。
二、評估中國經濟要看到已發生的重大結構性變化
增長階段轉換期,經濟結構變化和動態調整的速度比較快,過去高速增長時期各變數的穩定關系被打破,一些在經濟穩態時常用來判斷跟蹤經濟增速的指標和方法有效性減弱。僅僅根據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費、貨物運輸量、工業產品產量,或者一些根據實物量編制的綜合指數來推斷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忽略了已發生的重大結構性變化和新興部門快速成長的積極影響,由此得出中國經濟增速虛高的論斷會有失偏頗。
過去,我國經濟增速與工業密切相關,工業增加值與GDP的相關度較高,用工業產值或重要工業產品實物量都能較好地測算GDP增速。但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特別是隨著鋼鐵、水泥、發電量等重要工業產品產量多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能源消費總量和GDP變化之間的關系也不再穩定。比如,發達國家歷史上有一個能源消費的「倒U型」規律,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單位GDP能耗會明顯上升,隨後則會下降。在倒U曲線左側時用能源消費檢驗GDP增速會比較有效,而處於倒U曲線的頂部或右側時,仍沿用過去的歷史關系來檢驗則會失效。因此,簡單根據工業增速或者能源消費變化推算GDP增速的做法需要隨著增長階段變化而調整。
與此同時,服務業內部增長也發生了明顯的分化,一部分與大宗商品運輸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增長緩慢,比如鐵路貨運,但客運尤其是航空客運保持較快增長,2015年旅客周轉量增長接近15%。信息服務、金融、商務咨詢、健康和娛樂等現代或新興服務行業增長也比較迅速,而且這些行業對固定資產、能源原材料投入的要求都不高,屬於輕資產行業。如果再簡單套用分析工業生產的方法,基於實物量估計增加值,無疑會低估服務業增長對GDP的貢獻。目前部分研究對中國數據的質疑,正是忽視了中國經濟已經發生的重大結構性變化。
三、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穩定的動力源(8.030, 0.12, 1.52%)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6.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位於前列,而且由於中國經濟規模基數大,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也繼續位居第一。根據IMF公布的數據,按照可比價格計算,2015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8%。過去五年,都保持在20%-30%之間,是全球增長最重要的引擎。
國際上有人提出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事實上,中國2015年原油進口凈增加2712萬噸,穀物進口凈增加1319萬噸,大豆進口凈增加1034萬噸。2015年前11個月,美國、歐盟、日本加上中國一共進口商品9.15萬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佔比接近17%,與前五年的比重基本相當。中國進口佔全球進口貿易比重並沒有下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也明顯惠及其他經濟體。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不斷加深,中國國內的結構改革和政策調整客觀上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溢出效應。在實體經濟層面,如上面所述,無論是增長還是貿易,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總體上是積極的。在金融層面,由於中國目前資本賬戶開放程度不夠,相對於廣泛的貿易聯系,我國和世界的金融聯系並沒有那麼緊密。不少國際金融機構都認為,國外金融機構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資產規模有限,中國金融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直接影響較小。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調整的反應,更大程度還是通過預期渠道來實現,而且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難免顯現出過度悲觀的情緒。
四、我國經濟轉型的陣痛是「成長中的煩惱」
經濟轉型必然會經歷陣痛,成功的轉型並不會自動發生,過程也非一帆風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當前正處在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的關鍵時期,房地產、鋼鐵、水泥等重點產品需求出現歷史性轉折之後,高速增長階段供求大體上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供給側並沒有做出足夠及時的響應和調整,適宜新增長階段的供求平衡尚未建立。部分領域尤其是重化工業部門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而且短期內退出難度較大,大量被束縛或低效利用的要素資源難以向更高效率領域轉移;新興部門蓬勃成長,但量級上還不足以對沖傳統部門的收縮,經濟增速尚未企穩。如果反映各種要素真實價值的價格信號長期失真,市場配置要素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經濟供需結構就難以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從經歷過增長階段轉換期的經濟體情況看,並非只有中國面臨上述挑戰。日本從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也面臨傳統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產能過剩現象逐步凸顯、產業政策效力下降、經濟增長動力弱化的挑戰。到1973年,同時還面臨通貨膨脹、日元升值、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沖擊。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也面臨企業債務高企,貿易逆差規模較大,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明顯放緩的挑戰。實際上,一個動態增長的經濟體,結構上不平衡、不協調往往是常態。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宏觀政策變化、市場空間的拓展、技術進步、制度變更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已有經濟結構的失衡。這種不平衡在經歷過高速增長階段的東亞經濟體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短短幾年內要逐步釋放,如果再疊加外部的沖擊,肯定會面臨比較顯著的經濟增速和結構方面的調整。
從國際經驗來看,凡是越早認識到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越早採取有力度的結構性改革措施,越能夠比較好地利用自身比較優勢和有利的外部環境,經濟轉型就越平穩。近年來,我國對經濟轉型的認識不斷加深,並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保持總需求適度增長的同時,積極主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都是我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前提。
五、我國有條件實現中高速增長
從增長階段轉換的國際經驗看,當一個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1000國際元之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將大大降低,即使增長減速,也基本是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之後的規律使然。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1000國際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經濟的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具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傳統需求空間還有潛力,新的需求不斷涌現。我國民生、環保、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傳統需求還有很大空間,新的需求增長點正在加快成長。隨著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改善,各類社會公共服務覆蓋范圍的擴大,將促進信息、人才、商品、資本的集聚和優化再配置,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正在發生新一輪的深刻變化;消費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旅遊、健康、養老、休閑、文化等新消費熱點不斷涌現,傳統消費呈現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的趨勢。
二是人力資本繼續提升,中高級要素不斷聚集。盡管適齡勞動人口數量開始下降,人口數量紅利效應明顯減弱,但我國人口素質不斷提升,每年畢業大學生約700萬,城市25-34歲年齡段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34%,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些高素質的人口,將為創新驅動注入新活力,為提升生產率提供新支撐。通過創新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改善部門內和部門間要素配置,全要素生產率仍能保持平穩增長,並為有效的資本積累打開空間。
三是改革激發創新熱情,市場經濟活力增強。這一輪創新創業活動,與互聯網的融合更為緊密,需求導向、市場主導、大眾參與、開放協同的特徵更為突出。創新活動與「互聯網+」戰略實施相互結合,推動了技術、人才和資金等中高級生產要素的優化和聚集,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中,中國企業佔有四席。傳統企業「觸網」,進一步深化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的傳統模式不斷被顛覆,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或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降低創業成本,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極大激發了社會創業和投資的熱情。2015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479.8萬戶,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三產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約25%。
四是宏觀管理框架改善,防範風險能力提升。我國逐步確立了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初步建立了宏觀金融審慎管理體系,風險防範能力有所提升。首先,財政和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家庭資產負債表狀況較為穩健,通脹水平較低。其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靈活。2015年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新機制,雖然一度引發市場動盪,但匯率波動性提升有助於隔離外部風險和沖擊,增加貨幣政策自主性。第三,由於注意審慎監管,國內金融機構經營相對穩健,在宏觀層面沒有系統性失衡。截止2015年9月,我國全口徑外債規模接近1.53萬億美元,其中以外幣計價的債務8042億美元,占外匯儲備資產的比重不到25%;短期債務占外匯儲備資產的比重也不到32%。資產負債表並沒有明顯幣種和期限錯配。第四,我國成功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積累了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和其他貨幣匯率大幅波動的有益經驗。
總之,我國作為一個人口規模超過13億、經濟規模近11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都前所未有。我們既要有效應對增長階段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更要緊緊抓住由此帶來的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機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的調整轉型必然會與世界經濟形成互動和關聯效應,其他經濟體也需要調整適應並共同應對,攜手重塑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陸』 年底CNY對USD匯率可以看到多少
「匯率」簡稱為ExRate,亦稱「外匯牌價」、「外匯行市」或「匯價」等。EXRATE是英文的 「Exchange Rate」(匯率)的縮寫。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資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
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兩種貨幣之間的對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又是各個國家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而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即期匯率是指於當前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指於當日報價及交易,但於未來特定日期支付的匯率)。
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布局等會產生影響。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0.1502(間接標價法),則這件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就是15.02 美元。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降到0.1429,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用更少的美元可買此商品,這件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就是14.29美元。所以該商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會變低。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變高,便宜好賣。反之,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到0.1667,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這件商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6.67美元,此商品的美元價格變貴,買的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