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索羅斯是怎麼在香港失敗的
92年狙擊英鎊,大獲全勝,量子基金名聲大振。94年狙擊墨西哥比索,勝利告終版。97年是量子危權機最風光的一年,先從馬來西亞開始攻擊,前期失敗之後轉戰泰銖,大獲全勝,進而攻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與泰國經濟連帶較深的國家,外界推測索羅斯凈賺20億美元。98年狙擊港幣,索羅斯打出了量子基金史上最經典的一場戰役,並發明了立體狙擊理論,但是據說最後階段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中銀香港給港府注資,讓索羅斯吃了個啞巴虧,以大敗告終,索羅斯個人損失就有八億美元,港府凈賺100多億美元。之後俄羅斯債務危機的損失和對日元投資的失敗讓量子基金大敗而歸,量子基金和索羅斯旗下的另一個基金宣布關閉
② 索羅斯在香港怎樣失敗的
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路,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
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
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
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
(2)外匯掉期香港擴展閱讀
爆發原因
1、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國內學者的分析: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③ 香港隔夜離岸人民幣銀行同業拆放利率飆升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一周香港離岸人民幣拆息大幅走高,離岸市場流動性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大漲後,套息交易資金未能及時從人民幣資產撤離,平補美元頭寸,且CNH與CNY價差持續,導致人民幣迴流內地。
加上年近歲末,內地流動性趨緊,間接拉高離岸市場拆息走勢。且中長期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境內外資金進出管道逐步放寬等長期因素,對離岸市場流動性的影響逐步顯現。
以下是報告全文:
1月中旬以後,內地拆息保持高位,Shibor一周價格在3.75%以上,而離岸CNH市場短期拆息則波幅較大,波動幅度在3.5%至7.8%之間,特別是1月末至今一周隔夜的CNH HIBOR FIXING 維持在4.6%至6.3%的水平,最高達到7.8%,離岸人民幣拆息大幅扯高。
首先,目前離岸市場主要以銀行間外匯掉期交易來獲得人民幣流動性,即以外匯(美元)與人民幣進行掉期操作,相當於以外匯為抵押獲取人民幣的融資方式,目前外匯掉期市場日均交易量可超過200億美元,是境外市場獲得人民幣流動性的主要來源。但近期以來,俄羅斯危機、瑞士央行突然宣布放棄瑞郎掛鉤歐元、超預期歐洲版QE政策推出,令國際市場動盪不斷,嚴重沖擊市場信心,美元大幅走強,美元指數最高突破95點,帶動離岸市場美元買盤突然增加。由於國際套息資金一直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美元資金,兌換成人民幣後,擺布於內地套取利差收益。如今美元短期內走強,套息交易資金未能及時從人民幣資產撤離,平補美元頭寸,帶動離岸人民幣外匯掉期市場波動加劇。
其次,CNH與CNY價差持續,導致人民幣迴流內地。近日受美元走強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價格出現貶值,幾度逼近低於中間價2%的最大波幅,境內外價差也一直保持在100點之上。特別是上周市場對央行放水(降息)有較強預期,離岸人民幣即期價格曾打破去年最低點6.2713跌至6.2860,境內外價差(和境內收盤價格比)擴大到350點。CNH與CNY價差保持一定時間後,引起部份跨境結算資金於香港結匯,部份人民幣資金迴流,減少了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
再次,年近歲末,內地流動性趨緊,間接拉高離岸市場拆息走勢。比如1月27日至2月4日,內地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加權平均)由3.91%飆升至4.58%;29日後,1月期質押式回購利率由5.27%攀升至5.95%。春節期間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行為較容易形成季節性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內地二級市場新股發行、新增外匯占款近期潛在下降等宏觀因素對內地流動性也造成影響。隨著春節時間內地市場資金緊張時點,內地MCB等資產收益率居高不下,境外人民幣資金較多停留於內地享受高息,對離岸市場流動性帶來壓力。
盡管內地央行宣布降准以引導內地資金利率下行,但如前所述,春節消費需求、新股上市、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匯率差導致的資本跨境流出等因素,節前內地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因素並未有根本性緩解,銀行間市場利率仍處於高位(7天期國債質押式回購利率4.44%,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4.80%)。
除上述短期因素以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境內外資金進出管道逐步放寬等長期因素,對離岸市場流動性的影響逐步顯現。
首先,近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推進,境內外資金進出管道大幅度放開,如增加境外機構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額度,自貿區等跨境貸款使用量不斷增加,離岸資金持續流入內地。
其次,滬港通至開通以來,以「北上」資金流向為主,其中,滬股通累計凈流入798.92億人民幣,港股通凈流出289.50億人民幣,兩者凈差560億人民幣進入內地市場,占目前香港整體人民幣資金池的5%。
再者,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人民幣在境外作為資金交易及支付清算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雖然海外已建立多個人民幣清算行,但根據SWIFT國際組織公布的交易資料反映,香港地區仍是境外人民幣交易支付清算的中心樞紐,目前香港人民幣RTGS系統日均交易金額已增加90%至平均每天8400億元人民幣,在內地季結/半年結/年結、企業貿易結算等日子,通過香港辦理的跨境資金收付的交易量,明顯地較平日為多。而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增長速度(截至2014年底,香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合計1.13萬億元,年增速為7%)與境外人民幣資產運用和市場容量提升速度差距較大,較易引起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問題。
2014年以來金管局已推出多項短期流動性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但鑒於近期香港離岸市場發展迅速,離岸人民幣交收量快速增長,外匯市場規模快速攀升,市場需要規模更大、操作更便捷的即日短期流動性支持,以更好地避免離岸市場受短期因素影響而造成波動。
④ 一道計算題 設某日香港外匯市場有以下報價:
三個月遠期匯率:USD1=HKD(7.8210+0.0050)/(7.8260+0.0100)=7.8260/7.8360
USD1=CNY(6.7010-0.0100)/(6.7040-0.0050)=6.6910/6.6990
HKD1=CNY(6.6910/7.8360)/(6.6990/7.8260)=0.8539/0.8560
出口商三個月後100萬港幣,可確定換回人民幣85.39萬元
⑤ 人民幣和台幣,港幣是怎麼互換
截至 2008.08.29 03:52:03 UTC 的實時平均市場匯率。
1 HKD = 0.877208 CNY
香港港元 中國人民幣
1 CNY = 1.13998 HKD
中國人民幣 香港港元
1.00 TWD = 0.216600 CNY
新台幣 中國人民幣
1 CNY = 4.61680 TWD
中國人民幣 新台幣
⑥ 高人求解已知即期匯率、掉期率,求擇期外匯交易中的買入匯率,以及知道兩種貨幣的利率及即期匯率求遠期匯率
1.
(1)一月期遠期匯率:USD/CHF=(1.6620-0.0365)/(1.6640-0.0245)=1.6255-1.6395
三個月遠期匯率:USD/CHF=(1.6620-0.0350)/(1.6640-0.0310)=1.6270-1.6330
1個月到3個月的擇期:USD/CHF=1.6270-1.6395
銀行買入美元的匯率是1.6270,客戶買入美元(銀行賣出美元)匯率是1.6395
(2)一月期遠期匯率:USD/CHF=(1.6620+0.0245)/(1.6640+0.0265)=1.6865-1.6905
三個月遠期匯率:USD/CHF=(1.6620+0.0310)/(1.6640+0.0350)=1.6930-1.6990
1個月到3個月的擇期:USD/CHF=1.6865-1.6990
銀行買入美元的匯率是1.6865,客戶買入美元(銀行賣出美元)匯率是1.6990
2.
是均衡匯率的計算問題
港幣利率為6%,美元利率2%,即期匯率USD/HKD=7.8850/70,就有可能:借美元(借期三個月,假如存與貸利率一樣),即期兌換成港幣,存款(投資三個月,利率4%),三個月以後連本帶利取出,再兌換成美元(遠期匯率設為R),以償還借美元的本利,市場處於均衡時,理論上可以計算出均衡匯率R
1*7.8850*(1+6%/4)/R1=1*(1+2%/4) ,R1=7.9635
同理也可計算出另一個匯率水平:
1/7.8870*(1+2%/4)*R2=(1+6%/4),R2=7.9655
3個月遠期匯率為:USD/HKD=7.9635/55
顯然R變大了,也就是說港幣貶值(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利率平價理論主要意思就是即期利率高的貨幣遠期貶值
⑦ 1998年是以誰為代表的人沖擊香港金融市場結果如何最好說經過,詳細點
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回眸 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1997年下半年,美國著名金融家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在亞洲各國和地區發起了連番狙擊,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積存的外匯一瞬間化為烏有,由此引發了二戰後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層面沖擊最巨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6-7月間,索羅斯把矛頭對准了港元,開始有計劃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發動沖擊。 兵臨城下 將至壕邊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場一樣獲得投機暴利。 對沖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沖擊時,往往受制於香港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3次沖擊(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剛也因此被戲稱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會提高投機的成本。在這次炒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面,但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金額約為300億美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掉期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沖基金。這些港元成為對沖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的低成本籌碼,使投機者具備了在匯市進行套利的有利條件。而對沖基金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以平衡風險。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金額約400億美元的買入合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聲東擊西 興風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等國際投機者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當恆生指數攀升至8000點高位的時候,對沖基金大舉沽空恆指,建立了大量的恆指空倉頭寸。對沖基金之所以建立恆指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港股在受到沖擊後恆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恆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每點50港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恆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就可以給做空者帶來50港元的利潤。 眾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開啟了香港的新時代。但是,對國際炒家而言,這正好為他們興風作浪提供了機會。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香港的經濟、社會會發生什麼變故等一系列問題,不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沒譜。而恆生指數代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只要能動搖恆生指數,就能打擊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恆生指數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盲目恐慌,從而到達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眾 渾水摸魚 國際投機者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1998年8月初,投機者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想藉此來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系匯率脫鉤的期權。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混亂狀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下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收益之高令人震驚!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戰 國際炒家在泰國、馬來西亞的胡作非為,給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可謂來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亞洲其他市場形勢後,為了維持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香港政府決定調巨資迎戰這些瘋狂的國際炒家。 這是一場以金錢、智慧和魄力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戰。無論是挑戰者,還是應戰者,都深知其成敗所蘊含的利益與風險。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間,投機者就大肆宣揚人民幣將大幅貶值,以致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元人民幣的水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聲東擊西」的招數,旨在藉此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目的仍是為狙擊港元創造條件。除了妖言惑眾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系匯率脫鉤的期權。 出其不意 首戰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們一天之內拋售200多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過去被動做法,運用香港財政儲備如數吸納,將匯市穩定在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市場拆借利息也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拋售了200多億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僅照單全收,而且將所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系———從而起到了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難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業績的一些藍籌股業績不佳,導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恆生指數全日下跌212點,跌幅為3%。在此後的7日至13日這幾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繼續採用吸納港元的辦法,以穩定同業拆息並進而達到穩定股市的目的。但由於炒家在股票市場上大肆做空,恆生指數最終還是跌到了6600點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點後,港府組織港資、內地資金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炒家要打壓指數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如數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國際炒家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高於投資炒家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當日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參與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為了維護港元,攜巨額外匯基金進入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與炒家進行直接對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銀、獲多利、和升等多家證券行指示,大手吸納恆生指數藍籌股,表示不惜成本,務求將8月期指抬高600點。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積極不幹預」政策,給投機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擊。 代行中央銀行職權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預期貨股票市場,這在全球開放型資本市場上尚屬首次。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令市場為之一驚。 接著,投機炒家鼓動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一場攻擊港府的輿論大戰。與此同時,炒家們並不願意俯首稱臣,他們又一次玩起了「聲東擊西」的鬼把戲———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圍魏救趙」沖擊恆生指數。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攻城略地 乘勝追擊 初戰得手,並不意味對手會棄城投降,因為離期指合約的交割還有時日,港府明白惡戰還在後頭。果然,從8月25日開始直至28日,雙方展開了轉倉戰,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國際炒家為投機付出高額代價。 8月27日和28日,投機炒家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幾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市場最高交易紀錄。 但投機炒家並不善罷甘休,他們認為港府已經投入了約1000億港元巨資,資金壓力與輿論壓力使其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想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炒家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乘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 這樣,投機炒家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炒家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敗走麥城。 生死決戰「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恆生指數期貨8月合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擊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操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10個交易日。 雙方經過前幾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次決戰。 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鍾,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日成交量歷史最高紀錄。 下午開市後,拋售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維持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點整的鍾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最終分別鎖定在7829點、7851點、790億上。 1998年8月28日,對於眾多國際炒家來說,是一個心痛的日子。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預以來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針對炒家們慣用的匯市、股市、期市的主體性投機策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勝利。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從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在此之前,炒家們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倉。這樣一來,即使它們轉倉,成本亦很高,一旦平倉,則巨額虧損不可避免。 乘勝追擊獲全勝 「8·28」之戰,港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對國際炒家來說,期指轉倉是可行性選擇,更可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因此,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8·28」之戰也只能算是階段性勝利。港府決定,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大受限制。當日恆生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加上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趨穩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機炒家的資金、換匯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期指合約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至此,國際炒家見大勢已去,紛紛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來,香港政府動用了100多億美元,消耗了外匯基金約13%,金額大大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77億美元與國際投機者對壘的規模,堪稱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麻煩採納,謝謝!
⑧ 外匯交易時間和休市時間
1、在中國國內,外匯交易市場沒有具體地點,沒有中心交易所,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銀行之版間通過網權絡進行的。世界上的任何金融機構、政府或個人每天隨時都可參與交易。
2、由於世界各國的時區不同,地區之間有時差,所以工作時間也不一致的原因。中國各大銀行一般是周一至周五的8:00-18:00。
(8)外匯掉期香港擴展閱讀:
外匯市場區別於其他交易市場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無約束性!
換句話說,外匯市場是一個24小時不停止的市場,主要的波動和交易時間在周一紐西蘭開始上班到周五美國芝加哥下班。周末在中東也有少量的外匯交易存在,但可基本上可忽略不計屬於正常的銀行間兌換,並非平時的投機行為。所以綜上所述外匯市場是一個不停止連續不斷的交易市場。
有市場存在就可以交易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並不等於可以交易我們就要去交易,在全天24小時中外匯市場每個交易時段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性,所以我們只需要了解他的規律在適當的時段採取相應的策略就可大大提高交易成功率同時也可避免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