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怎麼利用不同品種價差做對沖
套利(Arbitrage )是指在一個市場上即期買進某種商品或資產,而在另一市場賣出該版商品或資產,以期在權價差中賺取利潤的經濟行為。套利是消除價差的重要力量,它可使市場功能更有效地發揮。 而期貨市場的套利則主要有三種形式,即跨交割月份套利、跨市場套利及跨商品套利。套利交易在期貨市場起到兩方面的作用:其一,套利方式為投資者提供了對沖機會;其二,有助於將扭曲的市場價格重新拉回來至正常水平。
另一種是在不同利息率間謀利的套利(Interest Arbitrage) 在一般情況下,西方各個國家的利息率的高低是不相同的,有的國家利息率較高,有的國家利息率較低。利息率高低是國際資本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函數,在沒有資金管制的情況下,資本就會越出國界,從利息率低的國家流到利息率高的國家。資本在國際間流動首先就要涉及國際匯兌,資本流出要把本幣換成外幣,資本流入需把外幣換成本幣。這樣,匯率也就成為影響資本流動的函數。
⑵ 為什麼當年中國要實行強制結匯制度
1993年,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經常項目出現億美元赤字,外匯儲備當年僅212億美元。時任央行行長的朱相發現,這樣下去,國本動搖。「外匯儲備如果降到100億美元,那就很危險,我國對外聲譽大大降低」。
而匯率更是一落千丈,按照朱相當時的說法:「從去年(1992年)下半年開始,外匯調劑市場人民幣匯價出現了急劇貶值的趨勢,今年以來從年初1美元兌換人民幣7.4左右,到6月為10.9元左右,個別地方突破了11元。」
總結下來有那麼幾個原因 「一些持匯單位的炒賣外匯的投機活動,是外匯調劑價格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取消了調劑外匯的最高限價。當時考慮取消限價,有利於真實地反映市場匯價的狀況。擔憂一個缺點,就是相關配套措施沒有跟上,致使人民幣匯價一下子貶到近11元。」
而1993年7月12日「中央銀行第一次入市干預外匯調劑市場、平抑匯價,拋了6000多萬美元,全國共成交1.1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在8月朱便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市場體系,擴大外匯市場覆蓋范圍,實現全國聯網、統一規則、統一報價,地區間互相調劑的目標。要制定一套周密的管理制度,保證外匯不流失,都到調劑市場上去買賣。"
而朱在1993年年底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更確認了該項改革的必要性:「國家牌價已經不能反映實際換回成本和供求情況,應該取消,讓市場來定價;當然,所謂」讓市場來定價「,匯價也不能大起大落,否則外國人也不會來投資了,因此對這個市場也要進行管理,由人民銀行負責管理和調節。「
事實上,這反映著94年以前整個外匯管理體系和匯率形成機制的紊亂——計劃內價格與調劑市場、黑市價格的差價(參考如今朝鮮)。特別是外匯調劑市場,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國內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交易的場外交易市場,不僅不聯網,而且有價差,做市場間的arbitrage也是大有人在。當外匯調劑市場與計劃內價格價差明顯的時候,企業顯然不會在計劃內市場進行任何外匯交易,而相當於是撇開國家自己玩了。
其次,外匯留成比例94年前只有40%,另外20%給中央,10%給地方,再有30%按照市價有償上繳(結匯)。在改革之後,全部上繳,但是實際有50%留成,在有有效憑證的情況下,可以換匯。
⑶ 外匯買價/賣價、價差等術語是什麼意思
某一貨幣對的賣出價與買入價,即為賣價和買價。
買價與賣價之間的差異,即為價差。
價差越低,流動性越高
⑷ 什麼是外匯交易中的價差
外匯價差,一般又稱為點差,是買入價和賣出價之差。
而且這個價差多數都不是固定的,是一個上下波動的浮動點差。
每個平台的浮動點差也是不一樣的。
⑸ 外匯匯率中的買賣價是怎麼決定的,什麼意思
銀行根據國際外匯市場行情,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報價。個人外匯買賣的價格是由基準價版格和買賣權價差兩部分構成。買價為基準價格減買賣差價,賣價為基準價格加買賣價差。因受國際上各種政治、經濟因素,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匯價經常處於劇烈的波動之中,因此客戶在進行個人實盤外匯買賣時,應充分認識到風險與機遇並存。
國內外匯交易商的買賣價的報價,是從銀行拿到相應的報價之後,加上自己的成本,然後報價給投資人的。
⑹ 請問外匯報價價差含義
價差即點差,舉例說明歐/美 現價為1.4000/1.4001,則1.4000為賣出價格,1.40001為買入價格,其中的0.0001為價差
⑺ 什麼是外匯買賣價差
賣價和買價之間的差。
一般銀行實盤在30個點,保證金在10個點。國外的在3個點附近
⑻ 外匯買賣差價的原因
外匯買賣有差價,是受到外匯市場上供求關系的影響。還有就是受本國幣值的影響。在直內接標價法中容,如果本幣升值,外匯則下降。反之,本幣貶值,外匯升高。還有人們的心理預期影響外匯的供求,各國的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也決定外匯買賣的高低,所以外匯買賣就產生了差價。
銀行買入價是指銀行買入基準貨幣的報價。銀行賣出價是指銀行賣出基準貨幣的報價。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差價代表銀行承擔風險的報酬。交易頻繁的歐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等,買賣差價相對較小,而一些交易清淡的幣種差價就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