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广东泽泉基金持股

广东泽泉基金持股

发布时间:2022-03-16 01:18:39

A. 安溪出过什么大官

罗豪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
男,汉族,1934年3月生,福建安溪人,致公党成员、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51年4月至1952年7月在新加坡被英殖民当局监禁。1952年至1956年广东省广州知用中学、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学习。1956年至1960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60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助教、讲师、系副主任。1984年至198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85年至1986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1986年至1992年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市侨联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992年至1993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市侨联主席。1993年至1995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至1996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6年至1997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7年至1998年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8年至199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9年至200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2000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榕村,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壮宦48年,操守清廉,鄞政恤民,育材举贤,黜墨击贫
说实话是真的不少其实很稀的女娃拖行说很多女。有的你可能也都不知道,不过你多了解了解也行,这些人可能不太为人所熟知,但是安溪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好山水育好人,

B. 妈祖庙在福建\广东各地的分布

【作者简介】廖杨,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兰州,730000
【内容提要】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关 键 词】香港/澳门/台湾/汉族/民间文化/妈祖信仰
【 正 文 】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一般称之为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港澳台由于其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妈祖文化,既与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具有它们自己的文化特点。本文试对港澳台妈祖文化的概况、成因、特点及其意义略作概述,借以抛砖引玉,进一步加深对港澳台汉族民间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一、港澳台的妈祖信仰概况
港澳台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港澳台的民间文化与大陆的民间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的结果表明,香港的史前文化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从港九离岛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以及摩崖石刻,显示了古百越民族的原始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文化的密切联系;李郑屋村的汉墓和屯门山的杯渡驻锡遗存,尤其是宋代邓符协卜居锦田,创办力瀛书斋的史迹,表明两千年来中原华夏文化在港九的传承和影响”。(注: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有关香港的史前考古文化及其族属, 可参阅邹云涛等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第228—232页。)香港九龙被英强占以前为广州府属沿海之地,那里的民间文化与岭南民间文化基本相同,保留着妈祖祀拜的传统。宋咸淳年间,香港地区始建天后祠庙,清末时已有庙宇60多处,其中一半以上敬天后。(注: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25页。 )至本世纪80年代末,全港妈祖信仰者多达25万人,这大概与香港对捕鱼和海上贸易的依赖有关。“天后如此受香港人的尊敬,因为香港是海岛,是渔村,海航路的风云变幻,行船捕鱼的危难险阻,据说都是靠海上保护神天后娘而得以安然通过的。”(注:陈可昆:《风物漫话》(下),香港风情丛书,海天出版社,1996
年,第6页。)现今香港的天后庙不下24间,主要分布在佛堂门、鲤鱼门、香港仔、铜锣湾、筲箕湾、油麻地、赤柱、长洲、坪洲等沿海地方,其中以佛堂门大庙湾一间最负盛名。其次是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的赤湾天后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香港善信前往朝拜。元朗十八乡的天后庙每年还举办大规模的会景巡游活动。现今港九几十座天后庙的香火依然鼎盛,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的港九为海隅渔村的特性,同时亦反映了港人信奉妈祖的社会现实。
澳门历史上隶属于珠江三角洲滨海县邑香山县。据康熙、道光、光绪各朝《香山县志》和民国《香山县续志》所载,明清两代的香山境内至少有10座妈祖庙。1553年葡人到澳之前,澳门就已建有妈阁庙。相传澳门西文称macau或macao即因妈阁庙得名。据粗略统计,澳门自明以降共有8处天后庙,其历史多在500年左右。(注:关于澳门妈祖庙最早建立的时间,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参见李鹏翥:《澳门古今》,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澳门星光出版社,1986年,第20—21页。);有的则认为比此更早,即在福建漳州人到达澳门之初(1458年)(参见徐晓望:《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渊源》,《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 )澳门的妈祖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弱化,相反却有增长的势头。“如今妈阁文化在澳门已是根深叶茂,连非渔民的澳门人,每逢节日,都要来妈阁庙拜神求福。”(注:魏美昌:《澳门纵谈》,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年,第155页。)
妈祖亦是台湾汉族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县志关于妈祖的记载有四条:一为大妈祖庙,即宁靖王故宫改建的妈祖庙;二是小妈祖庙,建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间,位于西定坊水仔尾;三为鹿耳门妈祖庙,建于康熙五十八年,前殿祀妈祖,后殿祀观音;四是彭湖的妈祖庙,那时这一地区各港口几乎都建有妈祖庙。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五十年以后的台湾妈祖庙多分布在水路要道,尤其是在各个港口比较普遍。日据时代,尽管日本统治者对宗教信仰控制较严,但妈祖信仰早已深入民间。50年代以后,妈祖信仰在台湾各乡镇中持续发展。据1988年统计,当年全世界有妈祖庙上千座,台湾有800多座,其中仅台南一地就有116座。从台湾妈祖庙的布点来看,由南向北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的天后宫、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彰北市的南瑶宫、台中县的大甲镇澜宫等,构成了一条妈祖信仰的中心线。从妈祖信仰在台湾的发展历史来看,台湾民众中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祭奉仪式也愈来愈繁杂;妈祖庙的规模不一,从民间信仰的小寺小庙到颇为壮观的宫院,均带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台湾妈祖被誉为“天上圣母”,又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或“东方的维纳斯”。台湾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主要有天妃宫、天后宫
、妈祖庙、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丽殿等名称,又因各地祭奉的妈祖像来自大陆的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称谓。例如,来自湄州的称“湄州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台湾妈祖信仰热潮在清代福建移民大量入台后就逐渐形成,此后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仅台湾大甲一地的进香团便从数十人发展到50000 人。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指出,妈祖信仰随闽粤汉族迁移入台后,“以若干源始的庙宇为中心形成很多信仰圈与祭祀圈,并且因而盛行进香、割香的仪式活动,至今仍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现象。”(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6、 295、296、144、145、157页。)
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虽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但它在本质上与宗教是同一的。
据说妈祖确有其人,世居于福建莆田县,但其出生地却有两种说法:一说生于该县湄洲屿,一说生于该县贤良港。乾隆年间编修的《敕封天后志》则采取了折衷的说法,认为妈祖诞生于贤良港而飞升于湄洲屿。湄洲屿东南面对台湾海峡,西临湄洲湾,北与大陆西浦半岛隔海相峙,屿上人们多以捕鱼为业。面对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大海,人们无法摆脱危险重重的恐惧心理,便幻想有一位慈航拯世的救世主。由于传说中的妈祖生前涉水救人,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因此,民间便赋予其以神性,视其为支配海域的“龙女”、“神女”,并立祠奉祀。不过,在北宋初期,人们对妈祖的信奉仅局限于莆田、仙游地区。
任何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都离不开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们。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极力颂扬有关。
香港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移民活动始于东晋。东晋未年,卢循领导的浙东义军曾攻克广州城。起义失败后,卢循余部多退至现今大屿山一带。唐人刘恂《岭表录异》载:“卢亭者,卢循前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注:(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页。 )清代东莞邓淳在《岭南丛述》卢亭条中写道:“大奚山三十六屿,在莞邑海中,水边岩穴,多居蛋蛮种类,或传系晋卢循遗种,今名卢亭,亦曰卢余。”此后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发生在宋朝。根据九龙莆岗村《林氏族谱》记载,宋代福建莆田有个名叫林长胜的人举家迁往现今新九龙黄大仙附近的彭蒲围(即今大砌村)。一连几代靠行船为生,往返于闽、浙、粤诸地。有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船出海遇飓风而船毁货失。他俩力挽船篷,紧抱船上所祀林氏大姑神主,漂到东龙岛(南佛堂)才安全脱险。他们以为这是神灵护佑使然,故于南佛堂修建了祭礼林氏大姑的神庙。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后来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类神庙。这个林氏大姑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宋代莆田、仙游一带的渔民已形成妈祖崇拜。南宋洪迈称:“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
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蛟阴护,乃敢行。”又云里中豪民吴翁等合力建造新庙,“不日而成,为屋数百间,殿堂宏伟,楼阁崇丽,今甲于闽中。”(注:(宋)洪迈:《夷坚志》支景卷9,涵芳楼丛书本,第3页。)宋代以降,福建等地的渔民蛋户迁港者日众,他们大多仍以航海捕捞为生业,并带来了原有的文化习俗。在他们的影响下,香港地区一向依赖海洋为生的渔民们也寄望于天后的护佑。可以说,香港的妈祖文化主要是通过福建移民传入的。
从澳门西文名macau或macao的命名来看,福建人与澳门的妈祖文化关系密切。时至今日,莆人仍称澳门为macau, 发音近似于闽南语“妈港”。澳门原属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其主要部分位于该县入海的半岛顶端。澳门城市成长于明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最早到澳门定居的是福建莆田和广东潮州、汕头人。福建为广东邻省,自唐末五代始,福建人口增长超过了广东。宋代福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省份和人口过剩的区域之一。五代以后已有闽人移居香山县境的记载,及至宋代,县志中已有一些闽人官仕香山的反映,其中尤以宋代香山县令洪天骥著名。此外,宋代闽人移居该县的也很多。谷都南湖郑族、仁良都南湖郑族、良都长洲黄族、仁都邑城高族等等,成为当地的大族。南宋的最后两个统治者在张世杰、陆秀夫的扶持下航海到泉州。他们曾征用当地许多船只和水手组成一支大规模的船队,渐次行至香山、新会沿海,后来结集于崖山。《广东通志》载:张世杰等人“奉帝幸香山,以马南宝宅为行宫,复驻浅湾”,元将败张于香山岛。研究者一般认为,浅湾指澳门十字门一带的海湾,而香山岛则为澳门附近岛屿的古称。张世杰败于元后,成千上万的南宋遗民流散当地,许多人定居香山,其中当有不少闽籍遗民。入明
后,香山仍为地广人稀之地,闽人继续移居香山,其中以客家人最为显著。这些客家人大多来自福建西部的汀州,他们先是移居广东梅州,而后陆续迁移各地,成为广东汉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也盛行妈祖崇拜的习俗。葡人初到中国骚扰广东失利后,广东实行海禁。于是,“安南、满刺加诸番舶,有司尽行阻绝,皆往福建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行商,于是利尽归于闽,而广之市井皆萧然也。”(注:(明)严丛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固知录》卷9 《佛郎机》中华书局,1993年,第323页。 )广东海禁而福建未禁使得漳州人等在澳门比较活跃。明代嘉靖名臣庞尚鹏在奏疏中写道,澳门“其通事多漳、泉、宁、绍及东莞、新会人为之,椎髻环耳,效番衣服声音”(注:庞尚鹏:《题为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宏事》,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57,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835页。)。 说明澳门开埠之初的福建漳州人、泉州人及浙江宁波人、绍兴人均很活跃,并能用“番语”与葡人经商。《澳门记略》载:“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祀天妃,名其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注:(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点校本,第24页。)
这反映了福建大船常往来于八闽与澳门之间。该书还提到澳门“商侩、传译、买办诸杂色人多闽产,若工匠、若贩夫、店户,则多粤人”(注:(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点校本,第23页。),说明晚明至清代澳门多闽人。
澳门的妈祖信仰随着福建移民的到来而到来。由于家乡的关系和作为妈祖文化的载体,他们可能成为澳门积极引进妈祖香火的传播者。道光《香山县志》载,该县的“月山古庙,在黄角山,宋咸淳间建,祀天后”(注:(道光)《香山县志》卷1《建置志·坛庙》。)。 咸淳为公元1265~1274年,时值南宋末年,已为刘克庄所云“广人敬妃,无异于莆”(注: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卷36《到任谒诸庙》。)的时代了。明清以降,妈祖信仰在香山县境扎根,并且发展很快。嘉庆《香山县志》云:“天妃像在官船厂,备倭官船湾泊之所,延德中千户盛绍德立,后废,嘉靖二十四年指挥田倪重建。”(注:(嘉庆)《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坛庙志》。)该书卷八《祥异》又云:“天妃废宫, 在河泊所前,洪武中千户陈豫建,田十八亩有奇。”香山四面环水,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水运密切相关,因而当地人对被奉为航海保护神的妈祖是很崇信的。明末崇祯年间香山县《大榄天妃庙碑记》云:“粤与闽境相接,而妃之灵爽又每驾海岛而行,故粤不论贵者、贱者,贫者、富者,舟者、陆者,莫不香火妃,而妃亦遂爱之如其手足。吾所居之里,出入必以舟;亦为山泽之薮,群盗乘以出没,而妃之相之者,纤悉不遗。故其间或官、或土、或农、或商
、或往、或来,有于海上遇危难者,群匍伏号泣呼妃。妃来则有火光从空而下,止于樯,无樯止于舟之背,或其橹柁,众乃起鸣金伐鼓而迎之。须臾舟鬼,火将往,众又鸣金伐鼓而送之。诸如此类,岭南人在在可据,大与寻常饰说鬼神而不同”。(注:(光绪)《香山县志》卷6《建县·坛庙》。)这说明, 由福建传来的妈祖文化此时已在香山扎根了。据现有的材料来看,最早开发澳门的可能是福建漳州人严启盛及其部众。故有的研究者认为,澳门最早的妈祖庙——妈祖阁是由第一批到澳门经商的福建漳州人严启盛及其部下建造的。
台湾汉族是从大陆移居过去的,或者说是大陆移民的后代。大陆向台湾移民,历史上以闽人居多,闽人中又以泉、漳两府为最。“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宋之分也”。(注:连横:《台湾通史》(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13、405页。)他们移居台湾大概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天启年间,以颜思奇、郑芝龙为首的海上资本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正值福建大旱,泉、漳两府贫民大量入台,当时不下三千人;第二次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实行军屯,广招移民,又有许多福建贫民入居台湾。除郑氏军队外,新增移民二、三万人,使台湾汉族移民增至10~12万人,与土著居民人数差不多;第三次是1683年郑氏政权结束,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开发垦殖,又有许多大陆居民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时台湾人口已达1901833人。 在向台湾移民之中,福建人(主要是闽南人)占绝大多数。据统计,1926年台湾总人口为3751600人,其中福建籍3116400人,占83.07%。闽人渡台, 为求一帆风顺和开垦成功,大多数人都随身携带在家乡崇祀的神像或香火之类的圣物。平安到达目的地后,便将小神像或香火挂在田寮或供于居屋、公厝等处,朝夕膜拜,祈求神灵护佑。到了台湾之后,他们就把随船而来的神像供祀于庙宇中
,这就是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中最普遍受供奉的是妈祖之原因。由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着人缘、地缘和神缘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它的民间文化多自大陆传来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其中又多具有闽南及广东一带的风格,这大概是因为台湾汉族居民多来自这些地区的缘故。总的看来,台湾的妈祖文化是伴随着闽粤人渡台而东渐的。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妈祖的封赐褒扬,使妈祖女神由地方神灵逐渐成为主宰人间的神灵,加速了它在港澳台地区的形成与播行。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海上遇险,以为妈祖“神助”方能平安回国,于是上奏“神功”,帝赐“顺济”庙额,是为妈祖首次得到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褒封。南宋偏安后,对妈祖更是一封再封。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以郊典封灵惠夫人”。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赐爵以妃”(注:《福建通志·坛庙》。)。
元朝商业繁盛,海外交通发达。元政府虽设专职官员管理海运,但当时海运风险仍然很大。元朝统治阶级利用妈祖护海,以求完成海上漕运任务。至元十五年(1278年),加封大妃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改封“南海明著天妃”为“广佑明著天妃”。元代封赐妈祖共9次,其中5次与保护漕运有关。
明朝统治阶级对妈祖的崇奉与利用更甚。洪武五年(1372年),封妈祖为“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封妈祖为“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规定“岁以正月十五日及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又于永乐十四年御书碑文镌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于龙江天妃宫。(注:《明成祖实录》卷61。)
清朝统治阶级为利用宗教实行愚民政策而大肆宣扬妈祖灵应。康熙十九年,闽浙总督姚启圣奏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出兵台湾,施琅以为妈祖相助,遂“请礼部致祭,敕建神祠于原籍,纪功加封天后。五十九年编入祀典”。(注:李元春:《台湾志略》卷1。)雍正四年,御赐“神昭海表”匾额,悬于台湾、厦门和湄洲。雍正十一年,又赐“锡福安澜”匾,并“令沿海各省一体奉致祭”。(注:转引自林家恒:《妈祖信仰的对外传播》,《文史知识》1997年第8期。)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褒扬妈祖灵应的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以惑人心,巩固其封建统治。清人陈云章在《湄洲谒天后宫》中写道:“宣和赐号庙貌古,淳熙以后难悉数。或称夫人或称妃,我朝封号恩尤普”,这便十分明了地陈述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妈祖的褒扬。据统计,自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妈祖共被褒封59次,封号达66字之多,成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潭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普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佑天后之神”。同时还被御赐庙额4次, 甚至列入国家祀典。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己的统治目的而对妈祖大肆封赐褒爵,使之更为神化,这无疑会加速着妈祖文化在港澳台的形成与播行。代表封建社会大传统的统治阶级文化虽与代表乡民或俗民的小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但它们却是相互影响、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的方向,小传统却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注:《太仓州志》卷10。)(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6、295、296、144、145、157页。)因此,作为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港澳台的妈祖文化不可能不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大传统的影响。
历代文人儒士对妈祖女神的积极鼓吹与颂扬,又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妈祖的神异成分,成为妈祖信仰在港澳台形成与播行的助推力。
宋代妈祖信仰形成后,历代文人儒士和达官贵人对妈祖歌功颂德、褒扬有加。撰于延佑二年(1315年)的《昆山灵慈宫原庙记》说:“今夫轻舟单舸,以行江潮,尚有风涛不测之虞。”“当其霾噎敛藏,天宇澄穆,然犹奋击震荡。若乃纤云召阴,劲风起恶,洪涛腾沓,快风吹撞,束手罔措。……千夫怖悚,命在顷刻。于是,吁呼天妃,应答如响,光景赫然见于樯端,而船中之人如婴之睹怙恃矣。”(注:(宋)黄公度:《知稼翁文集》卷5《题顺济庙》。)宋绍兴八年(1138年), 状元黄公度在《题顺济庙》中写道:“枯木肇灵沧东海,参差宫殿翠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醑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注:(宋)黄公度:《知稼翁文集》卷5《题顺济庙》。)宋人吴自牧亦述“其妃之灵者, 多于海洋之中,佑护船舶,其功甚大。”(注:(宋)吴自牧:《梦梁录·外部行祠》。)尽管妈祖传说虚无缥缈,但由于文人的褒扬和达官显贵的倡导,妈祖传说“上达天听”,下入民心,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妈祖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形成与播行。
妈祖受到民间和朝廷的特别崇拜,与她经常显灵和现身渡劫的传闻有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祭奉神灵的目的是祈求平安,他们关心的不是教义经典、教派教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是哪些神祗最能护佑平安降赐福祉,以及如何遵奉神祗的教谕以保证福祉的延续;对于上层士大夫或文人儒士而言,祭祀神灵则是一种仪式,“甚至是一种教化的工具或稳定社会关系的手段。这就是古来大传统与小传统之所以分歧之处”。(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6 、295、296、144、145、157页。)但是,不论大小传统社会如何分野,亦不管他们祭奉神灵的目的是否相同,但他们在奉祀神灵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港澳台汉族民间小传统甚至在远离大陆大传统的情况下仍然信奉妈祖的原因。
古代人们在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情况下常求神灵保佑。在海上或海边生活的人们面对的是反复无常、威力无比的异己力量。因而他们特别希望冥冥之中有力量更为强大的神灵在危险之际来拯救自己、保佑自己。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这种环境背景下的人们心理状态为妈祖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儒士对妈祖的褒封颂扬使之更为神化,又助长了妈祖文化的形成与播行。总的看来,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特殊社会环境合力作用的产物。
三、港澳台妈祖文化的特点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文化,港澳台的妈祖文化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它们所处的特殊环境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首先,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从前述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状况可以看出,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形成史基本上是闽粤人的航海移民史。随着闽粤人移居港澳台,他们原有的妈祖信仰亦随之而来。港澳台妈祖庙的香火基本上是从福建妈祖故乡分香过去的。台湾的妈祖庙来自闽南民系,并非土产。澳门的妈祖庙也是从福建的妈祖庙分香过去的。换句话说,“澳门妈祖阁的妈祖神像,也是福建祖庙的‘分身妈’”。
其次,港澳台的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具有与儒释道交融的特点,同时由于它们曾处于外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因而又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这在港澳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港澳台妈祖庙的造像来看,除正殿主祠妈祖外,配殿往往还陪祠观音和关公,两侧还塑有侍者形象。儒释道与地方神祗崇拜熔于一炉,不同宗教的诸神共同祀奉是妈祖庙的一个显著特征。妈祖信仰产生于宋代。自宋以降的儒释道的许多中坚人物都主张“三教”旨归同源,故有“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共为一家”(注:《宋史》卷277《宋太初传》。)、“儒门释户道相道,三教从来一祖风” (注:《重阳全真集》卷1。)之说,尽管儒、释、 道对妈祖信仰产生了一些渗透和影响,但一般民众的妈祖信仰仍保留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并未完全等同于道教或儒门,只是融进了它们中的若干因素。儒释道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反映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的趋势。妈祖信仰对儒释道有关因素的兼收并蓄,则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澳门妈祖阁摩崖石刻中的“布衣”诗云:“古木涵江影,峰奇石亭。鱼龙沾佛法,鸟雀带仙灵。水镜云磨碧,山屏雨洗青。莲花开世界,烟霭遍南冥”。(注:转引自唐思:《澳门风物志》,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年,第194页。 )这首诗简约含蓄地描绘了澳门妈祖信仰与儒释道交融的情景。
港澳台曾分别处于英、葡、日的殖民统治之下,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地华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与大陆保持正常友好的民间交往,他们只能通过原有的文化习俗来认同中华民族和“寻根”。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港澳台的妈祖文化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削弱,相反却有增强繁盛的趋势,并逐渐渗透到当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
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当地的宗教信仰受到严格控制。此后台湾人民又处于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台胞在未能回大陆探亲访祖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祭奉包括妈祖在内的民间诸神来表达他们的思乡念亲情结。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不断加强,民间信仰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中介。台湾同胞护送“妈祖”到福建“省亲”,是两岸人民相互交往的一种形式。这对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民间赴大陆探亲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使之从民间下层向上层社会延伸,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及政界要人也以出席或主持民间宗教的仪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因此,包括妈祖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台湾妈祖祭祀庙会设商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妈祖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港澳地区是个渔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妈祖信仰传入港澳后,逐渐成为当地渔民的主要信仰。祈求海上生计平安,是港澳渔民信仰妈祖的主要动机。但就渔民从海洋中获取资源本身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尚未能保障他们自己的生计。渔民必须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换取劳动报酬才能维持生计。渔民通过一种复杂的交易制度与专营批发水产品的中间商——渔栏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没有法律和金融方面的担保,除了要靠彼此之间的信任来维系之外,显然还

C. 证监会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干什么

证监会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惩私募违法违规

“中逢昊未按规定登记备案,部分报送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合格投资者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大量投资低于10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办案人员向记者介绍,中逢昊在资金募集过程中还存在公开募集,夸大宣传嫌疑。此外,还未按合同约定向投资者进行基金运作的信息披露,未按规定披露与项目公司的关联关系。

办案人员指出,由于中逢昊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公司项目运行的信息,风险积聚。投资者由于被虚假、夸大宣传所吸引,导致其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最终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调查期间,中逢昊时任总裁、拟认定的违法行为主要责任人员胡东旭突然失联。胡东旭自从与监管机构谈完话后就一直以生病为由没来上班,公司事务由副总裁何江风暂时负责。

2016年1月,中逢昊的兑付风险显现,涉嫌非法集资的犯罪线索凸显,涉及的人数及资金量都非常巨大。同时,公安机关接到了群众举报中逢昊非法集资报案后,决定对中逢昊立案侦查,北京证监局立即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互相配合。

当时,中逢昊实际控制人曹津逢长期待在美国,经证监会工作人员反复劝说,曹津逢于2016年2月回国,前往监管机构汇报了公司目前的情况,并承诺要调配资金解决目前的兑付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认定中逢昊涉嫌非法集资,将曹津逢依法逮捕。目前,该案已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

两家私募涉嫌交易“燃控科技”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则是交易所通过大数据系统对同一投资顾问(经理)名下的多只私募产品进行筛查,发现某投资经理实际控制两家私募机构,两家机构控制或决策的19只私募产品大笔买入单只股票,持股超过5%后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该案由青海证监局自立、自办、自审。

“本案共涉及19只私募产品,19个证券账户,数十个银行账户,9家信托公司和资管公司,业务面非常广泛。”办案人员表示,相关涉案单位和个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哈尔滨、东莞、西安、深圳等多个城市,发现和查处难度都很大。

与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相比,只有4名可供调动的专职稽查干部显得捉襟见肘。面对种种困难,青海证监局充分发挥“全局工作一盘棋”的大局观念,从人员也同样紧张的其他处室抽调精兵强将补充稽查力量,给调查组配备了法律、会计、金融、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干部,提高了调查组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案情,各方面力量通力协作。

多个调查组分赴祖国大江南北进行调查取证,圆满完成案件调查工作。最终案件卷宗材料达55余卷,调查终结报告达104余页。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为案件的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案件审理小组依法从快从严审结该案,对两个当事公司进行了处罚,积极回应了市场关切。

健全监管规则

“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法律意识淡漠,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颁布实施、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仍无视法律法规。”证监会稽查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案件的查处再次提醒,私募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备案和报备义务,加强合规风控管理;私募机构管理人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专业水平,切实做到勤勉尽责,积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合法合规、诚实守信是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专项检查和执法打击旨在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督促私募机构不断提高合规意识,规范业务行为。

李超表示,2016年以来,证监会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理念,坚决回归监管本位,着力健全机构监管的规则体系。同时,梳理、规范证券基金机构的业务体系,主动遏制行业盲目扩张、监管套利的倾向,促进行业回归本原、聚焦主业。全面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推动行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后不能仅靠监管部门来收拾问题,机构自身要有加强内控和合规的动力。


“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秉持正确的监管理念,加强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李超强调,2017年在机构监管方面,要着力抓好这么几件事:一是全面落实合规风控的要求,练好内功、打好基础。二是以规范投行类业务为抓手,全面落实承销保荐责任,防止“病从口入”,着力提升中介机构自身质量,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三是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类型,更好服务广大居民财富管理、养老保障的需求。同时,证监会将继续支持那些经营规范、能力突出、内控有力的行业机构,鼓励他们努力打造功能完备、核心竞争力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和现代资产管理机构。

D. “曾”姓的分布地区

一、曾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曾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氏之一,在川湘赣粤地区最有影响。曾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曾的人至少有50个,总人口大约在600万。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姒姓鄫子国并后,太子曾巫逃奔鲁国,其子为鲁国季氏宰。五代孙曾参,为孔子的学生,即大名鼎鼎的曾子。因此,山东地区是曾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到了晋朝,曾氏从江西出发向浙江、江苏等地区扩展,向西的湖南、湖北、四川移民,南方的广东也出现曾姓的足迹。唐朝末期,曾姓由江西南下迁往福建,随后向广东再移民,清初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曾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曾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曾姓总人口的57%,占江西总人口的3.6%、是当时江西的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安徽,这三省曾姓大约占全国曾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河南、陕西,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l4%。全国形成了赣皖闽为中心的曾姓聚集区。明朝时期(公元l368—1644年),曾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曾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其人口纯减了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5l%)、广东(14%),这两省曾姓大约占曾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湖南(9.2%)、福建(8%)、湖北(5.8%)。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23%,江西为曾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1.8%。宋、元、明期间,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部地区迁移,北方地区曾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江西和广东为中心的两块曾姓人口聚集区、曾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南漂移。当代曾姓的人口已达600万,为全国第三十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曾姓人口由46万增到600万,增长了13倍。全国人口也增长了l3倍。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相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来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大约占曾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福建、湖北、贵州、江苏,这四省又集中了18%。四川为当代曾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曾姓总人口的21.3%,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在最近的600年期间,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江西和广东向西部的湖南和四川移民,一部分向东部的江苏移民,全国形成了川湘赣粤镰刀型的曾姓密集分布区。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曾姓从第三十八位升为二十二位。 二、当代曾姓分布与密度
曾姓人口单位面积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东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曾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4.8人以上。曾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8.2%,曾姓人口大约24l万;0.8—2.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4%,曾姓人口大约224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75.4%,曾姓人口大约135万。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曾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四川大部、湖南、贵州大部、云南西北、江西大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地区,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像江西南端、广东东部、福建西南、台湾南部的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7%;在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湖北大部、青海东南、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浙江东部、江苏中部地区,这一区域的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7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5%;在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2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8%,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60%。 三、中国历代曾姓著名人物选录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曾姓历史人物159名,占名人总数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历史上曾姓的重要人物有:鄫国太子曾巫。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即曾子,传孔子之学,为人尊称“宗圣”。西汉寒陵泉陵人曾谭,举孝廉,拜尚书郎,文韬文武略之才,官至太常;率兵征南部边境,开拓南康郡的境界镇右将军曾万;治事有功封关内侯曾据。唐代江西赣州人,兵部尚书,封太师沂国公曾仁旺,掌兵百万,志拒奸臣;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可徒,刑部尚书曾可从,车骑将军,开国侯曾泳;礼部尚书曾哲,河南常州刺史曾延世。五代有精通天文地理曾文迪,太子洗马曾崇。宋代有户部尚书曾孝矿,工部尚书曾易良,监察御史曾晞颜,宰相曾公亮、曾布、曾从龙(状元)、曾渊子等,湖北知州曾植、天文学家曾民瞻、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元代有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散曲家曾瑞,杭州金溪人,官福建提刑司佥事曾冲子,勘乱治国,屡建战功;佥都元师府事兼江浙行省镇抚曾华,江西泰和人曾鼎,元末奉母避乱、母被俘,鼎以身代母致死,后世称为“孝子楷模”。明代有状元曾棨、曾鹤龄、曾彦;为人信服户部尚书曾泰;疏通河道加固堤坝,深受百姓爱戴的工部侍郎曾如春,刚正廉洁刑部尚书曾钧,博通古今的礼部尚书曾楚卿、曾鲁、曾朝节;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樱,工部尚书曾省吾,三边总制曾铣,画家曾鲸,宰相曾道唯。清代有湘军首领曾国藩,名将曾国荃,外交官曾纪泽,太平国名将曾天养、曾立昌,福建布政使曾望颜,两淮盐运使曾燠,湖南武岗农民起义首领曾如炷,小说家曾朴,音韵学家曾运,早期活剧(新剧)活动家曾孝谷等。

E. 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②名人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1)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 .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8)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9)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10)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1)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2)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F. 有谁能提供几本关于广东或者佛山历史文化风俗的书籍名字,还有关于历史的文化书籍名字,谢谢

·据《南海县志》记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立南海郡,隋文帝开皇10年(590)成立南海县,属广州府。南海素有广东“首府首县”的美誉。·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南海县季华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出东晋时期印度僧人在此传教的三尊铜佛像,此后季华乡定名为“佛山”。佛山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宗教中心,故又称“禅城”。明清时期,广东的佛山镇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当时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北则北京、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并称“四大聚”。清代,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东莞石龙并称“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位居南海诸庙之首,故称“祖庙”。所奉真武为道教司水之神,历代备受生活于水网地带的佛山人尊崇,建筑装饰集岭南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艺术精华于一体,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岭南建筑艺术之宫”。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佛山市禅城区推选祖庙东华里、南风古灶、梁园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推选石湾镇街道、黎涌村、罗南村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东华里原名“杨伍街”, 清代干隆年间改为今名。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清代街区,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兆祥黄公祠原是佛山着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兆祥的祠堂,是禅城区内现存规模最大、设置最完整和装饰最华丽的祠堂建筑群,具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东粤剧博物馆馆址所在。·佛山孔庙旧称尊孔会,是清宣统三年(1911)戴鸿惠等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尊孔活动场所。现存的孔圣殿内镶嵌的《孔子庙堂碑》石刻,原是李可琼“七十二窗楼”家藏之物。· 西樵山的书院,盛于明代而继起于清代。明正德以后,山上有四间书院,即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和四峰书院。清朝时期,南海西樵主要有三间书院,即三湖书院、云溪书院和云瀛书院。·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佛山六个项目入选,狮舞、广东粤剧(合并入选)、龙舟说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合并入选)、石湾陶艺。·粤剧戏行有云:“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琼花会馆是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明代末年建立于佛山大基尾。·红船是清代粤剧戏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及演员住宿的场所,因船身涂以红色,称“红船”,粤剧演员故称“红船子弟”。· 木鱼歌是以佛山一带为中心并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木鱼歌的唱本称为木鱼书。干隆年间,在木鱼歌的基础上产生了龙舟歌,到嘉庆末年,木鱼与龙舟又衍生出南音。木鱼、龙舟、南音是粤剧粤曲形成发展中的本土元素。清代光绪以前,木鱼书以佛山、东莞两地出版较多,民国后逐渐转向广州、香港。佛山出版木鱼书的书坊有:芹香阁、近文堂、天宝楼等。·“佛山秋色”是佛山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秋色”,是秋天丰收景色的意思。在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1982年,由佛山市政府主办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秋色活动。· 佛山是广东音乐的摇篮,十九世纪30及70年代,是广东音乐在佛山繁荣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名家辈出,粤乐“四大天王”之一的何浪萍,音乐世家中的杨荣耀、杨荣照、杨绍斌等均出自佛山,杨绍斌创作的《织出彩虹万里长》风靡全国,享誉海内外。·佛山剪纸在明代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主要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既具粗犷、豪放、朴拙的风格,又有细腻、纤巧、华贵的特色。郭沫若先生曾赞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清代,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被称为“广东五大名拳”。·佛山鸿胜馆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原称“佛山蔡李佛馆”。光绪初年,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弟子张炎(字鸿胜)任馆长,改称鸿胜馆,培养了大批武林英才,是中国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武馆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武术组织之一。·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舞狮相传源于明朝初年,佛山醒狮扎作工艺采用拟人的装饰手法,红面白须称为“关公面”、黑面黑须称为“张飞面”、黄面白须称为“刘备面”。·佛山年画包括门神画与神像画,统称为年画,有工笔原画、木板套印、工笔套印三种。明、清两代,佛山木版年画的制作进入高峰时期,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并称“四大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木雕等传统工艺技术,多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部分运用绘彩渲染、勾金描银等技法表现,其中门神画的显着特色是使用佛山着名特产“银朱”制成的红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有“万年红”之称。· 2003年3月,国家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广东的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和雷州的石狗三个项目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抢救和保护试点项目。·顺德乡间有一种传统活动,每逢神诞或重大节日,把精致的木柜抬出,一边行走,一边奏乐,热闹非凡,这种演奏方式称为八音锣鼓柜演奏。·历史上佛山最着名的行业有纺织、陶瓷、铸造、中医药四大行业。·佛山成药业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广东成药之乡”的美誉,名铺产品多不胜数,较着名的有:梁仲弘“万应抱龙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敬修堂“乌鸡白凤丸”、梁财信“跌打酒”、陈李济“苏合丸”、马百良“七厘散”、黄祥华“如意油”、阮时和堂“午时茶”、陈善胜“疳积散”、李众胜堂“保济丸”等。·顺德着名特产香云纱,中国历史上身价极高的织物,被海内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鸦片战争后,西药传入中国,顺德人梁培基第一个将西医中化,把西药制成中国人惯用的膏、丹、丸、散,开创医药制造新天地。1908年,勒流黄连老中医阮盛祥开办“华天宝”药行,是顺德最早的中成药制药厂。·顺德百艺发达,黄连风炉、大良梳篦、顺德刺绣名扬岭南。此外,顺德容桂马岗的镂刻书板,妇孺皆能为之,连江苏商人也入粤订制。·“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中的煎堆原产地是顺德龙江。·1873年,陈启沅在故居南海西樵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间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沅善于微书,可以在一粒米上写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有一种顺德美食,是用面粉拌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制作而成,形似金黄色蝴蝶,这款美食叫大良蹦砂。·“桑叶饲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桑茂蚕肥,蚕壮茧多”,桑、蚕、鱼循环利用,三者相互促进,保存生态平衡的环境,是世界罕见的人工生态系统工程,它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西樵山特产:佛手瓜、云雾茶、无督(底)螺、石鲗(煎 鲗鱼)、西樵大饼、四方竹。·佛山浓厚的陶文化氛围培育了一批杰出的陶艺美术人才,7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分别是:刘传、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曾良、黄松坚;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分别是:刘炳、霍家荣、潘柏林、钟汝荣。·“梵铃王”尹自重出生于顺德,是着名粤乐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粤乐“四大天王” 之一。·叶问是佛山咏春拳一代宗师,为咏春拳在海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子叶准、叶正与门徒李小龙、黄淳梁、徐尚田、梁湘等不仅在港、澳、台地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子播于世界各地。·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是佛山人,其着作常用别号也称“我佛山人”。·吴荣光是清代嘉庆四年进士,历任福建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政事之余而工于书画,精研金石,爱好收藏鉴赏,晚年,他在佛山大树堂宅第内修筑“赐书楼”,收藏嘉庆皇帝赏赐的善本书籍。·隋唐开科举取士以来,广东共出了过九位文状元。其中五位是佛山人,他们分别是:简文会、张镇海、伦文叙、黄士俊、梁耀枢。·佛山历史上出现的两位武状元分别是: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顺德人朱可贞;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南海人姚大宁。·佛山祖庙三门前一幅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是明崇祯户部尚书李待问所撰,他是佛山人。·区适子是顺德南宋末年人,他创作的《三字经》是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清顺德籍兵部侍郎温汝适对家乡事业十分热心,其中以筹备修筑桑园围基金一事泽惠最大,被南海、顺德人民誉为“功德无量”。·以个人名字为新发现的行星命名的顺德籍女天文学家是叶叔华。·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历任国民政府秘书长、海外部部长、铁道部部长的是顺德籍铁道耆宿连声海。·中华武术名扬世界,顺德出了位名扬海内外的武打明星,他创立了着名的截拳道,这位武打明星是李小龙。·“岭南机轴先模”,顺德龙江人薛广森于1915年成功制作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是南海泌冲人。邹伯奇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他在吸收国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对于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光学、数学和仪器设计制造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遗留下不少着作和仪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邹伯奇研制了中国人自己创制的第一架照相机。·南海历史上计有宰相四人:南宋大沥大圃颜峰人叶顒、明成化平洲石 人梁储、明嘉靖丹灶良登乡人方献夫、清光绪西樵大同人戴鸿慈。戴鸿慈是南海西樵大同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3月。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清朝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为清朝二百余年以来,广东惟一由军机入相者。1905年清朝政府派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史称“五大臣出洋”。·武林宗师黄飞鸿祖籍是南海西樵岭西绿舟村。·香港启德机场的创始人之一是南海西樵人何启。· 1913年,南海叠滘人陈彦赴马尼拉参加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获跳远冠军,成为我国在国际体育比赛屡次夺得金牌的第一人。·民国时期首任南海县长卢谔生是一位思想进步、才华横溢的办报高手,他曾创办过《群报》、《二十世纪军国民旬报》和《天民报》。·农历正月十六,佛山人有“行通济”的习俗。以祈求“行通济,无闭翳”。·珠江三角洲过去有三种闻名的会景,包括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和顺德大良鱼灯。·顺德厨艺一直享有很高的荣誉,俗语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曾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女子梳起发髻,誓不婚嫁,这种社会现象叫自梳女。顺德一些自梳女在丝业衰落之时,为求生计到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打住家工为生,她们是操持家务的能手,带小孩、烹调样样精通,人们习惯将她们称为顺德“妈姐”。·古代顺德祠堂一般在祭祀活动完毕后,便在祠堂分猪肉,一般见者有份,也有的地方只分发给男丁,60岁以上可获双份,俗称为“太公分猪肉”。·张贴门神是佛山传统的风俗,讲究的是门神面部必须相对,不能错贴为相背,两人互不理睬,否则被称为“贴错门神”,家无宁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佛山传统风俗是家家户户要杀鸡宰鸭,备好酒肉、果品、糕点、汤圆等进行冬至祭祖,所以有“冬至(冬)大过年”的俗语。·顺德舞龙风气浓厚,明末顺德籍状元朱可贞将武术融入舞龙中,以板凳为工具,合则为龙,分则为兵。这种舞龙形式称为“板凳龙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节日——乐安花灯会每年正月初九在南海罗村乐安盛大举行。·每年正月十五官窑“生菜会”都极为鼎盛,有醒狮表演,食生菜包等传统节目。·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大仙(吕洞宾)诞,西樵山云泉仙馆内香客络绎不绝,还有商贩卖艺云集官山圩,挤拥异常。·农历新年期间,南海盐步有一民间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一举办舞龙盛会,以祈求新年五谷丰登。·中国首家民族资本创办的火柴厂,是祖籍肇庆的日本归国华侨卫省轩于1879年在佛山文昌沙建成的巧明火柴厂,生产“舞龙”牌火柴, 火柴盒封面“舞龙”图案是中国第一枚火花。·1988年,新华社记者王志纲仿照“亚洲四小龙”,把南海、顺德、中山、东莞命名为“广东四小虎”。·无叶井位于西樵山碧云村口,地质学上称为“上升泉”。此井水源充沛,自流外溢,任何掉落水上的树叶都会随即被水流带走,井水永远保持清洁无叶。·抗日战争胜利后,由西樵山碧云村村民发动建立一座“南海县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竖立在百步梯顶上的平岗面。

阅读全文

与广东泽泉基金持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双头低 浏览:102
银行理财投资者穿透 浏览:839
丰树基金出错吗 浏览:981
来不及还贷款 浏览:949
民间贷款2436 浏览:394
5万5日元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203
中国人民银行5月15日人民币 浏览:340
傻人买什么股票强 浏览:817
2016年1月1日外汇牌价 浏览:724
外卖小哥理财月入五万 浏览:65
模模搭融资 浏览:813
天原管道价格表 浏览:783
适合女生怎么投资理财 浏览:640
基金募集期会提前结束吗 浏览:557
益盟操盘手分时图资金线指标公式 浏览:556
谢克对人民币汇率多少 浏览:354
看看货币基金 浏览:424
安泰丰贵金属投资公司58同城 浏览:162
股票价格还有负的吗 浏览:825
丹麦对人民币汇率计算器 浏览: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