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光耀上任后做了哪些事情使新加坡经济这么快变强(请列举其政策或措施)
1954年10月,李光耀与一些从英国回来的华人、当地受华文教育的左派学生和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次选举。这次选举中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立法议院议员,开始与新加坡的共产党合作争取独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选举中人民行动党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李光耀出任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够与马来亚合并成立“大马来西亚”,以取得正式的独立,同时也可以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得势的共产党活动。
1961年李光耀为首的反共份子与党内的亲共份子决裂,李光耀坚持新加坡应与马来亚合并。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政府达成协议,双方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政府采取行,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共产党高层。但是合并后很快联邦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就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李光耀作为新加坡州长,在马来西亚国会倡导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引起首相东姑的不满。
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指责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待遇,并煽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当地华人政府,这最终导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其任内推 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洁而闻名,人民生活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为高。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但是留任内阁资政至今。此外,根据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董事会,李光耀其实卸任总理后就一直担任着该公司的董事长职务。该公司负责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汇储备,却一直是该国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内阁退休。两人在声明里说:“我们研究新的政治局势并考虑这一局势对今后的影响……是时候让年青一代推动新加坡在更加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向前。”
Ⅱ 李光耀是怎样把新加坡打造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模式
Ⅲ 李光耀为什么说不要拿印度和中国作比较,二者无法相提并论
"秦汉豪迈无雄关,唐宋风流李杜传。千年风华逶迤史,万里江山磅礴澜。"——《梦回中国》
我国跟印度同在亚洲,国土面积都很大,人口均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国家,还同为四大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众多;并且我们两个国家都是因列强侵略被迫打开了国门,又在进入近现代历史进程后开始努力追赶,一举成为国际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因此自二战以来,我们跟印度似乎一直都在作为彼此的对照面被全球点评着,包括两国的民众也喜欢互相比较。
这种分邦自治跟美国的分州自治又不一样,印度的各地区政府具有高度权利,甚至可以理解为印度总理不一定能够调动地方负责人,这使得印度无法齐心;而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政令实施不会拖泥带水,全体人民万众一心做大事,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
综上所述,印度虽然跟中国有很多相似,但实际发展上面又根本不一样,这种理念与社会形态上的不同是根据一个国家的历史习俗而来的,所以没必要总是将印度与中国相比较。
Ⅳ 李光耀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为什么国际上这么多人都尊敬他!
1、李光耀抄执政及继续发挥影响力期间,新加坡人均GDP从1960年的400多美元,到1991年超过1.4万美元,再到2013年的5.5万美元,创造了在一代人时间里“变身”发达国家的奇迹。
2、新加坡: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脆弱走向稳定,从腐败走向廉洁,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缺乏归属感的移民聚散地变成族群和谐共处、身份认同感强烈的国家。李光耀功不可没!
3、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他在国际关系(东西方关系)中的贡献,在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逐步了解中国的这几十年时间里,他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西方把他作为认识中国的“领路人”。
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日益显要,世界多数国家都想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和政策、中国的走向,此时李光耀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就显示了出来。天时指的是新中之间的密切合作,地利指的是新加坡距离中国不远,又都是华人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人和指的是李光耀和中国大陆三 代 领 导人都有很好关系,和台 湾的蒋 经 国关系也相当不错,世界领袖中具有这三点者,唯李光耀一人耳。
Ⅳ 1984年,新加坡李光耀邀请了11位香港商人去新加坡投资并建了新达城。求这些商人的名字
周文轩 李兆基 邵逸夫 曹文锦 李嘉诚 郑裕彤 周忠继 王惟翰 叶元彰 李达三 许世勋
Ⅵ 李光耀是怎么样把新加坡打造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1. 实用主义(Pragmatic)的执政方针
李光耀执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彻底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他既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或者思想,对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也不感兴趣。他所关注的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管理刚独立的新加坡,照顾 200 万新加坡人的生计”。因为有了这样的终极目标,才使他能在建国后专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像很多其他的新近独立国家一样,陷入民主的乱局。在这一点上,他和邓小平很相似,两人都英明务实,不痴迷于宏大的哲学和治国观念,而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在具体的政策中灵活多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实际上,这两人也是惺惺相惜、神交已久的好友。
李光耀的实用主义在新加坡的公共政策中一览无余。以英语政策为例,新加坡刚独立时,以讲闽南语和粤语的华人为主体,马来、印度族裔各自都讲自己的母语。然而李光耀为了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的需要,强行要求学校用英语教学,取缔了传统的华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南洋大学。李光耀因为这一政策备受批评。一般意见认为,从小接受英文教学的华族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冷漠,缺乏勤劳、刻苦、诚敬等华人传统价值观,丢失了华人的文化传统。李光耀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甚至坚持让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在华校接受小学教育。他坚持普及英语并非出自个人好恶,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对经济发展最合理、最实用的政策,因此他敢于顶着巨大的阻力,将英语政策贯彻下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新加坡人大都能熟练地使用英语,使新加坡在接受国外直接投资、培训和教育工人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对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后来到了 80 年代,当新加坡人已经相当富裕之后,行动党政府又开始推广“讲华语运动”,试图重塑华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这并非是治国思想的反复无常,而是因为时移世易,新的政策在新的环境下更加合理、更加实用罢了。这种政策上的断裂性和反复性,在新加坡的人口政策、移民政策和修建赌场(李光耀曾说过,要修建赌场,除非“跨过我的尸体”)等方面也都有所体现。这样的政策在经济上的成果有目共睹,但至于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是否贻害更多,这就见仁见智了。
2. 富有远见的政策
对于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也许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高明的、极有远见的政策。这其中不乏有实用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但更多的是领导人个人的远见和洞察力。新加坡刚建国时,由韩瑞生领导的经济发展局提出了几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船舶维修、化学产品、电气设备与用具等,这些后来都被证明是极其正确的选择。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港口服务、石油精炼和高端电子芯片产品的生产基地。同历史和区域地位类似的香港相比,新加坡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发展起来的经济比香港自由生长的经济在产业结构上更加合理,发展潜力似乎也更大。另外,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政策,在提高社会储蓄率、抑制通胀的同时也解决了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保问题,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还能起到缓解失业压力的作用,是公共政策成功的典范(虽然最近遇到了一些问题)。
李光耀个人的远见卓识,从他坚持建设绿化城市、花园城市就能看出来。忘了是在书中哪里提到过,他坚持在樟宜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两旁种上高大的灌木,并修建高尔夫球场,是为了让外国的投资方、政府要员在抵达新加坡之后首先看到一个漂亮、干净、富裕的新加坡,使他们更愿意在这里投资。他也看到,“如果能在公共安全、个人安全、保健、教育、电信、交通和服务方面达到第一世界的水准,新加坡就会成为那些在本区域有商业关系的企业家、工程师、经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基地。因此,我们必须培训人民,使他们有能力提供具有第一世界水准的服务。”这样的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能像李光耀这样早早地预见到并通过政策贯彻落实的,可谓寥寥无几。
3. 稳定的政治环境
做生意的人希望和稳定、可以预测的伙伴谈生意,这一点对国家也不例外。为了吸引投资和贸易,新加坡需要一个极其稳定的政治环境。李光耀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通过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种族政策来确保了这一点。
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新加坡拥有先天的不足:它是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又有种族冲突的先例,两旁是多少有些敌视华人的马来西亚和印尼。1964 年的种族暴乱的导火索即有一份马来报纸参与。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新加坡却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种族冲突,这离不开政府的民族混居政策、少数族群保护政策和国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种族主义言论的打压。
在国内政治方面李光耀对稳定的追求也是不遗余力。他对于混乱有着天生的厌恶,这也许来源于他早期反殖民抗争时候的经历。他自己曾回忆说,“我在野的那四年里,认识到如果领导人被逼的走投无路,就如共产党人当时先后逼得马绍尔和林有福无路可走一样,政府就会有麻烦。在我担任总理的 31 年里,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有不良企图的人只对惩罚感到害怕。当他们认为你无法对付他们时,你就经常被迫施以惩罚。”对于反对党,李光耀从来都是痛下狠手,毫不手软。他最擅长的是通过司法手段打压反对的声音,不管对方是反对党领袖还是敢于发声批评他的外国媒体。他曾经起诉反对党民主党的秘书长徐顺全诽谤,并把对方告到破产。他也曾经起诉《经济学人》报道新加坡政府裙带政治的文章涉嫌诽谤,并迫使《经济学人》在杂志上公开道歉。这样坚决的打压,使新加坡的反对党长时间不成气候,无法对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构成威胁。
从长远上看,长期的一党执政对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好处,它使得政府能做长远的规划,并能稳健而有步骤地实施它的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他们喜欢和可预测的、守规则的政府打交道。仅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新加坡的“威权统治”是它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4. 善于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新加坡这样建国——城市国家,没有资源,没有腹地,还被敌视的国家环绕。新加坡的成功没有先例可循,但李光耀却善于从其他国家吸取成功的经验并迅速地应用到国内。新加坡刚建国时,安全防卫成为首要问题。为了组建一支可靠的军队来抵御马来西亚可能的入侵,李光耀参考当时境况相似的以色列,决定实行全民兵役制度,并聘请以色列的军官来协助训练组建国民军队。于是直到今天,新加坡跟以色列一样,反而成为了本区域的军事强国。
李光耀在另一些方面也曾向以色列取经。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之后,新加坡失去了这个最大的资源产地和外销市场,当时又无法与敌对的印尼贸易,于是决定效法当时的以色列,跨越区域,直接与美国和欧洲贸易和洽谈投资。这项策略也被证明是成功的: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地,众多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也设在新加坡。
上个世纪 80 年代,李光耀又向日本的企业学习,推展生产力运动,着重提高新加坡工人的生产效率。日本生产力中心为新加坡提供专家、培训奖学基金、训练材料、仪器和软件。李光耀的职总秘书长德万·奈尔仿照日本的工会制度,把工会联合总会改组为产业工会,有效地改善了劳资关系。
也许因为新加坡太小,反而方便了管理,从外国吸取的经验往往能够迅速地贯彻实施。这也是新加坡为数不多的天然优势之一。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最后总结几句。新加坡刚独立时只是个贫困的小岛,但它却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金融中心、花园城市和亚洲四小龙之一,这其中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原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我一直避免把新加坡的成功称为一个“奇迹”,因为它并不是。奇迹是由超乎人类能力之上的因素所决定的,而新加坡的发展轨迹,我觉得更适合被称作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Ⅶ 李光耀主要政绩贡献不要复制一大堆
李光耀的治国理念,并没有遵循任何教条,而是通过实践而来。新加坡是在新马合并后又专分家的特殊情况属下,取得独立。在艰难的大环境下,李光耀推行务实的政策,以确保脆弱的岛国,能够生存与发展。新马分家使新加坡失去了传统的经济腹地,而英国决定撤出新加坡的军事基地,加剧新加坡独立初期的失业问题。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转以全球为经济腹地,积极吸引外资,解决就业问题。新加坡颁布严厉的《工业关系法令》,并建立劳资政的共生关系,以确保工业安宁,从而使投资者放心。另一方面,李光耀也谨慎处理种族、宗教与语言的敏感问题,以维护政治的稳定。
Ⅷ 李光耀的投资智慧
黑夜转型失败,还是继续当夸梅比较有前途
Ⅸ 李光耀回国后是怎样投入到反殖民运动中去的
李光耀回国后,他开设了一个律师事务所,积极投入到反殖民运动中去。他斥责“紧急法令”授予英国行政当局为所欲为的权力,组织工人、学生开展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活动,要求废除“紧急法令”。
Ⅹ 李光耀是怎么样把新加坡打造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看看李光耀的执政政策就知道了!
李光耀对新加坡的政策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推行英语方面,新加坡刚独立时,讲闽南语和粤语的中国人是主要的,而马来亚和印度各民族都讲自己的母语。
但李光耀强迫学校教授英语,并禁止包括著名的南洋大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学校发展和吸引投资。李因这项政策受到批评。普遍认为,中国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长大后会变得冷漠,缺乏传统的勤奋、勤奋、诚实和尊重的价值观,失去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
总之,李光耀团队为新加坡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